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其与社会性之异同析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其与社会性之异同析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其与社会性之异同析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其与社会性之异同析

王乐夫 陈干全

[摘 要] 文章探讨了“公共”及“公共性”起源和演变历史;认为“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之一,并主要从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价值观的公共性、管理手段的公共性、管理对象和目标的公共性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简要分析了公共性与社会性的异与同。

[关键词] 公共管理;公共性;社会性

在一般意义上,“公共管理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了解决公共问题,维护与实现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与公共部门施加管理的社会活动。”[1]因此,公共性贯穿公共管理全过程,公共性是公共管理区别于其它管理的本质特征之一。与此同时,在本源上,公共管理的一切要素皆来源于社会,公共管理是一种社会活动,社会性又是公共管理的内涵之一。本文拟初探“公共性”内涵,并论及公共性与社会性的关系,以求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公共管理的内涵。

一、公共及公共性探源

在公共管理学研究范畴内,“公共”是最常见的词汇。可以列举的关于公共二字的概念恐怕有几十个之多,例如公共组织、公共事务、公共权力、公共利益、公共选择、公共行政、公共物品、公共关系等等。尽管人们对这些概念研究颇多,但大多数都忽视了“公共”的基本涵义。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们把重点放在对公共管理如何实现管理目标的研究上,即追求公共管理主体以经济、效率、效能的原则,实现公共管理目标的各种可能方式,而体现公共管理根本特征的“公共性”却不为人们所重视。公共性的丧失使得公共管理活动难免走样,以致要么成为少数人的统治工具,要么变成纯粹的管理活动。因此,为了进一步研究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找回公共性,必须先对“公共”的原初涵义做一番挖掘。

根据辞海的解释,“公”的中文含义为“公共,共同”,与“私”相对。《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为此意。汉语大辞典中“公共”意为“公有的”;“公用的”;“公众的”;“共同的”。因此,“公共”的中文语义强调多数人共同或公用。“公共”在古希腊语汇中有两个起源。一是起源于古希腊词汇pubes or “maturity”,强调个人能超出自身利益去理解并考虑他

人的利益,同时意味着具备公共精神和意识是一个人成熟并且可以参加公共事务的标志。二是源于古希腊词汇(K oinon),英语词汇“共同”(common)就起源于该词,意为人与人之间在工作、交往中相互照顾和关心的一种状态。[2]由以上解释可以看出,“公共”的原本含义都强调群体共同的关系。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群体的共同生活,就有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公共”在这里可以被看做与“社会”是一致的。

“公共性”是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等领域的复杂的概念。就政治学角度而言,一般认为“公共性”是衡量政府活动性质和基本价值的分析工具,具体表现在政府活动的长远目标,政府公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政府决策对于保障公共利益完整性和完全性的意义等方面。公共管理活动作为不局限于政府行为的社会活动,其“公共性”应有更广泛的内涵。我们认为,仅就起源看,“公共性”不完全等同于“公共”的原初涵义,“公共性”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并且随着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又有不同意义。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就不是生活在孤岛之中,就出现了“公共”问题,但在阶级社会之前,公共问题还只是氏族全体成员的共同问题。随着国家的产生,以公共权力为后盾的国家成为“公共性”即公众意志的虚拟代表,其本质却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工具,“公共性”远离了“公共”的最初涵义。

恩格斯在论述国家起源时指出,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陷入不可调和的矛盾,需要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来缓和冲突,把冲突限制在一定“秩序”内,从而使利益不同的阶级或群体不至于在无谓的争斗中把自己和社会一同消灭。[3]因此,国家在这里充当不同阶级或群体的公共利益和意志的代言人角色,它等同于协调双方的“公共性”。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社会契约论从另外角度更加明确地阐述了同样问题。社会契约论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类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都有运用上天赋予他自己的价值和趋利避害的权利。然而,由于每个人在运用上天给予的权利去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候,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损害了每个人的利益,解决的办法是运用理性,通过协商把天赋权利让渡出来,使之成为一种“公意”,由

“主权者”国家来维护和实现“公意”。在这里,共同利益演变成为“公意”,也就是说具有了“公共性”。

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或政府成为“公共性”的代言人,使“公共性”与最初“公共”的涵义相差甚远。然而国家的存在对实现“公共性”却是十分必要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在本质上“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4]在国家运用公共权力进行阶级统治时必须以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为基础,以执行社会性职能为基础,因为“一切政治权力起先总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职能为基础的”,“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继续下去”。[5]可见,在阶级社会里,“公共性”并非仅仅被缩小到统治阶级范围内,它至少在表面上或者一定程度上是“代表”了各阶级的共同利益。因此,它仍不完全丧失“公共”内涵。

在国家干预主义盛行的当代,“公共性”一直是政府和政治的同义词。与此相对应,在以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个人本位时期,“公共性”不得不隐藏在市场的个人行为背后。近代以来,随着找回“公共性”的呼声日高,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社会,寻求实现真正意义“公共”的途径。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建构了通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来实现全人类福祉的制度框架,公共选择理论则希望通过投票机制把个人理性转化为社会共同决策,籍以实现公共利益。罗伯特?达尔和米歇尔?哈蒙(Michael Harmon)强调政策过程的互动性是维持和获取公共利益的必要条件。政治多元主义认为,公共性或公共利益往往是通过公民或公民团体(社群)的共享利益得以具体实现的。此外,民主行政理论、代议制政府等也分别对“公共性”的实现提出方案。总的来说,当代社会中,“公共性”始终是政治科学研究的中心之一,只不过在不同阶段或不同派别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罢了。

二、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本质属性之一

对于公共性,如果不是给定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加以概括和描述的话,那就是:在公共管理研究范式中,公共性“指的是一种公有性而非私有性,一种共享性而非排他性,一种共同性而非差异性。具体如:在社会公共性领域内活动的主体不是纯粹的私人主体,还有公共主体;运作的权力(利)不是纯粹的私人权力(利),还有公共权力(利);所作的决策不是纯粹的私人自治,还有公共决策;生产的物品不是纯粹的私人物品,还有公共物品。”;如此等等。[6]也有学者认为公共性是指“政府作为人民权力的授予者和委托权力的执行者,应按照社会的共同利益和人民的意志,从保证公民利益的基本点出发,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7]基于以上描述,我们认为,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要素之中。

