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校新建校园土地集约利用策略
西安某高校校园绿地改造提升方案

西安某⾼校校园绿地改造提升⽅案龙源期刊⽹ /doc/bd9029222.html西安某⾼校校园绿地改造提升⽅案作者:张鞠静李瑞君来源:《现代园艺·综合版》2017年第10期摘要:对西安某⾼校绿地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该⾼校绿地提升改造⽅案,通过梳理、亮化、添景、遮挡、勤管等措施,最终提⾼该校的绿地质量,为师⽣营造⾃然和谐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梳理;亮化;添景;遮挡;管护该⾼校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校区总占地⾯积235.3hm2,各类建筑⾯积152.15万m2。
近年来,该校以创建“园林校园”为校园绿化美化总⽬标,校领导给予⾼度重视,物业处与物业服务中⼼精⼼规划实施,全校师⽣积极参与,营造了师⽣共建美丽校园的良好⼯作格局和⼈⼈参与的和谐氛围。
1绿化现状1.1现有绿化时间久远,⾃成系统该⾼校的校园绿化建设时间已久,⾃建校以来,校园绿化便开始起步,逐渐形成今天的绿化模式。
全校绿化⾯积达到29.13万m2,绿化覆盖率达80%以上,草坪⾯积20.00万m2,绿篱28356m,乔灌⽊9.6万株,花卉2.7万多株(50个种类)。
树种包括国槐、雪松、柏、棕榈、芭蕉、⽟兰等,数量居我省⾼校前列,已形成了上乔、中灌、下花草的⽴体绿化格局,明确了多层次、多形式搭配的绿化形式及绿化思路,逐渐在向“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园林景观效果迈进。
1.2校园公共空间绿化现状建校初期,校领导⼗分重视校园的园林规划,特意从陕西以外地区引进了⼀批树种和各种花卉,试图在黄⼟地上营造出别样的校园环境。
如今,常春藤爬满了教学楼,校园内⼏处花园⼤⾯积的牡丹、芍药、⽉季等不同品种的花卉在不同时间开放。
另外,学校各条主⼲道两旁种下的梧桐树,如今已经变成了参天巨⽊。
2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该校区绿地绿化形式、树种等⽅⾯的详细调查,发现校园的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均⽐较⾼,但由于绿化时间久远、后期的养护不到位等原因,绿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2.1植物景观单调,没有形成三季有花的景观效果该校园的树种虽然⽐较多,但在建设初期,没有注重植物的搭配,导致在校园内景观⾊彩单⼀,缺少花⽊点缀,缺少了优美⽽⼜和谐的景观效果。
用地制约下非标准使用的中学校舍空间优化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城乡公共空间活化与利用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1期用地制约下非标准使用的中学校舍空间优化研究——以西安市为例尹墨涵,王 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摘要:随着城市集约化发展和就学人口的增多,一些建造年代比较久远的老旧中学空间容量逐渐不足,引发出面积指标不足、功能缺失、使用不安全等问题。
由于用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不符合现行标准规范的“非标准使用”成为这类学校的常见现象。
本研究从现状分析入手,通过实地调研探寻造成学校非标准使用的原因,进而提出对非标准使用的城市中既有中学校舍空间的优化策略,为此类学校的更新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用地制约;西安市中学;非标准使用;空间优化[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34.03Study on the Spatial Optimiz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emises for Non-Standard UseUnder Land Use Constraints—— A Case of Xi’anYin Mohan, Wang Yan(College of Architectur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5, China)Abstract: With the growth of urban intensification and the increase in the school population, some older secondary schools, which have been built for a long time, are gradually running out of space, leading to problems such as inadequate space targets, lack of functionality and unsafe use. Due to land and financial constraints, non-standard uses that do not comply with current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are common in these school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asons for the non-standard use of schools and proposes strategies to optimize the space of the existing secondary schools for non-standard use, in order to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renewal and optimization of such schools.Key words: land use constraints; secondary schools in Xi’an; non-standard use; spatial optimization目前,我国城市中有部分学校位于旧城区中,建校较早且用地受到制约,随着城市大量高密度街区的涌现,这些学校往往已无向外扩张的可能。
西安高校新校区规划的回顾与思考

西安高校新校区规划的回顾与思考朴 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710055西安)摘 要:通过对西安地区新一轮高校新区规划的回顾,分析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指出大学新校区的规划与设计中选址应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要有适当的空间定位等趋势。
关键词:新校区;选址;构思;西安 世界正进入以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支撑,以信息的生产、传递与使用为基本生产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竞争对象也已经转向知识和科技。
