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聚测试卷:平均数深入测试(含详解)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

次.
选手
演讲内容
演讲能力
演讲效果
A
85
95
95
B
95
85
95
解析:本题中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 项成绩的权分别是 __5_0_%___、___4_0_%__、___1_0_%___
选手A的最后得分是:
85 ×50%+95 ×40%+95 ×10% 50%+40%+10%
=90
√选手B的最后得分是: 95 ×50%+85 ×40%+95 ×10% =91
=88.5
归纳权的形式

1、比值的形式
2、百分比的形式
如 3:3:2:4 如 20%,30%,50%
本节课你掌握了什么知识?
权:数据的重要程度 加权平均数: 平均数不同比重数据的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第一步:数据分别乘以相应的权作为分子;
第二步:所有的权相加作为分母; 第三步:将分子除以分母
布置作业
自行阅读教材 P111—113
问题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 两名应试者各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
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
应试者 听 说 读 写

85 78 85 73

73 80 82 83
(1)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 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应该录用谁?
答:因为_x__乙__>__x_甲 __,所以__乙___将被录取.
典例评析
例1 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
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
制计,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

(新)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3.1 平均数 习题(含答案)

(新)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3.1 平均数 习题(含答案)

第 2 页,共 4 页
17. 某中学举行一次演讲比赛,分段统计参赛学生的成绩如下表(分数为整数,满分为 100 分) : 分数段/分 60 ⩽ x < 70 人数/人 2 则这次比赛的平均成绩为 分. 70 ⩽ x < 80 80 ⩽ x < 90 90 ⩽ x < 100 8 6 4
18. 某生数学科课堂表现为 90 分、平时作业为 92 分、期末考试为 85 分,若这三项成绩分别按 30%,30%,40% 的 比例计入总评成绩,则该生数学科总评成绩是 分. 19. 某校九年级 420 名学生参加植树活动,随机调查了 50 名学生植树的数量,并根据数据 绘制了条形统计图如图所示,请估计该校九年级学生此次植树活动约植树 棵.
4. 甲、乙两人三次都同时到个体米店买米,甲每次买 m 千克,乙每次买米用去 2m 元,由于市场原因,虽然这三 次米店出售的是一样的米,但价格却分别为 1.8 元,2.2 元,2.0 元,那么比较甲三次买米的平均单价与乙买米的 平均单价,结果是 ( ) A. 甲比乙便宜 B. 乙比甲便宜 C. 甲与乙相同 D. 由 m 的值确定 5. 为了让人们感受丢弃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某班环保小组的六名同学记录了自己家中一周内丢弃的塑 料袋的数量,结果如下(单位:个) :33,25,28,26,25,31,如果该班有 45 名学生,那么根据上面提供的数 据估计本周全班同学家中总共丢弃塑料袋的数量约为 ( )个 A. 900 B. 1080 C. 1260 D. 1800 6. 已知一组数据 a1 ,a2 ,a3 ,a4 ,a5 的平均数为 8,则另一组数据 a1 + 10,a2 − 10,a3 + 10,a4 − 10,a5 + 10 的 平均数为 ( ) A. 6 B. 8 C. 10 D. 12 7. 甲、乙两人 3 次都同时到某个体米店买米,甲每次买 m(m 为正整数)千克米,乙每次买米用去 2m 元.由于 市场方面的原因,虽然这 3 次米店出售的是一样的米,但单价却分别为每千克 1.8 元、2.2 元、2 元,那么比较 甲 3 次买米的平均单价与乙 3 次买米的平均单价,结果是 ( ) A. 甲比乙便宜 B. 乙比甲便宜 C. 甲与乙相同 D. 由 m 的值确定 8. 某校开展“节约每一滴水”活动,为了了解开展活动的一个月以来节约用水的情况,从八年级的 400 名同学中 选出 20 名同学,统计了解各自家庭一个月的节水情况,如下表所示: 节水量/m3 0.2 0.25 0.3 0.4 0.5 家庭数/个 2 4 6 7 1 这 400 名同学的家庭一个月节约用水的总量大约是 ( ) 3 3 A. 130 m B. 135 m C. 6.5 m3 D. 260 m3 9. 某班环保小组的 6 名同学记录了自己家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的数量(单位:个) ,结果如下:33,25,28, 26,25,31.如果该班有 45 名学生,那么根据提供的数据,估计本周全班同学家中总共丢弃塑料袋的数量约为 ( ) A. 900 个 B. 1080 个 C. 1260 个 D. 1800 个

知识点详解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专题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

知识点详解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专题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专题测试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数学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某班50名同学进行了党史知识竞赛,测试成绩统计如表,其中有两个数据被遮盖.下列关于成的统计量中、与被遮盖的数据无关的是()A.平均数 B.中位数C.中位数、众数D.平均数、众数2、甲、乙、丙、丁四名跳高运动员最近10次训练成绩的平均数与方差如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要从中选择一名成绩好且发挥稳定的运动员参加比赛,应该选择的是()A.甲B.乙C.丙D.丁3、一组数据x、0、1、﹣2、3的平均数是1,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A.0 B.1 C.2.5 D.3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样本7,7,6,5,4的众数是2B.样本2,2,3,4,5,6的中位数是4C.样本39,41,45,45不存在众数D.5,4,5,7,5的众数和中位数相等5、5G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预计我国5G商用将直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小明准备到一家公司应聘普通员,他了解到该公司全体员工的月收入如下:对这家公司全体员工的月收入,能为小明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的统计量是()A.平均数B.众数C.中位数D.方差6、已知数据1,2,3,3,4,5,则下列关于这组数据的说法错误的是()A.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3B.极差为4C.方差是5 3D7、某班在开展“节约每一滴水”的活动中,从全班40名同学中选出10名同学汇报了各自家庭一个月的节水情况,发现节水0.5m3的有2人,水1m3的有3人,节水1.5m3的有2人,节水2m3的有3人,用所学的统计知识估计全班同学的家庭一个月节约用水的总量是()A.20m3B.52m3C.60m3D.100m38、甲、乙、丙、丁4名同学参加跳远测试各10次,他们的平均成绩及方差如表:若从其中选出1名成绩好且发挥稳定的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则应选()A.甲B.乙C.丙D.丁9、班级准备推选一名同学参加学校演讲比赛,在五轮班级预选赛中,甲、乙、丙三名同学五轮预选赛成绩的平均数和方差如下表所示:丁同学五轮预选赛的成绩依次为:97分、96分、98分、97分、97分,根据表中数据,要从甲、乙、丙、丁四名同学中选择一名成绩好又发挥稳定的同学参赛应该选择()A.甲B.乙C.丙D .丁10、为了丰富校园文化,学校艺术节举行初中生书法大赛,设置了10个获奖名额.结果共有21名选手进入决赛,且决赛得分均不相同.若知道某位选手的决赛得分,要判断它是否获奖,只需知道学生决赛得分的( ) A .平均数B .中位数C .众数D .方差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从甲、乙两块试验田各随机抽取100株麦苗测量高度(单位:cm ),计算它们的平均数和方差,结果为:13x =甲,13x =乙,2=3.6S 甲,215.8S =乙.则麦苗长势比较整齐的试验田是________(填“甲”或“乙”).2、某班一次体育测试中得100分的有4人,90分的有11人,80分的有11人,70分的有8人,60分的有5人,剩下8人,一共得了300分,则平均数是______(精确到0.1),众数是______,中位数是______.3、甲、乙两地9月上旬的日平均气温如图所示,则甲、乙两地这10天日平均气温的方差大小关系为2s 甲_____2s 乙(填>或<).4、一组数据4,3,6,x 的平均数是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是_________.5、甲、乙两同学5次数学考试的平均成绩都是132分,方差分别为S 甲2=38,S 乙2=10,则______ 同学的数学成绩更稳定.三、解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1、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较人的影响,为响应教育部下发通知“停课不停学”的倡议,某校准备选用合适的软件对全校学生直播上课,经对直播软件功能进行筛选,学校选定了“钉钉”和“QQ直播”两款软件进行试用,并组织全校师生对这两款软件打分(均为整数,最高5分:最低1分),20名同学打分情况如下:学生打分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如表:抽取的10位教师对“钉钉”和“QQ直播”这两款软件打分的平均分分别为3.9分和4分.请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将上面表格填写完整:(2)你认为学生对这两款软件评价较高的是,(填“钉钉”或“QQ直播”)理由是:;(3)学校决定选择综合平均分高的软件进行教学,其中综合平均分中教师打分占60%,学生打分占40%,请你通过计算分析学校会采用哪款软件进行教学.2、某单位要招聘1名英语翻译,甲、乙两人报名参加了4项素质测试,成绩如下(单位:分):如果把听、说、读、写的成绩按3:3:2:2计算素质测试平均成绩,那么谁的平均成绩高?请说明理由.3、根据下列统计图,写出相应分数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1)(2)4、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决定实施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计划,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某校为普及急救知识,进行了相关知识竞赛,现从七、八年级中各随机抽取20名学生的竞赛成绩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成绩得分用x表示,共分为四个等级:A.60≤x<70,B.70≤x<80,C.80≤x<90,D.90≤x≤100),下面给出了部分信息.七年级20名学生的竞赛成绩是:62,68,75,80,82,85,86,88,89,90,90,95,96,98,99,99,99,99,100,100.八年级20名学生的竞赛成绩中C等级包含的所有数据为:82,84,85,86,88,89.七、八年级抽取的学生竞赛成绩统计表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填空:上述图表中a=,b=c=;(2)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判断七、八年级中哪个年级学生竞赛成绩更好?请说明理由(写出一条理由即可);(3)该校七、八年级共2000名学生参加了此次竞赛活动,估计竞赛成绩为D等级的学生人数是多少?5、国家应急管理部、司法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普法办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应急管理普法知识竞赛于今年10月18日开赛.某校学生处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开展了应急管理普法知识竞赛活动,并从七、八年级各随机抽取了40名同学的知识竞赛成绩数据,并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竞赛成绩用x表示,共分为四个等级:A.x<70,B.70≤x<80,C.80≤x<90,D.90≤x≤100);下面给出了部分信息:七年级C等级中全部学生的成绩为:86, 87, 83, 88, 84, 88, 86, 89, 89, 85.八年级D等级中全部学生的成绩为:92, 95, 98, 98, 98, 98, 98, 100, 100, 100.七八年级抽取的学生知识竞赛成绩统计表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直接写出上述表中a,b,c,m的值;(2)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该校七、八年级的知识竞赛,哪个年级的成绩更好,并说明理由(写出一条理由即可);(3)该校七年级的1800名学生和八年级的240名学生参加了此次知识竞赛,若成绩在90分(包含90分)以上为优秀,请你估计两个年级此次参加知识竞赛优秀的总人数.---------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C【解析】【分析】通过计算成绩为91、92分的人数,进行判断,不影响成绩出现次数最多的结果,因此不影响众数,同时不影响找第25、26位数据,因此不影响中位数的计算,进而进行选择. 【详解】解:由表格数据可知,成绩为91分、92分的人数为50-(12+10+8+6+5+3+2+1)=3(人), 成绩为100分的,出现次数最多,因此成绩的众数是100,成绩从小到大排列后处在第25、26位的两个数都是98分,因此中位数是98, 因此中位数和众数与被遮盖的数据无关, 故选:C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位数、众数、方差、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理解各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以及每个统计量所反应数据的特征,是正确判断的前提. 