(一)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共同构成公共管理的主体(这里的国家与政府都从狭义的意义上说的)。作为公共管理主体,这些组织具有不同于其它私域组织的公共性特征,主要表现在:

1.代表性。从起源上,国家、政府都是一定阶级的代表,维护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在现代社会,国家、政府都力求成为最大多数人利益的代言人,在构成上尽可能吸纳一切可以吸纳的人或组织参加其中。而社会组织本身就是团体因各种需要尤其是利益需要而结合成的共同体,它总能够代表这一团体的意志,维护其共同利益。

2.公务性。公共管理主体之所以是公共机构,主要在于其机构(组织)事务的公共性。不管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还是社会公共组织及其成员,都是在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务活动,而不是私人事务。

3.公益性。公共管理组织及其代表的行为目标或宗旨必须具有公益性本质,公共性组织依靠特殊的公共权力和组织制度规定,把实现公众依靠个人无法实现的利益作为自身存在的价值体现。西方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是个人出让主权并订立契约的产物,是保障个人无法实现利益的主权者代表。而现代政府也被当作维护社会公正、效率,弥补市场不足的制度性工具。

4.权力的法定性。不仅国家、政府机构和其他社会公共组织的产生、设立与废止是法定的,具有合法性,而且他们的行为和结果都必须合法,并且承担相应责任。法律,就其实质而言,是公众意志的表达。而法律所保障的权力,在本质上同样是公共权力。公共管理主体只有依法行使权力,才真正具备合理性。

(二)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与一般意义上的管理把如何经济地和富有效率地实现管理目标不同,公共管理的价值观更主要体现在平等、正义、公平、民主、伦理以及责任心等方面。私人管理建立在个人本位主义和自利性本质之上,把追求个人效率或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取向。与其迥然不同的是,公共管理则注重在民主政治理念上去实现公众的高度参与、社会公平以及承担为公众谋求福利的责任。

首先,效率一直是公共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而伦理原则的加入则增加了管理绩效的公共性。在公共行政发展历史中,曾经受到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及对效率原则的过分关注的影响,公共行政一度陷入手段与目的分离、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脱节的境地,公共行政成为一种纯粹的管理手段。然而,这在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正如达尔所说,“作为一个学科或潜在的科学的公共行政学的基本问题比纯粹的管理问题要宽广的多;与私人管理学相对照,公共行政学的研究预设不可避免地要将公共行政问题置于伦理考虑的脉络背景之中。”[8]这里的伦理考虑,就是要求公共行政进行价值判断。

其次,公共组织是公平的依靠,追求社会公平是公共组织的天职。现代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调控行为被看作解决自由市场经济产生的各种不公正问题的合法途径,在平衡效率与公平、效率与民主、效率与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古代对政治领域的公平问题十分关注,如孔子的“政者,正也。”提倡的是为政不

可偏颇,需公正合理。新公共行政学理论也对公平问题格外关注,按照弗里德里克森的解释,新公共行政学试图在传统公共行政学对效率和经济问题关注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公平的衡量指标。新公共行政学所极力坚持的是,行政管理者不是价值中立的,他们应该对有效的管理和社会公平做出承诺,并以此作为价值、奋斗目标或理论基础。而在现代,我们或许更关注的是,公共管理在保证效率的情况下,究竟给公众带来了怎样的好处,这恐怕也是新公共管理主义一再追求的目标之一。

再次,公共管理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从法源上看,公共组织的管理活动所依赖的公共权力具有社会公共性,即来源于社会公众的意志。因此,公共组织只有承担起维护公众利益,消除社会不公正现象时才具有合法性。从本质上讲,公共管理必然是责任取向的过程。这种责任可以表现为对整个社会发展所肩负的引导义务,也可以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约束;既是对社会正面发展的积极响应,也是对其负面偏差的一种纠正;如果说传统行政学强调的是政府对其行为负责,那么现代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更应该做到真正对社会负起责任。正如新公共行政学认为的那样,公共管理者应当有道德意识,通过公共服务的道德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体现出社会责任感。

(三)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权力是政治社会的基石,是理解一切政治现象的基础。就如霍布斯所言,“契约,没有刀剑,就是一纸空文。”恩格斯也认为,国家本质上是同人民大众相分离的公共权力。公共管理是管理主体运用公共权力实现管理目标的社会活动,因此,公共权力是公共管理活动的后盾和基础,公共权力的公共性充分体现了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作为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权力充分实现公共性的过程是历史的和具体的过程。从起源上说,公共权力最早表现为大众的共同权力。它是起源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需要,因而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凝聚和体现公共意志的力量,是人类社会和群体组织有序运转的根本保证。在阶级社会之前,权力作为一种组织起来的力量,在其组织范围内是归属于整个组织的,每一个组织成员都分有着这种权力,而这种权力也按原始的规则服务于整个组织的整体利益。随着阶级社会到来,公共权力逐渐脱离了其大众基础而变成少数人的专用工具。这一历史进程使权力丧失了它的公共性,被少数人所攫有。掌握权力的人总是借助权力的力量而把自我凌驾于公共组织及其成员之上,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则表现为凌驾于社会之上。公共意志变成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意志,从而使权力成为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一种工具,成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体现。当然,为了谋求阶级统治的合法性,为了保证阶级统治能够为社会组织所接受,统治阶级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公共利益,在一定条件下让代表着阶级意志的权力“服从”公共意志。

权力的公共性再次被发现归功于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于权力问题的探索。启蒙思想家对政治领域的许多现象做了本源性考察,例如国家、主权、民主、权力(利)等,在他们眼里,公共权力从大众享有的权力变化为少数人专有的统治力量,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已经被制度化了,于是,需要找出相应加以制衡的机制。近代以来关于权力制衡的制度设计、关于民主的呼唤、对公民参与的重视,以及通过法律来规范行政行为等等,皆出于维护权力公共性的要求。

