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应用Experience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颈动脉是反映全身动脉硬化情况的一个理想和敏感的窗口。目前针对外周动脉斑块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很多,如MR成像技术、血管造影、超声及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等,这些方法仅能对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形态、性质进行评价,但对斑块部位的生物力学特性尚缺乏有效性。本研究利用VVI技术对颈动脉壁及粥样硬化斑块部位进行检测,旨在了解该技术在检测颈动脉管壁及粥样硬化斑块部位运动的可行性及其特点。

资料与方法

病人资料:2006年2月至3月间在我院就诊的32例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男21例,女11例,年龄43~76岁,平均63.4±11.6岁,均排除心功能不全。健康对照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45~67岁,平均年龄56.7±9.2岁。

仪器:采用西门子公司ACUSON Sequoia 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选择15L8高频探头(频率8~14MHz)及VVI脱机分析软件(西门子公司提供)。

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颈部,头偏向检查对侧,采用15L8线阵探头自颈总动脉向颈内、颈外动脉方向进行检查,结合同步心电图,调节二维图像,分别选取2个心动周期的长轴及短轴二维图像,进行动态存储及脱机分析。

图像分析:将存储的图像导入VVI分析系统,选择收缩中期,分别对颈动脉壁长轴、短轴及粥样硬化斑块部位长轴、短轴沿二维图像的颈动脉中层及粥样硬化斑块边缘进行手工描记,观察颈动脉壁及粥样硬化斑块部位运动特点。根据包络范围,仪器自动计算出运动速度(V)、应变(Strain)、应变率(Strain Rate)和速度达峰时间(TPK)等参数并在excel表上自动形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采用VVI技术观察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血管壁运动特征:1、粥

VVI技术对颈动脉壁粥样斑块运动特性的

初步研究

/ 黄品同田新桥孙海燕杨琰吕夕明赵雅萍张超金慧佩潘尹黄福光

浙江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

目的:评价VVI技术在检测颈动脉壁粥样斑块运动特性的临床价值。

方法:使用西门子公司ACUSON Sequoia 512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对32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颈动脉壁及硬化斑块进行超声检查,结合同步心电图描记,分别获取颈动脉长轴、短轴二维图像进行动态存储,运用VVI 软件进行脱机分析,计算颈动脉壁粥样斑块部位的运动速度、应变和应变率、达峰时间等参数,并与正常组外周动脉壁运动参数进行比较。

结果:1、颈动脉粥样斑块处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低于无斑块处;斑块基底部应变率低于斑块表面;2、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各壁存在运动不协调,斑块处速度达峰时间提前。

结论:VVI技术具有很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不受声束角度限制,为研究颈动脉斑块形成机理和稳定性、评价动脉壁运动的协调性方面提供新的工具。

[关键词] 速度向量成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

应用Experience

样斑块处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均低于无斑块处(图1); 2、粥样硬化斑块基底部运动速度、应变率低于斑块表面处(图2);3、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各壁存在运动不协调,粥样硬化斑块处速度达峰时间提前(图3)。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约有300多万,占我国每年总死亡人数的50%,而患病幸存者中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重残。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很多30岁以上的成年人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患有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而95%的人对自己的心脑血管系统健康情况不清楚,90%的人对血压水平不了解,60%的人缺乏定期检查和保健。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颈动脉及腹主动脉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理想和敏感的窗口。

目前国内外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机制、斑块的成份及其稳定性以及脉粥样硬化防治措施等内容的相关研究很多,普遍的观点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血管的一种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是指早期动脉血管内膜受到损伤后,

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到内膜上逐渐形成斑块,斑块硬化后形成局限性的狭窄,造成血管不同程度的管腔阻塞,影响血流通畅,导致机体相应器官缺血和功能障碍。另一方面,易损的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目前认为易损的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病理学特点是:1、具有较大的脂质核心,通常脂质核心的体积大于斑块体积的40%;2、具有较薄的纤维帽(厚度小于250μm);3、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主要是巨噬细胞和激活的T淋巴细胞);4、平滑肌细胞 (SMC) 数量和胶原含量明显减少。另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还可能与斑块内部新生血管形成有关。目前针对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很多,如MR多层薄层成像技术、血管造影、超声及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血清学检测炎症因子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金属蛋白酶 (MMP-3) 等。上述方法可提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信息,明确斑块性质、纤维帽厚度、偏心指数、发生部位、狭窄程度及有关生化指标。动脉粥样硬化是散在的、多系统的全身慢性炎症,累及血管、代谢、免疫系统,在临床上,具有相同特点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预后,这可能说明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还与斑块在心动周期中所受的生物力学

影响有关。

应用

Experience

根据目前研究情况,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尚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笔者曾运用DTI 技术对腹主动脉前壁的运动速度进行检测,发现患有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疾病的患者(包括高血压、脑梗死、终末期肾病等)普遍存在腹主动脉壁运动速度减弱,该方法虽然可通过计算脉搏波传递时间推算出相对脉搏波速度从而反映动脉壁弹性,但由于该技术对二维图像要求很高,而且受时间和空间分辨力的限制,因此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对颈动脉壁的检测,特别是对一些肥胖、难以配合呼吸的病人检查更加困难。另外,由于仅是单点取样且受声束角度的限制,不能对动脉各壁进行同步检查以反映动脉壁运动的协调性,因此,DTI 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阴性。速度向量成像技术是西门子公司新推出的主要用于研究心肌运动的一种技术,它基于二维灰阶成像,采集原始二维像素的振幅及相位信息,无角度依赖,而且可多点取样,能准确对心肌运动进行自动追踪,得到心肌运动的速度大小与方向的动态向量图,计算应变及应变率和速度达峰时间,评价心肌运动的协调性和同步性,具有很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力,弥补了DTI 的不足。本研究对22例正常人外周动脉进行VVI 检测发现:1、正常外周动脉壁运动协调,大动脉是一弹性腔,动脉壁的运动符合脉动流理论;2、动脉前壁应变及应变率比后壁稍大,这可能与动脉后壁的周围组织及解剖的关系限制了后壁的运动有关,同时也提示了动脉硬化斑块易在后壁发生的原因;3、动脉主干应变及应变率大于分叉处,说明分叉处动脉壁形变能力差,

