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3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介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介前言建设珠三角绿道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是执行广东省提出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战略任务,是建设东莞市低碳、宜居城市的有效途径,是满足城乡居民休闲需求的实际举措。
东莞市区域绿道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初步搭建了绿道网整体的骨架。
但区域绿道尚未串联市域内众多优质的资源要素,从规模和密度上还不能满足市民便利使用的要求。
因此,在区域绿道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充实,建设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构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便民利民的绿道网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开展《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的编制工作,正是为绿道网建设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绿道网规划建设的背景1. 响应省市号召,深化绿道网体系省委、省政府部署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东莞市积极响应,成立了市绿道建设领导小组,基本完成区域绿道建设任务,取得了较好成果,获得上级和市民普遍认同。
为继续深化充实、加长加密绿道网,进一步向市民生活空间、活动空间延伸,加大覆盖面与提高服务水平,省建设厅正在出台相关文件,部署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开展城市绿道网建设工作,要求各市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绿道网规划。
东莞市积极主动,加紧编制绿道网总体规划,落实城市绿道的规划布局,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惠及民生的东莞市绿道网体系,走在全省前列。
2. 步入休闲时代,推动绿道网建设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生态资源越来越成为宝贵的稀缺资源;到大自然去,休闲游憩成为人们工作之余追求的生活方式。
绿道作为重要的户外休闲游憩场所,正受到高度重视。
近年来,东莞市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居民对健康和运动更加关注,日常和周末、节假日游憩需求大大增加。
东莞已经进入休闲时代,并已具备进一步构建休闲社会的基础条件。
因此,从东莞市经济实力以及市民的休闲需求来看,绿道网的建设是东莞自身提升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休闲社会的重要途径。
广东省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广东省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对于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广东省东莞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东莞市土地资源现状东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东岸,地理位置优越,土地总面积约 2465 平方千米。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在土地利用结构方面,建设用地所占比例较高,主要集中在城镇和工业园区;农用地面积相对减少,尤其是耕地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未利用地的开发潜力有限。
从土地质量来看,部分地区存在土壤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影响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生态功能。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1、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为东莞市的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空间,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坚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3、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加生态用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
三、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1、城镇建设用地区集中布局城市中心区、各镇区的城镇建设用地,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2、工业集中区划定专门的工业园区,引导工业企业集聚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3、农业保护区将优质耕地、基本农田划定为农业保护区,严格保护,保障农产品的供应和农业生产的稳定。
4、生态保护区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等,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维护生态平衡。
四、土地利用的具体措施1、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进行管理,严禁擅自改变土地用途。
2、推进节约集约用地通过提高建筑容积率、盘活闲置土地等方式,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3、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防止耕地流失。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0~2015)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文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东莞市城建规划局2001年1月项目名称: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项目委托单位:东莞市城建规划局项目承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院院长:王静霞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总院总规划师:王景慧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分院院长:李迅高级城市规划师王凤武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分院总规划师:范钟铭高级城市规划师王祖毅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负责人: 刘泉高级城市规划师杨律信分院顾问总工、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组成员:曾宇城市规划师乔继明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魏天爵城市规划师蒋朝辉助理城市规划师朱文华高级城市规划师周建民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郝天文工程师马林涛助理工程师洪昌富高级工程师王瑞石高级工程师王召森工程师何林林高级城市规划师秦晓昂城市规划师孔彦鸿工程师曲毅高级城市规划师刘永合工程师东莞市参加人员:朱川局长、城市规划师卢沛超副局长、城市规划师叶伟南副局长李天海科长、城市规划师刘林宏科长、城市规划师雷劲松助理规划师吴志刚规划院院长、高级工程师邱磊规划院所长、高级规划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 (2)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第四章城市性质 (5)第五章城市规模 (5)第六章城市总体结构 (5)第七章居住用地规划 (8)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9)第九章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 (10)第十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2)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3)第一节道路系统 (13)第二节道路交通设施 (15)第三节公共交通 (17)第十二章绿地系统及城市景观规划 (18)第一节绿地系统 (18)第二节城市景观 (19)第十三章旧城改造与更新规划 (20)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2)第十五章环境保护规划 (23)第十六章环境卫生规划 (24)第十七章给水工程规划 (24)第十八章排水工程规划 (25)第十九章燃气工程规划 (26)第二十章供电工程规划 (27)第二十一章电信、邮电工程规划 (27)第二十二章城市防灾规划 (28)第一节消防工程 (28)第二节人防工程 (28)第三节防震减灾工程 (29)第四节防洪工程 (29)第二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 (30)第二十四章城市远景发展的有关问题 (31)第二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32)第二十六章附则 (33)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订,是东莞市域范围内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城市性质第五章城市规模第六章城市总体结构第七章居住用地规划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第九章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第十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第一节道路系统第二节道路交通设施第三节公共交通第十二章绿地系统及城市景观规划第一节绿地系统第二节城市景观第十三章旧城改造与更新规划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十五章环境保护规划第十六章环境卫生规划第十七章给水工程规划第十八章排水工程规划第十九章燃气工程规划第二十章供电工程规划第二十一章电信、邮电工程规划第二十二章城市防灾规划第一节消防工程第二节人防工程第三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四节防洪工程第二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第二十四章城市远景发展的有关问题第二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第二十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订,是东莞市域范围内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条本规划基本依据包括下述标准和文件: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2、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协调与持续发展(广东省建设委员会、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组编著,1996年);3、《东莞市市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1989~2010年》(东莞市城建规划局,1989年);4、东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东莞市人民政府,2000年);5、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东莞市人民政府,1999年);6、关于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说明(东莞市城建规划局,2000年)。
第三条规划修编重点:1、研究粤港协调和综合发展中东莞市的区域定位和发展职能问题,确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策略;2、调整和控制东莞市区土地利用和未来发展方式;3、提出各类城市用地、综合交通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布局与重大城市建设项目的安排和发展战略;4、提出市域和市区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的目标、实施策略和污染控制的具体措施。
广东省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广东省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多划基本农田占用方案(佛山至东莞城际铁路广州南至望洪段项目)编制单位:东莞市国土资源局编制日期: 2015 年 9 月目录一、前言 (1)(一)编制目的 (1)(二)编制原则 (1)(三)编制依据 (2)(四)编制程序 (3)二、概况 (4)(一)东莞市概况 (4)(二)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6)(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情况 (8)三、占用多划基本农田的必要性 (12)(一)项目概况 (12)(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4)(三)占用多划基本农田的理由 (16)四、项目用地的合理性分析 (17)(一)项目用地选址的合理性分析 (17)(二)项目用地规模的合理性分析 (25)五、占用多划基本农田的可行性分析 (27)六、占用多划基本农田情况 (29)(一)土地利用情况 (29)(二)占用多划基本农田情况 (30)(三)占用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情况 (32)(四)耕地占补平衡方案 (32)七、占用多划基本农田影响评估 (36)(一)占用多划基本农田影响评估 (36)(二)减缓措施 (37)八、结论 (39)(一)结论 (39)(二)建议 (39)附表 1 东莞市多划基本农田占用登记表 (41)附图 (42)附件47一、前言(一)编制目的为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多划基本农田管理,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划定基本农田进行永久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 167 号)、《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 2012? 2 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规定的通知》(粤府办,2013?3 号)、《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印发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规定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管理规定 >相关配套文件的通知》(粤国土资规划发, 2013? 83 号)等要求,进行广东省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多划基本农田占用方案(佛山至东莞城际铁路广州南至望洪段项目)的编制。
东莞市常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

