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教学设计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与案例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与案例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与案例教学设计与案例: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目标:1.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2.了解DNA的构成原理和结构特点;3.能够手工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老师可以使用图片或示意图展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激发学生对DNA分子的兴趣。

Step 1 背景知识介绍(10分钟):老师向学生简要介绍DNA分子的结构原理和构成要素,包括碱基对、磷酸二脱氧核苷酸以及双螺旋结构等。

同时,引入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制作的目的和意义。

Step 2 材料准备(5分钟):让学生准备制作模型所需要的材料,包括彩色纸、剪刀、胶水、铅笔等。

Step 3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制作(30分钟):1.带领学生使用彩色纸切割成一定长度的条状物,每个条状物代表一个磷酸二脱氧核苷酸。

2.按照碱基对的规则,使用铅笔在条状物的一端上画上对应的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胞嘧啶)。

3.将画有碱基的两个条状物重叠在一起,使用胶水将其固定住。

4.继续制作其他磷酸二脱氧核苷酸,然后将它们一个接一个地连接起来,形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5.最后,将制作好的DNA模型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解释每个部分的含义和作用。

Step 4 模型展示与讲解(10分钟):让每个学生把自己制作的DNA模型展示给全班,并讲解自己制作模型的过程和遇到的困难。

同时,老师也可以对学生的模型给予评价和指导。

Step 5 总结与讨论(10分钟):让学生分享制作模型的心得和体会,讨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在科学研究和生物学中的应用。

作业:1.复习DNA分子的组成结构和双螺旋结构模型制作过程;2.观察自己的DNA模型,思考如何改进和提升模型质量。

教学案例:小明是一个对生物学非常感兴趣的学生,他对DNA的双螺旋结构也充满了好奇。

他在老师的引导下制作了一个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首先,小明准备了制作模型所需的材料,包括彩色纸、剪刀、胶水和铅笔。

高中生物_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课件设计

高中生物_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课件设计

3、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发现DNA 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研究 的典范,在科学界传为佳话。他们的这种 工作方式给予你那些启示?
• 要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 要善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闪光的思想是在交
流与撞击中获得的; • 研究小组成员在知识背景上最好是互补的; • 对所从事的研究要有兴趣和激情。
1. 在双链DNA分子中,
A=T、G=C
A+G=T+C, A+C=T+G;
嘌呤之和等于嘧啶之和,等于碱基总数的50%。
2.某碱基占双链碱基总量的比例等于其在两条 单链中比例的平均值 A=(A1 +A2) /2
• 碱基计算的规律
DNA双螺旋结构 的再认识
3.互补的两碱基之和在单双链中所占比例相等。
A1 +T1 = A2+T2 = A+T G1 +C1 = G2+C2 = G+C


A
A
A
T
T
T
G
G
G
C
C
C
模型建构 我是小能手
【模型建构3】DNA平面结构(即脱氧核苷酸双链) 【模型建构4】DNA空间结构(即DNA双螺旋)
四人一组,利用桌子上的 DNA相关材料制作模型。
DNA的空间结构
小组讨论
1. DNA的基本骨架是由哪 些物质组成的?它们位 于DNA的什么部位呢?
2. DNA中的碱基是如何配 对的?它们位于DNA的 什么部位?
❖1953年4月25日,
克里克和沃森在
《自然》杂志上
发表了DNA的双
螺旋结构,从而
带来了遗传学的
彻底变革,更宣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与案例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与案例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与案例教学设计: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一、教学目标1.了解DNA的结构和构成。

2.掌握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介绍DNA的结构和构成。

2.透明塑料袋。

3.盐、面粉、水、搅拌器、塑料容器、食用色素、阳极铝线、阴极铜线、电池。

4.各类颜色的珠子或橡皮泥。

5.制作DNA模型所需的材料:扁平的纸杯、铅笔、细直尺、剪刀、胶带、丝线。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展示DNA的结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讨论DNA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知识讲述(15分钟)使用PowerPoint课件,简单介绍DNA的结构和构成,包括碱基对、双螺旋结构等,并解释DNA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3.制作DNA分子双螺旋模型(40分钟)步骤一:制作阳极铝线和阴极铜线,用导线割开一段阳极铝线和一段阴极铜线。

