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
我与地坛中体现的生活哲理

我与地坛中体现的生活道理
《我与地坛》告诉了我们勇敢面对挫折,珍惜亲情,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的道理。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
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
我与地坛虽看似与地坛有关,但更多得是写他的母亲。
在他失去双腿的那段时间,他郁闷、逃避、心灰意冷,终日独自一人推着轮椅到地坛去,在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边默坐、呆想。
然而这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
我与地坛其他情况简介。
《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
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
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
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
我与地坛对生命的理解

我与地坛对生命的理解《我与地坛对生命的理解》生命像什么呢?有时候感觉就像一场奇妙的旅程,我们都是这旅程中的行者。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就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对生命独特而深刻的理解。
史铁生在地坛里,就像一个孤独的思考者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
地坛那破旧的园子,其实就像是生命的一个缩影。
园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生命形态,有那些古老的树木,它们就像一个个智慧的老者,静静地站在那里,经历了无数的春夏秋冬,看过了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
它们不会说话,可那一圈圈的年轮,不就是岁月写下的生命之歌吗?这就好比我们人类,有时候不需要太多的言语,生命的痕迹就已经刻在了脸上,刻在了心里。
史铁生看到那些在园子里活动的人们,每一个人都像是一本行走的生命之书。
那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他的歌声虽然称不上美妙绝伦,可那充满活力的声音就像一股清泉在园子里流淌。
他对唱歌的热爱,不就是对生命热情的一种体现吗?就像我们有时候会执着于某件事情,哪怕这件事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可对于我们自己来说,那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这就像一只小蜜蜂,它一生都在忙碌地采蜜,在别人看来,这也许只是一种本能的劳动,可对于小蜜蜂来说,这就是它生命的使命,是它存在的价值。
而史铁生自己呢,他双腿残疾,曾经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这时候的他,就像一艘在茫茫大海中失去了航向的船,孤独又无助。
可是地坛这个地方,就像是他生命中的一座灯塔,给他照亮了前路。
他在这里思考生命的意义,从最初的抱怨命运不公,到后来慢慢地领悟到生命的坚韧。
他就像一颗破土而出的种子,尽管被石头压住,可还是努力地朝着阳光生长。
我们的生命不也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境吗?有时候是身体上的病痛,有时候是心灵上的创伤。
那我们是不是就该放弃呢?当然不。
史铁生用他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
生命还是一种包容的存在。
地坛包容了所有的生命形态,不管是生机勃勃的小草,还是已经开始腐朽的落叶。
这就像我们的生活,要包容生活中的好与坏,快乐与痛苦。
浅论《我与地坛》的生命主题沉思

浅论《我与地坛》的生命主题沉思摘要: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作家之一,他所创作的《我与地坛》,阐述了历经磨难和困苦之后对生命的解读,同时,作品中包含了作者十五年来对生命的爱和沉思。
除此之外,《我与地坛》也是对生命价值的探索,表达了在苦境中更应勇敢前行,并将自己融入到生命整体中,懂得生活,善于生活。
本文从《我与地坛》中生命主题的具体表达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旨在通过《我与地坛》对生命的解读,实现生命内在价值的探索。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关键词:《我与地坛》生命主题表达一、前言语文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学科,而《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即在内容表达过程中,旨在让人们更好的认识生命价值,同时,挖掘生命的内在潜力,提高生命的质量。
此外,在《我与地坛》阅读过程中也可让人们发出坚强自信的微笑,并在字里行间感悟有关生命的意蕴,然后,在现实生活中,勇敢面对生活所带来的困境和磨难,即笑对困境,笑对人生。
二、《我与地坛》中生命主题的具体表达(一)他者生命形态史铁生曾说过:“爱,即分割下的残缺向他者呼吁完整”。
即个体生命是有限的,因此,在生命体验过程中时常通过对他者生命的观察,丰富自身缺失的部分,最终建立完整的生命认知。
如,《我与地坛》在生命解读过程中,即注重将他者生命融入到地坛中,比如,母亲就是作者关照的首要对象。
因为,母亲与孩子的生命存在着紧密联系,因此,在生命形态表达过程中,作者认为母亲的苦难是由自身生命中的苦难而蒙上的[1]。
同时,在“爱”与“孤独”问题思考过程中,作者也将母亲作为“他者”,在《我与地坛》的生命解读中表示“母亲”是孤独的,而孤独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母亲在将儿子生命融入到自己生命的过程中,存在着矛盾问题。
即母亲想要将面对磨难的儿子留在自己身边,呵护他,但是儿子却选择留在地坛。
对生命的思考——读史铁生《我与地坛》