对于任何国家和民族,只有拥有足够强大的科技实力,才能在这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西安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富,汇集了一批优秀的高等院校,是全国重要的高教基地之一。
随着我国城市化在西部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状况与未来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本论文就是结合当前高教发展趋势,研究大学城在西安市的空间结构布局进而寻求一种大学城的合理的空间形态发展模式,使大学城的建设真正得以适应高教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高校管理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并为高校迎接西部大开发,加快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战略决策,进而实现未来高校规划模式的重构。
1 大学城模式回顾与新一轮校区规划的发展1.1 国内外大学城的发展背景西方大学城的形成、发展与大学理念的演变密切相关。
早期欧洲中世纪诞生的大学,就是以教会培养少量牧师传授经典知识为主要方式,充当教育和教化机构的大学与城市融合一起,如英国牛津大学、比利时鲁汝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
这些大学本身没有围墙和校门.各个学院散落在全城之中,社区服务、公共交通既是学校的,也是社区的。
这些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有的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大学校园。
这类“大学城”可谓“自发形成”的大学城。
在工业革命之后,大学被认为是研究中心和知识创新的源泉.而非仅仅是积累和传播文化知识的机构,从而出现了带有“计划意义”的大学城,即集教学、科研和产业为一体的大学园区。
学校闲置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闲置土地的开发与利用我的感悟在校园度过的近两年的时间里,校园的每个角落我走过了不下十遍,在春暖花开,夏日浓绿,秋日金黄,冬雪皑皑的季节里,我带上对大自然的喜爱迈开脚步走进校园的每个角落……从图书馆六楼看去,校园美景尽收眼底,那种对称美尤其是在春夏季节格外震撼我的心灵。
可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我从心底生出几许遗憾,她们不知是被学校领导遗忘了呢?还是还没来得及进行的工程呢?而这里的“她们”则是学校的一些闲置土地或者也可以叫做未能实现它们本身价值的树林地。
下面呢,就我自身的观查对它们做一下描述,并在环保基础上本着节约校园、低碳环保的心态提一些自己的“金点子”。
创意背景1、被遗忘的校园行政楼东南方向土地行政楼位于学校的东南角,可以说较远离教学楼相对安静,利于老师们更好得办公处理学校事务。
行政楼前的花草树木一年四季都很美,尤其是五月份盛开的紫藤萝更是我的最爱!但这里我要说的重点——行政楼南面的大片土地只有零星的树木和被遗忘在角落、栅栏边的月季花。
这块土地在我看来根本没有绽放她的绚丽。
她其实可以很美丽!2、被忽视的东操场南边土地那边有着成规模的小树林,还有一些荒草地。
我不知道那里的树木是学校有意栽植培育的还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就觉得那边大面积的荒草地没利用好可惜。
3、被冷落的学校石榴园西二百米处土地那里临近生物系试验基地,她的东面还是绿意浓浓,而过渡到她那便绿色戛然而止一片荒芜,那里似乎以前是有人居住,现在早已无人有规律的准时打扫,致成了黄土飞扬的情形,严重浪费了一块肥沃之地。
4、被淡忘的西操场北面树林那里有着呈矩形状的杨树林,目测树龄有十年了吧,里面有一条石阶路,却很少发现同学们的足迹,也有几个台球场零星的摆在树林中间的水泥地上,同样很少有人光顾……可能里面太乱太脏了吧,但她同样可以变美丽!以上是我发现校园的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的地方,当然这也是纯属个人见解,我想学校自有安排与计划。
而我呢,现在只是以一个在校学生的姿态提出我的看法,也许不具有很充分的可行性,但我相信她们的价值是无限的只是缺少一份创意来让她们发光发亮。
陕西中医学院新校区建设规划及实施落实情况综述

陕西中医学院新校区建设规划及实施落实情况综述基建处二00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陕西中医学院新校区建设规划及实施落实情况综述一、概论陕西中医学院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集教学、科研、医疗、新药研制为一体的中医药大学。
具有雄厚的办学实力,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享有盛誉,位居西北地区首位。
4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1.6万名合格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他们有的成为卫生行政部门的各级领导干部、有的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专家、有的驾医药科技之舟走向市场、有的悬壶济世成为一方名医,更多的毕业生则成为医疗战线上的中坚力量。
从历史上看,陕西中医学院是五十年代白手起家建设的,在学校规模、校舍面积、教学设施等方面从一开始就没有达到国家标准,学校占地面积和校舍房屋面积严重不足,国家规定的医学类院校各项指标远远达不到要求,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学院的发展与教学、医疗、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日益深入,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更加迫切,陕西中医学院同全国高校一样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面前,学院党政领导班子适时抓住机遇,提出了为创办陕西中医药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口号。
在学院制定的“十五”期间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总体目标是:扩建校园,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医疗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
以教学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为主导,本科教育为基础,硕士生教育为重点,争取博士生教育,扩大留学生教育,发展成人教育,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把学院建设成为以生命科学为主的,突出中医药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为成立带有综合性特点的中医药大学奠定基础。
“十五”末,全院学生规模达到10000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考虑到学院现有占地面积和校舍建筑以及教学设施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根据国家对医学类院校建筑设施规定的标准,学院提出了建设第二校区的计划。