当前公共管理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许多方面也是力图使公共权力公共化。例如,强调对权力的监督,避免对公众利益的侵害;强调更多的分权而非集权;加强各个利益团体充分保障自身利益的能力;强调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而非以政府为中心的管理,使公共权力的运用最大可能地给公众带来好处;强调公共管理者的道德约束,从而使其成为权力约束的辅助力量,避免公共权力私人化;追求公共管理的社会责任,实现公共权力和责任在社会范围内的一致性;如此等等。

(四)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的客体或对象是公共事务,即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无疑它们均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公共管理主体对公共事务和管理首先从公共问题入手,公共问题是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同时,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或宗旨是实现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因此,公共事务、公共问题和公共利益的公共性正是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首先,公共事务的公共性体现于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是公共部门及其代表,而不是私人组织或私人。如果把全部事务划分为公共事务和私人事务的话,那么公共组织机构,如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就天然地成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

其次,公共事务的公共性还在于它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宗旨。“一切社会团体均以善业为目的。”[9]这里的善业就是一种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一定范围内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它产生于社会又独立于社会。在非政治社会中,公共利益与全体成员的利益是一致的,而在阶级社会中,公共利益因阶级分化而分化,公共权力维护的是统治集团的公共利益。尽管如此,运用公共权力所进行的政治统治,也必须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为基础,以执行社会职能为基础的。尽管公共利益在起源上可以是大众与私人利益的结合,但本质上公共利益不是私人利益的简单相加。作为公共管理主体所追求的目标———公共利益,是公共管理主体从社会性本位出发所进行公共选择的结果,并且通过一定的法律规范制度安排体现出来。不这样做,公共利益就难以保障,毕竟“凡是公共的东西都是最得不到照顾的东西。”相对于私人利益来说,公共利益更容易受到侵害,实现起来也更加困难。所以,在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公共管理主体往往把实现公共利益作为自身的责任。特别是现代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的质量更为关心,要求管理者从公众需求入手,以社会公众

的喜好为导向,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正如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所说,“如果美国公共行政的实践者要为民主社会的活力做出贡献,他们就必须准备增进和服务于单个人的利益,正是后者构成了他们实质性的公共性。”

再次,公共问题是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所谓公共问题,是与那些“影响有限、只涉及到一个或少数几个人的”私人问题相对的“影响广(包括对不直接相关的人有影响)的问题。”[10]公共问题也是公众的普遍性问题,它不直接指向或局限于某一当事人,否则,就是该私人、团体份内之事,也就不能构成问题。[11]与私人问题可以通过市场规则经济地得到解决不同,公共问题关系到不同群体的利益,用市场方式无法真正有效地解决,达到社会公正公平的效果;或者是解决成本太高,即存在外部不经济和搭便车现象,如公共物品。因此,只能由公共管理组织运用公共权力,通过立法或制订规则的方式完成。

总之,近代以来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内管理倾向和效率取向的日渐泛滥,导致对这一学科的研究逐渐远离公共精神,反过来又使这一学科的独立地位受到挑战。但是,正如埃里森(Allison)所说,“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在所有不重要的方面都是相同的”。[12]公共性体现公共管理与其它管理的根本差别,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

三、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与社会性之异同分析

总体而言,一方面,公共性来源于社会性,在一些时候它们是一致的,比如非政治社会里公共性实际上和群体性是等同的。另一方面,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抽象并升华了社会性(群体性),比如建立在契约之上的“公意”,体现出公共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的本质特征。在一定条件下,公共性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性,二者的异与同都存在。

首先,从起源看,早期的思想家对公共性与社会性是分不清的或认为等同的,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国家与社会根本混淆。如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人类生活的自然需要。国家就是达到正义或公道的手段。这里,他是把国家与社会等同起来,混淆了两者界限。因此他的国家充其量是群体的结合,因为还没有出现与人民相分立的公共权力。[13]直到亚里士多德那里,才区分了国家与社会,认为国家起源于社会,是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恩格斯肯定国家源于社会说,同时指出,“在这里,国家是直接地和主要地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斗争中产生的”。赫伯特?斯潘塞也认为,“必须把政治组织理解为是社会组织的这样一个组成部分,即它承担着为了公共之目的而不断地实施限制的功能……。”因此,我们认为,国家所代表的公共性与整个社会所代表的社会性是具有产生的异时性的。[14]

其次,从哲学意义上讲,社会性与公共性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公与私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公共性与私人性也是如此。只是公共性与私人性并无截然分开,

二者有交叉之处。所谓“公中有私(局部和个人),私中也有公(共同事务和利益)。”[15]正是公共性与私人性及二者交叉的部分构成了广义的社会性。与此同时,公共性作为共性是对社会群体中的个性的一种提炼和升华,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契约等)基础上的群体一致的意志或者意识表达,因此,公共性脱离了社会个体的杂乱无章和无序,成为一定团体的集中意志。还应看到,在发展趋势上,随着社会自治的完善和国家作为统治工具的最后消亡,公共性与社会性将再次趋同,达到终极目标的社会性,实现古人所称颂的社会大同。如《礼记?礼运》所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公共性与社会性由混沌统一到分离对立,再到新的社会领域内的统一,体现了公共性与社会性及其相互关系具体的和历史的辩证演进过程。

最后,在具体实践中,公共管理以社会为参考坐标,表现为公共部门的活动越是接近社会,其公共性越明显;越远离社会,其公共性越弱。如公共管理从权力中心向社会中心转变,从管理中心向服务中心转变,管理原则从对上负责到对下负责转变,如此等等,其结果都使公共管理活动更趋向民主,更能保障公平,也最大可能给公众带来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乐夫:“论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及其他”,载《政

治学研究》2001年第3期。

[2]参见:张成福教授博士论文。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6页,人民出版

社197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44页,人民出版

社1972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9页,人民出版

社1972年版。

[6]王保树、邱本:“经济法与社会公共性论纲”,载《西

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7]孙柏瑛:“公共性:政府财政活动的价值基础”,载

《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期。

[8]转引自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第9页,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1999年版。

[9]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3页,商务印书馆1965

年版。

[10](美)詹姆斯?安德森著,唐亮译,公共决策[M],第

66-67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11]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第435页,台北五

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

[12]竺乾威、马国泉编:《公共行政学经典文选》(英文

版),第32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3]邹永贤主编:《国家学说史》上,第9页,福建人民