易发

生动脉粥样斑块。

对32例患者的动脉粥样斑块血管进行研究发现,斑块处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低于无斑块处;斑块基底部应变率低于斑块表面,这可能说明硬化斑块的不同部位所承受的应变力不一致,可能是导致斑块内出血、破裂、脱落的生物力学基础。根据Moens-Korteweg 公式,脉搏波速度与杨氏模量密切相关,是反映动脉壁硬度的重要指标,动脉壁硬化程度严重的脉搏波速度也相应较快,由此可推测,一些动脉管壁硬化不均匀或者动脉壁重构不一致或有偏心重构血管的动脉各壁的脉搏波速度可能不一致,硬化明显或偏心斑块处的脉搏波速度也会比其它部位更快,导致动脉壁在同一截面运动不协调。目前针对脉搏波速度测量的方法很多,而测量结果反映的是一段血管各壁的平均速度,尚无法反映出局部硬化血管各壁或某一局部的脉搏波速度差异。

本研究发现运用 VVI 技术可检测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各壁在同一截面速度达峰时间不同步,存在运动不协调,斑块处速度达峰时间提前,而这一现象恰好验证了上述的推测,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各壁的脉搏波传递速度存在不一致性,斑块处管壁的脉搏波速度较无斑块处快的特点。

结论

VVI 技术具有很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不受声束角度限制,为研究外周大动硬化斑块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性、评价动脉壁运动的协调性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新工具。

(参考文献略)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终稿)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终稿) 我国心血管疾病从1990年起持续为居民首位死亡原因,2008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40.27 %,尤其35~54岁青壮年死亡人数增加最为迅猛。1998年WHO全球健康报告显示,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30年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将比2000年增加3.7倍。因此控制心血管疾病蔓延成为我国21世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中之重。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疾病尚未发生或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时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心血管事件,减少群体发病率。在致残致死的心血管疾病中,75%以上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早期病变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存在,不及时控制就可能在中老年期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尤以冠心病和卒中为重,常在首次发病就有致死、致残的风险。多数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的预后取决于是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所以,有效控制致病因素,将延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成临床心血管疾病,减少心脑血管事件,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人群健康水平。 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起冠心病死亡率持续升高,1968年冠心病死亡率高达336.5/10万;此后政府重视预防,主抓控制胆固醇、降压和戒烟;到2000年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50%,其中危险因素控制的贡献率最大,全人群胆固醇水平下降0.34 mmol/L,收缩压下降5.1 mm Hg(1 mmHg =0.133kPa),吸烟量下降11.7%,对死亡率下降的贡献率分别为24% ,20%和12%。二级预防和康复的贡献率为11%,三级预防为9%,血运重建仅为5%。西欧各国近30年来因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冠心病死亡率平均下降了20%~40%。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提示,一级预防对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1997年制定了第一个《心血管疾病及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并于2002年进行了更新,此后相继发布了大量一级预防循证医学证据,2006年ACC/美国卒中学会(ACC/ASA)联合发布了《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06年WHO公布《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更新了《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我国卫生部2009年出台的新医改方案和“健康中国2020”战略,均明确提出“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方针。以此为契机,为提高中国医生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视,合理规范应用一级预防治疗措施,使我国尽快实现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达下降拐点的目标,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发起,心血管科、神经科、内分泌科、外周血管科以及肾内科专家共同讨论,最终形成本共识。 1 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索流行病学现状 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不容乐观。根据2006年和2008年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2006年为183.7/10万,2008年为241.0/10万,分别占当年死亡构成比的34.8%和40.3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始终居我国居民死因首位,且呈不断上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与知识普及调查报告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与知识普及调查 报告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与知识普及 调查报告 作者:陈斌(陈艳华.刘泽辉.郭晓勇.滕运峰.李军) 指导老师:李庆利 一、调查的背景、意义 当前,心脑血管疾病已经严重危害到了我们人类的生命健康,由于对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来说,心脑血管疾病更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之一。虽然当前的医学已经对心脑血管疾病有了一定的治疗手段,可是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现在,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我们健康的头号杀手。 心脑血管疾病有着自己的发病特征,那就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以及多并发症。在中国,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已经达到了2.7亿人之多。 近几年中国患心脑血管病人群日趋增多,且趋于年轻化,据专家统计死于心脑血管病人数达1200万。心脑血管病早期防治研究在世界医学尚是空白,心脑血管疾病经医院检查出来已经成器质病变。西医在治疗心脑血管病也是缓解不能根治。早期心脑血管病,中医经过四诊即诊断出来。《难经》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古代医学家认为,脸部五色反应脏腑功能盛衰,《素问.经络论》说:“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中医四诊起源于战国时期,发展汉唐,成熟于明清。“有诸内必形诸外”现代美容界认为,紫外线对人体危害,造成色素沉着,红血丝,大红