2、D 【解析】 【分析】首先比较平均数,平均数相同时选择方差较小的运动员参加. 【详解】解:∵x x x x =<=乙丙甲丁,∴从丙和丁中选择一人参加比赛, ∵S 丙2>S 丁2, ∴选择丁参赛, 故选:D . 【点睛】此题考查了平均数和方差,正确理解方差与平均数的意义是解题关键. 3、B 【解析】 【分析】先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定义列方程求出x 的值,再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重新排列,利用中位数的定义可得答案. 【详解】解:∵数据x 、0、1、-2、3的平均数是1, ∴()1012315x ++-+=, 解得x =3,所以这组数据为-2、0、1、3、3, 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1, 故选:B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中位数和算术平均数,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定义. 4、D 【解析】 【分析】根据众数定义和中位数定义对各选项进行一一分析判定即可. 【详解】A. 样本7,7,6,5,4的重复次数最多的数是7,所以众数是7,故选项A 不正确;B. 样本2,2,3,4,5,6的处于中间位置的两个数是3和4,所以中位数是343.52+=,故选项B 不正确;C. 样本39,41,45,45重复次数最多的数字是45,故选项C不正确;D. 5,4,5,7,5,将数据重新排序为4,5,5,5,7,重复次数最多的众数是5和中位数为5,所以众数和中位数相等,故选项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众数与中位数,掌握众数与中位数定义,一组数据中重复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众数,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或中间位置上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中位数是解题关键.5、B【解析】【分析】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方差、标准差是描述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既然小明想了解到该公司全体员工的月收入,那么应该是看多数员工的工资情况,故值得关注的是众数.【详解】解:由于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故小明应最关心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统计的有关知识,主要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的意义.6、D【解析】【分析】分别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再进行判断.【详解】解: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1+2+3+3+4+5)÷6=3,出现次数最多的是3,排序后处在第3、4位的数都是3,因此众数和中位数都是3,因此选项A 不符合题意;极差为5﹣1=4,B 选项不符合题意;S 2=16×[(1﹣3)2+(2﹣3)2+(3﹣3)2+(3﹣3)2+(4﹣3)2+(5﹣3)2]=53,C 选项不符合题意;S =D 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考查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正确的计算是解答的前提.7、B【解析】【分析】利用加权平均数求出选出的10名同学每家的平均节水量.再利用用样本估计总体,即由平均节水量乘以总人数即可求出最后结果.【详解】30.5213 1.5223 1.310m ⨯+⨯+⨯+⨯=, 由此可估计全班同学的家庭一个月节约用水的总量是340 1.352m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加权平均数和由样本估计总体.正确的求出样本的平均值是解答本题的关键.8、A【解析】【分析】首先比较平均成绩,找到平均成绩最好的,当平均成绩一致时再比较方差,方差较小的发挥较稳定【详解】解:∵6.2 6.0 5.8>>,∴应在甲和丁之间选择,甲和丁的平均成绩都为6.2,甲的方差为0.25,丁的方差为0.32,0.250.32<,∴甲的成绩好且发挥稳定,故应选甲,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方差的意义,若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同,则方差小的更稳定,理解方差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9、D【解析】【分析】首先求出丁同学的平均分和方差,然后比较平均数,平均数相同时选择方差较小的的同学参赛.【详解】解:根据题意, 丁同学的平均分为:9796989797975++++=, 方差为:222221[(9797)(9697)(9897)(9797)(9797)]0.45-+-+-+-+-=;∴丙同学和丁同学的平均分都是97分,但是丁同学的方差比较小,∴应该选择丁同学去参赛;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均数和方差,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方差越大,表明这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大,即波动越大,数据越不稳定;反之,方差越小,表明这组数据分布比较集中,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小,即波动越小,数据越稳定.10、B【解析】【分析】由于书法大赛设置了10个获奖名额,共有21名选手进入决赛,根据中位数的意义分析即可.【详解】解:将21名选手进入决赛不同的分数按从小到大排序后,中位数及中位数之后的共有11个数,故只要知道自己的分数和中位数就可以知道是否获奖了,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位数,以及相关平均数、众数、方差的意义,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甲【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得:22S S <甲乙,即可求解.【详解】 解:∵13x =甲,13x =乙,2=3.6S 甲,215.8S =乙.∴22S S <甲乙,∴甲试验田麦苗长势比较整齐.故答案为:甲【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方差判断稳定性,熟练掌握一组数据方差越小越稳定是解题的关键.2、 73.0 80,90 80【解析】【分析】根据平均数的定义,用总分除以总人数即可求出平均数,找出出现的次数最多数就是众数,把这47个数从小到大排列,最中间的数是第24个数,即可求出中位数.【详解】解:(1)平均数是:1004+9011+8011+708+605+3004+11+11+8+5+8⨯⨯⨯⨯⨯ =73.0;(2)90分的有11人,80分的有11人,出现的次数最多,则众数是 80和90,(3)把这47个数从小到大排列,最中间的数是第24个数,是80,则中位数是80;故答案为;73.0;80和90;80.【点睛】此题考查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3、>【解析】【分析】根据数据的波动越小,方差越小,越稳定,反之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大,再结合图象即可填空.【详解】由图可知甲的数据波动相对较大,乙的数据波动相对较小.∴甲的方差大于乙的方差.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根据数据的波动程度判断方差的大小.掌握数据波动程度和方差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32【解析】【分析】先根据平均数的定义求出x 的值,再利用方差的定义列式计算即可.【详解】解:因为数据4,3,6,x 的平均数是4, 可得:43644x +++=, 解得:x =3, 方差为:22221(44)(34)(64)(34)4⎡⎤-+-+-+-⎣⎦=32, 故答案为:3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方差及算术平均数,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方差和平均数的定义.5、乙【解析】【分析】根据平均数相同时,方差越小越稳定可以解答本题.【详解】解:∵甲、乙两同学5次数学考试的平均成绩都是132分,方差分别为S甲2=38,S乙2=10,∴S甲2 S乙2,∴乙同学的数学成绩更稳定,故答案为:乙.【点睛】本题考查了方差,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方差越小越稳定.三、解答题1、(1)4,3;(2)钉钉,钉钉软件得分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均大于QQ直播;(3)学校会采用QQ 直播软件进行教学,见解析【分析】(1)将20名学生对钉钉直播软件的评分重新排列,再根据中位数的定义求解即可;根据众数的定义可得20名学生对钉钉直播软件的评分的众数;(2)比较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大小即可得出答案;(3)根据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分别计算出钉钉软件和QQ直播软件的最终得分,比较大小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1)将20名学生对钉钉直播软件的评分排列如下:1,1,2,2,2,2,3,3,3,4,4,4,4,4,4,5,5,5,5,5,其中位数为4+42=4,20名学生对钉钉直播软件的评分次数最多的是3分,有6次,所以其众数为3,补全表格如下:故答案为:4、3;(2)认为学生对这两款软件评价较高的是钉钉,理由是:钉钉软件得分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均大于QQ直播,故答案为:钉钉,钉钉软件得分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均大于QQ直播.(3)钉钉软件的最终得分为3.9×60%+3.4×40%=3.7(分),QQ直播软件的最终得分为4×60%+3.35×40%=3.74(分),∵3.74>3.7,∴学校会采用QQ直播软件进行教学.【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位数、众数及平均数,熟练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及平均数是解题的关键.2、甲的平均成绩高,见解析【分析】根据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列式计算即可求解.【详解】解:甲的平均成绩高,∵甲的平均成绩:90380385278283.63322⨯+⨯+⨯+⨯=+++(分),乙的平均成绩:78382385288282.63322⨯+⨯+⨯+⨯=+++(分),83.682.6>,∴甲的平均成绩高.【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加权平均数的求法,要注意各部分的权重与相应的数据的关系,熟记运算方法是解题的关键.3、(1)平均数为3分,众数为3分,中位数为3分;(2)平均数为3.42分,众数为3分,中位数为3分【分析】(1)从条形统计图中得出相应的信息,然后根据算数平均数(总分数除以总人数)、众数(出现次数最多得数)、中位数(排序后中间两个数得平均数)的算法直接进行计算即可;(2)从扇形统计图中读取相关的信息,然后根据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计算方法计算即可.【详解】解:(1)平均分数为:021*******3272110⨯+⨯+⨯+⨯=+++,从图中可得:有21人得3分,众数为3分,共有40人,将分数从小到大排序后,第20和21位都是3分,∴中位数为3分,∴平均分数为3分,众数为3分,中位数为3分;(2)平均分数为:13%24%351%432%510% 3.42⨯+⨯+⨯+⨯+⨯=,扇形统计图中3分占比51%,大于其他分数的占比,众数为3分;中位数在51%的比例中,中位数为3分;∴平均分数为3.42分,众数为3分,中位数为3分.【点睛】题目主要考查算数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计算方法,根据图象得出相应的信息进行计算是解题关键.4、(1)40,87,99;(2)七年级竞赛成绩较好,理由为:七年级的中位数高于八年级;(3)900人【分析】(1)根据八年级C等级有6个学生可得a,根据扇形统计图可得八年级中位数b,根据七年级的成绩可得众数c;(2)比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得结论;(3)求出七、八年级学生竞赛成绩为D等级的百分比可得答案.【详解】解:(1)八年级20名学生的竞赛成绩中C等级包含6个分数,C等级所占百分比为620=30%,a%=1﹣20%﹣10%﹣30%=40%,∴a=40,八年级成绩A等级的有20×20%=4(人),B等级的有20×10%=2(人),∴八年级中位数位于C等级的第4、5两个数据即86,88,八年级中位数位于C等级,b=86882=87,七年级成绩是众数是99分,c=99,故答案为:40,87,99;(2)七年级竞赛成绩较好,理由为:七年级的中位数高于八年级;(3)七年级D等级人数是10人,八年级D等级人数是20×40%=8人,2000×10840=900(人),答:竞赛成绩为D等级的学生人数是900人.【点睛】本题考查了扇形统计图、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理解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正确求解的前提.5、(1)a=10,b=89,c=100,m=7.5;(2)七年级的成绩更好,理由见解析;(3)估计两个年级此次知识竞赛中优秀的人数约为873人.【分析】(1)用七年级C等人数除以40即可得出C等所占比例,再用单位“1”分别减去B、C、D所占比例即可得出a的值;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可得b的值;根据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众数)可得c的值;用满分人数除以40即可得出m的值;(2)根据中位数,满分率解答即可;(3)总人数乘以90分(包含90分)以上人数所占比例即可【详解】解:(1)∵七年级C等有10人,∴C等所占比例为1040×100%=25%,∴a%=1-20%-45%-25%=10%,∴a=10,七年级A等有:40×10%=4(人),B等有:40×20%=8(人),把七年级所抽取了40名同学的知识竞赛成绩从低到高排列,排在最中间的是第20名和第21名的成绩,分别是89,89,∴中位数b=89;∵七年级满分人数为:40×25%=10(人),∴众数c=100;八年级满分率为:340×100%=7.5%,∴m=7.5;(2)因为两个年级的平均数相同,而七年级的中位数、众数和满分率都过于八年级,所以七年级的成绩更好;(3)1800×45%+250×1040×100%≈873(人),答:估计两个年级此次知识竞赛中优秀的人数约为873人.【点睛】本题考查扇形统计图、中位数、众数、平均数、利用数据进行决策,用样本估计总体等知识点,熟悉掌握相关知识点是正确解答的关键.。