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背景介绍西安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陕西省的省会城市。
作为国家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西安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对于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背景、目标、原则和具体内容。
二、规划背景西安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西安市制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规划目标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结合。
3.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规划,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4. 提高城市生活质量: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规划原则1. 综合平衡原则: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实现土地利用的平衡发展。
2. 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公众参预原则: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加强与市民的沟通和互动,形成广泛的共识,提高规划实施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五、规划内容1. 土地利用总体布局:根据西安市的经济发展需求和土地资源条件,确定土地利用总体布局,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生态保护用地等。
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确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和措施,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3.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4. 城市功能区划: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划分不同功能区,合理布局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
5.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大学校园规划分析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为例

谢谢 聆听!ຫໍສະໝຸດ 同时十字骨架使道路布 局清晰、方向明确,增强了 安全性和舒适性。
需求联系系统分析图
校园内的一切都是为师 生服务的,应该以人的行为和 尺度来衡量。
对草堂校区各个功能区 进行建筑规模、人的需求行为 分析以及人流量的估算之后, 得到草堂校区的人功能活动 “需求联系”系统。
水体系统分析
草堂校区水体系统主要包 括教学书院周围的景观水体 和自然水体。
校园规划模拟了唐长安城 “城—坊—院落—间”的空间格 局,运用方格直线路网作为规划 骨架,形成了宜人的空间氛围, 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文化传承 的目的。
由于该校所处位置在南山脚 下,水系较为发达,因此校区设 计有护城河,将校区环绕其中, 校区完全建成后将分为七大功能 区:门户区、教学综合区、实验 室、书院区、公寓区、体育活动 区、绿色景观区。
景观水体主要围绕教学书 院展开,更突出了教学书院 的建筑形态,进一步强调了 方正的书院模式。
自然水体有大水面和自然 洼地,同时为雨水收集提供 了条件,循环利用,实现污 水的最小排放。
水体驳岸
水体系统作为重要的生境廊道,为物种的流通、循环提供了重要平台,为 动植物栖息提供了空间和场所,因此水系驳岸设计尤为重要,要注重其生态连通 性,草堂校区的水系驳岸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WPS首届PPT设计大赛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为 例
现代绿色大学校园
大学校园绿色空间体系简介
大学校园
就是我们时代
文化沙漠中的
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示稿)

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征求意见稿)前 言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统筹安排各区域、各业、各类用地,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发展方略,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结合西安市土地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任务,编制《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本规划是西安市严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总则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土地利用和管理工作,坚持严格保护耕地,保障科学发展用地,合理安排各业各类用地。
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改善民生,着力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建设人民满意城市。
第二节规划基本原则一、严格保护耕地;二、保障科学发展用地;三、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四、统筹各类规划用地;五、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第三节规划范围全市行政区划管辖范围,包括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临潼、长安等9区和蓝田、周至、户县、高陵等4县,土地总面积10108.02平方公里。
第四节规划期限规划基期年:2005年;规划期限:2006—2020年;近期规划年:2010年;远期目标年:2020年。
第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第一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到2010年、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分别不低于302100公顷、287107公顷。
规划期内,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农业产出效益明显提升。
