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对方言有关的取舍
影视作品中的方言倾向是否值得提倡-辩论素材

立场:影视作品中的方言倾向值得提倡(顺爽杯,半决赛,PK武汉大学)对方辩友从一开始就说要判断提倡不提倡、值得不值得得看利弊的权衡,可是从头到尾对方辩友给出量化的标准、量化的比较了吗?没有一个具体的比较考量,为什么会匆匆忙忙地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呢?其原因在于对方的论证框架中有一个倾向、一个根基。
对方辩友觉得一说倾向就会泛滥,一说提倡就到极致,那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是可以有倾向可以提倡的?因为“过犹不及”是基本的常识嘛,我们怎么可能去鼓吹一个反常识的价值呢?如果不以一般性情况为前提,我们的讨论何以展开?对方辩友以文化的沟通为最终的价值诉求,这本来没错,但对方辩友是不是有些绝对化了?请大家想一想,沟通是不是以所有个体的充分表达表现为基础的?达成沟通之后是不是终究还是要走向多元的?任何对单一标准体系的追求都会使其它珍贵的价值和文明被牺牲,这难道不是历史反复教给我们的吗?扰乱人们思想的不是事件,而是对事件的判断。
今天我们双方讨论提倡不提倡、值得不值得,其实归根到底也就是个态度问题。
现在这个倾向摆在大家面前,我们给它一个什么样的评价?我们再来解读一下方言倾向。
通常的角度是影视表现手法的丰富,它有助于提升理解的深度。
另一个角度是亚文化势力的扩展。
方言因其文化基因成为亚文化主体的标志和精神家园,我们要不要在大众传媒中给它一席之地、给它说话的机会、给它展示的舞台?我们要不要在公共空间中支持它实现自我认同与自我提升?一种不承认边缘文化丰富性的文化注定要遭到诅咒,而这种文化多元化的互动与激励才正是我们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
那么我们给它广阔空间有没有价值?我们肯定和鼓励它有没有意义?光,只有通过人眼,才能称为明;通过人心,才能称为亮。
这本来只是创作者自己和市场的事,为什么会被大张旗鼓地讨论?这是不是反映了我们的文化焦虑感?全球化的强势扩张,给我们的乡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刺激。
于是我们对自己是谁可能还很清楚,但却已不再自信。
《2024年方言电影观_从方言符号到电影想象》范文

《方言电影观_从方言符号到电影想象》篇一方言电影观_从方言符号到电影想象一、引言方言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正逐渐成为影视艺术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分支。
通过对方言电影的观察与解读,我们不仅能够洞察地域文化的魅力,更可以感受到方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语言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深入探讨方言电影的内涵、方言符号在电影中的作用,以及方言电影的想象空间。
二、方言电影的内涵方言电影以方言为主要交流语言,以地域文化为背景,将当地的风俗习惯、人文历史、社会关系等元素融入剧情之中。
方言电影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地域性,通过方言的运用,使得电影更具地方特色,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方言电影也成为了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方言符号在电影中的作用方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语言,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方言可以塑造角色形象,使得角色更加立体、生动。
其次,方言可以传达地域文化特色,使得电影更具地方色彩。
此外,方言还可以通过独特的语音、语调、词汇等元素,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感基调,增强电影的艺术感染力。
四、方言电影的想象空间方言电影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富有想象力的创作手段。
在方言电影中,我们可以通过角色的方言表达,想象出丰富的地域文化和社会背景。
同时,方言电影也可以为观众提供一种全新的视听体验,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
此外,方言电影还可以通过夸张、幽默等手法,将方言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带来欢乐和思考。
五、案例分析以某部成功的方言电影为例,分析其在运用方言符号方面的巧妙之处。
该电影通过巧妙的剧情设计,将当地方言与剧情紧密结合,使得角色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同时,通过独特的语音、语调、词汇等元素,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感基调,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感受到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该电影还通过夸张、幽默等手法,将方言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观众在欢笑中思考人生。
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艺术论文写作

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本文摘自:复旦教育论坛网址:/a/bjb/011JL2012.html一、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方言因素及其分析从对带有方言因素的影视作品及部分电视栏目的分析来看,这些影视作品可以分为三大类。
