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_2

合集下载

无机及分析化学章节试题及答案.docx

无机及分析化学章节试题及答案.docx

第一章补充习题一、选择题1. 与0.58% NaCl 溶液产生的渗透压较接近的是溶液()。

(A) 0.1 mol/L 蔗糖溶液 (B) 0.2 mol/L 葡萄糖溶液 (C) 0.1 mol/L 葡萄糖溶液(D) 0.1 mol/L BaCb 溶液2. 25°C 时,总压为10 atm 时,下面几种气体的混合气体中分压最大的是:( )。

(A) O.lg H 2 (B) 1.0 g He (C) 1.0 g N 2 (D) 1.0 g CO 23. 气体与理想气体更接近的条件是( )。

6. 一定愠度下,等体积的甲醛(HCHO)溶液和葡萄糖(C6H12O6)溶液的渗透压相等,溶液中甲醛和葡萄糖的质量比是( )。

(A) 6 : 1(B)1 :6(C) 1:3(D) 3:1 7. 下列相同浓度的稀溶液,蒸气压最高的是( )o(A) HAc 溶液 (B) CaCh 溶液 (C)蔗糖水溶液 (D) NaCl 水溶液 8. 取相同质量的下列物质融化路面的冰雪,效果最好的是()。

(A)氯化钠 (B)氯化钙 (C)尿素[CO(NH 2)2] (D)蔗糖9. 在一定的外压下,易挥发的纯溶剂A 中加入不挥发的溶质B 形成稀溶液。

此稀溶液的沸点随着加的增加而 ()。

(A) 升高(B)降低 (C)不发生变化 (D) 无一定变化规律 10.室温25°C 时,0.1 mol/L 糖水溶液的渗透压为()o(A) 25 kPa(B) 101.3 kPa (C) 248 kPa (D) 227 kPa11. 盐碱地的农作物长势不良,甚至枯萎,其主要原因为()。

(A)天气太热 (B)很少下雨 (C)肥料不足 (D)水分从植物向土壤倒流12. 37°C,人体血液的渗透压为780kPa,与血液具有相同渗透压的葡萄糖静脉注射液浓度是()。

(A) 85 g/L (B) 5.4 g/L (C) 54 g/L (D)8.5 g/L 13. 有一半透膜,将水和某溶质水溶液隔开,其结果是()。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与答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与答案

第1章思考题与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等压下加热5%的下列水溶液,最先沸腾的是()A. 蔗糖(C12H22O11)溶液B. 葡萄糖(C6H12O6)溶液C. 丙三醇(C 3H8O3)溶液D. 尿素((NH2)2 CO)溶液解:选D。

在等压下,最先沸腾就是指溶液的蒸气压最低。

根据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变化规律,溶液质量摩尔浓度增大,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这里,相同质量分数下,溶质的摩尔质量越小,质量摩尔浓度越大。

选项D中非电解质尿素的摩尔质量最小,尿素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最大,蒸气压最低,在等压下最先沸腾。

2.0.1mol·kg-1下列水溶液中凝固点最低的是()A. NaCl溶液B. C12H22O11溶液C. HAc溶液D. H2SO4溶液解:选D。

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虽然不能用拉乌尔定律进行统一的定量计算,但仍然可以参照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进行定性描述。

即溶质的粒子数目增大,会引起溶液的蒸气压降低,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溶液的渗透压增大。

此题中,在相同质量摩尔浓度下,溶液中的粒子数目估算出来是H2SO4溶液最多,所以其凝固点最低。

3.胶体溶液中,决定溶胶电性的物质是()A. 胶团B. 电位离子C. 反离子D. 胶粒解:选D。

根据胶团结构,胶核和吸附层的整体称为胶粒,胶粒中反离子数比电位离子数少,故胶粒所带电荷与电位离子符号相同。

即胶粒带电,溶胶电性由胶粒决定。

4.溶胶具有聚结不稳定性,但经纯化后的Fe(OH)3溶胶可以存放数年而不聚沉,其原因是()A. 胶体的布朗运动B. 胶体的丁铎尔效应C. 胶团有溶剂化膜D. 胶粒带电和胶团有溶剂化膜解:选D。

