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形合与意合
英汉语翻译的形合与意合-印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一)英语是一种非常讲究语法的语言,而语法关系则通过一定的外显形态标记来表现;而中文则不用形态变化,靠词序、虚词、上下文关系等来表达语法关系。
正如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欧化的语法”一章中说:中国话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须;西文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
” 如:他正在看这本书。
He is reading this book.他已经看了这本书。
He has read this book.这个例子比较简单,很多同学对此已经比较熟悉了,但是在写作中却经常有同学在这些方面错误不断。
在汉语里,句子和句子之间通过内在的意义而非形式的逻辑关系来连接,因此常常省略连词、代词等成分。
如: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汉语中,连接手段是非必须的,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全句整体来判断出词语前后隐含的关系。
而在英文中,这种隐含的关系必须被“显性”化。
如:他买了台电脑,花了六千块。
就绝对不能写成:He bought a computer, spent 6000 yuan.而必须写成:He bought a computer which cost him 6000 yuan.或He spent 6000 yuan on a computer.他今天没来,妈妈住院了。
就不能写成:He is absent today, mother is ill.而要写成:He is absent today because his mother is hospitalized.这种只求“意思”不讲“形式”的句子在汉语里比比皆是,如:我们换个地方,教室正在上课呢!现在很饿了,我们去吃食堂!十块钱一下子就花光了!如果不考虑英汉的差别,直接按照中文思维写出:We change a place,the classroom is having a class./ Now is hungry, we go to eat the dining hall./Ten yuan spends finished. 之类则要闹出大笑话来。
形合与意合在英汉语中的体现及对翻译的启示

形合与意合在英汉语中的体现及对翻译的启示近年来,随着对比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许多学者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富有启发性意义的成果。
例如:英语是综合-分析语,汉语是分析语;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英语句子繁复,汉语句子简短;英语重物称,多用被动,汉语重人称,多用主动;英语多静态,抽象;汉语多动态,具体等。
美国著名翻译家Eugene Nida早在Translating Meaning一书中就谈到,就汉语和英语而言,形合和意合的对比也许是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它甚至可能是两种语言间最根本的差异所在(Nida 1982:12)。
二、形合与意合的概念及特征形合(hypotaxis)和意合(parataxis)的概念首先在我国由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提出,指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王力,1984:310)。
刘宓庆对形合意合作了较完整准确的界定:“形合”(hypotaxis)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
所谓“意合”(parataxis),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
前者注重语句形式上的接应(cohesion),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刘宓庆,1992:18-19)。
1.英语形合的特点英语是典型的形合语言,它借助明显的形式标记,如曲折变化、介词、连词等,将词组、句子甚至段落连接起来,也可采用其他的语法手段表示话语内部的语义关系。
Eric Partridge认为,英语句子十句有九句按SV或SVO配列。
实际上,任何英语句子都可以完形为主谓提掣全句的基本程式(刘宓庆,1974:72)。
这说明了英语语言的高度形式化和严密逻辑性。
以上诸多形式手段使得英语内部的语义关系一目了然。
2.汉语意合的特点汉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意合性。
所谓“意合”,指的是话语中词与词、句与句等语言单位的结合主要是凭借语意上的关联进行的,往往没有明显的外形标记,读者对语句的理解须借助自己的语感和一定的语境因素。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及其应用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及其应用一、英汉在连贯方式上的“形合”和“意合”连贯是句子依据合理的语义和逻辑关系,恰当地连为一体的语篇特征。
但在重意合的汉语中,这种特征往往隐含在上下文中,呈“隐性”。
这并不妨碍汉语读者对其阅读和理解,因为汉语是依靠语篇的语境意义来弥补其在逻辑和连贯方面的不足,而英文语篇中的逻辑和连贯关系则表现出“显性”的特征,即它的逻辑和连贯关系是通过外在的形式(词法和句法结构)来体现的。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应注意这种“隐性”和“显性”之间的转换。
例如:原文: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了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译文:We crossed the Yangtze and arrived at the station, where I bought a ticket while he saw to my luggage...At the sight of his back tears started to my eyes, but I wiped them hastily so that neither he nor anyone else might see them.以上汉语原文似乎是由几个并立的流水句组成,在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连贯逻辑关系。
但细细分析,发现此段中文中隐含着逻辑连贯关系,在将其译为英文时,就应该把汉语中的这种逻辑连贯关系显现出来。
英文译文中分别用了关系副词、从属连词、并立连词等,在句法上较好地体现了汉语原文中隐含的逻辑连贯关系。
如果我们再根据英文译文,将其回译成汉语,这时我们就应该将英文中通过形合而表现出的“显性”化为汉语通过意合表现出的“隐性”。
具体来说,就是将英文中的where,while,but,so that 等略去不译。
