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 大气 水 土壤 环境PPT课件
合集下载
环境化学 课件第一章

近年来,全世界平均每年约发生200多起
严重公害事件。世界瞩目的有下面7起
(1)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1976年7月10日意大利北部塞维索地区的一家 农药厂爆炸,导致剧毒化学品二恶英的污染,使许多人中毒,附近居民被迫迁走, 几年内当地畸形儿的出生率大为增加。 (2)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露事故。这次事故发生在1979年3月28日,直接经济 损失达10多亿美元。 (3)墨西哥的液化气爆炸事故。1984年11月19日,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所属 的液化气供应中心发生爆炸,死亡1000多人,伤400多人,3万多人无家可归。 (4)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故。1984年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设在博 帕尔市的农药厂的剧毒化学品异氰酸甲酯罐爆裂外泄,受害人数20万,死亡 3000人以上。 (5)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1986年4月26日位于基辅地区的切尔 诺贝利核电站四号反应堆爆炸,造成重大放射性污染,周围十多万居民被疏散, 伤数百人,死亡31人。 (6)莱茵河污染事故。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赞德兹化学公司的仓库起火, 使大量有毒化学品随灭火用水流进莱茵河,造成西欧10年来最大的污染事故。 (7)海湾战争造成的环境污染。1991年的海湾战争历时42天,期间油井大火昼 夜燃烧,是迄今历史上最大的石油火灾及海洋石油污染事故,也是人类历史上最 严重的一次环境污染,其污染程度超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事故。这 次战争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是灾难性的,已给世界带来了影响。
洪灾等。
次生环境问题: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危
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也称第二类环境问题。又包括:环境污染 和生态破坏。目前的环境问题一般都是次生环境问题。
生态破坏: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 减少和机构显著该变,如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
《环境化学》第二章.ppt

平流层 -56 -2 17 55 O3
中层
-2 -92 55 85 O2+、NO+
热层
-92 1200 85 500 O2+、NO+、NO+
大气稳定度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 污染物在大气的迁移是指由污染源排放 出来的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传输 和分散的过程。
• 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 (1)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 (2)天气形势和地理形势的影响
(随时间累积) 5~10a
(随时间累积) 107a
(随时间累积) (随时间累积)
4~7a 0.2~0.5a
4~8a 2.5~4a 0.3~2a 0.5~4d 2~4d 5~6d 8~11d
性质
永 久 性 气不 体可
变 成 半分 永 久 气 体
可 变 成 分
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大气组成
主要作用
干
主要 N2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2)污染物体积与气样总体积的比值(体 积—体积浓度),常用单位为ppm或 ppb。适用于气态或蒸气态物质。
ppm系指在100万体积空气中含有害气体或蒸 气的体积数,表示百万分之一;ppb是ppm的 1/1000。
大气中污 染物的转
化
第三节 大气中重要的光 化学反应
自由基化学基础
• 自由基也称游离基,是指由于共价键均裂 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
• 人为源是指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 产生的污染物。
(1)工业污染源 (2)交通污染源 (3)农业污染源 (4)居民生活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组成分类
• 使大气产生污染的物质称为大气污染物。 物理状态
形成过程 化学组成
大气污染物浓度表示方法
环境化学《第一节 环境化学》ppt

(3) 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
(A)大气污染严重 全球性的大气污染有:酸雨、温室效应、臭 氧层的破坏。 区域性的大气污染有:光化学烟雾、大气气 溶胶等。
(a)酸雨:pH<5.6的雨 雪或其它形式的降水。 主要的致酸物质有 H2SO4,HNO3,有机酸。
前体物是SO2,NOX。
世界上最严重的酸雨为 pH<1.5。我国有1/3 国土被酸雨所覆盖。年降 雨一般pH<4.5。
2000年 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01年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02年 让地球充满生机 2003年 水——二十亿人生命之所系 2004年 海洋存亡,匹夫有责 2005年 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2006年:沙漠和沙漠化
2007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冰川消融,后 果堪忧”。 年“六· 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污染 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转变传统观 念,推行低碳经济”. 2008年“六· 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 “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科学已形成许多分支:环境地学、 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 环境工程学、环境医学;环境管理学、 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评价学、 环境规划学等。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5、环境化学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环境化学是在化学学科的传统理论和 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以化学物质在环 境中出现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 研究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 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 方法的科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 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和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 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 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 和乡村等。