溶胶具有动力学稳定性和聚结稳定性,而聚结稳定性是溶胶稳定的根本原因,它包含两个方面,胶粒带有相同电性的电荷,当靠近时会产生静电排斥,阻止胶粒聚结合并;而电位离子和反离子形成的溶剂化膜,也会阻隔胶粒的聚结合并。

由于纯化的Fe(OH)3溶胶具有这种聚结稳定性,从而可以存放数年而不聚沉。

(完整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第二章答案.docx

(完整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第二章答案.docx

一.选择题1.一化学反应系统在等温定容条件下发生一变化,可通过两条不同的途径完成:(1)放热10 kJ,做电功50 kJ;(2)放热Q,不做功,则()A. Q =-60kJB. Q =-10 kJC. Q =- 40kJD. 反应的Q V=-10kJ解:选 A 。

2.在 298 K,下列反应中r H mθ与r G mθ最接近的是()A. CCl 4 (g) +2H2O (g) =CO2 (g) + 4HCl (g)B. CaO (s) +CO2 (g) =CaCO3 (s)C. Cu2+ (aq) + Zn (s) =Cu (s) + Zn2+ (aq)D. Na (s) +H2O (l) =Na+(aq)+?H 2 (g)+OH-(aq)解:选 C。

∵r G θmr H mθT r S mθ当r S mθ = 0 时 ,r G mθr H mθ∴反应 C 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无气体物质、物态也无变化,r S mθ值较小。

3.已知反应 2H2 (g)O2 (g)= 2H2O (g) 的r H mΘ483.63 kJ mo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θ483.63 kJ mol·–1 f H m (H2O,g)B. r H mθ483.63 kJ mol·–1表示Δξ= 1 mol 时系统的焓变C.rHmθ483.63 kJ mol·–12表示生成 1 mol H O (g) 时系统的焓变D. r H mθ483.63 kJ mol·–1表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解:选 B。

A 错,根据fH mθ定义 ,H2的系数应为。

错,该方程为表示生成2O (g)1C 2 mol H O(g)时系统的焓变。

D 错, rH mθ> 0 时表示该系统能量的增加,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rH mθ< 0 时表示该系统能量的减少,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4.下列反应可以表示 f G mθ(CO2,g)===394.38 kJ mol -1的是()A.C(石墨 ,s) +O2(g) ==== CO2(g)B.C(金刚石 ,s) +O2 (g) ==== CO2(g)C.C(石墨 ,s)+O2(l) ==== CO 2(l)D.C(石墨 ,s) +O2(g) ==== CO2(l)解:选 A 。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习题解答1.简单说明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和量子化条件。

2.定性画出s, p, d 所有等价轨道的角度分布图。

3.下列各组量子数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1)2, 1, 0n l m ===; (2)2, 2, 1n l m ===-;(3) 3, 0, 0n l m ===; (4)3, 1, 1n l m ===+;(5)2, 0, 1n l m ===-;(6)2, 3, 2n l m ===+。

解 (2),(5),(6)组不合理。

因为量子数的取值时要求l < n ,m ≤ l 。

4.用合理的量子数表示(1)3d 能级;(2)2p z 原子轨道;(3)4s 1电子。

解 (1)3d 能级的量子数为:n = 3,l = 2。

(2)2p z 原子轨道的量子数为:n = 2,l = 1,m = 0。

(3)4s 1电子的量子数为:n = 4,l = 0,m = 0,m s =12+。

5.在下列各组量子数中,恰当填入尚缺的量子数。

(1) n =?,l =2,m =0,m s = +1/2; (2) n =2,l =?,m =-1,m s =-1/2; (3) n =4,l =2,m =0,m s = ?; (4) n =2,l =0,m =?,m s = +1/2。

