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哲学中的女性观念(一)

论中国哲学中的女性观念(一)
论中国哲学中的女性观念(一)

论中国哲学中的女性观念(一)

——弘扬道家、道教尊崇女性的思想

内容提要:儒家能否解读出男女平等关乎其能否在二十一世纪之复兴。而道家、道教却对妇女抱有一种尊崇的态度,老子哲学为道教尊重女性、提升女性意识,提高女性地位,起了理论上的先导作用。女道士跻身道教领导地位,为女性地位的提高做出了实际的贡献。道教戒律保护妇女不受侵犯。道教的成仙理论及修炼功法,为女性打造了追求精神超越、自由自主地决定人生命运的钥匙。佛教讲究普度众生,女性自然成为关心对象。

关键词:男尊女卑男女平等儒家道教道家女道士女性女权

弁言

2001年7月21-24日,我应邀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中国哲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报到后,拿到了会议手册和大会论文提要。手册上说会议主题为“中国哲学与二十一世纪文明走向”。希望与会学者能从四个方面作番宏论或个案研究。从编辑成册的论文提要以及二十多场分组讨论来看,关于儒、道、佛、墨、易等中国传统哲学资源,如何经过创造性诠释和转换,在二十一世界充分体现其积极价值;比较东西方文明和哲学思维方式之异同,阐明二十一世纪多元文化互补的文明对话的必要性以及具体方式和途径;以及中国当代哲学与世界哲学的交融趋势,在二十一世纪将会表现出哪些新的特点?中国哲学的自身价值和特性如何得到保持并进一步突显;这三方面的研究和讨论非常热烈。与以上三方面的研究相比,关于“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将面临一些什么重大问题?”似乎与会学者并未予以特别关注,这大概跟与会学者大多为研究中国哲学史有关。笔者以为,二十一世纪人类遇到的的重大问题之一必定是“女性问题”。而该问题似乎明显地受到了男权社会的占绝大多数的男性学者的“集体无意识”的冷落和漠视。在涉及到女性的研究里,到会二百多学者,只有一位女学者谈论《庄子》与女权,一位男性学者谈了李大钊的女性观。按照我的理解,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如果不把女性问题放到一个很重要的层面上来讨论,如果不从学术、学理层面对阻扰中国社会进步的“男尊女卑”问题作出创造性的诠释,那么二十一的中国哲学发展走向是有严重缺憾的。于是,我改变了自己的发言提要,就自己对女性问题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哲学发展走向中必须占有一席“话语位置”,必须拥有“话语权力”,作出了强烈的呼吁。

正文

一:儒家能否解读出男女平等关乎其能否在二十一世纪之复兴

《周易》是我国一部古老的典籍,对中国后人的影响非常巨大。它揭示的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则的。儒家将其列为五经之首。令我们这些现代女性不得其解的是儒家怎么就从揭示天道法则的卦象和卦爻辞中演绎、类推出男尊女卑这一人伦秩序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来?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女性要想追求更大规模、更有深度和力度的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推进女权运动,如何突破被中国人视为神圣经典的《周易》中的“男尊女卑”思想?或者说《周易》中的“男尊女卑”思想是女权运动的最大障碍,我们将如何破解?为此,笔者请教过某位易学专家,他曾在北大客座讲《易经》某卦爻时,冒出一句“女人是祸水”的惊人言辞。有意思的是,他在笔者的咄咄逼问下,说出二十一世纪将是“女尊男卑”的骇人“预言”。对此,笔者不以为然,因为这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空想”。而且当今世界女权运动不管哪门哪派,都以不搞两性对立为思想出发点。尤其是不以追求比男性高为奋斗目的。该学者回避笔者的质疑,情急之下钻进电梯想开溜,笔者无奈只好穷追不舍地跟进去,他还是不回答。对此笔者有两种解释:一是他压根没有想过此问题,无言以对。再一是他认为天经地义的东西,无可奉告。

但也有男人试图对我作这样的解释:

《易·系辞上》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晋韩康伯注曰:“天尊地卑之义既列,则涉乎万物贵贱之位明矣。”

《易·系辞上》云:“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干知太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研究《周易》的,取象说、取义说均坚持“一阴一阳之谓道。”由此就可以作这样的逻辑推演:

a干为天,坤为地;

b天为阳,地为阴;

c干为阳,坤为阴;

所以,干为男,坤为女。

又:a干为刚健,坤为柔顺;

b刚健为阳,柔顺为阴;

c阳为尊,阴为贱;

d男为阳,女为阴;