例如:1) As the weather was getting better, we decided to go for an outing the next day.译文:天气变好了,我们决定第二天去远足。
形合与意合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

一、引言形合与意合是英汉对比研究中带有普遍意义的专题,当代著名翻译家奈达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一书中提出,对于英语和汉语而言,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其形合与意合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都有形合句和意合句,但在语言学界和翻译界一般都认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意合法在汉语里属“常态”,在英语里属“变态”。
二、英语的形合与汉语的意合形合(hypotaxis)是靠关联词语建立句内和句际关系的衔接手段。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给形合定义为:“The dependent or subordinate construction or relatio nship of clauses with connectives, for example, I shal l despair if you don’t come.”总体而论,英语中形合连接的运用率要高于汉语。
意合(parataxis)是不靠关联词语,仅靠语义的逻辑联系而建立的句内和句际衔接手段。
The World Book Dictionary给意合定义为:“The arrange of clauses one after the other w ithout connectives show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汉语的意合连接运用率要高于英语。
例如:(1) Even if the monk can run away, his temple cann ot run with him.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2) Modesty helps one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All was cleared up that some time later when ne ws came from a distant place that an earthquake was fe lt the very day the little copper ball fell.过了一些时候,从远方传来了消息:在小铜球坠落的当天,确实发生了地震。
基础笔译 Chapter 13 形合与意合

汉译英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 不知己,每战必殆。 You can fight a hundred battles without defeat if you know the enemy as well as yourself. You will win one battle and lose one battle if you know yourself but leave yourself in the dark about the enemy. You will lose every battle if you leave both the enemy and yourself in the dark.
Eg: I shall despair if you don’t com.
Parataxis
意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 采用语义手段(semantic connection)”
The arranging of clauses one after the other without connectives show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 World Book Dictionary
英汉对比
形合的语言模式反映了西方重形式逻辑、 重实证的思维模式,
意合的语言模式反映了汉民族重内省和体 悟、表达简约、不重逻辑、意义模糊的思 维模式。
意合形合对翻译的影响
英译汉(隐含某些形式链接成分):
And with this and a proud bow to his patrons, the manager retires, and the curtain rises. 领班的说到这里向各位主顾深鞠一躬退到后台,现在开幕 了。 An Englishman who cold not speak Chineses was once
英汉对比之形合与意合资料

汉语的意合手段:
• 1. 语序
• 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句,虽然不用关联词,形式类似并列复句,但分句 含义有主有次。从句若前置,一般有“因为”、“如果”、“虽 然” 、”即使”等含义。
• 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 Once the principle contradiction is grasped, all problems can be readily solved.
汉语的形合手段比英语少得多:没有英语常用的那些关系代词、关系副 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 介词数量少,大约只有30个(英286个),而且大多是从动词“借”来的。 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没有“it”和“there”这类替补词,代词也用 得较少, 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常在不言之中,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 间。
• 而在译文中,汉语的叙事方法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以短 句的形式依次交代清楚,句子之间没有过多的形式连接,主要的 语法意义多由动词来完成,充分体现汉语的意合特征。
汉语的意合法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 注重隐性连贯(covert coherence) 注重逻辑事理顺序 注重功能、意义,以神统形
汉语的意合法
• Because he is not honest, I can’t trust him. (因为)他不老实,我不能信任他。 I can’t trust him, because he is not honest. 我不能信任他, 因为他不老实.
•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We will not attack others unless we are attacked.
英语的形合法
• And he knew how ashamed he would have been if she had known his mother and the kind of place in which he was born, and the kind of people among whom he was born.
