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的形合与意合之别
从形合与意合的差异看英汉谚语的句法对比

从形合与意合的差异看英汉谚语的句法对比
英汉谚语的句法对比是一个重要的语言资格考试科目,它被广泛应用于中西方
文化教学中,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据形合与意合的差异来分析英汉谚语的句法对比,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英汉谚语之间的对立性,建立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
首先,形合是指谚语表达形式上的相似或不同。
中西方语言在句法上是完全不
同的,英语谚语大多以“短小精悍”的形式表达,而汉语谚语多以“简单而言之”的方式来传达思想,例如英文的“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 和汉语的“人多反而不美”。
另一方面,对中英文谚语也有一定的形合性,中英文谚语都喜欢使用“x + and + y”(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和“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从而一定程度地反映了一定构词规律。
其次,英汉谚语的意合是指该谚语形象描述的表达形式。
多数汉语谚语采用形
象比喻代替文字来传达思想,如“大梁当头,不认洒埋几十年”,比喻旧物贵于新物。
但是英文谚语不同,它们多用文字直接概括观点,比如“no pain,no gain”。
不仅如此,英文谚语的文字表达有时还可以解释汉语谚语的含义,例如“桃园三结义”就可以用“three muskteers”来表示,表明三个人之间有一种无法撼动的伙
伴情谊。
综上所述,英汉谚语的句法对比在文化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可以体现
英汉谚语的形式上的相同、不同之处,也可以反应出汉语谚语的形象描述,以及英语谚语对汉语谚语的解释。
唯有理解句法上的差异,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英汉谚语,以此来拓展自身语言及文化背景。
汉英语言对比的意合与形合

汉英语言对比的意合与形合[摘要]语言学界和翻译界普遍认同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
汉语以意合为主,形合为辅,以意驭形;而英语以形合为主,意合为辅,以形制意。
本文具体分析了意合形合在汉英语言中的种种现象,并剖析了其内在成因。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汉民族的综合思维和模糊思维是汉语意合趋向的能动的理性根源;形合特征则是西方民族依照原子哲学观和形式逻辑思维法则,对其语言的发展走向做出的自然选择。
Hypostasis and parataxis in the contras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Key words: Hypostasis; Parataxis; English; ChineseAbstract :In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hypostasis and parataxis are generally accept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which distinct English and Chinese. Parataxis dominates in Chinese and hypostasis is in a subordinate position, the meaning restricting the form, while English is the opposite. This essay analyses in details various phenomena of parataxis and hypostasis in Chinese and Eng-list, and explores their inner causes of forming. The article maintains that the idea of wholeness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the thought of synthesis and the thought of ambiguity in the nationality of Han are the dynamic theoretical bases on which Chinese tends to be in parataxis; hypo taxis is the natural choice that the western has made according to the philosophy of atom and the thought of form logic.语言学界和翻译界普遍认同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
英汉语言差异

英汉语言的差异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二、英语句长复杂,汉语句短简练三、英语多被动语态,汉语多主动语态四、英语重心在前,汉语重心在后五、英语注重省略,汉语注重补充六、英语多抽象词,汉语多具体词七、英语多替换,汉语多重复八、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九、英语结构紧凑,汉语结构松散十一、英语好静,汉语好动十二、英语重物,汉语重人就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而言,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
英语的句子一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方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子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
英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的语意来表现。
【例 1】 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译文】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 只要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是一个由and 连接的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的动作关系。
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译,习惯于不译。
