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影视作品中方言文化的运用与发展
浅析方言影视文化现象

浅析方言影视文化现象姓名:吕静学号:2011300419近年来,方言频繁出现于中国电影创作之中,形成了一种中国电影独特的“方言影视文化”。
方言,顾名思义,最简单的定义就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的变体。
具有很明显的地区特征。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语言给电影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方言电影票房可观,收到热烈追捧。
甚至有人还说“方言有可能拯救中国电影”。
那么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产生背景、产生原因分别是什么呢?方言在影视上的运用有何利弊?它的发展前景又将会是怎么样的呢?本文将就以上几个方面做一些浅析。
“方言影视文化现象”之表现2006年宁浩的小成本影片《疯狂的石头》(以重庆方言为主)在全国火爆上映后,迅速掀起一股方言热,一时间,讲方言的电影成了热门.。
如四川方言的《让子弹飞》,陕西方言的《高兴》,河南方言的《鸡犬不宁》,四川、山西方言的《山峡好人》,今年南京话的《金陵十三钗》……方言在这些影片中被导演作为一种影视手段,已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些经典台词更是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甚广,成为大家的口头禅。
如《疯狂的石头》中经典方言台词:“我顶你个肺!”,“公共厕所么,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你这纯属到的问题,我都不希说你》”……《鸡犬不宁》:“中不中?”,“你还认识奇特男人不?认识!是谁?俺舅!”……《鬼子来了》中:“我一手一个掐吧死俩,拧成麻花,挖坑埋喽。
”……这些话语以幽默风趣的口吻被广为流传,可见方言影视文化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角落,并由此产生深远影响。
“方言影视文化现象”之产生背景及原因方言在电影中的运用,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出现了。
当时的方言只是作为一种笑料点缀在戏剧里。
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庞浩公仔宴会上都去,说:“大闸蟹乘飞机,悬空八只脚。
”60年代拍摄的四川方言电影《抓壮丁》。
但是当时正是国家推行普通话的时期,所以方言电影很快就被禁止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方言电影开始正式走上电影舞台并产生影响,如1992年拍摄的《秋菊打官司》,用的陕西话,河北话的《一个都不能少》……我想这跟我们电影的发展程度也有很大关系,并且随着改革开放,人们思想的到一定解放,电影制作者愿意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
方言在影视艺术作品中的运用及影响

方言在影视艺术作品中的运用及影响作者:陈华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2期摘要:方言有强烈的生命力,蕴涵着生活气息。
方言鲜活的草根气息穿插于影视作品中,生动地传达出不同水土孕育出的人物的鲜明性格、习俗和风情,所以具有个性化色彩。
影视作品中的方言,在将人物塑造得淋漓尽致的同时也体现出丰富的地域文化。
本文探讨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及其文化价值,同时关注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影响。
关键词:影视作品方言影响近几年,影视作品中的方言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关注。
这些影视作品,或采用某种方言,或以某种方言为主,或杂用各种方言,或某些角色用方言作对白,出尽了风头,方言正被强势地植入我们的生活。
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方言的使用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辅助角色塑造。
首先,能制造喜剧效果。
一种方言对其他方言区的观众是陌生的,有新鲜、好奇、有趣的感觉,从而能制造出喜剧效果。
小品最先挖掘出了方言的喜剧功能并成功运用,例如《超生游击队》到《卖拐》系列等……艺术是相通的,影视作品则借鉴舞台表演的成功,在商业化、娱乐化的驱使下,自然也要引进能制造喜剧效果的方言。
其次,贴近大众,更能创设真实的“生活化”效果。
方言更贴近生活,是还原真实的重要手段。
表现特定地域时,只有用方言才有彰显原汁原味的感觉,由此也能使影视作品更具有个性。
同时,很多导演起用大量本色和非职业演员甚至采用偷拍方式,注重生活化表演。
有的影视作品大量使用当地演员和群众演员,这些“演员”在镜头前用方言演戏的自如性大大超过了他们的普通话表演。
方言让观者觉得亲近、自然,有逼真感。
方言的使用能够较好地切入受众的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凸显地域文化。
语言作为人类思想感情的交流工具,在影视作品中是不可或缺的。