知识点详解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九章-一次函数专项练习试题(含解析)

知识点详解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九章-一次函数专项练习试题(含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九章-一次函数专项练习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数学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已知正比例函数y=kx的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大致是()A.B.C.D.2、小斌家、学校、小川家依次在同一条笔直的街道上,小斌家离学校有2800米,某天,小斌、小川两人分别从自己家中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4分钟后,两人在学校相遇,小川继续前行,小斌在学校取好书包后,掉头回家,两人在运动过程中均保持速度不变,两人之间的距离y(米)与小斌出发的时间x(分钟)的关系如图所示(小斌取书包的时间、掉头的时间忽略不计),则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A .小斌的速度为700m/minB .小川的速度为200m/minC .a 的值为280D .小川家距离学校800m3、若点(2,)A m 在一次函数27y x =-的图象上,则点A 到x 轴的距离是( )A .2B .2-C .3D .3-4、如图,l 1反映了某公司产品的销售收入与销售量的关系;l 2反映了该公司产品的销售成本与销售量的关系. 根据图象判断,该公司盈利时,销售量( )A .小于12件B .等于12件C .大于12件D .不低于12件5、下列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选取错误的是( )A .y =2x 2中,x 取全体实数B .y =11x +中,x 取x ≠-1的实数 C .yx 取x ≥2的实数 D .y中,x 取x ≥-3的实数 6、如果函数y =(2﹣k )x +5是关于x 的一次函数,且y 随x 的值增大而减小,那么k 的取值范围是( )A.k≠0B.k<2 C.k>2 D.k≠27、一次函数y=﹣3x﹣4的图象不经过()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8、如图,一次函数y=ax+b的图象交x轴于点(2,0),交y轴与点(0,4),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关于x的不等式ax+b>0的解集是x>2B.关于x的不等式ax+b<0的解集是x<2C.关于x的方程ax+b=0的解是x=4D.关于x的方程ax+b=0的解是x=29、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y=kx+b与正比例函数y=﹣bkx(k,b是常数,且kb≠0)的图象可能是()A.B.C.D.10、已知两个一次函数y1=ax+b与y2=bx+a,它们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A.B.C.D.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1,2),点B的坐标为(2,1)-,点P在y轴上,当PA PB+的值最小时,P的坐标是______.2、如图,已知直线:l y=,过点M(1,0)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l于点N,过点N作直线l的垂线交x 轴于点M1;过点M1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l于N1,过点N1作直线l的垂线交x轴于点M2,…;按此作法M的坐标为_____.继续下去,则点n3、已知一次函数y =ax -1,若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则它的图象不经过第______象限.4、一次函数23y kx k =+-的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则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5、如图所示,直线2y x =+与两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点C 是OB 的中点,D 、E 分别是直线AB 、y 轴上的动点,当CDE ∆周长最小时,点D 的坐标为_____.三、解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经过点A (﹣2,6),且与x 轴相交于点B ,与正比例函数y =3x 的图象相交于点C ,点C 的横坐标为1.(1)求k ,b 的值;(2)若点D 在y 轴负半轴上,且满足S △SSS =√3S △SSS ,求点D 的坐标.2、如图,已知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m,线段CD所在直线解析式为y=﹣x+n,连接AD,点E为线段OA上一点,连接BE,使得∠EBO=2∠BAD.(1)求证:△AOD≌△BOC;(2)求证:BE=EC;(3)当AD=10,BE=5√5时,求m与n的值.3、如图,小红和小华分别从A,B两地到远离学校的博物馆(A地、B地、学校、博物馆在一条直线上),小红步行,小华骑车.(1)小红、小华谁的速度快?(2)出发后几小时两人相遇?(3)A,B两地离学校分别有多远?4、甲、乙两家采摘园的草莓品质相同,销售价格都是每千克50元,两家均推出了“周末”优惠方案,甲采摘园的优惠方案是:游客进园需购买100元的门票,采摘的草莓六折优惠;乙采摘园的优惠方案是:游客进园不需要购买门票,采摘的草莓超过6千克后,超过部分五折优惠.优惠期间,设某游客的草莓采摘量为x(x>6)千克,在甲采摘园所需总费用为y1元,在乙采摘园所需总费用为y2元.(1)求y1、y2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2)如果你是游客你会如何选择采摘园?5、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AB=4cm,动点P从A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AB向点B匀速运动,过点P作PQ⊥AB,交折线AC﹣CB于点Q,以PQ为边作等边三角形PQD,使A,D在PQ异侧,设点P的运动时间是x(s)(0<x<2).(1)AP的长为cm(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2)当Q与C重合时,则x=s;(3)△PQD的周长为y(cm),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C【解析】【分析】由题意易得k<0,然后根据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可进行排除选项.【详解】解:∵正比例函数y=kx(k≠0)函数值随x的增大而减小,∴k<0,∴-k>0,∴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熟练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C【解析】【分析】根据路程÷时间求速度可判断A、B;利用小川继续行走的时间×小川的速度求出a的值,可判断C;利用开始小斌与小川的距离-小斌到学校的距离可判断D.【详解】解:∵小斌家离学校有2800米,出发4分钟后到学校,∴v小斌=2800=700m/min4,故选项A正确;∵小川家离学校有3600-2800=800米,出发4分钟后到学校,∴v小川=800=200m/min4,故选项B正确;小川继续前行,小斌在学校取好书包后,4分钟后掉头回家,小川行走的路程为:200m/min×(8-4)=800m,∴a的值为800m,故选项C不正确;∵小川家离学校有3600-2800=800米,故选项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行程问题函数图像信息获取与处理,理解图像横纵轴的意义,折点的含义,终点位置的意义,掌握函数图像信息获取与处理的方法,理解图像横纵轴的意义,折点的含义,终点位置的意义是解题关键.3、C【解析】【分析】点A 到x 轴的距离,就是点A 的纵坐标m 的绝对值|m |,所以,将点A (2,m )代入一次函数y =2x -7,求出m 的值即可.【详解】 解:点(2,)A m 在一次函数27y x =-的图象上,(2,)A m ∴满足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7y x =-,2273m ∴=⨯-=-,∴点A 到x 轴的距离是|3|3-=,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上的点的坐标特征,在这条直线上的点的坐标一定适合这条直线的解析式.4、C【解析】【分析】根据图象找出1l 在2l 的上方即收入大于成本时,x 的取值范围即可.【详解】解:根据函数图象可知,当12x >时,12l l >,即产品的销售收入大于销售成本,该公司盈利.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函数的图象,正确理解函数图象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能够通过图象得到该公司盈利时x 的取值范围是本题的关键.5、D【解析】【分析】根据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的非负性即可得.【详解】解:A 、22y x =中,x 取全体实数,此项正确;B 、10x +≠,即1x ≠-,11y x ∴=+中,x 取1x ≠-的实数,此项正确; C 、20x -≥,2x ∴≥,y ∴=x 取2x ≥的实数,此项正确;D 、30x -≥,且30x -≠,3x ∴>,y ∴中,x 取3x >的实数,此项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函数自变量、分式和二次根式,熟练掌握分式和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是解题关键.6、C【解析】【分析】由题意()25y x k =-+,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可得自变量系数小于0,进而可得k 的范围. 【详解】解:∵关于x 的一次函数()25y x k =-+的函数值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20k ∴-<,2k ∴>.故选C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增减性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在y kx b =+中,0k >,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0k <,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7、A 【解析】 【分析】根据题目中的函数解析式和一次函数的性质,可以得到该函数不经过哪个象限. 【详解】解答:解:∵一次函数y =﹣3x ﹣4,k =﹣3,b =﹣4, ∴该函数经过第二、三、四象限,不经过第一象限, 故选:A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属于基础题型,熟练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8、D 【解析】 【分析】直接根据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进行逐一判断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A、由图象可知,关于x的不等式ax+b>0的解集是x<2,故不符合题意;B、由图象可知,关于x的不等式ax+b<0的解集是x>2,故不符合题意;C、由图象可知,关于x的方程ax+b=0的解是x=2,故不符合题意;D、由图象可知,关于x的方程ax+b=0的解是x=2,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问题,利用一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求不等式的解集,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求解.9、C【解析】【分析】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与系数的关系,由一次函数y=kx+b图象分析可得k、b的符号,进而可得bk的符号,从而判断by xk=-的图象是否正确,进而比较可得答案.【详解】解: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分析可得:A、由一次函数y=kx+b图象可知k<0,b>0,则bk<0;正比例函数by xk=-的图象可知bk>0,矛盾,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由一次函数y=kx+b图象可知k>0,b>0;即bk>0,与正比例函数by xk=-的图象可知bk<0,矛盾,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由一次函数y=kx+b图象可知k<0,b<0;即bk>0,与正比例函数by xk=-的图象可知bk>0,故此选项符合题意;D、由一次函数y=kx+b图象可知k>0,b<0;即bk<0,与正比例函数by xk=-的图象可知bk>0,矛盾,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注意: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有四种情况:①当k>0,b>0,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②当k>0,b<0,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③当k<0,b>0时,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④当k<0,b<0时,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二、三、四象.10、B【解析】【分析】先由一次函数y1=ax+b图象得到字母系数的符号,再与一次函数y2=bx+a的图象相比较看是否一致.【详解】解:A、∵一次函数y1=ax+b的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a>0,b>0;由一次函数y2=bx+a图象可知,b<0,a>0,两结论矛盾,故错误;B、∵一次函数y1=ax+b的图象经过一三四象限,∴a>0,b<0;由y2的图象可知,a>0,b<0,两结论不矛盾,故正确;C、∵一次函数y1=ax+b的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a<0,b>0;由y2的图象可知,a>0,b>0,两结论矛盾,故错误;D、∵一次函数y1=ax+b的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a<0,b>0;由y2的图象可知,a<0,b=0,两结论相矛盾,故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与系数的关系,一次函数y kx b=+的图象有四种情况:①当k>0,b>0时,函数y kx b=+经过一、三、四象限;③当=+经过一、二、三象限;②当k>0,b<0时,函数y kx bk<0,b>0时,函数y kx b=+经过二、三、四象=+经过一、二、四象限;④当k<0,b<0时,函数y kx b限,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一次函数图像与系数的关系.二、填空题1、(0,1)【解析】【分析】如图,作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A',连接BA'交y轴于P,连接PA,点P即为所求.求出直线BA'的解析式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如图,作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A',连接BA'交y轴于P,连接PA,点P即为所求.设直线BA '的解析式为y =kx +b , ∵A '(−1,2),B (2,−1),则有:221k b k b -+=⎧⎨+=-⎩,解得11k b =-⎧⎨=⎩, ∴直线BA '的解析式为y =−x +1, 令x =0,y =1 ∴P (0,1), 故答案为:(0,1). 【点睛】本题考查轴对称最短问题,一次函数的应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轴对称解决最短问题,学会构建一次函数解决交点坐标问题. 2、(4n ,0). 【解析】 【分析】先求出1OM 和2OM 的长,再根据题意得出4n n OM =,即可求出n M 的坐标. 【详解】解:直线l 的解析式是y ,60NOM ∴∠=︒,30∠=︒ONM .点M 的坐标是(1,0),//NM y 轴,点N 在直线y =上,NM ∴1OM = 22ON OM ∴==.又1NM l ⊥,即190ONM ∠=︒11244OM ON OM ∴===.同理,22144OM OM OM ==,23324444OM OM OM OM ==⨯=,⋯∴44n n n OM OM ==,∴点n M 的坐标是(4n ,0).故答案是:(4n ,0).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点,涉及到如何根据一次的解析式和点的坐标求线段的长度,以及如何根据线段的长度求出点的坐标,熟悉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3、一 【解析】 【分析】由题意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可以判断k 的正负和经过定点(0,-1),从而可以得到该函数不经过哪个象限. 【详解】解:∵在一次函数y =ax -1中,若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a <0,该函数经过点(0,-1), ∴该函数经过第二、三、四象限,∴该函数不经过第一象限, 故答案为:一. 【点睛】本题考查一次函数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解答. 4、302k <<##0 1.5k <<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得k >0,2k -3<0,求解即可. 【详解】∵一次函数23y kx k =+-的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 ∴k >0,2k -3<0, ∴k 的取值范围是302k <<,故答案为:302k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图像分布与k ,b 的关系,根据图像分布,列出不等式,准确求解即可. 5、53(,)44- 【解析】 【分析】作点C 关于AB 的对称点F ,关于AO 的对称点G ,连接DF ,EG ,由轴对称的性质,可得DF =DC ,EC =EG ,故当点F ,D ,E ,G 在同一直线上时,△CDE 的周长=CD +DE +CE =DF +DE +EG =FG ,此时△DEC周长最小,然后求出F 、G 的坐标从而求出直线FG 的解析式,再求出直线AB 和直线FG 的交点坐标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如图,作点C关于AB的对称点F,关于AO的对称点G,连接FG分别交AB、OA于点D、E,由轴对称的性质可知,CD=DF,CE=GE,BF=BC,∠FBD=∠CBD,∴△CDE的周长=CD+CE+DE=FD+DE+EG,∴要使三角形CDE的周长最小,即FD+DE+EG最小,∴当F、D、E、G四点共线时,FD+DE+EG最小,∵直线y=x+2与两坐标轴分别交于A、B两点,∴B(-2,0),∴OA=OB,∴∠ABC=∠ABD=45°,∴∠FBC=90°,∵点C是OB的中点,∴C(1-,0),∴G点坐标为(1,0),1==,BF BC∴F点坐标为(-2,1),设直线GF的解析式为y kx b=+,∴21k bk b+=⎧⎨-+=⎩,∴1313kb⎧=-⎪⎪⎨⎪=⎪⎩,∴直线GF的解析式为1133y x=-+,联立11332y xy x⎧=-+⎪⎨⎪=+⎩,解得5434xy⎧=-⎪⎪⎨⎪=⎪⎩,∴D点坐标为(54-,34)故答案为:(54-,34).【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一次函数与几何综合,解题的关键是利用对称性在找到△CDE 周长的最小时点D、点E位置,凡是涉及最短距离的问题,一般要考虑线段的性质定理,多数情况要作点关于某直线的对称点.三、解答题1、(1){S=−1S=4;(2)(0,−12√3)【解析】【分析】(1)利用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可求出点S的坐标,根据点S、S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S、S的值;(2)利用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可求出点S 的坐标,设点S 的坐标为(0,S )(S <0),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结合S △SSS =√3S △SSS ,即可得出关于S 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S 的值,进而可得出点S 的坐标. 【详解】解:(1)当S =1时,S =3S =3, ∴点S 的坐标为(1,3).将S (−2,6)、S (1,3)代入S =SS +S , 得:{−2S +S =6S +S =3,解得:{S =−1S =4.(2)当S =0时,有−S +4=0, 解得:S =4, ∴点S 的坐标为(4,0).设点S 的坐标为(0,S )(S <0),∵S △SSS =√3S △SSS ,即−12S =√3×12×4×3, 解得:S =−12√3, ∴点S 的坐标为(0,−12√3).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条直线相交或平行问题、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以及三角形的面积,解题的关键是:(1)根据点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S 、S 的值;(2)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结合S △SSS =√3S △SSS ,列出关于S 的一元一次方程. 2、(1)见解析;(2)见解析;(3)m =4√5,n =2√5 【解析】 【分析】(1)令x=0,求得y=m,令y=0,求得x=﹣m,得到OA=OB=m,同理得到OC=OD=n,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到结论;(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DB=∠BCO,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到∠BAD=∠BCD,设∠BAD =∠DCB=S,则∠EBO=2∠BAD=2S,求出∠ECB=∠EBC,于是得到结论;(3)由(1)知OA=OB=m,OC=OD=n,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到结论.【详解】1)证明:在y=x+m中,令x=0,则y=m,令y=0,则x=﹣m,∴A(﹣m,0),B(0,m),∴OA=OB=m,在y=﹣x+n中,令x=0,则y=n,令y=0,则x=n,∴C(n,0),D(0,n),∴OC=OD=n,在△AOD与△BOC中,{SS=SS∠SSS=∠SSS=90°SS=SS,∴△AOD≌△BOC(SAS);(2)证明:由(1)知,OA=OB,OC=OD,∠AOB=∠COD=90°,∴∠OAB=∠OBA=∠ODC=∠CDO=45°,∵△AOD≌△BOC,∴∠ADB=∠BCO,∵∠ADO=∠ABO+∠BAD=45°+∠BAD,∠BCO=∠DCO+∠BCD,∴∠BAD=∠BCD,设∠BAD=∠DCB=S,则∠EBO=2∠BAD=2S,∴∠DBC=45°﹣S,∵∠ECB=∠DCO+∠BCD=45°+S,∠EBC=∠EBO+∠CBO=2α+45°﹣S=45°+S,∴∠ECB=∠EBC,∴BE=EC;(3)解:由(1)知OA=OB=m,OC=OD=n,∵∠AOD=∠BOE=90°,∴AO2+OD2=AD2,OB2+OE2=BE2,∵AD=10,BE=CE=5√5,∴m2+n2=102,m2+(5√5﹣n)2=(5√5)2,∴m=4√5,n=2√5.【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综合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证得△AOD≌△BOC是解题的关键.3、(1)小华的速度快;(2)出发后1h两人相遇;(3)A地距学校200m,B地距学校500m4【解析】【分析】(1)观察纵坐标,可得路程,观察横坐标,可得时间,根据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可得速度;(2)观察横坐标,可得答案;(3)观察纵坐标,可得答案.【详解】解:(1)由纵坐标看出,小红步行了700-500= 200(m),小华行驶了700-200=500(m),由横坐标看出都用了15min ,小红的速度是200÷15=403(m/min),小华的速度是500÷15=1003(m/min), 1003>403,小华的速度快. (2)由横坐标看出,出发后14h 两人相遇.(3)由纵坐标看出A 地距学校700-500=200(m),B 地距学校700-200=500(m).【点睛】本题考查了函数图象,观察函数图象的横坐标、纵坐标得出相关信息是解题关键.4、(1)S 1=30S +100,S 2=25S +150;(2)当采摘量等于10千克时,在甲、乙两采摘园所需费用相同;当采摘量超过10千克时,选择乙采摘园;当采摘量超过6千克且少于10千克时,选择甲采摘园【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列出关系式,化简即可得到结论;(2)分别令S 1=S 2,S 1>S 2,S 1<S 2求出对应x 的值或取值范围,从而得出结论.【详解】解:(1)由题意可得:S 1=100+50S ×0.6=30S +100, S 2=50×6+(S −6)×50×0.5=25S +150,即S 1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是S 1=30S +100, S 2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是S 2=25S +150;(2)当S1=S2时,即:30S+100=25S+150,解得S=10,即当采摘量等于10千克时,在甲、乙两采摘园所需费用相同;当S1>S2时,即:30S+100>25S+150,解得S>10,即当采摘量超过10千克时,选择乙采摘园;当S1<S2时,即:30S+100<25S+150,解得S<10,即当采摘量超过6千克且少于10千克时,选择甲采摘园;由上可得,当采摘量等于10千克时,在甲、乙两采摘园所需费用相同;当采摘量超过10千克时,选择乙采摘园;当采摘量超过6千克且少于10千克时,选择甲采摘园.【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正确理解题意列出函数关系式是解题的关键.5、(1)2x(0<x<2);(2)1;(3)y=6√3S(0<x≤1).y=12√3−6√3S(1<x<2).【解析】【分析】(1)根据点P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乘积即可得出AP=2x(0<x<2);(2)根据△ABC为等边三角形,AB=AC=4cm,得出∠ACB=∠A=60°,根据PQ⊥AB,当Q与C重合AC=2,即2x=2解方程时,△ACP为直角三角形,∠ACP=30°,根据30°直角三角形性质得出AP=12即可;(3)分两种情况,点Q在AC上,点Q在BC上,点Q在AC上,当0<x≤1时,在Rt△APQ中,PQ= 2√3S,根据△PQD为等边三角形,y=6√3S(0<x≤1);点Q在BC上,当1<x≤2时,BP=4﹣2x,先求出BQ=2BP=2(4﹣2x)=8﹣4x,在Rt△BPQ中,PQ=4√3−2√3S,根据△PQD为等边三角形,y=12√3−6√3S(1<x<2).【详解】解:(1)∵动点P从A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AB向点B匀速运动,点P的运动时间是x(s)(0<x <2),∴AP=2x(0<x<2),故答案为2x(0<x<2);(2)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AB=AC=4cm,∴∠ACB=∠A=60°,∵PQ⊥AB,当Q与C重合时,△ACP为直角三角形,∠ACP=30°,AC=2,∴AP=12即2x=2,解得x=1,故答案为1;(3)分两种情况,点Q在AC上,点Q在BC上,当点Q在AC上, 0<x≤1时,在Rt△APQ中,PQ=√SS2−SS2=√(2SS)2−SS2=√16S2−4S2=2√3S,∵△PQD为等边三角形,∴y=3PQ=6√3S.即y=6√3S(0<x≤1).当点Q在BC上,1<x≤2时,BP=4﹣2x,∴BQ=2BP=2(4﹣2x)=8﹣4x,在Rt△BPQ中,PQ=√SS2−SS2=√(8−4S)2−(4−2S)2=4√3−2√3S,∵△PQD为等边三角形,∴y=3PQ=3(4√3−2√3S)=12√3−6√3S,即y=12√3−6√3S(1<x<2).【点睛】本题考查动点问题,等边三角形性质,30°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勾股定理,掌握动点问题解题方法,等边三角形性质,30°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勾股定理是解题关键.。