【例 2】When a representative exceeds his allottedtime, the President shall callhimto order without delay.【译文】 (翻译腔)当一位代表超过他的分配时间,主席将告诉他命令,不要推迟。
(改进)(如果)代表发言超过规定时间,主席应督促他遵守规则。
【分析】该句是一个 when 引导的主从复合句,看似一个简单的 "主将从现"句,但却不能直译成汉语 (如第一句译文)。
When 从句其实表示一种假设,如果直译成当“… … 时候”,就没有表达出原句的逻辑关系; his 这样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翻译成中文时可以不译;shall 是个情态动词,不是将来时; order 是名词,表示规“则” ,不能硬译为命“令”。
形合与意合在英汉语中的体现及对翻译的启示

形合与意合在英汉语中的体现及对翻译的启示近年来,随着对比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许多学者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富有启发性意义的成果。
例如:英语是综合-分析语,汉语是分析语;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英语句子繁复,汉语句子简短;英语重物称,多用被动,汉语重人称,多用主动;英语多静态,抽象;汉语多动态,具体等。
美国著名翻译家Eugene Nida早在Translating Meaning一书中就谈到,就汉语和英语而言,形合和意合的对比也许是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它甚至可能是两种语言间最根本的差异所在(Nida 1982:12)。
二、形合与意合的概念及特征形合(hypotaxis)和意合(parataxis)的概念首先在我国由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提出,指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王力,1984:310)。
刘宓庆对形合意合作了较完整准确的界定:“形合”(hypotaxis)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
所谓“意合”(parataxis),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
前者注重语句形式上的接应(cohesion),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刘宓庆,1992:18-19)。
1.英语形合的特点英语是典型的形合语言,它借助明显的形式标记,如曲折变化、介词、连词等,将词组、句子甚至段落连接起来,也可采用其他的语法手段表示话语内部的语义关系。
Eric Partridge认为,英语句子十句有九句按SV或SVO配列。
实际上,任何英语句子都可以完形为主谓提掣全句的基本程式(刘宓庆,1974:72)。
这说明了英语语言的高度形式化和严密逻辑性。
以上诸多形式手段使得英语内部的语义关系一目了然。
2.汉语意合的特点汉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意合性。
所谓“意合”,指的是话语中词与词、句与句等语言单位的结合主要是凭借语意上的关联进行的,往往没有明显的外形标记,读者对语句的理解须借助自己的语感和一定的语境因素。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及其应用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及其应用一、英汉在连贯方式上的“形合”和“意合”连贯是句子依据合理的语义和逻辑关系,恰当地连为一体的语篇特征。
但在重意合的汉语中,这种特征往往隐含在上下文中,呈“隐性”。
这并不妨碍汉语读者对其阅读和理解,因为汉语是依靠语篇的语境意义来弥补其在逻辑和连贯方面的不足,而英文语篇中的逻辑和连贯关系则表现出“显性”的特征,即它的逻辑和连贯关系是通过外在的形式(词法和句法结构)来体现的。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应注意这种“隐性”和“显性”之间的转换。
例如:原文: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了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译文:We crossed the Yangtze and arrived at the station, where I bought a ticket while he saw to my luggage...At the sight of his back tears started to my eyes, but I wiped them hastily so that neither he nor anyone else might see them.以上汉语原文似乎是由几个并立的流水句组成,在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连贯逻辑关系。
但细细分析,发现此段中文中隐含着逻辑连贯关系,在将其译为英文时,就应该把汉语中的这种逻辑连贯关系显现出来。
英文译文中分别用了关系副词、从属连词、并立连词等,在句法上较好地体现了汉语原文中隐含的逻辑连贯关系。
如果我们再根据英文译文,将其回译成汉语,这时我们就应该将英文中通过形合而表现出的“显性”化为汉语通过意合表现出的“隐性”。
具体来说,就是将英文中的where,while,but,so that 等略去不译。
例如:1) As the weather was getting better, we decided to go for an outing the next day.译文:天气变好了,我们决定第二天去远足。
形合与意合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

一、引言形合与意合是英汉对比研究中带有普遍意义的专题,当代著名翻译家奈达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一书中提出,对于英语和汉语而言,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其形合与意合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都有形合句和意合句,但在语言学界和翻译界一般都认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意合法在汉语里属“常态”,在英语里属“变态”。
二、英语的形合与汉语的意合形合(hypotaxis)是靠关联词语建立句内和句际关系的衔接手段。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给形合定义为:“The dependent or subordinate construction or relatio nship of clauses with connectives, for example, I shal l despair if you don’t come.”总体而论,英语中形合连接的运用率要高于汉语。