语言同样是体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有时甚至能比动作传达更为复杂而深刻、更为强烈而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方言作为“一方之言”,包含着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积淀等多元地域文化信息,具有深厚的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当地民间思想的朴素表现形式。
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艺术论文写作

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本文摘自:复旦教育论坛网址:/a/bjb/011JL2012.html一、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方言因素及其分析从对带有方言因素的影视作品及部分电视栏目的分析来看,这些影视作品可以分为三大类。
1纯方言影视作品。
纯方言影视作品是指完全用方言制作的作品,即整部影视作品中的对白都完全使用方言,且方言基本上没有进行任何人为的加工或改造,是没有经过任何“普通话化”的。
方言因素成为整部作品的最大特色。
典型的影视作品如《刘老根》、《马大帅》、《东北一家人》、《王保长新篇》、《外来媳妇本地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疯狂的石头》等,典型的电视栏目如重庆的《雾都夜话》、济南的《拉呱》、《有么说么》等。
这种影视作品一般是为了满足某一地域受众的需要而制作、利用方言因素来打造地域特色、彰显地域文化的,所以也获得了可观的收视率。
如《疯狂的石头》以300万的低成本制作创下了2200万票房的纪录;《雾都夜话》2001年被评为重庆电视台最佳品牌栏目,2004年人选第一届全国“电视百佳栏目”等。
而这些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方言也比较复杂,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北方方言系作品和南方方言系作品。
其中北方方言系作品包括华北方言、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等。
如《刘老根儿》、《马大帅》、《东北一家人》等完全用东北方言,《西安虎家》、《一个都不能少》等用陕西方言,贾樟柯的成名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用山西方言,杨亚洲的《泥鰍也是鱼》用山东方言,《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用天津话,《王保长新篇》、《雾都夜话》、《山城棒棒军》等用四川话,陈大明的《鸡犬不宁》用河南方言,而宁浩的《疯狂的石头》则以四川方言为主,杂糅了各地方言。
而在以北方方言为基本用语的影视作品中,东北方言的使用频率最高。
东北方言是目前颇具影响力、传播较广的方言之一。
东北方言是华北、东北方言的一个分支,与普通话也最为接近,因而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东北方言也成为人们比较容易接受的方言之一。
华语电影中方言的泛娱乐化形式探析

华语电影中方言的泛娱乐化形式探析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发展壮大,华语电影越来越成为国内民众喜爱的文化消费品。
在华语电影中,方言不仅是语言工具,更是文化元素,贴近生活、个性鲜明,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这些方言中,不同地区的方言和文化特色催生了很多经典角色和台词。
而随着泛娱乐化文化的兴起,方言作为泛娱乐化文化的重要元素,也在不断演化和拓展。
一、方言在华语电影中的应用方言在华语电影中,不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影片文化元素,它可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提升影片文化价值。
以张艺谋执导的《活着》为例,影片中以河南方言为主要语言,表现了中国农民在大时代变迁中的苦难和坚强。
在《天下无贼》中,导演冯小刚运用了北京方言和陕西方言,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化的封建乡村故事中,体现出了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武士精神。
方言的应用在电影中,也激发了观众对于社会和文化的思考与探索。
在泛娱乐化文化的兴起下,方言也成为了电影营销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元素,泛娱乐化的形式让它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在《头文字D》中,香港方言成为了电影中的经典台词和段子,形成了一个时尚潮流的文化符号,激发了香港年轻人的追求。
《唐人街探案》中,北京方言和粤语的搭配,让影迷感受到了跨地区交流的生动场景,也助推了影片的营销。
除了在电影中的应用,方言的泛娱乐化形式还有电视剧、综艺节目、网络短视频等。
例如,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就曾将不同地区的方言与歌曲融为一体,让观众感受到中国民歌的多样性。
而在网络短视频中,各地网站上的方言及其搭配的表情、动图等,成为了年轻人表达情感的工具。
三、方言的泛娱乐化应用意义方言的泛娱乐化应用,不仅拓展了方言在文化中的应用,在商业营销和文化传播方面也有了不小的作用。
方言不再只是一种工具性语言,它也成为了推广地域文化,扩大文化影响力的有效手段。