《常考题》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阶段测试(含答案解析)

《常考题》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阶段测试(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某市连续10天的最低气温统计如下(单位:℃):4,5,4,7,7,8,7,6,5,7,该市这10天的最低气温的中位数是()A.6℃B.6.5℃C.7℃D.7.5℃B解析:B【分析】由于10天天气,根据数据可以知道中位数是按从小到大排序,第5个与第6个数的平均数.【详解】解:10天的气温排序为:4,4,5,5,6,7,7,7,7,8,中位数为:6+72=6.5,故选B.【点睛】本题属于基础题,要明确定义,一些学生往往对这个概念掌握不清楚,计算方法不明确而误选其它选项,注意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排好顺序,然后再根据奇数和偶数个来确定中位数,如果数据有奇数个,则正中间的数字即为所求,如果是偶数个则找中间两位数的平均数.2.某校在体育健康测试中,有8名男生“引体向上”的成绩(单位:次)分别是:14,12,8,9,16,12,7,10,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A.10,12 B.12,11 C.11,12 D.12,12C解析:C【分析】先把原数据按由小到大排列,然后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解.【详解】原数据按由小到大排列为:7,8,9,10,12,12,14,16,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12(10+12)=11,众数为12.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众数,中位数的定义,解题关键在于掌握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众数.3.将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减去50后,所得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2,则原来那组数据的平均数是()A.50 B.52 C.48 D.2B解析:B【详解】解:由题意知,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1n[(1x ﹣50)+(2x ﹣50+…+(n x ﹣50)]= 1n[(12x x ++…+n x )﹣50n]=2, ∴1n(12x x ++…+n x )﹣50=2, ∴1n(12x x ++…+n x )=52, 即原来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52. 故选B .4.在5轮“中国汉字听写大赛”选拔赛中,甲、乙两位同学的平均分都是90分,甲的成绩方差是15,乙的成绩的方差是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成绩比乙的成绩稳定 B .乙的成绩比甲的成绩稳定 C .甲、乙两人的成绩一样稳定 D .无法确定甲、乙的成绩谁更稳定B解析:B 【分析】根据方差的意义求解可得. 【详解】∵乙的成绩方差<甲成绩的方差, ∴乙的成绩比甲的成绩稳定,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方差,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方差越大,则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大,稳定性也越小;反之,则它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小,稳定性越好. 5.下面说法正确的个数有(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所有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如果a b >,则ac bc >;(3)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4)多边形内角和等于360︒; (5)一组数据1,2,3,4,5的众数是0 A .0个 B .1个C .2个D .3个B解析:B 【分析】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定义、不等式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的性质及众数的定义分别判断后即可确定正确的选项. 【详解】解:(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所有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故原命题错误,不符合题意;(2)如果a >b ,则当c <0时,ac >bc ,故原命题错误,不符合题意;(3)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正确,符合题意;(4)多边形内角和等于(n-2)×180°,故原命题错误,不符合题意;(5)数据1,2,3,4,5没有众数,故错误,不符合题意,正确的个数为1个,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定义、不等式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的性质及众数的定义,属于基础知识,比较简单.6.如表记录了甲、乙、丙、丁四名跳远运动员选拔赛成绩的平均数与方差:要从中选择一名成绩好又发挥稳定的运动员参加决赛,最合适的是()A.甲B.乙C.丙D.丁C解析:C【分析】先比较平均数,平均数相同时选择方差更小的参加.【详解】因为乙和丁的平均数最小,所以应该从甲和丙中选择一人参加比赛,又因为丙的方差小于甲的方差,所以丙的成绩更具有稳定性,所以应该选择丙参赛.故选:C.【点睛】考查了平均数和方差,解题关键是利用了: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方差越大,表明这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大,即波动越大,数据越不稳定.7.在学校举行的“我为祖国献首歌”的合唱比赛中,六位评委给初三某班的评分分别是:87、90、83、87、87、83,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A.87,87 B.87,85 C.83,87 D.83,85A解析:A【分析】首先对这组数据进行排序,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回答即可.【详解】∵这组数据排序后为83,83,87,87,87,90,∴这组数据的众数是87,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87872+=87. 故选A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注意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排好顺序,然后再根据数据个数确定中位数:如果数据有奇数个,则正中间的数字即为所求;如果是偶数个则找中间两位数的平均数.8.已知一组数据a ,b ,c 的平均数为5,方差为4,那么数据22a -,22b -,22c -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是( ) A .8,16 B .10,6C .3,2D .8,8A解析:A 【分析】如果一组的数据的每一个数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则平均数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方差则扩大或缩小平方倍;如果一组的数据的每一个数都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则平均数也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方差不变.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2×5-2=8;方差为:24216⨯=.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的变化规律,属于中等难度题型.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明确变化规律,根据规律进行解答.9.一组数据中有m 个a ,n 个b ,k 个c ,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 ) A .3a b c++ B .3m n k++ C .3ma nb kc++D .ma nb kcm n k++++D解析:D 【分析】先求得这组数据的和和个数,再根据平均数的定义求解. 【详解】∵一组数据中有m 个a ,n 个b ,k 个c , ∴这组数据的和=ma+nb+kc ,数据的个数=m+n+k ,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ma nb kcm n k++++.故选:D. 【点睛】考查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解题关键是计算出这组数据的和和个数.10.某校九年级模拟考试中,1班的六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如下:96,108,102,110,108,82.下列关于这组数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众数是108B .中位数是105C .平均数是101D .方差是93D解析:D 【分析】把六名学生的数学成绩从小到大排列为:82,96,102,108,108,110,求出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和方差,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解:把六名学生的数学成绩从小到大排列为:82,96,102,108,108,110, ∴众数是108,中位数为1021081052+=,平均数为82961021081081101016+++++=,方差为()()()()()()222222182101961011021011081011081011101016⎡⎤-+-+-+-+-+-⎣⎦ 94.393≈≠;故选D . 【点睛】考核知识点: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和方差;理解定义,记住公式是关键.二、填空题11.小明这学期第一次数学考试得了72分,第二次数学考试得了86分,为了达到三次考试的平均成绩不少于80分的目标,他第三次数学考试至少得____分.82【分析】设第三次考试成绩为x 根据三次考试的平均成绩不少于80分列不等式求出x 的取值范围即可得答案【详解】设第三次考试成绩为x ∵三次考试的平均成绩不少于80分∴解得:∴他第三次数学考试至少得82分解析:82 【分析】设第三次考试成绩为x ,根据三次考试的平均成绩不少于80分列不等式,求出x 的取值范围即可得答案. 【详解】设第三次考试成绩为x ,∵三次考试的平均成绩不少于80分,∴7286803x++≥, 解得:82x ≥,∴他第三次数学考试至少得82分, 故答案为:82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根据不等关系正确列出不等式是解题关键.12.一组数据1x ,2x ,3x ,4x ,5x 的平均数是5,方差是3,则143x -,243x -,343x -,443x -,543x -的平均数是________,方差是________.1748【分析】根据平均数和方差公式的变形即可得到结果【详解】一组数据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5则4x1-34x2-34x3-34x4-34x5-3的平均数是4(x1+x2+x3+x4+x5)解析:17 48 【分析】根据平均数和方差公式的变形即可得到结果. 【详解】一组数据x 1,x 2,x 3,x 4,x 5的平均数是5, 则4x 1-3,4x 2-3,4x 3-3,4x 4-3,4x 5-3的平均数是15[4(x 1+x 2+x 3+x 4+x 5)-15]=17, ∵新数据是原数据的4倍减3; ∴方差变为原来数据的16倍,即48. 故答案为:17;48. 【点睛】本题考查方差的计算公式的运用:一般地设有n 个数据,x 1,x 2,…x n ,若每个数据都放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后再同加或同减去一个数,其平均数也有相对应的变化,方差则变为这个倍数的平方倍.13.已知一组数据为1-、x 、0、1、2-的平均数为0,则x =__________这组数据的标准差为___________.2【分析】根据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出x 后再运用标准差的公式即可解出本题【详解】解:∵一组数据为的平均数为∴∴x=2∴这组数据的标准差为:故答案为:2【点睛】此题考查算术平均数标准差解题关键在于掌握运算法则解析:2, 【分析】根据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出x 后,再运用标准差的公式即可解出本题. 【详解】解:∵一组数据为1-、x 、0、1、2-的平均数为0∴()-1+x+0+1+2=05-∴x=2∴故答案为:2 【点睛】此题考查算术平均数,标准差,解题关键在于掌握运算法则 14.我市5月份某一周每天的最高气温统计如下:则这组数据(最高气温)的众数与中位数分别是_____、_____.3030【分析】根据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进行求解即可得【详解】在这一组数据中30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故众数是30;处于这组数据中间位置的那个数是30那么由中位数的定义可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30故这组数据的解析:30 30【分析】根据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进行求解即可得.【详解】在这一组数据中30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故众数是30;处于这组数据中间位置的那个数是30,那么由中位数的定义可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30,故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分别是30,30,故答案为:30,30.【点睛】本题考查了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读懂表格,熟练掌握众数、中位数的定义及求解方法是解题的关键.15.有一组数据:1,3,5,3,若再添加一个数,所得的新一组数据与原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平均数都没有发生变化,则添加的数为____.3【分析】依据定义和公式分别计算新旧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求解即可【详解】原数据的1335的平均数为=3中位数为=3众数为3;添加的数为3后新数据13335的平均数为=3中位数为3众数为3;故答解析:3.【分析】依据定义和公式分别计算新旧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求解即可.【详解】原数据的1、3、3、5的平均数为13354+++=3,中位数为332+=3,众数为3;添加的数为3后,新数据1、3、3、3、5的平均数为133355++++=3,中位数为3,众数为3;故答案为:3.【点睛】此题考查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熟练掌握相关概念和公式是解题的关键.16.一组数据1,0,2,1的方差S 2=_____.05【分析】利用方差的计算公式计算即可【详解】解:则故答案为05【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方差的计算掌握方差的计算公式是解题的关键解析:0.5 【分析】利用方差的计算公式计算即可. 【详解】 解:1x (1021)14=+++=, 则222221(11)(01)(21)(11)0.54S ⎡⎤=-+-+-+-=⎣⎦, 故答案为0.5.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方差的计算,掌握方差的计算公式()()()2222121n S x x x x x x n ⎡⎤=-+-+⋯+-⎣⎦是解题的关键. 17.某校在“爱护地球,绿化祖国“的创建活动中,组织了100名学生开展植数造林活动,其植树情况整理如下表:则这100名学生所植树棵数的中位数为_____.5【解析】【分析】直接利用中位数定义求解【详解】第50个数和第55个数都是5所以这100名学生所植树棵数的中位数为5(棵)故答案为5【点睛】考查了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解析:5 【解析】 【分析】直接利用中位数定义求解. 【详解】第50个数和第55个数都是5,所以这100名学生所植树棵数的中位数为5(棵). 故答案为5. 【点睛】考查了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18.