意合(parataxis)是不靠关联词语,仅靠语义的逻辑联系而建立的句内和句际衔接手段。
The World Book Dictionary给意合定义为:“The arrange of clauses one after the other w ithout connectives show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汉语的意合连接运用率要高于英语。
例如:(1) Even if the monk can run away, his temple cann ot run with him.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2) Modesty helps one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All was cleared up that some time later when ne ws came from a distant place that an earthquake was fe lt the very day the little copper ball fell.过了一些时候,从远方传来了消息:在小铜球坠落的当天,确实发生了地震。
汉英翻译中意合与形合的转换

汉英翻译中意合与形合的转换1. 引言1.1 汉英翻译中意合与形合的转换概述在汉英翻译过程中,意合与形合是两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意合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而形合则是更注重保持原文的句法结构和词语形式。
在翻译中,这两种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原文的特点以及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言特点。
在汉英翻译中,意合翻译的特点是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意图。
意合翻译要求译者对原文进行深入理解,把握原文的情感和背景,用更加自然流畅的语言来表达。
而形合翻译则更注重于保持原文的结构和形式,使译文在语法和词汇上更贴近原文。
在实际翻译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意合和形合的方法。
有时候需要注重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意思,选择意合翻译;有时候需要保持原文的句法结构和词语形式,选择形合翻译。
译者需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和翻译的目的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在汉英翻译中,意合与形合的转换方法包括对原文意思和结构的分析、目标语言风格和习惯的考虑以及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
综上所述,意合与形合在汉英翻译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2. 正文2.1 意合翻译的特点意合翻译是汉英翻译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特点如下:1. 文意优先:意合翻译注重传达原文的整体意境和情感色彩,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
在意合翻译中,译者需要更加注重原文的内在含义和修辞手法,以保持译文的通顺和流畅。
2. 灵活性:意合翻译注重译者的个人理解和创造力,允许译者在适当的情况下进行意译或增删调整原文的内容,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3. 保留原味:意合翻译不仅要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味道和特色。
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原文的文体和风格,以确保译文与原文在风格上保持一致。
4. 融通性:意合翻译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受众需求进行灵活调整,以确保译文更贴近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语言习惯。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及翻译方法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及翻译方法形合与意合是翻译中常见的两种翻译方法,它们在处理不同类型的文本时有不同的应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形合与意合以及它们的翻译方法。
形合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词语的形式和语法结构的对应关系。
形合翻译主要用于翻译文学作品、诗歌等具有艺术性的文本。
在形合翻译中,译者会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力求在译文中呈现出与原文相似的韵律、节奏和意境。
形合翻译要求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够根据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变换。
在形合翻译中,译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尽量不改变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词语的顺序。
2.注意译文的韵律和节奏,使译文与原文具有相似的音乐感。
3.注意译文的语言风格和意境,使译文能够传递原文的审美情感和文化内涵。
意合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词语的意义和语义的对应关系。
意合翻译主要用于翻译科技、法律、商业等具有专业性的文本。
在意合翻译中,译者主要注重译文的准确度和清晰度,力求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原文的意思传达给读者。
意合翻译要求译者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
在意合翻译中,译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保译文的准确度,不改变原文的意思和信息。
2.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避免冗长和复杂的表达方式。
3.注意译文的语言风格和语言习惯,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规范。
在实际翻译中,形合与意合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结合的。