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方言的泛娱乐化应用,也是传承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表现形式。
四、结语。
艺术电影中的江苏方言文化传播

艺术电影中的江苏方言文化传播
江苏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的一种,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及周边地区。
在艺术电影中,江苏方言文化的传播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在艺术电影中使用江苏方言可以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江苏方言独特的发音和词汇使角色更加鲜活有趣。
《胭脂扣》这部电影中,女主角使用江苏方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表演更加真实质朴,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在江苏方言中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可以增强电影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江苏方言有着丰富的民间诗歌和谚语,这些可以作为电影台词的一部分出现在剧情中,既能展现江苏方言文化的独特性,又能增加电影的艺术感染力。
电影《小城之春》就用江苏方言诠释了当地的饮食文化、婚俗风情等,使观众更加感受到江苏的独特魅力。
江苏方言还可以用于展现社会历史的变迁。
江苏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通过江苏方言的使用,可以展现社会变革带来的影响。
《活着》这部电影中,通过江苏方言的运用,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场景和人们的困境,既展现了江苏方言的独特魅力,又让观众了解到时代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冲击。
在艺术电影中运用江苏方言文化的传播,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可看性,还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江苏方言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当地的历史风貌。
这种传播还能够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为江苏方言文化的传统传承和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方言影视的文化解析

感谢观看
方言在大众传媒中的广泛传播,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积极方面, 方言传播有助于弘扬地方文化,提高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同时,还能丰 富传媒内容,满足不同地区观众的需求。然而,消极方面也不容忽视。方言传播 可能会加剧地域隔阂,导致信息的误传和误解。此外,如果过度追求方言节目而 忽视普通话节目的质量,可能会影响普通话的普及和应用。
客家方言区的谐音文化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着当地 人民的智慧和情感。通过对客家方言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化 现象背后的历史、民俗和社会价值。在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保护和传承 客家方言区的谐音文化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本次演示从方言语音的角度探讨了客家方言区的谐音文化,通过对其起源、 表现形式及传承发展的分析,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客家方 言区的谐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展示了民间语言的博大 精深和无穷魅力。面对未来,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 为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方言传播现象的背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地方文化意识的 觉醒。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地域文化的复苏,人们开始重视和追求地方文化的独特 性,方言传播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次,媒体竞争的加剧。为了在激烈 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不断创新,尝试运用方言这一新鲜元 素吸引观众。
最后,观众的需求也是推动方言传播的重要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观 众对于文化和娱乐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方言节目恰好满足了这部分需求。
