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设计】一位二进制全减器设计

【设计】一位二进制全减器设计

【关键字】设计南昌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89 专业班级:电子081实验类型:□ 验证□ 综合设计□ 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实验一1位二进制全减器设计一、实验目的1)熟悉实验设备和软件,掌握Quartus II 的VHDL文本设计及原理图设计全过程;2)熟悉简单组合电路的设计,掌握系统仿真,学会分析硬件尝试结果;二、实验内容与要求1)完成一位二进制全减器的设计,用LED显示输出结果;2)用分层设计的方法设计,顶层为全减器(文本输入法),底层为半减器(原理图输入法)和逻辑门组成;3)自行完成设计与仿真、波形分析、下载与硬件尝试等全过程,验证设计是否正确;三、设计思路/原理图首先根据一位二进制半减器运行原理,列出半减器真值表(如图一所示),并由真值表设计出半减器原理图(如图二),根据全减器真值表(图三)可用两个半减器和一个或门组成一位二进制全减器。

a b so co0 0 0 00 1 1 11 0 1 01 1 0 0图一半减器真值表a b c cout sub0 0 0 0 00 0 1 1 10 1 0 1 10 1 1 1 01 0 0 0 11 0 1 0 01 1 0 0 01 1 1 1 1图三全减器真值表图四由半减器组成的全减器原理图四、实验程序(顶层程序参考EDA教材88页一位二进制全加器顶层文本设计)底层(原理图输入)半加器连接图:定义或门:顶层(文本输入)LIBRARY IEEE; --1位二进制全减器顶层描述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ENTITY f_m IS --定义f_m实体PORT (ain,bin,cin :IN STD_LOGIC;cout,sub:OUT STD_LOGIC);END ENTITY f_m;ARCHITECTURE one OF f_m IS --描述结构体COMPONENT h_m --定义h_m各引脚PORT ( a,b : IN STD_LOGIC ;co,so : OUT STD_LOGIC) ;END COMPONENT ;COMPONENT or2a --定义or2a各引脚PORT (a,b : IN STD_LOGIC;c : OUT STD_LOGIC) ;END COMPONENT ;SIGNAL d,e,f : STD_LOGIC ; --定义信号d,e,f的类型BEGIN --描述底层各元件的连接u1 : h_m PORT MAP (a=>ain, b=>bin, co=>d, so=>e) ;u2 : h_m PORT MAP (a=>e, b=>cin, co=>f, so=>sub);u3 : or2a PORT MAP (a=>d, b=>f, c=>cout);END ARCHITECTURE one ; --结束结构体描述五、实验步骤1.建立工作库文件夹和编辑设计文件1)在D盘新建立一个文件夹命名为f_m,选择ACEX1K芯片,保存下面的工程文件;2)打开quartus II,选择菜单File→New→Block diagram/schematic file,点击OK,输入半减器原理图,保存为h_m.bdf并选择菜单file→create/update→createVHDL component declaration files for current file2.选择菜单File→New→Block diagram/schematic file,点击OK,定义或门,保存为or2a.bdf并选择菜单file→create/update→create VHDL component declarati on filesfor current file3.选择菜单File→New→VHDL file,点击OK后在打开的界面下输入已设计的程序,保存为f_m.vhd;4.对f_m.vhd进行编译5.创建仿真文件f_m.vwf,将所有引脚拉入仿真文件,设定end time以及ain,bin,cin输入值,进行仿真6.选择assignments→pins 设置各引脚,并编译;7.下载程序,验证实验结果;六、仿真波形分析下图为实验所得的波形图:a b c d e f g h i区间ain bin cin cout sub LED6 LED5 a-b 0 0 0 0 0 灭灭b-c 0 0 1 1 1 亮亮c-d 0 1 0 1 1 亮亮d-e 0 1 1 1 0 亮灭e-f 1 0 0 0 1 灭亮f-g 1 0 1 0 0 灭灭g-h 1 1 0 0 0 灭灭h-i 1 1 1 1 1 亮亮借位情况,cout为本位输出,sub为向上借位的值,由上表可知,仿真结果与理论值(全减器真值表)一致,故仿真成功。

创新实验报告成果

创新实验报告成果

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实验已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校开展了创新实验活动。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验目的1. 探索创新实验的教学模式,提高实验教学质量;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选取了以下创新实验项目:1. 智能小车设计制作;2. 3D打印技术应用;3. 机器人编程与控制;4. 环保材料研发。