解 (1)n ≥ 3正整数; (2)l = 1; (3)m s = +½(或-½); (4)m = 0。

6.下列轨道中哪些是等价轨道?x x x y z 2s, 3s, 3p , 4p , 2p , 2p , 2p 。

解 对氢原子: (n 相同)(x y z 2s, 2p , 2p , 2p );(x 3s, 3p 3s ,3p x )。

对多电子原子:(n 、l 相同)(x y z 2p , 2p , 2p )。

7.下列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分布式各自违背了什么原理?请加以改正。

《无机及分析化学》1-12章习题答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1-12章习题答案
15. As2S3(H2S为稳定剂) 的胶团结构: [(As2S3)m ·nS2- ·(2n-x)H+]x- ·xH+
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 (15页)
17. 聚沉能力由大到小排列: A. 100 mL0.005mol·L-1KI 和100 mL0.01mol·L-1
AgNO3 制成的为正溶胶,所以排列顺序为: AlCl3 K3[Fe(CN)6] MgSO4 (电荷同由小到大) B. 100 mL0.005mol·L-1 AgNO3和100 mL0.01mol·L-1 KI制成的为负溶胶,所以排列顺序为: K3[Fe(CN)6] AlCl3 MgSO4(电荷同由大到小)
13.
2SO2(g) + O2(g) = 2SO3(g)
n平衡
1.90
0.95 1.10
K K p( p ) B K C ( Rp T ) B
c(ScO (2S)O c3()O2)RpT1
1.1208.0 010.31 1.2 90.9 58.31151 00.5 031
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56页)
V=1425∕900=1.58 L
c=1 25.2 0∕1.5.81 0 =.0 151 .80m1 o8 l·.L6 0 -1 0 9. 40.:0 6.6 00 :5.33 1:2:1
T bm B 0 .05 0 1 .50 00 M K b m A0 .51 9 .0 20 1g 8 m 0-1o
⑸ 减小容器体积
n(Cl2)增大
⑹ 减小容器体积
p(Cl2)增大
⑺ 减小容器体积
K⊖不变
⑻ 升高温度
K⊖增大
⑼ 升高温度
p(HCl)增大
⑽ 加N2 ⑾ 加催化剂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答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答案

第2章 习题答案2-1苯和氧按下式反应:C 6H 6(l) + 215O 2(g) → 6CO 2(g) + 3H 2O(l) 在25℃,100kPa 下,0.25mol 苯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放出817kJ 的热量,求C 6H 6的标准摩尔燃烧焓∆c H m 和燃烧反应的∆r U m 。

解: ξ = νB -1∆n B = (-0.25mol)/( -1) = 0.25mol∆c H m =∆r H m = ξH r ∆= -817 kJ/0.25mol= -3268 kJ ⋅mol -1∆r U m = ∆r H m -∆n g RT= -3268kJ ⋅mol -1-(6-15/2)⨯8.314⨯10-3⨯298.15kJ ⋅mol -1= -3264kJ ⋅mol -12-3已知下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1)C 2H 2(g) + 5/2O 2(g) → 2CO 2(g) + H 2O(g); ∆r H m = -1246.2 kJ ⋅mol -1(2) C(s) + 2H 2O(g) → CO 2(g) + 2H 2(g); ∆r H m = +90.9 kJ ⋅mol -1(3)2H 2O(g) → 2H 2(g) + O 2(g); ∆r H m = +483.6 kJ ⋅mol -1求乙炔(C 2H 2,g)的生成热 ∆f H m 。

解:反应2⨯(2)-(1)-2.5⨯(3)为:2C(s)+H 2(g)→C 2H 2(g)∆f H m (C 2H 2,g)=∆r H m =2⨯∆r H m (2)-∆r H m (1)- 2.5∆r H m (3)=[2⨯90.9-(-1246.2) -2.5⨯483.6] kJ ⋅mol -1=219.0 kJ ⋅mol -12-5计算下列反应在298.15K 的∆r H m ,∆r S m 和∆r G m ,并判断哪些反应能自发向右进行。