1纯方言影视作品。
纯方言影视作品是指完全用方言制作的作品,即整部影视作品中的对白都完全使用方言,且方言基本上没有进行任何人为的加工或改造,是没有经过任何“普通话化”的。
方言因素成为整部作品的最大特色。
典型的影视作品如《刘老根》、《马大帅》、《东北一家人》、《王保长新篇》、《外来媳妇本地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疯狂的石头》等,典型的电视栏目如重庆的《雾都夜话》、济南的《拉呱》、《有么说么》等。
这种影视作品一般是为了满足某一地域受众的需要而制作、利用方言因素来打造地域特色、彰显地域文化的,所以也获得了可观的收视率。
如《疯狂的石头》以300万的低成本制作创下了2200万票房的纪录;《雾都夜话》2001年被评为重庆电视台最佳品牌栏目,2004年人选第一届全国“电视百佳栏目”等。
而这些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方言也比较复杂,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北方方言系作品和南方方言系作品。
其中北方方言系作品包括华北方言、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等。
如《刘老根儿》、《马大帅》、《东北一家人》等完全用东北方言,《西安虎家》、《一个都不能少》等用陕西方言,贾樟柯的成名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用山西方言,杨亚洲的《泥鰍也是鱼》用山东方言,《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用天津话,《王保长新篇》、《雾都夜话》、《山城棒棒军》等用四川话,陈大明的《鸡犬不宁》用河南方言,而宁浩的《疯狂的石头》则以四川方言为主,杂糅了各地方言。
而在以北方方言为基本用语的影视作品中,东北方言的使用频率最高。
东北方言是目前颇具影响力、传播较广的方言之一。
东北方言是华北、东北方言的一个分支,与普通话也最为接近,因而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东北方言也成为人们比较容易接受的方言之一。
浅析方言在新时代主旋律电影中的叙事审美表达

一、方言在主旋律电影中的运用发展受时代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新时代主旋律电影中的方言运用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它使观众看到了更加贴近现实的、普通大众生活的喜怒哀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心理的具体呈现。
一些主旋律电影借助方言的语言表达给观众很强的代入感和认同感,使得影片本身更具特色,从而达到“叫好又叫座”的双丰收。
(一)方言运用日渐饱满近人方言,是彰显地域文化的语言符号,是语言的变体,使用方言的可以是一方区域,也可以是一种人群,前者形成的是地域方言,后者形成的是社会方言。
本文主要从地域方言角度对主旋律电影进行分析。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语言的多样性日益受到重视,更多人开始重视方言的价值,方言也无时无刻不渗透到特定的艺术作品中,在电影艺术中逐渐发展为特殊的听觉审美元素。
近年来,我国电影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一些创作者自觉将镜头对准普通老百姓的现实生活,而方言存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交流中,就成为创作者表现“小人物”、还原老百姓真实生活图景的重要载体。
我国电影大多以普通话为主要语言,而现今一些作者让不同角色使用不同的方言,背后必定蕴含着创作者的深意与考量。
如《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夺冠》《金刚川》《八佰》等主旋律电影,着眼于现实中小人物、小视角的真实状态,使用朴实却又充满特殊力量的方言,赋予了新时代主旋律电影语言表达和叙事输出的更多可能,在引发观众深刻情感共鸣的同时,映射出中国新时代的发展变化。
(二)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促进“方言热”任何一种现象兴起的背后都有其产生的深层原因。
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创作中越来越多方言因素的使用,首先得益于宽松的语言政策以及多元的语言环境。
在全面推广普通话的大环境下,普通话作为规范语言挤占了方言在艺术作品中应有的空间。
过去,除领袖人物可以在电影中使用方言讲话,其他角色不能使用方言进行对白,这导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反映某些地区或人群特色的表现力。
直至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出台,规定“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中需要使用方言的地方可以使用方言”,才使得电影创作者可以根据创作需要使用方言元素。
浅析方言在电影中的运用

浅析方言在电影中的运用作者:王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8期摘要:方言运用于电影,为中国电影事业带来了新鲜气息。
方言即凸显了其独特的表达效果,又不可避免的暴露了其局限性。
关键词:方言电影运用作者简介:王芳,女,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与修辞自2006年宁浩低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在全国火爆上映后,人们看到了方言给影片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艺术表达效果,从而对方言电影燃起了从未有过的高度热情,使得人们开始重审方言的独特魅力与艺术价值。
