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讲义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中国地质大学)

5.微量元素在岩石与熔体之间的分配系数:常用岩石中所有矿物 的分配系数与岩石中各矿物含量的乘 积之和一表达。
n
Di KDi Wj ji
即 n:含量微量元素i的矿物数 Wj:第j种矿物的质量百分数 KDi: 第j种矿物对微量元素的简单分配系数
方法是:测定待研究地质体中共生矿物对中某微量元 素的含量,算出该元素在矿物对的分 配系数,利用以上 关系式即可计算出矿物结晶温度。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球化学系制作,2019年7月30日更新
地 球 化 学
第14页/共39页
样品号 1
温度(℃) 1160
橄榄石Ni 1555
单斜辉石Ni 255
2
实验测定法:用化学试剂合成与天然岩浆成分相似的玻璃物质, 实验使一种矿物与 之达到微量元素的分配平衡,然后测定元素在两 相中的浓度,计算得 到分配系数。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球化学系制作,2019年7月30日更新
第9页/共39页
地 球 化 学
7.分配系数的影响因素: 体系组分的影响—岩浆岩化学成分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硅酸盐熔体的结构,不同硅酸盐熔体共存时微量元素分配情况明 显不同;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球化学系制作,2019年7月30日更新
地 球 化 学
第5页/共39页
二、微量元素在共存相中的分配
在一定的环境(物理化学条件)中,一切自然作用体系均趋向于平衡。 当达到平衡时,
常量元素
微量元素
体系中 的浓度
很高
极低
独立 矿物
能形成独立矿物
不能形成独立矿物,但在平衡共存的矿物之间(或液相- 固相之间)进行分配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正是这种状态。如玄武岩中的镍橄榄石,其中的(Mg,Fe)2SiO4为溶剂,而
Ni2SiO4就是溶质。对于Ni2SiO4而言,这种橄榄石就是一种稀溶液。在稀溶
液中,溶质和溶质间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而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制约
着溶质和溶剂的性质,亨利定律和拉乌尔定律就是用来描述这种性质的。
拉乌尔定律:
拉乌尔定律是稀溶液所遵循的另一规律,它是基于在溶剂中加入非挥
发性溶质后溶剂活度降低而得出的。其表述为“稀溶液中溶剂的活度等于
纯溶剂的活度乘以溶液中溶剂的摩尔分数”,即为
其中,aoj为纯溶剂的活度,Xj为溶剂的摩尔数, aj为溶液中溶剂的活度。
溶剂在全部浓度范围内都符合
拉乌尔定律的溶液称为理想溶液。
ratio),优先进入晶体。 如在碱性长石中Ba2+ (1.44 Å) 或Sr2+ (1.21 Å) 替代K+
(1.46 Å)时,需要有一个Al3+ 替代 Si4+来维持电价平衡。
主要的微量元素代替
橄榄石中Ni替代Fe2+和Mg2+ 。
尖晶石和磁铁矿中Cr和V 替代Fe3+ 。
斜长石中 Sr 替代 Ca 。
Nb,Ta,Zr,Hf等),稀土元素(La,Ce,Nd等),过渡族元素(Fe
,Co,Ni,Cu,Zn等)。
c.按地球化学作用过程分类:当固相(结晶相)和液相(熔体相,流体
相)共存时,若微量元素易进入固相,称为相容元素(Compatible
element)。反之,若微量元素易进入液相,称为不相容元素(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第一章 微量元素的分类
亲气元素 atmophile
组成地球大气圈的主要元素,惰性气体元 素,以及主要呈易挥发化合物存在的元素,如 氢、氮、碳、氧等
亲铁元素
亲铜பைடு நூலகம்素
在陨石中
在地球中
亲石元素 (在硅酸盐中)
Fe、Cr、 Ni、Co、 Ru、Rh、 Pd、Os、 Ir、Pt、
Au
S、Se、 S、Se、Te、 O、S、P、Si、Ti、 P、As、 As、Sb、Bi、 Zr、Hf、Th、F、Cl、 Cu、Ag、 Ga、In、Tl、 Br、I、Sn、B、Al、 Zn、Cd、 (Ge)、 (Sn)、 Ga、Sc、Y、REE、 (Ti)、V、 Pb、Zn、Cd Li、Na、K、Rb、 Cr、 Mn、 Hg、Cu、Ag、 Cs、Be、Mg、Ca、 Fe、(Ca) (Au)、Ni、Pd、 Sr、Ba、(Fe)、V、
第一章 微量元素的分类
• 地壳主要由O、Si、Al、Fe、Ca、Mg、Na、 K、Ti等九种元素组成,这九种元素占地壳 总重量的99%左右
• 因此这九种元素通常被称为主要元素(常 量元素),其它元素被统称为次要元素、 微量元素、痕量元素、杂质元素或稀有元 素等
第一章 微量元素的分类
• 常量元素(>0.1%)——能形成独立矿物相,