已知一组数据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2,那么另一组数据3x1﹣2,3x2﹣2,3x3﹣2,3x4﹣2,3x5﹣2的平均数是_____.4【解析】【分析】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求出所有数据的和然后除以数据的总个数先求数据x1x2x3x4x5的和然后再用平均数的定义求新数据的平均数【详解】一组数据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2有15(x解析:4【解析】【分析】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求出所有数据的和,然后除以数据的总个数.先求数据x1,x2,x3,x4,x5的和,然后再用平均数的定义求新数据的平均数.【详解】一组数据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2,有15(x1+x2+x3+x4+x5)=2,那么另一组数据3x1-2,3x2-2,3x3-2,3x4-2,3x5-2的平均数是15(3x1-2+3x2-2+3x3-2+3x4-2+3x5-2)=4.故答案是:4.【点睛】考查的是样本平均数的求法及运用,解题关键是记熟公式:x̅=x1+x2+⋯+x nn.19.某样本数据是:2,2,x,3,3,6如果这个样本的众数为2,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______2【解析】【分析】根据众数的概念确定x的值再求该组数据的方差【详解】因为一组数据22x336的众数是2所以x=2于是这组数据为222336该组数据的平均数为:(2+2+2+3+3+6)=3方差S2=解析:2【解析】【分析】根据众数的概念,确定x的值,再求该组数据的方差.【详解】因为一组数据2,2,x,3,3,6,的众数是2,所以x=2.于是这组数据为2,2,2,3,3,6.该组数据的平均数为:16(2+2+2+3+3+6)=3,方差S2=16[(2-3)2+(2-3)2+(2-3)2+(3-3)2+(3-3)2+(6-3)2]=2.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考查了平均数、众数、方差的意义.①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大小,常用来一代表数据的总体“平均水平”;②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叫众数,有时众数在一组数中有好几个;③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20.已知5个数据的平均数是7,另外还有3个数据的平均数是k,则这 8个数据的平均数是_______(用关于 k 的代数式表示).参考答案【解析】【详解】根据平均数的概念和公式可知5个数据的和为5×7=353个数据的和为3k因此这8个数的和为35+3k因此其平均数为(35+3k)÷8即故答案为:解析:35+3 8k【解析】【详解】根据平均数的概念和公式,可知5个数据的和为5×7=35,3个数据的和为3k,因此这8个数的和为35+3k,因此其平均数为(35+3k)÷8,即35+3 8k.故答案为:35+3 8k.三、解答题21.某校举办了一次趣味数学竞赛,满分100分,学生得分均为整数,达到成绩60分及以上为合格,达到90分及以上为优秀,这次竞赛中,甲、乙两组学生成绩如下(单位:分)甲组:30,60,60,60,60,60,70,90,90,100;乙组:50,60,60,60,70,70,70,70,80,90.(1)以上成绩统计分析表如表:则表中a=,b=,c=.(2)如果你是该校数学竞赛的教练员,现在需要你根据成绩的稳定性选一组同学代表学校参加复赛,你会选择哪一组?并说明理由.解析:(1)60,68,70;(2)乙组,理由见解析【分析】(1)利用中位数的定义确定a、c的值,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计算出b的值;(2)先计算出乙组成绩的方差,然后选择甲乙两组成绩的方差较小的一组.【详解】解:(1)甲组学生成绩的中位数为60602+=60,即a=60;乙组学生成绩的平均数为110(50+3×60+4×70+80+90)=68;乙组学生成绩的中位数为70702+=70,即b=68,c=70;故填:60,68,70;(2)选择乙组.理由如下:乙组学生成绩的方差为110[(50﹣68)2+3(60﹣68)2+4(70﹣68)2+(80﹣68)2+(90﹣68)2]=116,因为甲乙两组学生成绩的平均数相同,而乙组学生成绩的方差较小,成绩比较稳定,所以选择乙组.【点睛】本题考查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理解各个统计量的意义及各个统计量所反映数据的特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2.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定额,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1)求这15位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假设销售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额定为310件,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如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较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解析:(1)310, 210, 210;(2)不合理,理由见解析.【分析】(1)找中位数要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2)根据表中数据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回答.【详解】解:(1)平均数是:1650510250321051503120231015++⨯+⨯+⨯+⨯=(件),表中的数据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处于中间位置的是210,因而中位数是210(件),210出现了5次最多,所以众数是210;(2)不合理.因为15人中有13人的销售额不到310件,310件虽是所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却不能很好地反映销售人员的一般水平.销售额定为210件合适些,因为210件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大部分人能达到的定额. 【点睛】此题考查了中位数,众数,平均数,它们都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23.在全民读书月活动中,某校随机抽样调查了一部分学生本学期计划购买课外书的费用情况,根据图中的相关信息,解答下面问题;(1)这次调查获取的样本容量是________;(2)由统计图可知,这次调查获取的样本数据的众数是________;中位数是________; (3)若该校共有1000名学生,根据样本数据,估计该校本学期计划购买课外书的总花费.解析:(1)40;(2)30元,50元;(3)50500元. 【分析】(1)根据条形统计图的信息把计划购买课外书的不同费用的人数相加计算即可; (2)根据众数的定义,中位数的定义,逐一进行求解即可;(3)先根据条形统计图展现的数据,计算样本中每个学生平均花费,再用全校总人数×每个学生平均花费,即可估算全校购买课外书的总花费. 【详解】解:(1)6121084=40++++(2)购买30元课外书的人数最多,所以这次抽样的众数是30元;购买课外书排第20,第21的费用均为50元,所以这次抽样的中位数是50元; (3)样本中平均每个学生的费用是620123010508804100=50.56121084⨯+⨯+⨯+⨯+⨯++++(元)因此该校1000学生购买课外书的总花费约为100050.5=50500⨯(元)答:该校本学期计划购买课外书的总花费约为50500元.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抽样调查中样本容量,众数,中位数的定义及由样本数据估算总体数量的知识.24.某市政府为了鼓励居民节约用水,计划调整居民生活用水收费方案:一户家庭的月均用水量不超过m (单位:t )的部分按平价收费,超出m 的部分按议价收费.为此拟召开听证会,以确定一个合理的月均用水量标准m .通过抽样,获得了前一年1000户家庭每户的月均用水量(单位:t ),将这1000个数据按照04x ≤<,48x ≤<,…,2832x ≤<分成8组,制成了如图所示的频数分布直方图.(1)写出a 的值,并估计这1000户家庭月均用水量的平均数;(同一组中的数据以这组数据所在范围的组中值作代表)(2)假定该市政府希望70%的家庭的月均用水量不超过标准m ,请判断若以(1)中所求得的平均数作为标准m 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解析:(1)100,14.72;(2)不合理,见解析 【分析】(1)先确定a 的值,然后求这些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即可;(2)由14.72在1216x ≤<内,然后确定小于16t 的户数,再求出小于16t 的户数占样本的百分比,最后用这个百分比和70%相比即可说明. 【详解】解:(1)依题意得a=(1000-40-180-280-220-60-20)÷2=100. 这1000户家庭月均用水量的平均数为:2406100101801428018220221002660302014.721000x ⨯+⨯+⨯+⨯+⨯+⨯+⨯+⨯==,∴估计这1000户家庭月均用水量的平均数是14.72. (2)不合理.理由如下:由(1)可得14.72在1216x ≤<内, ∴这1000户家庭中月均用水量小于16t 的户数有40100180280600+++=(户),∴这1000户家庭中月均用水量小于16t 的家庭所占的百分比是600100%60%1000⨯=, ∴月均用水量不超过14.72t 的户数小于60%.∵该市政府希望70%的家庭的月均用水量不超过标准m , 而60%70%<,∴用14.72作为标准m 不合理. 【点睛】本题考查了频数分布直方图、用样本估计总体、加权平均数,正确求得加权平均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5.某校为了分析九年级学生艺术考试的成绩,随机抽查了两个班级的各5名学生的成绩,它们分别是:九(1)班:96,92,94,97,96 九(2)班:90,98,97,98,92 通过数据分析,列表如下:(1)__________;__________a b ==(2)计算两个班级所抽取的学生艺术成绩的方差,判断哪个班学生艺术成绩比较稳定. 解析:(1)96;98;(2)九(1)班的学生的艺术成绩比较稳定. 【分析】(1)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解可得;(2)根据方差公式计算,再依据方差越小成绩越稳定可得答案. 【详解】(1)九(1)班成绩重新排列为92,94,96,96,97, 则中位数a=96,九(2)班成绩的众数为b=98; 故答案为:96,98; (2)S 2(1)班=15×[(96-95)2+(92-95)2+(94-95)2+(97-95)2+(96-95)2]=3.2, S 2(2)班=15×[(90-95)2+(98-95)2+(97-95)2+(98-95)2+(92-95)2]=11.2, ∵S 2(1)班<S 2(2)班,∴九(1)班学生的艺术成绩比较稳定. 【点睛】此题考查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的意义,解题关键在于掌握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方差越大,表明这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大,即波动越大,数据越不稳定;反之,方差越小,表明这组数据分布比较集中,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小,即波动越小,数据越稳定.26.为了了解某校初三学生每周平均阅读时间的情况,随机抽查了该校初三m 名学生,对其每周平均课外阅读时间进行统计,绘制了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求m的值;(2)求扇形统计图中阅读时间为3小时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3)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精确到0.1)解析:(1)m=60;(2)120°;(3)2.8小时.【分析】(1)根据2小时所占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确定其所占的百分比,然后根据条形统计图中2小时的人数求得m的值;(2)先求出课外阅读3小时的人数,再用360°乘以阅读时间为3小时的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即可;(3)利用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详解】(1)∵课外阅读时间为2小时的所在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为90°,∴其所占的百分比为9013604=,∵课外阅读时间为2小时的有15人,∴m=15÷14=60;(2)课外阅读3小时的人数有:60﹣10﹣15﹣10﹣5=20(人),所以阅读时间为3小时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是2060×360°=120°;(3)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1011522031045560⨯+⨯+⨯+⨯+⨯≈2.8小时.【点睛】此题考查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结合计算,能正确求样本的总数,求部分的数量及圆心角度数,掌握加权平均数的公式是解题的关键.27.为弘扬传统文化,某校开展了“传承经典文化,阅读经典名著”活动.为了解七、八年级学生(七、八年级各有600名学生)的阅读效果,该校举行了经典文化知识竞赛.现从两个年级各随机抽取20名学生的竞赛成绩(百分制)进行分析,过程如下:收集数据:七年级: 79,85,73,80, 75,76,87, 70, 75,94,75,79,81,71, 75,80,86,59, 83, 77.八年级: 92,74, 87,82,72,81, 94,83,77, 83,80,81,71,81,72,77,82,80,70,41.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数据:(1)由上表填空:a=,b=,c=,d=.(2)估计该校七、八两个年级学生在本次竞赛中成绩在90分以上的共有多少人?(3)你认为哪个年级的学生对经典文化知识掌握的总体水平较好,请说明理由.解析:(1)11,10,78,81;(2)90人;(3)八年级学生对经典文化知识掌握的总体水平较好,理由是八年级学生成绩的中位数较高【分析】(1)根据已知数据及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求解即可.(2)利用样本估计总体思想求解可得.(3)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详解】(1)a=11,b=10,c=78,d=81(2)312009040⨯=(人)答:估计七八年级90分以上的学生共90人(3)八年级学生对经典文化知识掌握的总体水平较好,理由:八年级学生成绩的中位数较高【点睛】本题考查了概率统计的问题,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利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28.某学校八年级开展英语拼写大赛,一班和二班根据初赛成绩,各选出5名选手参加复赛,两个班各选出的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如图所示:(1)根据图示填写下表班级中位数(分)众数(分)平均数(分)一班85二班10085(2)结合两班复赛成绩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析哪个班级的复赛成绩比较好? (3)已知一班的复赛成绩的方差是70,请求出二班复试成绩的方差,并说明哪个班成绩比较稳定?解析:(1)85、85 80(2)一班成绩好些.因为两班平均数相等,一班的中位数高,所以一班成绩好些.(回答合理即可)(3)一班成绩较为稳定. 【分析】(1)观察图分别写出一班和二班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然后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和平均数的求法以及众数的定义求解即可;(2)在平均数相同的情况下,中位数高的成绩较好; (3)根据方差公式计算即可:S 2=()()()222121n x x x x x x n ⎡⎤-+--⎣⎦(可简单记忆为“等于差方的平均数”) 【详解】解:(1)由条形统计图可知一班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为:75、80、85、85、100, 二班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为:70、100、100、75、80, 一班的众数为85,一班的平均数为(75+80+85+85+100)÷5=85, 二班的中位数是80; 班级 中位数(分) 众数(分) 平均数(分) 一班 85 85 85 二班8010085(2)一班成绩好些.因为两班平均数相等,一班的中位数高,所以一班成绩好些.(回答合理即可) (3)S 二班2=()()()()()2222270851008510085758580851605-+-+-+-+-=因为S 一班2=70则S 一班2<S 二班2,因此一班成绩较为稳定. 【点睛】本题考查了中位数、众数以及平均数的求法,同时也考查了方差公式,解题的关键是牢记定义并能熟练运用公式.。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 平均数同步测试(2022年最新)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 平均数同步测试(2022年最新)
∴PE=PF,∠1=∠2,
在△AOP与△BOP中,