对生命的思考——读史铁生《我与地坛》一开始总觉得一个残疾人的文章,必然是自怨自艾,会给人以一种深深的负能量,带着自己身体残疾的深深烙印,不能从正常人的视角出发去看待问题。
但读完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却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想法,反倒是对生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地坛之于史铁生,无疑是灵魂再生之地。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这样说到。
面对命运的突然打击,史铁生几乎被社会遗弃了,这种比身体残疾还要致命的精神放逐,使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不得不直面命运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
命运之神放逐了他的身体,身体也背叛着他的灵魂,灵魂也可以对身体进行毫不犹豫的报复,把叛逆的肉身堂而皇之地遗弃到一个暗无天日的深渊里。
死的问题自动地弹出来后,挣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但这个挣扎与其说是对生之理想的留恋、对死之恐惧反应的本能,还不如说是作家来自于对眼前处境的无力承受,对生命和造化的困惑和无奈,他成了那茫茫人海中最伤心、最无辜、最不幸的一个人。
或许很多人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境遇,被轻生的念头折磨着,想早点结束这满是黑暗的世界,和充满痛苦的内心。
然而史铁生先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渐悟人生的,从一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生命的意义,教给人们生存的意义。
史铁生给予了自己独立而又有价值的思考。
虽然命运无情地打击了他个人,但也给予他一个思考命运、人生和社会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没有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和牢骚中,而是用智慧和理性深入地思考了长久困惑自己,也是令其他人疑惑的问题;他很清楚地知道这些困境是永恒的,每一种困境都意味着生命的残缺,人生注定是残缺和不圆满的,即使我们人为地进行理性完美的设,最后也会沮丧地发现它并不存在。
不可逃避的苦难, 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
他却因厄运的降临,开始了思考和理解人生与历史,并且用痛苦的灵魂和理性找到了一条拯救自我和人类精神困境的求索之路。
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后感

读完《我与地坛》后,我被深深地触动了。
这部作品以其深沉、感人的叙述,揭示了生活的真谛,使我对于生命、亲情、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部充满哲思的长篇散文,也是他对于人生、命运、亲情的深情讴歌。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文章中,史铁生通过对于地坛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和命运的思考。
地坛作为史铁生的精神寄托,也是他思考人生问题的场所。
他对于地坛的描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生命和命运的感悟。
同时,史铁生在文章中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母亲,表达了自己对于母爱的感激和思念。
他通过对于母亲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这种母爱的力量,也是史铁生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此外,《我与地坛》还让我对于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史铁生通过对于人生的描绘和思考,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
他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我们如何度过每一天。
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让我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总之,《我与地坛》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好书。
它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和母爱的伟大,也让我对于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
探究《我与地坛》中的生命意识

探究《我与地坛》中的生命意识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史铁生在地坛里悟出了“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剥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弘的所在之中,‘以最真实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内心痛苦为基础,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间而不觉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弘和深邃更显生命之大’。
他的不幸,他的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是自己来完成。
”作者回忆母亲,感悟到母亲的苦难和伟大。
在文中流露的是浓浓的情和深刻的哲理:珍爱生命,珍爱健康;要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感谢母爱等等。
史铁生用他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自己炽热的情感为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提供了一条自救之路。
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着“对生命的解读”的主题,尤以《我与地坛》为代表。
阅读此文,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去把握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加上“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真是“失魂落魄”。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灾难事件降临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自己的过去与他人截然不同,自己家面前的地坛就成了“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在这里,起初他苦闷、绝望,好几年,只是想到死。
而对这灾难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在长期深沉的思索中,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人生观。
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自己的人生感悟。
地坛成了史铁生逃避他人、逃避现实的一个港湾。
地坛和天坛、日坛、月坛等曾经同是清王室祭祀的处所,随着岁月流逝,天坛成为人见人爱的旅游胜地。
而地坛却于风吹雨打中颓圮荒凉渐趋于沉寂和落寞,没有人徜徉其间,没有人来写生、摄像、作文——这时“失魂落魄”的史铁生来到了这里,“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地坛成了史铁生精神寄托的家园,他在地坛中从对命运的抱怨进而反思命运,感悟人生、感悟苦难。
我与地坛的主旨

