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哲理人生经典的散文
《我与地坛》段落摘抄

《我与地坛》段落摘抄(原创实用版)目录1.《我与地坛》的作者与背景2.文章的主题与核心观点3.文章的主要内容与结构4.文章的文学价值与影响正文《我与地坛》是我国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散文佳作。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回顾了自己与地坛的深厚渊源,表达了对地坛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母亲无私奉献的赞美。
这篇文章主题鲜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文章一开始,作者简要介绍了自己与地坛的背景。
史铁生自幼便患有严重的肾病,为了治病,他经常到地坛晨练。
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晨练的朋友,也认识了地坛的守护者——一位慈祥的老人。
这些人和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源泉。
文章的核心观点在于表达作者对地坛的感激之情。
地坛不仅是作者锻炼身体的地方,更是他心灵的寄托。
在地坛,他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善,体会到了生活的美好。
同时,地坛也是他认识世界的重要场所,他在这里结识了各行各业的人,聆听了他们的故事,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
文章的主要内容围绕作者与地坛的点点滴滴展开,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描绘了地坛的景象,展现了地坛在他心中的地位。
同时,文章还穿插了对母亲的描写,表达了对母亲无私奉献的赞美。
母亲为了照顾作者,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这种伟大的母爱让作者倍感温暖,也激发了他战胜病魔的勇气。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以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地坛和母亲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
这篇文章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打动了无数读者,成为了我国散文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我与地坛》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和情感的散文,通过作者对地坛的回忆,展示了一幅美好的人生画卷。
《病隙碎笔》经典章节节选

《病隙碎笔》经典章节节选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创作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内容包括了对人生、命运、爱情、金钱、信仰、残疾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其中的经典章节节选:我无力打碎夕阳,染进青春画框;唯能揉皱考试卷张,蹒跚前路漫长;回望那步履匆忙,细数皆是跌跌撞撞;回想那满腹愁肠,不舍最是诗和远方。
怕是那象牙塔,怕是那十字街头,都谢绝一颗居无定所的心。
可我想拾起熹微晨光,织进热闹操场;重新展开刺目失望,劈开无尽虚妄;前望那路途漫漫,起伏皆为山高水长;若是再度痛苦回想,定要感谢那时——心向阳。
《病隙碎笔》语言生动优美,充满了智慧和哲理,能够让读者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生活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我与地坛》史铁生(全文阅读)

《我与地坛》史铁生(全文阅读) 《我与地坛》,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
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
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
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2010年12月30号下午16点,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号3点46分离开人世。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写有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感悟人生】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

【感悟人生】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第一篇:【感悟人生】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感悟人生】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
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
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
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6篇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6篇史铁生散文读后感篇1史铁生,《我与地坛》是他的散文代表作。
由于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中隐藏着的常人感受不到的痛苦。
面对如此从未经历过的痛苦,勇敢地选择了积极的面对它,并开始思考人生,思考生命。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在我心中渗透得彻底。
只有到了那最关键的一刻,人的心才会有所觉悟,但是到了那时,一切都晚了,我们已无力挽回。
对每个人而言,生命只有一次。
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要学会积极地、好好地把握它。
对于每一堂课,每一次任务,每一项作业,我们都要积极地面对它,而不是刻意地去躲避。
选择逃避,总有一天你会为此流出悔恨的泪水!死对我们来说是必然的。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逐步走向死亡。
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不虚空。
史铁生从地坛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感悟了人的生死只是上帝或自然法则的一种安排,通过深沉的哲学思考,渗透了生命的真谛,完成了一次最艰难的思想飞跃,变得不再畏惧死亡,而是能坦然地迎接死亡这一现实。
所以,他最终振作起来了。
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门,而他却用自己的毅力与正确的态度打开了一扇窗。
这种顽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史铁生散文读后感篇2读过很多散文,但最喜欢的仍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那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
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
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
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最新3篇】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最新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计划大全、策划方案、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最新3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最新3篇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最新3篇推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篇一1、爱是软弱的时刻,是求助于他者的心情,不是求助于他者的施予,是求助于他者的参加。
2、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3、是天堂也是地狱的地方,我想是有一个简称的:人间。
4、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5、每一个人都是一种消息的传达与继续,所有的消息连接起来,便是历史,便是宇宙不灭的热情。
6、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7、爱情,并不在伸手可得或不可得的地方,是期盼使它诞生,是言语使它存在,是信心使它不死。
8、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
9、无言是对的。
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
10、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11、凡我笔下人物的行为或心理,都是我自己也有的,一些已经露面,一些正蛰伏于可能性中待机而动。
12、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
13、人们就像在呆板的实际生活中渴望虚构的艺术那样,在这无奈的现实中梦想一片净土、一种完美的时间。
14、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15、如果宗教是人们在不知时对不相干事物的盲目崇拜,但其发自生命本源的固执的向往却锻造了宗教精神。
16、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
17、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她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回降临的节日。
浅谈《我与地坛》中的人生哲理