在阳极铝线的一头插入一块铜片,在阴极铜线的一头插入一块铝片,用胶带固定。

步骤二:制作DNA模型主体,将纸杯从中间切开,保留底部。

用铅笔沿纸杯内壁打出一排小孔,每个小孔间隔约0.5cm,小孔数量为纸杯高度的2/3步骤三:安装DNA模型主体,将阳极铝线和阴极铜线固定在纸杯底部,使阳极铝线和阴极铜线透过纸杯的小孔伸出。

将阳极铝线和阴极铜线与纸杯壁贴合。

步骤四:制作DNA模型的基座,将塑料容器细细剪开一个洞口,使其可以支撑纸杯。

将纸杯插入塑料容器的洞口中,调整位置使纸杯能够稳固。

步骤五:制作DNA模型的链型结构,将丝线通过阳极铝线和阴极铜线的小孔,并将丝线两端绑在一起。

丝线应绕在阳极铝线和阴极铜线之间,形成类似双螺旋的结构。

4.小结(15分钟)学生将制作好的DNA分子双螺旋模型展示给同学们,并简单介绍模型的制作过程和原理。

老师对学生的制作过程和模型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DNA结构和重要性。

5.展示和评价(10分钟)请学生将自己制作的DNA分子双螺旋模型放在课桌上展示,同学们互相观摩,并进行评价。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资料讲解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资料讲解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一、实验背景资料本实验的来源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中的实验十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旧人教必修高中生物实验十《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在上课之前同学们学习了DNA的发现历程,了解到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且它由四种脱氧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组成,它的排列顺序以及数量多少决定了其储存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同时明确组成DNA的化学元素是C、H、O、N、P,由它们组成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再由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和1分子的含氮碱基组成基本单位一—脱氧核苷酸;再通过一定的化学键(氢键、3‘-5’磷酸二酯键)连接作用形成DNA分子。

在本实验前中学生物学中与本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主要有“基因在染色体上”、“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DNA的分子结构内容”等内容。

即学生在本实验前已经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本实验相关内容的要求主要有:1、通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深入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2、通过本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爱好;4、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本实验现代生物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模型方法被广泛运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成功就是一个范例。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是以形象化的具体模型,能使研究对象直观化,既可以促进研究,又可以简略地描述研究成果,又便于理解和传播。

在中学生物学教材中,制作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作为生物技术性设计和制作的第一案例,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常见的难题和疑问:1、如何选取更好的实验材料便于更好地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2、如何确保模型构建的成功,即构建的关键步骤有哪些;3如何将模型和理论知识结合使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弄懂DNA的双螺旋结构;4、怎么通过平面结构使学生对DNA的空间立体结构有更深的了解;5、如何通过本实验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高中生物dna双螺旋结构教案

高中生物dna双螺旋结构教案

高中生物dna双螺旋结构教案目标:1. 了解DNA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组成和作用3. 学会如何绘制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DNA的分子结构模型或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向学生介绍DNA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 讲解:讲解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根螺旋状的链条组成的,每根链条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

碱基包括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和鸟嘌呤(G)。

A总是与T配对,C总是与G配对,形成碱基对。

双链螺旋的两个链条是反向排列的,一个链条从5'端到3'端,另一个链条从3'端到5'端。

3. 实践: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可以使用纸板、彩色纸等材料来模拟DNA的分子结构。

帮助学生理解碱基对的配对规则和螺旋结构。

4. 总结:总结DNA的双螺旋结构的组成和作用,强调DNA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鼓励他们深入学习和探索。

扩展活动:1. 让学生通过研究DNA的序列和碱基对配对规则来理解基因的编码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2. 了解DNA的修复机制和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

3. 研究DNA在遗传疾病、进化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

教学资源:1. DNA双螺旋结构的图片或模型2. 纸板、彩色纸等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材料3. 生物教科书和参考资料评估:观察学生在绘制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的理解程度和操作技能,或者要求学生书面回答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问题来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