根据具体的翻译任务,译者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形合或意合的翻译方法,或者将两者结合起来。
一些文本既需要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又需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此时译者需要在形合与意合之间做出合理的取舍。
翻译者应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灵活应用形合和意合的翻译方法,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信息。
综上所述,形合与意合是翻译中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组织和表达方式本质差别在于汉语以意合为主,英语以形合为主。
这种差异根源于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即东方综合,西方分析。
对比两种语言各自的形合手段与意合特征可以发现:英汉语中形合与意合的使用是量的、而非质的差别。
关键词:形合;意合;思维方式;形合手段;意合特征。
0、导言:全世界共有几千种语言,它们都是以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思想的,这一点是共同的;至于这两方面如何结合,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根据它们的发音特点、语法结构等特征,可以归并成类,称为语系。
其中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
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在词汇上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具有用声调来区别意义的特点。
(陈炎,2007)把一些相关连的语意表达片断粘合在一起而很少用关联词,就构成了句子,因此汉语的句子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句型。
相比较而言,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则是一种拼写文字,靠词尾,前后缀(用一定的字母组合)、连接词等来产生语法形式,表示各种语言关系,非常重视结构上的完整和表达的科学性、逻辑性。
英语的最基本表达结构是句子,并遵循严格的结构模式--句型。
简而言之,英语强调的是形式上紧密结合,汉语强调的则是意义上紧密结合。
通过以下举例对比,汉英表达上的这种差异可见一斑:"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o秋思》)"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中国古诗词充分利用了汉语的意合手法,了了数笔,不用一个动词,仅通过几个意象的简单罗列便使一幅幅意境深远的画面跃然纸上,语句的简练达到了极致。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ould not die in vain-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new birth of freedom-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world. (Abraham Lincoln Gettysburg Address)在此句中,动词"resolve"的三个并列宾语,分别用"that"与"and" 等语法手段连接以体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种差别,在语言学上被称作意合与形合。
有语言学家宣称: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组织和表达方式上最大也是最本质的差别就是汉语以意合(Parataxis)为主,英语以形合(Hypotaxis)为主。
《美国传统词典》对这两个概念的解释分别是:Hypotaxis: the dependent or subordinate construction or relationship of clauses with connectives. Parataxis: the juxtaposition of clauses or phrases without the use of coordinating or subordinating conjunctions.换言之,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来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为形合;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靠词语与句子本身意义上的连贯与逻辑顺序而实现的连接为意合。
1、对汉语意合与英语形合的哲学解释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表达方面的这种显著差异,根源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民族对同一客观事物常有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表现在:"西方分析,东方综合"。
所谓"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许多部分,越分越细。
其优点在于能够比较深入地观察事物的本质。
但也有缺点: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所谓"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事物的联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周志培,2003)以西医与中医的差别为例:西医见病不见人,把人当成机器一样的来分析、研究、拓展,依据铁定的诊断标准,按照既定的流程来诊治;中医则不同,中医是见人不见病,认为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人与宇宙万物是和谐统一的,依据阴阳五行经脉理论,讲究辩证施治,甚至要因时因地因人治宜,可能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再如绘画艺术:中国画讲求气韵,意趣,笔墨,画在似与不似之间,注重思想性与哲学性;西洋画则不然:西方的油画注重写实,是在精细与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讲求层次结构,很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总而言之,"中国人似乎更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善归纳,西方人善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强调个体;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善形象思维,西方人善逻辑思维;中国人更具诗人的气质,西方人更具科学家的头脑;中国人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充塞其中的是'道'和'气',西方人把宇宙看作一个个原子,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把人看作一个有机制的整体,西方人处理事情就像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潘文国,1997)东西方的这两种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上,就会有如下表现:汉民族的综合型思维倾向于把一个物体或观念的各个分散的部分合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把握对象。