《化学与环境》ppt课件

,设计环保型化学品、开发绿色合成路线、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等。
02
大气境化学
大气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组成
01
包括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固定成分,以及水汽
、尘埃等可变成分。
大气的垂直结构
02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大气中的化学现象
03
光化学烟雾、酸雨等。
大气污染及其来源
大气污染的定义
水资源的分布与特点
分析全球及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状况,指出其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 。
水体污染及其来源
水体污染的定义与类型
阐述水体污染的概念,介绍常见的污染类型,如有机污染、重金 属污染、富营养化等。
水体污染的来源
详细分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主要污染源及其排 放特点。
水体污染的危害
阐述水体污染对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及经济发展的危害。
光化学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 。
大气污染的化学机制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输送、转化 和清除过程。
大气污染物的转化
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转化过程 。
大气污染的控制与治理
大气污染控制政策
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实 施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
大气环境监测与评估
建立完善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对大气 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推动企业和个人采取更环保的生产和生活方 式。
环保意识的提高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 与度。
清洁能源和技术的开发
如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 化石燃料的使用。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环保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 环境问题。
THANKS
环境化学全部ppt课件

20世纪70年代:出版一系列专著,建立一系列 研究计划。《增长的极限》
25
20世纪80年代:生命元素的生物地球化 学循环、化学品安全评价、全球变化及全球 性环境问题研究。
26
2.环境化学的定义 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
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 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13
第一章 绪 论
1
环境化学
2
环境污染物
14
1. 环境问题(Environmental Problems)
1.1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环境污染: 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
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了生态系统和人 们的正常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就叫做环境污染。
为是怎样的? 3.SO2及潜在有害物质在环境中经过迁移转化将会
产生哪些危害,其危害机制如何? 4.如何预防酸雨的产生或减缓酸雨产生的危害?
29
4. 环境化学的研究特点 ●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宏观的环境现
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 ● 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
效应。 ● 污染物种类众多,形态多变;浓度低;分布广泛,
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 巩固和发展“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把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3
二、环境化学
1. 环境化学的发展 环境化学的发展:
孕育阶段:二次大战-1970年; 形成阶段:70-80年代; 发展阶段:80年代。
24
二次大战-20世纪60年代:研究环境中农药 (有机氯)残留行为。《寂静的春天》-卡逊
27
3. 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
有害物质在环境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
25
20世纪80年代:生命元素的生物地球化 学循环、化学品安全评价、全球变化及全球 性环境问题研究。
26
2.环境化学的定义 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
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 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13
第一章 绪 论
1
环境化学
2
环境污染物
14
1. 环境问题(Environmental Problems)
1.1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环境污染: 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
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了生态系统和人 们的正常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就叫做环境污染。
为是怎样的? 3.SO2及潜在有害物质在环境中经过迁移转化将会
产生哪些危害,其危害机制如何? 4.如何预防酸雨的产生或减缓酸雨产生的危害?
