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我与地坛》的生命哲学
我与地坛对生命的理解

我与地坛对生命的理解《我与地坛对生命的理解》生命像什么呢?有时候感觉就像一场奇妙的旅程,我们都是这旅程中的行者。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就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对生命独特而深刻的理解。
史铁生在地坛里,就像一个孤独的思考者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
地坛那破旧的园子,其实就像是生命的一个缩影。
园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生命形态,有那些古老的树木,它们就像一个个智慧的老者,静静地站在那里,经历了无数的春夏秋冬,看过了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
它们不会说话,可那一圈圈的年轮,不就是岁月写下的生命之歌吗?这就好比我们人类,有时候不需要太多的言语,生命的痕迹就已经刻在了脸上,刻在了心里。
史铁生看到那些在园子里活动的人们,每一个人都像是一本行走的生命之书。
那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他的歌声虽然称不上美妙绝伦,可那充满活力的声音就像一股清泉在园子里流淌。
他对唱歌的热爱,不就是对生命热情的一种体现吗?就像我们有时候会执着于某件事情,哪怕这件事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可对于我们自己来说,那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这就像一只小蜜蜂,它一生都在忙碌地采蜜,在别人看来,这也许只是一种本能的劳动,可对于小蜜蜂来说,这就是它生命的使命,是它存在的价值。
而史铁生自己呢,他双腿残疾,曾经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这时候的他,就像一艘在茫茫大海中失去了航向的船,孤独又无助。
可是地坛这个地方,就像是他生命中的一座灯塔,给他照亮了前路。
他在这里思考生命的意义,从最初的抱怨命运不公,到后来慢慢地领悟到生命的坚韧。
他就像一颗破土而出的种子,尽管被石头压住,可还是努力地朝着阳光生长。
我们的生命不也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境吗?有时候是身体上的病痛,有时候是心灵上的创伤。
那我们是不是就该放弃呢?当然不。
史铁生用他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
生命还是一种包容的存在。
地坛包容了所有的生命形态,不管是生机勃勃的小草,还是已经开始腐朽的落叶。
这就像我们的生活,要包容生活中的好与坏,快乐与痛苦。
我与地坛的大致内容

我与地坛的大致内容
标题:《我与地坛》——生命中的沉思与感悟
《我与地坛》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一部散文集,主要描绘了他在地坛公园的长期观察和深沉思考,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对人生困境的深刻反思。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哲理性和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以自己在地坛的独处时光为线索,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生活琐事的深入剖析,揭示出生活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他在地坛的每个角落,都看到了生命的痕迹,无论是落叶、虫鸣,还是那些来来往往的人们,都在无声地诉说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这些平凡的景象,激发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也让他在面对自身病痛和挫折时,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史铁生在地坛的沉思,不仅仅是对自我命运的反思,也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洞察。
他写道:“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这句话深深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奈和坚韧,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深深敬畏和对命运的接纳。
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尽管他身体残疾,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无比丰富和广阔。
《我与地坛》是一部关于生命、死亡、命运和爱的深度探索,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有希望和美好存在。
史铁生以他的坚韧和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生活的新视角,让我们明白,生活虽然艰难,但只要有坚韧的精神,就能找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总的来说,《我与地坛》不仅是史铁生个人的生命之书,也是每一个读者的心灵之书,它引导我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去理解生活的苦难,去珍视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探究《我与地坛》中的生命意识

探究《我与地坛》中的生命意识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史铁生在地坛里悟出了“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剥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弘的所在之中,‘以最真实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内心痛苦为基础,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间而不觉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弘和深邃更显生命之大’。
他的不幸,他的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是自己来完成。
”作者回忆母亲,感悟到母亲的苦难和伟大。
在文中流露的是浓浓的情和深刻的哲理:珍爱生命,珍爱健康;要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感谢母爱等等。
史铁生用他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自己炽热的情感为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提供了一条自救之路。
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着“对生命的解读”的主题,尤以《我与地坛》为代表。
阅读此文,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去把握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加上“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真是“失魂落魄”。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灾难事件降临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自己的过去与他人截然不同,自己家面前的地坛就成了“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在这里,起初他苦闷、绝望,好几年,只是想到死。
而对这灾难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在长期深沉的思索中,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人生观。
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自己的人生感悟。
地坛成了史铁生逃避他人、逃避现实的一个港湾。
地坛和天坛、日坛、月坛等曾经同是清王室祭祀的处所,随着岁月流逝,天坛成为人见人爱的旅游胜地。
而地坛却于风吹雨打中颓圮荒凉渐趋于沉寂和落寞,没有人徜徉其间,没有人来写生、摄像、作文——这时“失魂落魄”的史铁生来到了这里,“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地坛成了史铁生精神寄托的家园,他在地坛中从对命运的抱怨进而反思命运,感悟人生、感悟苦难。
古园里的生命哲学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