高二生物《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

高二生物《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设计
(1)理解DNA分子结构的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通过分析组装DNA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DNA分子结构的特点
(2)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DNA分子模型的组装
三、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组装出正确的DNA分子模型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小结
在贯彻新课改精神的前提,重在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自学能力。

在本堂课中,应尽力做到不干预学生的自主思想。

先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识和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进行拼装模具。

之后,再由他们自己发现他人模型中的错误。

并基于此,来改正自己拼装的模型,纠正自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理解中的误区。

此外,如果出现多数同学仿照说明书或者课本P49及P50中给出的碱基对顺序拼装出相同的DNA分子模型的情况,可以由此引发同学对DNA复制的探究。

既引发同学探究问题的兴趣,又为下堂课作好铺垫。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教学设计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教学设计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阐明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②说明4种脱氧核糖核昔酸的根本区别在于含氮碱基的不同。

③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知识应用。

2.能力目标①尝试DNA双螺旋模型的制作,学会并运用建构模型的科学方法。

②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体验DNA分子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悟DNA双螺旋结构对称、简洁、和谐的科学美。

②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DNA分子结构的特点。

(2)在搭建DNA分子模型的基础上,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学以致用。

(3)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DNA分子模型的组装。

三、教学难点(1)DN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2)DNA两条长链反向平行。

(3)碱基互不配对原则的应用。

U!(课前导入)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在DNA被确认为遗传物质之后,生物学家们不得不面临着一个难题:DNA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担当遗传的重任?它必须能够携带遗传信息,能够自我复制传递遗传信息,能够让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以控制细胞活动,并且能够突变并保留突变。

这四点缺一不可,如何建构一个DNA分子模型解释这一切?复习: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脱氧核昔酸)脱氧核昔酸由哪几个部分构成?(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含氮碱基有哪几种?(ATCG)学生活动1:分类桌面上的模型材料。

(l.2min)提问:哪种材料可以代表脱氧核糖?为什么?学生活动3:请尝试把刚才构建的四种脱氧核昔酸连接成脱氧核昔酸链,并尝试把同桌二人 的两条链摆成符合上述信息描述的状态。

(2.3min)最后,1952年春天,沃森与克里克从奥地利生化学家查哥夫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信息:在DNA 中,腺喋吟(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口密嚏(T)的量;鸟喋吟(G)的量总是等于胞口密嚏(C)的量学生活动4:同桌合作尝试配对两条链上的碱基,可以进行选择碱基加以调整,找出一种配 对碱基的方式,使得A 一定等于T, G 一定等于C随机展示几组的模型,得出结论,要想保证每次搭建出来的DNA 模型中A 一定等于T, G- 定等于C,那就让A 和T 配对,C 和G 配对。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知识总结-完整版PPT课件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知识总结-完整版PPT课件

3.制作模型 (Biblioteka )使用各种材料分别“制作”若干个磷酸、脱氧核糖、 碱基;将各种配件整合在一起,并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连 接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拼成DNA分子平面结构图;再“旋 转”成双螺旋结构。 (2)根据设计计划,对制作的DNA分子双螺结构模型进行 检查,对模型的不足加以修正。
需要注意的问题 (1)熟悉制作模型用的各种零件代表的物质,写出4种碱基 的字母名称。 (2)两条链的长度、碱基总数一致,碱基互补、方向相反。 (3)磷酸、脱氧核糖、碱基三者之间的连接部位要正确。 (4)制作中各零件连接应牢固,避免旋转中脱落。 (5)各组模型制作以不同数量和顺序的A-T、C-G、T- A、G-C四种碱基对排列,领悟DNA分子的多样性。
知识点2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 型
要点归纳
1.制作原理:DNA的脱氧核苷酸双链反向平行,磷酸与 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碱基排列在内侧,碱基对通 过氢键连接,碱基互补配对。
2.设计模型:绘出DNA模型的设计图;确定制作的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大小(如高度与直径的比例)、维 系立体结构的方法;选择代表磷酸、脱氧核糖、碱基的材料 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本实验既可加深学生对“DNA结构”的感性认识和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材首先介绍了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从制作DNA模型前应该考虑的问题、制作过程做了详细阐述。