出版社,1987年版。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5页,人民出

版社1972年版。

[15]夏书章著:《现代公共管理概论》,第3页,长春出

版社2000年版。

(作者单位:王乐夫,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教授;

陈干全,中山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广州)

(责任编辑 张家人)

公共管理_公共性本质与功能目标的内在统一

[收稿日期] 2002211222 [作者简介] 蔡立辉(1965—),湖南益阳人,法学博士,中山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公共管理研究。 公共管理:公共性本质与 功能目标的内在统一 蔡立辉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 [摘 要] 公共管理是在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公共行政理 论派别。当代公共管理“公共”性的实质就是通过加强和完善公共部门自身的责任机制来建立和发展社会公共责任机制,通过公共部门自身切实履行义务来让公众履行义务,通过维护与实现公共利益来最终实现政治统治利益。它强调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加强和维护现有的基本社会秩序、提高管理的效率与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改善公共责任机制,从而增强公共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公众的凝聚力。公共管理充分体现了公共性本质与功能目标内在统一的特性。 [关键词] 公共管理;公共性本质;功能目标;内在统一[中图分类号] D0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5420(2003)022******* 西方国家针对政府管理极权化和官僚主义化所导致的垄断、低效率、财政赤字和各种社会危机,以及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等社会现实,进行了一场以市场化为取向,旨在推行绩效管理和强调顾客至上的政府改革运动。有人把这场运动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公共管理理论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公共行政理论派别。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过去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行政管理”概念及其理念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公共管理教育和理论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为此,我们从知识发展和社会实践的角度揭示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本质与功能目标之间内在统一的 特性,对于正确理解公共管理和开展政府改革来 说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一、公共管理的理论缘起与知识发展 公共管理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管理活动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自从产生了国家及其附属物———政府公共部门,就产生了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因而也就产生了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实践活动。但是,公共管理作为一种运动或理论,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产生与形成的。公共管理的理论缘起与知识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 西方国家社会发展和政府管理改革的实践是 — 441—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J OU RNAL OF RENM IN UN IV ERSIT Y OF CHINA No.2 2003

(必备)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110

公共管理学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1.“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 (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 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 ②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 (3 资量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公共物品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4)公共物品的划分 ①纯公共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 准公共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②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设施 无形的公共物品(软——):法律。政策,制度 ③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国防,外交,全国性法规政策 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城市基社,地方性法规,政策 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1 (2

(1 (2 (3 (4 (5 4.“治理”与“善治” ①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及自组织网络六种用法。 ②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善治”口号,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为善治的基本要素。 5.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 三次重大范式变换: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学。 6.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及比较:两种途径——“政策途径”(P-途径);“商业途径”(B-途径) “P-途径”来自于公共政策学院,以政策研究为方向,重视定量分析方法,尤其是经济学分析手段。把政策执行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政府项目上。 “B-途径”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研究中,并仍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 (1)共同点:①以组织外部定向,强调政治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 ②重视规范研究并关心改善绩效,主张从经验中学习尤其是偏爱案例分析法。 (3)各有所长: ①P-途径重新认识政策分析对于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实践者的经验,重视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传播, 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深管理者的对话。 ②B-途径更强调以研究和理论取向,应用和融合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一种以公共管理与 私人管理相比较为基础的综合框架,注重战略管理,关心过程问题,把焦点集中在职业化的公共管理 者而非政治执行官身上。 7.雪城大学(1991年9月20号——21号)第一次美国的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是公共管理新范式诞生的象征性标志。 8.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即其要研究作为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及其环节(组织,决策,沟通,协调,监控,评论等);研究如何应用各种科学知识及方法解决,公共事物的管理问题——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实践。 9.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与范围。传—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 公—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立、司)和非营利组织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层面 (2)公——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传——建立在政治学基础上,公——不同学科。 (3)公将研究焦点由传的“内部取向”转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绩效研究。 (4)涉及大量公共行政学没涉及的主题(公共物品,公共选择,政府失败) (5)公——既是实证的又规范的;传——局限规范研究。 10.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1)经济学途径成为公共管理学研究(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的一个重要途径。它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管理问题。 ①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说、交换范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作为一种公共政策

可行性分析怎么写

篇一:可行性报告范文 一、基本情况 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单位名称、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法人代表姓名、人员、资产规模、财务收支、上级单位及所隶属的市级部门名称等情况。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的基本情况:单位名称、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法人代表姓名、资质等级等。 合作单位的基本情况:单位名称、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法人代表姓名等。 2.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姓名、职务、职称、专业、联系电话、与项目相关的主要业绩。3.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项目类型、项目属性、主要工作内容、预期总目标及阶段性目标情况;主要预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指标;项目总投入情况(包括人、财、物等方面)。 二、必要性与可行性 1.项目背景情况。项目受益范围分析;国家(含部门、地区)需求分析;项目单位需求分析;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是否属于国家政策优先支持的领域和范围。 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项目实施对促进事业发展或完成行政工作任务的意义与作用。3.项目实施的可行性。项目的主要工作思路与设想;项目预算的合理性及可靠性分析;项目预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分析;与同类项目的对比分析;项目预期效益的持久性分析。4.项目风险与不确定性。项目实施存在的主要风险与不确定分析;对风险的应对措施分析。 三、实施条件 1.人员条件。项目负责人的组织管理能力;项目主要参加人员的姓名、职务、职称、专业、对项目的熟悉情况。 2.资金条件。项目资金投入总额及投入计划;对财政预算资金的需求额;其他渠道资金的来源及其落实情况。 3.基础条件。项目单位及合作单位完成项目已经具备的基础条件(重点说明项目单位及合作单位具备的设施条件,需要增加的关键设施)。 4.其他相关条件。 四、进度与计划安排 五、主要结论 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要求 一、概述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名称1.2 项目承担单位及负责人 1.3 项目起止日期 1.4 项目主管部门 1.5 项目简要内容及实施目标(以前是否申请、验收过) 2 企业概况 2.1 企业简介 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所有制性质、隶属关系、企业地址及邮政编码等 2.2 人员情况 职工总数及构成,工程技术人员及构成,计算机及自动控制等专业及相关专业人数。 2.3 企业资产信用状况资产总额(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值、流动资产、负债总额、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总额)。 收入总额(主要营业收入、税后利润总额、银行借款总额)。 银行信用等级。 税务局情况记录

