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品作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_3000字作文

合集下载

高三说明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精编版

高三说明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精编版

高三说明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高三说明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小说和杂文领域的巨大成就至今无与伦比,其代表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翻译成40多种不同的文字,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

鲁迅在《阿Q正传》中表现出来的批判的深刻性,一方面来源于其“忧愤深广”的思想,另一方面来源于他一贯擅长的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

下面就结合《阿Q正传》这篇小说,探讨感悟鲁迅的语言艺术。

我们评价鲁迅的文学语言,使用频率的词语是“匕首”、“投枪”,都是形容其语言的深刻和力量。

犀利的语言,充分显示了鲁迅独特的格调,这种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和修辞手段,以及戏谑的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下面列其种种,品味这种语言效果。

一、庄词谐用,大词小用,寓庄于谐鲁迅做人做事一向是十分严肃,但就是像他这样严肃的人物,却有着谐谑和善于谐谑的一面,他往往在最需要严肃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而在大可以漫不经心的时候却严肃起来,不经意之间形成幽默讽刺效果。

《阿Q正传》第一章写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才下笔,便感到万分困难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有讽刺滑稽味了。

在赵太爷眼中,阿Q连性赵都不配,还配得上“正名”吗?再如阿Q到尼姑庵“革命”,尼姑把庵门开了一条缝,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革命本来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但在假洋鬼子之流和阿Q眼里,只不过是“欺弱”。

嘴里把“革命”当作“口头禅”,行的是打砸抢之实,“革命”在未庄已经严重变味。

又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

鲁迅故意将辛亥革命绍兴光复这一庄严事件,用阿Q卖搭连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显得滑稽可笑。

《阿q正传》的阿q形象和讽刺艺术-毕业论文

《阿q正传》的阿q形象和讽刺艺术-毕业论文

【标题】《阿Q正传》的阿Q形象和讽刺艺术【正文】《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发表以后在赢得广大读者的同时又掀起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高潮。

小说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阿Q,通过阿Q的悲剧遭遇,揭示了民族劣根性中的软弱,愚昧与不彻底的小弄思想。

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和发挥,从而构成了一部阿Q的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

即便是在当下,被经济大朝冲斥下的市场经济时代对阿Q形象的研究,依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对阿Q精神的分析和解读,依然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下面笔者就从民族劣根性的典型形象、精神分析、以及鲁迅对阿Q的态度对这部小说作新的解读和阐释。

一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高度典型化的人物形象,他是农民带决不仅仅是农民,而是民族劣根性的集中代表,然而阿Q身上的这种性格又远远超出了民族和国界,它是整个人类人性的某些弱点的集合,不同民族的人,都能从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鲁迅对阿Q不仅仅作为一个农民形象来描写,还写出了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

便之成为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代表。

阿Q是一个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农,他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受着最深重的压迫和剥削。

他上无片瓦,只能寄住在土谷祠里;下无寸土,只能靠打短工度日。

他甚至连连姓也没有,因为未庄有赵太爷在,阿Q就不准姓赵,说了姓赵就要挨打受罚。

阿Q十分勤劳能干,他“割麦便割麦,撑船便撑船”。

然而他辛勤的劳动却连一个人的温饱都无法维持。

在赵太爷、钱太爷这些地主老财们的压迫之下,阿Q被逼得连破庙也住不成,短工也无处做,被剥削得只剩下身上穿的一条“惩一儆百”的对象枪杀了。

阿Q的一生是受压迫、受剥削、受凌辱、受残害的悲惨的一生。

阿Q受到这样深重的压迫,理应起来反抗和斗争,但是阿Q却没有觉悟。

阿Q 的不觉悟表现在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当他受到欺辱和凌辱的时候,他不是正视显示,相反的却用“精神上的胜利法”来安慰自己,把失败当作“优胜”,从精神上进行自我安慰和陶醉。

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_高中作文

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_高中作文

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_高中作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感谢您的阅读!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小说和杂文领域的巨大成就至今无与伦比,其代表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翻译成40多种不同的文字,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

鲁迅在《阿Q正传》中表现出来的批判的深刻性,一方面来源于其“忧愤深广”的思想,另一方面来源于他一贯擅长的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