所以,男尊女卑。

因而《系辞》解释《周易》说: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也就是说,从天道推演出人道是自然而然的。《说卦》并且发挥这一思想,说: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顺,立天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材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章。

人类生于天地之中,这个“人”是就类而言的,其中当然包括女人。男尊女卑是规范人伦秩序的合理解释。它不是价值概念,而是上下位置的表达。

笔者质疑:诸君这一解释不过是古代男人们的混乱逻辑的人云亦云罢了。天地、阴阳是《易》之作者对宇宙演化进行描述的基本概念,取自对自然界对立现象的观察,如同上下、黑白、昼夜、男女等一样,仅仅为表述某一类事物现象的概念,其中并没有作价值判断,而“尊卑”是一价值概念,是就男人和女人对社会主体是否有用以及有多少用处的判断;是就其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的裁定。这是对男人和女人就“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作的非常明晰的界定。从这样的思想前提出发,女子能否为“人”就很值得怀疑,而女子能否成圣人、贤人、君子就更值得怀疑了。且看《说文解字》对“卑”的解释:“贱也”。而“贱,贾少也。”(贾,今之价也。)相应的也就可以理解“尊”为“贵”(价多也)。因此,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苟同某些人所谓的“尊卑”只是表达上下位置的概念,而不是价值概念的解释。事实上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历史中,上下也被赋予价值意义,唯有如此,上之尊贵和下之卑贱才可谓人伦秩序,君尊臣卑的等级社会才能确立起来。于是我们是否可以说《易·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个君子并不是分别指男人和女人,而是一泛称,从男权社会中男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优越意识)的模糊意义上来说就是男人的代称。总之,不管是孔子,孟子、董仲舒,还是其他儒家推崇的大儒都没有从《周易》中解读出男

女平等这一思想来。相反,他们顺势而行,对女性作出了更加不屑的解读。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尽管现代有些钟爱儒家学说的学者从所谓的语境、语义入手分析,为孔子开脱,但二千年的事实便是被尊奉为“圣人”的孔子,确实与女子对话不多,谈论女子的话语亦不多,唯有这一句千古流传。据说他去见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弟子子路很不满意,他赶紧赌咒发誓说:“如果我有什么邪念,老天爷厌弃我吧。”如果按照儒家的解释,确切说是男人的思路:由于南子名声不好,所以耿直刚烈的子路反对孔子去见她。那么,我们不禁要追问:孔子去见南子的动机、目的是什么?他为何表白自己没有“邪念”?此“邪念”为何物?满口仁、义、礼、智、信的孔子为何不能去见名声不好的女人?因为藉此机会他完全可以用他的那一套所谓的弘天纬地的“礼”论即“正念”来说服、感化南子重新作人嘛。他为何没有摆出他所倡导的“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来开导子路的偏狭、愚鲁?反倒赌咒发誓,为自己还是正人君子作证明?!这倒让我们狐疑满腹,对孔子是否言行一致深表疑问。孔子号称有三千弟子,有七十二贤弟子。从文字记载来看,当中没有一位女性。这就为孔子尊奉并发扬光大“男尊女卑”思想作了最好的注角。

毋庸置疑,在二十一世界文明走向中,女性、女权将是突出的问题。有些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具有普适性,尤其“中庸”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合理价值值得大力推崇。但笔者以为如何破解“男尊女卑”思想、真正从思想意识领域尊重妇女是关乎其学说能否再度复兴之关键所在。从十九末到二十世纪末,中国妇女把争取国家的独立、自由解放与争取其自身的解放、独立、自由联系起来,为谋求其在政治、经济上的一席地位作出了极大努力和巨大牺牲。我们应当承认过去在理解男女平等方面存在着偏颇、狭隘,甚至激进,致使不少妇女在肉体、重体力劳动以至于家庭生活、情感方面付出了惨重代价,许多妇女落下了难以愈合的生理病症和心理病症。这使我们警醒并懂得,在思想意识领域理解和解释男女平等并从珍重一切生命价值的理念出发确立男女平等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复习指南