汉英翻译中意合与形合的转换

汉英翻译中意合与形合的转换1. 引言1.1 汉英翻译中意合与形合的转换概述在汉英翻译过程中,意合与形合是两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意合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而形合则是更注重保持原文的句法结构和词语形式。
在翻译中,这两种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原文的特点以及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言特点。
在汉英翻译中,意合翻译的特点是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意图。
意合翻译要求译者对原文进行深入理解,把握原文的情感和背景,用更加自然流畅的语言来表达。
而形合翻译则更注重于保持原文的结构和形式,使译文在语法和词汇上更贴近原文。
在实际翻译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意合和形合的方法。
有时候需要注重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意思,选择意合翻译;有时候需要保持原文的句法结构和词语形式,选择形合翻译。
译者需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和翻译的目的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在汉英翻译中,意合与形合的转换方法包括对原文意思和结构的分析、目标语言风格和习惯的考虑以及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
综上所述,意合与形合在汉英翻译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2. 正文2.1 意合翻译的特点意合翻译是汉英翻译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特点如下:1. 文意优先:意合翻译注重传达原文的整体意境和情感色彩,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
在意合翻译中,译者需要更加注重原文的内在含义和修辞手法,以保持译文的通顺和流畅。
2. 灵活性:意合翻译注重译者的个人理解和创造力,允许译者在适当的情况下进行意译或增删调整原文的内容,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3. 保留原味:意合翻译不仅要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味道和特色。
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原文的文体和风格,以确保译文与原文在风格上保持一致。
4. 融通性:意合翻译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受众需求进行灵活调整,以确保译文更贴近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语言习惯。
翻译形合与意合

翻译形合与意合所谓形合(hypotactic),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所谓意合(paratactic),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一、英语的形合法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句,注重显性接应,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
英语句中的连接手段和形式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用得十分频繁:1.关系词和连接词。
关系词包括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如who,whom,whose,that,which,what,when,where,why, how等,用来连接主句和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或表语从句。
连接词包括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如and,or,but,yet,so,however,as well as,(n)either…(n)or…及when,while,as,since,until,so…that, unless,lest等,用来连接词、词组、分句或状语从句。
英语造句几乎离不开这些关系词和连接词,汉语则少用甚至不用这类词,如:1.All was cleared up some time later when news came from a distant place that an earthquake was felt the very day the little copper ball fell.2.介词。
介词包括单介词(如with,to,in,of,about,between,through)、合成介词(如inside,onto,upon,within,without,throughout)和成语介词(如according to,along with,apart from,because of,in front of,on behalf of,with regard to).据G..Curme统计,英语各类介词共约定俗成85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形合与意合
所谓形合(hypotactic),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所谓意合(paratactic),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一、英语的形合法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句,注重显性接应,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
英语句中的连接手段和形式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用得十分频繁:
1. 关系词和连接词。
关系词包括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如who, whom, whose, that, which, what, when, where, why, how 等,用来连接主句和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或表语从句。
连接词包括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如and, or, but, yet, so, however, as well as, (n)either…(n)or…及when, while, as, since, until, so…that, unless, lest 等,用来连接词、词组、分句或状语从句。
英语造句几乎离不开这些关系词和连接词,汉语则少用甚至不用这类词,如:
1. All was cleared up some time later when news came from a distant place that an earthquake was felt the very day the little copper ball fell.
2. 介词。
介词包括单介词(如with, to, in, of, about, between, through)、合成介词(如inside, onto, upon, within, without, throughout)和成语介词(如according to, along with, apart from, because of, in front of, on behalf of, with regard to).据G..Curme 统计,英语各类介词共约定俗成85个。
介词是英语里最活跃的词类之一,是连接词、语或从句的重要手段。
R. Bander 指出:“A preposition may be defined as a connecting word showing the relation of a noun or substitute for a noun to some other word in the sentence. …Prepositions appear constantly in English speech and writing. …Over ninety percent of preposition usage involves these nine prepositions: with, to, from, at, in, of, by, for and on.”英语造句几乎离不开介词,汉语则常常不用或省略介词:
1) The many colors of a rainbow range from red on the outside to violet on the inside.
3. 其他连接手段,如形态变化形式,包括词缀变化,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形态变化(如性、数、格、时、体、语态、语气、比较级、人称等)及其保持前后一致的关系,广泛使用代词以保持前后响应的关系,以及使用“it”和“there”作替补词起连接作用等等。
英语常常综合运用上述的关系词、连接词、介词、以及其他连接手段,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筑成长短句子,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
如:
1)He boasts that a slave is free the moment his feet touch British soil and he sells the children of the poor at six years of age to work under t
he lash in the factories for sixteen hours a day.
