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507608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英文名称: Human Geology课程类型: 必修课总学时: 64 讲课学时: 64 实验学时:0学分: 4适用对象: 地理科学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地图学执笔人:林英华审定人:陈诗越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核心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人文地理学有初步了解,明确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人地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表现,能胜任中学地理教学中有关人文地理方面的教学任务。

2、掌握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运用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时间分析、综合分析、社会生态分析等方法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了解人文地理学各主要分支学科尤其是比较重要的分支学科如文化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4、)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形成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参与维护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人地关系理论、区位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掌握人文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掌握人类经济、文化、政治、旅游、宗教、聚落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改基本要求:1、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理论通常比较抽象,联系具体的实际讲授人文地理学理论,可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2、应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区域环境转化为具体的区域景观,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的联系更加直观、具体;3、应用启发式教学、开展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4、加强课后练习,加强学生动脑、动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第1章绪论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人本主义方法论和经验主义方法论;难点:人文地理学的特性;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实证主义方法论和结构主义方法论。

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

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一部分)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1.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1.3 学时:641.4 学分:41.5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城乡规划、旅游管理等1.6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2 人口地理学2.3 城市地理学2.4 乡村地理学2.5 经济地理学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阐述重点、难点问题。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4.1 教材:《人文地理学》4.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文章、研究报告、视频资料等。

五、教学评价5.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参与度等,占总评的30%。

5.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5.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10%。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二部分)六、第四章乡村地理学6.1 教学目标理解乡村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乡村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分析乡村地域的发展和问题。

6.2 教学内容6.2.1 乡村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6.2.2 乡村地域的空间分布和特征6.2.3 乡村地理学的研究方法6.2.4 乡村发展及其问题六、教学方法6.3.1 讲授法:讲解乡村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阐述重点、难点问题。

6.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3.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六、教学资源6.4.1 教材:《人文地理学》6.4.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文章、研究报告、视频资料等。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707422075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课程英文名称:Humanity Geography 课内学时:32 学分:2 编写人:董会和编写人:董会和一、课程目的与要求:一、课程目的与要求: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人地关系的基本原理,了解知识经济与人文地理学、地域文化系统、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区域发展与协调、人地系统的演变和调空等基本概念和理论,树立持续发展的思想,培养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二、课程简介:二、课程简介: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研究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文事象的区域系统,它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本课程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本课程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按人地关系主要领域与问题,按人地关系主要领域与问题,按人地关系主要领域与问题,系统地阐述人类各种活动的产生、系统地阐述人类各种活动的产生、发展、变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将人地因素融为一体。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人地关系的基本理论,经济活动、人口、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文化活动、旅游活动、政治活动等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资源与环境问题及区域的协调与发展等方面。

Introduction: Humanity geography is is an an an important important component of of geography. geography. It focuses on researching researching regional regional regional system system system of of of humanity humanity humanity phenomenon. phenomenon. phenomenon. It It It is is is a a a science science science that that that it it it research research space space distribution distribution distribution and and and space space space difference difference difference of of of surface surface surface human human human phenomenon phenomenon phenomenon and and and forecast forecast forecast its its rule of development and change. The course is mainly dividing to four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s. The first part part is is is the the the summarization summarization summarization of of of humanity humanity humanity geography. geography. geography. It It It mainly mainly mainly introduces introduces introduces the the the researching researching object, task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course. The second part is the researching methods of humanity geography. It mainly introduces traditional method of human geography, the utilization of new technology and ways, the utilization of system theory, control theory and information theory. The third part is the basic theory of humanity and the theory of location and theory of behavior. The forth part is the branch of humanity geography. It mainly mainly includes includes includes population population population geography, geography, geography, conglomeration conglomeration conglomeration geography, geography, geography, political political political geography, geography, cultural geography and tourism geography.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一)课程安排第一章第一章 人地关系(2学时)学时)第一节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第二节第二节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第二章第二章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3学时)学时) 第一节第一节 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二节第二节 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三节第三节 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第三章第三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3学时)学时)第一节第一节 人口增长、分布与地理环境人口增长、分布与地理环境第二节第二节 人口结构、素质与地理环境人口结构、素质与地理环境第三节第三节 人口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第四章第四章 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3学时)学时)第一节第一节 城市城市第二节第二节 村落村落第三节第三节 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五章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5学时)学时)第一节第一节 地域文化系统的构成地域文化系统的构成第二节第二节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第三节第三节 地域文化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时空特征地域文化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时空特征第四节第四节 地域文化系统的综合表现——文化景观地域文化系统的综合表现——文化景观第五节第五节 民族地域文化系统与地理环境民族地域文化系统与地理环境第六章第六章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3学时)学时)第一节第一节 人类的休闲活动与旅游活动人类的休闲活动与旅游活动 第二节第二节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三节第三节 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的作用和影响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的作用和影响第七章第七章 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4学时)学时)第一节第一节 政治活动概述政治活动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领土、自然资源与政治领土、自然资源与政治第三节第三节 文化与政治文化与政治第四节第四节 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第八章第八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3学时)学时)第一节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自然资源观人文地理学的自然资源观第二节第二节 世界资源问题世界资源问题第三节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第九章第九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3学时)学时)第一节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观人类的环境观第二节第二节 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类型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类型第三节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协调人类与环境协调第十章第十章 区域发展与协调(3学时)学时)第一节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区域观人文地理学的区域观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发展与演变区域发展与演变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协调区域协调(二)实验课安排四、教学参考书:四、教学参考书:1.《人文地理学》(陈慧琳主编),2001,科学出版社。