(1) 2CO(g)+O 2(g)→2CO 2(g)(3) Fe 2O 3(s)+3CO(g)→2Fe(s)+3CO 2(g)解:(1) ∆r H m = [2⨯(-393.509) -2⨯(-110.525)] kJ ⋅mol -1 = -565.968 kJ ⋅mol -1∆r S m = [2⨯213.74 -2⨯197.674 - 205.138] J ⋅mol -1⋅K -1 = -173.01 J ⋅mol -1⋅K -1∆r G m = [2⨯(-394.359) -2⨯(-137.168)] kJ ⋅mol -1 = -514.382kJ ⋅mol -1(3) ∆r H m = [3⨯(-393.509) -3⨯(-110.525) -(-824.2)] kJ ⋅mol -1 = -24.8 kJ ⋅mol -1∆r S m =[2⨯27.28+3⨯213.74-3⨯197.674 - 87.4]J ⋅mol -1⋅K -1 =15.4 J ⋅mol -1⋅K -1∆r G m = [3⨯(-394.359) -3⨯(-137.168) -(-742.2)] kJ ⋅mol -1 = -29.6kJ ⋅mol -1∆r G m 均小于零,反应均为自发反应。

兰叶青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答案(所有章节)

兰叶青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答案(所有章节)

第二章 习题解答2-10解:(1)×;(2)×;(3)√;(4)×;(5)×;(6)×;(7)×;(8)×;(9);(10)×;(11)×2-11解:(1)敞开体系;(2)孤立体系;(3)敞开体系;2-12解:(1) Q =100kJ W=-500 kJ △U = Q + W=-400 kJ(2)Q =-100kJ W=500 kJ △U = Q + W=400 k2-13解:因为此过程为可逆相变过程,所以Q p =△H= 40.6kJ ·mol -1W=-p 外△V ≈-n R T =-8.314×373.15=-3.10 kJ ·mol -1 △U = Q + W= 40.6+(-3.10)=37.5 kJ ·mol -12-14解:(1)r m B f m Bf m 2f m f m f m 231B)3CO g Fe,s 3CO,g Fe O ,s 3393.51203(110.52)(822.2)26.77kJ mol H H H H H H -∆=ν∆=∆∆-∆+∆=⨯-⨯-⨯---=-⋅∑((,)+2()()()()+ΘΘΘΘΘΘ(2)r m B f m Bf m 2f m 2f m f m 21B)CO g H ,g CO,g H O,g 393.510(110.52)(241.82)41.17kJ mol H H H H H H -∆=ν∆=∆∆-∆+∆=-----=-⋅∑((,)+()()()()+ΘΘΘΘΘΘ(3)r m B f m Bf m 2f m f m 2f m 31B)6H O l NO,g 5O ,g 4NH ,g 6285.834(90.25)504(46.11)1169.54kJ mol H H H H H H -∆=ν∆=∆∆-∆+∆=⨯-⨯-⨯-⨯-=-⋅∑((,)+4()()()()+ΘΘΘΘΘΘ2-15解:乙醇的Θm f H ∆反应r m H ∆Θ为:(4) 2C (s ,石墨)+3H 2(g )+1/2O 2(g )= C 2H 5OH (l ),所以:反应(4)=反应(2)×2+反应(3)×3-反应(1)r m r m r m r m -1(4)2(2)3(3)(1)2(393.5)3(571.6)(1366.7)1135.1kJ mol H H H H ∆=∆+∆-∆=⨯-+⨯---=-⋅ΘΘΘΘ对反应2C (s ,石墨)+ 2H 2(g )+ H 2O (l )= C 2H 5OH (l )r m f m f m 2f m 2f m 1()(H O,l)2(H ,g)2(C,s)1135.1(285.83)2020849.27kJ mol H H H H H -∆=∆-∆-∆-∆=----⨯-⨯=-⋅乙醇ΘΘΘΘΘ虽然,该反应的r m H ∆Θ<0(能量下降有利),但不能由r m H ∆Θ单一确定反应的方向,实际反应中还须考虑其他因素,如:混乱度、反应速率等。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程 魏琴主编 第2章 原子结构习题解答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程 魏琴主编 第2章 原子结构习题解答