首先,我需要重申的一点就是,考中国哲学,最重要的是“志愿”,这也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立身之本,即夫子所谓“十有五而志于学”,“志”最重要。如果你果真立志考上中国哲学的研究生,那么,本科专业的问题,可以暂且放在第二位。 其次,我需要说,尽管“志愿”为最重,专业放第二,但因为这毕竟是一场选拔性的考试,所以本专业与跨专业还是有所区别的,本专业的同学经过四年的专业内的学习,很多专业知识与答题思路等都已经熟络,所要做的就是根据南京大学的要求进行复习、巩固,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打好基础,现熟悉并进入该专业的领域中,学会用中国哲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我本人的本科专业是对外汉语,文史哲不分家,所以跨专业不算太大,加之对于传统文化有着素来的兴趣,所以也易于上手。即便如此,我也是一步一步先进行基础的阅读,再慢慢熟悉中国哲学的基本理路而展开复习的,这个过程对于所有跨专业的同学都很重要。顺便说一句:考研公共课自然不用说,全国统考,大家都用一本大纲,但专业课每个学校的侧重点和考试风格都不一样,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及时抓取你所报考学校学员的信息很重要,如果跨考可能难度就更大,我在北京爱考机构的专业课辅导老师就是在读的研究生助教,信息量自然不用说,连复试导师喜欢听啥都能知道,不用有那些后顾之忧,我才可以踏踏实实安心背书,在分数上下硬功夫。 接下来,就说一说具体的复习问题。 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的考研,大约算来还有10个多月的时间,时间是完全充分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复习的过程应该是先松后紧的,但这个“先松”也要有个张弛之度,我的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一般来说,我建议大家可以把复习阶段这样划分: 第一阶段,现在——本学期末。重点:英语(单词、阅读)、中国哲学史部分。 第二阶段,暑假。重点:英语(加入作文)、中国哲学史部分(系统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三阶段,开学——国庆节。重点:英语、中国哲学史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 第四阶段,国庆节后——11月中旬。加入政治的复习。 第五阶段:11月下旬——考前。冲刺阶段、查漏补缺。 我的考研历程大约就包括这五个阶段,也是我给各位的建议,当然,我的建议并不代表一种规律,但我以为这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毕竟其效果是可观的。接下来,我会根据现阶段的情况,重点给大家说一说第一阶段的复习要点,考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艰苦的,在最后实现考试顺利的总目标下,需要“跬步”来积累,所以这一次我只详细说明第一阶段,也是打好基础的最重要之阶段。对于基础差心里没底,复习摸不着头绪的同学可以报个专业课辅导班,辅导班也要慎重选择,不靠谱的更会雪上加霜,北京爱考的专业课辅导口碑就不错。会根据你报考的学校和专业给你安排在读的研究生助教来讲课(都知道学校老师不能出来讲课吧,所以信息量最大的也就是导师的研究生了) 一.关于英语: 我的英语分数很一般,所以并没有很大价值的建议,好在英语的攻略和各种经验在网上或是现实中都是最多的,各位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咨询都不难找到复习的方法。我在这里只是简略的说几句关于英语的忠告,有些曾是前辈学长、学姐给予我的: 1.英语没问题,考研就没问题。——这句话有些绝对,学中哲的恐怕都不喜欢说这么绝对的话,但这无妨于一个事实,那就是英语确实很重要。这不合理,却是国情,现阶段,我们的考研复习必须把英语放在特殊的位置,保证55分的分数线。 2.英语的复习最关键在把握单词与真题。——这是复习考研英语颠扑不破的真理,这学期英语复习的重点也是单词,背单词需要不辞辛苦,若能背熟考研单词中的绝大多数,最后应付考试应当是不成问题的。真题的重要性自不必说,我这里不详细讲了。单词的参考