• Schmidt A, Weyer F.John J, Brey GP, 2009. HFSE systematics of rutile-bearing eclogites: New insights into subduction zone process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earth’s HFSE budget,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73( 2): 455-468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0.582 1.940 0.023 2.024 1
0.583 4.700 0.020 1.740 1.5
0.542 6.167 0.023 1.642 1.4
0.506 6.950 0.019 1.563
* Eu3+/Eu2+ Italics are estimated
石榴石地幔橄榄岩 = 60% Ol+25% Opx+10% Cpx+5% Gar (wt%)
Er
0.026 0.23
Yb
0.049 0.34
Lu
0.045 0.42
Data from Rollinson (1993).
Cpx Garnet Plag Amph Magnetite
0.031 0.042 0.071 0.29
0.060 0.012 1.830 0.46
0.026 0.023
0.23 0.42
元素分配系数
KD 或者 D=
—C固—相— C液相
按照元素在岩浆作用中行为分类
相容元素:——D>>1, 优先进入矿物相,或残留相 例如:Ni, Co, V, Cr
不相容元素:——D<<1,优先进入熔体相, D<0.1为强不相容元素,
例如:大离子亲石元素——K,Rb,Cs,Sr,Ba 高场强元素——Nb,Ta,Zr,Hf
其中:μⅠ、μⅡ分别是该元素在Ⅰ、Ⅱ相中的化学位, μⅠ、μⅡ分别是该元素在Ⅰ、Ⅱ相中标准状态
下的化学位, R是气体常数,T是绝对温度,
αⅠ、αⅡ是该元素分别在Ⅰ、Ⅱ相中的活度,
根据热力学原理,当各相处于平衡时,任一组分在 各相中的化学位应该相等:
μⅠ=μⅡ
µⅠ 0 + R T ln (Ⅰ )=µⅡ 0 + R T ln ( Ⅱ )
第四章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3

能斯特分配系数。
8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KD与i的浓度无关,只与 温度、压力有关。 根据稀溶液定律(亨利定律),微量元素i的活 动正比于其摩尔浓度,即ai = K bi 所以,KD= aiA/aiB= biA/biB 能斯特分配系数( KD )仅适用于服从稀溶液 定律的微量元素,其他元素需采用该元素在两 相中的活度比值作为分配系数。
28
b 平衡部分熔融过程的定量模型
o 假设,产生的全部熔体与残留相保持平衡
ci l
岩浆 F
源岩
1-F
残留相
ci o
ci s
o 考虑源岩中微量元素i的量和岩浆+残留相中的量相等, 可得下列方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9
我们设:F为固相部分熔融的程度(百分数) CS为固相中某微量元素的初始平均浓度 CL为固相熔融到F时熔体相中该微量元素的平均浓度 CRS为固相熔融到F时残余固相中该元素的浓度 DRS为残余固相和熔体相之间的总分配系数 这里XRS,α为残余固相中α相(矿物)的重量分数
结晶作用是岩浆演化的基本过程; 结晶过程倾向于导致岩浆全部结晶,即100%变成结晶相; 矿物结晶过程中,矿物表面与残余岩浆之间可以一直保持 平衡;但是,矿物内部与残余岩浆脱离接触,难以继续保持 平衡。因此,平衡结晶过程很少实现。实际的结晶过程是一 种保持表面平衡的过程,接近分离结晶过程。 在岩浆结晶过程中存在矿物结晶次序的差别,一些矿物先 结晶,一些矿物后结晶,如鲍文反应序列所示。由于重力等 作用,先结晶的矿物可能发生堆积,与残余岩浆分离。这也 会造成分离结晶作用。 岩浆分离结晶的程度,取决于岩浆的类型和粘度、结晶的 速度等条件。
22
B 温度对分配系数的影响
• 由能斯特定律可导出: lnKD = - (△H/RT) + B △H表示微量元素在两相中的热焓变化; B是积分常数; R是气体常数 ——分配系数的自然对数与体系温度的倒 数呈线性关系!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是指地球地壳中含量较低的元素,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含量通常为百分之一或更少。
尽管微量元素的含量不高,但它们在地球化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地球化学的角度探讨微量元素的特征。
首先,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它们在地壳和岩石中的广泛分布。
地球地壳中主要的元素有氧、硅、铝、铁等,而微量元素则包括锌、铜、锰、镁、锶等。
这些微量元素分布在不同类型的岩石中,如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
微量元素的含量受到地质作用的影响,如地壳运动、火山喷发、沉积过程等都会影响微量元素的分布。
