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导读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
林岗——《资本论》导读

•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写作过程中, 马克思产生了将其以“资本”为题单独出版的想 法。这就是《资本论》的书名的由来。
• 1867年4月马克思会见出版商,议定将全部《资 本论》分三卷出版,其中原计划的第二册和第三 册合成一卷,即第二卷,而将原计划的第四册, 即理论史部分作为第三卷。1967年9月14日, 《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在汉堡由迈斯纳出 版社正式出版
4、《资本论》体现了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科学方法和正确 分析规范
恩格斯:“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 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 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可见, 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坚持 《资本论》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 论。我们研读《资本论》,深入地体验它的方法, 比记住它的精彩篇章,比寻找直接可用的理论和 观点,更加重要。
剩余价值理论是贯穿《资本论》各卷的主线
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流通过程为前提的资本的直接生 产过程,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这是在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基础上的流 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 实现; 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 资本、生息资本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利润、利息、 地租等),这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重点 在于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割
第二,指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又有广义和狭义之 分:狭义的生产关系特指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范围内形成 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机构中资本 家与雇佣劳动者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则指包括生产、 流通在内的整个社会经济关系体系。
赖明水《资本论》导读

中共新田县委党校 赖明水
在马克思的雕塑前阅读《资本论》 马克思在东德又开始成为时 尚
《资本论》重新成为读者尤其是青年学者的宠 儿,德国柏林的卡尔-迪茨出版社经理许埃特伦普 夫在2008年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说,年初以 来,他们出版的《资本论》已卖出1500套,是2007 年全年销量的3倍,更是1990年销量的100倍。尤德 国财长施泰因布吕克成了马克思的粉丝,法国总统 萨科齐也在翻阅马克思的著作。 许多银行家和经理们开始读《资本论》,就是 许多西方普通民众也开始青睐起了《资本论》,他 们试图从中弄懂自己多年来所作所为的真实意义。 很显然,马克思再度成了时髦人物 ;英国媒体开 玩笑称,如果马克思还在世的话,《资本论》的巨 额版税收入会让他轻松进入福布斯富豪榜。
屈居第二。
西方人眼中的马克思
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评选最伟大的哲学家 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名列 第二的哲学家休谟得票率为12%,远远落 在其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都望尘莫及。
写作历史背景
是时代的产物
是斗争的结果
是经验的总结 自己内在动因
写作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飞速发展
写作动因
一是对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他由纯政治
转向经济关系的研究,并走向社会主义。
“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因报》 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 意见的难事。……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 的最初动因。”《〈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写作动因 二是批判工人运动中的错误思潮。
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蒲鲁 东提出:“财产就是盗窃”“对于蒲的 智慧的作品,则不能根据肤浅的、片刻 的想象去批判,只有在不断的深入的研 究之后才能加以批判”。
《资本论 》导读

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基本内容简介
• 马克思在“序言”中主要阐明《资本论 》的研究对象、目的和结构。
2020/4/22
• (一) 介绍《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
马克思于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论述 了商品、价值和货币理论。这些理论成为《资本论》第 一卷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在这个基础上,《资本论》对 资本和剩余价值展开论述,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产 生、发展和灭亡规律的历史过程。所以,马克思称《资 本论》“这部著作是我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的续篇”。
2020/4/22
三、《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 ”基本内容简介
• (一)简要说明《资本论》第二版对原文 所做的修改
• (二)阐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 (三)说明《资本论》的方法论
2020/4/22
马克思认为《资本论》所运用的 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 思已经说明了自己的方法的唯物主义基 础。马克思研究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表 现在,他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 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P103),在研 究经济运动规律时,不是从观念出发, 而是从客观事实出发。
2020/4/22
•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 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 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 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 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 去理解;
•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 ,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2020/4/22
四、《资本论》第一卷(节选)内容提要 和马克思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 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138—139页)
《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

• 1、m’和C不变,v可变。P’随v的变化而变化。这 种变化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二 是生产要素的价值或价格 的变化,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
• 2、m’不变,v可变,C因v的变化而变化。在这种 情况下,仍然是P' 随着v的变化而变化。
• 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后,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 削实质。这是 因为,在利润形式上,利润表现为 是资本本身生产出来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而它的真正来源,即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 造的,是由可 变资本带来的真相被掩盖了。这样, 就把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剥 削与被剥削的 关系完全掩盖起来了。
一、成本价格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 转化形式