确保266000公顷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第二节建设用地控制目标到2010年、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分别控制在128133公顷、154180公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西安高校新建校园土地集约利用策略研究摘要:土地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资源。
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为严峻。
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末全国耕地面积必须确保不低于18亿亩,这是一条直接关系到13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底线。
然而,目前全国耕地总面积仅剩18.31亿亩。
因此着眼于走内涵式的集约化发展道路,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应,尽量少占耕地,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校园的建设也应该本着集约化发展的思想。
在分析了西安高校新建校园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之后,提出了有利于提高校园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策略。
关键词:西安高校新建校园土地集约利用策略研究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21世纪知识经济的来临,我国高校经历了第三次校园建设的高潮,出现了大量新建的校区和改建、扩建的老校区。
自从国家开始实行“扩招”政策,全国各地的高校为了满足生源急剧增长的需求,开始了校园建设的第三次高潮,再加上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引导,对西安这座高校云集的城市来说,高校建设的高潮更是来势汹汹。
一、西安高校新建校园的分布现状西安是举世注目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是历史文化古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全国知名高校云集之地,是全国三大(北京,上海,西安)高等教育基地之一。
西安高校在经历了校园建设的第三次高潮,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建设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依据最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西安市2008 ~2020城市总体规划)将会有更多的高校向城市新区转移,形成新的高教聚集区。
西安北部大学园区由长安大学渭水校区、西安工业大学未央校区、西安医学院未央校区、陕西科技大学西安校区等高校构成。
东部大园区由西安思源学院为代表的民办院校构成。
城市南部的文教科研区,有两大高教聚集区,云集20多所各类院校。
有普通高等院校如: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等。
独立院校如: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等。
民办院校如:西安培华学院、西京大学等。
军事院校如:西安陆军学院等。
表2.1西安高校新建校园密度统计表二、西安高校新建校园土地利用存的问题学校名称老校园新建校园长安大学 84.9 113.5陕西师范大学50 111.8西北政法大学33.3 71.8西安外国语大学 26.2 80西安医学院 6.8 33.7西安财经学院26 79.2西北工业大学80 260西安电子科技大学66.7 2001.西安高校新建校园选择异地另建,新建校园的占地规模较大,如表2.1所示,新建校园占地规模是老校园占地规模的一倍到三倍。
总体上来说在满足教学需求的基础上,都存在占地规模较大的问题。
基本上新建的校园都已经能满足全校教学需求,还有一定规模的老校园存在。
资料来源:自绘2.不同组织教学形式直接影响校园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影响空间布局,空间布局合理与否会对用地结构造成影响,用地结构就会影响土地利用。
对于本科高年来说,需要有大型的专业实验室,这与那些将新校区只作为低年级基础教育的教学场所来说高校,单就专业实验用房的有无来说,就会对校园的空间结构造成很大影响,进一步影响校园的土地利用。
大量实验用房的需求,就会更进一步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使校园占地规模加大。
3.校园规划建设存在较多问题。
校园规划方面,存在占地规模大、追求完美构图、宏伟轴线的问题。
如西北政法大学、西安邮电学院、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安工业学院通过不同形式曲线和宏伟轴线的结合,追求完美构图。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导致校园结构松散,造成土地利用率低下。
校园建筑方面,在追求完美构图、宏伟轴线的同时,为了满足教学的需求,出现了大体量、大尺度的建筑物,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更是用教学楼与图书馆结合,在教学的核心区形成大尺度的教学综合体建筑物。
西安外国语学院核心区的教学综合体长度接近400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学综合体长度达到1000m。
校园交通方面。
内部交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新校园,在完善道路系统,增加停车空间。
还处于建设中只是建设完成了主路网。
利用地下空间作为停车的较少。
外部交通,各高校一般都配有校车,一辆辆在城市中穿梭的校车,会给城市的交通增加阻力。
校园周边的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4.土地集约利用方面,就校园自身来说,西安高校新建校园规模较大的存在追求完美构图、宏伟轴线导致结构松散,土地利用率低下的问题。
校园与校园之间来看,没有任何教育、体育运动资源共享的形式。
校园与城市之间,校园位于城市的边缘地带,各项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校园与周边城市的互动受到影响,大学园区的集聚效应不明显。
三、西安高校新建校园土地集约利用规划设计策略研究3.1宏观层面的策略研究3.1.1高校的定位与土地集约利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大学真正的需要的是“大师”—师资、学术与人才,而不是“大楼”--基础服务设施。
每所大学都应该有自己的发展目标与定位:想发展成什么样的大学,学校在相关学术领域内取得什么样的学术成就,在相关学科领域内取得什么样的领域建树,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实力与综合排名。
这才是高校定位的核心所在,并不是简单的将学校的规模,校园占地多少亩,校舍有多少建筑面积,作为学校的定位与发展目标。