市常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修改方案(从莞高速公路段安置地)市常平镇人民政府年月目录一、简况................................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区域简况..................................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社会经济发展简况..........................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情况............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规划修改原因分析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项目简况..................................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规划修改背景和原因........................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规划修改的必要性.......................... 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规划修改的紧迫性..........................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规划修改可行性分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规划修改的法律法规符合性..................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建设用地布局调整的科学性、合理性..........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 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规划具体修改情况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调入地块用地情况分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调出地块用地情况分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规划修改方案..............................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规划修改影响评估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东莞市长安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

东莞市长安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调整完善方案长安镇人民政府年月日目录第一章总则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规划调整完善背景和原因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国家宏观背景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广东省大力推进规划调整完善工作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长安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规划调整完善原则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坚持严守底线、保护资源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坚持合理配置、节约集约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坚持突出重点、城乡统筹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坚持多方衔接、标准先行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规划调整完善的依据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法律法规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政策文件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技术规范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相关规划及其他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规划调整完善的范围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规划调整完善的期限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章长安镇概况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社会经济概况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现行规划编制与实施情况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现行规划编制情况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现行规划实施情况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章主要指标调整情况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耕地保有量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建设用地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四章建设用地布局调整情况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五章建设用地复垦区调整情况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七章与相关规划的协调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协调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与城镇总体规划协调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与环境规划相协调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与交通、水利设施等相关规划的协调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八章规划调整完善对规划实施影响的评估报告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农用地及其他土地布局调整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建设用地布局调整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九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错误!未指定书签。
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

减 1.34 平方公里、道滘镇减 1.09 平方公里、洪梅镇减 0.48 平方公里、 石龙镇减 0.43 平方公里、 石碣镇减 1.04 平方公里、 高埗镇减 0.81 平方公里、万江街道减 1.40 平方公里、沙田镇 虎门港减 2.11 平方公里(附表 1) 。 第十二条 减量途径 水乡经济区主要减少并复垦以下建设用地: (1)黑烟囱和 无证无照等违法排污企业用地、违法用地; (2)外围低效或零 散工业用地; (3)空心且没有特色的村庄。 (详见图 09 水乡经 济区减量建设用地分布图) 第十三条 减量实施机制 (1)镇街改造更新类建设用地需捆绑一定比例的减量复 垦用地; (2)镇街新增类建设用地需捆绑一定比例的减量复垦 用地; (3)统筹发展区新增建设用地需须捆绑一定比例的减量 复垦用地。
-9-
镇生活区、工业发展区等地区。规划建设发展区 239.9 平方公 里,占总土地面积的 47.0%。 (2)控制要求: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优先落实发展 项目、优先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第三十条 弹性引导区 (1)指限制建设区域,包括乡村居民点、轻柔产业区和 现状生态环境敏感、建设混杂、高污染高能耗等地区。规划弹 性引导区 72.6 平方公里,占总土地的 14.2%。 (2)控制要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弹性选择空间 分布, 通过整理减少现状建设用地, 引导低高度、 低强度开发。 区内现有乡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原则保留,严格控制村庄扩张; 其它建设用地根据规划逐步拆除复垦或更新改造。更新改造鼓 励连片集中,根据建筑质量与区位条件等因素采取环境整治、 功能臵换、拆除重建、拆除复绿等多种方式,鼓励产业转型升 级和发展文化创意、旅游服务等轻柔产业。 (详见图 05 水乡经 济区空间分区管制图) 第六节 功能布局 第三十一条 总体布局 以水乡新城为核心,以区域发展轴和功能联系带为基本骨 架,形成“组团集聚、轴带强心、圈层布局”的空间结构。 (详 见图 06 水乡经济区规划结构图) (1)组团集聚 以组团模式组织新城、生活、乡村、工业以及轻柔产业等 功能,强化城镇空间集聚、紧凑、有序发展。 (2)轴带强心 强化珠三角东岸区域发展轴和穗莞惠区域发展轴,加强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划 100.00
22.78