其次,微量元素在地球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微量元素可以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中,通过地球系统的各种过程进行循环。
例如,微量元素可以通过岩石的风化和侵蚀进入水体中,通过生物的摄取和代谢进入生物体中。
微量元素的循环对于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非常重要。
此外,微量元素还可以作为地球化学指示物来研究地球系统的演化和环境变化。
由于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与它们的电子结构和原子半径等特性有关,因此微量元素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也会有所区别。
通过研究微量元素在岩石、水体和土壤中的分布和变化,可以了解地球系统的演化历史和环境变化过程。
最后,微量元素对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微量元素作为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生物体内许多重要的生化过程。
例如,微量元素可以作为酶的辅助因子,参与调节酶的活性和催化生化反应。
此外,微量元素还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对动物的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微量元素在地球化学中具有重要的特征。
它们广泛分布于地壳和岩石中,参与了地球系统的循环过程,可以作为地球化学指示物来研究地球演化和环境变化,对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也有重要影响。
对微量元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扩展我们对地球系统的认识,还对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微量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中的作用

微量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中的作用人们常说,健康的饮食应该保证营养的平衡,其中包括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等。
而在矿物质中,有一类叫微量元素,它们虽然在人体内所需的量很少,但却非常重要。
微量元素不仅在人体内发挥着关键的生理作用,而且在生态系统中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本文将从微量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出发,介绍微量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微量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微量元素在生态系统中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它们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影响动物的免疫力和繁殖能力,还能调控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以下我们将分别介绍它们的作用。
1.促进植物生长微量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缺乏某种元素的情况下,这种影响更加显著。
如硼(B)是植物在生长期间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之一,它参与植物对钙离子的吸收,维持细胞壁的完整性,促进分裂和伸长,从而提高植物的耐受性和抗性。
又如镁(Mg)虽然是植物体内所需数量较大的元素之一,但是缺乏镁会引起植物的生长停滞和发黄等生理障碍。
2.影响动物的免疫力和繁殖能力微量元素在动物的生理功能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锌(Zn)是动物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参与免疫细胞的分化与增殖,调节免疫功能,并且对于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十分关键。
而铜(Cu)也是细胞内重要的氧化剂,它有助于合成胶原蛋白,提高抗氧化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动物繁殖系统的正常发育。
3.调控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微量元素的存在也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为例,微量元素钼(Mo)和钴(Co)都是催化酶中的重要成分。
