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合集下载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王新;李春阳;苏立平;周阳【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尽管研究已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炎性病变,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危险因素(家族史、高胆固醇血症、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目前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重点.本文主要综述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Atherosclerosis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ischemic stroke,although it is confirmed that atherosclerosis is one of inflammatory lesion of arterial wall,but the definite mechanism is still no very unclear so far.Ge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familyhistory,hypercholesterolemia,smoking,hypertension,diabetes and obesity,etc.)are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emphasis in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sis.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rogress on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sis.【期刊名称】《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7(025)002【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治疗;综述【作者】王新;李春阳;苏立平;周阳【作者单位】01003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01003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01003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新华校区基础医学实验室;01003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新华校区基础医学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学基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低密度脂蛋白的三个指标数字的标准

低密度脂蛋白的三个指标数字的标准

低密度脂蛋白的三个指标数字的标准1. 引言1.1 背景介绍低密度脂蛋白(LDL)是一种主要负责运输胆固醇到体内细胞的脂蛋白,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高水平的LDL胆固醇被认为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监测和控制LDL水平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LDL的三个指标数字包括LDL胆固醇浓度、LDL粒子数和LDL亚型。

这些指标数字的标准对于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了解指标数字的标准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并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在临床实践中,监测LDL的指标数字对于确保患者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深入了解LDL的三个指标数字及其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低密度脂蛋白的三个指标数字的标准,从而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控制相关的健康风险。

通过对指标数字的标准进行详细解析,可以帮助医疗工作者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深入探讨这些标准的制定背后的科学依据和实际应用情况,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低密度脂蛋白的认识,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和推广。

通过本研究的成果,希望能够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延长健康寿命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

2. 正文2.1 低密度脂蛋白的定义低密度脂蛋白(LDL)是一种含有大量胆固醇的脂蛋白,通常被称为“坏”胆固醇。

它的主要功能是将胆固醇从肝脏输送到身体的其他组织。

当LDL水平过高时,会沉积在动脉壁上,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LDL的结构由蛋白质和胆固醇组成,在血液中呈现为一种密度较低的脂蛋白,因此得名为低密度脂蛋白。

LDL可分为LDLⅠ、LDLⅡ、LDLⅢ三个亚型,其密度逐渐增加,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和代谢途径。

LDL的三个指标数字分别是LDL-C、LDL-P和LDL大小。

LDL-C 是LDL胆固醇的浓度,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LDL指标;LDL-P是LDL 颗粒数,可以更准确地评估LDL的负荷;LDL大小表示LDL颗粒的直径大小,较小的LDL颗粒更容易渗入动脉壁,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2023-2026
ONE
KEEP VIEW
WENKU
WENKU
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 险因素
WENKU
WENKU
WENKU
汇报人:可编辑
REPORTING
2024-01-05
CATALOGUE
目 录
• 什么是心脑血管疾病 • 主要危险因素 • 次要危险因素 • 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 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与治疗
定期复查
预防措施
康复期间应定期到医院复查,以便及时了 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加强健康管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如戒 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降低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WENKU
W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WENKU
WENKU
WENKU
REPORTING
精神压力
总结词
长期的精神压力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次要危险因素。
详细描述
精神压力会导致人体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使血压升高 、心跳加速,长期下来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此 外,精神压力还会影响人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进一 步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PART 04
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控制危险因素
01
详细描述
男性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通常更加不健康,例如吸 烟、饮酒、不健康的饮食等,这些因素会增加心脑血 管疾病的风险。此外,男性通常缺乏足够的运动和保 健意识,也不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遗传因素
要点一
总结词
遗传因素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次要危险因素之一。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人更容易患上该疾病。这是因 为遗传因素会影响人体的血管结构和功能,增加心脑血管 疾病的风险。