∴△AOP≌△BOP,
∴AP=BP,
在△EOP与△FOP中,

∴△EOP≌△FOP,
在Rt△AEP与Rt△BFP中,

∴Rt△AEP≌Rt△BFP,
∴图中有3对全等三角形,
故答案为3.
考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2.如图,AB=AD,要证明△ABC与△ADC全等,只需增加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
21.某市为了解高峰时段从总站乘16路车出行的人数,随机抽查了10个班次乘该路车人数,结果如下:
14,23,16,25,23,28,26,27,23,25.
(1)计算这10个班次乘车人数的平均数;
(2)如果16路车在高峰时段从总站共出车60个班次,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估计在高峰时段从总站乘该路车出行的乘客共有多少?
4.如图,AC=BC,DC=EC,∠ACB=∠ECD=90°,且∠EBD=42°,则∠AEB=_____.
【答案】132° .
【解析】
试题解析:∵∠ACB=∠ECD=90°,
∴∠BCD=∠ACE,
在△BDC和△AEC中,

∴△BDC≌△AEC(SAS),
∴∠DBC=∠EAC,
∵∠EBD=∠DBC+∠EBC=42°,
【答案】4
【解析】
∵FD⊥AO于D,FE⊥BO于E,
∴∠ODF=∠OEF=90°,
①加上条件OF是∠AOB的平分线可利用AAS判定△DOF≌△EOF;
②加上条件DF=EF可利用HL判定△DOF≌△EOF;
③加上条件DO=EO可利用HL判定△DOF≌△EOF;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数据的分析》测试题(含答案解析)(1)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数据的分析》测试题(含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1.为评估一种农作物的种植效果,选了8块地作试验田,这8块地的亩产量(单位:kg )分别为1x ,2x ,…,8x ,下面给出的指标中可以用来评估这种农作物亩产量稳定程度的是( )A .1x ,2x ,…,8x 的平均数B .1x ,2x ,…,8x 的方差C .1x ,2x ,…,8x 的中位数D .1x ,2x ,…,8x 的众数2.在5轮“中国汉字听写大赛”选拔赛中,甲、乙两位同学的平均分都是90分,甲的成绩方差是15,乙的成绩的方差是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成绩比乙的成绩稳定 B .乙的成绩比甲的成绩稳定 C .甲、乙两人的成绩一样稳定D .无法确定甲、乙的成绩谁更稳定3.某校篮球队10名队员的年龄情况如下,则篮球队队员年龄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年龄 13 14 15 16 人数2341A .15,15B .14,15C .14,14.5D .15,14.5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为了解我国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应采取全面调查的方式B .一组数据1、2、5、5、5、3、3的中位数和众数都是5C .若甲组数据的方差是003,乙组数据的方差是0.1,则甲组数据比乙组数据稳定D .抛掷一枚硬币100次,一定有50次“正面朝上”5.在学校举行的“我为祖国献首歌”的合唱比赛中,六位评委给初三某班的评分分别是:87、90、83、87、87、83,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 .87,87B .87,85C .83,87D .83,856.某兴趣小组为了解我市气温变化情况,记录了今年1月份连续6天的最低气温(单位:C ):-6,-4,-2,0,-2,2.关于这组数据,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 .平均数是-2B .中位数是-2C .众数是-2D .方差是57.某班七个兴趣小组人数如下:5,6,6,x ,7,8,9,已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7,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A .6B .6.5C .7D .88.甲、乙两人各射击次,甲所中的环数是,,,,,,且甲所中的环数的平均数是,众数是;乙所中的环数的平均数是,方差是4.根据以上数据,对甲,乙射击成绩的正确判断是( ) A .甲射击成绩比乙稳定 B .乙射击成绩比甲稳定C .甲,乙射击成绩稳定性相同D .甲、乙射击成绩稳定性无法比较9.某校九年级模拟考试中,1班的六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如下:96,108,102,110,108,82.下列关于这组数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众数是108 B .中位数是105 C .平均数是101D .方差是9310.实施新课改以来,某班学生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值周班长小兵每周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分,下表是其中一周的评分结果“分值”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 A .89,90B .90,90C .88,95D .90,9511.下面的统计图表示某体校射击队甲、乙两名队员射击比赛的成绩,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甲队员成绩的平均数比乙队员的大B .乙队员成绩的平均数比甲队员的大C .甲队员成绩的中位数比乙队员的大D .甲队员成绩的方差比乙队员的大12.为了解某小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情况,随机对居住在该小区的40名居民一周的体育锻炼时间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表: 锻炼时间(时) 3 4 5 6 7 人数(人)6131452这40名居民一周体育锻炼时间的众数和中位数是( ) A .14,5B .14,6C .5,5D .5,6第II 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 卷的文字说明参考答案二、填空题13.已知一组数据a ,b ,c 的方差为2,那么数据3a +,3b +,3+c 的方差是________.14.一组数据1x ,2x ,3x ,4x ,5x 的平均数是5,方差是3,则143x -,243x -,343x -,443x -,543x -的平均数是________,方差是________.15.若这8个数据-3, 2,-1,0,1,2,3,x 的极差是11,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______.16.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共享单车应运而生.为了解某单位使用共享单车的情况,该单位有200名员工,某研究小组随机采访10位员工,得到这10位员工一周内使用共享单车的次数分别为:17,12,15,20,17,0,7,26,17,9. (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众数是(2)试用平均数估计该单位员工一周内使用共享单车的总次数.17.在一次数学测验中,甲组4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70分,乙组6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80分,则这10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______________.18.甲、乙二人在相同情况下,各射靶10次,两人命中环数的平均数都是7,方差2S 甲=2.8,2S 乙=1.5,则射击成绩较稳定的是______.(填“甲”或“乙”)19.已知一组数据为:5,3,3,6,3则这组数据的方差是______.20.若样本数据1,2,3,2的平均数是a ,中位数是b ,众数是c ,则数据a ,b ,c 的方差是___.三、解答题21.在推进杭州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某校为了考察该校初中生掌握垃圾分类知识的情况,进行了一次测试,并随机抽取了若干名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整理,绘制了如图所示不完整的频数直方图(每组含前一个边界值,不含后一个边界值)和扇形统计图. (1)求样本容量,并补充完整频数直方图.(2)在抽取的这些学生中,玲玲的测试成绩为85分,你认为85分一定是这些学生成绩的中位数吗?请简要说明理由.(3)若成绩在80分以上(包括80分)为优秀,请估计全校1400名学生中成绩优秀的人数.22.某公司共有三个部门,根据每个部门的员工人数和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绘制成如下的统计表和扇形图.各部门人数及每人所创年利润统计表部门员工人数每人所创的年利润/万元A510B 8C5(1)①在扇形图中,C部门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②在统计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求这个公司平均每人所创年利润.23.在“慈善一日捐”活动中,为了解某校学生的捐款情况,抽样调查了该校部分学生的捐款数(单位:元),并绘制成下面的统计图.(1)本次调查的样本容量是________,这组数据的众数为________元;(2)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3)该校共有600学生参与捐款,请你估计该校学生的捐款总数.24.学校为了让同学们走向操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启动了“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张明和李亮在体育运动中报名参加了百米训练小组.在近几次百米训练中,教练对他们两人的测试成绩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请根据图表中的信息解答以下问题:平均数 中位数 方差 张明13.30.004 李亮13.30.02(1)张明第2次的成绩为: 秒;(2)张明成绩的平均数为: ;李亮成绩的中位数为: ;(3)现在从张明和李亮中选择一名成绩优秀的去参加比赛,若你是他们的教练,应该选择谁?请说明理由.25.某区正在积极创建国家模范卫生城市,学校为了普及学生卫生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创卫意识,举办了创卫知识竞赛,以下是从初一、初二两个年级随机抽取20名同学的测试成绩进行调查分析,成绩如下:初一:75 88 93 65 78 94 89 68 95 50 89 88 89 89 77 95 87 88 92 91 初二:74 96 96 89 97 74 69 76 72 78 99 72 97 85 98 74 89 73 98 74 (1)整理、描述数据: 成绩x 5059x ≤≤6069x ≤≤7079x ≤≤8089x ≤≤ 90100x ≤≤初一(频数) 1 2 3 m6 初二(频数)1937(说明:成绩90分及以上为优秀,80~90分为良好,60~80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不合格) 分析数据: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初一 84 a89初二8481.5b请根据上述的数据,填空:m =______;a =______;b =______;(2)得出结论:你认为哪个年级掌握创卫知识水平较好并说明理由.(至少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推断的合理性).26.为弘扬传统文化,某校开展了“传承经典文化,阅读经典名著”活动.为了解七、八年级学生(七、八年级各有600名学生)的阅读效果,该校举行了经典文化知识竞赛.现从两个年级各随机抽取20名学生的竞赛成绩(百分制)进行分析,过程如下:收集数据:七年级: 79,85,73,80, 75,76,87, 70, 75,94,75,79,81,71, 75,80,86,59, 83, 77.八年级: 92,74, 87,82,72,81, 94,83,77, 83,80,81,71,81,72,77,82,80,70,41.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数据:(1)由上表填空:a=,b=,c=,d=.(2)估计该校七、八两个年级学生在本次竞赛中成绩在90分以上的共有多少人?(3)你认为哪个年级的学生对经典文化知识掌握的总体水平较好,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B解析:B【分析】根据方差的意义即可判断.【详解】解: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方差越大,则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大,稳定性也越小;反之,则它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小,稳定性越好.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方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B解析:B【分析】根据方差的意义求解可得.【详解】∵乙的成绩方差<甲成绩的方差,∴乙的成绩比甲的成绩稳定,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方差,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方差越大,则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大,稳定性也越小;反之,则它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小,稳定性越好.3.D解析:D【分析】众数就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而中位数就是大小处于中间位置的数,根据定义即可求解.【详解】在这10名队员的年龄数据里,15岁出现了4次,次数最多,因而众数是15;10名队员的年龄数据里,第5和第6个数据分别为14,15,其平均数141514.52+=,因而中位数是14.5.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众数;注意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排好顺序,然后再根据奇数和偶数个来确定中位数,如果数据有奇数个,则正中间的数字即为所求,如果是偶数个则找中间两位数的平均数.4.C解析:C【分析】可根据调查的选择、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方差及随机事件的意义,逐个判断得结论.【详解】解:因为我国中学生人数众多,其课外阅读的情况也不需要特别精确,所以对我国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宜采用抽样调查,故选项A不正确;因为B中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为1、2、3、3、5、5、5,位于中间的数是3,故该组数据的中位数为3,所以选项B说法不正确;因为0.003<0.1,方差越小,波动越小,数据越稳定,所以甲组数据比乙组数据稳定,故选项C说法正确;因为抛掷硬币属于随机事件,抛掷一枚硬币100次,不一定有50次“正面朝上”故选项D说法不正确.故选:C . 【点睛】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调查的选择、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方差及随机事件的意义.5.A解析:A 【分析】首先对这组数据进行排序,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回答即可. 【详解】∵这组数据排序后为83,83,87,87,87,90,∴这组数据的众数是87,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87872+=87. 故选A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注意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排好顺序,然后再根据数据个数确定中位数:如果数据有奇数个,则正中间的数字即为所求;如果是偶数个则找中间两位数的平均数.6.D解析:D 【分析】根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及方差的定义以及计算公式,依次计算各选项即可作出判断. 【详解】解:A 、平均数是-2,结论正确,故A 不符合题意; B 、中位数是-2,结论正确,故B 不符合题意; C 、众数是-2,结论正确,故C 不符合题意; D 、方差是203,结论错误,故D 符合题意; 故选:D . 【点睛】本题考查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及方差的知识,属于基础题,掌握各部分的定义及计算方法是解题关键.7.C解析:C 【分析】根据平均数求出x 的值,再利用中位数定义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5,6,6,x ,7,8,9,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7, ∴()775667898x =⨯-+++++=, ∴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为:5,6,6,7,8,8,9∵这组数据最中间的数为7,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7. 故选C .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中位数,根据平均数正确得出x 的值是解题关键.8.B解析:B 【解析】 【分析】要判断甲,乙射击成绩的稳定性就是要比较两人成绩的方差的大小,关键是求甲的方差.甲的这组数中的众数是8就说明a ,b ,c 中至少有两个是8,而平均数是6,则可以得到a ,b ,c 三个数其中一个是2,另两个数是8,求得则甲的方差,再进行比较得出结果. 