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文本

合集下载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对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专题报告环评报告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对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专题报告环评报告

岳阳步步高新天地建设项目对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专题报告建设单位:岳阳高乐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编制时间:2017年9月编制单位:湖南美景环保科技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参与人员:目录第一章总则 (1)1.1 项目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1.2 主要编制依据 (2)1.2.1 国家法律、法规 (2)1.2.2 部门规章、规定 (3)1.2.3 地方法规规划 (4)1.2.4 技术导则、标准及规范 (4)1.2.5 其他资料 (4)1.3 评价目的 (5)1.4 评价原则 (5)1.5 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6)1.5.1 评价工作等级 (6)1.5.2 评价范围 (7)1.6 生态环境敏感目标 (7)1.7 评价时段 (7)1.8 评价工作重点 (7)1.9 评价方法及评价技术路线 (8)第二章工程分析 (9)2.1 项目基本情况 (9)2.1.1 工程概况 (9)2.1.2 主要建设内容 (9)2.1.3 主要平面布局 (11)2.1.4 公用工程 (12)2.1.5 工艺流程 (13)2.1.6 施工期主要污染源及污染防治措施 (14)2.1.7 运营期主要污染源及污染防治措施 (17)2.2 政策相符性分析 (21)2.3 选址合理性分析 (22)2.3.1 用地规划 (22)2.3.2 规划符合性 (22)2.3.3 周边条件相符性 (22)2.3.4 位于调规后的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范围外部 (22)2.3.5 从环境功能区划分析 (23)2.3.6 小结 (23)第三章涉及国家级生态敏感区概况 (24)3.1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概况 (24)3.2 自然特征 (24)3.2.1 地理位置 (24)3.2.2 地形地貌特征和地质条件 (25)3.2.3 水文状况 (25)3.2.4 地表水资源分布 (26)3.2.5 地下水资源状况 (27)3.2.6 气候特征 (27)3.2.7 土壤植被 (28)3.2.8 自然资源 (28)3.3 社会经济特征 (28)3.4 历史沿革与管理现状 (29)3.4.1 功能区划 (31)3.4.2 重点保护对象 (32)第四章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3)4.1 生态功能定位 (33)4.2 现状调查 (33)4.2.1 调查范围 (33)4.2.2 调查方法 (34)4.3 生态系统现状调查 (34)4.4 植物及植物多样性调查 (36)4.4.1 评价区植物分布现状 (37)4.4.2 评价区内植物多样性调查 (37)4.5 动物多样性调查 (40)4.6 自然遗迹调查 (40)4.7 主要生态问题调查 (40)4.7.1 洞庭湖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40)4.7.2 保护区江豚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42)4.7.3 其他制约因素 (43)4.8 评价区生态现状综合评价 (44)5.1 生态系统及主要生态因子影响分析 (45)5.2 植被及植物多样性影响分析 (46)5.3 动物多样性影响分析 (47)5.3.1 施工期影响 (47)5.3.2 施工期干扰 (48)5.4 景观生态完整性影响分析 (49)5.5 环境风险预测分析 (49)5.6 保护区累积生态影响分析析 (50)5.7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影响预测 (50)第六章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55)6.1 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 (55)6.2 运营期生态保护措施 (56)6.2.1 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56)6.2.2 废气防治措施 (57)6.2.3 噪声防治措施 (58)6.2.4 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58)6.2.5 鸟类保护措施 (59)6.3 其他生态保护措施 (61)6.4 生态监测与监理措施 (61)6.4.1 生态监测 (61)6.4.2 生态监理措施 (62)6.5 生态恢复、补偿措施及投资估算 (63)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65)7.1 项目概况 (65)7.2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结论 (65)7.3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结论 (66)7.4 综合评价结论 (66)7.5 建议 (66)附件:附件一:岳阳市城乡建设局关于步步高初步设计批复附件二:国土证附件二: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规文件附图: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附图2:项目与东洞庭自然保护区的位置关系附图3: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调整前)附图4: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图(调整后)附图5:评价区植被分布图附图6:评价区重点保护植物分布图附图7:评价区重点保护动物分布图附图8: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图(调整前)附图9: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图(调整后)附录:附录一: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名录附录二: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名录附录三: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名录第一章总则1.1 项目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为湖南省辖地级市、第二大经济体,省域副中心城市。