下面就结合《阿Q正传》这篇小说,探讨感悟鲁迅的语言艺术。

我们评价鲁迅的文学语言,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是“匕首”、“投枪”,都是形容其语言的深刻和力量。

犀利的语言,充分显示了鲁迅独特的格调,这种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和修辞手段,以及戏谑的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下面列其种种,品味这种语言效果。

一、庄词谐用,大词小用,寓庄于谐鲁迅做人做事一向是十分严肃,但就是像他这样严肃的人物,却有着谐谑和善于谐谑的一面,他往往在最需要严肃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而在大可以漫不经心的时候却严肃起来,不经意之间形成幽默讽刺效果。

《阿Q正传》第一章写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才下笔,便感到万分困难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有讽刺滑稽味了。

在赵太爷眼中,阿Q连性赵都不配,还配得上“正名”吗?再如阿Q到尼姑庵“革命”,尼姑把庵门开了一条缝,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革命本来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但在假洋鬼子之流和阿Q眼里,只不过是“欺弱”。

嘴里把“革命”当作“口头禅”,行的是打砸抢之实,“革命”在未庄已经严重变味。

又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

鲁迅故意将辛亥革命史上绍兴光复这一庄严事件,用阿Q卖搭连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显得滑稽可笑。

读《阿Q正传》有感范文(三篇)

读《阿Q正传》有感范文(三篇)

读《阿Q正传》有感范文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发现他笔下所写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为何会写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为了想要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吧!所以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国人病态的社会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从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这个方面来讨论。

“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

如果现今社会中有人想靠着精神胜利法来存活下去,我想这应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吧!因为不可能有老板会想要用这样的员工,不要说在工作了、如果再读书时就有这种心态,我想有这种心态的人未来应该是非常的惨吧,就连在同学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脚。

而在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给来的欺压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来逃避现实,就因为这样使得阿Q以自负来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

也许精神胜利法是给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学,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是却又因为外在种.种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安慰,但这毕竟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方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强,所以也可以说它是一个人自暴自弃的表现方法吧。

还由于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出卖劳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写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没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连一间栖身的房屋也没有,只好长年在土谷祠里落脚,然后必须强迫接受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个现象让我感到非常的无奈,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没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一样被玩弄。

在没有人权的社会里他的这些做法是否可以给予同情呢?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体会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对于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虽然被讽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鲁迅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应该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阿q正传鉴赏作文

阿q正传鉴赏作文

阿q正传鉴赏作文说起,那可真是一部让人又好气又好笑,还带着点无奈和悲哀的作品。

阿 Q 这个人,仿佛就是从我们身边的市井小巷里走出来的。

他没啥文化,也没啥钱,更没啥地位,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甚至有点潦倒的小人物。

但就是这么个小人物,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种种复杂和荒唐。

阿 Q 最出名的大概就是他那所谓的“精神胜利法”了。

被人打了,他心里想着“儿子打老子”,一下子就觉得自己占了上风。

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初看让人觉得荒唐可笑,可仔细想想,我们在生活中又何尝没有过类似的自我安慰呢?考试没考好,就想着“这次题目太难,大家都考得不好”;工作上出了差错,就跟自己说“这只是个小失误,不影响大局”。

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其实是我们每个人在面对挫折和不如意时,潜意识里想要逃避和自我保护的一种夸张表现。

还记得阿 Q 去调戏小尼姑那段,那场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他嘴里不干不净地说着些轻薄的话,伸手就去摸小尼姑的头。

小尼姑又羞又恼,阿 Q 却得意洋洋。

这段描写把阿 Q 的粗俗和无赖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以为这样就能显示自己的“威风”,殊不知在旁人眼里,他不过是个让人鄙夷的小丑。

还有阿 Q 幻想自己革命成功后的情景,那简直是异想天开。

他想着自己要什么有什么,金银财宝、女人……完全不顾现实,沉浸在自己编织的美梦里。

这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无知和愚昧,同时也反映出那个时代底层人民对改变命运的渴望,只是他们找不到正确的道路,只能在幻想中寻求一丝慰藉。