高中人文地理课程大纲

高中人文地理课程大纲

高中人文地理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人文地理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上不同地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人类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和掌握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地理环境、文化地理、经济地理、城市地理、政治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2. 掌握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包括地图阅读、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方面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其能够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关注地球环境问题,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与制约 - 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2. 文化地理-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文化地理差异与文化交流- 地域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 经济地理-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不同类型经济区域的特点与发展模式 -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发展4. 城市地理-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模结构变化- 城市与农村的地理关系- 城市发展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5. 政治地理- 政治地理概念与理论- 国际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 地方政治地理与区域政治经济变化四、教学方法1. 授课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介绍地理概念、理论和案例,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2. 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地理环境和相关地理现象,提高学生对地理的感知和实践能力。

五、考核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主动参与讨论、问题解答准确性、团队合作等。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资环)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资环)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资环)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1、中文名称:人文地理学2、英文名称:human geography二、学时总学时 54 学时。

三、开课学期第五学期四、课程考核要求考查五、课程概述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或各种人文现象的空间差异与组织结构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任务、对象及学科体系,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以及人文地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六、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七、课程教学要求和学时分配(一)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突出人地关系,重视现实重大问题;从文化学角度分析人文地理各主要要素的时空特征,以及人地系统从原始状态到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

注重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相关理论以及当前和未来研究的社会现实问题。

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人地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表现;掌握人类经济、文化、政治、旅游、宗教、聚落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运用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时间分析、综合分析等方法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了解人文地理学各主要分支学科;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形成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参与维护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1、了解人文地理的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2、了解学科基本内容、发展历程。

3、理解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学科特点。

【主要教学内容】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2、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4、人文地理学研究任务【重点难点】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学时:72学时学分:4学分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开课单位:旅游与环境学院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一、课程的性质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一门基础性和导论性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

在人文地理课程群体中处于总括地位,主要向学生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地理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课程及开展研究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及研究方法,掌握部分分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了解未来面临的重要问题,让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分析问题的观点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及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主要有文化与人文地理、人口地理、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工业的出现及发展、种族民族民俗、聚落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及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等。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可以选讲、旅游地理和语言地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讲。

四、学时分配人文地理学课程共包括11章,计划学时72课时,其它章节作为自学部分。

五、教学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自学、讨论和课外阅读相结合,辅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启迪学生的思维。

六、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占30%:包括人文地理课程小论文及作业、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等。

2.期终考试成绩占70%。

3.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0.3+(期终考试成绩)×0.7。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教材: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主要教学参考书:1、王恩涌,赵荣等,人文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陈慧琳,黄成林,郑冬子,人文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3、王恩涌等,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周尚意,孔翔,朱竑,文化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6、张善余,人口地理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八、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1.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特点,了解人文地理的发展历史,能掌握并运用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学时:38课程的性质:人文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地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和必修课程之一。

人文地理学以自然地理学各门课程为基础,以人地关系为核心,探讨人们在一定的自然、人文环境中人类政治、经济、旅游、宗教、文化的区域差异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随着地理科学人文化、行为化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加强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是适应形势的要求,是培养合格的地理教师的要求。

同时人文地理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加强人文地理学的教学可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为学生拓宽就业门路。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要求,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掌握人文地理各要素的特征和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并对学科当前与未来的重大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观察和解决有关人文地理事象的能力。

先修后续课程:修读本课程应具备的《自然地理学基础》的知识,后续《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

二、课程内容:第1章绪论【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在地理学科中的地位,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特征及研究任务,认识人文地理学的应用及理论价值;了解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发展过程与趋势,理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人文地理学的特性。