岳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岳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岳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岳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成效“十三五”时期,岳阳市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2886。

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001。

55亿元,连续跨越3000亿元和4000亿元2个台阶,年均增长7。

1%,总量稳居全省第二,在中部地区处于前列;2020年,全市人均GDP达到6。

9万元,是2015年的1。

35倍。

金融体系更加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达到7家,上市企业数量达到11家,居全省第二位。

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85家、“两品一标”有效数达到263个。

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健全,岳望高速、杭瑞高速岳阳段、G240岳阳县城至湘阴公路等道路建成通车,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

06万公里,国省干线二级以上公路占比提升至58%,城市半小时、市域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能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新建改造110千伏以上变电站38个,新增变电容量523万千伏安。

水利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新建改造水利工程4。

6万处,新修加固堤防141公里,新建集中供水工程129处,解决155。

6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515万户,建成5G基站1768个,行政村光纤通达率100%。

创新能力增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72家,新增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48家,获批省级高新区7个,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

2%,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

31件。

“巴陵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全市人才总量近60万人。

“十三五”期间发展成效列表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岳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标中央和省委要求,今后五年岳阳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增长潜力得到释放,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逐步拉开与追兵距离。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对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专题报告环评报告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对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专题报告环评报告

岳阳步步高新天地建设项目对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专题报告建设单位:岳阳高乐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编制时间:2017年9月编制单位:湖南美景环保科技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参与人员:目录第一章总则 (1)1.1 项目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1.2 主要编制依据 (2)1.2.1 国家法律、法规 (2)1.2.2 部门规章、规定 (3)1.2.3 地方法规规划 (4)1.2.4 技术导则、标准及规范 (4)1.2.5 其他资料 (4)1.3 评价目的 (5)1.4 评价原则 (5)1.5 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6)1.5.1 评价工作等级 (6)1.5.2 评价范围 (7)1.6 生态环境敏感目标 (7)1.7 评价时段 (7)1.8 评价工作重点 (7)1.9 评价方法及评价技术路线 (8)第二章工程分析 (9)2.1 项目基本情况 (9)2.1.1 工程概况 (9)2.1.2 主要建设内容 (9)2.1.3 主要平面布局 (11)2.1.4 公用工程 (12)2.1.5 工艺流程 (13)2.1.6 施工期主要污染源及污染防治措施 (14)2.1.7 运营期主要污染源及污染防治措施 (17)2.2 政策相符性分析 (21)2.3 选址合理性分析 (22)2.3.1 用地规划 (22)2.3.2 规划符合性 (22)2.3.3 周边条件相符性 (22)2.3.4 位于调规后的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范围外部 (22)2.3.5 从环境功能区划分析 (23)2.3.6 小结 (23)第三章涉及国家级生态敏感区概况 (24)3.1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概况 (24)3.2 自然特征 (24)3.2.1 地理位置 (24)3.2.2 地形地貌特征和地质条件 (25)3.2.3 水文状况 (25)3.2.4 地表水资源分布 (26)3.2.5 地下水资源状况 (27)3.2.6 气候特征 (27)3.2.7 土壤植被 (28)3.2.8 自然资源 (28)3.3 社会经济特征 (28)3.4 历史沿革与管理现状 (29)3.4.1 功能区划 (31)3.4.2 重点保护对象 (32)第四章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3)4.1 生态功能定位 (33)4.2 现状调查 (33)4.2.1 调查范围 (33)4.2.2 调查方法 (34)4.3 生态系统现状调查 (34)4.4 植物及植物多样性调查 (36)4.4.1 评价区植物分布现状 (37)4.4.2 评价区内植物多样性调查 (37)4.5 动物多样性调查 (40)4.6 自然遗迹调查 (40)4.7 主要生态问题调查 (40)4.7.1 洞庭湖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40)4.7.2 保护区江豚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42)4.7.3 其他制约因素 (43)4.8 评价区生态现状综合评价 (44)5.1 生态系统及主要生态因子影响分析 (45)5.2 植被及植物多样性影响分析 (46)5.3 动物多样性影响分析 (47)5.3.1 施工期影响 (47)5.3.2 施工期干扰 (48)5.4 景观生态完整性影响分析 (49)5.5 环境风险预测分析 (49)5.6 保护区累积生态影响分析析 (50)5.7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影响预测 (50)第六章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55)6.1 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 (55)6.2 运营期生态保护措施 (56)6.2.1 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56)6.2.2 废气防治措施 (57)6.2.3 噪声防治措施 (58)6.2.4 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58)6.2.5 鸟类保护措施 (59)6.3 其他生态保护措施 (61)6.4 生态监测与监理措施 (61)6.4.1 生态监测 (61)6.4.2 生态监理措施 (62)6.5 生态恢复、补偿措施及投资估算 (63)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65)7.1 项目概况 (65)7.2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结论 (65)7.3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结论 (66)7.4 综合评价结论 (66)7.5 建议 (66)附件:附件一:岳阳市城乡建设局关于步步高初步设计批复附件二:国土证附件二: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规文件附图: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附图2:项目与东洞庭自然保护区的位置关系附图3: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调整前)附图4: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图(调整后)附图5:评价区植被分布图附图6:评价区重点保护植物分布图附图7:评价区重点保护动物分布图附图8: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图(调整前)附图9: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图(调整后)附录:附录一: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名录附录二: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名录附录三: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名录第一章总则1.1 项目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为湖南省辖地级市、第二大经济体,省域副中心城市。