我与地坛的主旨我与地坛的主旨介绍如下:《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通过对地坛的描写以及对个人经历和思考的深入探讨,体现了作者对生命、人生和命运的独到见解。
本文将从珍爱生命、顽强拼搏、直面人生困境和感恩与回报等方面探讨《我与地坛》的主旨。
一、珍爱生命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通过对地坛景物的细致描绘,以及对个人经历和思考的深入挖掘,表现出对生命的珍视和热爱。
他认为,生命是宝贵的,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尊重和珍视。
他反思了自己曾经的轻生念头,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不可替代性,从而深刻地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爱。
二、顽强拼搏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还强调了顽强拼搏的精神。
他认为,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我们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考,阐述了顽强拼搏的重要性,并鼓励读者在困境中要勇敢地面对,不放弃努力,坚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
三、直面人生困境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还表达了直面人生困境的勇气和智慧。
他认为,面对困境时,我们不能逃避,而应该勇敢地去面对,去克服。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困境,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坚定,从而获得更大的成长和进步。
四、感恩与回报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还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回报之情。
他认为,母亲的无私奉献和关爱是他能够走出人生低谷的重要支撑。
他通过回忆母亲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同时,他也呼吁读者要珍惜身边的人,感恩他们的付出和关爱,用自己的行动回报他们的爱。
综上所述,《我与地坛》的主旨主要表现在珍爱生命、顽强拼搏、直面人生困境和感恩与回报等方面。
这些主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我与地坛》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通过阅读《我与地坛》,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可以获得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智慧,以及感恩和回报他人的积极态度。
因此,《我与地坛》不仅是史铁生的代表作,也是当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最新3篇】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最新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计划大全、策划方案、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最新3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读了这篇文章,是我懂得了生命的意识。
作者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不知道去路,才走进地坛的,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
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
知道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或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的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是属于他个人心境的。
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她的一个事实。
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史铁生来到园子里,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
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院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却弱智的少女,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又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承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
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人到底应该怎样来
看待自己的苦难。
作者在人生低谷中对生存状态、个人命运及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独特思考,显示出坚韧顽强的生命意志,地坛是史铁生心灵的基督,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
在与地坛的不断对话中,史铁生生成和升华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
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
先是写到他的母亲。
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园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但却是弱智的少女(删节部分),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
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或者说,你还能有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吗?很显然,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那个想不透的方式:人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
史铁生个人的问题其实已变成了众生共同的问题——“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有论者从“平常心和非常心”的关系来看史铁生的写作,所谓“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内在的痛苦外化,把具体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给命运,然后再设法调整自我与命运的关系,力求达到一种平衡”。
这种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这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
这个“所在”就关系到了“非常心”。
它是指“以最真实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内心痛苦为基础,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间而不觉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宏和深邃更显生命之大”。
这就是史铁生在这篇散文中最后画出的自我形象了:他静静坐在园子的一角,在融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会了死生的时刻里。
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
关于怎样活着和怎样达到自我救赎的困扰,也终于为所有生命永恒的欲望所涤净,当投入到永无终结的生命之舞中时,对于个体苦难以及一切不幸命运的自我超越就都变成了一种必然。
这样一种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既成就了史铁生内心的希冀与不舍的探询,也完成了他为文的寄托。
为文与为人在此才是真正的一体。
整篇《我与地坛》都是那样的和美亲切。
想到“生命”,有几分激动,几分神秘,几分敬畏,有幸运感,有珍惜感,有广大感,有悲悯感,有“蠢蠢欲动”感……但想到“人生”,似乎也有以上这些感受,但总觉得要平淡些,迟钝些,狭窄些。
生命一词让我趋于追问,于是思考;人生一词让我趋于追求,于是行动。
“生命”似乎更赋予理想、意义和价值之类的东西;“人生”则似乎更赋予现实、生存条件和踏实劳动等等的意味。
生命让我感觉短暂而有紧迫感,人生让我感觉漫长而有坚毅感。
我们的人生可以分为两部分:顺境和逆境。
顺境是人之所求,但又不是求之可得的;逆境,就是我们常说的苦难,虽是人所不愿,却也推之不去。
飞来横祸,能打击一个人,甚至毁灭一个人,也能成就一个人。
苦难使强者获得新生,使弱者走向沉沦。
对于强者来说逆境是上天给予他的最宝贵的财富,挫折则更是人生一所最好的大学。
认识到了这一点,你就是强者。
人生在世,坎坷和困难在所难免。
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这个机会,肯于思考,就是人生的一种财富。
古罗马哲学家认为逆境启迪智慧,佛教把对坎坷和困难认识看作觉悟的起点。
我相信,一个
历经坎坷而仍然热爱生活的人,他胸中一定暗藏着许多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
保尔柯察金双目失明,遭遇亦是很惨,保尔瘫痪失明后,想到自杀,但自杀就等于背叛革命,于是他又极力鼓励自己振作起来,想办法活下去。
对待挫折,不是逃避,死亡是最愚蠢的办法,活着就是一种希望,没有什么比坚强地活下去更有意义了。
在面对挫折时,应该想到目标,你还有多少没有完成,你应该从痛苦中走出来,重新为它努力奋斗,理想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即使破坏了,还可以再树立一个,像保尔那样的处境,都能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你为何不可呢? 人应该怎样的活着才有意义?保尔•柯察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完美的回答。
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周围残疾的人有很多,但是又有多少人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重新“站”起来了呢?然而,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个因为不幸而残疾的人,虽然自己身体行动不便,但是他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克服了,史铁生亦是如此,他们创造了奇迹,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应当珍惜。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病隙碎笔》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思考是痛苦的,生命是短暂的。
史铁生殘缺的身躯并没有拖垮他,反而促使他生命质量的提升,精神的升华,这也是他生命的意义所在。
人在生命的旅程中跋山涉水,不可能不遭遇暗礁险滩,史铁生经受了残缺和疾病的折磨,他是个生活的強者,英勇的斗士。
尽管他在精神世界中是个痛苦的思考者,艰难的跋涉者。
慧广法师说:“生命不在长短,只要活得有意义,只要生命曾经绽放过光芒,这一生就已值得,生、死已无关紧要了。
”史铁生痛苦的经历和辉煌的文学成就,给人生命的意义作了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