三高知识介绍

三高知识介绍

三高的病因
由于长时间饮食习惯问题,饮食中脂类过多,醇类过 多。同时又没有合理的运动促进脂类醇类的代谢,导 致体内脂类醇类物质逐渐增多,掺杂在血液中,使毛 细血管堵塞,随着时间的推移,脂类醇类物质容易和 体内游离的矿物质离子结合,形成血栓。血栓容易在 血管的拐角处,或者瓶颈处堆积,钙化。同时血栓越 来越多,使血管直径缩小。心脏为了保持足够的供血 量,就增加血压,造成高血压疾病。如果血压过高, 可能导致血管崩裂,于是产生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如果由于堵塞供血不足,即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与糖尿病的互相影响
尤其是肥胖型高血压病人常伴有糖尿病,相反亦是如 此,所以很多专家学者将两者称之同源性疾病。主要 原因是:它们可能存有共同的遗传基因;糖尿病易引起 肾脏损害,从而使血压升高。此外糖尿病人由于血糖 增高,间接引起高血压。由此可见,三者之间的关系 密切,所以高血压病与糖尿病患者在降血脂上要有深 刻的认知。
高血压病应注意什么?
一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大喜大悲。人在情绪波动,出现大喜大悲时,交感 神经就会兴奋,使心跳加快,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舒张压明显上升,如此反 复,血压升高,便会引起高血压病。
二是生活要有规律。有规律的生活, 对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做到劳逸结合, 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
三是合理饮食,避免肥胖。合理的饮食是指高纤维素、低盐及低脂饮食,应 多吃水果、蔬菜和谷物等,以免引起肥胖。严格控制食盐的用量,每天以4~ 6克为宜。钙剂有降低血压的功效,多食用含钙较高的食物,例如:牛奶、虾 皮、萝卜、蜂蜜等。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心脏,就会引起冠心病;发生在脑部 会出现脑中风;如果堵塞眼底血管,将导致视力下降、失 明;如果发生在肾脏,就会引起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 发生在下肢,会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此外,高血脂可 引发高血压、诱发胆结石、胰腺炎,加重肝炎、老年痴呆 等疾病。要降血脂可多食用维生素C片、银杏软胶囊、液 体钙之类的物质。

防动脉硬化,记住三个关键词

防动脉硬化,记住三个关键词

第44期:8招对抗动脉硬化让男人延缓衰老人体全身遍布血管,如果以颜色区分,血管有三种:红色是动脉、蓝色是静脉、粉色是毛细血管。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出现血管病,血管病中发病率最高的是动脉硬化。

资料表明:50-60岁的中老年人中,有77%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60-70岁的老人中,这一比例增至87%;而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动脉硬化的发病率居然达到了100%。

动脉硬化是指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的增生性病变,导致动脉管壁增厚、僵硬而失去弹性并致管腔狭窄,使得血流不能顺畅的通过。

动脉硬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堵塞,堵塞如果发生在心脏会造成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严重问题;如果发生在脑部,就会造成脑血栓、遗留偏瘫、失语等严重后遗症;如果发生在肾脏,就会造成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

只要有动脉的地方,发生动脉硬化都可能造成动脉梗塞,引起严重后果。

因此,对抗动脉老化,保护心、脑、肾等脏器的功能,就是在对抗衰老!为了延缓动脉问题的发生,就要“管住嘴,迈开腿”,注意以下生活细节。

1.减少脂肪类的摄取,避免肥胖。

不要饮食过量,保持相对稳定的体重,少吃肥肉、动物内脏。

一星期内吃猪、牛肉的次数不要超过3次,多吃鸡肉或鱼肉,因为鸡和鱼所含的饱和脂肪酸少于猪、牛等肉类。

每日至多吃一个蛋黄,少吃高糖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及大豆制品。

2.不吸烟并防“被吸烟”。

吸烟会伤害心血管内皮细胞,可致心肌肥大、变厚,殃及正常的舒缩运动。

长期吸烟可使人体小动脉处于痉挛状态,引起高血压,烟中的一氧化碳会造成血管壁内皮细胞缺氧,促使动脉硬化。

3.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

活动量需根据身体情况而定,要循序渐进,运动量不宜过大,运动项目也不宜过于激烈。

依据个人条件进行跳绳、保健体操、打太极拳、骑车、步行、爬楼梯、修花剪草、拖地、干家务等。

运动不但可以缓解精神紧张、稳定情绪,还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

4.释放压抑或紧张情绪。

忧郁或持续紧张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易致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流减少。