析
XI
《我与地坛》是作家史铁生创作的散文名篇。
在失去双腿后,他摇着轮椅在地坛中徘徊,花费了十五年的时间走出人生困境,探索人生哲理,以散文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那么,《我与地坛》中蕴含了哪些人生哲理呢?下面,笔者就逐一来谈一谈。
一、关于苦难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或许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生命的海洋里就会翻起惊天巨浪,瞬间将人吞没。
在美好的年华里,作者失去了双腿,不得不面对命运的拷问。
巨大的挫折令他一度消沉、几近绝望。
可以说,在这段难熬的日子里,他一直身处险境,在生命的悬崖上摇摇欲坠,随时有坠入深渊的可能。
但是,他终究没有被
苦难打败,而是学会了面对苦难。
在21岁时,作者失去了双腿,从此就被限制在轮椅上。
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倍受折磨。
人到中年,又患上了肾病,需要透析才能延续生命。
这种肉体上的巨大痛苦让他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无法保持清醒。
但他始终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一直坚持写作。
在《我与地坛》中,作者写道:“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失去双腿,对于他来说,相当于失去了一切。
他因此感到痛不欲生。
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他摇着轮椅进入了地坛。
饱经
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铁生哲理人生经典的散文在中国文坛上,史铁生应该是最具有哲思性的作家之一。
在最狂妄的年纪里,史铁生失去了他赖以行走的双腿,他也曾怨恨抱怨过、迷茫苦闷过。
下面是有史铁生哲理人生经典的散文篇,欢迎参阅。
史铁生哲理人生经典的散文篇1姥爷还在国民党中做官的时候,大舅已离家出走参加了解放军。
不过我猜想,这父子俩除去主义不同,政见各异,彼此肯定是看重的。
所以我从未听说过姥爷对大舅的叛逆有多么地愤怒。
所以,解放前夕大舅也曾跑回老家,劝姥爷出去避一避风头。
姥爷死后,大舅再没回过老家。
我记得姥姥坐在床上纳鞋底时常常念叨他,夸他聪明,英俊,性情仁义。
母亲也是这样说。
母亲说,她和大舅从小就最谈得来。
四五岁时我见过一次大舅。
有一天我正在院子里玩,院门外大步流星走来了一个青年军官。
他走到我跟前,弯下腰来仔细看我:“嘿,你是谁呀?”现在我可以说,他那样子真可谓光彩照人,但当时我找不出这样的形容,惟被他的勃勃英气惊呆在那儿。
呆愣了一会儿,我往屋里跑,身后响起他爽朗的大笑。
母亲迎出门来,母亲看着他也愣了一会儿,然后就被他搂进臂弯,我记得那一刻母亲忽然变得像个小姑娘了……然后他们一起走进屋里……然后他送给母亲一个漂亮的皮包,米色的,真皮的,母亲喜欢得不得了,以后的几十年里只在最庄重的场合母亲才背上它……再然后是一个星期天,我们一起到中山公园去,在老柏树摇动的浓荫里,大舅和母亲没完没了地走呀,走呀,没完没了地说。
我追在他们身后跑,满头大汗,又累又无聊。
午饭时我坐在他俩中间,我听见他们在说姥姥,说老家,说着一些往事。
最后,母亲说:“你就不想回老家去看看?”母亲望着大舅,目光里有些严厉又有些凄哀。
大舅不回答。
大舅跟我说着笑话,对母亲的问题“哼哼咳咳”不置可否。
我说过我记事早。
我记得那天春风和煦,柳絮飞扬;我记得那顿午饭空前丰盛,从未见过的美味佳肴,我埋头大吃;我记得,我一直担心着那个空白的人形会闯进来危及这美妙时光,但还好,那天他们没有说起“他”。
那天以后大舅即告消失,几十年音信全无。
一年又一年,母亲越来越多地念起他:“也不知道他现在在哪儿?”听得出,母亲已经不再那么怪他了。
母亲说他做的是保密工作,研究武器的,身不由己。
母亲偶尔回老家去从不带着我,想必也是怕我挨近那片危险--这不会不使她体谅了大舅。
为了当年对大舅的严厉,想必母亲是有些后悔。
“这么多年,他怎么也不给我来封信呢?”母亲为此黯然神伤。
大舅早年的离家出走,据说很有些逃婚的因素,他的婚姻也是由家里包办的。
“我姥爷包办的?”“不,是你太姥爷的意思。
”大舅是长孙,他的婚事太姥爷要亲自安排,这关系到此一家族的辽阔土地能否有一个可靠的未来。
这件事谁也别插嘴,姥爷也不行--别看你当着个破官;土地!懂吗?在太姥爷眼里那才是真东西。
太姥爷,一个典型的中国地主。
中国的地主并非都像“黄世仁”。
在我浅淡的记忆里,太姥爷须发全白,枯瘦,步履蹒跚,衣着破旧而且邋遢。
因为那时他已是一无所有了吧?也不是。
母亲说:“他从来就那样,有几千亩地的时候也是那样。
出门赶集,见路边的一脬牛粪他也要兜在衣襟里捡回来,抖落到自家地里。
”他只看重一种东西:地。
“周扒皮”那样的地主一定会让他笑话,你把长工都得罪了就不怕人家糟踏你的地?就不怕你的地里长不出好庄稼?太姥爷比“周扒皮”有远见,对长工们从不怠慢。
既不敢怠慢,又舍不得给人家吃好的,于是长工们吃什么他也就跟着一起吃什么,甚至长工们剩下的东西他也要再利用一遍,以自家之肠胃将其酿成自家地里的肥。
“同吃同住同劳动”一类的倡导看来并不是什么新发明。
太姥爷守望着他的地,盼望年年都能收获很多粮食。
很多粮食卖出很多钱,很多钱再买下很多地,很多地里再长出很多粮食……如此循环再循环,到底为了什么他不问。
他梦想着有更多的土地姓他的姓,但是为什么呢?天经地义,他从未想过这里面还会有个“为什么”。
而他自己呢?最风光的时候,也不过一个坐在自己的土地中央的邋里邋遢的瘦老头。
这才是中国地主的典型形象吧。
我的爷爷,太爷,老太爷,乃至老老太爷都是地主,据说无一例外莫不如此,一脑袋高粱花子,中着土地的魔。
但再往上数,到老老老太爷,到老老老老……太爷,总归有一站曾经是穷人,穷得叮当响,从什么什么地方逃荒到了此地,然后如何如何克勤克俭,慢慢富足起来--这也是中国地主所常有的、牢记于心的家史。
不过,在我的记忆里,这瘦老头对我倒是格外亲切,我的要求他一概满足,我的一切非分之想他都容忍,甚至我的一蹦一跳都让他牵心挂肚。
每逢年节,他从老家来北京看我(母亲说过,他主要是想看看我),带来乡下的土产,带来一些小饰物给我挂在脖子上,带来特意在城里买的点心,一点一点地掰着给我吃……他双臂颤微微地围拢我,不敢抱紧又不敢放松,好象一不留神我就会化作一缕青烟飞散。
料必是因为他的长子已然夭折,他的长孙又远走他乡,而他的晚辈中我是惟一还不懂得与他划清界线的男人。
而这个小男人,以其孩子特有的敏锐早已觉察到,他可以对这个老头颐指气使为所欲为。
我在他怀中又踢又打胡作非为,要是母亲来制止,我只需加倍喊叫,母亲就只好躲到一边去忍气吞声。