【详解】∵这组数中的众数是8, ∴a ,b ,c 中至少有两个是8, ∵平均数是6,∴a ,b ,c 三个数其中一个是2, ∴(4+1+1+4+4+16)=5,∵5>4,∴乙射击成绩比甲稳定. 故选:B . 【点睛】本题考查方差的意义.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方差越大,表明这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大,即波动越大,数据越不稳定;反之,方差越小,表明这组数据分布比较集中,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小,即波动越小,数据越稳定.9.D解析:D 【分析】把六名学生的数学成绩从小到大排列为:82,96,102,108,108,110,求出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和方差,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解:把六名学生的数学成绩从小到大排列为:82,96,102,108,108,110, ∴众数是108,中位数为1021081052+=,平均数为82961021081081101016+++++=,方差为()()()()()()222222182101961011021011081011081011101016⎡⎤-+-+-+-+-+-⎣⎦ 94.393≈≠;故选D . 【点睛】考核知识点: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和方差;理解定义,记住公式是关键.10.B解析:B 【解析】 【分析】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找出从小到大排列后最中间的数和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即可. 【详解】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84,89,90,90,90,91,96, 最中间的数是90,则中位数是90;90出现了3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则众数是90; 故选B . 【点睛】此题考查了中位数和众数,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11.D解析:D 【解析】 【分析】根据平均数、中位数和方差的计算公式分别对每一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甲队员10次射击的成绩分别为6,7,7,7,8,8,9,9,9,10,则中位数882+=8, 甲10次射击成绩的平均数=(6+3×7+2×8+3×9+10)÷10=8(环),乙队员10次射击的成绩分别为6,7,7,8,8,8,8,9,9,10,则中位数是8, 乙10次射击成绩的平均数=(6+2×7+4×8+2×9+10)÷9=8(环), 甲队员成绩的方差=110×[(6-8)2+3×(7-8)2+2×(8-8)3+3×(9-8)2+(10-8)2]=1.4; 乙队员成绩的方差=110×[(6-8)2+2×(7-8)2+4×(8-8)3+2×(9-8)2+(10-8)2]=1.2, 综上可知甲、乙的中位数相同,平均数相同,甲的方差大于乙的方差, 故选D .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均数、中位数和方差的定义和公式,熟练掌握平均数、中位数、方差的计算是解题的关键.12.C解析:C【解析】【分析】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者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本组数据中,把数据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即为中位数.【详解】由统计表可知:体育锻炼时间最多的是5小时,故众数是5小时;统计表中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最中间两个人的锻炼时间都是5小时,故中位数是5小时.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确定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的能力.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注意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排好顺序,然后再根据奇数和偶数个来确定中位数.如果数据有奇数个,则正中间的数字即为所求;如果是偶数,则找中间两位数的平均数.二、填空题13.2【分析】根据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每个数都加3所以波动不会变方差不变【详解】解:设abc 的平均数是d 所以方差不变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方差的公式解题的关键是当数据都加上一个 解析:2【分析】根据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每个数都加3,所以波动不会变,方差不变.【详解】解:设a 、b 、c 的平均数是d,()222211S =()()23a d b d c d ⎡⎤-+-+-=⎢⎥⎣⎦ , ()222221S =33(33)(33)23a d b d c d ⎡⎤+-+++-+++-+=⎢⎥⎣⎦ , ()222221S =()()23a d b d c d ⎡⎤-+-+-=⎢⎥⎣⎦, 所以方差不变.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方差的公式,解题的关键是当数据都加上一个数时,方差不变. 14.1748【分析】根据平均数和方差公式的变形即可得到结果【详解】一组数据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5则4x1-34x2-34x3-34x4-34x5-3的平均数是4(x1+x2+x3+x4+x5)解析:17 48【分析】根据平均数和方差公式的变形即可得到结果.【详解】一组数据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5,则4x1-3,4x2-3,4x3-3,4x4-3,4x5-3的平均数是15[4(x1+x2+x3+x4+x5)-15]=17,∵新数据是原数据的4倍减3;∴方差变为原来数据的16倍,即48.故答案为:17;48.【点睛】本题考查方差的计算公式的运用:一般地设有n个数据,x1,x2,…x n,若每个数据都放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后再同加或同减去一个数,其平均数也有相对应的变化,方差则变为这个倍数的平方倍.15.15或-05【分析】根据极差的概念求出x的值然后根据平均数的概念求解【详解】一组数据-32-10123x的极差是11当x为最大值时x﹣(﹣3)=11x=8平均数是:;当x是最小值时3﹣x=11解得:解析:1.5或-0.5【分析】根据极差的概念求出x的值,然后根据平均数的概念求解.【详解】一组数据-3, 2,-1,0,1,2,3,x的极差是11,当x为最大值时,x﹣(﹣3)=11,x=8,平均数是:[3+ 2+1+0+1+2+3+8]8 1.5--÷=();当x是最小值时,3﹣x=11,解得:x=﹣8,平均数是:[3+ 2+1+0+1+2+3+(8)]80.5--÷=-()-,故答案为:1.5或-0.5【点睛】本题考查了极差和平均数,掌握平均数是所有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极差就是这组数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解题的关键16.(1)1617;(2)这10位居民一周内使用共享单车的平均次数是14次【分析】(1)将数据按照大小顺序重新排列计算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即是中位数出现次数最多的即为众数;(2)根据平均数的概念将所有数解析:(1)16,17;(2)这10位居民一周内使用共享单车的平均次数是14次【分析】(1)将数据按照大小顺序重新排列,计算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即是中位数,出现次数最多的即为众数;(2)根据平均数的概念,将所有数的和除以10即可;【详解】解:(1)按照大小顺序重新排列后,第5、第6个数分别是15和17,所以中位数是(15+17)÷2=16,17出现3次最多,所以众数是17,故答案是16,17;(2)110×(0+7+9+12+15+17×3+20+26)=14,答:这10位居民一周内使用共享单车的平均次数是14次;【点睛】本题考查了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利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抓住概念进行解题,难度不大,但是中位数一定要先将所给数据按照大小顺序重新排列后再求,以免出错.17.76分;【解析】【分析】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先求出这10名同学的总成绩再除以10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这10名同学的平均成绩为:=76(分)故答案为:76分【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加权平均数的求法本解析:76分;【解析】【分析】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先求出这10名同学的总成绩,再除以10,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这10名同学的平均成绩为:7048106⨯+⨯=76(分),故答案为:76分.【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加权平均数的求法.本题易出现的错误是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不正确,而求70、80这两个数的平均数.18.乙【解析】【分析】直接利用方差的意义方差越小越稳定进而分析得出答案【详解】∵方差=1515<28∴射击成绩较稳定的是:乙故答案为:乙【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方差正确把握方差的意义是解题关键解析:乙【解析】【分析】直接利用方差的意义,方差越小越稳定,进而分析得出答案.【详解】∵方差222.8,S S=甲乙=1.5,1.5<2.8,∴射击成绩较稳定的是:乙.故答案为:乙.【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方差,正确把握方差的意义是解题关键.19.【解析】【分析】先求出平均数再根据方差的公式计算即可【详解】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则这组数据的方差是;故答案为【点睛】此题考查了方差:一般地设n 个数据的平均数为则方差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方差越大 解析:1.6【解析】【分析】先求出平均数,再根据方差的公式计算即可.【详解】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5336354++++÷=, 则这组数据的方差是(22221S [(54)3(34)64) 1.65⎤=-+⨯-+-=⎦; 故答案为1.6.【点睛】此题考查了方差:一般地设n 个数据,1x ,2x ,n x ⋯的平均数为x ,则方差(222212n 1S [(x x)(x x)x x)n⎤=-+-+⋯+-⎦,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方差越大,波动性越大,反之也成立. 20.0【解析】【分析】先确定出abc 后根据方差的公式计算abc 的方差【详解】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bc 的方差故答案是:0【点睛】考查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各概念的含义解析:0.【解析】【分析】先确定出a ,b ,c 后,根据方差的公式计算a ,b ,c 的方差.【详解】解:平均数()123242a =+++÷=;中位数()2222b =+÷=;众数2c =;a ∴,b ,c 的方差(222[(22)(22)22)30⎤=-+-+-÷=⎦.故答案是:0.【点睛】考查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各概念的含义. 三、解答题21.(1)50;见解析;(2)不一定;见解析;(3)728【分析】(1)由总人数为100可得m的值,从而补全图形;(2)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判断即可得;(3)样本中成绩在80分以上(包括80分)占调查人数的161050+,因此利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列出算式1610140050+⨯,求解可得结果.【详解】解:(1)样本容量是:10÷20%=50.70≤a<80的频数是50−4−8−16−10=12(人),补全图形如下:(2)不一定是这些学生成绩的中位数.理由:将50名学生知识测试成绩从小到大排列,第25、26名的成绩都在分数段80≤a≤90中,他们的平均数不一定是85分,因为25、26的成绩的平均数才是整组数据的中位数.(3)全校1400名学生中成绩优秀的人数为:1610140072850+⨯=(人).【点睛】本题考查了条形统计图、用样本估计总体、统计量的选择,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22.(1)①108°;②9,6;(2)7.6万元.【解析】试题分析:(1)①在扇形图中,由C部门所占比例乘以360°即可得出C部门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②先计算出A部门所占比例,再计算出总人数,根据B、C部门所占比例即可求出b、c的值.(2)利用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即可.试题(1)①360°×30%=108°;②∵a%=1-45%-30%=25%5÷25%=20∴20×45%=9(人)20×30%=6(人)(2)10×25%+8×45%+5×30%=7.6答:这个公司平均每人所创年利润是7.6万元.考点:1.扇形统计图;2.加权平均数.23.(1)30,10;(2)平均数为12元;(3)学生的捐款总数为7200元.【分析】(1)由题意得出本次调查的样本容量是6118530+++=,由众数的定义即可得出结果;(2)由加权平均数公式即可得出结果;(3)由总人数乘以平均数即可得出答案.【详解】(1)本次调查的样本容量是6118530+++=,这组数据的众数为10元;故答案为30,10;(2)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6511108155201230⨯+⨯+⨯+⨯=(元);(3)估计该校学生的捐款总数为600127200⨯=(元).【点睛】此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的综合运用.读懂统计图,从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本题也考查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定义以及利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24.(1)13.4;(2)13.3秒,13.3秒;(3)选择张明,理由见解析.【分析】(1)根据统计图给出的数据可直接得出答案;(2)利用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可得出张明成绩的平均数;先将李亮的成绩按照从小到大排列,然后即可得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3)在平均数、中位数相同的情况下,再根据方差越小数据越稳定,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1)根据统计图可知,张明第2次的成绩为13.4秒,故答案为:13.4;(2)张明成绩的平均数为:13.313.413.313.213.35++++=13.3(秒);李亮的成绩是:13.2,13.4,13.1,13.5,13.3,把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为:13.1,13.2,13.3,13.4,13.5,则李亮成绩的中位数是:13.3秒;故答案为:13.3秒,13.3秒;(3)选择张明参加比赛,因为张明和李亮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都相同,但张明成绩的方差小于李亮成绩的方差,张明成绩比李亮成绩稳定.【点睛】本题考查了平均数,中位数,方差的意义.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程度;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25.(1)8,88.5,74;(2)初一的水平较好,理由见解析.【分析】(1)根据所给数据可得出m的值,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可得a,b的值;(2)从中位数和众数的角度分析可知初一的水平较好.【详解】解:(1)由初一的成绩可知,m=8,将初一的成绩按从低到高排列,第10、11名的成绩分别为:88,89,故初一的中位数a=888988.52;初二的成绩中74分的人数最多,故初二的众数b=74,故答案为:8,88.5,74;(2)初一的水平较好,理由:因为初一和初二的平均数都是84分,但是初一的中位数是88.5分,众数是89分,而初二的中位数是81.5分,众数是74分,即初一年级学生成绩的中位数和众数明显高于初二年级的学生成绩的中位数和众数,故初一的水平较好.【点睛】本题考查了频数分布表、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是解题的关键.26.(1)11,10,78,81;(2)90人;(3)八年级学生对经典文化知识掌握的总体水平较好,理由是八年级学生成绩的中位数较高【分析】(1)根据已知数据及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求解即可.(2)利用样本估计总体思想求解可得.(3)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详解】(1)a=11,b=10,c=78,d=81(2)312009040⨯=(人)答:估计七八年级90分以上的学生共90人(3)八年级学生对经典文化知识掌握的总体水平较好,理由:八年级学生成绩的中位数较高【点睛】。