方言为什么能够成为电影成功的表现手法?它具有什么样的价值,是否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一、我国方言电影发展概说本文所使用的方言概念不同于语言学上的严格划分,例如山东话、四川话、陕西话、河南话等都是人们宽泛、简单的地域划分,是在严格意义上与普通话相对而言的。
语言学意义上的方言在当代电影中极为罕见,即便有,也只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发行放映。
最早的成规模的方言电影是粤语电影。
1933年汤晓丹导演的香港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就是粤语配音。
其后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繁荣的香港电影业出品的电影大多是方言电影。
由于岭南文化独特的地域特点,早期粤语电影在中国内地影响并不大。
方言在中国电影中的运用,是随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而逐渐丰富和成熟的。
其实,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电影发展的初期,方言就作为一种笑料和戏剧性的点缀出现在电影中。
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庞浩公在宴会上逗趣,便用上海话说“大闸蟹乘飞机,悬空八只脚。
”到六十年代拍摄了四川方言电影《抓壮丁》,但在国家推行普通话的环境下,方言在电影荧幕上几乎销声匿迹。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方言电影才真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如1992年拍摄的《秋菊打官司》中用陕西话,1998年用天津话拍的《没事偷着乐》,同年用河北延庆话拍摄的《一个都不能少》,还有贾樟柯的《小武》、《站台》等。
但是这个时期,从电影的主创人员和观众都没有料到方言电影会形成现在的火热局面,大家还只是停留在一种潜意识的应用和观赏阶段。
《2024年方言电影观_从方言符号到电影想象》范文

《方言电影观_从方言符号到电影想象》篇一方言电影观_从方言符号到电影想象方言,作为一种独特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表达形式,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随着近年来电影艺术的发展,方言电影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电影类型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从方言符号的角度出发,探讨方言电影的魅力及其在电影想象中的作用。
一、方言符号的独特性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人们日常交流的独特语言。
方言符号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地域性、口音差异、词汇丰富等方面。
不同的方言代表着不同的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风俗、习惯等信息。
在电影中,方言符号的运用能够更好地展现地域特色,使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电影中的地域文化氛围。
二、方言电影的魅力方言电影以方言为主要交流语言,通过对话、配音等方式展现故事情节。
其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传承:方言电影能够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让观众了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
2. 情感共鸣:方言的运用能够使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增强电影的感染力。
3. 独特风格:方言电影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能够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
三、方言符号在电影想象中的作用方言符号在电影想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丰富电影的内涵,还能够增强电影的表现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塑造角色形象:通过方言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塑造角色形象,使角色更加生动、立体。
2. 推动情节发展:方言对话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能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 拓展电影主题:方言电影往往以地域文化为主题,通过对方言的运用可以拓展电影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四、经典方言电影分析以下是一部经典的方言电影——《疯狂的石头》。
该电影以四川方言为主要交流语言,通过幽默的对白和情节展现了四川地区的文化和风俗。
在电影中,方言的运用使得角色形象更加生动,情节更加有趣。
同时,通过四川方言的对话,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四川地区的文化和风俗,增强了电影的文化传承作用。
影视作品用方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精品文档

