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

合集下载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地震、台风、梅雨、山洪、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其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常见、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被称为“长江流域防汛重中之重”。

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和秋季,尤其是梅雨季节和台风雨季节。

二、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如华北平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

干旱灾害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以春季和夏季为主。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灾害有加剧的趋势。

三、地震灾害中国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要地震带分布在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带,如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等地。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次生灾害多的特点。

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3年的雅安地震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四、台风灾害台风主要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

台风灾害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具有强烈的风力、暴雨和风暴潮特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台风路径和强度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五、梅雨灾害梅雨灾害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等。

梅雨季节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容易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梅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六、山洪、泥石流灾害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山区,如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

这些地区地形陡峭,地质破碎,降水量大,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山洪、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救治难度大的特点。

七、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区域性: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不同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不同。

如东部地区以洪涝、台风为主,西部地区以干旱、地震为主。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灾害地理特点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灾害地理特点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灾害地理特点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预测和控制的自然力量所导致的灾害事件。

由于中国位于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包括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多样、地形变化剧烈等因素,导致了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地理特点。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主要由于长江、黄河等河流的泛滥、雨水过多以及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等情况所引起。

长江、黄河和淮河流经多个省份,其中尤以四川、湖南、浙江、河南等地更为频繁。

洪涝灾害不仅对农业造成重大影响,还对城市造成严重破坏,损失巨大。

二、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是中国的另一个常见自然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

中国的地震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北地区和台湾等地。

其中最严重的地震有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地震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

三、台风灾害台风灾害主要影响中国的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

台风带来的狂风和豪雨对当地的农作物、建筑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福建、广东、浙江等省份是台风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地区。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台风的频率和强度在近年来有所增加,对中国的影响也愈发严重。

四、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

干旱导致土地水分不足,农作物生长受阻,牲畜缺水,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中国西北地区的地势高、气候干燥,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干旱灾害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逐渐增加。

五、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由于中国地势复杂,包括高山、丘陵、河流等地形,滑坡与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

滑坡灾害多发生在山区,土地下滑导致房屋和道路的破坏,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植被稀疏的山区,雨水冲刷土壤形成泥石流,造成山洪、堰塞湖溃坝、村庄毁灭等后果。

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是滑坡与泥石流灾害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地区。

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措施

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措施

中国应对自然 灾害面临的挑 战和未来发展
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自然灾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国地大物博,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如地震、洪涝、台风、干旱 等,应对难度大。
贫困地区抗灾能力薄弱:部分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抗灾能力较弱, 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预警系统建设不足:虽然中国在预警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不足,如预 警覆盖面不够广、预警准确率不够高等问题。
中国的自然灾害 及其应对措施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XX
目录

和中 特国 点自
然 灾 害 的 类 型

措中 施国
应 对 自 然 灾 害 的

害中 中国 的在 成应 就对 和自 经然 验灾

临中 的国 挑应 战对 和自 未然 来灾 发害 展面
中国自然灾害 的类型和特点
地震灾害
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等 特点:具有分布广、频率高、强度大、灾害重等特点 应对措施:加强地震监测预报、提高建筑物抗震等级等 案例: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等
中国应对自然 灾害的措施
预警系统建设
预警系统的定义和作用 中国预警系统的建设历程 预警系统的组成和运行机制 预警系统的应用和效果评估
应急救援体系
建立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统一协调救援工作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完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和调配体系,确保救援物资及时到达灾区 加强应急救援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气象灾害
暴雨:中国东部地区夏季常见,易引发洪涝灾害 干旱:中国北方地区常见,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供水 雷电: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多发,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冰雹:中国北方地区春季多发,对农作物和人员造成伤害