第十四章四线控制

第十四章四线控制

法定文件·文本
第十四章 “四线”控制....................................................... 13 第十五章 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14 第十六章 附 则................................................................. 15
道仁矶片区(L)控制性详细规划
法定文件·文本
第一章 总 则
第 1.01 条 为适应道仁矶片区发展的需要,深化和落实《岳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8 -2030 年)和《岳阳市云溪区城乡统筹总体规划(2009~2030)》,加强片区规划建设 管理,促进各项建设科学合理有序进行,特编制本规划。
第 1.02 条 本规划依据 一、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 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 年) 二、办法、标准 1、《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 版) 5、其它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和技术标准 三、地方规定 1、《岳阳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 2、《湖南省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3、国家、地方城市规划的相关法规和地方城镇建设管理规定; 4、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 四、规划审批文件 1、《岳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年) 2、《岳阳市云溪区城乡统筹总体规划》(2009—2030) 3、《岳阳市港口规划》 4、岳阳市规划局云溪区分局提供的道仁矶片区 1:1000 地形图、已批地块总图和道 路

2011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研究评选获奖项目名单

2011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研究评选获奖项目名单
湖南省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院
冷水江市规划勘察设计院
李彩林田高平汤品森刘化高黄曙辉
易维良吴迪李圣罗志强李周林
魏明理许龙彪邹小竹何海波刘勇
6
湘潭市集约用地示范区详细规划暨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深化
湘潭市建筑设计院
杨晓军陈勇周文君姜建新符颖
焦光科周志强刘佳杭
7
株洲市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
株洲市规划设计院
李良钟红梅黄少红张金望熊瑶
罗小红张冠娉陈跃谢社初王丽
余光辉隆雪松陈学清
村镇类
12
醴陵市白兔潭镇总体规划修编
(2010—2030)
醴陵市规划设计院
陈立耀谭志红黄海平刘章云谢小平
贺文晖李剑芳曾莹刘丹付元武
黄春林陆正和
13
长沙市金洲片区城乡一体化规划
长沙市勘测设计研究院
龚毅饶国祥庞偲柳丹郭健
刘悠谢世雄梁晓刘启炜彭蓓
刘选端


类别
设计项目名称
2011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研究评选获奖项目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奖别
类别
设计项目名称
编制单位及编制合作单位
主要设计人员
一等奖
城市规划

1
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
湖南省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院
田高平李彩林汤品森李松平宋明印
谢国富张成智曾鹏刘化高孟素春
国海军彭俐
2
株洲市湘江风光带城市设计与滨水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娄底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湖南城市学院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吕贤军龙运涛彭华谭献良文强
徐娟江丽陈小勇黄田阳虹
将刚李胜周婷马楠左兰兰
2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示范区九华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30)