四、实验过程1. 智能小车设计制作(1)教师讲解智能小车的基本原理、构造及制作方法;(2)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3)学生根据方案进行设计、制作;(4)教师指导,学生互相学习、交流;(5)测试、调试,优化设计方案。

2. 3D打印技术应用(1)教师讲解3D打印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及操作方法;(2)学生分组讨论,确定打印作品;(3)学生根据方案进行设计、打印;(4)教师指导,学生互相学习、交流;(5)展示打印作品,总结经验。

3. 机器人编程与控制(1)教师讲解机器人编程的基本原理、编程语言及控制方法;(2)学生分组讨论,确定编程任务;(3)学生根据任务进行编程、调试;(4)教师指导,学生互相学习、交流;(5)展示编程成果,总结经验。

4. 环保材料研发(1)教师讲解环保材料的基本原理、研发方法及应用领域;(2)学生分组讨论,确定研发方案;(3)学生根据方案进行实验、研发;(4)教师指导,学生互相学习、交流;(5)展示研发成果,总结经验。

五、实验成果1. 智能小车设计制作:学生成功制作出具备基本功能的智能小车,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2. 3D打印技术应用:学生成功打印出多个具有实用价值的作品,提高了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3. 机器人编程与控制:学生成功完成编程任务,提高了编程能力和创新意识;4. 环保材料研发:学生成功研发出一种具有环保性能的材料,提高了研发能力和创新意识。

电工电子创新实验报告

电工电子创新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工电子技术已成为现代工业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提高我国电工电子领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创新实验项目,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项目与内容本次实验共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如下:1. 电路基础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电路基本概念,掌握电路分析方法。

(2)实验内容:电路元件识别、电路连接、电路分析、基尔霍夫定律验证等。

2. 模拟电子电路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2)实验内容:放大器设计、滤波器设计、稳压电路设计等。

3. 数字逻辑电路实验(1)实验目的:熟悉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2)实验内容: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数字电路设计等。

4. 通信电路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通信电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2)实验内容:调制解调器设计、信道编码与解码、通信系统仿真等。

5. 数模混合电路综合设计实验(1)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字和模拟电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验内容: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数模转换器设计、模拟信号处理等。

6.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1)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电子系统设计的能力。

(2)实验内容:电子系统方案设计、电路板设计、系统调试与优化等。

三、实验过程与结果1. 电路基础实验通过实验,学生掌握了电路元件的识别方法,学会了电路连接与分析,验证了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

2. 模拟电子电路实验学生成功设计并搭建了放大器、滤波器、稳压电路等模拟电子电路,验证了电路原理的正确性。

3. 数字逻辑电路实验学生掌握了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成功完成了数字电路设计。

4. 通信电路实验学生设计了调制解调器、信道编码与解码电路,并利用仿真软件进行了通信系统仿真。

5. 数模混合电路综合设计实验学生完成了数据采集系统、数模转换器、模拟信号处理等数模混合电路设计,实现了信号的采集与处理。

串联并联创新实验报告(3篇)

串联并联创新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基本原理。

2. 掌握串联和并联电路的连接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分配规律。

4. 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串联电路:将多个电阻依次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单一的电路。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在各个电阻上保持不变,而电压则按照电阻值成比例分配。

并联电路:将多个电阻分别连接在两个节点之间,形成一个分支电路。

在并联电路中,电压在各个电阻上保持不变,而电流则按照电阻值的倒数成比例分配。

三、实验器材1. 电源:直流电源,电压可调。

2. 电阻:不同阻值电阻若干。

3. 电表:电流表、电压表。

4. 导线:若干。

5. 连接器:若干。

四、实验步骤1. 串联电路连接(1)将电阻依次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串联电路。

(2)将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中,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3)将电压表分别接入各个电阻上,测量各个电阻上的电压。

(4)记录实验数据。

2. 并联电路连接(1)将电阻分别连接在两个节点之间,形成一个并联电路。

(2)将电流表分别接入各个电阻的支路中,测量各个电阻上的电流。

(3)将电压表接入电路的两个节点之间,测量电路中的电压。

(4)记录实验数据。

3. 数据分析(1)对比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分配规律。

(2)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串联电路实验结果(1)电流表测量到的电流在各个电阻上保持不变。

(2)电压表测量到的电压按照电阻值成比例分配。

2. 并联电路实验结果(1)电流表测量到的电流按照电阻值的倒数成比例分配。

(2)电压表测量到的电压在各个电阻上保持不变。

3. 分析通过实验验证了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分配规律,进一步理解了电路的基本原理。

