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
名著导读(专题过关)-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解析版)

专题07 名著导读1.(2022·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九年级期末)关于名著《艾青诗选》,下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太阳”和“土地”,借歌颂太阳,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希望。
B.1978年以后,艾青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句变得比较整齐,诗情变得比较深沉,诗意变得比较警策,充满哲思。
C.艾青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他在1933年发表《我爱这土地》时第一次使用“艾青”这个笔名。
D.艾青擅长绘画,他的诗歌中还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
【答案】C【解析】C. “他在1933年发表《我爱这土地》时第一次使用‘艾青’这个笔名”表述有误,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的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此诗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故选C。
2.(2022·河北保定·九年级期末)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艾青,以诗为画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动人而又真实的历史画卷,他的成名作《______________》写出了养育他长大的保姆悲苦、善良的一生;在《______________》中,诗人以鸟自喻,表达出了自己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
【答案】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知识的掌握。
从“成名作”“养育他长大的保姆”可知是《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从“以鸟自喻”可知是《我爱这土地》。
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3.(2022·四川成都·九年级期末)《艾青诗选》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请根据人物及形象特征选出对应的诗歌。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班级学号:082114214姓名:张威指导老师:任静莉身为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过美术之后,就会对美术产生些有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认识,现在又经过美术鉴赏这门课的学习,我对美术的了解又更近了一步。
老师在这门课程中讲到很多美术门类,而我唯独对中国绘画情有独钟,因此决定对《清明上河图》这一历史名画进行鉴赏分析。
中国历史进入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连年的征战局面,社会逐步走向稳定,农业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空前繁荣,形成了新兴的市民阶层,于是表现市民生活题材的文、艺作品也应运而生,社会生活画也因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展和经济的繁荣持续的发展,一部分画家逐渐走出画室,融入现实生活。
随后就出现了一种取材于市民生活的“风俗画”,主要反映当时身处下层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如商人、小手工业者,还有妇女和儿童,这些普通的人物形象不断的出现在画家的笔端,也提高了他们的艺术兴趣,成为他们乐于表现的题材和重点描绘的对象,由于对生活实际体验的增强,所以在表现上得心应手,真实生动,这在以往的人物画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尤其是宋徽宗时期建立了翰林图画院,把五代时期散落的各地著名的画家逐渐集中起来,形成了庞大的画家阵容,有一套完整的绘画制度和适合统治者趣味的艺术风格。
这更有利促进了宋代绘画的发展,乃至于达到鼎盛时期。
北宋晚期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可谓是“风俗画”的宏篇巨制,它就象一部纪实片,向观者详细真实地讲述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时代风貌,该作品内容复杂,场景开阔,人物众多,是一幅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也是一幅最具传奇色彩的绘画作品,还是历朝历代被临摹最多的一幅作品,如明代画家仇英曾仿画过。
该画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神品,是历朝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珍品张择端,东武(今山东诸城)人,生卒年月不详,北宋晚期著名画家,主要活动在宋徽宗时代。
史书上说,他自幼好学,曾游学于京师,后因画艺出众,才华横溢,被宋徽宗赵佶召进翰林图画院,亲自命题让张择端绘画北宋京都的繁华盛景。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北宋风俗画卷,作者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著名画家,宋徽宗时宫廷画家。
张择端自幼好学,少年游学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徽宗朝供翰林图画院,宣和年间翰林待诏,善画市桥径郭,舟船车桥。
《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