29
4. 环境化学的研究特点 ●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宏观的环境现
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 ● 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
效应。 ● 污染物种类众多,形态多变;浓度低;分布广泛,
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 巩固和发展“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把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3
二、环境化学
1. 环境化学的发展 环境化学的发展:
孕育阶段:二次大战-1970年; 形成阶段:70-80年代; 发展阶段:80年代。
24
二次大战-20世纪60年代:研究环境中农药 (有机氯)残留行为。《寂静的春天》-卡逊
27
3. 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
有害物质在环境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
环境化学 大气 水 土壤 环境PPT课件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形成的主要标志,土 壤肥力的表现,土壤中含碳有机物的总称。
活体 (根系、土壤中的生物)
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 非腐殖质
非活体
腐殖质
9
3.土壤水分(Water in Soil)
土壤水分的意义: 土壤水分既是植物营养物的来源,
也是污染物向其他圈层迁移的媒介。
10
土壤水分存在的形式:
土壤颗粒吸附的水分称吸着水,几乎不移动, 不被植物吸收。
1非离子型农药在土壤水体系中的分配作用吸附作用adsorption分配作用partition分子间范德华力化学键相互作用力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等不需活化能需活化能吸附平衡化学反应速度瞬间达到慢于物理吸附作用力分子力范德华力溶解作用和化学键力吸附热低吸附热高吸附热吸附等温线线性非线性竞争作用非竞争吸附竞争吸附与溶解度相关极性水分子和矿物质表面发生强烈的偶极作用使非离子性有机物很难占据矿物表面的吸附位因此对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在土壤表面矿物质上的吸附起着一种有效的抑制作用
呈碱性。
39
3、土壤的缓冲作用
(Buffer Action of Soil) (1)土壤溶液的缓冲作用
土壤溶液中含有碳酸、硅酸、磷 酸、腐殖酸和其它有机酸及其盐类, 构成很好的缓冲体系。
40
有机酸的缓冲作用(Buffer Action of Organic Acid)
NH2 R-CH + HCl
一、土壤组成 (Soil Constitution)
固相(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 液相 (水分及水溶物) 气相(空气)
5
土壤中固、液、气相结构图
6
典型土壤随深度呈现不同的层次
覆盖层(A0) 淋溶层(A) 淀积层(B) 母质层(C) 基岩(D)
活体 (根系、土壤中的生物)
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 非腐殖质
非活体
腐殖质
9
3.土壤水分(Water in Soil)
土壤水分的意义: 土壤水分既是植物营养物的来源,
也是污染物向其他圈层迁移的媒介。
10
土壤水分存在的形式:
土壤颗粒吸附的水分称吸着水,几乎不移动, 不被植物吸收。
1非离子型农药在土壤水体系中的分配作用吸附作用adsorption分配作用partition分子间范德华力化学键相互作用力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等不需活化能需活化能吸附平衡化学反应速度瞬间达到慢于物理吸附作用力分子力范德华力溶解作用和化学键力吸附热低吸附热高吸附热吸附等温线线性非线性竞争作用非竞争吸附竞争吸附与溶解度相关极性水分子和矿物质表面发生强烈的偶极作用使非离子性有机物很难占据矿物表面的吸附位因此对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在土壤表面矿物质上的吸附起着一种有效的抑制作用
呈碱性。
39
3、土壤的缓冲作用
(Buffer Action of Soil) (1)土壤溶液的缓冲作用
土壤溶液中含有碳酸、硅酸、磷 酸、腐殖酸和其它有机酸及其盐类, 构成很好的缓冲体系。
40
有机酸的缓冲作用(Buffer Action of Organic Acid)
NH2 R-CH + HCl
一、土壤组成 (Soil Constitution)
固相(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 液相 (水分及水溶物) 气相(空气)
5
土壤中固、液、气相结构图
6
典型土壤随深度呈现不同的层次
覆盖层(A0) 淋溶层(A) 淀积层(B) 母质层(C) 基岩(D)
《大气环境化学 》课件

PART 05
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
REPORTING
政策法规与标准制定
政策法规
制定和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政策法规,包括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等,以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减 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标准制定
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为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
交通运
总结词
交通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尾气和颗粒物,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 物等。
详细描述