古园里的生命哲学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古园里的生命哲学--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生和死,是永恒的哲学命题。
有人谈生因之苦恼,有人论死为之色变,也有人三缄其口不置可否。
叔本华在他的《悲观论集卷》中开篇就指出,人生来只以受苦为目的,因此死亡似乎是脱离悲惨世界的一种不错的方式,苦难"直至死亡才结束",这与卢梭的"当我呱呱落地的时候就已进入竞技场,直到身死时才能离开"①的观点无二。
但美国哲人诺尔曼.布朗则不能接受死亡,他认为"生本能与死本能的重新统一只能被设想为历史过程的终结"②。
更多的人则是顺生顺死,把握现时生活,不去追究死亡,更遑论谈及二者了。
但中国文人的生死观则大多居于豁达,所谓"民不畏死",死当然难以奈何他们。
东晋葛洪知道"有始者必有卒,有存者必有亡","死者,人理之常然,必至之大端"③,这点与汉代扬雄"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④的看法相同。
而孟子虽然提出"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但他生不苟且死不躲避,能够为义而慨然舍生凛然赴死,并没有失其本心。
再者如庄子所言的"死生为昼夜",则将之视为瞬息间的交接,"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一念之间就可能与死神打上交道,存亡之理要在达观。
生渺渺,死茫茫,捉摸不透,猜测不清,而正是由于这种难以解释的朦朦胧胧之情景,才催发了古今中外的学者们不断探索的欲望。
于是,史铁生便又拿起笔,在字里行间诉说对生命的真切感悟,对生死的哲学思考,所以就有了这篇被誉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之一的《我与地坛》。
地坛是明清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所在,过去每年夏至便是她的沸腾之期。
然而时过境迁,当年热闹场景而今云散烟消,曾经圣地却成了"一座废弃的古园",以至荒芜冷落如同野地,忍受着被人遗忘后的孤独和寂寥。
《我与地坛》里的生命哲思探析

教解析JIAO CAI JIE XI哈姆雷特说:“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希腊的阿波罗神庙里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
”人为什么而生?作家莫言是这样回答的:“人本身就是一个由多种物质元素组成的完美的生物体。
我们活着的终极意义,就是要探究宇宙和我们自身的奥秘。
”有的人说:“活着的意义就是感受当下,活在当下。
”有的人说:“活着的意义是认识你自己。
”有的人说:“江河湖海、鱼虫花草需要观众,所以我存在。
”有的人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体验人生。
”有的人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寻找理想。
”生与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记录了他对生命的思考。
这是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哲理散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命运之神似乎与作者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想要考验一下他的抗击打的能力:先是给他一具健康的躯体,然后又在他21岁时摧毁了它。
史铁生先是双腿瘫痪,后来又得了尿毒症,在人生的后三十几年里,他都是在轮椅上度过的。
巨大的反差令他感到绝望。
他在《我与地坛》里这样写道:“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但是,地坛让作者有了从容不迫地直面生活中的艰难的信心。
地坛是一个近乎废弃的园子,始建于明朝,原本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的场所,曾经是那么的辉煌,如今却荒草丛生,与作者一样失意、落寞。
为了逃避现实,作者来到地坛。
看着这残败不堪的古园,他的心也不再躁动不安。
古园在宁静中从容地孕育着小生命。
在这里,作者渐渐悟到宝贵的人生哲理,不再愤时厌世。
地坛的动植物给了作者以启迪。
一朵小雾般的蜂儿,一只摇头晃脑的蚂蚁,一只在祈祷的瓢虫,一只如空屋般的蝉蜕,一粒滚动的露珠,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正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草木昆虫给他看到了生命的张弛有度,体悟到了生死有命的道理。
生由不得自己,死迟早也会来临,所以不必急于求死,而要像这园中的草木昆虫一样,朝气蓬勃地活着。
地坛给了作者向生的力量,给了他热爱生活、直面困难的勇气。
我与地坛的哲理价值