它们在固氮细菌中发挥作用,参与到固氮酶的合成过程中,从而促进了氮素固定的效率。
又如,碳地球化学过程中,铁(Fe)参与到水中的氧气溶解和呼吸作用中,促进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二、微量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作用微量元素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它们更是整个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元素,因为它们不仅是生物体内的重要组分,而且在环境中的循环和转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是指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含量较少,含量小于1%的元素或其化合物。
地球化学是指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研究地球大气、地壳、海洋、冰川和深部构造成份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它们的来源、迁移和变化的过程。
地球的物质成分和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微量元素的变化过程决定了地球表面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对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微量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特征、变化规律,以及其在地球上的规律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微量元素在地球上的主要分布规律微量元素在地球上主要分布在天然界,主要包括大气、地壳、海洋、深部构造和生物体。
微量元素的分布空间受到地质过程的影响,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量元素在大气中的分布。
微量元素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一般以十亿分之一质量为基准,其分布主要受到大气组成、大气比例、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
2.量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
微量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主要受到地壳成分、地壳室内构造、新增供给和淋溶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3.量元素在海洋中的分布。
海洋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陆地的向海洋的输送,不断被沉积物吸收,大部分微量元素在海洋中的分布受到海洋深度和海洋形态的影响,在浅海和深海中具有不同的分布规律。
4.量元素在深部构造中的分布。
微量元素在地球深部的分布主要受到地球深部的构造和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微量元素的丰度随地球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5.量元素在生物体中的分布。
微量元素在生物体中的分布主要受到生物体对微量元素的吸收或释放、消化吸收、骨架建成等因素的影响。
微量元素在地球上的变化规律微量元素在地球上的变化特征主要是散射物质,大气中的微量元素传播性分布,自身比较封闭;地壳和海洋中的微量元素与氧化还原物质、水流和气流的运动关系密切,它们的运动对微量元素的分布和变化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微量元素也会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微量元素在地球上的规律和影响微量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决定了地球表面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同时也是研究地球形成演化的重要研究对象,它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地球形态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il cio
=
1 F+(1-F)Di
1 = Di+(1-Di)F
❖ 如果Di = 1,则: cil/ cio = 1 ❖ 如果Di 1,则: cil/ cio 1/F
100
cil cio
=
1 Di(1-F)+F
10
0.01
溶体
