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霉玉米鉴定图片
猪霉玉米中毒的诊治报告

20 0 9年 7月 ,义 县某 猪场 发 生 了猪霉 玉 米 3 诊 断 中毒病 例 ,发病 率几 乎 达 10 0 %,死 亡率 1%, 5
况报告如下。
通过 临床症状 和剖检病理变化 的分析 ,初步疗后病情得 到了控 制 ,现将诊 治情 怀疑是霉玉米 引起 的黄 曲霉素 中毒 ,进一步做实
1 临床症状
3 1 取 发霉玉 米放入 灭菌试 管 中 ,加无 菌水摇 .
大 部分猪 只 精神 沉 郁 ,采 食减 少 , 口渴 喜 振 数次 ,从 试管 中取 1 2滴振 荡液置 载玻片上 , ~
饮 ,但 体温 正 常 ,可 视 黏膜 黄染 。病 猪 全 身无 加盖玻片而制成压滴片 ,在显微镜下 观察,见到
2 病理变化
病死猪 消瘦 ,全 身黄染 、贫 血 ,全 身肌 肉、 小梗 ,小梗顶端着 生成 串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为 黏膜 、皮下均有 出血点和 出血斑 ,尤其是耳、腹 球 形 或 近 球 形 。 下 、四肢 内侧 ,胸腹腔 浆膜表 面常有瘀 血斑 点 , 通过对饲养员调查后得 知发 病猪都喂有霉玉 心外膜和心 内膜常有 明显 出血 点,肝脏呈黄褐色 米饲料 的病史 ,据发病情 况、病 理变化、实验 室 或 土黄 色 、肿 大 ,有 小 出血 点 、坏 死 、质 脆 ,胆 鉴定,确认本次发生 的为生猪霉玉米 中毒 。
玉米色泽气味判定标准

玉米色泽气味判定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玉米是一种常见的粮食作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之一。
它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选购玉米时,色泽和气味是重要的判定标准之一,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关于玉米色泽和气味判定标准。
首先来说玉米的色泽。
玉米的色泽是反映其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判断其品质好坏的重要依据。
正宗的优质玉米应该有饱满的颗粒和鲜明的颜色,通常是鲜黄色或白色。
色泽光亮鲜艳,没有斑点或者变色的情况,表明玉米品质较好,口感也更加鲜美。
玉米的颗粒应该饱满丰满,没有破损或者空心的现象,颗粒之间应该均匀分布,没有凹凸不平或者结块的情况。
玉米的气味也是判定其品质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宗优质的玉米应该有清香的味道,没有任何异味或者发霉的气味。
在闻玉米时,应该能够闻到淡淡的玉米味,而且味道应该纯正自然,而不是刺鼻或者刺激性的味道。
如果玉米有异味或者发霉的气味,就说明玉米可能已经变质或者受到污染,这样的玉米不宜食用。
值得注意的是,玉米的色泽和气味还受到储存条件和保存方式的影响。
在储存玉米时,应该选择通风干燥的环境,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潮湿的环境,以免影响玉米的色泽和气味。
在保存玉米时,最好选择透气性好的容器或者袋子,避免玉米受潮发霉。
也应该避免与有异味的食材或者化学气体接触,以免影响玉米的味道。
玉米的色泽和气味是选购玉米时重要的判定依据。
合格的玉米应该具有饱满光亮的颗粒和清新的香味,呈现出正宗的玉米风味。
在选购玉米时,可以通过观察玉米的色泽和闻其气味,来判断玉米的品质好坏,避免选购到变质或者受污染的玉米。
在储存和保存玉米时,也应该注意保持玉米的色泽和气味,避免影响其口感和品质。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选购和保存玉米,享受美味的玉米食品。
【字数统计:512】第二篇示例:玉米色泽气味判定标准玉米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粮食作物,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
其色泽和气味是判断玉米品质和新鲜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玉米生霉粒的鉴定方法及改善措施