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脂吗

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脂吗

高血脂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危 险因素相互促进,共同作用,加剧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控制高血脂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的发生和发展,从而降低心脑血管 疾病的风险。
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 量运动、控制体重等,可以有效降 低血脂水平,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
制和预防。
高血脂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
高血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长期高血脂可能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血栓形成,进而引发心脑血管事件。
血脂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呈正相关,控制血脂水平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 病的风险。
高血脂的预测价值在于其可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警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
运动强度:中等强 度,心率达到最大 心率的60%-70%
运动时间:每天 30-60分钟,根据 个人情况适当调整
注意事项:避免剧烈 运动,遵循个体化原 则,运动前进行适当 的热身和拉伸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摄入。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水果、蔬菜和全谷物。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避免肥胖。
心脑血管疾病的主 要危险因素是否包 括高血脂
XXX, 副标题
汇报人:XXX
心脑血管疾病 概述
高血脂与心脑 血管疾病的关 系
心脑血管疾病 的主要危险因 素
高血脂在心脑 血管疾病中的 地位
如何降低高血 脂和预防心脑 血管疾病
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概述
定义和分类
心脑血管疾病是 一类涉及心脏、 血管和脑血管的 疾病,包括冠心 病、心肌梗死、 脑卒中等。

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报告

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报告

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报告摘要: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致死疾病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研究旨在探究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该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大量相关研究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了一系列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和缺乏体力活动等。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些危险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

引言: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和脑血管系统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致死疾病之一,占据了全球死亡原因的首位。

因此,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控制这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本研究采用了综合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大量相关研究的系统回顾和数据整合,总结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我们从各种学术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并筛选出符合研究目的的研究进行分析。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高血压可导致血管壁的损伤,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此外,高血脂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血脂异常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

糖尿病是另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肥胖也被证实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肥胖会引起血脂代谢异常和炎症反应,进而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

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此外,缺乏体力活动也被证实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讨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例如,高血压和高血脂常常同时存在,相互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

此外,肥胖和糖尿病也常常同时存在,相互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综合考虑多个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策略对于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近况

中医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近况
肝气横 逆 , 逆 犯 脾 胃, 脾失健运 , 而化生痰 、 湿、 浊、 毒、 瘀阻脉 道 ,
2 . 3 化 痰 通 络 立 方 以化 痰 治 疗 为 主 , 通 络 等 活 血 方 法 为 辅 治
疗 。胡 敏 珠 自拟 中药 方 ( 】 炒党参 、 黄 芪、 丹参 等) , 联 用 西 药 证 实治疗动 脉粥样 硬 化 在降低 I MT、 粥 样 斑 块 横 切 面 最 大 面 积 ( S … ) 方 面优 于 单 纯 西 药 治 疗 。 王 志 强 等 | 1 9 l 在 常规 西 药 治疗 的 基础上加用化痰通 络汤 , 发 现 能 有 效 干 预 颈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斑 块 中斑 块 的发 生 、 发 展 ,并 可 一 定 程 度 减 少 脑 血 管 事 件 的 发 生 。 邓鸣等¨ 2 以活 血 祛 瘀 , 清 热化 痰为 治 法 , 自拟 清 化 消 瘀 方 ( 黄 芩、 大黄、 山楂 、 马齿 苋 、 丹参等) 联合西药治疗 , 能 改 善 糖 尿 病 患
变, 导 致动脉 管壁增厚 变硬 、 弹性减 弱和管腔缩 小 , 其 中颈 动 脉 粥样硬化 ( c A s ) 是脑血管 病发 生的重要 危 险因素 , 与 急 性 脑 卒 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口 ] , 尤 其 颈 动 脉 严 重 狭 窄 伴 软 斑 块 形 成 是 卒 中高危状态 , 应早诊断 、 早 干预[ 2 ] 。且 颈 动 脉 超 声 动 脉 内膜 中层
动脉粥样 硬 化 ( AS ) 是 一种 非 炎症 性 、 退 行 性 和 增 殖 性 病
测患者高敏一 C 反应 蛋 白( h s — C R P ) 、 内皮 素 ( E T 一1 ) 及 血 脂 相 关 指 标 的变 化 , 发现其相对于辛伐他汀更能减轻炎性反应 , 调 节 血脂代谢 , 对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斑 块 有 一 定 的 消 减 和稳 定 作 用 。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Experience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颈动脉是反映全身动脉硬化情况的一个理想和敏感的窗口。