绢本、淡设色,纵 24.8 厘米,横 528.7 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画卷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表现了北宋政治经济中心汴京当日繁盛热闹的城乡、街市、水道间的形形色色,刻划细致形象,是一幅反映古代社会生活情况的历史艺术名作。
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 500 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汴京郊野的春光疏林薄雾中,掩映着低矮的草舍瓦屋、小桥流水、老树、扁舟,阡陌纵横,田亩井然,依稀可见农夫在田间耕作。
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
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
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
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董希文是中国著名的油画家,他的作品《开国大典》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画卷,记录了195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
这幅画布高5米,长20米,是中国油画史上最大的一幅作品之一。
本文将着重探讨该作品中所运用的油画技法。
首先,董希文在色彩运用上,采用了广泛的明、暗、冷、暖色调,营造出热烈、庄严、神圣的氛围。
他使用了鲜明对比的明暗,塑造出人物的肌肉和衣服的褶皱,更能突出画面的立体感。
而使用的冷、暖色调,则是通过色彩的变奏,使画面呈现出更加生动的细节。
例如,他将工人和群众描绘成灰、土黄色调,强调出他们的纯朴劳动,而将领导人描绘成正红色调,则体现出他们的威严和权威。
其次,董希文在人物塑造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通过充分地利用线条的粗细、长度和方向,呈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
例如,他描绘毛泽东时,将颈部的肌肉和脖子的纵向线条描绘得比较突出,突显出毛泽东的气势;而在描绘周恩来时,则更注重周身的自然流畅感,充分展现出周恩来的温润风度。
在塑造场景时,董希文也能把出自然的景观,如天空与云朵、土地与房屋等,刻画得细致、充满感受力。
通过这样精湛的绘画技法,董希文成功地将《开国大典》描述得更加真实、精致而具有感染力。
最后,董希文还充分地发挥了造型语言的艺术魅力。
他 skillfully 出泻用线条、色块等元素构成和谐平衡的画面,在人物和场景之间加入了许多细节,丰富了图像。
由此,画面不单呈现视觉感受,更具有审美价值。
综上所述,《开国大典》是董希文的杰作之一,它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作品,更是一部油画艺术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董希文卓越的绘画技法,更体现了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的独特见解。
忻口战役:一段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生动的历史画卷

忻口战役:一段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生动的历史画卷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百万大军在全国性的侵略中,进攻了中国的心脏——北平市区。
中国国共两党动员全国人民,展开了英勇的抗日斗争。
忻口战役,就是中国抗日抗战的一场重要战役,由中共山西省委领导,同国民党第一绥靖区配合完成, 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 Lincoln 攻势中少数一次主动进攻、做出巨大成绩的胜战之一。
忻口战役是在中国东北战场和华北战场上相继爆发的水淀之战、平型关战役和盘古阁战役后开始的,这些战役的胜利都是中国军队打出来的。
忻口战役中,中国军队一举击败了日军8万多名主力部队,严重打击了日军雄心勃勃的侵华计划。
忻口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国人民抗日情绪低落的局面,有力地壮大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忻口战役的胜利是由全国人民的团结,全党全军的英勇牺牲和克敌制胜、以弱胜强的胜利方程式组成的,是值得后人铭记的。
1937年9月18日,日军开始从山西南侵。
忻口是山西省中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距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太原,仅100多公里,是日军深入华北的最佳道路和铁路(太原大同铁路)纵深切入的要冲。
中国地形独特,忻口地形险要,山区众多,让进攻的兵车不能直接通行,日军以全兵种的八万人大规模突袭中国八路军驻屯地区,欲攻关山避开太行山的狭窄路段,在太行山南北的忻口樊城地区基本上全部占领,切断中共八路军与山西省会太原的联系,占领大同铁路,以便实行歼击和侵略四周地区、包抄攻占太原的计划。
但中国军队是不怕困难、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华北抗日联军在山西忻口狭小的战斗区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由陈毅、罗荣桓为首的华北军区第120师一部、第(四)194旅、华西分局第65旅等抓住日军军心、步步紧逼,同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中共山西省委决定由中国工农红军二十八军,第三师最精锐的130、131、132团参战。
双方在忻口的樊城地区展开了一场浴血奋战的战役。
在指挥员陈毅带领下,中国革命军人用决心、信念和伟大的勇气,向着日军的“铁壁般的防线”发起了猛攻。
描写过往历史的句子唯美(精选100句)

描写过往历史的句子唯美(精选100句)1. 往事如烟,掠过浩瀚的历史长河。
2. 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一笔,绘就着壮丽的乐章。
3. 时光的风景在历史的窗口中徐徐展现。
4. 唯美的历史,如同油画中的一幅幅绚丽的画轴。