阿 Q 参加革命的那一段也特别有意思。

他根本不懂革命是什么,只觉得这是个能让自己出人头地的机会。

他稀里糊涂地跟着别人闹,结果却被当成替罪羊给抓了起来。

在审判的时候,阿 Q 还一脸茫然,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

这一幕真的是既可悲又可笑,他到死都没明白自己的命运为何如此悲惨。

其实,阿 Q 就是那个时代无数底层人民的一个缩影。

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尽压迫和欺凌,却无力反抗。

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和毛病,但这些缺点和毛病并不是他们天生就有的,而是那个黑暗的社会造成的。

阿q正传反讽艺术作文

阿q正传反讽艺术作文

阿q正传反讽艺术作文
嘿,说起阿Q,未庄的人哪个不知道他啊?听说城里的大人物
都听过他的名字,那可真不是盖的!每次在茶馆里聊天,只要一提
阿Q,大家都得竖起耳朵听,那眼神儿,都带着点敬畏和羡慕。

阿Q这人啊,走路都带风,看他那架势,还以为是什么大官儿呢。

但实际上呢,他就那么一身破衣裳,帽子还打着补丁。

可他就
爱吹牛,说自己以前多有钱,现在只是运气不好。

那天我在酒馆里,又听阿Q在那儿吹他的“战绩”了。

他说啊,自己跟大户人家的少爷打过架,还把那少爷给打趴下了。

哈哈,谁
不知道啊,那少爷就是个文弱书生,连鸡都不敢杀,怎么可能跟阿
Q打架?但阿Q说得就像真的一样,眼睛都快冒出星星了。

这人啊,吹牛的本领可真是了得!。

语言鉴赏札记作文阿q正传

语言鉴赏札记作文阿q正传

语言鉴赏札记作文阿q正传说起,那可真是一本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的书。

阿 Q 这个人物,就像是从生活的角落里蹦出来的,带着一身的滑稽和无奈。

阿 Q 是个没什么大本事的人,穷得叮当响,却总爱自我安慰。

他头上有个癞疮疤,这可成了别人嘲笑他的把柄,但他却硬能想出一套说法来,“你还不配......”“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

就这么几句话,把阿 Q 那种自欺欺人的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还记得书里有个情节,阿 Q 和别人打架输了,心里却不服气,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然后就心满意足地走了。

这多可笑啊!他打不过别人,就用这种荒唐的逻辑来让自己觉得占了上风。

这种精神胜利法,在我们生活中其实也能看到影子。

有时候我们遇到挫折,不也会给自己找些借口,让心里好受点吗?只不过阿 Q把这一套发挥到了极致。

还有阿 Q 向吴妈求爱的那一段,“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就这么直愣愣地冲口而出,没有一点浪漫和委婉。

结果把吴妈吓得不轻,阿 Q 自己也惹了大麻烦。

从这里能看出阿 Q 根本不懂什么是爱情,也不懂得怎么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是凭着一股冲动行事。

再说说阿 Q 去城里的经历,他回来后变得神气活现的,讲着城里的见闻,什么杀头啦,什么举人家的东西啦。

他的描述夸张又荒诞,让人忍俊不禁。

但仔细想想,这背后反映的是阿 Q 对外面世界的一知半解和盲目崇拜。

作者鲁迅通过阿 Q 的语言,把这个小人物的性格、心态和命运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阿 Q 的语言粗俗、简单,却充满了生命力,让我们仿佛能看到他就站在眼前,手舞足蹈地说着那些话。

比如说,阿 Q 被人打了,他会说“儿子打老子”,这一句简单的话,把他那种不愿意承认失败,非得给自己找点面子的心理表现得特别生动。

还有他吹嘘自己“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这种毫无根据的自大,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可怜。

阿 Q 的语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无知和愚昧。

《阿Q正传》读后感范本(4篇)

《阿Q正传》读后感范本(4篇)

《阿Q正传》读后感范本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我发现他笔下所描写的阿Q 是旧社会的腐败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

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在这篇小说中,我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精神胜利法”,这是一个要不得的方法。