由这种思维方式所制约的语言系统表现出以神统形的特点:遵循语义的连接,注重整体和谐,缺乏严格的逻辑性的特点,属语义型语言,句子结构简短而松散。
这在古典诗歌中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
这种注重整体和谐,强调"从多归一"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句子结构上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为逻辑语序,横向铺叙,层层推进,归纳总结,句子中心常在后。
相反,西方的分析型思维则倾向于把一个整体分成细小的部分,从个体上把握对象,通过逻辑分析达到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
而逻辑分析是以形式的完备为前提,使得西方语言组织形式表现出以形显义的特点,属形态性语言,惯用结构复杂而严密的长句。
其具体表现为:重形式,重理性,句式构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语言大多明晰客观,符合理性。
英语中使用大量连接手段连接句子,更多使用代词使句子指代明确。
如:The debate was launched by the Government, which invited anyone with an opinion of the BBC-including ordinary listeners and viewers-to say what was good or bad about the Corporation, and even whether they thought it was worth keeping.句中使用which, including, whether来连接句子,使句子逻辑清晰,形式严整。
西方人注重逻辑分析,惯于"从一归多"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句子结构上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各种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递相迭加,结构复杂。
(张丽平,2005)。
下面我们从几个电影片名的翻译上来进一步认识英汉语言的这种对比:(1)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2) Tears in the Rain (3) You've Got the Mail这三部片名本身用词普通,组合简单,分别译为:《廊桥遗梦》、《是雨?是泪?》与《网上情缘》,凸显了原作思想,意境立现。
再如,美国名著Gone with the Wind,傅东华先生将其译为《飘》,只此一字,点石成金,原作丰姿毕现。
(袁焱,1999)由此可见,中国的哲学和语言中渗透的是一种人文精神,而西方的哲学和语言中融贯的是一种科学精神。
2、英汉的形合手段和意合特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英汉间的形合与意合之别只是相对而言,只是一种使用范围与程度的不同而已。
据统计,《孙子》一书中,各句子成分之间,以及各分句之间的连接,采用不依赖连词的意合法的占92.6%,而采用连词来连接的仅占7.4%。
对照《红楼梦》及其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的第四回,针对其中以偏正关系配列的形合句及意合句作出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原文72%为意合句,28%为形合句;译文97%为形合句,3%为意合句。
(宋志平,2003)这些统计数据明确表明意合句与形合句在汉语及其英语中分别占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但也分别有少量的形合句与意合句作为补充。
就是说,英汉语中形合与意合手段的使用是量的、而非质的差别。
2.1英语的形合手段(Syntagmatic Devic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英语作为一种拼音文字,具有由拼音字母组成的屈折式形态发生学机制,词语具有形式自足标志。
由于词与义多为约定俗成的任意性关系,使得句法成为可识别的组织程式"。
(宋志平,2003)套用周志培的划分方法:英语的形合手段(Syntagmatic Devices)主要有形态变化和形式词两种形式。
(2003)2.1.1 形态变化(inflection)形态变化又分内部形态、附加形态和外部形态三种。
1) 内部形态(internal form)主要通过缀合法(affixation)来实现,即在词根上加前缀或后缀来附加新词义或表示词类,使词与词的组合关系一目了然。
如前缀un-, non-等可表示否定含义,而-ism, -er, -ment等后缀除附加新词义外,还可表明该词语的词性为名词。
2) 附加形态(additive form, clitics)包括名词单复数、动词时态变化、动名词、不定式、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级、最高级及代词的主格、宾格、所有格等形式来表示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
3) 外部形态(external form)包括助动词(be, have, do, shall, will)、情态动词(shall, will, would, should, be, have, do),比较级、最高级中的more, most等来表示时态、语态、语气等语法意义。
2.1.2 形式词(form words; function words)形式词大部分是虚词,除了可用来表示小句间和句子间的语法逻辑关系之外,它们还都具有某种实际意义,这样的词语包括:1)介词(preposition):用于名词词组或相当于名词词组的结构之前表示词语间的关系,是对英语词形不够发达的一种补充,能与不同词语搭配表示不同的意义,如在下面几个例句中,介词on分别表示"在…上"、"事件发生在某指定的时间"、"某一特定场合"、"涉及;关于"等不同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