5. 古老的故事里,凝聚着一段段感人心弦的历史片段。
6. 世事如梦,历史如歌,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其中的美。
7. 时光倒流,历史的篇章细细展开,如同瓷器中的古旧纹路。
8. 悬浮在历史中的柔光,点点滴滴描绘着曾经的光影。
9. 过往岁月的脉络,如一束美丽的花絮,在历史大舞台上绽放。
10. 唯有历史能让回忆永恒,给人以无尽的思绪和思考。
11. 每一份历史都是一份岁月的见证,亦是一段情感的书写。
12. 历史的故事编织成华美的锦绣,让人感叹岁月的深沉。
13. 时间在历史的时空中静静流淌,带着我们回到那个遥远的过去。
14. 历史的回眸里,闪动着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瞬间。
15. 每一个历史的角落都是一抹唯美的色彩,细腻而宛如诗。
16. 演绎历史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是表演者,每个时代都是一幅画。
17. 透过历史的镜头,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变迁和人性的沧桑。
18. 激荡在历史滚滚洪流中的是勇敢、智慧和奋斗的灵魂。
19. 深切的历史记忆如同琉璃般晶莹剔透,令人陶醉其中。
20. 历史是一本散发智慧的史诗,每一页都饱含着人类的渴望与追求。
21. 唯有透过历史之镜,才能洞悉多彩的人生舞台。
22. 时光之沙漏中落下的每一颗沙粒,都记录着历史的无尽典故。
23. 历史是一张无形的浮雕,将曾经的岁月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24. 一幅幅历史画卷,如同流光溢彩的星空,闪耀着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25. 冥冥中的历史长河,汇聚了一代代人的梦想和奋斗。
26. 历史的刻痕如同一首深情的诗,奏起生命的乐章。
27. 漫步于历史的城市中,仿佛穿越到了过去,与古人的情感相视而笑。
28. 千年的光阴里,那些沧海桑田的变迁,记录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29. 每一次历史的跳跃都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城南旧事阅读方案

城南旧事阅读方案1. 引言《城南旧事》是钱钟书先生的经典小说之一,通过对上海城南地区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展现了一幅真实而生动的历史画卷。
本文档旨在为读者提供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城南旧事》。
2. 阅读前准备在开始阅读《城南旧事》之前,读者可以进行以下准备:•了解上海的历史背景:《城南旧事》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上海,了解当时上海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
•积极参考相关资料:可以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文学评论或学术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南旧事》进行解读,拓宽视野,丰富理解。
•保持开放的心态:《城南旧事》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思考的小说,读者可以保持开放的心态,追求真理和深度理解。
3. 阅读方法在阅读《城南旧事》时,读者可以采用以下方法:3.1 分章节阅读《城南旧事》一共分为六个章节,每个章节都独立而完整,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阅读进度,分段阅读每个章节。
同时,每个章节都有自己的主题和故事,可以逐章深入探讨。
3.2 关注细节《城南旧事》的魅力之一在于细节描写的精彩,读者可以仔细品味每一句文字和描写,感受作者的笔触和意境。
关注人物的言谈举止、环境描写、动作表情等,这些细节可能会带给你更多的共鸣和体验。
3.3 阅读交流与讨论与他人分享读书心得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式。
可以与家人、朋友或书友一起读《城南旧事》,进行阅读交流和讨论。
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和分享,可以看到不同的观点和解读,有助于开阔思路和深化理解。
3.4 做好阅读笔记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适时地做一些阅读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思考、疑问、感悟等。
这样不仅有助于加深记忆,还能促进思考和积累读书经验。
4. 阅读后思考在阅读完《城南旧事》之后,读者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思考和总结:•对小说的整体印象和感受;•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价值观和思想;•小说中的主要主题和意义;•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启示。
5. 结语《城南旧事》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无论你是第一次阅读还是重读,《城南旧事》都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历史印记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历史,是时间的长河,是岁月的见证。
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那些曾经辉煌的瞬间,那些曾经痛苦的时刻,那些曾经辉煌的人物。
历史印记,就像一幅幅画卷,记录着人类的文明进程,也记录着我们的心灵历程。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感悟到了许多,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历史是真实的,是客观的历史是真实的,是客观的。
它不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意愿而改变,也不会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模糊。