• (一)什么叫成本价格 • 所谓成本就是资本家生产商品所花的本钱,或者
叫成本价格,它是生产商品所费的不变资本和可 变资本之和。 • 成本价格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的转化形式。 如果把成本价格叫做k,那么,W = c + v + m,就 转化为W = k + m。
• (二)结构和组织 • 这一篇由第一章到第七章组成,大体上可以 分为三个部
分: •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成本价格和利润》,分析商品价值
中的不变资本 和可变资本如何转化为成本价格,以及剩 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 • 第二部分,即第二章《利润率》,是分析剩余价值率如何 转化利润率。 • 第三部分,主要是分析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各种因素。第 三章是从 量的方面分析“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指出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 机构成是决定利润率的两个主 要因素;第四章分析资本“周转对于利润率 的影响”;第五 章分析“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对利润率的影响;第六 章 分析“价格变动的影响”,主要是指原料价格的变动 对利润率的影响。 • 最后是第七章“补充说明”,用三个片断着重指出剩余价 值转化为利 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后,掩盖了资 本主义的剥削。
《资本论》导读 第五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三)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 价值的方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掌握了一个生产部 门,或者掌握了所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就不再单纯追 求相对剩余价值,同时也要绝对延长劳动时间,榨取绝 对剩余价值。
(四)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差别性。一方面, 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已定,在劳动力按其价值支 付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 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日的长度已定,剩余价 值率就只有通过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即通过必 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对量的变化才能提高。
贰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 值的量的变化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 一、决定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相对量的三个因素
马克思通过综合分析,科学地阐明了劳动力价格和剩 余价值量之间变化的关系,说明不论采用何种生产方法, 剩余价值都来自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但劳动力价格 和剩余价值量之间也不完全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某些 情况下,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可以同时增长,因而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工人的生活状况可以得到改 善,但这种改善取决于工人阶级的斗争以及劳资力量的 对比。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 二、派生的各种公式及其对剥削率的掩盖
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 剩余产品 工作日 产品价值 总产品
首先,公式中的概念及其对应关系是混乱的。 其次,在上述公式中实际的剥削程度或剩余价值率是 虚假地被表现出来的。 再次,上述公式掩盖了资本关系的特殊性,也就是掩 盖了可变资本与劳动力的交换,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人 与产品的分离。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 二、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资本论导读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第1卷导读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第一节剩余价值理论引言第二至第六篇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
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利息和地租,因此,首先应当对剩余价值本身进行考察。
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以及企业理论的主要部分。
剩余价值无非是剩余劳动或经济剩余的特殊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剩余价值理论对市场经济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方法与结构2.基本内容剩余产生条件理论,剩余生产理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资理论。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研究对象:货币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资本。
说明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即要素的特定的社会结合方式。
这一篇与第七篇第24章第1——6节从逻辑与历史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问题。
方法:比较分析、矛盾分析。
结构:首先分析货币与资本在运动形式上的区别;其次,分析资本运动形式中产生的矛盾;最后,解决矛盾。
一、资本的总公式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P167——168.1)。
2.货币与资本在运动形式和内容上的区别(P168.2——177.2)。
货币的运动形式与资本的运动形式(两种不同的流通)。
两种流通在形式上的共同点与区别两种流通在内容上的区别3.资本总公式(P177.3——4)。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1.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矛盾(P177.5——179.1)。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P179.2——186.2)。
[对四种典型情况的分析。
“零和博弈”。
]3.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不能说明资本的现代基本形式(P186.3——188.1)。
4.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P187.5——188.1)。
5.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和货币转化为资本问题的解决条件(188.2——189.1)。
三、劳动力的买和卖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P189.2——190.2)。
《资本论》导读第一篇

• 各种使用价值能按一定的比例交换, 说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东西。它们都是 劳动产品,都包含着人类劳动。交换价值 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 交换价值的内容是价值,即抽象人类劳动的 凝结。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现象形态,价值才是交
•
第三,《资本论》第一卷还揭示了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阐述了资本主义
产生、发展及其被代替的规律。
• 第一篇 商品与货币
• 本篇分三章,第一章 商品,第二章交 换过程,第三章货币和商品流通。
• 这里的商品是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元素的 形式,即撇开了资本的特性后的抽象的、 简单的、一般的商品。
• 第一篇分析的是商品和货币。讲的是价 值实体和价值形式的关系。中心是论述劳 动价值论学说。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政治 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剩余价值理论是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而剩余价值理论 又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
量)
•
这里马克思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之一——使用价值
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
(1) 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必须从商品开始。(第47页一