目前针对外周动脉斑块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很多,如MR成像技术、血管造影、超声及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等,这些方法仅能对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形态、性质进行评价,但对斑块部位的生物力学特性尚缺乏有效性。

本研究利用VVI技术对颈动脉壁及粥样硬化斑块部位进行检测,旨在了解该技术在检测颈动脉管壁及粥样硬化斑块部位运动的可行性及其特点。

资料与方法
病人资料:2006年2月至3月间在我院就诊的32例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脑梗死患者。

男21例,女11例,年龄43~76岁,平均63.4±11.6岁,均排除心功能不全。

健康对照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45~67岁,平均年龄56.7±9.2岁。

仪器:采用西门子公司ACUSON Sequoia 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选择15L8高频探头(频率8~14MHz)及VVI脱机分析软件(西门子公司提供)。

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颈部,头偏向检查对侧,采用15L8线阵探头自颈总动脉向颈内、颈外动脉方向进行检查,结合同步心电图,调节二维图像,分别选取2个心动周期的长轴及短轴二维图像,进行动态存储及脱机分析。

图像分析:将存储的图像导入VVI分析系统,选择收缩中期,分别对颈动脉壁长轴、短轴及粥样硬化斑块部位长轴、短轴沿二维图像的颈动脉中层及粥样硬化斑块边缘进行手工描记,观察颈动脉壁及粥样硬化斑块部位运动特点。

根据包络范围,仪器自动计算出运动速度(V)、应变(Strain)、应变率(Strain Rate)和速度达峰时间(TPK)等参数并在excel表上自动形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采用VVI技术观察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血管壁运动特征:1、粥
VVI技术对颈动脉壁粥样斑块运动特性的
初步研究
/ 黄品同田新桥孙海燕杨琰吕夕明赵雅萍张超金慧佩潘尹黄福光
浙江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
32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颈动脉
VVI
应变和应变率、达峰时间等参数,并与正常组外周动
1、2、动脉粥

应用Experience
样斑块处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均低于无斑块处(图1); 2、粥样硬化斑块基底部运动速度、应变率低于斑块表面处(图2);3、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各壁存在运动不协调,粥样硬化斑块处速度达峰时间提前(图3)。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约有300多万,占我国每年总死亡人数的50%,而患病幸存者中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重残。

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很多30岁以上的成年人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患有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而95%的人对自己的心脑血管系统健康情况不清楚,90%的人对血压水平不了解,60%的人缺乏定期检查和保健。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颈动脉及腹主动脉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理想和敏感的窗口。

目前国内外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机制、斑块的成份及其稳定性以及脉粥样硬化防治措施等内容的相关研究很多,普遍的观点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血管的一种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是指早期动脉血管内膜受到损伤后,
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到内膜上逐渐形成斑块,斑块硬化后形成局限性的狭窄,造成血管不同程度的管腔阻塞,影响血流通畅,导致机体相应器官缺血和功能障碍。