交通运输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主要来自汽车、摩托车和运输车辆等。 这些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尾气,其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
农业活动
总结词
农业活动如施肥、喷洒农药等会产生一定的大气污染物,如 氨气、氮氧化物等。
《大气环境化学》 PPT课件
REPORTING
• 大气环境化学概述 •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形成 • 大气污染物的传输与转化 • 大气污染物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 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 • 大气环境化学的未来展望
目录
PART 01
大气环境化学概述
REPORTING
大气环境化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大气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环境中 化学物质的形成、转化、传输和影响 等过程的学科。
要点一
与地球科学
要点二
与生物学
研究大气化学与地球大气的相互作用,如火山喷发对大气 化学的影响。
研究大气污物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生物体对大气污染 物的适应和进化。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其影响因素。
大气中化学物质的环境效应与健康影响
环境化学-绪论 PPT课件

环境问题
• 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不断影响和改变环境条件,甚至引起环 境污染。
• 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失当,特别是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利用,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空气、水和土地污染的环境退化现象 臭氧层破坏 气候变化 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 有毒化学品和团体废弃物的危害 生物多样性的损伤
2. 造成环境污染的三因素 物理的
噪声、震动等 化学的
九大类 生物的
大米草、水葫芦、赤藻等
温室效应
酸雨
光化学烟雾
伦敦烟雾事件
臭氧空洞
海洋污染
赤潮
农药污染
3. 认识环境问题的三个阶段
环境问题并非只限于环境污染,人们对现代环境 问题的认识有个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把环境问题只当成一 个污染问题,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指的是城市和工农业 发展带来的对大气、水质、土壤、固体废弃物和噪声 的污染。对土地沙化、热带森林破坏和野生动物某些 品种的濒危灭绝等并未从战略上予以重视。我国当时 以污染控制为中心进行环境管理,曾对改善城市和人 民生活的环境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存在问题:没有把环境问题与自然生态联系起来,低 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复杂性,没有把环境污染与 社会因素相联系,未能追根寻源。
每年有600万公顷具有生产力的旱地变成沙漠
有1100多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破坏
在非洲,干旱将3500万人置于危难之中
在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化学品泄漏造成两千人死亡
在墨西哥城,液化气罐爆炸使千人遇难
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爆炸使核尘埃遍布欧洲
在瑞士,农用化学品、溶剂和录污染了莱茵河,使数百万 尾鱼被毒死
样是热门课题。
(2)各圈层环境化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土壤组成 (Soil Constitution)
固相(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 液相 (水分及水溶物) 气相(空气)
5
土壤中固、液、气相结构图
6
典型土壤随深度呈现不同的层次
覆盖层(A0) 淋溶层(A) 淀积层(B) 母质层(C) 基岩(D)
7
1.土壤矿物质(Minerals in Soil)
13
14
15
2、各粒级的主要矿物成分和理化特性
由于各种矿物抵抗风化的能力不同,它们 经受风化后,在各粒级中分布的多少也不相同。
矿物的粒级不同,其化学成分有较大的差异。
16
3、土壤质地分类及其特性
(Quality Classification of Soil and Characteristic) 由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土壤
离子交换作用包括阳离子交换吸附和阴离子 交换吸附。
24
(1)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吸附(可逆过程) (Cation Exchange Adsorption)
土壤 2 N 胶 a C 2 体 a土壤 - C 2 胶 a 2 N 体 a
土壤胶体阳离子交换吸附过程以离子 价为依据进行等价交换,且受质量作用定 律支配。
此外,土壤溶液中的电解质和 pH 值也 有影响。常见阳离子凝聚力的强弱顺序:
N K a N 4 H H M 2 C 2 g A a 3 F l3 e
23
2、 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吸附
离子交换(或代换):土壤胶体扩散层中的补
偿离子,可以和溶液中相同电荷的离子以离子价 为依据作等价交换。
25
影响阳离子交换吸附的因素: 阳离子 (电荷数,离子半径,水化程度) 土壤(胶体,颗粒, SiO2/R2O3、pH等)
26
不同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不同:
(1)不同种类的胶体的阳离子交换量顺序 有机胶体 > 蒙脱石 > 水化云母 > 高岭土 > 水合氧化铁、铝