综上所述,方言影视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表达形式,既展现了各地域的 特色风貌,又丰富了影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通过对方言影视作品的深入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重要价值。在未来的影视创作过程 中,继续发掘和运用好方言这一文化资源,为更多优秀影视作品的诞生提供灵感 与动力。
方言在影视艺术作品中的运用及影响

以外 的 信 息 联 想 , 文 字 在 创 作 中超 脱 了 使
具 体 的 字 符 意 义 , 出提 炼 出抽 象 “ ” 突 意 的 表 达 . 观 者 提 供 了无 限 的 想 象 空 间 和 审 为
美 意 境 。 汉 字 形 体 融 会 了 抽 象 性 和 形 象
性 、 术 性 和哲 理 性 , 当今 商 业 应 用 和 艺 在 文化 交 流 中不 断 发 挥 着重 要 的 作 用 。 字 汉 是 连 接 中 国人 的文 化 纽 带 , 是 与 各 国 交 也 流 的 文 化 符号 . 扬 汉 字 文 化 有 助 于 增 强 弘 世 界 华 人 的 凝 聚 力 ,这 既 有 利 于 国家 统
方 言 作 为 “ 方之 言 ” 包 含 着 民俗 习 一 , 惯 、 化 传 统 、 理 积 淀 等 多 元 地 域 文 特有 的历 史 文 化 底 具 蕴 . 当 地 民 间 思 想 的朴 素表 现 形 式 。方 是
言在 其 流 传 的地 域 和 人 群 中 , 比任 何 一 种 外 地 传 来 的语 言 包 括 国 家 推 行 的 普 通 话 都 更 具 有 活 力 、 具 有 生 命 力 。影 视 作 品 更 中使 用 方 言 使 观 者 容 易 找 到 返 璞 归 真 的 感 觉 . 众 的思 维 阐发 与 人 物 语 言 表 述 趋 受 于 同 步 . 而 在 作 品 中获 得 对 其 本 土 文 化 从 强 烈 的依 附感 、 属感 和 认 同感 。 归
方 言 的使 用能 增 强 语 言 的 感 染 力 . 辅
言才 有 彰 显 原 汁原 味 的感 觉 , 此 也 能 使 由 影 视 作 品更 具 有 个 性 。 同时 , 多 导 演起 很 用 大 量 本 色 和 非 职 业 演 员 甚 至 采 用 偷 拍
影视作品中方言作用的解析

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非常丰富,它可以突出人物性格、增强喜剧效果、拉近观众距离、凸显人文生态等。
以下是对方言在影视作品中作用的详细解析:
1.突出人物性格:方言的使用可以让角色更加鲜明,通过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
展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如,四川话的麻辣、上海话的细腻等,都与当地人的性格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方言的使用可以让角色更加真实,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2.增强喜剧效果:方言的幽默感可以带给观众更多的笑点。
在喜剧片或轻松的
剧情中,方言的使用可以让场景更加生动有趣,增加观众的观影乐趣。
3.拉近观众距离:方言的使用可以让观众更容易产生亲切感。
在地域性的影视
作品中,方言的使用可以唤起当地观众的共鸣,让他们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4.凸显人文生态:方言的使用可以让作品更好地展现当地的人文生态。
方言是
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方言的使用,可以展现出当地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综上所述,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非常丰富,它可以突出人物性格、增强喜剧效果、拉近观众距离、凸显人文生态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方言的使用也要适度,不能影响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和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影视作品中方言文化的运用与发展
近些年来,影视作品中不乏方言的影子,优秀的方言影视剧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那么方言电影是从何时开始起源的?现在的发展形势又有哪些?本文将以经典和热播的方言影视剧为例,浅析方言影视剧其中蕴含的意义。
标签:方言影视剧;普通话;传承;正能量
在我国的影视剧刚起步发展的时候,影视创作者大都选用普通话作为影视语言。
但是在最近这些年,很多影视作品开始采用方言对白的形式。
我们发现,在宁浩导演的电影《疯狂的石头》放映加上之后风趣幽默的《武林外传》的热播,影视作品中开始频繁出现方言对白。
方言影视剧也开始了大踏步的发展。
一、方言的产生与特点
百度百科中提到,人们在居住人群相对固定并且长期定居的条件下,形成的不同地域所特有的语言就是方言。
方言的存在源于方言具有其地域性和生活化的特点。
方言的词义多样并且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它使得表达更细腻、更具体。
能恰如其分的地表达出人的所思所想,相对于普通话具有更强的表述功能。