29.66
77.22
70.34
9.63
9.63
-6-
城市总体规划关键数据——东莞
中
批地
山林果园
农村建设用地
耕地及空地
1535.24 889.43 1872.40 11763.66
1153.69 1996.77 11274.88
6.46 3.74 7.88 49.51
4.86 8.40 47.45
实施评价
6.3 教育园区一览表:无 6.4 城郊绿地系统一览表:
-8-
城市总体规划关键数据——东莞
编号 1 2 3 4 5 6 7 8
名称 大岭山林场 大屏嶂林场 清溪林场 樟木头林场
银瓶嘴 灯心塘 马山 莲花山
6.5 市区市级城市公园一览表:
序号
名称
1 旗峰公园 2 人民公园 3 鳒鱼洲公园 4 新城中心公园 5 万江中心公园 6 东城中心公园 7 篁村公园 8 宏远公园 9 白马公园 10 儿童公园
1234.40 132.99
373.44
827.34
363.70
805.30
5412.21
7047.60
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现状
规划
49.39
30.39
7.80
14.20
22.34
22.92
0.24
0.63
0.13
0.72
12.60 0.60
17.51 1.89
6.90
11.74
6.72
11.43
级别
重点保 护片区
重点保 护片区
实施评价
- 10 -
城市总体规划关键数据——东莞
1996 年 10 月,提交了内容完备的规划文件和图纸
广东省人民政府
现状 2000
近期 2000—2005
中期
2006~2015
远期 2015 以后
备注
-2-
城市总体规划关键数据——东莞
2.2 规划范围:
序 项目
号
1 规划区
2
城市规划区 市区
行政区划
全市 4 区 28 镇 市属城区、东城、万江、篁村 4 个区和寮步镇西北 的 7 个自然村
近期 2005 430
84 71 280 65% 265
中期 2010 420
86 73 294 70% 240
远期 2015 400
90 80 320 80% 200
实施评价
4.2 城镇建设用地:
序
项目
号
年份
1 全市 2
建设用地 人均建设用地
3 主城
建设用地
4区
人均建设用地
单位 —— km2 km2/人 km2 km2/人
8.16 6.05
建设情况
现状改善 现状改善 规划 规划 规划 规划 规划 规划 规划 规划
-9-
基本功能
综合性郊野公园 扩大部分用地 文化公园 综合公园 综合公园 综合公园 综合公园 雕塑公园 雕塑公园 儿童公园
实施评价
城市总体规划关键数据——东莞
11 植物公园 12 运河公园 13 滨江公园
万江坝头 莞城细村
铁路沿线工贸城镇 综合性加工业区,三高农业基地 外向型工业城镇,生态旅游区
14
寮步、东坑、桥头、企石、石排
外向型加工业城镇
88.10 70.48
5.2 市域城镇建设用地平衡表:缺
-5-
城市总体规划关键数据——东莞
5.3 主城区建设用地平衡表:
序 用地 号 代号 1R 2C 3M 4W 5T 6S 7U
近期建 设规模
规划指引
规划向货物流通中心方向发展, 远期成为集储、运、销为一体的 社会化公共设施。发展成为生产 性货物流通中心。 规划向货物流通中心方向发展, 远期成为集储、运、销为一体的 社会化公共设施。发展成为生活 性货物流通中心。 规划向货物流通中心方向发展, 远期成为集储、运、销为一体的 社会化公共设施。发展成为生产 性货物流通中心。
2
原因
内容
1982 年、1986 年、1989 年、1995 年先后四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快速的工业化,特别是近几年东莞市工业由劳动和投资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化,第三产 业特别是高层次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国家西部开发政策的逐步实施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 织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原来规划的部分内容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城市发展的需要,从城 市功能、结构和发展战略等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都要求作出部分调整和完善。
8G
合计
用地名称
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绿地 其中:公共绿地 城市建设用地
面积(公顷)
现状
规划
2673.53
2141.68
421.88
1000.74
1209.09
1615.66
12.85
44.09
7.07
50.70
681.61 32.63
3
人口
1999 年户籍非农业人口为 38.73 万人。
4
经济
1999 年全市 GDP 为 412.84 亿元(当年价)
包括 4 个区和 28 个建制镇,下辖 594 个村(居)委会。市区位于市域西北,下辖 4 个区,分别为城区、
5
行政
篁村区、东城区和万江区。
6
城市
荣誉
1.2 编制过程:
序 项目
号
1
历次总规
备注
单位:平方公里 备注
实施评价
-3-
城市总体规划关键数据——东莞
四、规模与城镇化
4.1 人口及城镇化:
序
项目
号
年份
1
全市总人口
2
其中:市区
3
市区建成区人口
市域城镇人口
4
城镇化水平
5
暂住人口
6
暂住人口比例
单位 —— 万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 万人 %
现状 1999 395.63 82.6 66.8 213.6 54% 244.81 ——
-1-
评价 备注
城市总体规划关键数据——东莞
3
单
4
位
5
6
7 过
8程
9 10 11
批 12 准 13
组织编制 规划编制
审批
启动
纲要
评审
调整 成果 时间 部门 文件
二、时间和范围
2.1 规划时期:
序
号
项目
1
时期
东莞市人民政府 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 广东省人民政府 1995 年 6 月中旬开始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2000 年 5 月开始对 1996 年的规划方 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1996 年 6 月 1996 年 2 月 8 日经省内专家组讨论审议,8 月 23 日经由省内专家组再次审议
14.86 7.39 8.11
规划 规划 规划
植物科普公园 综合公园 综合公园
6.6 市区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编号
保护单位
1
金刚经云石塔
2
却金亭碑
3
博物馆旧馆
4
容庚故居
5
崇礼堂
地点 莞城中心小学 光明路与教场街交界处
人民公园内
城区旨亭街 石冲街
级别 市级 市级
市级
市级 市级
建筑年代 清代 明代
三十年代
规划指引
严禁发展 污染工业
248.8 公顷
92.9 公顷 71.1 公顷 296.6 公顷
20 平方公里 175.3 公顷 103.9 公顷
445.2 公顷
单位:公顷
单位:平方公里 实施评价
-7-
城市总体规划关键数据——东莞
序 名称
号 1 龙湾港仓库区 2 同沙仓库区
3 外贸仓库区
4 桑园仓库区 危险品仓库区 合计
城市总体规划关键数据——东莞
城市总体规划关键数据——东莞
一、概要
1.1 1999 年城市概况:
序
号
项目
内容
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东江下游,北靠广州,南依深圳,东邻惠州、博罗,西隔珠江与
1
位置
番禺相望,处于穗、深、港经济走廊的黄金地段。
2
面积
市域总面积 2465 平方公里
1999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 395.63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 150.82 万人,非户籍暂住人口为 244.81 万人。
面积 2465 平方公里 237.6 平方公里
三、性质和职能
3.1 城市定位:
序
号
项目
1
性质
2
目标
3
职能
内容
珠江三角洲地区性中心城市,东莞市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信息 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 东莞市政治、科技、文化及商贸服务中心; 珠江三角洲的地区性中心城市,重要轻加工制造业中心之一; 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国际著名的信息产业发展基地; 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现代化城市。 东莞市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商贸服务中心; 珠江三角洲地区性中心城市和轻工产品制造业中心; 全国重要的信息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基地。
塘厦
外向型加工工业基地
130
5
重
点 6
镇 7
石龙
长安 厚街
珠三角水铁联运中心之一,高新技术
加工区
综合性轻工业加工区
130
综合性轻工业加工区
130
8
樟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