影视作品用方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精品文档影视作品用方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自从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地区方言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并逐渐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手机》中,张国立“做人要厚道”这句标准的四川话,至今还令人印象深刻并成为一句经典台词;越来越多方言话语成分的加入使原本略显死板、枯燥的普通话主导的影视作品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也更有一股人情味儿。
因此,方言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是很值得研究和分析的。
一、方言如何塑造人物形象(一)方言能为电影人物提供典型的生活环境方言从广义上来说可以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两大类,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地域方言,通俗来讲就是各地区的方言。
方言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例如东北方言是黑土地文化的表现,上海话是海派文化的表现,重庆话是川渝文化的表现等。
方言就像是一个窗口,透过窗口能看到地方文化及其风俗习惯。
一些具有地区特色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往往肩负着传递地域文化的责任,而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对传播地域文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真实生动而又质朴的方言反映了民间最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
方言能让人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环境,它会如实地表现生活环境本身的各种信息。
影视作品中方言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让演员们觉得自己真的是置身在这样一个原生态的环境中。
贾樟柯导演一向都坚持“朴素”的手法,真实地反映当代社会底层的问题,《三峡好人》是用山西话拍摄的一部电影,导演用一种朴实的方言来真实地表现人们被迫离开自己家乡的沉痛心情。
(二)方言能生动表现人物的真实性格无论是东北、陕北方言的粗犷与豪放,还是上海方言的精明与自私都为生动展现人物性格增添了亮点。
颇具喜剧效果的陕北方言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也较为常见。
《武林外传》中闫妮饰演的佟掌柜,闫妮本身就是陕西人,说起自己的家乡话自然是驾轻就熟,原本粗犷、豪放的陕北方言在佟掌柜身上又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外表看来豪放,内心实则精明干练但又透着婉约的韵味。
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喜剧效果

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喜剧效果
在影视作品中,方言常常被用于表现喜剧效果。
方言不同于普通话,它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因此可以在影视作品中呈现出更多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这也为喜剧元素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首先,方言可以通过虚构对话或者真实对话的方式来增强角色的喜剧效果。
例如,在电影《非诚勿扰》中,为了迎合观众的喜好和广告商的要求,剧中男主角高智商瞒着女主角大谈特谈方言的问题,导致女主角误以为男主角是土生土长的农民。
这个情节不仅让观众笑声不断,还塑造了主人公智慧而不失幽默的形象。
其次,方言也可以通过模仿形式来为影视作品增添喜剧元素。
例如,在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周星驰扮演的唐伯虎经常模仿不同地区的方言和口音,将一些地方的特色流行语、歇后语等搬到电影中进行了演绎。
这些方言的模仿效果不仅让观众感到新颖有趣,而且也抓住了大家对地方文化的认知,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最后,在影视作品中,方言还可以作为人物形象的一个特色来突出喜剧效果。
例如,在喜剧《疯狂的石头》中,影片中的大多数角色都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而松狮等一些角色则使用本地方言和当地习俗,这种角色的使用不仅让影片中出现了一些地方特色,还让角色的表演更加生动有趣,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性和娱乐性。
总之,在影视作品中,方言可以通过对话方式、模仿表现和人物形象等多种方式来增强喜剧效果,让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感受到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电影对方言有关的取舍
20世纪60年代,电界出现一部纯方言影——《抓壮丁》,该片以四川方为影视语言,揭露并讽刺了国民基层政权鱼肉乡民又互相倾的丑陋行径。
之后,因国家广普通话,方言在银幕上乎销声匿迹。
直至90代初,方言在电视小品等艺术形式显示其幽默效果,使观众再次方言产生兴趣。
于是,大概从五代电影导演到第六代导演,方言为影片语言的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侵占电空间。
这种电影方言现象引人们对其热烈讨论,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今就电影门娱乐艺术对方言的取舍作几个方探讨:电影究竟要不使用方言?究竟应选什么方言作电影语言?电影选方言究竟以多少使用量宜?