《我与地坛》给予我们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亲情,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坚强等。
知识拓展:
史铁生《我与地坛》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风格及艺术风。
答案:
主题:1。
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在与地坛的交流中,作者认识到死是一件无法避免的事,因而对死获得了一些超脱。
生不是瞬间可以想透的问题,因而作者从地坛里各类景物的变化中认识到与其痛苦地活,不如开心地活。
2。
关于母亲:与地坛的一次次邂逅,母亲的一次次寻找,都让作者深深地感受到母亲的用心,母爱的苦难、无言、坚忍,从而从对地坛的感情转而对母亲的怀念,升华文章的主题。
人物形象:“我”是一个残疾却不颓废的人,正如地坛荒芜却不衰败。
写作:运用象征,将地坛与母亲联系在一起。
表面上一部分写地坛,一部分写母亲,实际上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无论是地坛还是母亲,都给予作者强大的精神源泉。
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就很好的证明了地坛隐喻着母亲,对作者都有很深的影响。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与美好,它讲述了作者史铁生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的思考与感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的地坛仿佛是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地方,它给予了作者心灵的慰藉和启示。
通过作者对地坛的描写,我能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
这本书也让我体会到了亲情的力量。
作者的母亲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压力,给予了他无尽的关爱和支持。
这种母爱的伟大让我深受感动。
阅读《我与地坛》让我明白,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学会坚强面对,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它也让我更加懂得感恩,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作者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保持积极心态的方式有很多。
首先,他学会了接受现实,不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努力去适应和改变。
他明白了生活中的挫折和困境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积极面对,才能找到出路。
作者通过对地坛的观察和思考,体会到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地坛中的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生命的故事。
这种对自然的感悟,让他更加珍惜生命,也让他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
作者还从母亲的关爱和支持中获得了力量。
母亲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让他感受到了温暖和勇气。
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作者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写作成为了他释放压力、寻找自我的方式。
在文字中,他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也找到了面对挫折和困境的勇气。
这些方式帮助作者保持了积极的心态,让他在艰难的生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明。
《我与地坛》中生命的沉思

