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解读、鉴赏和教学

合集下载

中学语文课程中古诗词鉴赏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探讨

中学语文课程中古诗词鉴赏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探讨

中学语文课程中古诗词鉴赏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探讨1. 引言中学语文课程中,古诗词鉴赏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

然而,目前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古诗词教学普遍存在着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调、评价标准不科学等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中学语文课程中古诗词鉴赏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 古诗词鉴赏的教学方法2.1 文本导读法文本导读法是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通过解读古诗词的背景、作者、寓意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并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2.2 情景体验法情景体验法是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和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教师可以引入音乐、绘画、手工等艺术形式,与学生一起创设情景,营造出古诗词所表达的意象和情感。

2.3 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通过将古诗词与其他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辨析古诗词的特点和价值,并提升学生的比较和归纳能力。

通过对古诗词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对比分析,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独特之处。

2.4 批评性鉴赏法批评性鉴赏法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评析古诗词的艺术价值、表达手法等,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审美观点,并认识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古诗词有着不同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特色。

3. 古诗词鉴赏的评价标准3.1 内容和理解评价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是否准确、全面,能否把握住古诗词的核心思想和情感表达,以及对古诗词背后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能力。

3.2 文化修养评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包括对历史背景、文学传统、思想意蕴等方面的把握,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心。

3.3 表达和创新评价学生对古诗词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对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连贯性等方面的评价,以及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再创作的能力。

3.4 信息处理和批判思维评价学生对古诗词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包括对古诗词的评价和鉴赏能力,能否形成独立的审美观点和对古诗词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语文课教案:古诗文鉴赏引言:古诗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承载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节课上,我们将通过对古诗文的鉴赏,让学生领略古人的诗意境界,启发学生的文学情怀。

一、古诗文的意境表达1. 古代诗人通过婉约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和赞美。

请学生欣赏并默读《登鹳雀楼》。

2. 引导学生通过描绘细节,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表达。

3. 打开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进行个人的情感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意境。

二、古诗文的修辞手法分析1. 介绍古代诗人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2. 通过学习《静夜思》,请学生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分析不同古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古诗文的背景文化解读1. 介绍古诗文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如《春江花月夜》背后的唐代盛世和文化繁荣。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登鹳雀楼》的解读,了解南京的历史背景,并对古代朝廷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3. 鼓励学生从当代的视角来思考古代诗人的作品,以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古诗文。

四、古诗文的个人创作1.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技巧,写下自己的古诗文。

2. 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3. 分享学生的个人作品,让他们互相欣赏、评价以及互相学习。

结语: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文的韵味与美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希望他们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诗、词、赋、散文等体裁,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古诗词的阅读与欣赏方法。

2.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深层含义和审美特征,古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文学流派。

2. 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阅读古诗词,分析诗歌手法技巧。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诗词,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美。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古诗词教材、参考资料、PPT等。

2. 学生准备:提前阅读教材中的古诗词,了解诗歌手法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文学流派,分析诗歌手法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古诗词,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美。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形式和特点,学习《静夜思》、《登鹳雀楼》等简单诗作。

2. 第二课时:讲解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学习《江雪》、《春晓》等诗作,分析其韵律美。

3. 第三课时:探讨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学习《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等诗作,体会其意境美。

4. 第四课时:解析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学习《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高》等诗作,理解其情感美。

5. 第五课时:介绍古代文学流派,学习《孟子·告子下》、《庄子·逍遥游》等散文作品,了解其思想内涵。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如韵律、对仗、意境等。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的基本特点:韵律、对仗、意境。

2. 分析古诗词的方法:了解背景、品味语言、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3. 鉴赏古诗词的技巧:抓关键词、分析意象、品味韵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准备相关案例和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古诗词,了解作者和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介古诗词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如韵律、对仗、意境等,并分析经典案例。

3. 实践:让学生尝试分析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体会鉴赏方法的应用。

4.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鉴赏心得,互相学习和交流。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鉴赏方法,布置课后作业。

