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学案
高一历史必修1_《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导学案(网络纲要__同步训练)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导学案一、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网络纲要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特点:参加会议代表的广泛性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内容:A.《共同纲领》具有①的性质;B.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C.决定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D. ②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2.成立:开国大典(1949.10.1)3.意义A.开创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B.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C.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D.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二、制度创新1.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B.特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中共为执政党,各民主党派为参政党,不是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关系,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
C.作用:a.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b.开创了群策群力建设国家的新局面A.演变:a.确立标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b.发展:③召开后,职能转变。
1956年,发展到新阶段,成为爱国统一战线。
c.曲折:“文革”(1966-1976)期间无法实行。
d.新发展:1982年,中共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
2.国家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最早规定:《共同纲领》B.基本形成的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C.特点: a.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b. 人民当家作主c.民主集中制d.一院制D.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的议会制度(见重点拓展表格)E.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④,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1、历史条件(1)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主要军事力量,夺取全国胜利指日可待。
(2)中共的召开。
①时间:;地点:②主要内容:工作重心的转移,由转移到;以为一切工作中心;确定党的总任务,即从转变为、从转变到。
③意义:为新中国成立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3)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①时间:、地点:②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③内容:a、通过了新中国国名、国旗、国歌;b、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文件;《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规定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起到了的作用;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c、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2、建立时间:1949年10月1日3、历史意义: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1)改变了中国的性质。
(2)建立了以为领导、以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奠定了的基础。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根本政治制度(1)条件:1952年,大规模军事行动结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地方的召开,奠定了基础和基础。
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国家宪法的时机业已成熟。
(2)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①时间:;地点:②主要内容: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内容:a、国家性质:b、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规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和;规定国家机关一律实行;c、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和,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d、体现的两大原则:和e、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的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1)初步确立:1949年,新政协的召开;职能:代行的职权(2)正式确立:1954年,政协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指出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形式将继续存在和发展。
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学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意义:体现了原则和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1、初步确立:1949年的召开。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材料三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一君上大权:(计14条)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召集、开闭、停止及解散议院之权;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发诏令筹措必须之财用……。附臣民权利义务:(计9条)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均准其自由。——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日本帝国是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天皇是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材料五
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主集中制度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导学案

思茅一中导学案高一历史主备:黄应能审核:高一历史备课组专题四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班级:姓名:一、课程标准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学习目标:1.开国大典、政协会议、人民代表大会制、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
(重点)2.中国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政治的特色、与西方民主政治的本质区别。
(难点)二、课前——结构化预习、自主生疑:【结构化预习】①认真预习教材,用黑色或蓝色笔规范地标注知识,划出关键词句;用红笔标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你的疑问;③用心记住最基础的知识和概念。
1.完成《课堂新坐标》第35页“教材基础预览”部分的填空题。
将《课堂新坐标》上的各目录的小标题誊写到课本相应的知识点。
2.认真阅读理解《课堂新坐标》第36页“要点自我初探”的要点知识结构:自主检测1.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的主要背景是()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 中共八大召开2.中国三大政治制度是指()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三权分立制度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3.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A.《共同纲领》封面 B.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三、课中——合作探究、互动解疑1.试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国家政治建设的历史意义。
2.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4_1_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学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学案编号4.1目标导航: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3.理解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学习重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中共的民族政策。
学习难点:如何准确理解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知识链接:【旧知识复习】(略)教材疏理:【预习案】【课前导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条件:1、政治军事:_________________战争的胜利发展2、理论路线: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1949年3月;地点:河北西北坡;内容:工作重心的转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3、组织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主要内容:①大会代表对各项会议报告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实行了充分的讨论,一致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②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共同纲领》的性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即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二.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考试要求很高,为b c。
请认真理解)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______基础和_____基础。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____________范围内建立。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内容:①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____________制度;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③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导学案

第六单元第21 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程标准】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依据学科特点给学生作相应说明及学法指导1、教材助读结合本课《同步练习册》填空部分细读教材各目,思考每一目的内容中心及表现或构成,并在教材上勾画出知识点。
2、知识导学:筹备、概况、新政权特色、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目的、时间、内容、性质、意义、完善义律依据、实施、意义3、学法指导:(1)准确把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强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
(2)用表格比较法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不同,认识中国民主制度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我的疑惑: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探究案I.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和作用是什么?3、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什么?4、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有哪些?学习建议:用3分钟时间认真思考上述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惑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II.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主题新中国的成立及三大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时期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材料二: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材料三:“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