二. 汉语的意合法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以神统形。
汉语的形合手段比英语少得多:没有英语所常用的那些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介词数量少,大约只有30 个,而且大多是从动词“借”来的。
王力指出,汉语“所谓欧化的介词当中,其实有大部分不是真的介词,只是靠着西文的反映,就显得它们有介词性罢了。
”汉语一些介词,如“在”、“向”、“进”、“到”、“沿”、“过”、“从”、“为”、“给”、“用”、“拿”、“依”等。
原均为动词。
介词和连词常常可以省略,甚至不用,尤其是口语,用了反而显得多佘。
高名凯指出,“汉人平常说话不喜欢用太多没有基本意义的虚词,只是把事情或意思排列起来,让人去了解这两个事情或两个意思之间所生的关系如何……不过这并不是说汉人说话不合逻辑,因为不加虚词,人们也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没有“it”和“there”这类替补词,代词也用得较少,总之, “尽量省去一切不必要的形式装置”, 重意合而不重形合,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之中,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 汉语的意合法往往采用以下手段:
1. 语序.
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句,虽然不用关联词,形式类似并列复句, 但分句含义却
有主有次.从句若前置, 一般有“因为”、“如果”、“虽然”、“即使”等含义。
据统计,汉语中三分之二的因果句不到必要时,不用关联词。
先“因”后“果”,几乎不用“因为”,属常态;先“果”后“因”,大多用“因为”,属变态。
如:
1)(因为)她不老实,我不能信任她。
1. Because she is not honest, I can’t trust her.
I can’t trust her, because she is not honest.
2. 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等。
这些句式词句整齐、匀称,往往不用关联词:
1)他不来,我不去。
(=如果他不来,我就不去)
2)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 不怕慢,只怕站。
4) 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5)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6) 不知苦中苦,哪知甜中甜?
7) 东边闪电出日头,西边闪电必有雨,南边闪电天气热,北边闪电有雷雨。
1. If he won’t come here, I’ll not go there.
3. 紧凑句。
这类意合句式是由复句紧缩而成的。
“所谓”‘紧’,就是紧凑,是取消各分句之间的语音停顿,让它们紧紧地挨在一起;所谓‘缩’,就是压缩,是略去原来分句的一些词语,让它们简约一些。
”这类句式简明紧凑,分句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
系往往是隐含的:
1. Let everybody share the food if there is any.
4. 四字格。
四字格是汉语里广为运用的语言形式。
吕叔湘指出,“2+2 的四音节是现代汉语里的一种重要的节奏倾向。
……四音节的优势特别表现在现代汉语里存在着大量四音节熟语即‘四字格’这一事实上.”四字格往往历经锤炼,言简意赅,常常是意合法的佳作:
1) 不进则退
1. He who does not advance falls backward /Move forward, or you’ll fall behind.
王力指出, “西洋语的结构好象连环,虽则环与环都联络起来,毕竟有联络的痕迹;中国语的结构好象无缝天衣,只是一块一块的硬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 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的;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的. 惟其是硬的,所以西洋语法有许多呆板的要求,如每一个clause里必须有一个主语;惟其是软的,所以中国语法只以达意为主,如相关的两件事可以硬凑在一起,不用任何的connective word..”
英语注重形合,注重结构、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因而比较严谨;汉语注重意和,注重功能、意义,常常不用或少用连接手段,因而比较简洁. 英译汉时,往往要先分析句子的功能\意义, 才能确定句子的结构、形式.
如:
1) A body in motion remains in motion at a constant speed in a straight line unless acted upon by an external force.
1.没有外力作用,运动的物体就连续作匀速直线运动.
三. 形合、意合与文体
英语和汉语都有形合和意合句.一般地说,英语形合句多,汉语意合句多,但其多少与文体密切相关.书面语没有口语的辅助语言手段,如表情、手势语调等,又要表达复杂的逻辑关系, 必须常常借助关联词语和其他形式手段,因而形合句比口语多. 现代汉语受西方语言的影响,形合句比古代汉语多. 从古代汉语流传下来的大量成语谚语, 大多匀称对偶,节奏铿锵,琅琅上口,言简意赅,至今仍为汉语意合句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庄重文体、科技文体和论述文体较多采用形合句,以表达清晰的逻辑关系和复杂的思想内容.
意合法在汉语里属“常态”, 在英语里属“变态”. 这类“变态”常见于一些简练的谚语表达复合句内容的简单句,以及表达状语从句意义的定语从句, 如:
4) 不打不相识.
1)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