教材接着说明了制作的“目的要求”。

要求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理解和认识。

教材第三部分清楚地列出了该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用具”。

特别应明白用什么代表磷酸、什么代表糖、什么代表含氮碱基。

以及用什么对它们进行连接。

教材第四部分更为详细地介绍该实验的“方法步骤”。

从制作“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长链→DNA结构→DNA的空间结构”这一步骤详细地作了说明。

因此,我们从如下几方面对该实验做本质性的准备:1.知识结构的联系:要明确DNA的化学元素是C、H、O、N、P,由它们组成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再由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和1分子的含氮碱基组成基本单位一—脱氧核苷酸;再由脱通过聚合作用形成DNA分子。

2.掌握该实验的知识点:对理解和掌握“DNA分子的功能(复制和表达)”、“遗传和变异”以及“基因工程”打下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3.实验操作的关键:该实验成败的关键是连接。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之后,对DNA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双螺旋结构的巧妙之处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和理解,因此通过这个实验,怎样引导才能使学生对DNA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是本课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学会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掌握制作技术。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DNA分子的结构。

(3).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并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投身科学实验的参与精神;(2).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用微观和宏观的不同角度来看待生物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1、加深学生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理解2、理解DN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3、掌握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技术。

实施方案:①对每小组进行关键步骤指导;②对连接方式进行讲解;板书说明制作的程序和重要环节;④诱导学生理解各步骤的连接及原理。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能让他们按照模型里的说明书进行组装和操作,而是应该由教师给出一定的要求,让学生按照教师的相应的要求进行操作。

比如组装的顺序可以设计如下: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链→双螺旋结构。

另外,不同的小组分别组装不同碱基对排列顺序的DNA模型。

四、实验实施准备【教师准备】硬塑方框2个(长约10cm),细铁丝2根(长约0.5 m),球形塑料片(代表磷酸)若干,双层五边形塑料片(代表脱氧核糖)若干,4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塑料片(代表4种不同碱基)若干,粗铁丝2根(长约10 cm),订书钉。

【学生准备】1.预习实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了解DNA结构的相关信息。

2.进行分组。

3.以组为单位展开交流学习,总结DNA双螺旋结构的组成、特点等知识。

通过课前准备,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再次激发实验探究的热情;较大程度上节省了课堂时间;为探究实验的成功打基础。

五、教学方法【教法】分析评价法、直观演示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六、教学媒体黑板、多媒体计算机七、课时安排由于该实验内容较为简单,无需提前进行预实验,故时长为一课时(40min)八、教学过程结束min讨论①:作为遗传物质,应该储存有大量的遗传信息。

DNA分子只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它是怎样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的?讨论②:作为遗传物质,应该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

设想一下,DNA分子是如何复制自己的?思考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兴趣板书设计DNA双螺旋结构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设计与讨论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九、教学设计反思本实验课,经过以上这样的教学设计之后,我觉得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Ⅰ、可以排除学生简单的按照模型说明书上的图示进行模仿,使他们能动手动脑相结合,符合新课程对教学行为的要求,教师真正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也真正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Ⅱ、经过几个小组组装出的不同的DNA的比较。

Ⅲ、通过教师给出具体的要求,比如一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DNA多样性的理解,对于今后解决“某DNA含有100个碱基,这样的DNA可以有多少种?”会有更多的体会。

同时,通过讲练结合,使知识落实的更加到位。

因此,这节实验课经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之后,更加符合新形势下新课改的要求,也更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十、本实验近十年参考文献1.向义和.“DNA双螺旋结构是怎样发现的”.《物理与工程》2005年02期2.吴圣潘.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材料的筛选.《生物学教学》2009年第05期十一、近十年相关考题(2012山东)5.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

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过程至少需要3×1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B.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C.含32P与只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49D.该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即发生改变【答案】C(2012四川)2.将大肠杆菌的质粒连接上人生长激素的基因后,重新置入大肠杆菌的细胞内,通过发酵就能大量生产人生长激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发酵产生的生长激素属于大肠杆菌的初级代谢产物B.大肠杆菌获得的能产生人生长激素的变异可以遗传C.大肠杆菌质粒标记基因中腺嘌呤与尿嘧啶含量相等D.生长激素基因在转录时需要解旋酶和DNA连接酶【答案】B。