《我与地坛》中生命的沉思《我与地坛》是一篇散文,作者是鲁迅。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地坛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沉思。
首先,作者通过对地坛的描述,展示了生命的无常和短暂。
地坛是一个古老的庙宇,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已经破旧不堪,被人们遗忘。
这象征着人们对于生命的轻视和忽视。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这庙宇既没有太古的雄伟,也没有近代的庄严,只是历史的产物罢了。
”这句话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生命都只是历史的一部分,最终会被时间所抹去。
其次,作者通过对地坛的思考,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我又怀疑,这地坛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谁,为了使谁忍受一个世纪的风霜,而有了这么多的石头?”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于生命存在的意义的疑问。
作者认为,地坛的存在是为了纪念和铭记过去的人们,他们曾经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风霜的考验。
通过这种反思,作者呼吁人们要珍惜生命,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作者通过对地坛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敬重。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我看见这些石头,想到这些石头,就想到过去的人们,他们曾经是活生生的人,有过欢笑和悲伤,有过希望和迷茫。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过去人们的敬重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作者通过思考地坛的历史和石头的存在,让人们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同时也呼吁人们要对生命充满敬畏和珍惜。
总而言之,《我与地坛》中生命的沉思主要体现在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思考、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探讨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和敬重的表达。
通过对地坛的描写和思考,作者希望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惜,以及对过去人们的敬畏和敬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我与地坛》的生命哲学
史铁生是在21岁的时候,“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于是,退家静思,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就为一名颇具哲学家气质的作家。
史铁生的成功凝聚着大自然给他的人生感悟。
1989年5月,《我与地坛》诞生了,字里行间喷洒的全是作者15年来积聚在心中的幽思,现在读来,感人至深,启示匪浅。
地坛有着四百多年的斑驳历史,它洗尽了往昔的铅华,“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在那里静候着作者的赴约,这种人与自然的约会,的确是种缘分。
中国有句古谚:“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
”这虽然关联着宿命的意味,但也表明了自古以来人与自然意识上的融合。
关于生命的深沉思考,应该是古今哲人成就大器的起点。
史铁生似乎继承了老庄的衣钵,来到地坛是为了寻找心灵的慰藉。
地坛虽然是人文风景,但它毕竟经历了四百多年风雨的剥蚀,汲取了大自然的精气,应该早已异化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先作者而客观存在着。
地坛也仿佛是先知先觉,在“等待我出生”,期盼着做作者遭受苦难后情感的避风港。
作者与地坛的互相牵引,有着“地坛离我家很近”的优越条件,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偶然的机缘,其实这里面也蕴涵着必然的因素。
因为人与自然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所以人与自然的信赖、依恋之情无处不在,也共同形成了一
种特有的不解之缘。
这样就使得“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地坛是大都市里宁静的一角,作者怀惴着受伤的心灵,正需要一个供自己冷静思考的空间,地坛“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似的来到作者的身边,爱抚着他。
地坛曾经有着“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令人骄傲的“高墙”和让人望尘莫及的“玉砌雕栏”,现在正值“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自伤自悼的时候,可是,“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全然没有哀伤的影子,有的只是饱受打击后的那份超然、坦然或淡然。
这对一个“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的残疾青年来说,无疑是一种鼓舞,一杆生死抉择的路标,一番心灵情绪的对话。
可以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地感染甚至拯救着作者,使作者一步步远离死亡陷阱。
地坛的草木昆虫卑微得可怜,“寂寞如一间空屋”,但也生活得颇有情趣:“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瓢虫“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露水“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等等。
这废弃的园子也因为有了他们而充满生机,并处处以其生机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片刻不息”。
自然的生命不止,天天都在依照它的常规怡然自得地生长着。
正因为如此,地坛才“荒芜但并不衰败”。
中国古代的儒、道、墨诸家,以及后来的佛学,都致力于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自然的生命,史
铁生应该早已深悟此道。
所以,对于一个为生死问题苦苦思索的孤独者,生死的安排终于豁然明白:“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是多么经典而富有哲理的思索。
有了对生死的达观理解,自然就具备了走出残废阴影的精神支柱。
接下来该是思考“怎样活的问题了”。
作者还是一如既往地钟情于那座古园,还是喜欢到那里去寻找生命价值的哲学。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关价值论的哲理可谓异彩纷呈,喜读诗书的史铁生应该知晓许多,或许隔离了自然的理论显得空洞,或许这地坛有一股亲近的魔力,或许是地坛给予他的启示才最实在,总之,地坛不愧为作者神交已久的一位人生道路上的导师,一位大彻大悟的智者。
那不因时人冷落和自身衰弱而暗淡,仍把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映得灿烂的落日;那敢于在最落寞的时候,把天地叫喊得苍凉的雨燕;那能荡起人们对于过往和未来遐思涟漪的雪地上的脚印;那淡出喜忧,镇静地站了好几个世纪的苍黑古柏;那夏天暴雨、秋日落叶捎来的种种况味等等,无不激励着作者勇敢面对不幸,积极进取,弹奏起一曲曲慷慨激昂的人生壮歌。
古园形体曾被人们肆意雕琢过,但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古园如此,经受创伤的万物之灵的人又何尝不该如此呢?这不正
是人与自然圆融和谐的境界之一吗?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追求着这种天人和谐、心物感应的高贵情操。
地坛本是无情物,却有益地开启了史铁生的心智,这无疑是作者情绪化的产物,是作者生命哲学的一次真诚释放。
从中,我们可以读到史铁生的一段真实的思想经历,捕捉住作家给予我们的哲理灵光,自觉学会在自然界里寻找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