第二章习题解答[2-01] 玻尔氢原子模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简要说明玻尔理论的基本论点,简要说明玻尔理论的成功之处和不足。

答:玻尔氢原子模型的理论基础依然是经典力学理论,只不过是加入了由氢原子光谱研究得到的限制性条件,得出了电子发射或吸收光能的相对正确结论。

玻尔理论的基本论点包括:(1) 在原子中,电子不能沿着任意的轨道绕核旋转,而只能在某些特定的、符合一定条件的圆球形轨道上运动,即其角动量必须满足w=mvr=nh/2π,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

电子在满足该条件的轨道上运动时,并不放出能量,每一个轨道所具有的能量状态,称之为一个能级。

(2) 电子的轨道离核越远,其能量也就越高。

在稳定状态下,所有的电子,尽可能处在离原子核最近的轨道上,以使得整个原子具有较低的能量。

当外界给予电子能量时,即电子受到激发时,如高温、带电粒子的冲击等,电子就会跃迁到离核较远的轨道上,此时电子处于激发状态。

(3) 只有当电子从高能激发态跃回到低能稳定态时,原子才会以光子的形式向外放出能量。

光量子的能量大小为电子跃迁时,高低能级的差值,即:△E =E2-E1= hν。

玻尔理论的成功之处和不足:由于玻尔将量子化的概念,引入到了原子模型中,打破了经典力学中,能量是连续变化的框框,成功地说明了原子光谱为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并且理论计算所得之谱线频率与实验数值十分吻合。

但是,由于玻尔理论的主要依据和处理方法仍没有完全脱离经典力学的束缚,除了氢原子光谱外,其理论无法解释任何一个多电子原子的光谱,比如He原子光谱。

后来的实验证明,在氢原子光谱中还包含着更为精细的谱线结构,而这一点,玻尔理论也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

因此,玻尔理论并没有真正解决原子结构的实际问题。

[2-02] 简要叙述证明光和电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实验依据。

答:光的波粒二象性实验依据主要来自于光电效应、光压现象及光经过大星球附近时发生的光弯曲现象。

电子的波动性主要来自于电子衍射实验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2.12;
B.4.66;
C.7.20;
D.9.86
16、在以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 NaOH 溶液浓度时,有如下四种记录。正确的是( )
A
B
C
D
滴定管终读数mL 滴定管初读数mL
VNaOHmL
49.10 25.00 24.10
24.08 0.00 24.08
39.05 15.02 24.03
C. 注意观察液滴落点周围溶液颜色的变化;
D. 滴定时,左手可以离开旋塞任其自流。
4、用同一 NaOH 溶液分别滴定体积相等的 H2SO4 和 HOAc 溶液,消耗的体积相等,说明 H2SO4 和 HAc 两溶液中的( ) A.氢离子浓度(单位:molL1,下同)相等; B.H2SO4 和 HOAc 的浓度相等;
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 HAc-NaAc 溶液 ________________。 7、由醋酸溶液的分布曲线可知,当醋酸溶液中 HOAc 和 OAc的存在量各占 50%时,pH 值即为醋酸的 pKa 值。当 pHpKa 时, 溶液中___________为主要存在形式;当 pHpKa 时,则__________为主要存在形式。
24.10 0.05 24.05
17、根据酸碱质子理论,下列各离子中,既可做酸,又可做碱的是 ( )
A. H3O+;
B. [Fe(H2O)4(OH)2]+;
C. NH4+;
D. CO32-
18、应用式
[H ]2[S 2 [H2S]
]