脸等。 在中国众多的死亡病例中,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高达300万人,已经超多了死亡总数的50%,而且在众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幸存者中,有75%的患者已经丧失了运动能力,而且有超过40%的患者成为了重残患者。 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率也非常的高。脑中风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复发的人超过了30%,出院后五年内复发的患者超过了55%。而且由于中国当前的医疗状况,脑中风患者的复发率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1倍之多。 因此,我们现在就要及时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让它不再危害到我们的身体健康,由此,也引开了此次调查的必要性。 二、调查地点 北方以辽宁省沈阳市为例,南方以浙江沿海城市为例。 沈阳是辽宁省省会,东北地区第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中国特大城市之一,中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是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辽河、浑河、秀水河等途经境内。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年气温变化范围在-29℃-36℃之间,年平均气温6.7-8.4℃,极端气温最高34.6℃,最低-30.6℃,全年降水量600-800毫米。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冬寒时间较长,少雪;夏季时间较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发病逐年上升,发达国家发病率高于落后国家。 动脉硬化一般是指一组动脉的硬化性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危害较大:动脉中层钙化,老年人常见,危害较小;细动脉硬化,见于高血压病。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1.高脂血症(hyperlipemia):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呈正相关。高甘油三酯亦是本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反,高密度脂蛋白(HDL)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高血压: 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或)功能障碍,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另一方面,高血压时有脂质和胰岛素代谢异常,这些均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3.吸烟: 大量吸烟可使血液中LDL易于氧化;烟内含有一种糖蛋白,可引起SMC增生;吸烟可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儿苯酚胺浓度升高,但使不饱和脂肪酸及HDL水平下降,这些均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4.性别: 女性的血浆HDL水平高于男性,而LDL水平却较男性为低,这是由于雌激素可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的缘故。 5.糖尿病及高胰岛素血症: 糖尿病患者血液中HDL水平较低,且高血糖可致LDL糖基化。高胰岛素血症可促进SMC 增生,而且胰岛素水平与血HDL含量呈负相关。 6.遗传因素: 冠心病的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因素是本病的危险因素。遗传性高脂蛋白性疾病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学说: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主要学说有: 1. 脂源性学说: 高脂血症可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脱落,管壁透性增高,脂蛋白进入内膜引起巨噬C反应,SMC增生并形成斑块。 2. 致突变学说: 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平滑肌细胞为单克隆性,即由一个突变的SMC子代细胞迁入内膜,分裂增殖形成斑块,犹如平滑肌瘤一般。 3. 损伤应答学说: 各种原因引起内皮损伤,使之分泌生长因子,吸引单核C附着于内皮,并移入内膜下刺激SMC增生,并分泌各种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纤维斑块。 4.受体缺失学说: 若血浆中LDL受体数目过少,则导致细胞从循环血中清除LDL减少,从而使血浆LDL升高。 三、病理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年龄的关系十分密切,动脉杈、分支开口,血管弯曲的凸面为病变的发生部位。病变过程由轻至重,分为四期: 1.脂纹(fatty streak):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策略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策略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木胡牙提 心血管疾病(CVD)已成为人类健康无可争议的“第一杀手”。2003年世界212dz组织报告,全球每年约1670万人死于CVD,占总死亡人数的1/3;每年至少2000万的心脏病和卒中生还者需长期医疗护理;每年全世界用于CVl)治疗的费用高达3300亿美元。美国心脏学会(A—HA)发布的心脏病和卒中统计—2010更新数据显示,近50年美国CVD所致死亡率持续下降,但2006年美国CVD致死人数仍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4.3%。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我国每年死于CVD的人数约30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45%。2008年,CVD所致死亡人数仍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40.27%。因此,正确认识CVD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是当务之急。 一、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 自1961年公布的FraminR—ham随访6年报告首次提出“危险因素”概念以来,欧洲、美国和亚洲开展的多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一致证明了CVD的三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清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吸烟。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心血管疾病前瞻性研究高潮,不仅发现了新的危险因素,而且对三大危险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1、传统危险因素 (1)年龄和性别:是不可控制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随年龄增长,暴露于心血管疾病危险的时间增加,患CVD的可能性增加。近年的研究显示,男性的CVD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的发病年龄晚于男性,致死性心肌梗死更为常见。 (2)家族史:研究表明一级亲属出现早发CVD时,个体患CVD的危险增加。而男性在55岁前或女性在65岁前患CVD即为早发。 (3)高血压:大量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CVD密切相关,50岁以上成人,与舒张压(DBP)相比.收缩压(SBP)更显重要。