张克非《公共关系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性组织的公共关系)【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社会性组织的公共关系 1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我国社会性组织的公关问题与公关任务 1.社会性组织的环境和公关问题 (1)教科文卫类的社会性组织 ①教科文卫类的社会性组织既不同于主要从事社会生产和流通的企业,也不同掌握社会权力资源,主要进行协调、管理的政府组织。它们主要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创造、传播知识、文化和科技成果,向社会公众提供教育、医疗等多方面的服务。 ②在发达国家,这些组织大多不以营利为目的,能够得到政府拨款或各种社会赞助、基金的支持,有相对稳定的生存保障,而政府、赞助者和公众对它们也有较大的制约和较高的要求,其运行也相对规范。因此,这类组织往往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社会公信力和美誉度,

是社会公众、其他组织之间的黏合剂,与社会价值、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和公众的生活质量有密切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③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由于社会、体制的转型和相关制度、机制建设的滞后,社会性组织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遭遇了许多的困境和问题,导致自身社会公信力的下降和公众的不满。近年来,教育系统的高收费、乱收费,教育质量的下降,医院收费过高、医患关系紧张等,已成为屡受媒体和公众批评的重大社会问题,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2.从公共关系角度所作的分析 从公共关系和无形资产管理的角度来看,社会性组织,尤其是其中的学校、医院等单位,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1)环境变化的两重性 随着改革开放、重视知识和人才、面向市场等变化,大部分社会性组织的内外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另一方面,内外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内外公众的满意度和评价有所下降,尤其是消费者的意见较为强烈;人才的流动性加大,要保持其稳定发展的成本、难度越来越大。 (2)组织与公众在利益、认识上的差异 社会性组织环境变化中的两重性,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组织与公众在利益、认识上的分歧所造成的。 (3)消解缺乏沟通酿出的苦果

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补充复习材料: 公共管理学原理 第一章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A、联系。(1)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2)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 B、差别。(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 二、公共物品的特性: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有企业和个人提供,主要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特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外部性。 三、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与范围。传—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 公—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立、司)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的方面。(2)公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传—建立在政治学基础上,公—不同学科。 (3)公将研究焦点由传的“内部取向”转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研究。 (4)涉及大量公共行政学没涉及的主题。例:公共物品,公共选择,政府失败。。。。。 (5)公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传—局限规范研究。 (6)公将自身建立在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是从这种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范式,反过来成为指导这种实践的模式,因此,与传相比,它更具有现实性。 四、21世纪我国公管面临的挑战 1,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政府管理提出的挑战 A、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计划经济(“命令式经济”)条件下。所谓传统政府即“全能型政府”:集中配置社会资源,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全面、微观、直接干预。 (1)政企不分、政资不分。(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3)权力过于集中。(4)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 B、转型期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1)建立与完善市场体制。(2)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行政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3)建立一支高素质、廉洁奉公的公务员队伍。 2,入世对我国政府管理提出的挑战。(1)入世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阻碍市场化进程。 (2)入世对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法律规则意识淡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利益至上,阻碍WTO规则的有效执行。 (3)对公务员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官员的市场观念落后;法律意识淡化;竞争意识不强;学习能力不足)。 第二章、公共组织理论 一、公共组织:广义――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第三部门组织。狭义――国家机关组织。 二、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组织人员、组织目标、职能范围、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力与职权、权 责划分、规章制度、团体意识、组织设计、支持硬件、技术和信息。 三、公共组织的类型▲ 根据管理公共事务的不同,可分为管理文化、科技、教育、国防、公安、外交等事务的各种公共组织。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公共性”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第一小组讨论发言稿要谈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明确下什么是“公共性”——根据《辞海》的解释,“公”的含义为“公共,共同”,与“私”相对;《礼记》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为此意。而从“公共性”的本源及演变来看,最早意义上的“公共性”是一种朴素的全民性,如古希腊的民主制。那么现代的“公共性”究竟是什么,它在公共管理中是如何体现的?我们小组通过讨论,将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阐述。 一、公共性在公共管理之中的内涵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组找到了学术界三个不同的观点来阐述公共性在公共管理之中的内涵—— 1.1王乐夫的观点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体现在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执掌公共权力,谋求公共利益,管理公共事务,承担公共责任。它表明,公共性致力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推进、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方式。具体分为: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邵门; 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部门内部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 3.公共管理的职能是协调政府与市场、社会、公民的关系,实现公共利益; 4,公共管理的过程体现了公共管理权力运作的多向度和公开性。 1.2付翠莲的观点 1.在伦理价值层面上,“公共性”必须体现公共部门活动的公正与正义。 2.在公共权力的运用上,“公共性”要体现人民主权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 3.在公共部门运作过程中,“公共性”体现为公开与参与。 4.在利益取向上,“公共性”表明公共利益是公共部门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必须克服私 人或部门利益的缺陷。 5.在理念表达上,“公共性”是一种理性与道德,它支持公民社会及其公共舆论的监督。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共同构成公共管理的主体;二是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平等、正义、公平、民主、伦理以及责任心等方面。三是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权力是政治社会的基石,是理解一切政治现象的基础。四是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公共事务,即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

谈对公共管理专业的认识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从产生意义上讲是公共组织的一种职能,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组织和以公共利益为指向的非政府组织(NGO)为实现公共利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公共管理从学科意义上的内容包括公共管理原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公共政策,发展管理,教育经济管理以及劳动社会保障等方向,公共管理学的兴起得益于全球化新公共管理运动,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新公共管理学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公共管理学研究进入百家争鸣的时代。 现代公共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集中体现在是否将目标定位在公共利益上,公共管理不仅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而且更应当强调社会公平,因为社会公平是作为分配的公共服务的法律和现实基础。当代新公共管理倡导是从主体的广泛意义上理解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的主体不再只限于政府和组织,进而把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区分开来 公共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熟悉公共事务和国际事务管

