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之战练习
崤之战练习

1、为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穆公访.诸蹇叔
A 询问
B 拜访
C 查访
②殽有二陵焉.
A 代词,之
B 语气词,啊
C 兼词,于此
2、在下列句子中()部分补出省略部分。
①杞子自郑使()告于秦
②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③公使()谓之曰
3、为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翻译。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A 如果派兵前来,郑国就可以得到了
B 如果暗中派兵前来,郑国的都城就可以得到了
C 你派兵前来,郑国就可以得到了
D 你暗中派兵前来,郑国的都城就可以得到了
②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A 动用军队去袭击远方的国家,这种传闻是不对的
B 动用军队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听说过的事
C 使军队劳累去袭击远方的国家,这种传闻是不对的
D使军队劳累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听说过的事
③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A 军队劳苦却没有用武之地,一定会有违背军纪不服约束的情绪
B 军队劳苦却没有用武之地,一定是违背军心
C 军队勤奋去做却没有成绩,一定会有违背军纪不服约束的情绪
D 军队勤奋去做却没有成绩,一定是违背军心
④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A 我肯定死在这里了,你来收骨头吧
B我肯定死在这里了,余下的事就是你来收骨头吧
C 你肯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骨头
D你肯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余下的事就是到那里去收你的骨头吧
5、概括蹇叔和秦穆公的性格特征。
蹇叔:
秦穆公:
6、蹇叔战争的分析在全文之中起什么作用?。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含答案)

47、以:因为眚:过错掩:抹杀
(三)解释重要词语
1、管:钥匙
2、潜:秘密
3、国:国都,都城
4、诸:兼词,“之于”
5、劳:疲劳
6、无乃----乎:恐怕„„吧
7、勤:劳而无功
8、悖:叛离
9、与:参加
10、御:抵抗
11、是:这
12、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13、超:跳跃乘:兵车;乘:辆
14、轻:轻狂放肆
15、脱:粗疏,不谨慎
16、乘:代指“四”
你是学生,我也是学生。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
(一)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殽()山蹇()叔悖()心与()师甲胄()
乘()韦犒()师不腆()遽()兴原圃()
果脯()饩()牵苑囿()原轸()栾()枝
衰绖()()一眚()堕()军实唾()弃
累()臣衅()鼓稽()首阳处父()骖()乘
(二)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通()
4.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译:
5.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译:
6.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译:
7.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译:
8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译:
9.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
10.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32、何:何必,辱:屈尊
33、志:心意
34、舍:放掉
35、拘:捉拿,擒获诸:兼词,“之于”,原:原野,战场
36、暂:仓促,刹那之间免:赦免
37、堕:同“隳”,损害,毁坏
38、亡:没有
39、顾:回头
曹刿论战与秦晋崤之战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

曹刿论战与秦晋崤之战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曹刿论战与秦晋崤之战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一)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二)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日:“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②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选自《左传.秦晋崤之战》注释:①管:钥匙。
②无乃:大概。
1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间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B.故公问其故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C.信必以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则》)D.属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18.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9,选文(一)略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20,选文(二)写蹇叔对秦国准备攻打郑国的看法,结合选文(一)说说曹刿和蹇叔对战争取胜因素的看法有何不同?(2分)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答案17.D(2分)18.(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会按照实情处理。
《秦晋崤之战》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秦晋崤之战》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秦晋崤之战》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秦晋崤之战》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秦晋崤之战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
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纵故,患生;违天,不祥。
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
《秦晋肴之战》文言字词检测答案

在
取独
回来
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 矣!”蹇叔之子□与 师,哭而送之曰:
合抱
参加
“晋人□御 师必于殽。殽有二□陵 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
抵抗
陵墓
之所□辟 风雨也。必死□是 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
同“避”,躲避 这
到那里
向东进发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 乘者三百乘。王孙
头盔 一跃而上
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 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
对
轻狂放肆
□脱 。入□险 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 于周,遇
不谨慎 险境
做生意
之,以□乘 □韦 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 行军 对本国的谦称
者。不□腆 敝邑,为从者之□淹 ,居则□具 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
如果进攻,无法取胜;如果包围,我们没有后继粮草,也无法持久,我们 还是回去吧! 2. 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秦国违背了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使老百姓劳累,这是上天给了我们好机会。 3.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还没有报答秦国给予的恩惠而去攻打他的军队,这岂不是忘了国君遗命了吗? 4.何施之为?
秦伯素服□郊 □次 ,□乡 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 二三子,孤之罪
在郊外 等候 同“向”
使…受辱
也。”不□替 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 掩大德。”
撤换
小过错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 》,是一部 编年体 史书,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所撰,以蹇叔论战为全文的主要纲要,揭示了战争胜负的因果规律。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秦晋崤之战》练习