心脑血管疾病的社区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的社区预防 一、危险因素 1、年龄:35岁以后患病率高 2、体重(肥胖者患病率高) 3、遗传 4、不良生活方式 (1)高盐饮食:有调查证明:多吃盐与高血压病发病率高有密切关系 (2)体育活动缺乏,高盐、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等与高血压病发生相关 (3)吸烟与高血压 (4)饮酒与高血压 长期饮酒不仅使血压增高,而且可促使血脂增高,加速动脉硬化的生成。饮酒促进机体多种增高血压的内分泌激素分泌增加 5、社会心理因素 (1)具有A型行为的人群易患高血压病、冠心病 主要表现为:争强好胜、容易冲动、快节奏、高效率、固执、急躁、匆忙、大声说话、富有敌意等。人在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肾上腺素系统发放冲动增多,体内儿茶酚胺类的化学物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素和肾上腺素等)水平上升,导致血压升高;A型性格的人,由于其个性过强、易激动,在应激反应中,他们的反应比正常人强烈而持久,容易发生各种代谢紊乱,体内儿茶酚胺类化学物质水平居高不下,引起血压升高、心肌耗氧大大增加,极易诱发高血压病和冠心病。 (2)长期工作紧张的人 医学研究发现,工作繁忙紧张的人,如果经常遭受强大的压力的话,他们的心理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将比正常人高出30%以上。正常的生理过程就会转变为异常的病理生理过程,最终发生高血压病。 6、血清胆固醇增高 二、健康评估提问、讲解 1、一般症状 头痛、头晕、视力模糊、耳鸣、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四肢麻木等 2、心脏:左室肥厚、心衰、心梗等 3、脑:短暂性脑出血、脑血栓、脑出血等 4、肾脏:肾动脉硬化、肾衰等 5、眼底:视网膜动脉硬化、出血、渗出及视乳头水肿 三、社区预防 (一)一级预防展示课件精讲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养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消除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 一级预防的可行性 90年代我国“八·五”攻关项目“高血压病一级预防”研究表明:在北京、上海等 5个地区研究中,经三年干预,高血压病发病率下降1.93% ,其中临界高血压发病率下降2.65% ,按趋势预测 ,若进行 5年可下降约 4 %。 1、合理膳食 冠心病者限盐不忘补钾,同时,钠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排血量,直接增加心脏负担,对心脏血流供应不足的冠心病人是不利的。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之首。 病因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在心脏和脑部的表现。其病因主要有4个方面: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动脉炎等血管性因素; ②高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因素;③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血液流变学异常;④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增多等血液成分因素。相关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进而影响心脏和脑部供血。高血压可使心脏负荷加重,易发生左心室肥大,进一步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2.血液黏稠

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黏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 3.吸烟 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在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为不吸烟者的3.5倍,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为不吸烟者的6倍,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在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黏滞因素的升高。 4.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 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在血管壁平滑肌细胞代谢的过程,若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就容易使血管舒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5. 酗酒 酒精摄入量对于出血性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每天酒精摄入大于50克者,发生心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血液中血小板增加,进而导致血流调节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使心脑血管病更容易发生。小量饮酒有益,大量饮酒有害。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常喝3味中药,降三高,还能调补气血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常喝3味中药,降三高,还能调补气血 展开全文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改变,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成为了中老年人群最为常见,且发病率较高、并发症较多的三种心脑血管疾病,常被称为“三高”和“富贵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三者常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大家都知道,临床针对“三高”的治疗,可以说是需要终身用药的。那么,针对‘“三高”’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保健与预防呢?取当归10g、黄芪30g、枸杞10g,用这三味中药煮水当茶喝,不仅能够有效降“三高”,还能够补气养血。

当归 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为补血药,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之功。 功能补血,常与黄芪、党参等配伍,用治血虚体弱;因其又能活血,还长于调经,为妇科常用的调经药,如四物汤中治月经不调、经行愆期或过少,常与熟地、白芍、川芎等配伍。当归具有良好的活血作用,可适用于各种瘀滞作痛之症。其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故有和血的功效,为治血病的要药。当归全身是宝,部位不同,功效略有侧重。当归身功能补血,当归尾功能破血袪瘀,全当归活血和血。 黄芪 黄芪味甘、性微温,为补气药,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 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 黄芪不仅具有健脾益气,升阳举陷之功,常用于气虚乏力及中气下陷等症。临床上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补气健脾。而且黄芪还能够固护卫阳、固表止汗,用于表虚自汗。 此外,黄芪又可与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丹参等配伍,用于中风偏瘫、半身不遂之症,有益气活血、通经活络的功效。 枸杞子 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经。具有补肾润肺,生精益气,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的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的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感染性疾病所导致的死亡不断减少,而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导致的死亡迅速增多,目前已成为全球人口死亡的首位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病的共同基础。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推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浸润学说,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浸润学说的提出是因为研究者看到斑块中的脂质沉积,认为这是血液中脂质水平增高而渗透到血管壁内所致。其包含以下3个过程: ①脉内皮下脂质颗粒的蓄积与修饰: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步骤目前还存在争议。 动物实验显示,给与富含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动脉内皮下很快就会出现以LDL为主的脂质颗粒的蓄积,这些脂质颗粒与内膜下蛋白多糖结合并有聚集的倾向,易发生脂质颗粒蓄积的部位与随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是一致的。许多因素可导致内皮损伤而使其对脂质颗粒的通透性增加,可明显加LDL 颗粒的沉积速度。而影响LDL颗粒沉积速度更重要的因素是血浆LDL的浓度,浓度越高沉积速度越快,就越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而动物实验显示如LDL-C <80mg/mL,则较难诱导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动脉内皮下LDL等脂质颗粒蓄积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必备条件。 过多沉积的LDL等脂质颗粒需要依赖巨噬细胞的吞噬而清除,内皮下LDL首先需要进行化学修饰以区别于血液中正常运行的LDL,方便巨噬细胞的识别。脂质颗粒与蛋白多糖的结合使其更容易被氧化或其它化学修饰,而LDL的氧化修饰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步骤。早期内皮细胞产生的还原型辅酶II 氧化酶等参与LDL的氧化,随病变进展迁移至内膜下的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产生的脂质加氧酶(LOs)、髓过氧化物酶(MPO)等也参与脂质颗粒的氧化。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兰陵县人民医院刘秀广 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的生活和医疗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从总体看,人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均寿命逐年延长。但研究表明,我国人群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提前。 这种上升趋势主要与下列两项因素有关:(1)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上升;(2)人口老龄化。由于心血管病的高致残率和死亡率,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如何应对和遏止我国心血管病的上升势头是摆在政府和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严峻挑战。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家族史; 可干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吸烟、缺少运动、心理压力、不良生活方式。 常见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周围血管病(主动脉瘤、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 图1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图2各种危险因素的关系 高血压病 高血压的发病危险因素主要是血压偏高(即所谓的“高血压前期”),高盐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体重增长过快和过量饮酒。血压升高又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心衰、肾功能不全等严重致死致残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当3次非同目诊室测量血压的平均水平收缩压≥140 mm Hg及(或)舒张压≥90 mm Hg时,即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一经诊断应立即进行全面的诊断评估和危险分层,在此基础上,根据血压水平以及伴随疾病、靶器官损害以及其他危险因素的情况。 我国有2亿高血压患者,三高(患病率高、危害性高、增长趋势高);三低(知晓率、治疗率、达 ①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或者经过验证(BHS、AAMI和ESH)的电子血压计。 ②使用大小合适的气囊袖带,气囊至少应包裹80%上臂。大多数成年人的臂围25~35cm,可使用气囊长22~26cm、宽12~14cm的标准规格袖带(目前国内商品水银柱血压计的气囊的规格:长22cm,宽 12 cm)。肥胖者或臂围大者应使用大规格气囊袖带;儿童应使用小规格气囊袖带。 ③测血压前,受试者应至少坐位安静休息5分钟,30分钟内禁止吸烟,饮咖啡、茶和排空膀胱。 ④受试者取坐位,最好坐靠背椅,裸露上臂,上臂与心脏处在同一水平。如果怀疑外周血管病,首次就诊时应测量左、右上臂血压,以后通常测量较高读数一侧的上臂血压,必要时加测下肢血压,选择宽度>16cm的袖带。特殊情况下可以取卧位或站立位。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加测站立位血压。站立位血压应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1分钟和5分钟时测量。 ⑤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的上臂,袖带的下缘应在肘弯上2.5cm。将听诊器探头置于肱动脉搏动处。 ⑥使用水银柱血压计测压时,快速充气,使气囊内压力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升高30 mmHg,然后以恒定的速率(2~6mmHg/s)缓慢放气。心率缓慢者,放气速率应更慢些。获得DBP读数后,快速放