中国的水文灾害

中国的水文灾害
2.3 中国的水文灾害
—五害之首水为大《管子·度地》
水、旱、风雾雹霜、瘟疫、虫
1.理解我国洪水灾害的特点、分布、成因和危害。 2.理解我国风暴潮灾害的类型、时空分布和危害。 3.掌握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洪水和涝渍区别
洪水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 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 涝渍 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
(1)自然原因: 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地处阶梯的交界处,多迎风坡;中下游地 势低平、排水不畅;东部临海。 人为原因:
中上游山区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中游围湖造田,河湖蓄洪
行洪能力差;是我国的经济核心地带;人口稠密。
(2)该地带分布有众多的港口、开放城市和高新技术开发区, 盐业、渔业、海洋养殖业发达,是一条人口密集、经济繁荣、 对全国发展有极为重要价值的地带;东部海岸多风暴潮
5.(10分)读我国部分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
简要分析诱发云贵高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的环境特点。 ①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大且降水集中; ②位于一二级阶梯交界处,地形起伏大; ③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 ④石灰岩广布,岩石已被溶蚀; ⑤河流落差大水流急,侵蚀切割作用强; ⑥工农业生产及工程建设,破坏原生地表和植被。 (每点有分析有结论得2分,任答5点得10分)
形成原因
主要分 布地区
发生时间
4—9月
降雨多、暴雨集中; 东部 暴雨 地势低平,排水不 季风区 洪水 畅;人类不合理的 经济活动。
融雪 洪水
冰凌 洪水
受气温升高影响 形成
西北和 东北山区
4—5月 积雪洪水 7~ 8月 冰川融水 冬末春初 秋末冬初
受河道流向和地理 位置的制约
河流从低纬 度向高纬度 流的河段

水文灾害

水文灾害

水文灾害中国的水文灾害1、洪涝灾害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⑵分类:①暴雨洪水:集中分布在季风区,时空分布与暴雨时空分布一致②融雪洪水:分布在西北、东北地区,空间分布:积雪融水:4-5月,东北;冰川融水:7-8月,西北。

③冰凌洪水(凌汛):黄河上游宁夏、内蒙古河段,下游部分河段,松花江部分河段。

凌汛条件:A封冻:最冷月均温低于0℃;B流向:自低纬(南)向高纬(北)流。

⑶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总体思路:产生的原因:①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夏季风强:南旱北涝;夏季风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中下游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闽江);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②人为原因:中上游滥砍滥伐、陡坡开垦等导致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流域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升;中下游围湖造田,建垸;洼地开发;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治理措施:①非工程性措施:建立洪水监测与预报预警系统;加强防洪规划与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防灾意识;②工程性措施:中上游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上游兴修水库等水利工程;中下游加固加高江防大堤,进行河道整治,截弯取直,清除行洪障碍,开挖入海新河(淮河,海河),修建分洪蓄洪区等。

我国大江大河洪涝形成原因与治理措施:自然原因:①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②恒河三角洲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③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④喇叭状河口,受海潮顶托作用大;⑤受热带气旋影响,多风暴潮。

人为原因:中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城市集中,资产密度大;防洪意识,防洪设施薄弱。

防御措施非工程性措施:建立洪水监测与预报预警系统;加强防洪规划与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防灾意识;工程性措施:中上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开挖疏通河道;加固堤坝;修建蓄洪分洪区2、风暴潮⑴概念⑵分类(按成因):台风风暴潮(夏秋季节,分布在长江口以南);温带风暴潮(春秋季,北方沿海)⑶成因:持续吹向陆地的大风:如秋冬季节的东北风,夏季的台风,强风导致海水剧增;有利的地形:海岸线或海湾呈喇叭形,海滩平缓;逢天文大潮,增强潮势。

《2024年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范文

《2024年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范文

《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我国近30年来所面临的气象灾害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特点。

气象灾害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特征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灾害类型、地域分布、时间规律、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等方面,对我国近30年的主要气象灾害进行详细分析。

二、气象灾害类型及其特点1. 洪涝灾害近年来,我国洪涝灾害频发,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珠江等流域。

洪涝灾害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往往伴随着严重的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2. 干旱灾害干旱灾害在我国分布广泛,特别是北方地区。

干旱灾害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容易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3. 台风灾害台风是我国沿海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台风灾害的特点是破坏力强、影响范围广,往往伴随着强风、暴雨和潮汐等次生灾害。

三、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特征1. 地域分布特征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地域分布特征明显,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干旱灾害则多发生在北方地区,台风灾害则主要影响沿海地区。

此外,不同地区的气象灾害还具有不同的次生灾害特点。

2. 时间规律特征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时间规律特征表现为季节性和周期性。

例如,洪涝灾害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而干旱灾害则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季。

此外,一些气象灾害还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如台风灾害的活跃期和静息期。

四、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1. 影响因素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地形地貌、人类活动等。

其中,气候变化是导致气象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地形地貌和人类活动也会对气象灾害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2. 应对策略针对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特征,应采取以下应对策略:一是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测和预警能力;二是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对气象灾害的影响;四是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洪涝、干旱