理论研究 | THEORY66 食品安全导刊 2016年3月秋季为避免大雪覆盖,农民大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玉米穗抢收到自家庭院,由于庭院面积小、收获的玉米穗又多,堆码得高,再加上适宜的温度,水份在20%~35%的玉米生理活性大,就容易出现发热焐堆、霉菌滋生,导致玉米籽粒生霉。
通常玉米的胚都比较大,几乎占据着整个玉米粒的三分之一,占全粒重量的10%-15%,玉米胚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约含有全粒30%以上的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脂肪,适合霉菌生长和繁殖。
而且胚的营养比较丰富,呼吸旺盛,吸湿性很强,和小麦、稻谷相比较,玉米的呼吸强度是它们的十倍左右,且微生物附着量比较大,玉米自身含有的水分有很高。
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出现霉菌,从而发生生霉变质的现象。
不同品种的玉米生霉的速度和程度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不同种类的玉米果穗在后期的脱水程度有很大不同,通常脱水速度快的玉米品种在成熟后进行收获时籽粒的含水量较少,所以收获储存时不容易出现霉变现象,而针对脱水速度慢的玉米来讲,本身含水量就比较高,在收获后如果不进行全面的晾晒和烘干,在储存期间便会容易出现霉变现象。
玉米生霉对其品质的影响(1)等级下降。
霉菌大量繁殖,菌体本身及其代谢产物与玉米坏死组织混杂在一起,使玉米变色。
(2)营养价值降低。
生霉的玉米,由于其营养物质已被霉菌消耗,玉米营养价值降低。
一般情况下霉菌在湿度高于85%以上,温度超出25度使生长蔓延的速度相对较快,同时还会产生毒素。
鉴定生霉玉米的方法(1)通常玉米生霉以后玉米的皮就会变得不能成为一个整体,特别容易分离;(2)如果玉米出现生霉现象,玉米的胚芽内部就会出现黑色或者深灰色斑点,而有一部分玉米还是优质玉米;(3)质量好的玉米通常吃起来会越吃越好吃,而发霉的玉米则是吃在口中觉得味苦,(4)通常生霉的玉米颗粒相对较扁,看起来一点也不饱满,将玉米颗粒放在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
一般情况下,玉米不应判定为生霉粒的依据时:第一,玉米粒上的霉状物如果可以用干净的手指擦掉,而且用眼睛看不到有痕迹存在;第二,玉米粒表面被其他污染物污染后自身形成的斑点;第三,玉米颗粒破损,破损部位粘附有其它污染物的颗粒;第四,玉米冠部留有花丝脱落留下的痕迹(肉眼可见小黑点)的颗粒;第五,因病害产生斑点的颗粒。
太全了玉米26种常见病虫草害图谱

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指导,提 高农民对玉米病虫害防治的认 识和技能水平。
33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30
34
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当地主要病虫害种 类,选用抗病性强的玉
米品种。
2024/1/30
合理轮作
避免连作,与禾本科作 物轮作,减少土壤中的
病原菌和虫源。
深耕灭茬
通过深耕将病株残体翻 入土壤深层,加速其腐 烂分解,减少病原菌基
数。
22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科学施肥, 及时中耕除草,培育健 壮植株,提高玉米抗病
2024/1/30
13
玉米叶螨
形态特征
玉米叶螨成螨体长0.5-0.6毫米, 体色变化大,一般为红色。
2024/1/30
为害症状
玉米叶螨以成螨和若螨聚集在玉米 叶片背面刺吸汁液,被害叶片正面 呈现黄白色斑点,严重时叶片枯黄 脱落。
防治方法
在叶螨点片发生时及时摘除有虫叶 片并带出田外销毁。可选用炔螨特 、哒螨灵等药剂喷雾防治,注意交 替用药和轮换用药。
2024/1/30
病原
由半知菌亚门弯孢属真菌 引起。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 管理,药剂防治等。
8
其他病害
01
02
03
04
玉米粗缩病
由病毒引起,导致植株矮化、 节间缩短、叶片重叠等畸形症
状。
玉米霜霉病
由真菌引起,叶片上出现黄白 色条纹状病斑,叶背产生白色
霉层。
玉米褐斑病
由真菌引起,叶片上出现褐色 小斑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
银灰膜驱避
在田间铺设银灰膜或悬挂银灰膜条带,驱避蚜虫等害虫。
25
电子鼻快速判别玉米霉变技术研究