5、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新中国的及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
2.(2008江苏,10)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A.《共同纲领》封面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3.(2009高考广东单科)《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5.政治协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有四个学习小组在课堂上提出了下列四种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A.“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政协工作陷于瘫痪
B.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C.1946年的政协会议,达成了国共两党联合执政的决议
2、运用相关文献史料来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人民民主的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的认同。
学习重点
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八环节教学法公开课导学案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2课时)一、导入:(3分钟)全体起立,齐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二、本课学习目标(齐读)1、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2、掌握政协一届会议的相关知识是本课重点;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三、自学(阅读课本P64—P65)完成下列内容(8分钟)(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的诞生)1、新中国的筹备工作1>召开中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1949.3 地点:__________①内容:A.党的工作重心:由_____________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B.工作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基本政策: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共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
D.总任务:a.从__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__b.从_____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②意义:2>召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政协)①时间:1949.9 地点:_____________②参会人员:中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民族、华侨代表等。
(特点)具有③内容:A 讨论、确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重要文件,《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国家,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新中国成立时,并无宪法,也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当时哪个文件,哪个机构代行其职能?代行宪法职能,具有性质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三维目标[课程标准]:概述新中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三大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了解一大召开及《54年宪法》的主要内容,阐述三大制度,认识基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史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新政协重要任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自主学习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的诞生)1、背景:(1)、的胜利发展。
(2)、中共全会的召开。
①时间:1949年3月;地点: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②内容:A、工作重心转移:党的工作必须由转移到。
B、工作中心: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C、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D、确定了中国从转变为、从社会转变为的总任务。
③意义:这次会议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为中国的成立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新政协)①时间:1949年9月。
②中心: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③内容:A、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
B、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文宪。
a、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b、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前,《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施政纲领,起到了的作用。
C、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④职能:A、新中国成立之初,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B、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历史意义:①结束了主义、主义和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成为真正的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潮流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③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
[学习思考1]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国家政权有哪些本质的区别?根本区别在于国家的性质和政权性质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新中国是一个人民民主政权。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基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建立标志: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3、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内容:①国家性质:(国体)领导的、以础的国家。
②根本政治制度(政体):制度。
(是最高权力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③实行民主集中制。
④规定了公民的,确定了新中国向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2)特点:体现了原则和原则。
(3)、性质:新中国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
(4)、意义:一届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
[探究问题1]《宪法》与《共同纲领》的根本不同?《共同纲领》体现的是 原则;《宪法》体现的是 原则。
《宪法》与《临时约法》的根本不同?[探究问题2]《宪法》是怎样体现“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一原则的?三、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确立:1949年, 的召开。
2、正式确立: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
3、职责: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此时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但作为 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履行 和的职能。
4、新发展: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的方针,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5、进一步完善 :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理解]如何正确认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见同步学案44页)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1、目的:保证 和 ,保证各民族的 和 。
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自治地方,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的事务。
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名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组成部分。
3、原因:历史上,中国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 的特点。
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下深厚友谊。
4、确立:初步确立:1949年《 》规定了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正式确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 三级。
5、设立:到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
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6、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实现了 的愿望,保证了 ,促进了 。
专题四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了解“文革”对民主法制破坏和距踏的史实;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内容,认识其转折意义,了解新时期民主建设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收集史料,分析文革的原因,学会史料收集整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文革给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造成的巨大破坏,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感受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其历程,加深对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
[重点]:通过对“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的学习,从正反两个方面科学认识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难点]:“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及其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严重破坏。
自主学习一、成功探索:中共“八大”的召开1、背景:1956年底,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2、召开:1956年九月,北京3、主要内容:(1)正确分析了当时和变化;国内形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
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A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B重申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C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D坚持党的,发扬党内民主,反对。
(3)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4、意义:党在全国执政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社会主义建设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二、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1、原因:A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发展B毛泽东错误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 C林彪、江青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D民主法制不健全,个人崇拜严重2、导火线: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3、发动标志:1966年,会议和全会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4、破坏:(1)造反派夺取党和政府各级领导权,在全国建立起新的权力机关——。
(2)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受严重破坏。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受严重摧残。
(3)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
5、性质:一场由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错误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
6、教训:(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2)、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3)、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三、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召开:年12月2、主题报告:《》 3、内容(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贡献)(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的指导思想(2)政治路线:停止使用“”的口号,及时果断地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上来(3)组织路线:形成以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4)会议做出实行的重大决策 4、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它开创了建设的新道路。
(3)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四、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改革开放以来)1、目标:发展,建设,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2、成就(1)、1980年,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2)、1982年通过修改的《》,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的历史任务;(4)、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毛泽东将“”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采。
(5)、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学习思考]“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的意义是什么?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和治国方略,标志着国家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探究问题1]如何全面理解依法治国?(同步学案48页)自主练习1、毛泽东的头像1937年1月出现在美国《生活》杂志上,这是他第一次在全世界露出“庐山真面目”。
随着中国的巨变,他越来越多地进入西方的视野。
他最令中国人民称颂的功绩是A、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B、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C、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D、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近代以来由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新型人民民主制度的最终确立是在()A、七届二中全会B、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C、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八大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意味着()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B、全国政协及《共同纲领》代行全国人大及宪法职能终止C、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诞生D、中国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完成4、“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中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旧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
”此制度是指()A、多党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5、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A、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B、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C、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D、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6、1980年8月,邓小平在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扎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革’这样可怕的事情”的问题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