洪涝、干旱


6.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对洪涝灾害 的灾情起到加剧作用。
我国的洪涝灾害
1.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
(1)时间分布特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各 地的洪涝灾害基本上多发于夏秋季节,尤其 是集中在夏季;
(2)空间分布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表 现为①东部多,西部少;②沿海地区多,内陆 地区少;③平原丘陵多,高原少。
干旱对人类造成了损害,才称旱灾,如果干旱 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也就不会形 成旱灾。并且旱灾的严重程度与人口、经济的发达 程度有关,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同样程度的 干旱造成的旱灾越严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虽然 雨水不多,年年干旱或“十年九旱”,但由于人口 稀疏,经济落后,因此旱灾并不是最严重的地区。
2.暴雨洪水——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 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①暴雨成因: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
②发生时间: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 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 南向北推移。
③我国暴雨洪水分布的特点?
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六盘山-岷山-横 断山以东区域。特别是长江、淮河、黄河、珠江、海河、 辽河、嫩江-松花江等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其 次是四川盆地、关中地区以及云贵高原的部分地区。
风暴潮
洪涝灾害
干旱
台风
沙尘暴
寒潮
一、洪涝灾害
1.概念: 由于江河洪水泛滥或因长期降雨,积水淹 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 灾害。
类型 成因 洪水 涝渍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 、 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 湖 库 容 纳 , 水 位上涨而泛 除 滥
形成
暴雨洪水、融雪(冰川) 降水、积水多,蒸发 洪水、冰凌洪水、风暴潮 弱、排水不畅、地势 洪水 低洼

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目录:一、洪涝灾害的定义二、具体分类三、洪涝灾害发生条件:1、自然条件2、社会经济条件四、洪涝灾害的分布1、世界分布2、中国分布五、洪涝灾害的特点:1、范围广2、发生频繁3、突发性强4、损失大六、中国洪涝灾害的成因1、地理位置2、地形因素3、气候条件4、地质条件5、人为因素七、等级划分八、危害九、洪涝灾害的防治十、洪灾来临时,如何应对十一、案例分析中国1998年洪灾一、定义洪涝灾害:暴雨、急剧融化的冰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涨的自然现象。

一般包括洪灾和涝渍灾。

洪灾:一般是指河流上游的降雨量或降雨强度过大、急骤融冰化雪或水库垮坝等导致的河流突然水位上涨和径流量增大,超过河道正常行水能力,在短时间内排泄不畅,或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河流暴涨漫溢或堤防溃决,形成洪水泛滥造成的灾害。

涝渍灾:由于大量降水汇集在低洼处长时间无法排除(涝),或者是地下水位持续过高(渍),使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含量降低,影响根的呼吸作用,使得作物减产、烂根、甚至死亡。

主要分布地区及形成的原因: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二、具体分类1、洪涝灾害可分为洪水、涝害、湿害。

✧洪水:大雨、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农业设施等。

又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湖泊洪水和风暴洪水等。

其中河流洪水依照成因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和溃坝洪水。

影响最大、最常见的洪涝是河流洪水,尤其是流域内长时间暴雨造成河流水位居高不下而引发堤坝决口,对地区发展损害最大,甚至会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涝害:雨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或返浆水过多造成农田积水成灾。

✧湿害:洪水、涝害过后排水不良,使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作物根系缺氧而成灾。

2、洪涝灾害四季都可能发生。

中国主要发生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的中下游地区。

按时间可分为:✧春涝:主要发生在华南、长江中下游、沿海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
1季节性。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部,东临太平洋,西部深入亚洲内陆,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南北则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

最基本、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大陆性季风气候,因此,降雨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这就基本决定了我国洪水发生的季节规律。

春夏之交,我国华南地区暴雨开始增多,洪水发生机遇随之加大。

受其影响的珠江流域的东江、北江,在5—6月易发生洪水,西江则迟至6月中旬至7月中旬。

6—7月间主雨带北移,受其影响,长江流域易发生洪水。

四川盆地各水系和汉江流域洪水发生期持续较长,一般自7月至10月。

7月至8月为淮河流域、黄河流域、海河流域和辽河流域主要洪水期。

松花江流域洪水则迟至8月到9月。

在季风活动影响下,我国江河洪水发生的季节变化规律大致如此。

另外,浙江和福建由于受台风的影响,其雨期及易发生洪水期较长,为6月至9月。

这是我国暴雨洪水的一般规律。

在正常年份,暴雨进退有序,在同一地区停滞时间有限,不致形成大范围的洪涝灾害,但在气候异常年份,雨区在某区停滞,则将形成某一流域或某几条河流的大洪水。

2类似性。

近70年中,全国发生了多次特大洪水,在历史上都可以找到与其成因和分布极为相似的特大洪水。

例如著名的1662年海河流域特大洪
水,由7天7夜的大暴雨所造成。

暴雨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大清河、子牙河流域,其中心位于滏阳河流域。

这次暴雨的时空分布和1 963年海河南系大暴雨极为相似,都造成了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