K
a1
K
a2
的条件是
(
)
A.只适用于饱和 H2S 溶液;
2、标定 HCl 溶液用的基准物 Na2B4O712H2O,因保存不当失去了部分结晶水,标定出的 HCl 溶液浓度是( )
A. 偏低;
B.偏高; C. 准确;
D.无法确定
3、在锥形瓶中进行滴定时,错误的是( )
A.用右手前三指拿住瓶颈,以腕力摇动锥形瓶;
B.摇瓶时,使溶液向同一方向作圆周运动,溶液不得溅出;
D. 指示剂变色范围完全落在滴定的 pH 突跃范围之内。
二、填空题
1、2.0103molL1HNO3 溶液的 pH=_________________。 2、盛 FeCl3 溶液的试剂瓶放久后产生的红棕色污垢,宜用_____________做洗涤剂。
3、在写 NH3 水溶液中的质子条件式是,应取 H2O,___________为零水准,其质子条件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物质共轭酸的化学式:(CH2)6N4________________;H2AsO4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 K (H2S)=1.32×10-7,K (H2S)=7.10×10-15。则 0.10mol·L-1Na2S 溶液的 c(OH-)=________mol·L-1,pH=________。 6、已知 KHAc=1.8×10-5 ,pH 为 3.0 的下列溶液,用等体积的水稀释后,它们的 pH 值为: HAc 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 HCl
A.1.0;
B.2.0;
C.3.0;
D.3.5
14、某水溶液(25C)其 pH 值为 4.5,则此水溶液中 OH的浓度(单位:molL1)为(011.5;
D.109.5
15、已知 H3PO4 的 Ka1=7.6103,Ka2=6.3108,Ka3=4.41013。用 NaOH 溶液滴定 H3PO4 至生成 NaH2PO4 时,溶液的 pH 值约为
A. 含量为 99.9%的铜片; B.优级纯浓 H2SO4; C. 含量为 99.9%的 KMnO4; D.分析纯 Na2S2O3 12、右图滴定曲线的类型为:
A.强酸滴定弱碱;
B. 强酸滴定强碱;
C.强碱滴定弱酸;
D.强碱滴定强酸
13、某弱酸 HA 的 Ka=1105,则其 0.1molL1 溶液的 pH 值为( )
8、pH = 9.0 和 pH = 11.0 的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的 pH =______________;pH = 5.0 和 pH = 9.0 的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的 pH
=___________。(上述溶液指强酸、强碱的稀溶液)
9、同离子效应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________;盐效应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_______;后一种效应较前一种效应_______得多。
B.[H]= K a K w ;
c
C.[H]=KHOAc
c HOAc c Ac-
;
D.[H]= c K w
Kb
8、NaOH 溶液保存不当,吸收了空气中 CO2,用邻苯二甲酸氢钾为基准物标定浓度后,用于测定 HOAc。测定结果( )
A.偏高; B.偏低; C.无影响;
D.不定
9、将 0.1molL1HA(Ka=1.0105)与 0.1molL1HB(Ka=1.0109)等体积混合,溶液的 pH 为( )
述正确的是( )
A.c(H+)变为原来的 1/n;
B.HA 溶液的解离度增大为原来 n 倍;
C.c(H+)变为原来的 a/n 倍; D.c(H+)变为原来的(1/n)1/2
7、计算 1molL1HOAc 和 1molL1NaOAc 等体积混合溶液的[H]时,应选用公式为( )
A.[H]= K a c ;
A.3.0;
B.3.3;
C.4.0;
D.4.3
10、NaH2PO4 水溶液的质子条件为: A.[H]+[H3PO4]+[Na]=[OH]+[HPO42]+[PO43]; C.[H]+[H3PO4]=[HPO42]+2[PO43]+[OH];
11、可以用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的是:
B.[H]+[Na]=[H2PO4]+[OH]; D.[H]+[H2PO4]+[H3PO4]=[OH]+3[PO43]
C.H2SO4
浓度为
HOAc
的浓度的
1 2
;
D.H2SO4 和 HOAc 的电离度相等
5、某弱酸 HA 的 K =2.0×10-5,若需配制 pH=5.00 的缓冲溶液,与 100mL1.00mol·L-1NaA 相混合的 1.00mol·L-1HA 的体积约 为( )
A.200mL; B.50mL; C.100mL; D.150mL 6、已知 K (HA)<10-5,HA 是很弱的酸,现将 amol·L-1HA 溶液加水稀释,使溶液的体积为原来的 n 倍(设(HA)<<1),下列叙
B.只适用于不饱和 H2S 溶液
C.只适用于有其它酸共存时的 H2S 溶液;
D.上述 3 种情况都适用
19、向 0.10 mol.dm-3HCl 溶液中通 H2S 气体至饱和 (0.10 mol.dm-3 ),溶液中 S2-浓度为(H2S: Ka 1 = 9.1×10-8 Ka 2 = 1.1×10-12
10、酸碱滴定曲线是以
变化为特征。滴定时,酸碱浓度越大,滴定突跃范围
;酸碱强度越大,滴定突
跃范围