3.1.2高校建设发展与城市布局发展相适应高校校园位于城市之中,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个有机组成部分至少包括了两层含义:校园土地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园所承担的职能也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校作为知识信息经济时代知识产业的物质载体,高校受到所处大环境影响,也因为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会对地区的发展起到很大促进的作用。
就西安市而言,西安市南部大学园区的建设是与南部区县的发展同步考虑、同步开发的,大学园区对南部区县的发展促进的作用较为成功。
3.1.3高校建设发展与实际需求相适应从1999年开始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由于高等教育投入的增长与教育规模的发展不适应,投入滞后于发展。
加上一些高校办学条件不足,影响教学质量;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过大等问题。
为了缓解这些问题,国家提出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稳定招生规模的政策。
而某些高校出现了招不够学生的现象,如湖北黄冈师范学院的招生老师就面对“报到率”不足的问题,甚至出现高校之间抢夺生源的现象。
高校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实际需求的变化,会对校园建设发展造成影响。
3.1.4高校规划建设的前瞻性与土地集约利用前瞻性就是指分析市场、预见未来。
对于校园的规划建设来说,因为其自身动态的特点,在建设之初,要对高校将来的建设发展有一定的预见性。
西安高校新建校园规划建设,因为前瞻性不同使校园规划建设存在两种不同的建设模式,分别为:一次征地、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多次征地、多次规划、多期建设。
长安大学新校区,坐落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生态产业园的交汇处。
校园选择在北郊建设新校区是因为此处原有一个汽车实验基地,就选择在汽车实验基地的南侧,征地1200亩作为新校区的建设用地。
但是随着学校的发展,2009年长安大学又决定在校园的西侧再次征地800亩,使整个长安大学渭水校区的用地规模扩大到2000亩。
这样就存在两次征地,而又不是一次统一规划,考虑到校园后的发展,致使大量的土地闲置,造成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低下。
3.2中观层面的策略研究3.2.1校园规划理念与土地集约利用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的理念会直接影响校园规划建设的空间结构与规模,校园规划建设又是以土地的利用为物质载体的,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的理念与校园土地利用密切相关。
高校的教育理念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的职能从“单纯知识传授”的象牙塔转向“教学、研究、服务社会”结合相的知识工厂;高等教育方式从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题上听的单向灌输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教育的地点从教室转向校园和校园以外的城市甚至社会中。
高校校园作为高等教育理念的空间载体,而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土地利用这个物质载体以不同的利用方式表现出来。
校园规划建设的理念是以高等教育理念为前提条件的,高等教育理念的不同发展转变,使得校园规划建设的理念也呈现不同以往的理念。
高校校园的规划建设反映了高等教育理念,更进一步通过校园土地利用这个物质载体反映出来。
3.2.2资源共享理念与土地集约利用西安高校新建校园土地集约利用来说,有很关键的一点,是通过把相关功能、不同权属的资源共享来作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
西安高校新建校园一般都成片出现在城市中,这就给集约利用创造了条件,但就实际的情况来说却没有形成共享之势。
1.高校与区域内城市之间的资源共享高校对于一定范围内的城市建设与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而这种作用正是通过“共享”来实现的。
高校聚集形成商业街区,甚至是商业中心的,最成功的是小寨商业副中心。
另一个就是雁塔路电子一条街的形成。
西安市雁塔路电子一条街是专门零售电子产品商业街。
这两个商业街区内,人口增大,需求加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集聚效益突出,导致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
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形成商业街区的模式。
2.高校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对于西安高校新建校园来说,由于有特殊的风俗习惯,再加上高校新建校园建设还不完善,校际之间的共享几乎没有。
北郊大学园区内的高校除长安大学外的其余三所高校,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学院、西安医学院曾经有过“共享”的经历。
2003年,未央区政府牵头,建设未央大学城的项目。
大学城有三所高校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学院、西安医学院和陕西高校后勤公寓四个项目组成。
当时设计的陕西高校后勤公寓是三所高校共有的后勤生活基地,包含学生生活区和教工生活区,由同一部门规划建设。
而校园教学区则有高校自己建设。
而一些实际的原因最终这个“陕西高校后勤公寓项目”也没有实现。
对于西安高校新建校园来说,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对于这种共享理念较为薄弱,鉴于这种情况,西安高校新建校园可以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来取得资源的共享,提高土地利用的程度。
从理念上加强共享、互动的理念3.3微观层面的策略研究3.3.1校园空间结构与土地集约利用高校校园规划建设重要的是校园空间结构的塑造,空间结构是校园规划建设的基础,是支撑校园的根本。
不同的空间结构又以不同的用地结构表现出来,不同的用地结构形式就会直接影响校园土地利用的程度。
3.3.2校园道路交通系统与土地集约利用在我国高校校园,主要由人车混行和人车分流两种交通方式。
人车分流是近年来比较主张的一种交通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与执行过程中,很难做到正真意义上的人车分流。
从高校发展开放性的理念以及土地集约利用的角度,正真意义上的人车分流会对校园与外界的交往带来不和谐的因素,而且人车分流需要为机动车辆行驶而单独设置的道路系统和相应的设施,需要大量的静态交通空间以及相应设施满足停车需求,这样会使校园占地面积加大,也不利于校园土地的集约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