又如1801年海河北系特大洪水,是由淫雨和多次暴雨形成的。

这又和1939年海河北系大洪水的雨情和灾情没有多大的差别。

其他流域也有不同年份发生时空分布都极其相似的大洪水的情况,例如,著名的1931年和1954年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特大洪水等等。

从全国来说,大洪水发生的年份也存在着相对集中的时期,30年代和50年代特别频繁,为丰水期。

10年之中就分别发生大洪水8次和11次,平均1年左右就有一次大洪水发生。

60年代至70年代的大洪水相对较少,20年中共发生大洪水4次。

因此,进一步研究暴雨洪水的周期性规律,是防洪减灾的重要课题。

3普遍性。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具有产生多种类型洪水和严重洪水灾害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除沙漠、极端干旱区和高寒区外,我国其余大约2/3的国土面积都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洪水灾害。

我国地貌组成中,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0%,山区洪水分布很广,并且发生频率很高。

平原约占总面积的20%,其中7大江河和滨海河流地区是我国洪水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是防洪的重点地区。

我国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当江河洪峰入海时,如与天文大潮遭遇,将形成大洪水。

这种洪水对长江、钱塘江
和珠江河口区威胁很大。

风暴潮带来的暴雨洪水灾害也主要威胁沿海地区。

我国北方的一些河流,有时发生冰凌洪水。

4区域性。

我国洪水灾害以暴雨成因为主,而暴雨的形成和地区关系密切。

我国暴雨主要产生于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之间的第二阶段地带,特别是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东部平原区)的交界区,成为我国特大暴雨的主要分布地带。

降雨汇入河道,则形成位于江河下游的东部地区的洪水。

因此,我国暴雨洪水灾害主要分布于24小时50毫米降雨等值线以东,即燕山、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和苗岭以东地区。

形成洪水的自然条件是这样,社会经济条件也是这样。

我国东南地区又是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两相配合,单位面积上的洪水损失也最大,由此形成了我国洪水灾害区域性的特点。

5破坏性。

我国主要江河全年径流总量中的2/3都是洪水径流,降雨和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

主要江河洪水不仅峰高,而且量大。

长江及东南沿海河流最大7天洪量约占全年平均流量的10%—20%,北方河流有时甚至高达30%—40%。

和地球上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我国洪水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差异之大,是少有的。

常遇洪水与非常遇洪水量级差别十分悬殊。

洪水威胁的严重,从古至今,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大江大河的特大洪水
灾害,甚至带来全国范围的严重后果。

据调查、我国本世纪发生的特大洪水淹地数十万km2,受灾人口数百万至数千万,死亡人口数十万,导致生产力的巨大破坏,甚至引起社会动荡。

以1931年长江大水为例,洪灾遍及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受灾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淹没农田330多万千米,灾民达2800万人,死亡人数达14.5万。

黄河的水灾更为频繁,由于含沙量大,黄河决口还将严重危害相邻流域,甚至造成水系的变迁等问题,引起严重的环境后果。

6可防御性。

虽然我们不可能彻底根治洪水灾害,但通过多种努力,可缩小洪水灾害的影响程度和空间范围,减少洪灾损失,达到预防目的。

同时,通过一些组织措施,可把小范围的灾害损失分散到更大区域,减轻受灾区的经济负担;通过社会保险和救济增强区域抗灾能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堤防工程,其中水库8万多座,加高培厚江河大堤20多万千米,显著提高了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当然,洪涝灾害的本质特性是对人类社会的严重危害,但从环境效应来看,洪涝灾害也有其有益的方面,例如冲刷河床淤积,改善河道的水力条件;输沙入海,营造河口三角洲;洪水泛滥将补充地下水,增加可调蓄利用的淡水量,以及将淤泥散布于田间等等,对于国土环境未尝不是有益的方面。

如何创造适当的条件,使洪水转害为利,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