华东师大中国哲学历年考博试题

2011年 一、名词解释(30 分): 道法自然 老子对道的性质的概括。《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河上公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意谓道对外无所法,以自己自然而然的存在为法。王弼则注曰:“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谓道以自然为法则。兼爱 墨子看来:“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一旦做到了“兼爱”,就会出现一个“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谋愚”的合理的、公正的理想社会。(见《兼爱中》)墨子提倡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因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中》),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相互残杀争夺的现象就自然消灭,也就达到了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墨家兼爱无差等,儒家仁爱有差等。 一念三千 天台宗之佛学思想。一念即一念心,三千即三千世界,总括一切法之谓。三千世界即一切现象皆存在于一念心之中,皆为同一真如本心之显现,所以说“一念三千”。 天台宗之观法,观一念之心而具三千诸法也。一心三观,北齐慧文禅师于中论发之。一念三千,天台大师于法华经发之。三千者,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境界为界,据由圆融之妙理。此十界互具十界,则相乘而为百界,百界一一有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十如之义,则相乘而为千如,此千如各有众生,国土,五阴三世间之别,则相乘而为三千世间。于是一切之法尽矣。止观五上曰:“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己,介尔有心,即具三千。”止观五曰:“问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答:诸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 理一分殊 这个命题起源于对张载《西铭》篇的理解。 张载在《西铭》中根据人和万物都是气的聚合,从而认为,民众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朋友。程颐的弟子杨时因此认为,这里有墨子“兼爱”思想的嫌疑。程颐回答说,张载和墨子不同,张并不主张兼爱,这里只是“理一分殊”。即理是一个,比如都是忠孝仁义,但由于各人的地位不同,所以他们只能执行各自的职能,如作为臣子应当尽忠,作为儿子应当尽孝等等。朱熹一方面继承了程氏的这个主张,另一方面又将这个命题发展为一般和个别的普遍关系。 依气的聚散学说,人和万物都是气的凝聚,气中的理也都是相同的,那么,人和万物的理应该都是一样的。气中之理,在聚合为人或事物时,气是被分割开了,理是否也有个分割的问题呢?朱熹认为,不是的,理没有分割的问题。每个具体物中的理和气中那个普遍的理,是完全一样的,就像江河湖海所有水中的月亮和天上的月亮没有差别一样。 朱熹融合了佛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和月印万川的思想,把理一分殊作为其理一元论哲学的重要命题。 俱分进化 中国近代思想家章太炎提出的关于社会历史进化的理论。认为在社会的进化过程中,善和恶、苦和乐是"双方并进"的。1906年章太炎在《民报》第七号发表的《俱分进化论》一文,比较集中地阐述了这一理论。他说:社会的进化,"若以道德言,则善亦进化,恶亦进

_天人合一_与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_李清良

社会科学家1998年第2期(总第70期) 天人合一 与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李清良 内容摘要 天人合一观念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本文着重从人的存在境域、人的物性、存在价值取向、人生境界和超越维度以及认识方式与思维方式等基本层面对于该命题进行了全新的现代阐释,初步显示了由天人合一观念所决定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特色,可算得对近年来学界对于此一问题讨论的一个回应。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中国哲学 作者李清良1970年生,湖南师大中文系教师,文学博士。湖南长沙市 410081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他身前最后的一篇文章中说: 中国文化中, 天人合一 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 当今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也强调说: 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 可见, 天人合一 观念在中国哲学中实处核心地位。但是,目前学术界除了对于 天人合一 历史发展和在诸思想流派中的表现研究较多以外,对于它如何在中国哲学中居有核心地位这一根本问题,实在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本文即试图对于这一根本问题略抒一得之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 天人合一 关于人的存在境域的体认 人从自觉地意识到自身开始,便要追问其存在的价值。但正如要确定一个词的具体意义就须将它置于一个句子或上下文中来考察一样,要确定人的存在价值,也须首先为它确定一个形成意义和价值的范围和场所。为了论述方便起见,我们把人的存在价值赖以确定的存在范围称为存在境域。不同的文化为人的存在价值所确定的存在境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对于人的存在境域的体认是有差异的。 天人合一 是从 天地宇宙 这个再大不过的存在境域来考察人的存在价值的。 人生天地间 ,这是中华民族对于自身存在境域的体认,它几乎在每一部原典中都出现过。道家说: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 老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2009年03月24日 08:23:15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传统哲学是相对于中国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而言的。学术界一般把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时期,也就是传说周文王推演《周易》的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哲学称为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黑格尔把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哲学。今天,人们关注中国传统哲学,是期望能从中得到新的启示。 发展脉络 现在一般把中国传统哲学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 先秦子学。先秦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思想异常活跃,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先秦哲学探讨的重点侧重于政治、伦理、道德、人生等问题。可以说,先秦子学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掀起了中国哲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两汉经学。汉代统治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终于在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始定于一尊,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用了大约近400年时间。此外,在汉代,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这是外来文化第一次与中国本土文化接触。汉代的主要哲学家有董仲舒、王充等。 魏晋玄学。魏晋时期,一反两汉时期繁琐的经学及神学目的论,尊崇老子、庄子及《周易》,号称“三玄”。这一时期,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出现了一次大的解放。