段话)
•
首先,《资本论》的论述是从商品开始,这种思维逻
辑的进程正是客观历史的反映。
•
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通过生产商品而剥削劳动
者的方式。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是通过占有奴隶全部生产
间来计量。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
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52页)。解释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规定性。商品生产的价值规
律从商品交换的领域来说,按照凝结在商品中等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二篇

第二篇的内容是比较特别的,本篇只有一张,也就是读张成篇。这是因为他所研究的问题有独特的地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资本论》的一些最基本的范畴,剩余价值,资本,劳动力,商品。在这一篇中,这些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本质的范畴,还只是从资本流通形式与一般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上提出的,对这些范畴只多了一分的描述,并没有揭示它的本质,但这一发现在理论上就具有了革命的意义。
TEXT HERE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摆脱利润,利息,地租等派生形式,在一般形式上直接把握剩余价值,并在价值规律作用的基础上阐明它形成的真实过程,这在科学上具有极大的革命意义。 在《资本论》英文版出版时,每一节都独立成章,这也反映了马克思对这一篇的特别重视。 在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领域,剩余价值特别。作为特别范畴的提出及其形成,在价值规律基础上得到说明,同样是经济学领域一次伟大的革命。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目录
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篇,我们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抽象、最一般的关系,即商品关系,也就是把资本主义关系抽去后的商品关系一般,那里没有涉及资本关系本身。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学说是从第二篇开始的。资本在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所以,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全部经济学说的基石。 .
剩余价值是全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的钥匙。正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经济结构和运动规律,从而揭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间关系的本质,指明了二者利益的绝对对立和不可调和性。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第3卷导读第一篇至三篇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引言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也是分配理论和竞争理论。
剩余价值相对说来是看不见的,在现象上,可以看见的是利润。
利润又是与资本成比例的。
这似乎是与价值规律相矛盾的,这也是“三位一体”公式的基础。
因此,应当进一步研究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的。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使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格的直接基础不再是价值而是含有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
因此,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同时要说明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起作用的特殊方式。
与剩余价值和价值相比,利润、平均利润、生产价格是更加具体的东西,也是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意识中、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形式。
这样,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从理论上再现具体的最后一个环节或层次。
这个环节所在的层次正好是或直接操作的经济运行层次,以颠倒的方式表现的内在关系与范畴,在这个层次中成为可操作的对象,同时具有与内在关系不同的规律或机制。
因此,研究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不仅要注意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价值如何转化为平均价格,注意分配关系的制度特征,而且要注意利润、平均利润对资本的调节作用,资本如何在利润、平均利润的作用下,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流动,即资源是如何在利润、平均利润的作用下进行有效配置的。
实际上,从运行层次看,利润、平利润提供了一种关于效率标准的尺度。
1.方法与结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数量方法、动态方法2.重点阅读范围:《资本论》第3卷第1——5.1章,第8——10章,第12章。
一、成本价格、利润和利润率1.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P30.2——41.2)[1.)(v c +→k ,m k m v c w +=++=2.成本价格的两重意义。
3.成本价格掩盖了价值生产的真象。
x w m v x c +=+++)(,w x m x v c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P41.3——45.3)[1.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费资本和所用资本的一个超过额。
2.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m k w +=→π+=k w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必然性。
4.利润与剩余价值在量上不一致的可能及其意义。
,π+==k w p ,若w p ≠,则m ≠π]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P49——57)[1.转化是一个客观过程。
2.)v c m +='π。
3.4.利润率和利润使资本关系神秘化。
]4.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第3章)5.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第4章)6.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P92——103)[1.以延长工作日为条件的节约。
m v c c b a +++,v c c m b a ++='1π;m m v v c c c b b a ∆+++∆+∆++,mc m v c c m b b a ∆+∆∆+++='2π] 显然12ππ'>'。
2.以劳动的社会结合为条件的节约。
3.以技术进步、劳动生产力提高为条件的节约。
4.靠牺牲工人而实现的劳动条件的节约。
5.不变资本的节约是一种趋势。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1.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差别(P159——172)[1.假定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一个统一的剩余价值率。
2.在不同生产部门的等量资本,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周转速度不同,利润率就会不同。
3.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似乎与价值规律相矛盾。
]2.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P173——192)[1.平均利润的形成。
∑∑==+='n i i ni i v c m 11)(π] 2.生产价格的形成。
)1(ππ'+='+=k k k p p3.决定平均利润率的因素: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从而各个不同部门的不同利润率;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即投在每个特殊部门因而有特殊利润率的资本的相对量,或每个特殊生产部门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吸收的相应份额。
]3.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三、利润平化的形成机制1.商品按价值交换先于按生产价格交换(P193——201.1)2.部门内竞争与市场价值的形成(P201.2——208.1)3.供给、需求同市场价格的关系(P208.2——218.1)4.部门间竞争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P218.2——222.1)5.引生产价格变化的原因(P228——229)[1.一般利润率发生变化。
2.一般利润率不变,价值发生变化。