化了1 O个传 感器 的组合 , 对 3 并 2个 未知 样 品进行 判 别 , 中霉 变样 品 1 其 5个 , 常样 品 1 正 7个 。结 果表 明 传感
器优化 前后 主 成分 分数 分 别 为 8 .4 和 9 . 4 , 化 后提 高 了 1 . % 。 采 用 E ci、 l h n bs C r l 6 3% 75% 优 12 u l Ma ao i、 or a d a e—
电子 鼻 快 速 判别 玉 米 霉 变 技 术 研 究
崔丽静 周 显青 林家永 张玉荣
4 05 ) 502 10 3 ) 0 07 ( 南 工业大 学粮 油食 品学 院 郑州 河 , ( 国家粮食 局科 学研 究 院 北京 ,
摘
要
采用正常玉米样品 4 0个, 发霉玉米样品 4 1个, 建立了电子鼻对霉变与正常样品的识别模型 , 优
9 .3 。 对霉 变和正 常 玉米判 别 时 , 变样品 的判 别率要 远 高于正 常样 品的判 别 率。 06 % 在 霉 关 键词 电子鼻
中图分 类号 : 5 Q1
玉米
霉变
快速检 测
文章 编号 :0 3— 14(0 1 1 0 0 0 10 0 7 2 1 )0— 13— 5
文 献标识 码 : A
米判 别 研 究 甚少 , 需要 深 入 研 究 。本 试 验 广 泛 采 集
广 、 植 量 大 。我 国 也 是 玉 米 消 费 的大 国 , 是 玉 种 但 米 的储 藏存 在 较 多 的 问题 , 由于 玉 米 籽 粒 中胚 乳 较 大, 营养 丰富 , 容 易 被微 生 物 所 污 染 , 很 因此 属 于 较 难 储 藏 的粮 食 品种 。特 别 是 玉 米 在 收 获 季 节 遇 到
进口美国玉米品质检验方法ZB B20003-1985

标 准 名 英文名称 标准编号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提出单位 归口单位 起草单位 起 草 人 标准说明进口美国玉米品质检验方法 Methods of quality inspection for imported cereals-US maize ZB B20002-1985 1986-03-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李增有 王德富 王序青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进口美国玉米的品质检验。
ZB B 20002—85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进口美国玉米的品质检验。
本标准是参考《美国官方粮谷标准》、《美国粮谷分级程序》以及我国国家 粮食标准制定的。
1 检验项目及其解释1.1 外观与气味:指玉米的色泽、类型、等级、健全匀整程度、外观的洁净程 度及正常或非正常气味。
1.2 1.3 水分:指玉米的含水百分率。
容重:指单位容积玉米的自然重量。
1.4 破碎粒:指通过 4.76 mm(12/64 英寸)圆孔筛留存在 3 mm 圆孔筛上的未 变质玉米碎粒和整粒。
1.5 杂质:包括通过 3 mm 圆孔筛的全部筛下物和留存在 4.76 mm 及 3.0 mm 筛 上的甜玉米、爆裂种玉米以及所有非玉米物质。
1.6 损伤粒指因受热、发芽、受冻、发霉、病害、虫蚀、严重落地损伤、严重气候损伤 或其他原因受到损伤达到规定程度的玉米整粒或碎粒。
1.6.1 热损伤粒:分下列两种情况。
1.6.1.1 自热热损伤粒:因过量呼吸而显著变色受损,其变色范围已超出胚部, 沿颗粒两侧扩展到背部的玉米颗粒。
1.6.1.2 烘干热损伤粒:人工加热烘干时引起的颗粒显著变色、变形或膨胀隆 起。
1.6.2 胚部损伤粒:因颗粒的呼吸作用或高温而致的轻微或严重变色粒,除掉 胚部皮层检查时,其变色范围已深入胚内。
1.6.3 烘干损伤粒:人工加热烘干时引起的轻微或严重变色、胚部损伤、表皮 皱缩起泡或脱落,或颗粒呈现裂隙的玉米。
玉米生霉粒检验判定技术说明