三、计算题
1、有一混合碱试样,除 Na2CO3 外,还可能含有 NaOH 或 Na2CO3 以及不与酸作用的物质。称取该试样 1.10g 溶于适量水后,用 甲基橙为指示剂需加 31.4mLHCl 溶液(1.00mLHCl0.01400gCaO)才能达到终点。用酚酞作为指示剂时,同样质量的试样需 15.0mL
该浓度 HCl 溶液才能达到终点。计算试样中各组分的含量。
(MCaO=56.08gmol1, M Na 2CO3 =106.0gmol1, M NaHCO3 =84.01gmol1,MNaOH=40.00gmol1)
2、用酸碱滴定法分析某试样中的氮(M=14.01gmol1)含量。称取 2.000g 试样,经化学处理使试样中的氮定量转化为 NH4。再 加入过量的碱溶液,使 NH4转化为 NH3,加热煮馏,用 50.00mL0.2500molL1HCl 标准溶液吸收分馏出之 NH3,过量的 HCl 用 0.1150molL1NaOH 标准溶液回滴,消耗 26.00mL。求试样中氮的含量。 3、将 100.0mL0.200mol·L-1HAc 与 300.0mL0.400mol·L-1HCN 混合,计算混合溶液中的各离子浓度。(K (HAc)=1.75×10-5, K (HCN)=6.2×10-10) 4、今有 1.0 dm3 0.10 mol·dm-3 氨水,问: (1) 氨水的[H+]是多少 ? (2) 加入 5.35 g NH4Cl 后,溶液的[H+] 是多少? (忽略加入 NH4Cl 后溶液体积的变化) (3) 加入 NH4Cl 前后氨水的电离度各为多少? (NH3 :Kb =1.8×10-5 )(原子量: Cl 35.5 , N 14 ) 5、氢氰酸 HCN 电离常数为 4×10-10 . 将含有 5.01 g HCl 的水溶液和 6.74 gNaCN 混合,并加水稀释到 0.275 dm3 ,求 H3O+, CN- ,HCN 的浓度是多少?(MHCl =36.46 g.mol-1,MNaCN=49.01 g.mol-1) 6、测得某一弱酸 ( HA )溶液的 pH=2.52,该一元弱酸的钠盐 ( NaA ) 溶液的 pH=9.15,当上述 HA 与 NaA 溶液等体积混匀后 测得 pH=4.52,求该一元弱酸的电离常数 KHA 值为多少? 7、在血液中,H2CO3-NaHCO3 缓冲对的功能之一是从细胞组织中,迅速地除去运 动产生的乳酸( HLac : KHLac = 8.4×10-4 ).
() A. 1.0×10-18 mol/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