(2)土壤质地越细,阳离子交换量越高; (3)土壤胶体中SiO2/R2O3比值越大,阳离子交换量越高; (4)pH值下降,阳离子交换量降低。
19
胶体表面分子与内部分子所处的 状态不同,受到内外部两种不同的引 力,因而具有多余的自由能即表面能, 这是土壤胶体具有吸附作用的主要原 因。
比表面积愈大,表面能愈大, 胶体的吸附性愈大。
20
(2)土壤胶体的电性 (Colloids of Soil)
土壤胶体微粒内部一般带负电荷,形 成一个负离子层(决定电位离子层),其 外部由于电性吸引而形成一个正离子层 (反离子层或扩散层),即合称双电层。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形成的主要标志,土 壤肥力的表现,土壤中含碳有机物的总称。
活体 (根系、土壤中的生物)
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 非腐殖质
非活体
腐殖质
9
3.土壤水分(Water in Soil)
土壤水分的意义: 土壤水分既是植物营养物的来源,
也是污染物向其他圈层迁移的媒介。
10
土壤水分存在的形式:
土壤颗粒吸附的水分称吸着水,几乎不移动, 不被植物吸收。
27
阳离子交换量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
CEC表示每千克干土中所含全部阳离子的总量, 是表示土壤吸附性质的重要指标。 单位:厘摩尔/每千克土 (cmol/kg) 测定:用Ca2+作指示剂,Ba2+作萃取剂,原子吸收 分光光度法测定。
二、土壤的粒级及其理化性质
(Size Classification of Soil)
1、土壤矿物质的粒级划分
(Size Classification of Minerals in Soil)
不同粒径的土壤矿物质颗粒(即土粒), 其性质和成分都不一样。
人们常按粒径的大小将土粒分为若干组, 称为粒组或粒级,同组土粒的成分和性质基本 一致,组间则有明显差异。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形成的。 按成因类型分类:
原生矿物 次生矿物
各种岩石受到程度不同的物理风化 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 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都没有改变。
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 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 结构都有所改变。
8
2.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
粗细状况,称为土壤质地(或土壤机械组成)。
17
三、土壤吸附性(Soil Adsorption)
1.土壤胶体的性质(直径1-100nm)
(1)土壤胶体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比表面:单位重量(或体积)物质的表面积。
一定体积的物质被分割时,随着颗粒 数的增多,比表面也显著地增大。
18
蒙脱石比表面积最大(600-800 m2/g) 高岭石最小(7-30 m2/g) 有机胶体比表面积也大(~700 m2/g)
外层的膜状水称内聚水或毛细管水,是植物 生长的主要水源。
11
4.土壤空气(Atmosphere in Soil)
特性:(1)不连续性,存在于土粒间隙之间;
(2)湿度更高;
(3)O2少,CO2多,有机质腐烂分解;
大气
土壤
O2 21% (v/v) CO2 0.03%
15% 几%
(4)有还原性气体(H2S、NH3、H2、 CH4)、厌氧 细菌和污染物等存在。 12
土壤还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进入 土壤的物质能力,所以土壤又是保护 环境的重要净化剂,这就是土壤的两 个重要的功能。
3
全球范围的土壤环境问题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Soil)
土壤酸化、盐碱化、土壤污染 土壤沙漠化(石漠化) 陆地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4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第四onmental Chemistry)
1
本章重点: 1、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2、污染物质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 移和它的作用机制; 3、主要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 归趋。
2
土壤是自然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 之一,它是处于岩石圈最外面的一层 疏松的部分,具有支持植物和微生物生 长繁殖的能力,称作土壤圈。
21
(3)土壤胶体的凝聚性和分散性
由于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能都很大,为减 小表面能,胶体具有相互吸引、凝聚的趋势, 这就是胶体的凝聚性。
由于土壤胶体微粒带负电荷,胶体粒子相 互排斥,具有分散性,负电荷越多,负的电动 电位越高,相互排斥力越强,分散性也越强;
22
土壤胶体的凝聚性主要取决于其电动电 位的大小和扩散层的厚度;
固相(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 液相 (水分及水溶物) 气相(空气)
5
土壤中固、液、气相结构图
6
典型土壤随深度呈现不同的层次
覆盖层(A0) 淋溶层(A) 淀积层(B) 母质层(C) 基岩(D)
7
1.土壤矿物质(Minerals in Soil)
13
14
15
2、各粒级的主要矿物成分和理化特性
由于各种矿物抵抗风化的能力不同,它们 经受风化后,在各粒级中分布的多少也不相同。
矿物的粒级不同,其化学成分有较大的差异。
16
3、土壤质地分类及其特性
(Quality Classification of Soil and Characteristic) 由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土壤
离子交换作用包括阳离子交换吸附和阴离子 交换吸附。
24
(1)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吸附(可逆过程) (Cation Exchange Adsorption)