【主要内容】●理论教学内容: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二、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目的要求】通过学习,理解文化结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文化的形成,从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比较看文化的特点;掌握人文的空间现象—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景观;了解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J.E.斯宾塞和W.L.托马斯的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示。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本课程为人文地理学基础课,适合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学生,本课程具有3学分。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是系统学习和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解释和理解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基础知识1.人文地理学概述2.地理学基本概念3.人地关系概述第二章人与自然环境1.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2.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第三章城市人文地理学1.城市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变2.城市地理空间结构和功能3.城市社会生活与文化第四章农业人文地理学1.农业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变2.农业生产空间结构与功能3.农村社会生活与文化第五章经济人文地理学1.市场经济理论2.市场经济地理学分析方法3.全球化与经济发展第六章文化人文地理学1.文化与地理关系2.乡土文化和民俗地理3.旅游与文化活动四、教学方法1.讲授:老师通过课堂讲解,阐述人文地理学原理与知识2.分组讨论:鼓励学生讨论学习内容、共同解决问题3.项目研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关单项研究或者调查五、考核标准1.平时成绩(20%):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和参与情况以及作业等综合评定。

2.期中考试(30%):主要考察学生对本学期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3.期末考试(50%):主要考察学生对整学期学习内容的综合理解。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陈桂英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参考书目1.谢建辉.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李玉通. 社会空间与地理想象.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王振宇. 文化地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七、教学辅助手段1.课件:结合学习内容,精美简洁的PPT可适当辅助讲解。

2.教学视频:学生可以通过观看优秀的教学视频,对课堂知识进行加深理解。

3.实地考察:学生可结合实地考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体验和领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
课程编码:
学分:3
总学时:48
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与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其它人文科学专业,理工科专业学生可作增强人文素质的选修课。

先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经济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课程类别为学科基础课,性质为必修课,为双语教学课程。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研究为核心,以文化地理学理论为基础,涵盖经济、人口、宗教、语言、民族、民俗、工农业、政治等诸多内容,且涉及到现实社会中许多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如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人口流动、宗教信仰、文化产业化和新经济等。

同时,由于它所探索的是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因而受不同空间尺度的影响较大。

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还需要人们从发展中来考察人文现象。

所以,与一般学科不同,人文地理学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综合特征,在研究视角上又具有鲜明的时空性。

由于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综合性和交叉性强,人文地理学对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大有裨益。

并且,实践应用较强,发展空间广阔。

人文地理专业基础性强,是形成专业素养、丰富人文知识的重要阵地。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该门课程对地理科学类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丰富与完善、专业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对非地理科学类专业学生人文知识的丰富、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形成也大有裨益。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人文事象的能力,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当代全球人地矛盾和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人地问题有系统的认识和心得体会。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以及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特点,建立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与框架体系;
理解不同人类社会发展时期人地关系的变化过程、各阶段特点和演变规律,培养学生动态分析问题的能力。

掌握主要人文要素的时空变化和空间差异,以及各部门人文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文化和内涵和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内容。

牢固掌握人地关系基础理论,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和优化协调对策。

三、教学内容:
Chapter Topics
1 Introduction to Human Geography
What is Human Geography about? Basic concepts Geographers us.To think like a Human Geographer
2 Theory and Method in Human Geography
Themes in Human Geography: spatial diffusion, location, the uniqueness of place, regions and Cartography; The theory of Human and Land, Methodology in Human Geography
3 Population, Races and Peoples
The distribution of human population and explaining; World population increase;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modal and new development; sex ratios in national populations; the aging human population; Reason and routes of migration; The diffusion of peoples in the modern world
4 The Geography of language
Language and dialects; The world’s major languages; Language and perception; National languages; Language communities and social class; The Geography of orthography; The development and diffusion of languages; Linguistic differentiation in the modern World; Competitive expansion and shrinkage
5 The Geography of Agriculture
Origin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Types of Agriculture; Distribution of Worl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andscape and Spatial Layout of Agriculture
6 Industrial Geography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Industry types and distribution;Factors of impacting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and new changes of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7 Settlement and Urbanization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settlement;Urbanization and its dynamic mechanism;City and city ' s regional structure;City-system and its landscapes
8 The Geography of Religion
The emergence of religion;The diffusion of religion;The religious customs;The religious landscape
9 World Heritage
Word Heritage Convention; Operational guidelines of World Heritag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Natural Heritage, Mixed Heritage; China’s World Heritage
10 Political Geography
Elements of political geography;Ge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states;State power;.Geopolitical patterns
Answer Questions
主要参考文献
Required Text
William Norton, 2002, Human Ge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编著,《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Recommended Text
James M. Rubenstein, 2003, The cultural landscape: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geography,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
Edward F. Bergman, 1995, Human Geography: Cultures, Connections, and Landscapes,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吴传均主编,人文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张文奎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论,第三版,长春:东师范大学,1998。

[英]R.J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第二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英]R.J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John Wiley, and Sons, Human Geography culture, society, and space, 3/e, New York Chichester Brisbane Toronto Singapore. 1990.
Andrew. Goudie, The Human Impact reader: readings and case studies, Cambridge, MA: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7
Terry G. Jordan Lester Rowntree. The human Mosaic. 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1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