(2012江苏)2.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B.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汉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级群公益作品C.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 DNA 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D.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答案】B(2012福建)5.双脱氧核苷酸常用于DNA测序,其结构与脱氧核苷酸相似,能参与DNA 的合成,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NA 合成时,在DNA 聚合酶作用下,若连接上的是双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终止;若连接上的是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继续。

在人工合成体系中,有适量的GTACATACATC的单链模板.胸腺嘧啶双脱氧核苷酸和4种脱氧核苷酸,则以该单链为模板合成出的不同长度的子链最多有()A.2种B.3种C.4种D.5种【答案】D(2011上海)27.某双链DNA分子含有4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上A:T:G:C=1:2:3:4。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该DNA分子的一个碱基改变,不一定会引起子代性状的改变B.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20个C.该DNA分子中4种碱基的比例为A:T:G:C=3:3:7:7D.该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200种(2010上海)4.细胞内某一DNA片段中有30%的碱基为A,则该片段中A.G的含量为30% B.U的含量为30%C.嘌呤含量为50% D.嘧啶含量为40%(2010江苏)1.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DNA和RNA中的五碳糖相同B.组成DNA与ATP的元素种类不同C. T2噬苗体的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D.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答案】D(2009广东)24. 有关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 DNA分子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B. DNA单链上相邻碱基以氢键连接“汉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级群公益作品(汉水丑生2012-7-13标记)C. 碱基与磷酸基相连接D. 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链的基本骨架(2008上海)26.某个DNA片段由500对碱基组成,A+T占碱基总数的34%,若该DNA片段复制2次,共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个数为A.330 B.660C.990 D.1320答案:C(2007山东)7.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高为P)变成了尿嘧啶,该DNA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U-A、A-T、G-C、C-G,推测“P”可能是A.胸腺嘧啶 B.腺嘌呤C.胸腺嘧啶或腺嘌呤 D.胞嘧啶【答案】D(2007上海)24.已知某DNA分子含有1 0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G∶T∶C=1∶2∶3∶4。

该DNA分子连续复制2次,共需要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分子数是A.600个B.900个C.1200个D.1800个【答案】D。

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设计生命科学学院 2011级生物技术 201111001086 张媛梦一、实验原理依据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其主要特点如下:(1)每个DNA 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脱氧核苷酸长链的两端是不同的,一端是脱氧核糖上羟基,另一端是磷酸基,而DNA分子两条长链的同一端,一个是磷酸基,另一个则是羟基,因而两条长链的方向是相反的。

(2)DNA分子的外侧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对。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内侧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配T,G配C)两两配对,通过氢键互相连结。

二、实验材料硬塑方框2个(长约10 cm或视两个通过氢键连接的脱氧核苷酸模型宽度而定,方框也可用其他硬质材料代替),细铁丝两根(长约0.5 m或视制作的长链长度而定),圆形塑料片(代表磷酸)若干、双层五边形塑料片(代表脱氧核糖)若干、4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塑料片(代表四种不同碱基)若干,这些塑料材料也可用其他材料如硬纸板、泡沫板、卡纸等代替。

粗铁丝两根(长约10 cm或视两个通过氢键连接的脱氧核苷酸模型宽度而定)、订书器、订书钉。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预习DNA分子结构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磷酸基组成。

脱氧核糖上的羟基与含氮碱基结合生成脱氧核苷,脱氧核苷另一位置上羟基与磷酸酯化生成脱氧核苷酸,它们的连接部位如图6—4—1所示。

在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分子之间通过磷酸与脱氧核糖之间的氢键相互连接而成长链,链的方向是从磷酸基到脱氧核糖,但两条链走向相反,两条链内侧的碱基通过氢键配对连接,这样方向相反的两条平行长链盘旋而成的规则双螺旋结构,这就是DNA分子的立体构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