同时,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

六、实验结论1. 串联电路中,电流在各个电阻上保持不变,电压按照电阻值成比例分配。

2. 并联电路中,电压在各个电阻上保持不变,电流按照电阻值的倒数成比例分配。

电子创新实践课程设计

电子创新实践课程设计

电子创新实践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子电路基础知识,理解电路原理,能够识别和使用常见的电子元器件。

2. 培养学生运用编程语言进行简单程序编写,实现对电子设备的基本控制。

3. 使学生了解电子产品的创新设计过程,掌握设计思路和技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电子电路搭建和调试。

2.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电子作品的创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电子科技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操作中的安全与规范。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电子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初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电子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进步。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其电子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电子电路基础知识1. 电路元件: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等。

2. 电路原理: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电路图的识别、简单电路分析等。

3. 电路搭建与调试:教授学生如何搭建基本电路,并进行调试。

第二部分:编程与控制1. 编程语言:介绍Arduino编程语言,教授基本语法和编程技巧。

2. 程序编写:指导学生编写程序,实现对电子设备(如LED灯、电机等)的控制。

3. 传感器应用:学习使用各类传感器,如温湿度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等,实现智能控制。

第三部分:电子创新设计1. 设计思路:教授创新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最新电路研究性实验报告

最新电路研究性实验报告

最新电路研究性实验报告在本次研究性实验中,我们专注于探索和分析最新的电路设计技术及其在现代电子设备中的应用。

实验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电路的能效比、减小尺寸以及增强信号处理能力。

以下是实验的主要步骤和发现:1. 高效能量转换电路设计我们首先研究了基于新型功率半导体材料的高效能量转换电路。

通过对比硅(Si)和氮化镓(GaN)材料的性能,我们发现GaN在高频高功率应用中展现出更低的能量损耗和更高的热稳定性。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GaN技术的电路能效提升了约20%。

2. 微型化电路集成技术随后,我们探索了微型化电路集成技术,特别是针对移动和可穿戴设备的应用。

通过采用3D集成电路设计和先进的封装技术,我们成功地将电路板面积缩小了30%,同时保持了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

3. 信号处理与噪声抑制在信号处理方面,我们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噪声抑制算法,能够有效地减少模拟信号中的噪声成分。

通过在电路中集成该算法,我们实现了信号对噪声比(SNR)的显著提升,从而改善了数据传输的质量和准确性。

4. 电路的可靠性与寿命测试为了确保电路的长期稳定性,我们对新设计的电路进行了一系列的可靠性和寿命测试。

通过高温、高湿和连续工作等极端条件下的测试,我们验证了电路设计的稳健性,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以延长电路的使用寿命。

5. 应用案例分析最后,我们通过几个应用案例来展示新电路技术的实际效果。

包括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能源管理、移动通信设备中的信号增强以及医疗设备中的精确监测等场景,新电路技术都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总结而言,本次实验不仅推动了电路设计领域的技术进步,也为未来的电子产品提供了更高效、更紧凑、更可靠的电路解决方案。

我们期待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产品体验。

电子课程实验报告总结(3篇)

电子课程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电子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电子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次实验课程主要包括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单片机应用技术等内容。

二、实验目的1. 理解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电子电路的组成和基本分析方法;3. 熟悉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性能和选用方法;4. 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验内容1. 数字电路实验- 逻辑门电路实验:验证逻辑门电路的功能和特性;- 组合逻辑电路实验:设计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如编码器、译码器、加法器等;- 时序逻辑电路实验:设计简单的时序逻辑电路,如计数器、寄存器等。

2. 模拟电路实验- 基本放大电路实验:研究放大电路的性能和特性;- 运算放大器电路实验:设计运算放大器电路,实现放大、滤波、整流等功能;- 模拟信号处理实验:研究模拟信号的处理方法,如放大、滤波、调制等。

3. 单片机应用技术实验- 单片机基本原理实验:了解单片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编程方法;- 单片机接口技术实验:学习单片机与外围设备(如键盘、显示器、传感器等)的接口技术;- 单片机控制实验:设计简单的控制系统,如温度控制、光照控制等。

四、实验过程1. 准备阶段- 熟悉实验设备、工具和元器件;- 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 制定实验方案。

2. 实施阶段-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

3. 总结阶段-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字电路实验- 通过实验验证了逻辑门电路的功能和特性;- 设计的简单组合逻辑电路能够实现预期的功能;- 时序逻辑电路设计合理,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2. 模拟电路实验- 基本放大电路性能稳定,能够实现预期的放大效果;- 运算放大器电路设计合理,能够实现多种功能;- 模拟信号处理实验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目标。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报告旨在介绍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验的过程、方法和结果。