理规则和机制,能在文教、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公共管理的性质和特点(1)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 (4)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 (5)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公共管理以公共福利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新公共管理的七大要点 1.公共政策领域中的专业化管理。这意味着让管理者管理,或如胡德所言“由高层人员对组织进行积极的、显著的、裁量性的控制”。对此最为典型的合理

可行性分析说明书

实验1 可行性分析说明书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选定系统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编写可行性分析说明书,掌握系统可行性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明确可行性分析的容和格式。 二、实验容 对选定系统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按如下编号编写提示撰写可行性分析说明书。 【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钱江电子商务园项目 2.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林传貌 3.编制单位:远景控股 4.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及使用手册》(第三版); 3)《工业可行性研究编制手册》; 4)《现代财务会计》; 5)《工业投资项目评价与决策》; 6)国家及省有关政策、法规、规划; 7)项目公司提供的有关材料及相关数据; 8)国家公布的相关设备及施工标准。 9)环境保护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5.项目建设目标:建设钱江电子商务园 项目规模:预计投资项目的总投资为25938万元 项目容:本项目在市钱江经济开发区新征用地37407平方米(合计约56.1105亩),其中工业用地30637平方米(合45.9555亩),综合用地6770平方米(合10.15亩),建设钱江电子商务园。园总建设面积99116m2,其中电子商务大楼32796.23m2,非生产性工业用房11988m2,高端智能物流仓储18146.1m2,仓库25796.2m2,地下建筑面积10389.41m2。 项目建设期:2年

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额为25938万元。资金来源则由商请金融部门贷款15000万元,其它由企业投资者按各自投资比例自筹。 7.经济与社会效益: 本项目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风险小、投资回收期短,市场前景好,贷款偿还能力较强,经济、社会效益俱佳的好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和财务生存能力,同时具有较好的抗风险能力。 8.相对项目建议书批复的调整情况 9.主要结论与建议: 项目建成后,由财务评价得,项目投资利润25.77%,税后财务部收益率22.91%,投资回收期6.01年(含2年建设期)。且本项目建设设符合“十二五”时期国家及当地产业政策及发展规 【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1.项目建设单位与职能 2.项目实施机构与职责 远景控股,注册资本金8000万,由林传貌(强力实业)投资2000万元,占注册资本25%;林正柱投资1600万元,占投资比例20%;林加来(侨兴纸业)投资1600万元,占投资比例20%;王同委(福龙电脑织唛)投资1600万元,占投资比例20%;及王海波(摩根投资)投资1200万元,占投资比例15%,共同出资筹办,主要经营围包括:电子商务及相关实业投资。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提出的背景和依据: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成为企业开拓国外市场,提高流通效率的新渠道,消费者面临消费的新选择,也成为政府部门拉动需、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 我国电子商务的交易规模06年迈上万亿台阶达到1.5万亿,07年以来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0%,2010年达到4.55万亿,2011年接近6万亿,相当于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2.5%。网络零售增长更加迅速,通过20年的花费,07年达到542亿,但从542亿到2010年的5239亿只用了三年,每年都是翻番的增长,三年基本增长10倍。2011年已经超过7500亿,连续七年增长百分之百。 同时,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成为稳定增长方式的重要动力。据有关统计,2011年,我国电商服务企业突破15万家,电商服务业收入超过1200亿,电子支付认证服务逐步推进,近5年,中国第三方电子商务支付总额增长速度将近60倍,2011年达到2.16万亿,目前电子商务第三方电子支付企业已经达到101

MPA公共管理基础 复习试题及参考答案

MPA公共管理基础复习试题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管理活动既是许多人协作进行的生产,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同时又是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进行的,这表明和管理活动具有()C A、专业化 B、社会性 C、两重性 D、目的性 2、最早提出并划分管理职能的是()C A、泰罗 B、韦伯 C、法约尔 D、孔茨 3、在管理职能中,作为管理活动的逻辑起点和首要职能的是()A A、计划 B、组织 C、控制 D、领导 4、下列职能中,不属于法约尔提出的五职能论中的是()D A、计划 B、协调 C、控制 D、领导 5、作为管理过程的控制器,对管理过程的顺利进行具有保证作用的职能是()C A、计划 B、组织 C、控制 D、领导 6、近代管理著作中,《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的作者是()D A、泰罗 B、韦伯 C、梅奥 D、法约尔 7、标志着管理科学诞生标志的著作是()C A、《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B、《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 C、《科学管理原理》 D、《工作与人性》 8、在管理理论中,提出要实行计划和执行只能分离,使管理职能细化的学者是()A A、泰罗 B、韦伯 C、梅奥 D、法约尔 9、确立当代行政体系的基本原则,提出建立科层制、专业化、行政人员委任制等原则的是()B A、泰罗 B、韦伯 C、梅奥 D、法约尔 10、下列不属于现代管理理论的是()D A、社会系统学派 B、权变理论 C、人性行为学派 D、X理论-Y理论 11、在下列理论中,主张管理者应当吸收工人参与,采取以工人为中心的管理

方式,强化工人的责任,依靠工人的自我管理的理论是()D A、需要层次理论 B、双因素理论 C、动态平衡理论 D、不成熟-成熟理论 12、认为组织是一个系统,它由若干子系统组成,同时组织又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受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影响,对组织的管理分析应当按照系统的原则进行的管理理论是()D A、管理科学学派 B、管理过程学派 C、社会系统学派 D、系统管理学派 13、下列不属于行政管理主体的是()D A、街道办事处 B、司法部 C、中国人民银行 D、政治协商会议 14、提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观点的是()D A、魏洛比 B、怀特 C、巴纳德 D、威尔逊和古德诺 15、下列不属于行政管理的客体是()B A、国家事务 B、管理事务 C、行政机关内部事务 D、社会公共事务 16、行政学发展历史上重视民主管理、重视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属于()B A、传统管理时期 B、人际关系时期 C、现代化管理时期 D、新公共管理时期 17、在行政学发展的新公共行政时期,最有影响和最有成就的理论流派是()D A、西蒙的决策理论 B、科斯的新制度经济学 C、马斯罗的需要层次理论 D、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 18、下列属于行政管理事务的是()B A、某国有企业给员工解决住房问题 B、媒体和公众要求政府对物价实行控制 C、某企业员工举行示威活动,要求企业增加工资 D、某政府机关与某公司发生经济合同纠纷 19、行政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是()A A、依法管理 B、效率 C、公平 D、成本收益的最大化 20、标志着西方行政学诞生的著作是()B A、《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 B、《行政管理学之研究》 C、《公共行政原理》 D、《行政管理科学论文集》 21、第一本为公共管理确立基本学科框架的教科书是()C A、马克斯的《新民主中的公共管理》 B、奥特、海德、沙夫里茨的《公共管理精华读物》 C、波兹曼、斯特拉斯曼的《公共管理战略》 D、巴可夫、纳特的《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 22、(07试题)提出使管理职能细化并提出“职能工长制”的管理学家是()A