我要是高兴捋捋这老头的胡须,或漫不经心地叫他一声“太姥爷”,他便会眉开眼笑得到最大的满足。
但是我不能满足他总想亲亲我的企图--他那么瘦,又那么邋遢。
大舅抗婚不成,便住到学校去不回家。
暑假到了,不得不回家了,据说大舅回到家就一个人抱着铺盖睡到屋顶上去。
我想姥爷一定是同情他的,但爱莫能助。
我想大舅母一定只有悄然落泪,或许比她的婆婆多了一些觉醒,果真这样也就比她的婆婆更多了一层折磨。
太姥爷呢,必定是大发雷霆。
我想象不出那样一个瘦老头何以会有如此威严,竟至姥爷和大舅也都只好俯首听命。
大舅必是忍无可忍,于是下决心离家出走,与这个封建之家一刀两断……那大约已是四十年代中期的事,共产主义的烽火正以燎原之势遍及全国。
天下大同,那其实是人类最为悠久的梦想,惟于其时其地这梦想已不满足于仅仅是梦想,从祈祷变为实际(另一种说法是“由空想变成科学”),风展红旗如画,统一思想统一步伐奔向被许诺为必将实现的人间天堂。
史铁生哲理人生经典的散文篇2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
”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
我装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我20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
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
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每说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
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
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
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
“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那就写着试试看。
”她提醒我说。
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了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7年了。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
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
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
我摇着车躲了出去。
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
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
小院在一个大院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
院子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
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子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大伙就不再说,忙扯到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
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绿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
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
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
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
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哀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
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
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
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院子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喜欢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
大伙都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
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
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去也要侧身。
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
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
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
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
悲伤也成享受。
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
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
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
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史铁生哲理人生经典的散文篇3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