心脑血管疾病培训

当今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三大杀手是: 第一大杀手:心脑血管疾病 每年新增加脑中风病人150万,死亡超过120万,病死率80%。 第二大杀手:癌症 老年人癌症发病率是年轻人的50倍,这是由于免疫力下降。 第三大杀手:糖尿病 我国现有糖尿病人3000多万,每年新增加70多万,老年人糖尿病发病率已达到11.6%。 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第一大杀手,这引起了世界的重视。心脑血管疾病的种类很多,高血脂、高血压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主要两大元凶。因此在这里主要讲与高血脂、高血压有关的心脑血管疾病。 (一) 高血脂与心脑血管疾病

1、什么是血脂?血液中的脂肪类物质,统称为血脂。血浆中的脂类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非游离脂肪酸等,它们在血液中是与不同的蛋白质结合在一起,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大部分胆固醇是人体自身合成的,少部分是从饮食中获得的。甘油三酯恰恰相反,大部分是从饮食中获得的,少部分是人体自身合成的。 2、什么是高血脂: 正常人体内的脂类物质的吸收、产生与消耗、转化维持动态平衡,所以血脂含量基本恒定不变。当它们中的一项或多项超过合适水平时,便是高脂血症了。高血脂是指血中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 3、血脂正常值 总胆固醇(TC)低于5.20mmol(毫摩尔)/L(》200mg/dl) 正常,高于 5.72mmol /L (200mg/dl) 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 3.12mmol/L (120mg/dl)正常,高于3.64mmol/L(140mg/dl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中国成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研究

中国成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研究 目的掌握我国≥35岁成人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的流行现状及变化趋势;综合利用国内外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及研究推荐的四种预测方法,分析我国≥35岁成人心脑血管疾病10年发病风险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比较四种心脑血管疾病预测方法对我国人群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水平预测结果的一致性与差异,并利用队列数据验证两种预测模型的效能;利用队列数据探讨非传统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相关性;基于研究结果,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提供科学数据,为进一步完善适宜我国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预测方法提出建议。方法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2010年慢病监测)、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2年营养调查)以及中国营养与慢性病家庭队列研究(山西队列)。2010年慢病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全国162个监测县(区)抽取调查样本;共计完成98712名≥18岁成人的问卷调查、身体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和实验室检测(血脂四项等);本研究从76806名≥35岁的成人中选取符合纳入条件的68272名调查对象进行分析。2002年营养调查在全国31个省(区、市)通过分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获得≥0岁常住居民样本20余万人;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膳食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本研究从49138名≥18岁且进行了血脂测定的调查对象中选取≥35岁且符合纳入条件的36320名调查对象进行分析。山西队列是以山西省参加2002年营养调查的对象为基线人群开展的纵向研究,于2016年完成