、电影对方言必要的取舍
对于电影否需使用方言,即影对方言必要的取舍,得从电影语言及方言本身寻找答案。
(一)电影言
电影运用的物质元素主要包括活动影像和与之相匹配的声音,它诉诸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共营造整个影像世界。
电影中的声即电影语言,亦被为“视听语言”,是影片中必不可的元素,“这不仅是因为音的出现帮助营造更具真实感的影像世界,还为声音使得电影在叙事、抒情及意方面获得了更多的可能更丰富的效果。
”1]因此,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在实践中都同样发现一个实:声音在打动观众感方面要比单纯视觉画面来得更接、更易实现,电影声在电影艺术诸多要素逐渐取得
了更显要的学地位。
(二)方言
“方言,俗地方话,在中国传统中,历来指的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话。
”2]而所谓“一定的地域,其范围可大可小,大的可以是几个省,小的可以是一个村子只要“一定的地域”的言有明显差异,就会产生XX地方的XX话”的通俗法。
方言有大有小,还有级、再下级的层次分类据调查,方言在任何民族或国都普遍存在,只是异大小不同而已。
汉语方言尤为杂,当前我国大致存在七方言,即北方方言、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可见,我国方言丰富多,异彩纷呈。
(三)方言的艺术魅力电影语言
我国艺术形式多种样,其艺术语言不少与方有密切关系。
可见方言在艺术中一直都展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拿戏曲而言,国戏曲有多种,如京剧、豫、越剧、川剧、闽剧、婺剧等但“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任何一种戏曲,其起源都局限于定的地域,采用当代的言,改造当地的民间歌舞而成[3]。
事实上的确如此,如腔用陕西方言,粤用粤语,评弹用苏白,剧用京腔、京韵等,而区别方戏曲的根本特征不是声腔,而是方言。
戏曲因言不同,字音调值不同,就会造不同戏曲的旋律、行腔上的变异从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因此,丰富的地方戏曲声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应归功于我国复杂的言,而地方戏曲的艺术力也当然得益于我国丰富样的方言。
由此可,方言在艺术形式中确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
电影,为一种新型的、以叙事主的视听娱乐艺术,依赖于活动的像和
与之相匹配的电影语言,二共同构建整个影像世界。
影片容主要是影片人物的活,因此电影出现大量物对话不可避免。
人物对话即电语言的人声,包括人物语言、语气、力度、音和节奏等。
影片中物通过声音传达的不仅是单的事件信息,还有很微妙的其他信息,如发人物的生理状况、态度、情、思想、性格、修养等,都体现其自的独特性,展示的是己独有的特定个性。
因此,电影人物语言不但是影生活中交流信息的必需工具,也是片中人物抒发情感、阐发思想重要介质,因而,电影中的人语言是影片塑造人物造型重要手段。
方言作为一地域的地方话,除有其语言的特个性外,还有其浓厚的文特征。
若以方言为电影语言则其对影片中人物形象塑造人物背景渲染都起十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人物性的表现,无疑起到惟妙肖的刻画作用。
也因为方言的特殊魅,使得其在电影作品中频繁出,如《秋菊打官司(1992)、《有好好说》(1996)、《鬼子来》(2000)、《一个不能少》(2001、《寻枪》(2002)、《手》(2003)、《甲方乙》(2003)、《心急不了热豆腐》(2004)、《下无贼》(2005)《举起手来》(2005)、《三好人》(2006)《疯狂的石头》(2006)、《落叶归根》(2007)、《十全九美》2008)、《疯狂的赛车》(2009)、《唐山大震》(2010)、《林外传》(2011)等。
这些影因其使用方言而赢得大多观众的肯定,甚至有带来历史上罕见的收视和票房率,这无疑说明了方言的用使得电影获得空前成,又说明电影中的言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二、电影对言类型的取舍
作为娱乐艺术的影,为达到其娱乐和业的成功,采用方言为电影语言
已被证实切可行。
然而在方言的类型选取,导演还是有所取舍的。
(一)电方言至少能大致听懂