通过课程设计实验,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电子技术的相关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实现电子电路的设计与调试。

本实验报告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引言、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与分析以及实验总结。

1. 引言电子技术是现代通讯、电力等领域的基础,通过开展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培养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验的目标是设计并实现一个特定功能的电子电路,通过实验过程和结果来验证和分析设计的合理性。

2. 实验设计我们选择了一个简单的电子电路设计任务:设计一个LED流水灯电路。

该电路由多个LED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亮起和熄灭,形成流水灯效果。

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我们将使用以下组件和元件:Arduino开发板、蜂鸣器、电阻、电容、开关等。

3. 实验步骤3.1 准备工作首先,我们需要准备所需的实验材料和设备。

包括Arduino开发板、LED灯、蜂鸣器等电子元件,以及杜邦线、面包板等实验工具。

3.2 电路连接将所需的元件根据电路图连接在面包板上。

确保电路连接正确,无误。

3.3 编程使用Arduino开发板的编程软件,编写相应的代码,控制LED灯的亮灭顺序,实现流水灯效果。

3.4 调试将编写好的代码上传到Arduino开发板上,并通过调试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常,灯的亮灭效果是否符合要求。

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4.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我们成功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功能完备的LED流水灯电路。

该电路可以使多个LED灯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亮起和熄灭,形成流水灯效果。

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电路的亮灭顺序与我们预期的设计一致,符合设计要求。

5. 实验总结本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验使我们对电子电路的设计与调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通过实践巩固了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并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创新设计实验报告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中国海洋大学课程设计报告设计制作一台微型程控搅拌器
专业年级:2014级通信工程
指导教师:谷健
设计人:张志诚
左修洋
设计日期:2017年8月23日
摘要
本设计是制作一台微型程控搅拌器,采用AT89S52单片机来控制电机的正转、反转、加速转、减速转,以及与红黄绿三种颜色的LED 灯的交替变亮、闪烁相互配合。

采用PWM进行调速,全部通过单片机控制,达到智能操控的效果。

关键字:AT89S52;PWM;单片机控制
目录
1设计题目
1.1任务
设计和制作一个由程序控制的微型搅拌器,它按照一定的搅拌程序控制电机作正向和反向的转动。

定时器采用单片机设计制作,来控制微型搅拌器做如下运转:
打开电源1s后:
电机高速正传5s,
暂停1s,
电机高速反转5s,
暂停1s
电机低速正传10s,
暂停1s,
电机低速反转10s,
暂停1s
电机高速正传5s,
暂停1s,
电机高速反转5s,
电机停转,搅拌结束。

1.2设计要求
(1)搅拌器打开电源开始1秒内,所有灯亮。

(2)搅拌器电机高速正转时绿指示灯亮,其它灯灭。

(3)搅拌器电机高速反转时红指示灯亮,其它灯灭。

(4)搅拌器电机低速正转时绿指示灯闪烁,闪烁频率1Hz,其它灯灭。

(5)搅拌器电机低速反转时红指示灯闪烁,闪烁频率1Hz,其它灯灭。

(6)搅拌器电机暂停时黄色指示灯闪烁,闪烁频率1Hz,其它灯灭。

(7)搅拌器电机停转时所有灯灭。

1.3说明
(1)搅拌器电机采用3V小型直流电机。

(2)三色指示灯采用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发光二极管。

(3)电机和指示灯驱动电压不要超过3V。

(4)搅拌头可采用塑料圆珠笔芯插上折叠90度制作。

1.4设计提示
可以利用51单片机最小系统加驱动控制单元来实现。

电机驱动控制单元和指示灯可选用继电器控制或者H桥电路控制。

高低电平变换控制可选用三极管控制。

调速可采用PWM调速。

2系统方案选择
2.1单片机选择
选择AT89S52单片机,该芯片I/O口较多,能够达到调速、控制LED灯的亮灭和正反转的要求,价格相对便宜,在此非常合适。

2.2电机制动
根据单片机的端口输出电平来决定,当单片机输出为低电平的时候,利用电磁继电器的开关功能来控制电机的导通和截止
2.3电机正反转
根据单片机的端口输出电平来决定,根据输出的高低电平来控制电机的正转和反转。

3系统原理框图
LED 达运转电路。

3.1LED 灯指示电路
单片机左端为LED 灯指示电路,每个LED 灯都串接一个
100Ω电阻,用来对5V 电源进进行分压,保证LED 灯正常工作。

每个LED
灯接单片机的输出信号。

灯光指示原理为:当单片机输出高电平时,LED 灯两端电压不足,为熄灭状态;当单片机输出低电平时,LED
灯正常工作,为常亮状态。

3.2电机运转电路
由于单片机输出信号的电流较小,所以采用晶体管对其进行放大,然后使用一
个继电器构成H 桥电路对电机实现正转和反转;用另一个继电器对电机实现开和关。