知识点详解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专项测试试题(含解析)

知识点详解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专项测试试题(含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专项测试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数学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在春季运动会中,有9名学生参加100米比赛,并且他们的最终成绩各不相同,若一名学生想知道自己能否进入前5名,除了要了解自己的成绩外,还要了解这9名学生成绩的()A.众数B.中位数C.平均数D.方差2、如图所示是根据某地某月10天的每天最高气温绘成的折线统计图,那么这段时间该地最高气温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依次是()A.4,5,4 B.4.5,5,4.5 C.4,5,4.5 D.4.5,5,43、抽样调查了某校30位女生所穿鞋子的尺码,数据如下(单位:码):则鞋厂最感兴趣的是这组数据的()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D.方差4、2022年冬季奥运会将在北京张家口举行,如表记录了四名短道速滑选手几次选拔赛成绩的平均数x 和方差s2.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判断乙选手是这四名选手中成绩最好且发挥最稳定的运动员,则m、n的值可以是()A.m=50,n=4 B.m=50,n=18 C.m=54,n=4 D.m=54,n=185、甲、乙、丙、丁四名学生近4次数学测验成绩的平均数都是110分,方差分别是S甲2=6,S乙2=24,S丙2=25.5,S丁2=36,则这四名学生的数学成绩最稳定的是()A.甲B.乙C.丙D.丁6、某中学七(1)班的6位同学在课间体育活动时进行一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单位:个)如下:122,146,134,146,152,121.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A.152,134 B.146,146 C.146,140 D.152,1407、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某学校为了鼓励学生多读书,开展了“书香校园”的活动.如图是该校某班班长统计的全班50名学生一学期课外图书的阅读量(单位本),则这50名学生图书阅读数量的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为()A.18,12 B.12,12 C.15,14.8 D.15,14.58、在“支援河南洪灾”捐款活动中,某班级8名同学积极捐出自己的零花钱,奉献爱心,他们捐款的数额分别是(单位:元):60,25,60,30,30,25,65,60.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A.60,30 B.30,30 C.25,45 D.60,459、为了解学生假期每天帮忙家长做家务活动情况,学校团委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进行线上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绘制成频数直方图(不完整,每组含最小值,不含最大值),并且知道80~100分钟占所抽查学生的17.5%,根据提供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本次共随机抽取了40名学生;B.抽取学生中每天做家务时间的中位数落在40~60分钟这一组;C.如果全校有800名学生,那么每天做家务时间超过1小时的大约有300人;D.扇形统计图中0~20分钟这一组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是30°;10、一组数据分别为a,b,c,d,e,将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加上同一个大于0的常数,得到一组新的数据,则这组新数据的下列统计量与原数据相比,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A.中位数B.方差C.平均数D.众数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学校“校园之声”广播站要选拔一名英语主持人,小聪参加选拔的各项成绩如下:读:92分,听:80分,写:90分,若把读,听、写的成绩按5:3:2的比例计入个人的总分,则小聪的个人总分为____分.2、一组数据﹣1、2、3、4的极差是________.3、跳远运动员李强在一次训练中,先跳了6次的成绩如下:7.6,7.8,7.7,7.8,8.0,7.9(单位:m).这六次成绩的平均数为7.8,方差为160.如果李强再跳两次,成绩分别为7.6,8.0,则李强这8次跳远成绩与前6次的成绩相比较,其方差 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4、某学校决定招聘数学教师一名,一位应聘者测试的成绩如表:将笔试成绩,面试成绩按6:4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则该应聘者的总成绩是______分.5、已知一组数据:18,17,13,15,17,16,14,17,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分别是__________.三、解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1、2012年8月6日,我国选手吴敏霞、何姿分别获得伦敦奥运会女子三米板跳水冠军和亚军,获得前6名的选手的决赛成绩如下:试计算各个选手5次跳水成绩的平均分和方差,并比较这6名选手的表现.2、某厂用罐头分装机分装某种鱼罐头(每只罐头的标准质量为207g).为了监控分装质量,该厂决定定期对罐头的质量进行抽样检查,并规定抽检产品的平均质量与标准质量相差大于5g或罐头质量的标准差大于8g时,就认为该分装机运行不正常,将对它进行检修,现抽取了20只罐头,它们的质量(单位:g)如下:200,205,208,212,223,199,193,208,204,200,208,201,215,190,193,206,215,198,206,216,该分装机运行是否正常?3、如图是某月的日历,在此日历上用一个正方形圈出9个数(如6,7,8,13,14,15,20,21,22).(1)图中圈出的9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直接写结果.(2)若用正方形圈出此日历中的任意9个数中,位于中心位置的数是m,那么这9个数的和是多少?这9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3)若用正方形圈出此日历中的9个数,这9个数的和有可能是225吗?试说明理由.4、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情况下各打靶6次,每次打靶的成绩依次如下(单位:环):甲:10,7,8,7,8,8乙:5,6,10,8,9,10(1)甲成绩的众数_________,乙成绩的中位数_________.(2)计算乙成绩的平均数和方差;(3)已知甲成绩的方差是1环2,则_________的射击成绩离散程度较小.(填“甲”或“乙”)5、为响应“双减”政策,老师们都精心设计每天的作业,兴华学校调查了部分学生每天完成作业所用时间,并用得到的数据绘制了如下不完整的统计图,根据图中信息完成下列问题:(1)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2)抽查学生完成作业所用时间的众数是______;(3)求所有被抽查学生完成作业所用的平均时间.---------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B【解析】【分析】根据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及方差的意义知,只要知道了中位数即可知道自己能否进入前5名.【详解】众数表示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知道众数无法知道自己能否进入前5名;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方差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它们都不能知道自己能否进入前5名,只有中位数,才能知道自己能否进入前5名,9名学生中,成绩按高低排列第5位学生的成绩是中位数,若该学生的成绩等于或高于中位数,则进入前5名,否则没有.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及方差这四个统计量,前三个反映的是数据的平均水平,后一个反映的是数据的波动程度,理解这四个概念是关键.2、C【解析】【分析】根据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众数的定义、中位数的定义解答.【详解】解:平均数=2556454621410+++++++++=,数据有小到大排列为1、2、2、4、4、5、5、5、6、6,则这组数据的众数为5,中位数为454.52+=,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众数的定义、中位数的定义,熟记公式及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3、C【解析】【分析】鞋厂最感兴趣的是各种鞋号的鞋的销售量,特别是销售量最多的即这组数据的众数.【详解】解:由于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故鞋厂最感兴趣的销售量最多的鞋号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统计量的意义的理解与运用,要求学生对对统计量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恰当的运用.4、A【解析】【分析】根据乙选手是这四名选手中成绩最好且发挥最稳定的运动员,可得到乙选手的成绩的平均数最大,方差最小,即可求解.【详解】解:因为乙选手是这四名选手中成绩最好的,所以乙选手的成绩的平均数最小,又因为乙选手发挥最稳定,所以乙选手成绩的方差最小.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均数和方差的意义,理解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方差越大,则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大,稳定性也越差;反之,则它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小,稳定性越好.5、A【解析】【分析】根据方差的意义求解即可.【详解】解:∵S甲2=6,S乙2=24,S丙2=25.5,S丁2=36,∴S甲2<S乙2<S丙2<S丁2,∴这四名学生的数学成绩最稳定的是甲,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方差,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方差越大,则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大,稳定性也越差;反之,则它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越小,稳定性越好.掌握方差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6、C【解析】【分析】根据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求解即可.【详解】解:146出现了2次,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46个;把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为:121,122,134,146,146,152, 则中位数是1341461402+=(个). 故选:C . 【点睛】本题考查了众数和中位数的知识,属于基础题,掌握各知识点的定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C 【解析】 【分析】根据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定义求解即可. 【详解】解:由折线统计图知,第25、26个数据分别为12、18, ∴这50名学生图书阅读数量的中位数为1218152+= (本), 平均数为7812171815211014.850⨯+⨯+⨯+⨯=(本),故选:C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位数和平均数,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8、D【解析】【分析】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找出最中间的那个数;根据众数的定义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即可.【详解】解:60出现了3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则众数是60元;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为:25,25,30,30,60,60,60,65,则中位数是30602+=45(元).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了众数和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熟记定义是解题关键.9、D【解析】【分析】由80~100分钟占所抽查学生的17.5%,且由条形统计图可知有7人,可得抽查总人数,即可判断A选项;通过总人数减去其他各组人数,得到60~80分钟的人数,根据中位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序后,最中间的数为中位数)即可判断B选项;由图中数据可得每天超过1小时的人数,然后用学校总人数乘以每天超过1小时的人数占抽查人数的比例即可判断C选项;根据扇形统计图圆心角得计算方法:360︒乘以该组人数所占抽查总人数得比例即可判断D选项.【详解】解:80~100分钟占所抽查学生的17.5%,且由条形统计图可知有7人,∴抽查总人数为:74017.5%=,A选项正确;60~80分钟的人数为:40451678----=人,先对数据排序后可得:最中间的数在第20,21之间,459+=,91625+=,∴中位数落在60~80分钟这一组,故B选项正确;从图中可得,每天超过1小时的人数为:7815+=人,估算全校人数中每天超过1小时的人数为:1580030040⨯=人,故C选项正确;0~20分钟这一组有4人,扇形统计图中这一组的圆心角为:43603640︒⨯=︒,故D选项错误;故选:D.【点睛】题目主要考查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及估算满足条件的总人数,中位数,扇形统计图圆心角的计算等,理解题意,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点是解题关键.10、B【解析】【分析】根据方差的意义及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定义求解可得.【详解】解:一组数据a,b,c,d,e的每一个数都加上同一数m(m>0),则新数据a+m,b+m,…e+m的平均数在原来的基础上也增加m,数值发生了变化则众数和中位数也发生改变,方差描述的是它的离散程度,数据整体都加m,但是它的离散程度不变,即方差不变;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统计量的选择,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方差的意义与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二、填空题1、88【解析】【分析】利用加权平均数按照比例求得小莹的个人总分即可.【详解】解:根据题意得:53292+80+90=88⨯⨯⨯(分),5+3+25+3+25+3+2答:小聪的个人总分为88分;故答案为:88.【点睛】本题考查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进行计算时候注意权的分配,另外还应细心,否则很容易出错.2、5【解析】【分析】--即可.极差是最大值减去最小值,即4(1)【详解】--=.解:4(1)5故答案是:5.【点睛】本题考查了极差,极差反映了一组数据变化范围的大小,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求极差的方法是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注意:①极差的单位与原数据单位一致.②如果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极差都完全相同,此时用极差来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就显得不准确.3、变大【解析】【分析】先由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出李强第二次的平均数,再根据方差的公式进行计算,然后比较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李强再跳两次,成绩分别为7.6,8.0,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7.867.68.07.88m ⨯++=, ∴这8次跳远成绩的方差是:()()()()()222222127.67.827.87.87.77.828.07.87.97.88S ⎡⎤=⨯-+⨯-+-+⨯-+-⎣⎦ 0.0225= ∵0.0225>160, ∴方差变大;故答案为:变大.【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均数的计算和方差的计算,熟练掌握平均数和方差的计算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4、84【解析】【分析】根据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求解即可解:6480904836841010⨯+⨯=+= 故答案为:84【点睛】 本题考查了求加权平均数,掌握加权平均数计算公式是解题的关键.加权平均数计算公式为:1122()1k k x x f x f x f n=++⋯+,其中12k f f f ⋯,,,代表各数据的权. 5、16.5,17【解析】【分析】根据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求解即可,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详解】将18,17,13,15,17,16,14,17从小到大排列为:13,14,15,16,17,17,17,18 其中17出现的次数最多,则众数为17, 中位数为:161716.52+=. 故答案为:16.5;17【点睛】本题考查了求众数和中位数,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三、解答题1、这6名选手5次跳水成绩的平均数分别为(从上到下):82.8分、75.84分、72.48分、72.44分、69.13分、68.6分;方差分别为:6.985,39.1824,9.0216,12.5944,3.7876,56.14;因此可以认为吴敏霞的水平比较高且发挥比较稳定,阿贝尔发挥最不稳定.根据表格结合方差、平均数可直接进行求解.【详解】 解:吴敏霞:79.5079.7585.2584.0085.5082.85x ++++==(分), ()()()()()22222279.5082.879.7582.885.2582.884.0082.885.5082.8 6.9855S ⎡⎤-+-+-+-+-⎣⎦==; 何姿:76.5083.7078.0076.5064.5075.845x ++++==(分), ()()()()()22222276.5075.8483.7075.8478.0075.8476.5075.8464.5075.8439.18245S ⎡⎤-+-+-+-+-⎣⎦==; 劳拉桑切斯:70.5067.5075.0074.4075.0072.485x ++++==(分), ()()()()()22222270.5072.4867.5072.4875.0072.4874.4072.4875.0072.489.02165S ⎡⎤-+-+-+-+-⎣⎦==; 卡格诺托:76.5069.0068.2072.0076.5072.445x ++++==(分), ()()()()()22222276.5072.4469.0072.4468.2072.4472.0072.4476.5072.4412.59445S ⎡⎤-+-+-+-+-⎣⎦==; 沙林斯特拉顿:70.5067.5066.6569.0072.0069.135x ++++==(分), ()()()()()22222270.5069.1367.5069.1366.6569.1369.0069.1372.0069.13 3.78765S ⎡⎤-+-+-+-+-⎣⎦==; 阿贝尔:66.0077.5055.5072.0072.0068.65x ++++==(分), ()()()()()22222266.0068.677.5068.655.5068.672.0068.672.0068.656.145S ⎡⎤-+-+-+-+-⎣⎦==;∴由以上数据可知吴敏霞的水平比较高且发挥比较稳定,阿贝尔发挥最不稳定.【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均数及方差,熟练掌握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及方差是解题的关键.2、该分装机运行不正常,理由见解析【分析】先根据平均数公式求得抽取的20只罐头质量的平均数,再根据方差公式求得它们的方差,进而可求得标准差,再用所求得的标准差与8g比较大小即可求得答案.【详解】解:抽取的20只罐头质量的平均数=(200+205+208+212+223+199+193+208+204+200+208+201+215+190+193+206+215+198+206+216)÷20=4100÷20=205(g),∴抽取的20只罐头质量的方差=[(200-205)2+(205-205)2+(208-205)2+(212-205)2+(223-205)2+(199-205)2+(193-205)2+(208-205)2+(204-205)2+(200-205)2+(208-205)2+(201-205)2+(215-205)2+(190-205)2+(193-205)2+(206-205)2+(215-205)2+(198-205)2+(206-205)2+(216-205)2]÷20=1388÷20=69.4,8,∴该分装机运行不正常.【点睛】本题考查了平均数和方差、标准差的计算和应用,熟练掌握平均数、方差以及标准差的计算公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3、(1)14;(2)9m ,m ;(3)不能,见解析【分析】(1)直接计算图中圈出的9个数的平均数即可;(2)中间一个数为m ,则其中8个数为:8m -,7m -,6m -,1m -,m ,1m +,6m +,7m +,8m +,相加即可得到这9个数的和是多少,9个数的和除以9即可得到这9个数的平均数;(3)用2259÷,结合日历可得结果.【详解】解:(1)9个数的平均数为:678131415202122149++++++++=; (2)中间一个数为m ,则其中8个数为:8m -,7m -,6m -,1m -,m ,1m +,6m +,7m +,8m +,它们的和为:876116789m m m m m m m m m m ,这9个数的平均数为99m m =. (3)不能,理由如下:若圈出的数和为225,则225925÷=,则位于中心位置的数是25,由图观察发现,无以25为中心的能圈出9个数的正方形,故不能.【点睛】本题考查了列代数式以及整式的加减,读懂题意,根据题意得出日历中的任意9个数的代数式是解本题的关键.4、(1)8,8.5;(2)乙的平均数8=,方差113=;(3)甲 【分析】(1)根据众数的定义可得甲成绩的众数,将乙成绩重新排列,再根据中位数的定义求解即可;(2)根据算术平均数和方差的定义求解即可;(3)比较甲乙成绩的方差,比较大小后,依据方差的意义可得答案.【详解】解:(1)甲打靶的成绩中8环出现3次,次数最多,所以甲成绩的众数是8环;将乙打靶的成绩重新排列为5、6、8、9、10、10, 所以乙成绩的中位数为898.52+=, 故答案为:8、8.5;(2)乙成绩的平均数为5689101086+++++=, 方差为22222111[(58)(68)(88)(98)2(108)]63⨯-+-+-+-+⨯-=; (3)甲成绩的方差为1环2,乙成绩的方差为113环2, ∴甲成绩的方差小于乙,∴甲的射击成绩离散程度较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方差,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算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及方差的意义.5、(1)见解析;(2)1.5;(3)1.32小时【分析】(1)根据每天完成作业所用的平均时间为1小时的占30%,共30人,即可求得总人数;根据总数减去其他三项即可求得每天完成作业所用的平均时间为1.5小时的人数进而补充条形统计图;(2)根据条形统计图可知完成作业所用的平均时间为1.5小时的人数最多;(3)根据求平均数的方法,求得100个完成作业所用时间的平均数【详解】(1)总人数为:3030%100÷=(人);每天完成作业所用的平均时间为1.5小时的人数为:10012301840---=(人)补充条形统计图如下:(2)根据条形统计图可知完成作业所用的平均时间为1.5小时的人数最多,故学生每天完成作业所用的平均时间的众数为1.5,(3)被抽查学生完成作业所用的平均时间为()10.512130 1.540182 1.32100⨯⨯+⨯+⨯+⨯=小时 【点睛】本题考查了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信息关联,求众数、平均数,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聚测试卷:平均数深入测试(含详
解)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2013·大连中考)在一次“爱心互助”捐款活动中,某班第一小组8名同学捐款的金额(单位:元)如表所示:
金额(元) 5 6 7 10
人数 2 3 2 1
这8名同学捐款的平均金额为( )
A.3.5元
B.6元
C.6.5元
D.7元
2.某班40名学生一次体育测验成绩统计如下:
成绩(分) 60 70 80 90 100
人数7 x 12 y 3
如果已知该班平均成绩为76分,则x,y的值分别为( )
A.14,4
B.13,5
C.12,6
D.11,7
3.某商场6月份随机调查了6天的营业额,结果分别如下(单位:万元):
2.8,
3.2,3.4,3.0,3.1,3.7,试估算该商场6月份的总营业额大约是( )
A.84万元
B.96万元
C.93万元
D.111万元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4.某中学举行一次演讲比赛,分段统计参赛学生的成绩如表(分数为
整数,满分为100分),
分数段(分)
60≤x
<70 70≤x
<80
80≤x
<90
90≤x
<100
人数(人) 2 8 6 4
则这次比赛的平均成绩为分.
5.为了解某校九年级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情况,随机调查了该校九年级20名学生,将所得数据整理并制成下表:
睡眠时间(h) 6 7 8 9
学生人数(名) 8 6 4 2
据此估计该校九年级学生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间大约是h. 6.小玲家的鱼塘里养了2500条鲢鱼,按经验,鲢鱼的成活率约为80%.现准备打捞出售,为了估计鱼塘中鲢鱼的总质量,从鱼塘中捕捞了3次进行统计,得到的数据如表:
鱼的条数平均每条鱼的质量
第一次捕捞20 1.6kg
第二次捕捞10 2.2kg
第三次捕捞10 1.8kg
那么,鱼塘中鲢鱼的总质量约是kg.
三﹨解答题(共26分)
7.(12分)八年级(1)班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孝敬父母,帮做家务”社会活动,并根据学生帮家长做家务的时间来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把结果划分成A,B,C,D,E五个等级.老师通过家长调查了全班50名学
生在这次活动中帮父母做家务的时间,制作成如下的频数分布表和扇形统计图.
等级帮父母做家务的时间(h) 频数
A 2.5≤t<3 2
B 2≤t<2.5 10
C 1.5≤t<2 a
D 1≤t<1.5 b
E 0.5≤t<1 3
(1)求a,b的值.
(2)根据频数分布表估计该班学生在这次社会活动中帮父母做家务的平均时间.
【拓展延伸】
8.(14分)某地区教育部门要了解初中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情况,随机调查了本地区500名初中学生一学期阅读课外书的本数,并绘制了如图的统计图,请根据统计图反映的信息回答问题.
(1)这些课外书籍中,哪类书的阅读数量最大?
(2)这500名学生一学期平均每人阅读课外书多少本?(精确到1本)
(3)若该地区共有2万名初中学生,请估计他们一学期阅读课外书的总本数.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这8名同学捐款的平均金额为(5×2+6×3+7×2+10×1)÷8=6.5(元).
2.【解析】选B.由题意得
化简得解得
3.【解析】选 B.这6天的平均营业额为
==3.2(万元),
由此可估计该商场6月份总营业额大约是3.2×30=96(万元).
4.【解析】20名学生的平均成绩:(65×2+75×8+85×6+95×4)÷(2+8+6+4)
=(130+600+510+380)÷20=1620÷20=81(分),
所以这次比赛的平均成绩为81分.
答案:81
5.【解析】这20名学生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间是
=7(h),据此估计该校九年级学生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间大约是7h.
答案:7
6.【解析】每条鱼的平均质量
为:=1.8(kg),因为成活的鱼的总数为:2500×0.8=2000(条),所以总质量约是2000×1.8=3600(kg).
答案:3600
7.【解析】(1)a=50×40%=20,b=50-2-10-20-3=15.
(2)=
=1.68(h).
答:该班学生在这次社会活动中帮父母做家务的平均时间约为1.68h.
8.【解析】(1)这些类型的课外书籍中,小说类课外书阅读数量最大.
(2)(2.0+3.5+6.4+8.4+2.4+5.5)×100÷500
=5.64≈6(本).
答:这500名学生一学期平均每人阅读课外书6本.
(3)20000×6=120000(本)或2×6=12(万本)
答:他们一学期阅读课外书的总数是12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