公共管理包含着两方面要素:管理性与公共性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2.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 公共管理包含着两方面要素:管理性与公共性。 从管理性分析,法约尔等早就指出,为实现管理中高效,需要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手段,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样,“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毫无疑问,公共管理中需要研究计划、组织、控制等问题。 从公共性分析,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主体(政府与非政府公共组织),他们拥有着公共权力,承担着与企业目标不同的公共责任。这些目标是有效公平地向民众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为了实现目标,公共组织需要不断制订与实施可以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广义)。为了保证达到这些目的,需要强化公共监督,倡导高尚的公共道德。因此,对公共管理可从两方面定义: 从区别企业管理与各种形式的私域管理出发,公共管理可以定义为:“公共管理是政府与非政府公共组织所进行的、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追求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定义的前半部是区别企业管理,定义的后半部是区别非企业化的私域中一切形式的管理。 从公共管理所包括的基本内容出发,公共管理可以定义为:“公共管理是政府与非政府公共组织,在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在维护、增进与分配公共利益,以及向民众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服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3.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 4.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5.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6.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公共管理问题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主导社会事务和社会发展的前沿问题,也是人类社会自从出现利益分化和阶级分化以来的重大现实问题.如今,人类社会的航船已经行进到21世纪,在时代发展的新起点上仍在持续着全球化的人类社会的结构转型,而主导社会变化和发展的公共管理也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和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边缘化、国际化、创新化、公共政策化、知识管理化和可持续发展化. 一、公共管理边缘化 在21世纪,公共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更是无法替代,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的行为与过程更会成为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从学科研究来讲,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科学在经历长期的分化和初步的融合之后,开始逐步向整体化、边缘化和横断化迈进,跨学科与交叉综合研究成为公共管理研究的主要趋向。各种与政府管理密切相关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开始围绕政府管理问题的解决而交叉、融合。政府公共管理问题的边缘化是公共管理过程与行为边缘化的反映,作为一种全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它的发展过程也必然包含着中心边缘化和边缘中心化的丰富意蕴。 公共管理的边缘化趋势表现为:21世纪的公共管理将把主体中心主义转化为客体中心主义,把权力中心主义转化为服务中心主义,把效率中心主义转化为成本中心主义,把个体利益中心主义转化为公共利益中心主义。传统的管理把统治权和统治行为置于社会的中心,21世纪的公共管理则不同,它关注政府实施的各种计划、项目的有效性,表现出一种目标导向的趋势,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从属于目标这一中心,这个目标的具体表现就是顾客的满意。21世纪的公共管理会更注重社会的分权,表现出一种破除权力拜物教的趋势,使人们把视线从关注权力和权力的运行转向关注管理的效果上来。政府不再是唯一执掌公共权力的组织与部门,公共权力随着公共管理的社会化而社会化,公共管理变成了一种为公众的服务。公共组织在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时不是单向地去考虑政府行为的效率,而是把这种效率的提升放在行政成本投人降低的双向思考之中,反映出成本意识先行的思路。21世纪的公共管理还把预防永远无法治愈的瘤疾当作处理问题的思路,把掌权者与权力本身区分开来的做法从观念上否定了行政权力的私有,并试图以此减少腐败的滋生空间,使公众增加对政府的满意度。公共管理边缘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走向一种全新的公共行政模式的方向,是政府管理变迁中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代写论文 二、公共管理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发展,公共管理在向边缘化发展的同时正日益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全球化的多边贸易的发展与各国市场壁垒的逐步瓦解不断为公共管理的国际化提供基础,多边贸易的发展导致了诸如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样的多边贸易协议的出现。在WTO下,各主权国家纷纷出让部分主权,以承认W,I,0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日益增多,像打击跨国犯罪、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核扩散等领域内的活动将更多地依赖于各国政府之间的谈判和协作,民族国家单独行动的空间将进一步缩小。在社会事务方面,市场经济和贸易自由的发展都要求各国政府拓宽开放的领域,放松某些管制,以便更充分地加人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还凸显了地区和城市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地区和城市将越过国家疆域,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再工业化和重新组合的主要空间。这使得政府公共权力逐步流向地区机构和社区,从而打破了政府包揽社会公共事务的格局。同时,新一轮爆发的信息革命正为公共管理的国际化提供技术保障,畅通、快捷的信息对政府管理所具有的价值意义越来越大。21世纪公共管理国际化的趋势表现为管理思想、管理文化、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国际化。管理思想国际化突出表现在公共管理人员将逐步摆脱狭隘的思想观念,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更加注重管理创新。管理文化是公共管理部门在长期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作风等,在信息网络化、竞争全球化的21世纪,注重本土管理文化和外来管理文化的结合,博采众长,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新文化己成为公共管理发展的必需。管理人才是制约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努力创造适于公共人才资源发现、培育、使用和发展的宏观环境,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丰富低廉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低成本、高收益正成为公共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软件可行性分析报告和需求规格说明书

软件可行性分析报告和需求规格说明书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软件件工程 考核论文(文档) 软件可行性分析报告和需求规格说明书 [教务管理系统之子系统——系内课程安排] 文件状态:[√] 草稿[ ] 正式发布[ ] 正在修改报告编号:1251210140 当前版本: 1.0 编写人:孟豪阳编写日期2012.12.10 班级:12512101 审批日期 保密级别:

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客户方 开发方 项目委托时间 项目开发时间范围从11.27 至12.12

目录 1 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页码)2需求规格说明书……………………………………………………(页码)