玉米生霉粒检验判定技术说明中储粮内蒙分公司、内蒙古粮油质检中心二〇一五年三月按照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管理办公室下发《关于玉米生霉粒检验判定标准有关技术问题的说明》(质检办便函【2015】12号)的要求,依据现行《玉米》等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现对玉米生霉粒检验判定标准有关技术问题说明如下:玉米生霉粒含量的测定不可避免的涉及到4个国家标准,GB5491 粮食油料检验扦样、分样法GB1353-2009 玉米GB/T5494-2008 粮油检验粮食油料杂质、不完善粒检验GB/T22505 粮油检验感官检验环境照明的要求一、扦样、分样法由于生霉粒分布的极度不均匀性,要求扦样分样要高度精确,特别是在粮食收购验质和入库验收环节要尤为注意。
检验人员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扦、分样。
●在扦样方法中规定:一般以同品种、同批次、同等级、同生产年份、同储存条件为一个检验单位。
●小型仓房可在五同条件下,以代表数量不超过2000吨为原则,按权重比例从各仓房扦取适量样品合并,充分混合均匀后分样,形成检验样品。
●大型仓房和圆仓均以不超过2000t作为一个检验单位,每增加2000吨应增加一个检验单位。
扦样点的布置应以扦取的样品能够反映被扦区域粮食质量的整体状况为原则。
●散装的粮食根据堆形和面积大小分区设点,按粮堆高度分层扦样,用扦样器按区按点、逐层扦取样品,各点扦取的样品应当均匀,数量一致。
●分区设点方法:高大平房仓350㎡左右分区,各区设中心、四角5个点●区数在2个以上的,两区界线上的两个点为共同点(两区共8个点,三区共11个点,以此类推,区数+1×3-1 ),普通仓房粮堆边缘的点设在距边缘约50cm处(高大平房仓粮堆边缘的点设在距边缘约1m处)。
分层方法:粮堆在2米以下,分上下两层;堆高在2米-3米的,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在粮面下10-20cm处,中层在粮堆中间,下层在距底部20cm处;堆高在3-5m时,应分4层;堆高在5m以上时酌情增加层数。
玉米发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在适宜条件下发霉的原因。
2. 探究不同温度、湿度对玉米发霉的影响。
3. 学习微生物培养和观察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玉米发霉是由于其储存过程中受到霉菌污染,霉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大量繁殖,导致玉米变质。
本实验通过改变温度和湿度条件,观察玉米发霉的程度,分析不同因素对玉米发霉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新鲜玉米(10个)- 食品保鲜膜- 温湿度计- 玻璃瓶(5个)- 纱布- 滤纸- 乙醇- 灭菌器- 移液管- 玻璃棒2. 实验仪器:- 电热恒温培养箱- 电子天平- 移液器- 显微镜四、实验方法1. 将10个新鲜玉米分别编号为1-10号。
2. 将1-5号玉米放入5个玻璃瓶中,用保鲜膜封口,模拟正常储存条件。
3. 将6-10号玉米放入5个玻璃瓶中,用保鲜膜封口,分别放入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储存:- 6号瓶:25℃,湿度60%- 7号瓶:30℃,湿度70%- 8号瓶:35℃,湿度80%- 9号瓶:40℃,湿度90%- 10号瓶:45℃,湿度95%4. 每天观察并记录玉米发霉情况,包括发霉面积、颜色、气味等。
5. 实验结束后,将玉米取出,用滤纸吸去表面水分,放入干燥器中干燥,然后称重。
6. 将干燥后的玉米进行微生物分离培养,观察霉菌生长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 在正常储存条件下,玉米发霉较慢,发霉面积较小,颜色较浅。
- 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升高,玉米发霉速度加快,发霉面积增大,颜色加深,气味变臭。
2. 分析:- 温度是影响玉米发霉的重要因素。
温度越高,霉菌生长速度越快,玉米发霉越严重。
- 湿度也是影响玉米发霉的重要因素。
湿度越高,霉菌生长速度越快,玉米发霉越严重。
- 玉米表面的微生物是导致玉米发霉的直接原因。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微生物大量繁殖,导致玉米变质。
六、实验结论1. 玉米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容易发霉。
2.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玉米发霉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