3.3AT89S52单片机
AT89S52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CMOS8
位微控制器,具有8K 系统可编程Flash 存储器。

使用Atmel 公司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器技术制造,与工业80C51产品指令和引脚完全兼容。

片上Flash 允许程序存储器在系统可编程,亦适于常规编程器。

在单芯片上,拥有灵巧的8位CPU 和在系统可编程Flash ,使得AT89S52在众多嵌入式控制应用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4软件流程
系统的软件设计采用C 语言编程实现各项功能,采用keil 编写C 语言代码,然后运用proteus 进行电路仿真,观察仿真结果并进行调整。

本系统以单片机AT89S52芯片为核心部件,利用其输出的高低电平来操控LED 的亮灭转换以及电机的正转、反转、减速转、暂停,最终完成微型程控搅拌器的任务。

在软件设计的过程中,力争使用程序的模块化,自上而下进行程序设计,使得程序尽量简洁易懂,易修改。

在电路板的焊接之前,我们先使用Proteus 进行软件仿真,在仿真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了诸多问题,比如LED 灯的亮灭时间与实际不符,电机无法实现反转等等,但在最后我们都将此问题一一解决。

在电路板焊接完成后,在调试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并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接地端没有共地,单片机电流输出不足,无法驱动电路等等。

通过这次的实验课,我们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单片机的知识又了解了许多,对单片机的硬件结构的研究和软件的编程的兴趣增加了很多,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了自己的素质,锻炼了自己,结识了其他班的同学,熟
悉了对一项课题研究、设计和实验的过程。

这将会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起到很大的帮助。

附录:
程序设计:
思路:采用延时函数,以及51单片机的5个I/O口输出的信号来提供高低电平信号,操控外部电路,来实现灯的亮灭以及电机的正反转和延时。

代码部分:
#include<reg52.h>
sbitRED=P1^0; //定义输出口
sbitYELLOW=P1^1;
sbitGREEN=P1^2;
sbitRUN=P1^3;
sbitPAUSE=P1^4;
voiddelay(unsignedintnum) //延时1s
{
unsignedinti;
for(i=num*110*1000;i>0;i--)
{
}
}
voiddelayms(unsignedintnum) //延时1ms
{
unsignedinti;
for(i=num*110;i>0;i--)
{
}
}
voidhighRUNpostive() //高速正转
{
unsignedinti;
RUN=1;
RED=1;
YELLOW=1;
GREEN=0;
for(i=0;i<=5;i++)
{
delay(1);
}
}
voidhighRUNnegative() //高速反转
{
unsignedinti;
RUN=0;
RED=0;
YELLOW=1;
GREEN=1;
for(i=0;i<=6;i++)
{
delay(1);
}
}
voidlowRUNpostive() //低速正转{
unsignedintj=0;
GREEN=0;
RED=1;
YELLOW=1;
RUN=1;
for(j=0;j<19;j++)
{
GREEN=!GREEN;
RUN=1;
delayms(800);
PAUSE=1;
delayms(200);
PAUSE=!PAUSE;
}
}
voidlowRUNnegative() //低速反转
{
unsignedintj=0;
unsignedintk=0;
RED=0;
GREEN=1;
YELLOW=1;
RUN=0;
for(j=0;j<19;j++)
{
RED=!RED;
RUN=0;
delayms(800);
PAUSE=1;
delayms(200);
PAUSE=!PAUSE;
}
}
voidreset() //重置函数
{
RED=1;
YELLOW=1;
GREEN=1;
RUN=0;
PAUSE=0;
}
voidpause() //电机暂停{
unsignedintj=0;
YELLOW=0;
GREEN=1;
RED=1;
RUN=0;
PAUSE=1;
delayms(500);
YELLOW=1;
}
voidmain()
{
unsignedinti=0;
RED=0;
YELLOW=0;
GREEN=0;
RUN=0;
for(i=0;i<1;i++)
{
delayms(1);
PAUSE=1;
delayms(999);
PAUSE=!PAUSE;
}
highRUNpostive();
pause();
reset();
highRUNnegative();
pause();
reset();
lowRUNpostive();
pause();
reset();
lowRUNnegative();
pause();
reset();
highRUNpostive();
pause();
reset();
highRUNnegative();
reset();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