另一方面,易损的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

目前认为易损的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病理学特点是:1、具有较大的脂质核心,通常脂质核心的体积大于斑块体积的40%;2、具有较薄的纤维帽(厚度小于250μm);3、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主要是巨噬细胞和激活的T淋巴细胞);4、平滑肌细胞 (SMC) 数量和胶原含量明显减少。

另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还可能与斑块内部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目前针对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很多,如MR多层薄层成像技术、血管造影、超声及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血清学检测炎症因子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金属蛋白酶 (MMP-3) 等。

上述方法可提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信息,明确斑块性质、纤维帽厚度、偏心指数、发生部位、狭窄程度及有关生化指标。

动脉粥样硬化是散在的、多系统的全身慢性炎症,累及血管、代谢、免疫系统,在临床上,具有相同特点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预后,这可能说明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还与斑块在心动周期中所受的生物力学
影响有关。

应用
Experience
根据目前研究情况,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尚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笔者曾运用DTI 技术对腹主动脉前壁的运动速度进行检测,发现患有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疾病的患者(包括高血压、脑梗死、终末期肾病等)普遍存在腹主动脉壁运动速度减弱,该方法虽然可通过计算脉搏波传递时间推算出相对脉搏波速度从而反映动脉壁弹性,但由于该技术对二维图像要求很高,而且受时间和空间分辨力的限制,因此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对颈动脉壁的检测,特别是对一些肥胖、难以配合呼吸的病人检查更加困难。

另外,由于仅是单点取样且受声束角度的限制,不能对动脉各壁进行同步检查以反映动脉壁运动的协调性,因此,DTI 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阴性。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是西门子公司新推出的主要用于研究心肌运动的一种技术,它基于二维灰阶成像,采集原始二维像素的振幅及相位信息,无角度依赖,而且可多点取样,能准确对心肌运动进行自动追踪,得到心肌运动的速度大小与方向的动态向量图,计算应变及应变率和速度达峰时间,评价心肌运动的协调性和同步性,具有很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力,弥补了DTI 的不足。

本研究对22例正常人外周动脉进行VVI 检测发现:1、正常外周动脉壁运动协调,大动脉是一弹性腔,动脉壁的运动符合脉动流理论;2、动脉前壁应变及应变率比后壁稍大,这可能与动脉后壁的周围组织及解剖的关系限制了后壁的运动有关,同时也提示了动脉硬化斑块易在后壁发生的原因;3、动脉主干应变及应变率大于分叉处,说明分叉处动脉壁形变能力差,
易发
生动脉粥样斑块。

对32例患者的动脉粥样斑块血管进行研究发现,斑块处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低于无斑块处;斑块基底部应变率低于斑块表面,这可能说明硬化斑块的不同部位所承受的应变力不一致,可能是导致斑块内出血、破裂、脱落的生物力学基础。

根据Moens-Korteweg 公式,脉搏波速度与杨氏模量密切相关,是反映动脉壁硬度的重要指标,动脉壁硬化程度严重的脉搏波速度也相应较快,由此可推测,一些动脉管壁硬化不均匀或者动脉壁重构不一致或有偏心重构血管的动脉各壁的脉搏波速度可能不一致,硬化明显或偏心斑块处的脉搏波速度也会比其它部位更快,导致动脉壁在同一截面运动不协调。

目前针对脉搏波速度测量的方法很多,而测量结果反映的是一段血管各壁的平均速度,尚无法反映出局部硬化血管各壁或某一局部的脉搏波速度差异。

本研究发现运用 VVI 技术可检测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各壁在同一截面速度达峰时间不同步,存在运动不协调,斑块处速度达峰时间提前,而这一现象恰好验证了上述的推测,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各壁的脉搏波传递速度存在不一致性,斑块处管壁的脉搏波速度较无斑块处快的特点。

结论
VVI 技术具有很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不受声束角度限制,为研究外周大动硬化斑块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性、评价动脉壁运动的协调性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新工具。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