魏晋玄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一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本与末、有与无、动与静、一与多的关系;三是语言和思想的关系;四是肉体和精神的关系。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弼、裴(危页)、欧阳建、郭象、范缜等。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也在兴起,儒释道三教首次处于三足鼎立、势均力敌阶段。 隋唐佛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碰撞与融合,至隋唐时期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形成了众多的佛教流派。在隋唐佛教诸宗派中,禅宗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典范。隋唐佛学探讨的中心议题之一是佛性问题,也就是心性论问题,内容包括人的心理活动、感觉经验、道德观、社会观、认识论以及宗教实践等。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了释、道两家思想而创立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这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重大转折。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700年的指导思想。宋明理学主要有程朱(程颢、程颐、朱熹)理学、陆王(陆九渊、王阳明)心学和张王(张载、王夫之)气学三大流派。宋明理学探讨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如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心性论、知行观、修养论、境界论等。 明清实学。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大都反对宋明理学,把理学看作是虚学。明清实学反对空谈心性,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思想解放,因而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性质。实学思潮遍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主要代表人物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 乾嘉朴学。清王朝建立后,开始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人们不敢再谈论政治,因而转向了训诂考据。朴学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法,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少理论发挥,也称乾嘉汉学、乾嘉考据学。乾嘉朴学最突出的学术贡献就是对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并使之获得了空前发展。

女性学结业论文

女性学结业论文 阿斯顿权威学院萨达的班 小星星 学号200二房东11

揭开女性主义的面纱 内容概要: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就把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以期实现解放妇女劳动力的目的。翻看那个时期的妇女解放宣传画,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妇女背着孩子,穿着绝不显露任何女性特征的肥大军装,穿梭于工作岗位与家庭之间。一直到今天,还是有许多人认为,男女平等就是男女都一样,把男人与女人等同。“男女等同就实现了平等”是错误认识,只是把女性男性化,它掩盖了更深层次的不平等。 究竟什么才是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是指女性的选择得到男性以及社会的尊重。平等不意味着男人做什么,女人也跟着做什么。于是,社会产生了女性主义这一事物。 本主要从历史、社会、自然等方面阐述我对女性主义的认识和了解。并客观的给予少量评价,希望能通过这一过程,增加自己对女性主义,对女性问题的更深才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 女权主义(Feminism)、女性主义、女性解放、性别平等、女权运动 正文: 人类为什么要追求性别平等呢?原因很简单:就像有一些奴隶不愿意做奴隶一样,有一些女人不愿意忍受与男人不平等的关系。至于她们为什么不愿意忍受,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人认为不平等会压抑下等人的潜能,使上等人腐败;有些人是因为不愿意在利益上处于不利地位;还有些人仅仅因为不喜欢不平等的感觉,认为它是对人格尊严的伤害。社会物质条件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已经使性别不平等成为不必要的、过时的制度和观念。因此出现了对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和男权制的批判。性别平等是一个无人能够阻挡的大趋势。所有想扭转这个趋势的人都显得愚昧可笑,而且势单力薄。 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五四时,传到中国,定为女权主义。在西方,最初是指追求男女平等,首先是争取选举权。 中国的女权主义,是指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体现女性自我精神与能量的一种女性思想、社会言论及政治协助行为。男女平等是女权主义最基本的目标,在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同时,女性还要注重自我的价值表现,展示女性的独特魅力,挖掘并发挥女性的社会力量,为社会各阶层女性的思想与行为解放而努力,要将全世界妇女的利益放在同一个起点,协助官方处理女性主义面临的问题。 女权主义哲学概括起来,对各类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对各种成功理论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女性境遇的考察,女性是被构造的,没有选择的权力和能力;女性存在的缺失, 在研究中,人们发现,女性遍布存在于这个社会里,他们只是非存在的,是男性的附属者和屈从者;女性权力的实践,女性的权利被排斥和被践踏,是不期而至和十分严重的;女性安全的毫无保障,需要警示和社会做出保护措施;女性创造力遭受压制和被无视;女性自觉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确立;女性的人道主