岳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文本

岳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文本

.目录第一章总则 (3)第一部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第二章城乡发展战略和目标 (3)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4)第一节空间管制与协调规划…………………………………………第二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第三节城镇功能定位…………………………………………………第四节产业发展规划…………………………………………………第五节综合交通规划…………………………………………………第六节重大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规划…………………………第七节历史文化遗产与风景旅游规划………………………………第八节城镇生态与环保规划…………………………………………第九节综合防灾规划…………………………………………………第十节“两型社会综改区”建设规划………………………………第十一节新农村建设规划……………………………………………第十二节近期建设规划......................................................第二部分中心城区规划. (15)第四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15)第五章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 (15)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16 第七章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18)第八章产业布局规划 (20)第九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20)第十章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23)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第三节电力工程规划……………………………………………………第四节电信工程规划……………………………………………………第五节燃气工程规划……………………………………………………第六节环境卫生规划……………………………………………………第七节殡葬设施规划……………………………………………………第十一章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26)第一节防洪治涝规划……………………………………………………第二节消防规划…………………………………………………………第三节人防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第四节抗震规划..................................................................第十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8)第十三章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 (31)第十四章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32)第十五章城市风貌规划 (33)第十六章旧城更新改造规划 (33). 第十七章开发区规划 (34)第十八章分区控制与空间发展时序 (34)第十九章实施措施与建议 (36)第二十章附则 (3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岳阳市城市发展的需要,制定《岳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是岳阳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性文件。

关于岳阳市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必要性探讨

关于岳阳市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必要性探讨

Value Engineering1城市现状与规划岳阳市是长江中游重要区域中心城市、湖南省首位门户城市、湖南省唯一的国际贸易口岸城市,是“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1+8城市圈”的联系纽带,岳阳市下辖3个区、4个县、2个县级市,设有4个行政管理区,总面积15019.2m 2,2019年GDP 为3780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二,同比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0.18亿元,同比增长4.4%。

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577.13万人,岳阳市市区常住人口136万人。

根据《岳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和《岳阳2049年发展战略研究》至规划期末,全市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与国际接轨的发展机制。

至2030年,GDP 达到9398亿元,全市域总人口控制在670万人以内,中心城区城镇人口控制在190万人,规划岳阳市域空间结构为“一带一轴三廊、一主四副”。

2出行特征与交通现状2.1居民现状出行特征根据2018年7月岳阳市城区居民出行调查(抽样率为1.27%),岳阳市城区居民出行强度为2.65次/人*日,从出行距离来看,呈现短距离出行为主特征,全方式平均耗时为26min ,其中采用公交车出行的平均耗时35.43min ,超出全方式出行耗时的36.3%,超出小汽车出行耗时的20.8%,居民出行方式构成如表1所示。

表1居民出行方式构成表出行方式步行小汽车公交摩托电动车出租车自行车其他比重(单位:%)35.4324.6520.227.647.042.341.601.08城区居民出行主要分布于7:00至19:00。

12小时出行量占全天总出行量比例为88.2%,呈现明显的早高峰和晚高峰。

居民出行早高峰出现在早上7:00-9:00,其高峰时段出行占全日出行的34.7%;晚高峰出现在17:00-19:00,其高峰时段出行占全日出行的22.4%。

2.2道路交通现状随着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岳阳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功能单心集聚,岳阳楼区集中了主城区近70%的城镇人口和75%的城镇建设用地,出行高度集聚,绝大部分城市功能集中于老城区内,城市结构不协调,交通需求过于集中,而交通设施供应有限,公交分担率较低,导致了交通拥堵的产生,岳阳市区早晚高峰小时主要道路服务水平整体偏低,主要原因是岳阳市区的道路条件相对较差,且具有明显的单心集聚现象,市中心交通负荷相对较大。

岳阳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着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岳阳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着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岳阳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着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优化新型城镇化布局形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立足地理区位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动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着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注重做大做强做优做美中心城区,优化中心城区内部空间组织,加快推动城市扩容提质,更好地发挥岳阳作为大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

按照“江湖城共生、港产城融合”的空间组织思路,推动形成“一心四组团”空间格局。

“一心”即城市服务核心,以岳阳楼区为主体,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现代金融、商务服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养老托育等生产性和生活服务业,培育发展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和夜间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提高城市品质和服务功能,打造湘鄂赣省际边界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