第一次随访;本研究以1502名用于计算发病风险的基线信息完整的40~79岁研究对象为基础,纳入913名发病或死亡结局清楚的调查对象用于预测模型效能比较研究;以5375名基线年龄≥35岁的调查对象为基础,纳入3526名发病或死亡结局清楚的调查对象用于非传统危险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研究。本研究首先以2010年慢病监测数据,估计我国不同特征的≥35岁成人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非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和甘油三脂(TG)水平和血脂异常患病现况及与2002年相比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对我国成人血脂水平影响相对主要的危险因素。第二,以2010年慢病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推荐的“国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ICVD)10年发病风险评估表”,《中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修订版)》推荐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ASCVD)危险分层方案”、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脏病学会发布的《心血管危险评估指南》推荐的汇“总队列公式"(PCEs),以及顾东风等根据The China-PAR项目研究成果提出的“ASCVD 10年危险预测模型(PAR模型)”,分别估计2010年我国不同特征≥35岁成人的ICVD和ASCVD 10年发病风险;并以2010年慢病监测所得ASCVD危险分层结果为基础,与2002年营养调查结果比较分析,展现我国≥35岁成人ASCVD发病风险的变化趋势和特点。第三,利用2010年慢病监测数据交叉分析比较四种发病风险预测方法预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差异;并进一步利用山西队列人群随访数据,比较PAR 模型和PCEs对预测山西队列人群ASCVD终点事件的预测准确性。最

动脉粥样硬化(内科学第八版)

动脉粥样硬化 【病因和发病情况】2 【发病机制】3 【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4 【诊断和鉴别诊断】8 【预后】8 【防治】9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组称为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各种动脉硬化的共同特点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受累动脉的病变从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形成斑块,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变,继发性病变尚有斑块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称为粥样硬化一血栓形成,atherosclerosis-thrombosis)。现代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具有巨噬细胞游移、平滑肌细胞增生;大量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蛋白多糖等结缔组织基质形成;以及细胞、外脂质积聚的特点。由于在动脉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其他常见的动脉硬化类型还有小动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和动脉中层硬化(Monckeberg arteriosclerosis)。前者是小型动脉弥漫性增生性病变,主要发生在高血压患者。后者多累及中型动脉,常见于四肢动脉,尤其是下肢动脉,在管壁中层有广泛钙沉积,除非合并粥样硬化,多不产生明显症状,其临床意义不大。 鉴于动脉粥样硬化虽仅是动脉硬化的一种类型,但因临床上多见且意义重大,因此习惯上简称之“动脉硬化”多指动脉粥样硬化。

【病因和发病情况】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确定,对常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表明,本病是多病因的疾病,即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这些因素称为危险因素(risk factor)。主要的危险因素为: (一)年龄、性别 本病临床上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但在一些青壮年人甚至儿童的尸检中,也曾发现他们的动脉有早期的粥样硬化病变,提示这时病变已开始。近年来,临床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男性与女性相比,女性发病率较低,但在更年期后发病率增加。年龄和性别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二)血脂异常 脂质代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特别是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或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增高,相应的载脂蛋白B(ApoB)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减低,载脂蛋白A(apoprotein A,ApoA)降低都被认为是危险因素。此外脂蛋白(a)[Lp(a)]增高也可能是独立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实践中,以TC及LDL增高最受关注。 (三)高血压 血压增高与本病关系密切。60%~7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患本病较血压正常者高3~4倍。收缩压和舒压增高都与本病密切相关。 (四)吸烟 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且与每日吸烟的支

心脑血管疾病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健康知识培训考试 2014.9.23 科室: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20题每题4分共80分) 1、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为()和()两种。 2、可干预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等。 3、()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4、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是防治高血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包括()()减少热量,膳食平衡和()等。 5、成人()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 6、()高危患者也应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或其它抗血小板聚集药。 7、()是脑卒中的另一个危险因素。 8、空腹血糖应()必要时可控制饮食。 9、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 10、糖尿病患者应首先()加强体育锻炼。 11、糖尿病患者更应积极治疗()控制体重和降低胆固醇水平。 12、血脂异常尤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其它危险因素者,首先应改变(),并定期复查血脂。 13、肥胖人群易患()已有不少研究证明。 14、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并发症即“四高一多”特点。 15、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 16、心脑血管疾病产生的原因,进行()才是最有效和最根本的。 17、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 18、吸烟比不吸烟发病率高得多,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吸烟占 ()。

19、如果血压过高,可能导致血管崩裂,于是产生 () 20、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物补肾填精食物有助于()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血管舒张因子—氧化合成,减少血管损伤。 二、问答题(20分) 心血管疾病预防措施有哪些?

常见心脑血管疾病

冠心病 冠心病是目前在心血管疾病中发病率最高,日死亡率最高的一种心脏病,它可怕之处:很大的隐匿性和突发性,让人防不胜防,目前心脑血管专家提出预防冠心病从婴幼儿抓起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什么叫冠心病呢?心脏每一次收缩,把血液送到各个组织器官供给它们营养。那么心脏辛勤工作,自己也需要血液营养来供应它,心脏泵出去的血液有百分之五是供自己使用的,心室收缩时,左心室在到主动脉弓之前有一根动脉分支,分成左右分支,像帽子一样扣在心脏表面,供应心肌血液,这两根血管叫左右冠状动脉,冠心病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心肌的血液供应发生障碍所引起的心脏病,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冠心病分为五种类型: 1.隐匿性冠心病(最可怕) 2.缺血性心脏病(最易忽视) 3,猝死性冠心病(最突然) 4.心绞痛性(最普遍) 5.心肌梗塞性冠心病(最可怕) 病因:

1.遗传 2.高血脂 3.糖尿病 4.高血压吃药十年以上, 5.饮食(高糖,高盐,高脂肪) 6运动少 7.长期精神压力大 高血脂 心脑血管病的秀发因素很多,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压就如同一日三餐,常有头痛,头晕信号,提醒患者就医,高血脂症则润物细无声,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高血脂症的知识。 人体血液中的脂肪类物质惨咯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通称为血脂, 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脑血管病学会1996年制定的诊断标准:血清中胆固醇:Tc<5.7