1.1 微量元素的定义
❖ Gast(1968)不作为体系中任何相的组分存在的元素
❖ 伯恩斯(晶体场理论的矿物学应用)只要某元素在体系中的 含量低到可以用稀溶液定律来描述其行为,即可称微量元素
❖ 微量元素的概念是相对的
K:花岗岩中常量元素,超基性岩中微量元素 Ni:地壳岩石中微量元素,陨石中常量元素 Li,B:伟晶岩中常量元素
微量元素j,溶质,在稀溶液体系中;2相,相,相
❖元素j在2相中的分配达到平衡时,他们的化学势相等
元素j在相有:j = j0, + RT•Lnaj
元素j在相有:j = j0, + RT•Lnaj
达到两相平衡: j = j
则有:
j0, + RT•Lnaj = j0, + RT•Lnaj
得到:
Ln( aj/aj )= ( j0, - j0, ) / RT
cio/ cil = F + (1-F) (cis/cil) 由于(cis/cil) 就是元素i的总体分配系数Di,因此得到:
cio/ cil = F + (1-F)Di
将方程两边上下对换,得到:
cil cio
=
1 F+(1-F)Di
1 = Di+(1-Di)F
❖ 说明:上述过程的一个假设条件是,残留相中的矿物 种类和比例(例如:a,b,c三种矿物)与源岩的矿 物种类和比例相同。或者说,在熔融过程中,源岩的 矿物组分等比例地进入熔体。
K或D1,倾向于富集在熔体相
▪ 相容元素(compatible) :
0.2
K或D 1,倾向于富集在结晶相
Ni、Cr、Co
12 34 56 离子电价
1.4 支配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主要物理化学定律
1.4a Goldschmidt三定律
Goldschmidt定律一
两个离子,如果他们具有相同的电价和离子半径,则易于交 换,并以与他们在整个体系中相同的比例进入固熔体
1.8
▪ 稀土元素(REE)
▪ 铂族元素(PGE)
▪ 惰性气体元素(Noble gas)
1.4
离子半径10-10m
▪ 高场强元素(HFS)
离子半径小,电价高
1.0
Zr、Hf、Nb、Ta、Ti
▪ 大离子亲石元素(LIL)
离子半径大,电价低
K、Rb、Sr、Ba、Pb
0.6
▪ 不相容元素(uncompatible):
+
RT•Lnfi
fi 为逸度
对于溶液和固熔体体系,组分i的化学势为:
i
=
0 i
+
RT•Lnai
ai 为活度
ai = i •x i
i 为活度系数,代表实际溶液对理想溶液的偏差,与系统的
组分、熔体的结构、温度、压力等有关。
1.4c 固熔体、稀溶液与亨利定律
固熔体:一般采用研究溶液体系发展出来的理论模型来处理固体
Goldschmidt定律三
两个离子,如果他们具有相似的离子半径,但是电价不同, 那么,电价高的离子倾向于进入固体相
如,相对于Fe2+、Mg2+,Cr3+、Ti4+总是倾向于进入固体相
1.4b 化学势、逸度、活度
化学势:物质的各分子Gibbs自由能
对于实际气体溶液体系,组分i的化学势为:
i
=
0 i
正因为如此,许多微量元素,会以类质同像替代的方式,和与各自电价
和离子半径相近的常量元素(主元素)一起进入固体相。例如:
Sr、Eu
→ Ca
Rb、Pb、Ba → K
Ni
→ Mg
Goldschmidt定律二
两个离子,如果他们具有相同的电价,和相似的离子半径, 则较小的离子倾向于进入固体相
Mg2+ 比Fe2+ 的离子半径小,因此,在橄榄石与熔体的平衡体系 中,橄榄石中Mg的含量高于熔体 Nb, Ta Zr, Hf
各类岩浆中,角闪 石REE的分配系数
SiO2含量影响
SiO2含量升高,分配系数升高
LnDSm榍石 LnDSm榍石
熔体(岩浆) 组分对稀土元素分配系数的影响--不全是升高!
玄武质熔体
安山质熔体
流纹质熔体
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
稀土元素
稀土元素
稀土元素
温度压力的影响
➢ 温度升高,分配系数降低,表明高温下离子倾向于进入溶体 ➢ 压力升高,分配系数升高,表明高压下离子倾向于进入固相
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作用联合模型(AFC) 2.6 岩浆过程的鉴别(部分熔融、分离结晶)
2.1 部分熔融过程
2.1a 对部分熔融过程的理解
o 部分熔融过程很重要。地球 的圈层分异,地壳的生长和 演变,在物质上,主要是通 过岩浆作用来实现的。岩浆 发生的唯一方式,是先存岩 石的部分熔融。
o 如果熔体一直在熔融区滞留, 产生的全部熔体就会作为一 个整体,与残留相保持某种 程度的平衡,从而接近平衡 部分熔融过程;
Cpx Opx Ol Mt Ilm Ap Sph/Ti Sp Grt Zr
(Ca,Na)2~3(Mg,Fe2+,Fe3+,Al)5[(Al,Si)4O11]2(OH)2
透辉石 Diorite
CaMg[Si2O6]
紫苏辉石Orthopyroxene (Mg,Fe)2[Si2O6]
橄榄石 Olivine
❖ 对于地壳,O,Si,Al,Fe,Mg,Ca,Na,K,Ti常量元 素,其他是微量元素
(1)Si,酸度,基性-中性-酸性,岩石分类 (2)K, Na,碱度,岩浆系列:拉斑、钙碱、高钾钙碱、橄榄安粗/钾玄 (3)Mg, Fe, Mn,镁铁/超镁铁 (4)Al,花岗岩类铝饱和度 (5)Ca
1.2. 微量元素在地质体中的赋存型式
▪ 独立矿物
U、Hf → ZrSiO4
▪ 类质同像替代 !!!!!