“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其高明之处在于遇到困难就逃避,不想去真正地解决问题,不找问题根源所在,只能转身就跑。

如果我们读书用“精神胜利法”,就会在同学当中无法立足。

而小说中的阿Q为了减轻外来的压力,他只能用自欺欺人的办法来逃避现实,以自负来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使自己永远活在自己所编织的美妙的虚幻世界里。

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因为外在的种种挫折,无奈中,于是只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慰籍,但这毕竟是一种自我麻醉的办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更强。

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他只能卖劳力生活,经常做短工,别人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还要接受有钱人的欺辱,以及村里人的戏弄,这个现象让我十分气愤,如今社会也有类似现象发生。

看完这本书,我体会最深的是:不论何时何地,我们应不要逃避现实,而是要敢于面对困难,打倒困难。

其实,这也是鲁迅先生所想告诉我们的。

《阿Q正传》读后感范本(2)社会的腐败,百姓的懦弱,你们敢于拼搏么?——题记看完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为阿q惋惜,可这也正揭示了从前中国人的懦弱无能,真如同这阿q一样,也显示出了当时中国统治十分糟糕,像阿q这样的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只能收到别人的凌辱:被有钱人欺负,被岭村人欺负……十分可怜,只因为他的社会地位很低,只能干苦工,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没有权没有势的老百姓只能收到气压!也真是如此,阿q变开始封闭自己,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人的自私,都是掩饰他的害怕,因为,没有办法呀,苦老百姓只能如此忍气吞声,钱占据了绝大部分!如今,中国虽没有当时的社会那样了,但是也不乏像阿q这样的人,不愿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接受外面的新鲜,就如同井底之蛙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_3000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小说和杂文领域的巨大成就至今无与伦比,其代表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翻译成40多种不同的文字,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

鲁迅在《阿Q正传》中表现出来的批判的深刻性,一方面来源于其“忧愤深广”的思想,另一方面来源于他一贯擅长的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

下面就结合《阿Q正传》这篇小说,探讨感悟鲁迅的语言艺术。

我们评价鲁迅的文学语言,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是“匕首”、“投枪”,都是形容其语言的深刻和力量。

犀利的语言,充分显示了鲁迅独特的格调,这种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和修辞手段,以及戏谑的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下面列其种种,品味这种语言效果。

一、庄词谐用,大词小用,寓庄于谐
鲁迅做人做事一向是十分严肃,但就是像他这样严肃的人物,却有着谐谑和善于谐谑的一面,他往往在最需要严肃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而在大可以漫不经心的时候却严肃起来,不经意之间形成幽默讽刺效果。

《阿Q正传》第一章写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才下笔,便感到万分困难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
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有讽刺滑稽味了。

在赵太爷眼中,阿Q连性赵都不配,还配得上“正名”吗?再如阿Q到尼姑庵“革命”,尼姑把庵门开了一条缝,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革命本来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但在假洋鬼子之流和阿Q眼里,只不过是“欺弱”。

嘴里把“革命”当作“口头禅”,行的是打砸抢之实,“革命”在未庄已经严重变味。

又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

鲁迅故意将辛亥革命史上绍兴光复这一庄严事件,用阿Q卖搭连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显得滑稽可笑。

这一寓庄于谐的写法,充分说明在未庄,“革命”远不如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引起人们关注,进而暴露了辛亥革命未能广泛发动群众的致命弱点,同时也表明自己对革命的怀疑态度。

二、正话反说似褒实贬
鲁迅堪称反语大师,他总是不失时机地在恰当的时候,将对手的荒谬和错误进行到底,形成讽刺效果。

在《恋爱的悲剧里》,鲁迅将阿Q的精神胜利与当时的一些所谓“国粹”挂钩,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
了!”顺笔讽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糟粕。

在阿Q关于女人的一通浮想之后,鲁迅顺着阿Q的心理写道:“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可以作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了。

”男尊女卑
的等级观念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几千年,其流毒之深祸及如阿Q这样的下层百姓,加之一些无知的假道学先生们推波助澜,所以有“妲己亡商,褒姒衰周”的论调,鲁迅在这里摹拟假道学家的口吻,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漫画夸张,放大可笑之处
《阿Q正传》里有多处描写,都带有漫画夸张性质。