甘油三酯:TG<1.7 高密度脂蛋白(HDL)>1.2 低密度脂蛋白(LDL)<3.4 病因 内源性:本身代谢功能失常,长期素食,(如;尼姑,居士等)很大一部分人患高血脂症。另外缺乏运动,精神过度紧张,兴奋,失眠使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导致血脂升高。 外源性 摄入过多动物性脂肪,内脏,蛋黄,鱼子,肥肉,奶油等而引起。症状及危害 高血脂症初期没有明显症状,对身体危害是隐匿渐进性和全身性的。直接危害——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全身重要器官依靠动脉供氧,一旦动脉被粥样斑块堵塞,后果严重,若发生在脑动脉,导致脑供血不足——头痛,头晕症状,管腔闭塞——中风(脑梗塞,脑栓塞,脑溢血) 发生在冠状动脉时,官腔狭窄至管径的百分之五十左右,出现心肌缺血,胸闷,气短,心虚——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心绞痛,严重持久缺血——心肌梗死。若发生在肝动脉导致肝硬化,肝腹水。若发生在肾动脉,肾小球过滤功能下降,肾功能衰退,严重时——尿毒症。发

心脑血管疾病基础知识—考试题

8月份智力竞赛备选必答题【从下列题中选择24道】 1、请回答:什么是心脑血管病?答: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导致心脑血管的病理性改变引起的心脑组织病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之为心脑血管病(如中风、冠心病等)。 2、请简要回答: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特点有哪些?答: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恢复慢。【“四高一慢”】 3、请简要回答:我国心脑血管病的发病规律有哪些?答:a、男比女多:约为2.5~3.5倍;b、城市比农村多;c、北方比南方多;d、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者多:约为1.8~2.5倍;e、秋冬季节发病率高。 4、请简要回答:心血管疾病的症状有哪些?答:①、心慌、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胸痛;②、反复出现脉搏不齐、过缓或过速;③、睡眠时感到憋气,需高枕才能感到舒服;④、胸骨后左肩部疼痛,伴有虚汗;⑤、长期发作的左肩痛(带有辐射性)。 5、请简要回答:脑血管疾病的症状有哪些?答:①、头晕、目眩、耳鸣、视物不清、眼前发黑;②、间断性或持续性的头痛、偏头痛;③、神经系统衰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④、全身无力、伴随出汗、低热、心慌、胸闷; ⑤、肢体、面部、口舌、尤其是手指麻木,吐字不清、流口水、鼻出血;⑥、恶心、呕吐、失眠、嗜睡;⑦、情绪反常; ⑧、急躁、猜疑、幼稚、迟钝、强哭强笑。 6、请回答:呼吸与心脑血管疾病有什么关系?答:人体呼吸正常情况下为16~20次/分,大于20次提示可能心功能不齐,小于16次可能有脑血管病。 7、请回答:脉压差与心脑血管疾病有什么关系?答:脉压差正常范围值:高压-低压=30~40mmHg,脉压差大于40mmHg ,则有主动脉关闭不全、高血压、动脉硬化、甲亢、贫血等;脉压差小于30mmHg,常见于低血压、心包积液等。 8、请回答:哪些人易患中风、冠心病?答:a、有中风家族史的人;b、有高血压病史的人;c、有动脉硬化症的人:d、有糖尿病史的人;e、有心脏病史的人;f、血脂高、血粘度大的人;g、大量吸烟、饮酒的人;h、肥胖,不爱锻炼的人。 i、脾气急躁的人;j、有中风先兆的人。 9、何谓脑血管性痴呆?临床上有何症状?答:由于脑动脉硬化影响了脑供血而产生的精神障碍,后期出现痴呆症状,故称脑血管性痴呆。主要由于高血压、高血脂症、精神紧张、吸烟、遗传、糖尿病、饮食等因素引起脑动脉硬化,包括脑部大动脉的粥样硬化以及小动脉关闭的增厚,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性。多数病人由于脑内血管拴塞或血管破裂,出现一个或数个软化灶,软化灶周围出现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数量减少,中医学认为此病多由于肝、肾虚,肝阳化风、痰瘀阻于脑络或由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肾精亏虚,髓海空虚,脑失营养所致。 10、请回答:脑血栓形成有哪些常见的先兆症状?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肢体无力、手指、脚趾麻,下眼皮跳动,流口水,记忆力减退,语言欠通顺,性格改变,一过性黑朦胧视物重影,苦笑不自主、行动迟缓或血压波动等。 11、请回答:为什么人群中大量存在供血不足呢?答:现代人生活节律加快,饮食结构多偏厚腻,由此多造成血管弹性降低、阻力增加以及血粘度增高,这些因素不仅易造成动脉硬化同时也常诱发微小血管堵塞,因而易出现供血不足。 12、请回答:从中医理论上讲,普通型头痛那几个类型?答:寒型、热型、寒热间型三个类型。 13、请回答:血液粘稠度增高都有哪些表现?答:①、晨起头晕,思维不流畅;②、午饭后犯困,需要午睡一会儿后才好,否则一下午没精神;③、蹲着干活胸闷、气短;④、阵发性视力模糊、视物不清。 14、请回答:中风、冠心病的先兆表现有哪些?答:头晕、特别是突感眩晕;突发一侧肢体无力;肢体麻木、面部或舌麻;头痛忽然加剧;说话舌头不灵、流口水;短暂意识丧失、近期记忆力减退;突然视物不清;半身不遂、言语不利、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日常保健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日常保健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由于心脑血管疾病而去世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其实正常血液中的红细胞、胶体质点等带负电荷,它们之间相互排斥,保持一定的距离,而病变老化的红细胞由于电子被争夺,带正电荷,由于正负相吸、则将红细胞凝聚成团。这就是导致血液黏稠度过高,血液流通不畅的最根本原因。基于这种原理,应用最先进的生态负离子芯片技术(Ecological anion chip)的负氧离子生成机所产生的生态负氧离子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着神奇的效果。所以专家建议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以采取一些非药物治疗的方法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学者蔺春生提醒广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养生保健,从而维护心血管健康: 一、饮食应以清淡、少油、低脂为原则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少油、低脂为原则,少吃油炸食物,多选用植物油,如橄榄油、葵花油、苦茶油等为烹调用油。并多摄取富含ω-3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坚果类。另外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以降低脂肪吸收,降低血中胆固醇浓度,预防脑血管栓塞。最好是将果蔬等用臭氧进行消毒,以避免食物化学残留对身体的伤害。 