Sr、Eu → Ca Pb、Ba → K
▪ 晶格缺陷
▪ 吸附(如胶体)
1.3 微量元素分类
❖ 基本的化学分类 ❖ Goldschmidt分类 ❖ 一般的地球化学分类 ❖ 常用分类 ❖ 对元素分类的说明
▪ 主要考虑元素在岩浆过程中的特点 ▪ 各种分类之间不一定有对应关系
❖ 当为固相(矿物和岩石),为熔体相时,上述常数就是分配系数, 一般表达为:
Ki = cis/ cil ✓ 用C而不用X来代表组分i在固相s和液相l中的浓度。因为对于热力学
的目的,mol比值方便;而对于地球化学,重量比值更简便
❖ 总体分配系数D:如果与溶液相平衡的结晶相(矿物相)超过一个, 组分i在结晶相和液相间的分配系数Di为所有种类的结晶相与液相间 分配系数Ki的加权和 Di = Ki / l • x 这里: Ki / l 是组分i在结晶相和液相l间的分配系数 x是结晶相在整个固相中所占的比例
✓ 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有:K, Rb, Cs, Ba, Pb2+, Sr, Eu2+等。LILE活动性更强,特别是有流体参与的系统
▪ 微量元素的相容或不相容,取决于所涉及的体系,取决于 矿物与熔体的类型。
1.4f 影响分配系数的主要因素及分配系数的测定
影响分配系数Ki的主要外部因素有:
离子半径,体系的组分,温度,压力,氧逸度
LnDHo辉石
KEu斜长石/玄武质岩浆
氧逸度的影响
氧逸度升高, Eu在斜长石/玄武质岩浆间的分配系数KEu降低
1.4g 分配系数的测定
❖ 直接测定:火山岩斑晶基质法 ❖ 实验方法
第二部分
岩浆过程的微量元素定量模型
2.1 部分熔融过程 2.2 结晶过程:分离结晶过程,Rayligh分馏定律 2.3 分离部分熔融模型 2.4 混合模型 2.5 其他模型:
《现代地球化学》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岩浆岩中主要造岩矿物和副矿物的分子式
Q/Qtz 石 英 Quartz
Kf 钾长石 Orthoclase
Ab 钠长石 Albite
An 钙长石 Anorthite
Ne 霞 石 Nepheline
Bi
黑云母 Biotite
Hb/Amp 角闪石 Hornblende
SiO2 K[AlSi3O8] Na[AlSi3O8] Ca[Al2Si2O8] Na[AlSiO4] K(Mg,Fe)3[AlSi3O10](OH,F)2
亨利定律:
❖ 当 组分 i的含 量 xi 无 限 小
时,其活度ai正比与组分
含量xi
ai = i •xi
ai
❖ i是组分i的亨利常数,
与 组 分 含 量 xi 无 关 , 与 P 、 T条件有关
0
xi
1.0
1.4d Nernst分配定律与分配系数
❖考虑微量元素在固体相和液体相之间的分配关系,这2相的关系是 地质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
❖ 基本的化学分类
❖ Goldschmidt分类
亲石
亲铁
亲铜
亲气
地球的组分分异,由元素的 性质决定。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亲铁元素: 地核 亲石元素: 地幔与地壳 亲气元素: 大气圈和水圈
❖ 一般的地球化学分类
❖ 常用分类
▪ ▪
主元素(major elements) 过渡(族)元素(transition elements)
o 如果熔体一产生就很快离开熔融区,而移至别处汇聚, 那么,在熔融区,与残留相平衡共存的熔体始终只是 刚刚产生那一小部分。这样的过程,称为分离部分熔 融过程。现在的上地幔接近分离部分熔融的残留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