“四组团”即城北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组团、城东产城融合发展组团、西部江湖特色旅游组团、南部宜居康养组团。

城北组团包括城陵矶新港区、云溪区以及临湘滨江片区,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加快推动“区港一体”联动发展,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带。

城东组团以岳阳经开区为主体,以强化产业功能、推进产城融合为重点,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发展高端制造和临空经济、总部经济,打造全市经济发展主引擎和增长极。

西部组团包括君山区、岳阳楼区滨湖片区以及南湖新区滨湖片区,强化生态保护、注重战略“留白”,着力发展体现“江湖融汇、文化交融”特色的服务经济和绿色经济,彰显城市魅力。

南部组团包括南湖新区(南湖以南片区)和岳阳县北部片区,以发展高端居住、生态康养、科教为重点。

全面推动岳阳县、临湘市融城发展,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带动作用。

到202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70万人。

加快培育现代化中小城市。

坚持把县城和县级市城区作为培育中小城市的主要载体,着力提高六县(市)城区吸纳人口、集聚产业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培育成为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现代化中小城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总则 (3)第一部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第二章城乡发展战略和目标 (3)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4)第一节空间管制与协调规划…………………………………………第二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第三节城镇功能定位…………………………………………………第四节产业发展规划…………………………………………………第五节综合交通规划…………………………………………………第六节重大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规划…………………………第七节历史文化遗产与风景旅游规划………………………………第八节城镇生态与环保规划…………………………………………第九节综合防灾规划…………………………………………………第十节“两型社会综改区”建设规划………………………………第十一节新农村建设规划……………………………………………第十二节近期建设规划......................................................第二部分中心城区规划. (15)第四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15)第五章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 (15)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16 第七章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18)第八章产业布局规划 (20)第九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20)第十章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23)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第三节电力工程规划……………………………………………………第四节电信工程规划……………………………………………………第五节燃气工程规划……………………………………………………第六节环境卫生规划……………………………………………………第七节殡葬设施规划……………………………………………………第十一章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26)第一节防洪治涝规划……………………………………………………第二节消防规划…………………………………………………………第三节人防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第四节抗震规划..................................................................第十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8)第十三章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 (31)第十四章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32)第十五章城市风貌规划 (33)第十六章旧城更新改造规划 (33)第十七章开发区规划 (34)第十八章分区控制与空间发展时序 (34)第十九章实施措施与建议 (36)第二十章附则 (3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岳阳市城市发展的需要,制定《岳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是岳阳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条规划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1);(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三)《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2000);(四)《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2010.1.1);(五)《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六)《湖南省“3+5”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2009—2030年);(七)《岳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八)《岳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九)《岳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5年)(十)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各行业相关规划。

第三条规划空间层次: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区。

(一) 市域:指岳阳市所辖行政区范围,总面积为15019.2km2。

(二)城市规划区:指城市建成区及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具体包括岳阳市区1463.2km2(其中建成区86.32 km2);白云镇相关二个村4.3km2;岳阳县麻塘镇相关七个村、场18.2 km2、新开镇相关三个村14.3 km2;总面积为1500km2(详见规划区界定图)。

(三)中心城区:指城市的规划建设用地和近郊地区,总面积为375km2。

包括:主城区建设用地及临近地区,面积170 km2;云溪城区建设用地及临近地区,面积137.3 km2;陆城、路口城区建设用地及临近地区,面积34.3 km2;君山城区建设用地及临近地区,面积33.4 km2。

(四)规划建设区:指本规划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总用地面积155km2。

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岳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走新型城市化的发展道路;突出历史文脉和地方特色。

(三)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确保城乡居民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建设现代化的滨湖宜居城市。

第五条规划期限:2008-2030年,其中近期为2008-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设想为2030年以后。

第六条文本中黑体字条文属规划强制性内容。

违反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一部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二章城乡发展战略和目标第七条区域发展定位岳阳市位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圈内,是湖南省以长株潭为中心的“3+5”城市群的次中心和首位门户城市, 地处“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1+8城市圈”的双重辐射范围,具备融入“两区”、依托“两圈(带)”的地理区位优势,将建设成长沙与武汉之间的区域性经济次中心。