由于我国方言种类繁多一般大都在其特定地域通行用,它们作为方言区人们的第一言,在其所属区域为主要交际言,而且它还是一种自态的语言,方言区们从一出生就浸染自然的地域文化及方语言中。
我国汉语言间差异有大有小,差异小的基本能听懂,差异大的有的起来竟然像是说外语。
着各地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普通话的推广,越来多的人除使用早已学会的家乡方言,在更多场合使用普通话作交际具来交流思想。
自改革开放,农村与城市间交更加密切了,不同言区的人们在一起工生活更加频繁了,使得们之间更多地接触各种方言,有的至还相互学习对方幽默风趣的异地言,既丰富了生活,又提了生活的乐趣。
因此,电影导在制作影片时,有人们之间对方言的进一步接触了解后,对方言的选择要比代导演有更多可选,但选用何种方言影视语言时,还是关注方言的差异性的,即量选择与普通话接近的、观容易懂的方言。
要是所选方言对观而言,一点都听不,那就无法产生共鸣,这直接预着电影的失败。
这正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主任周磊先生所言,一些剧作使用方言能更好地体现艺术涵,也更草根、更有趣。
如果其他地域的受众听不剧中方言,作品就失去广泛传播的能力。
”[4]
(二能大听懂的电影方言
语方言分为七大方言,而普通是以北方话为基础言的。
就与普通话的差别来看,七方言中,北方方言与普通最为接近,使用人口约占汉族
人口的73%;而剩六大方言,则“闽、粤方言与普话距离最大,吴方次之,湘、赣、客家方言与普通话距离对较小”[5]。
所以,导演选方言类型时,可以此为参。
事实上,电影制作者选择方言时的确是有所考虑,“影视作品里的方言,多东北方言、四川方言。
这是因为东方言和北京音相近,‘可懂’高;四川方言属于西南官,云、贵、川三省及周边地区有1多人口在使用,内部一致性较,‘可懂度’也高。
”[4]因此成功的方言电影所选的方言多是北方言,具体表现在其下分类,即“次方言”上,它括东北方言、华北方言、西方言、西南方言等如电影《抓壮丁》(1963,四川方言)、《秋菊打司》(1992,陕西方言)《有话好好说》(1996,陕西方言)、《小》(1997,山西方言)《鬼子来了》(2000,河北唐山方)、《安阳婴儿》(2001,河南方言)、寻枪》(2002,州方言)、《手机》(2003,四川方言、东北方言、南方言)、《甲方乙方》(2003,东北方言)、《天下贼》(2005,东北方言、河方言)、《举起手来》(2005,青海方言)、《三峡好人》(2006,山西方言)、《狂的石头》(2006,重庆言、青岛方言、广东言)、《唐山大地震》(2010河北唐山方言)、武林外传》(2011杂糅东北方言、陕方言、天津方言、山东方言河南方言、上海方等多种方言)等。
可,北方方言在电影中成为首方言,这与其和普通话接近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绝大数不无关系。
当然也有一些非北方方言电影,但数量、影响度都不北方方言电影。
三、电影方言使用量的取舍
自影使用方言至今,电影实践已实方言电影有其特定的优势这一点不
容否定,但方言影片中的劣势也是客观存在。
一)辩证地看电影的方言
某些方言被选电影语言,达到其美的艺术表达效果,比在塑造人物形象、还原社会原生态制造喜剧效果方面,言尽展其优越性;同时方言也为中电影增添一片新的气象,这些是电影方言的优势,且其优势在各纸、刊物中的研究论文都得到了论证。
但方言因其词、句法及语音有一的地域性,又多呈语态,因此,直接用于影片中其果欠佳,导演一般对其进包装以增加符合剧情、人等要求,或人为改造方言使其往普话靠近,构成方言普通话,借以增强方言的艺术现力。
电影除有娱乐功外,还有一定的宣传教功能,这也是艺术作赋予的艺术审美价。
因此,方言在影片中的用从某种程度上说也会弱社会教育功能,如影响推广普通,削弱艺术追求的高雅艺术水。
另外,方言对电影的大众传不如普通话那样普遍,而更多是适合于所属方言的特定人群。
(二)电影中方言使应以适度为宜
一部电影其语采用方言的用量也是响影片成功与否的重因素。
方言有优势有劣势,故影片对言使用应以适度为宜。
电影属众娱乐艺术,面对的观众是全民的,其成功的衡量标准不了全民的一致认可。
虽影片中有整部都使方言的,有的仅使用一种方言如《抓壮丁》;有的夹杂多种方言如《疯狂的石头》,总体看来,数量不多,更多的是部使用方言,这样更有利于电影的康发展,也更能满艺术本身、视听观和影视政策要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影对方言的选用可得到肯定,但所选方言应以北方言为主,电影使用方言以适度为主,不能滥用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