七、教学案例1. 李白《静夜思》分析:这首诗具有明显的韵律美,对仗工整,意境深远。

通过品味关键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杜甫《春望》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遭受战乱的忧虑。

通过分析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九、课后作业1. 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古诗词赏析之赏析语言教案

古诗词赏析之赏析语言教案

古诗词赏析之赏析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语言风格;(2)学会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炼字、修辞等手法;(3)能够独立赏析简单的古诗词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2)学会从意象、炼字、修辞等角度分析古诗词;(3)提高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词的美,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古诗词的兴趣;(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语言风格;(2)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炼字、修辞等手法;(3)独立赏析古诗词作品。

2. 教学难点:(1)古诗词中意象、炼字、修辞等手法的深入分析;(2)如何准确表达自己对古诗词的感悟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古诗词为例,进行分析讲解;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古诗词教材、参考资料、PPT等;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古诗词,了解作者背景等;3. 教学环境:教室、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古诗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价值和意义。

2. 基本概念:(1)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语言风格;(2)介绍意象、炼字、修辞等手法的概念和作用。

3. 案例分析:(1)选取一首古诗词,进行分析讲解;(2)引导学生从意象、炼字、修辞等角度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首古诗词进行赏析;(2)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赏析心得和感悟。

5. 课堂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知识点;(2)强调古诗词赏析的方法和技巧。

6. 课后作业:(1)请学生选取一首古诗词进行赏析,写在作业本上;(2)鼓励学生多读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8篇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8篇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8篇第1篇示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素养,更可以培养情感、审美和语感。

古诗词的鉴赏并不容易,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和积累。

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成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兴趣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教学之前,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鼓励学生多读古诗词作品,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向往。

通过课堂讲解、范例赏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其语言精炼、意蕴深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准确理解和鉴赏。

在教学中,可以设置词语解释、语言运用、句式仿写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词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注重情感认知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精髓,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哲理。

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情感、体验情感、表达情感的方式,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进而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觉悟。

四、多维度解读古诗词鉴赏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学生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和理解。

除了注重语言表达和情感认知外,还要关注古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和审美意义。

教师可以结合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现场体验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多维度上理解古诗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重情感认知和多维度解读。

只有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中生。

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

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诗歌鉴赏要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掌握了这几个方面知识和要领,就能很好地帮助我理解和阅读古诗词,提高我们的赏析能力。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1.诗眼是诗词的语言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悟意。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1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 能够运用古诗词的鉴赏技巧进行欣赏和赏析;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读懂一些经典的古诗词;4. 能够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1. 前置知识梳理通过对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初步了解,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1)你认为古诗词有什么独特魅力?2)你觉得古诗词的词汇和语言方式有何不同?3)你曾经读过哪些古诗词?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首?2. 理论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古诗词鉴赏的意义和重要性,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古诗词具有较强的文学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3)古诗词鉴赏是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

3. 实践操作针对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包括结构鉴赏、语言鉴赏、文化鉴赏等;2)使用个案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运用所学鉴赏技巧进行诗词赏析。

4.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并进行以下评价:1)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综合评价,包括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2)对学生诗词鉴赏的兴趣和能力的评价,包括对于古诗词文化的积累和应用能力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和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促进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方法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促进学生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3. 个案分析法:通过个案分析,让学生能够深入分析古诗词中的文化内含,锻炼学生分析和批判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前期准备通过课前探究调研,搜集一些古诗词的鉴赏案例,并选择一些经典名篇,准备一些教学名句和解析,为后期课堂使用做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 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除了 字面所描绘的形象、所表达的意思之外, 这两句还有隐藏在字面形象之外的另一个 形象,即诗人李白久久地伫立江边,专注 地凝望着孤帆远去的形象;还有隐藏在字 面意思之外的另一层意思,即诗人对于朋 友的一片依依不舍的深情,和他极重友情 的个性品质。但这些东西诗句都并没有明 白说出,只能靠我们去联想和想象,否则 便

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满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宋欧阳修引梅尧臣语:“若意新语工 ,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 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 外,然后为至矣。……若温庭筠‘鸡声茅 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 ,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 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