《秦晋崤之战》练习一、解释常见实词含义1居则具一日之积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3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4彼实构吾二君
5秦伯素服郊次
二、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2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3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4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
5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三翻译句子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3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四、指出虚词“其”的意义与用法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3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4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五、指出词类活用现象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2秦师遂东
3秦违蹇叔,而以贪勤
民
4子墨衰绖
5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6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7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曹刿论战与秦晋崤之战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

曹刿论战与秦晋崤之战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曹刿论战与秦晋崤之战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篇一」《曹刿论战》阅读下列两段选文,完成6—10题。
(12分)【甲】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
楚人济④泓而来。
有司⑤复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系之。
”宋公曰:“不可。
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
”既济⑦,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
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
”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
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
④济:过河。
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
⑥迨:趁着。
⑦既:尽,完了。
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的字。
(2分)(1)彼竭我盈,故克之克:(2)然后襄公鼓之鼓: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2)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译文: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
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2分)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1.(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每小题1分)2.C (ABD三项均为介出所处,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3.(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崤之战(节选)》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崤之战(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崤之战(节选)《左传》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于曲沃。
出绛,柩有声如牛。
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
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
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
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
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纵敌,患生,违天,不祥。
必伐秦师。
”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
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崤之战》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蹇.()悖.()甲胄.()犒.师()遽.()脯.()饩.()具囿.()栾.枝()衰绖()眚.()累.臣()稽.首()骖.()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2.则束载、厉兵、秣马矣()3.堕军实而长寇仇() 4. 乡师而哭()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劳.师以袭远2.秦师遂东.
3.入险.而脱4.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5.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6.晋于是始墨.
7.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8.弦高将市.于周
9.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四、判断下列四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B.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行李之往来,供其发困
D.吾其还也
五、判断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先指出词性,再解释。
1.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3.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
4.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
5.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6.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
影响中国历史的战争
就在晋国成为中原霸主的过程中,西边的秦国在秦穆公的领导下,国力也日益强盛,只可惜,秦国地处偏壤,其东进窥探中原之路被晋国阻挠,因此秦穆公在位30多年,仍未能达成称霸中原的愿望。
周襄王二十四年(西元前628年),郑文公、晋文公相继逝世。
就在此时,戍守在郑国的秦国大夫杞子派人禀报秦穆公,他已掌握郑都北门钥匙,假如秦国出兵来袭,他可以作为内应,如此就能拿下郑国。
杞子的主意打动了秦穆公。
然而,秦国若要远袭郑国,从秦都到郑都约一千五百华里,而且中间需经过桃林、殽函等险要地区,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军事行动。
因此蹇叔谏道:“我军越千里以袭人,郑必知之,我军劳而力竭,欲攻敌人之有备,实无成功之望。
”秦穆公不听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
他以孟明视(名相百里溪之子)、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人为将,精锐尽出,志在必得。
秦军出兵袭郑的消息被晋国得知。
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于是派遣卿大夫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控制崤山北麓险要路段,并连合姜戎军队,埋伏在隘道两侧,布成一个庞大的陷井以待秦军。
周襄王二十五年(西元前627年)春,秦军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国(今河南偃师东南),正好与郑国贩牛商人弦高相遇。
弦高为人机警,断定秦军此行必定是前往偷袭郑国,于是牵了12头牛,假托其乃奉郑君之命,特地前来犒劳秦军。
秦军将领孟明视听了弦高这一番话,以为郑国早有防备,不敢再进,于是撤军回秦。
回程中,秦军再次行经崤山。
秦军由于疏于戒备,对晋军的埋伏全然不知,而晋国军队以逸待劳,见秦兵已经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发起猛攻。
这段道路崎岖狭窄,秦国大军陷于隘道之中,进退不能,前后不能相应,惊恐大乱之中,全军被歼灭。
这次秦晋崤之战是中国春秋时代众多战事中一次典型的彻底歼灭战,而且战争中显示了利用复杂地形作战的成功效果,也体现了设阵、埋伏、围歼等战术运用,在中国战争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而在春秋历史舞台方面,崤战之后,秦、晋在五年之中又发生了数次战役,这段期间,晋国的中原霸业被秦国牵制,因此使得中原宿敌──楚国趁机将其势力往中原扩张,成了日后晋、楚再战的导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