土壤 2 N 胶 a C 2 体 a土壤 - C 2 胶 a 2 N 体 a
土壤胶体阳离子交换吸附过程以离子 价为依据进行等价交换,且受质量作用定 律支配。
此外,土壤溶液中的电解质和 pH 值也 有影响。常见阳离子凝聚力的强弱顺序:
N K a N 4 H H M 2 C 2 g A a 3 F l3 e
23
2、 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吸附
离子交换(或代换):土壤胶体扩散层中的补
偿离子,可以和溶液中相同电荷的离子以离子价 为依据作等价交换。
25
影响阳离子交换吸附的因素: 阳离子 (电荷数,离子半径,水化程度) 土壤(胶体,颗粒, SiO2/R2O3、pH等)
26
不同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不同:
(1)不同种类的胶体的阳离子交换量顺序 有机胶体 > 蒙脱石 > 水化云母 > 高岭土 > 水合氧化铁、铝
(2)土壤质地越细,阳离子交换量越高; (3)土壤胶体中SiO2/R2O3比值越大,阳离子交换量越高; (4)pH值下降,阳离子交换量降低。
19
胶体表面分子与内部分子所处的 状态不同,受到内外部两种不同的引 力,因而具有多余的自由能即表面能, 这是土壤胶体具有吸附作用的主要原 因。
比表面积愈大,表面能愈大, 胶体的吸附性愈大。
20
(2)土壤胶体的电性 (Colloids of Soil)
土壤胶体微粒内部一般带负电荷,形 成一个负离子层(决定电位离子层),其 外部由于电性吸引而形成一个正离子层 (反离子层或扩散层),即合称双电层。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形成的主要标志,土 壤肥力的表现,土壤中含碳有机物的总称。
活体 (根系、土壤中的生物)
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 非腐殖质
非活体
腐殖质
9
3.土壤水分(Water in Soil)
土壤水分的意义: 土壤水分既是植物营养物的来源,
也是污染物向其他圈层迁移的媒介。
10
土壤水分存在的形式:
土壤颗粒吸附的水分称吸着水,几乎不移动, 不被植物吸收。
27
阳离子交换量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
CEC表示每千克干土中所含全部阳离子的总量, 是表示土壤吸附性质的重要指标。 单位:厘摩尔/每千克土 (cmol/kg) 测定:用Ca2+作指示剂,Ba2+作萃取剂,原子吸收 分光光度法测定。
二、土壤的粒级及其理化性质
(Size Classification of Soil)
1、土壤矿物质的粒级划分
(Size Classification of Minerals in Soil)
不同粒径的土壤矿物质颗粒(即土粒), 其性质和成分都不一样。
人们常按粒径的大小将土粒分为若干组, 称为粒组或粒级,同组土粒的成分和性质基本 一致,组间则有明显差异。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形成的。 按成因类型分类:
原生矿物 次生矿物
各种岩石受到程度不同的物理风化 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 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都没有改变。
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 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 结构都有所改变。
8
2.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
粗细状况,称为土壤质地(或土壤机械组成)。
17
三、土壤吸附性(Soil Adsorption)
1.土壤胶体的性质(直径1-100nm)
(1)土壤胶体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比表面:单位重量(或体积)物质的表面积。
一定体积的物质被分割时,随着颗粒 数的增多,比表面也显著地增大。
18
蒙脱石比表面积最大(600-800 m2/g) 高岭石最小(7-30 m2/g) 有机胶体比表面积也大(~700 m2/g)
外层的膜状水称内聚水或毛细管水,是植物 生长的主要水源。
11
4.土壤空气(Atmosphere in Soil)
特性:(1)不连续性,存在于土粒间隙之间;
(2)湿度更高;
(3)O2少,CO2多,有机质腐烂分解;
大气
土壤
O2 21% (v/v) CO2 0.03%
15% 几%
(4)有还原性气体(H2S、NH3、H2、 CH4)、厌氧 细菌和污染物等存在。 12
土壤还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进入 土壤的物质能力,所以土壤又是保护 环境的重要净化剂,这就是土壤的两 个重要的功能。
3
全球范围的土壤环境问题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Soil)
土壤酸化、盐碱化、土壤污染 土壤沙漠化(石漠化) 陆地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4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第四onmental Chemistry)
1
本章重点: 1、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2、污染物质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 移和它的作用机制; 3、主要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 归趋。
2
土壤是自然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 之一,它是处于岩石圈最外面的一层 疏松的部分,具有支持植物和微生物生 长繁殖的能力,称作土壤圈。
21
(3)土壤胶体的凝聚性和分散性
由于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能都很大,为减 小表面能,胶体具有相互吸引、凝聚的趋势, 这就是胶体的凝聚性。
由于土壤胶体微粒带负电荷,胶体粒子相 互排斥,具有分散性,负电荷越多,负的电动 电位越高,相互排斥力越强,分散性也越强;
22
土壤胶体的凝聚性主要取决于其电动电 位的大小和扩散层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