把握古诗词美质的几个关键点

要揭示、把握古诗词的美质,须从语 言文字、情与景、意象与意境、 “韵外之 致”与“味外之旨”、名句警句等方面入 手,同时这些地方也是承载了古诗词美质 的地方,是我们解读、鉴赏、品味的重点。

古诗词是借助书面语言和文字传承到 今天的,语言文字是古诗词所有信息和意 义价值(无论是思想的,还是艺术的)的 载体,是古诗词的物质外壳,是直接诉诸 观者的视觉和听者的听觉的,因此鉴赏和 解读古诗词必须从其语言文字入手,做好 朗读、背诵、品味等工作,以通过对其字 义(词义)、音韵、节奏、色彩等的感受 与把握,进一步理解与把握作品在思想艺 术方面的涵蕴及特色。
谨表示
衷心感谢!
“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二字,便有外物不足 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随行”,照常在雨中从容不迫地 行进,与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呼应,表现出一 种随遇而安、与任何一中环境同在的情致。“竹杖芒鞋轻 胜马”,与“晚食以当肉”的意思相类,不但是能适应环 境,还能从这种环境中感觉出“好”来。“一蓑烟雨任平 生”,则将词人要与物俱化、任天而动的意思点明。这里 的风雨,自然双关着人生道路上的风雨,双关着政治灾难 和人生坎坷,词人表示要坦然面对、履险如夷。有了这种 态度,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荣辱得失都将在所不计,在作者 的感觉中,迎来的就将是一个“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 境界。词作即事寓理,巧妙地抒写了词人不避风雨、忧乐 两忘、达观自适的人生态度。(本文节自〈文人的理想品格:从

在解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应开 展“对话”及适当的拓展、比较。 对话(不仅对话文本,还要对话作者 、编者,即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 创作动机、编者的编选意图等),拓展( 旁及相关诗词作品)、比较(与相关诗词 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审美 特征,品味其中的独特之处)。

对古诗词做今译,在内容、情感、 音韵、节奏、风格等方面应尽量吻合 原文.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对情中景、景中理、事中情、事中理 等,也应注意加以体味和把握。 苏轼《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随行。竹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
(张亚新简析并今译。节自《中国文学宝库· 唐宋词精华分卷》,王 洪主编,朝华出版社1991年版)
思考、讨论题
(1)您对古诗词的鉴赏、解读和教学有 何心得? (2)您觉得在中职进行古诗词教学最好 的方法是什么?请举实例加以说明。在这 方面还感到有什么困惑?
结束语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王羲之《兰亭诗》 让我们在古诗词的解读、鉴赏和教学中,不 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快乐,藉此使我们的精神生 活更丰富,生活情趣更多样,实现人生的艺术化 !让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在陶冶学生性情、美化学 生心灵、升腾学生精神、完善学生人格、加强学 生修养、提升学生品位方面更好地发挥其不可替 代的作用!
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在对诗词进行解读和鉴赏时,须注 意发挥好联想和想象。

古诗词作品是一种典型的纲要性、图 式化或轮廓化的结构,其中包含着许多空 白及各种未定之点。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 ,才能使作品的叙事脉络和情感发展的线 索变得连贯、清晰起来,形象和意境变得 具体、丰满起来,作品的言外之意、“味 外之旨”也才会得以呈现,作品留给读者 的“空白”才会得到填补,模糊之点才会 变得清晰。发挥好联想和想象是一件重要 的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的工作,发挥联想和 想象的过程就是一个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的 过程。
学研究》2008年第二期卷首语《文本解读的科学》,作者 张亚新)
在对诗词进行解读和鉴赏时,须注意整体把 握作品,同时从关键字、词入手,抓好对名句、 警句、“诗眼”、“词眼”的鉴赏与解读。 整体把握作品,才能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 全、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甚至肢解作品的情况发生。 但同时也要突出重点。一些关键的字、词(包括 标题)能给我们提供关键的信息。名句、警句、 “诗眼”和“词眼”是诗词作品的精要之处、闪 光之处,对触发读者的“想象点”,引导读者感 受和“进入”作品的意境、掌握作品的精髓均很 有好处,不能轻轻放过。
陶渊明到苏轼〉,张亚新著,济南出版社2004年初版,2008年再版) )