历史是残酷的,也是真实的。
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的英雄豪杰,也有无数的悲剧人物。
然而,无论他们有多么伟大,有多么悲惨,他们都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历史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因为过去是现在的基石。
我们不能否认历史,因为历史是客观的。
只有正确地认识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在,更好地规划未来。
二、历史是教训,也是启示历史是教训,也是启示。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都有其独特的教训。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中汲取启示,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以抗日战争为例,这是一场中华民族的伟大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英勇奋斗,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抗日战争的胜利,让我们明白了团结的力量,让我们明白了国家的尊严。
然而,历史也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只有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曾经辉煌的民族,因为闭关锁国、自满自足而衰落。
而那些勇于改革、勇于进取的民族,则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让我们明白了,历史是残酷的,也是公平的。
三、历史是文化,是传承历史是文化,是传承。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文化的根。
一个国家的历史,是其文化的魂。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传承。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从黄帝、尧、舜、禹到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这些伟大的帝王,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
——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与三军经略中原》
曾成贵(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纂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与三军经略中原》,作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策划、主持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之一,现由湖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通常说,史学的基本功能有三项:存史、资政、育人。
实现上述功能,真实是前提。
没有了真实,难称信史,既不能资政,更不可育人。
史学是实证的科学,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食粮。
没有原生态的史料库藏,就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史学作品。
因此,重视对史料的征集、整理、编纂和研究,就成为中国史学悠久的传统。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与三军经略中原》是迄今有关这一专题选编文献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专著。
一是内容的丰富性。
该书主体部分约100万字,从130万字的原始档案中精选而出,相当数量为第一次公开发表。
所选史料,全面反映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和三军经略中原的历史过程、有关重大军事政治决策、重大事件来龙去脉、重要人物活动等基本情况。
选材时间断限从1946年中共中央开始决策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到1949年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和其他部队及以鄂豫、皖西、桐柏、江汉区为主的中原解放区军民准备渡江作战。
为反映历史本身的层次性,该书在反映刘邓大军与陈粟、陈谢大军活动时,以反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与经略中原的军事、政治斗争为主,以反映陈粟、陈谢大军在中原的军事、政治斗争为辅;在反映主力部队与地方活动的时候,以反映三路大军在中原和大别山区的军事、政治斗争为主,以反映中原和大别山的地方军事、政治斗争为辅;在反映主体活动与背景情况的时候,用主要篇幅反映以刘邓大军为主的三路大军的活动,同时适当反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全国各重要战场对三路大军经略中原的支援和配合。
二是文献的权威性。
史料相当一部分源自中央档案馆。
大部分电文根据原件选编,部分依据中央档案馆刊印件录用。
三是结构的合理性。
本书采取以内容与时间相结合的方式编排,先按内容分成若干类别,再在每一类别中依史料形成的时间先后排列。
为了史料的完整,又便于节约篇幅,所收文件中凡已编入正式出版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作选集和专题文集的,一般只列目录,不收正文。
为了便于研究者利用,本书编者还选编了部分口述史料,编写了大事记和组织序列。
观今宜鉴古,温故而知新。
历史学人青灯黄卷孜孜以求,无非是以自己重新体验并赋予生命的真正历史奉献给社会。
这就是历史学人和史学对现实生活的参与。
如果我们能够把经略中原的历史胆识和高超智慧,运用于促进当代中国的中部崛起,则不失为以史鉴今的完美体现。
原载:湖北日报2007-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