方言来源于生活,所以使用方言比使用普通话更加贴近生活,可以让我们更贴切的表达,与受众更好的沟通交流。
二、方言影视剧的发展历程
我国方言的种类不胜枚举,通过方言传达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早年,善于发现和生活的戏剧人率先将方言这一表演形式采用在戏曲中。
如苏剧的“细腻”,川剧的“泼辣”,京剧的“厚重”等等。
地方戏曲拥有他们别具一格的特点。
在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由我国文人引发了一场重要的“方言文化运动”,使得文学作品更接地气、走进千家万户。
因为众多知名文艺工作者的倡导,“方言文学运动”的主张由最初的在文学中运用地方语言逐步成长到用地方语言完成整部文学作品。
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品和相声是最先将方言与表演联系在一起的。
许多不朽之作都是源于发掘了方言中的幽默感。
比如,中国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的相声所采取的逗乐手段,就运用了天津方言和唐山方言。
随后的赵本山的东北小品系列能够博得观众喜欢,在小品中独树一帜,也是因为抓住了东北方言的娱乐效果。
解放初期,我国第一部方言影视剧《抓壮丁》产生了,这部影片中出现了四川方言。
但真正做到将方言与影视剧紧密结合,使得中国方言影视剧普遍的时间大概要追溯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
随着影视产业不断地发展进步,方言通过银屏出现在人们视线里的机会才大大的提升了。
最早一批将各地方言运用在影片中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的电影有《秋菊打官司》、《小武》和《鬼子来了》等。
看得出来,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都垂青方言电影,这能满足他们在艺术层面上的追求,也能带给他们可观的经济收入。
最近这些年来,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次数大幅度提升,甚至在电视栏目中都有它的身影。
不难发现,在电视领域中,无论是娱乐节目还是电视剧都有方言元素的存在,甚至在社教节目和新闻节目中也能看见方言的影子。
方言开始了全面繁荣和发展。
方言影视剧更是在全国流行开来,像是各地语言大杂烩的电影《疯狂的石头》,四川话电影《火锅英雄》,东北话电影《黄金大劫案》,北京话电影《老炮儿》,天津话电影《没事偷着乐》,陕西话电影《白鹿原》等等。
方言元素在影视剧中运用深受观众和制作人的喜欢,打破了以往影视剧中全部都是“普通话”的单一色彩。
形成了一种“方言热”的现象。
三、方言影视剧的艺术形式
最近几年,在影视剧中采用方言对白的形式流行开来,在影视剧的对白构成要素中,方言成为了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这些影视作品采用方言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纯方言影视作品。
比如最早的四川方言影片《抓壮丁》,再比如王全安导演的陕西方言影片《白鹿原》。
这种语言对白的选择,更真实和贴切的反映了剧中人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快速将观众带人情境,更准确的表达出导演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种是在普通话中掺杂地方语言的影视作品。
即为整部影片以普通话对白为主,巧妙的掺杂进某方言。
冯小刚导演的作品《手机》和《天下无贼》都是这种方言影视剧。
《手机》费墨的扮演者张国立有许多用四川方言说出来的台词,蕴含着一种黑色幽默。
其中一句“做人要厚道”不失为经典中的经典。
《天下无贼》里,傻根的扮演者王宝强操着一口地道的河北方言,与周围人的普通话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好的塑造了傻根质朴和憨厚的性格。
这种类型的方言电影的語言表现力是最强的。
第三种形式是采用多种方言混合。
最典型的当属宁浩导演的作品《疯狂的石头》,其中黄渤饰演的盗贼黑皮使用了青岛方言,郭涛饰演的保安包世宏使用的是重庆方言,连晋饰演的香港大盗
麦克则用了粤语。
再比如《武林外传》中闫妮饰演的掌柜讲的是陕西方言,姚晨饰演的郭芙蓉会偶尔讲出一些闽南方言,邢捕头的对白采用了山东方言,燕小六则是天津方言。
这些方言影视剧的火爆程度甚至捧红了一大批的演员。
可见方言已经潜移默化的融人了我们的生活,方言电影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关注和喜欢,取得了尽如人意的收视效果和票房。
其中更有诸多获奖的方言电影。
比如刚刚提到的《疯狂的石头》就获得了台湾金马奖,再如顾长卫导演的河南方言电影《孔雀》在第55节柏林电影节获得银熊奖,以及在威尼斯电影节收获颇丰的云南方言电影《马背上的法庭》。
结论:
在最近几年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方言影视剧。
将方言运用到影视作品中,不光能更好地表现作品内涵、塑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可以带来诙谐的喜剧色彩、激发观众情感,优秀的方言影视剧受到了大众的好评和追捧,方言电影似乎也有了更高的票房和更好的口碑。
曾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方言终于凭借自己独具的特色登堂人室,同时也让观众深切的体会到方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