笫八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一化三基”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指导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以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为先导,以新型工业和现代物流业为基础,观光农业和旅游业高度发达、笫三产业全面繁荣、城乡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速国际化进程,加强人居环境建设。

笫九条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以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在完善城乡总体规划、深化配套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基础上,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人口布局;统筹城乡资源要素配置;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城乡共荣。

逐步形成“体制统一、规划统筹、资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笫十条城镇发展战略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完善,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培育都市圈和城镇群,形成区域发展合力;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加速人口、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有序集中,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子。

笫十一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详见附表三)笫十二条城镇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2015年城镇人口315万,城镇化水平55%;2020年城镇人口355万,城镇化水平60%;2030年城镇人口435万,城镇化水平70%。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空间管制与协调规划笫十三条土地空间分区将全市土地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三大类。

笫十四条禁止建设区及管制措施(一)禁止建设区:指以保护为主、禁止建设行为的区域。

包括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文物古遗保护区、基础设施走廊、水源保护地、矿产资源分布地区及其它一些根据需要划定的保护区。

其中生态敏感区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廊道及用于生态涵养的自然水体等区域。

具体详见表3-1。

(二)管制措施编制专项保护规划,划定核心保护区及外围保护带,严格保护区内的自然山林、河湖水系、森林植被、各类动物等生态资源及历史文化遗迹和矿产资源;严禁在核心保护区内进行开发建设,在其外围保护地带控制高强度开发,适度的开发建设应报上级有关部门审批;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编制保护规划,严格控制占用基本农田进行各项非农建设或改变其使用性质;禁止各类污染物不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排入生态区;严禁在各类禁止建设区进行开发建设;各类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地址、文物保护单位等应根据相关法律和技术规定划定保护范围,禁止在其范围内进行非保护性的开发建设;严禁在各类矿产资源分布区内进行各种工程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已弃置的原矿产资源分布区须进行生态治理,恢复其生态属性;禁止对自然山体进行新的非生态农业用地开垦,积极推行退耕还林或进行生态农田耕作,适当恢复其自然生态面貌;严禁在输水干渠和220KV电力线、油气管道等控制范围两侧取土和进行各项破坏性建设;笫十五条限制建设区及管制措施(一)限制建设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的各类宜农土地、坡度在15-25度之间丘陵山地、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等,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关系城镇整体生态格局、分布在城镇各组团之间、呈斑块状分布的区域。

(二)管制措施严格保护区内耕地,禁止非法占用耕地;组织部分地区退宅还耕,撤并乡镇和自然村落,将农村空置房基地作耕地开发改造,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严格控制集镇、乡、农村居民点及工矿区人均用地指标,控制农房分散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生态治理弃置地;强化对城镇功能的服务,维护和加强城镇间的路网建设;对需要建设的城镇市政设施和污染性企业,应进行科学选址和可行性论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应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和安全。

笫十六条适宜建设区及管制措施(一)适宜建设区:指以城镇高效土地利用为主的土地空间。

区内建设密度大,开发强度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效益高;人口聚焦、功能集中、经济中心地位突出;第二、第三产业在空间上高度集聚。

(二)管制措施科学编制区域城(村)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充分利用本区内未利用土地(包括弃置地),建立和完善城市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大、中、小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按90.1—105m2的指标控制,建制镇人均建设用地按105.1—110 m2的指标控制;城镇建设须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及现状资源条件,保护区内的山林、植被、水系,保护当地文化历史、风俗人情、地方风格和空间特色;严加保护城镇饮用水源地和取水口;城镇建设密集区必须进行统一规划协调,按照设施共建共享,环境共建共保,空间协调统一的原则做好空间利用规划;城镇之间、城镇各组团之间应建设生态隔离保护区,改善内外环境,提高城镇生活质量和美化景观环境。

笫十七条区域协调(一)市域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加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协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改造;加强与“长株潭”和武汉“城市圈”在产业、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深度协作,实施错位发展,形成互补型经济类型;加强接壤地区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设施共享机制;加快与相邻地区的旅游网络开发;协同保护边区生态环境;加强与毗邻区域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建设,提高共同抗灾自救能力,形成统一的救助体系;加强相邻地区文化生活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