如阿Q 求爱,那直白得令人乍舌的表白,活画出阿Q不知爱为何物的愚昧无知相。

再看阿Q被围捕的场面,“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五个侦探,悄悄地到了未庄,乘昏暗围住土谷祠,正对门架好了机关枪,……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逾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Q抓出来”。

一个手无寸铁,身体单薄,人见人欺,打不过王胡小D,偶尔只欺负小尼姑的阿Q,无辜的阿Q,睡梦中的阿Q,让统治阶级如临大敌,这里有明显的夸张成份,我们合上书本,闭上眼睛,然而,围捕阿Q的可笑场面仍然历历在目,犹如画面一般清晰。

鲁迅就是故意放大围捕的可笑,从中暴露反动统治者的残暴与虚弱。

四、精准用词,戏弄性地创新词
鲁迅用词一向准确、精当,充分显示了其深厚的语言功力。

例如,对阿Q的称呼:在阿Q造反,唱着戏文在街上“飞了一通”的时候,赵太爷竟叫阿Q为“老Q”,表现出对阿Q
的恭维之意;赵白眼称阿Q为“Q哥”以示亲近,称谓的变化,充分暴露了统治阶级害怕革命的心理和见风使舵的丑恶嘴脸。

而阿Q对“老Q”、“Q哥”之类的美称,无动于衷,他只习惯于他的正名“阿Q”,这又是何等可悲。

几个寻常的称谓,蕴涵着多么丰富深刻的内容。

有时候,鲁迅信手拈来的词语,也尽收讽刺之效,如写阿Q向小尼姑泄愤,在酒店向众人博笑一段,作品最后写道:“‘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地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这里的“九分”一词,纯属生造,然后仔细品味,阿Q得意是因为他调戏了小尼姑而心满意足,而酒店里的人因未能亲自调戏尼姑而有些遗憾,但看到了阿Q欺侮小尼姑的过程,故也有“九分”得意,这里妙用“九分”一词,略带幽默,又鄙夷了包括阿Q在内的众人的肮脏灵魂。

五、幽默活泼的对白,高度戏剧性、性格化的语言
《阿Q正传》这篇小说有许多经典对白,令人读后忍不住发笑,笑后又心忧其人甚事。

例如阿Q到尼姑庵偷萝卜,当场被老尼姑捉住,阿Q说了两句话,“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你……”阿Q的狡辩叫人忍俊不禁,同时,暴露了其性格中无赖和死不认帐的一面。

此外,鲁迅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中白描的技巧,特别擅长于“传神的写意画”,其特点是“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精神毕肖”。

鲁迅深
谙此道,往往数笔传神,将人物置于戏剧舞台之上,形成戏剧表演效果。

如审讯阿Q一段话,阿Q说:“我本来要……来投……”这断断续续的一句话,根据前文可知,阿Q是要来投革命党,审讯者:“那么,你为什么不来(投)呢?”反动官员武断地认定“投”是“投案自首”的意思。

阿Q:“假洋鬼子不准我!”一语道破天机,原来是假洋鬼子不准阿Q 革命。

审讯者:“胡说!此刻说也迟了。

现在你的同党在哪里?”意在定罪不容分说,这样,答非所问的两码事就戏剧性的结合在一起,冤耶,恨耶?于是无辜的阿Q胡里胡涂地被送上断头台,这样的戏剧效果,在令人觉得好笑的同时,不能不说包含着欲哭无泪的辛酸――阿Q如此愚昧让人痛惜,革命如此被扼杀叫人愤慨。

总之,鲁迅作为一位语言大师,简要是其语言表现形式,精粹是其内核。

鲁迅的语言精心提炼于生活和“活人的唇舌”,有着极强的表现力。

他对特定时期中国社会和人性弱点的批判精神,决定着他字字千钧的语言风格。

幽默,体现了鲁迅熟练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讽刺则更多的是其思想和精神的外现,我们学习《阿Q正传》这部伟大的作品,更要熟悉伟大作家的语言风格,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