还有以下两种情况须注意:
(1) 在诗词中,一般均以乐景写乐情、哀景 写哀情,然亦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者 。王夫之《姜斋诗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 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在我国古代诗论中,表现“景”的文 字被称为“景语”,表现“情”的文字被 称为“情语”。纯粹的情语很少,纯粹的 景语更少,甚至可以说根本不存在,如王 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 皆情语也。”
陶渊明《归园田居》(节选)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 在诗词中,情景的组合或先情后景 ,或先景后情,或情景相间。组合的形式 不同,艺术的效果和感染力也各不相同 。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情与景的融合,形成意象与意境 意象和意境是我国独创的具有鲜明民族 特色的审美范畴,早在《周易》中,就有 了“立象以尽意”的说法。所谓意境,指 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的有机的整体性的融 合。不少意境由若干个立体的“空间”组 成,如宗白华所说:“艺术意境不是单层 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 的创构。”而意象则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 体的、细小的单位,它可以是单个的、平 面的。

杜甫《绝 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把握诗词的构成要素,特别是情与景。
诗词的构成要素不外情、景、事、理、 志数端,而其中最重要、或最具代表性的 是情与景。鉴于古代诗人往往并不直抒其 情,而是采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式, 以将情感甚至是思想形象、婉蓄、充分、 富有余韵地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在把握、 感受、鉴赏和体味诗歌外在的要素“景” 时,必须注意进一步去把握融注、渗透、 包蕴在“景”中的“情”。
不可能“看到”和感悟到。而没有“看到”
和感悟到这一层,显然就不能算是真正读 懂了作品,至少是没有完全读到位。因此, 我们在讲授诗词作品时,一定要引导学生 大胆地联想和想象,让学生从作品的“无” 中看到“有”,从“虚”中看到“实”, 从有限看到无限,并将自己的感受、理解 和看法大胆地说出来。(本文节自《北京教育教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以文为本,从作品固有的实际出发

鉴赏古诗词需要联想和想象,这为读 者的解读提供了无限多样的可能性。对多 元解读、对独具个性的理解和感悟应抱持 包容乃至欣赏、激励的态度,但其解读、 理解和感悟必须是与作品固有的实际相符 的,不能是无所依傍、漫无边际、天马行 空的乱想。
张志和《渔歌子》
[原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今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水色山光中翩飞,桃花吐 着鲜妍,流水漾着绿蓝,一条条游弋嬉逐的鳜鱼 有多么肥。戴着青色斗笠,披着绿色蓑衣,在斜 风细雨中安然垂钓,何必把家回。
[简析]

作者拈取江南水乡春汛时节几种常见的有代 表性的景物,略加联缀点染,并将悠然自得的渔 翁形象巧妙融入,构成了一幅色调鲜明、境界淡 远的烟波垂钓图。作者长期隐居江湖,自号“烟 波钓叟”,故对烟波之境清空疏淡的妙致能够体 会得真切而深刻;加之兼擅丹青,懂得如何调配 色彩,懂得如何截取动态景物最富于美感包孕的 一刹那,因而能将诗情与画境高度有机地结合起 来。

有必要弄清楚鉴赏与评论、研究之间的 区别与联系。其区别主要是:
鉴赏主要是一种审美享受活动,对对象主要 是一种感性的把握,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在鉴赏 时可以有个人的偏好,不一定作客观、公正的评 价。而评论和研究是一种科学活动,主要对对象 作理性分析,主要运用抽象思维,态度必须力求 客观、公正。 但鉴赏与评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 活动与理性活动往往是交错在一起的,在不少情 况下,很难将两者截然加以分割。
古诗词的解读、鉴赏和教学
张亚新
北京教育学院

一、进行古诗词教学,最重要的是要 把古诗词的美质揭示出来,从而将学生学 习的欲望和兴趣激发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