]6.中位构成的商品的生产价格与价格(P230——231.1)7.资本家的补偿理由(P231.2——234)四、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1.一般利润率因资有机构成的提高而趋向下降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
2.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可以同时并存。
[1.在总资本的增加过程中,可变资本的相对量下降,但绝对量可以增加,资本支配的活劳动和劳动量可以增加。
2.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这个规律,只能在总资本的增加比利润率下降更为迅速时表现出来。
]3.商品价格下降和商品总量所实现的利润量增加可以同时并存。
五、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1.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
2.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
3.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
4.相对过剩人口。
5.对外贸易。
6.股份资本的增加。
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的现实意义一、平均利润与资本效率二、平均利润与产业政策三、市场竞争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机制四、成本价格与资本效率五、节约不变资本与劳动者权益保护《资本论》提要一、劳动力价值理论(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1.分析的起点是商品。
商品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包含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乃至于社会生产方式的一切矛盾的胚芽。
2.使用价值及其特点使用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
3.价值的质和量交换价值(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1.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具体劳动及其特点:5点3.抽象劳动及其特点:3点4.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商品价值量与使用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根源。
(三)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商品拜物教指人们把商品当成某种神来崇拜,它是一种对客观世界虚幻颠倒的反映。
它的思想根源是错误地认为物是价值的来源。
《资本论》提要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产生条件理论,剩余生产理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资理论。
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
而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够转化为资本。
(一)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1.资本的总公式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资本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1)劳动力概念;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人身自由、失去生产资料、存在对劳动力有需求的投资。
(3)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决定劳动力价值的三个因素:必须生活资料的价值;家庭、子女必须生活资料的价值;学习劳动技能的教育培训费用;历史道德因素。
4.劳动力价值支付方式的特点和劳动力消费过程的实质特点见笔记;实质是:占有劳动力的使用权。
(二)剩余生产理论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劳动过程三要素和价值增殖。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两重作用。
(3)几个重要的概念: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工作日和剩余价值率。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概念、意义。
3.绝对和相对m(1)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发展:协作-分工、工厂手工业-机器大工业。
(2)绝对和相对m的生产是辨证统一的。
(三)资本主义工资1.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它本身没有价值;劳动不具有商品性质,不能作为商品出售;把劳动看作商品违反经济规律;劳动的价值这类虚幻的用语是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的范畴。
2.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价值表现在工资这个转化形式上。
从工资形式看,似乎工人得到了全部劳动报酬。
工资形式掩盖了资本关系。
工资形式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资本论》提要三、资本积累理论(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及其基本特征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居于支配地位开始,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但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
指剩余价值全部充当资本家的消费基金,再生产仅仅在原生产规模上重复进行。
特征: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不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劳动力是再生产的决定性要素。
(二)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将部分剩余价值投入生产中,以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
这个过程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三)资本积累及其基本条件资本积累的概念-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的形式。
几种同剩余价值分配比例无关但决定积累量的情况: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力;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差额的扩大;预付资本量。
(四)相对过剩人口《资本论》提要四、资本流通理论/循环和周转理论《资本论》第2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这里的流通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资本运动的总过程。
资本的运动总是首先采取货币形式,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这形成资本运动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运动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资本也处在流通中。
这个阶段完成后,便进入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使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消费,结果是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这是资本运动的第二个阶段。
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再进入流通领域,通过销售行为实现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取得货币,这些货币又重新转化为资本。
这是资本运动的第三个阶段。
因此,资本的运动不仅包含直接生产过程,而且还包含流通过程。
这种周而复始地不断通过这个过程、三个阶段的循环,形成资本流通。
这样,资本运动的总过程、资本流通实际上也就是资本的形态变化过程。
(一)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资本循环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产业资本循环过程的连续性和实现这种连续的条件,阐明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时间的继起性和空间的并存性。
生产与流通的统一。
第一,产业资本必须同时并存于三种职能形态上,即必须按一定比例同时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部分并列存在,同时,每部分又都完成自己的特定职能。
第二,资本的各不同部分必须相继处于三种状态,进行自己的循环,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从一种职能形式转入另一种职能形式。
第三,以价值无剧烈变动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