一、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1.引言 1.1编写目的 教务管理是大学的主要日常管理工作之一,涉及到校、系、师、生的诸多方面。如何把教务工作信息化,模块化,便捷化是现代高校发展的重点,所以迫切需要研制开发一种综合教务管理软件。 1.2 背景 开发软件名称:教务管理系统之子系统——系内课程安排 项目与其他软件,系统的关系:开发出的软件要适用于各种WINDOWS平台和SQL SERVER数据库下,支持局域网和INTERNET下的资源共享以及EXCEL的表格输出等,最低配置要求PIII 800,128M内存以及8M显存显卡。开发环境:Windows 2003/xp Server。开发工具:JAVA 数据库管理系统:mysql。 1.2 术语定义 (1)教师授课信息:教师的数据项有授课类型、时间等。 (2)教师类别信息:教师的数据项有教师类别、教师基本工资等。 (3)教师考勤统计信息:数据项有出勤时间、出勤天数、缺勤类别等。这些信息可从出勤管理系统中获取。 (4)医疗保险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医疗保险时间、医疗费用保险、社会保险费用等。 (5)教师基本信息:包括数据项有教师姓名、教师课程、教师工号等。 (6)教师年终奖金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年份、教师的年终奖金数额等。 第6 页共15 页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贵州大学研究生复试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 2公共行政:公共行政可概括为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之内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包含着“谁在管理”、“如何管理”、“管理什么”三个方面的:含义。 3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 政事务管理工作。最广义的: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指国家政治目标的执行,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 狭义的:指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又称为公共行政。 4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 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5公共治理: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二者整合而成的公域之治模式,具有治 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依据多样化、治理方式多样化等典型特征。 6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7政治行政二分法:行政与政治不同“行政管理的领域是一种事务性的领域 它与政治领域的 那种混乱和冲突相距甚远 8 公共选择理论:以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前提,依据自由的市场交换能使双方获利的经济学原理来分析政府的决策行为,民众的公共选择行为以及两者关系的理论学派. 9 新公共管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 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10.公共治理理论:关于不要求政府整天疲于应付,而希望政府有自知之明,做自己应做和 能做的事;不强求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而重视网络社会各种组织之间的平等对话的系统合作关系的一系列理论。 11.新公共服务理论: 公共管理者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 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他们的工作重点既不应该是为政府航船掌舵,也不应该是为其划桨,而应该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12.公共组织:从广义而言,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 旨的组织,从狭义上来看,乃是行使行政权,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 13.组织: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 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 14.事业单位: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 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 15.科层制: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他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16 公共领导:指社会公共组织协调统一地在公共领域,为实现社会共享性利益的有效维护、 合理享用和可持续增长,组织提供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并且为此进行战略、规范的确定,及相应的资源配置和调控的领导活动。

公共管理复习名词解释重点

公共管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p5 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匪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匪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破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这些特征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费进行收费是不可能的,因而私人提供者就没有提供这种物品的积极性。公共物品的上述特征以及规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的特点,使得私人企业或市场不愿意提供、难以提供或提供难以做到有效益,因而一般由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划分。一种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另一种是分为有形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无形公共物品(软公共物品)。还有一种划分是将其分为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 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的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公共选择理论p25、P65、P364 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政治经济经济学”或“政治的经济学”理论,80年代以后被广泛的应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它是一个政治学和经济学交叉研究而产生的流派或学科,更准确的说,是一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政治学主题的跨学科学派。 公共选择理论假定组织中的个体是“经济人”。个体行为具有经济人的特征:其一,经济人是理性的,总是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选择。其二,经济人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人们加入组织,目的同样是要通过组织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关于政府行为一个非常有影响的重要论点,便是政府及其官员是预算最大化者。政府作为经济人,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于政府被要求追求非金钱目标,并且处于垄断的环境中,自身又没有提高效率、降低损耗的激励机制,过分增加政府产出不但没有被指责浪费的危险,反而可以提高在公众中的声誉和威望,增加官员的薪水与特权,这完全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因此,政府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来增加预算、扩大支出。 3、公共组织p42 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分、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为目的的组织,他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了第三部门组织。而狭义的公共组织指的就是国

公共管理心得体会

公共管理心得体会 篇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 学习体会 县三合镇党委蒙胜平 为期15天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使自己有机会以积极专注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一生难得的学习充电之中。虽然时间不长,但内容丰富,此次学习,使我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提升了精神境界,开阔了视野,受益终生。 本次培训班历时十天80个课时,设置了包括课程领导干部心理调适、清华校史、公共财政管理、公共管理前沿、领导科学与艺术、招商引资战略与务实、区域发展新战略、政务礼仪、国际形势与国家安全等课程。 一、本次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培训,使我在理论上开阔了眼界。参加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是我个人一直以来的愿望。此次培训的内容广博,渗透到各方面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实际工作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系统性。此次培训的师资一流,每个教授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博览古今,举一反三,综合分析,系统研究,深入浅出,令人耳目一新。对于一些热点和难点及长期存疑的

问题有了明朗清晰的解读。通过学习交流,汲取了丰富的理论营养,涉及了相关的实用专业知识。 (二)通过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培训,提升了学养。学养是公务人员能力素质的重要反映,是一个人总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动的先导。思维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思维判断的正确与否。受旧有思维方式的惯性制约,解决处理问题的手段有时不免单一、僵化。此次培训中,对思考问题方式方法的理解和体会最深,受益最多。通过学习,懂得了在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时,要更多地考虑事物的背景条件、主客观因素、发展方向和趋势。特别是要学会采取变向、逆向、多维、系统地思考,体现工作的艺术性和灵活性,实现工作的有效创新。这次学习,校方还特意安排了有关人文、音乐、拓展训练等方面的专题交流和训练。通过了解清华大学的人物、历史和风物,直接感受和领略到清华大学建校以来知名校长及教授的大家风范和人格魅力,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对“严谨、求实、谦和”的清华校风、对“行胜于言”的清华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思想和精神受到了陶冶,对提高个人的品味和素养也有所收益。 (三)通过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培训,提高政治修养。由于长期在乡镇工作,不由自主地形成了一些工作习惯和思维定势。这次学习,使自己有机会和时间重新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