二、采取非药物治疗方法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在非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中,目前最切实可行的就是生态负氧离子疗法。生态级负离子是指自然界中产生的、或者是通过模拟自然原理而生成的等同于大自然的、对人体具有较好的疗养保健作用的负氧离子。目前生态级负氧离子生成技术的拥有者是山东新活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其他负离子生成技术产生的负氧离子还没有达到生态级别。《中国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专家组编著的《空气负离子在医疗保健及环保中的应用》一书中收录了大量空气负离子对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病的实验及研究文献,临床实验表明:负离子可有效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调整心率使血管反应和血流速度恢复正常,从而对缓解心绞痛,恢复正常血压有良好效果,通过心电图X线发现,负离子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和心肌营养不良状况。基于以上两种机能,空气负离子对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病有良好的作用。负氧离子生成机要选择正规厂家拥有核心技术的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机制安徽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李枫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古老的疾病,500年前埃及木乃伊的动脉中就已发现粥样硬化性病变。而人类认识动脉粥样是一种疾病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相关研究也有100余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感染性疾病所导致的死亡不断减少,而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导致的死亡迅速增多,目前已成为全球人口死亡的首位原因。 血管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解剖学管道,而是有着复杂功能的器官。早在100年 前,Virchow等就认识到血管内皮细胞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并认为动脉粥 样硬化是一种增生性疾病,而Rokitanshy等学者认为粥样斑块是血栓吸收和修复的结果。后来人们用髙脂饮食喂养动物诱发出动脉粥样硬化,并认识到胆固醇尤其 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近来人们发现有诸多炎症因子参与其疾病过程,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实质上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认识上的进步可能带来防治上的突破。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病的共同基础。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上有几个重要学说,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基础。 1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1.1 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浸润学说 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浸润学说的提出是因为研究者看到斑块中的脂质沉积,认为 这是血液中脂质水平增高而渗透到血管壁内所致。其包含以下3个过程: ①动脉内皮下脂质颗粒的蓄积与修饰 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步骤目前还存在争议。动物实验显示,给与富含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动脉内皮下很快就会出现以LDL为主的脂质颗粒的蓄积,这些 脂质颗粒与内膜下蛋白多糖结合并有聚集的倾向,易发生脂质颗粒蓄积的部位与随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是一致的。许多因素可导致内皮损伤而使其对脂质颗粒的通透性增加,可明显加快LDL颗粒的沉积速度。而影响LDL颗粒沉积速度更重要的因素是血浆LDL 的浓度,浓度越高沉积速度越快,就越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而动物实验显示如果LDL-C v 80mg/mL则较难诱导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动脉内皮下LDL等脂质颗粒的蓄积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必备条件。 过多沉积的LDL等脂质颗粒需要依赖巨噬细胞的吞噬而清除,内皮下LDL首先需 要进行化学修饰以区别于血液中正常运行的LDL方便巨噬细胞的识别。脂质颗粒 与蛋白多糖的结合使其更容易被氧化或其它化学修饰,而LDL的氧化修饰被认为是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步骤。早期内皮细胞产生的还原型辅酶II氧化酶 (NADPH oxidases)等参与LDL的氧化,随病变进展迁移至内膜下的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产生的脂质加氧酶(LOs)、髓过氧化物酶(MPO)等也参与脂质颗粒的氧化。 ②单核细胞的粘附与迁移 正常的内皮细胞有抑制血液细胞粘附的能力。但LDL颗粒蓄积部位的内皮细胞 却需要吸引血液中巨噬细胞迁移至病灶部位吞噬和清除沉积的LDL^ 病变部位的内皮细胞等表达P-选择素等促使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贴近血管壁以跳跃和滚动的形式行进,随后被内皮细胞等表达的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VCAM- 1 ) 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 (ICAM-1)等固定在病变部位的内皮细胞上。固定在内皮细胞的单核细胞需要接受新的信号以便准确迁移至病灶部位。研究显示,内皮细胞在 氧化LDL等刺激因素的作用下可产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 MCP-1,而MCP-1能够选择性吸引单核细胞穿越内皮细胞间隙进入内皮下并游至病灶部位。干扰素诱导 蛋白10 (IP-10 )等则参与T-淋巴细胞向病灶部位的趋化和迁移。 ③泡沫细胞的形成 迁移至内皮下的单核细胞随后分化为巨噬细胞,修饰的LDL颗粒在该过程中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