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易学阐释

中国传统哲学与易学有着不解之缘。尤自魏以降,历史上别开一代风气,另创一家之言的一流哲学家,多借《周易》经传思想资料以阐人伦,说物理,证心性,论道体,试图建构其体用不二,真善合一的形上学体系。王弼之注《周易》,程颐之作《易传》,张载之撰《易说》,朱熹之论“易纲领”,王夫之之著《周易外传》、《周易内传》等,皆其显而卓者。就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论理论而言,无论是其理论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还是其抽象思辩内容的表达与阐释,都极其得力于《周易》卦爻符号系统和易学自身所特有的一套概念、范畴和命题系统。通过易学形式来阐释哲学义理,建构本体论体系,是中国传统哲学民族特色的突出标志,也是中国民族长期理论思维积淀下来的重要成果。本文尝试从本体论的易学阐释这一角度,粗略地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与易学的密切依存关系,非敢示人,但为求教。一“易学”属于传统经学的一部分,通常是指以《周易》为对象来“解经释义”而形成的一门学问。历史上易学分象数派和义理派两大系统。通过解释《周易》经传阐发哲学本体论思想,主要是由义理派来完成的。最先将《周易》经传的解释与哲学本体论的阐发结合起来的,是曹魏时期的著名易学哲学家王弼。王弼是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易学义理派的重要代表。黄宗羲《象数论序》曾评论其易学说:“有魏王辅嗣出而注《易》,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日时岁月,五气相推,悉皆摈落,多所不关,庶几潦水尽寒潭清矣。”王弼一改汉易卦气说中宇宙生成论传统思维模式,援老庄以解《易》,倡得意忘象之玄风,把对有关宇宙论问题的研究直接引向了本体论形态的探讨,在特定的易学形式下阐发了“以无为本”的玄学本体论。王弼哲学的终极理论关切,是探寻一个“能为品物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经”(《老子指略》)的宇宙本体。在他看来,由于形必有所不兼,名必有所不尽,所以堪为宇宙本体的,应是一种“无形无名”、即无任何条件性和局限性但又真有逻辑可推性的绝对。针对汉代哲学的经验主义思维倾向,他认为要消除其“各申其说,人美其乱(疑为“辞”之误)”的诞昧局面,必须抛弃“察近而不及流统之原”的感觉主义思想方法,而提倡一种以远证始、以幽叙本的理性主义的抽象思维。他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而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同上)物之近而显者,必有其远而幽者为其本由。这就需要借助理性思维,通过逻辑演绎和抽象,以达到对于本体的认识和把握。沿此一路,王弼以解《易》为径,主要从两个方面阐释了其玄学本体论思想。 (一)象、意之辩王弼《周易略例》之《明象》章,专门就言、象、意三者关系展开讨论,此章内容,从筮法上讲,主要是论述《周易》言、象、意即卦爻辞、卦爻象和卦爻义三者的关系问题,从哲学上讲,则涉及到本体论、方法论的问题,即从象、意关系的角度提出了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以及如何认知、把握本体的问题。概括起来,王弼象意之辩内容有四;(1)象生于意。王弼解《易》,以取义为主,于汉易象数之学尽力排斥。所谓“象生于意”,与其取义说是完全一致的。他在《周易注》中解释乾《文言》时说:“夫易者象也,象之所生,生于义也。有斯义然后明之以其物。”义、意互训,亦强调意为象本,象由意生。意或义,乃可脱离象而独立自存的抽象实体。此一结论,为其“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的,玄学本体论直接提供了理论基础。 (2)意以象尽,寻象观意。意虽可离开象而独立存在,但“象者所以存意”,“尽意莫若象”,抽象的意又需借助于具体的象而体现和表达。所以若欲把握和体认意,又必须“寻象以观意”,以象为工具和手段。其所谓“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韩康伯《系辞注》引),理正与此同。意在忘象。象生亍意是前提,寻象观意则是方法或手段,得意忘象才是根本目的。象与意本质上是对立的。若执著于象,就不可能真正把握到意。只有在体认把握到意之后复将得意之具抛弃,才不会为其所累,而真正得到意,从而达到终极本质的认识。此即所谓“执之者则失其原”,“不以执为制,则不失其原矣”(《老子指略》)。(4)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触类”、“合义”亦即“得意”之别一说法。盖谓由具体而进到了抽象,由个别而达到了一般。王弼认为,只要掌握了事物的义类,就能判识其杂多的征象,只要抓住了事物的一般,也就[!--empirenews.page--]能统御其具体的殊

中国哲学论文题目

中国哲学论文题目 篇一:张岱年论文中国哲学基本问题辨析 张岱年论文中国哲学基本问题辨析.txt45想洗澡吗?不要到外面等待下雨;想成功吗?不要空等机遇的到来。摘下的一瓣花能美丽多久?一时的放纵又能快乐多久?有志者要为一生的目标孜孜以求。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磨剑数年,今将试锋芒。自命不凡不可取,妄自菲薄更不宜。中国哲学基本问题辨析 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曾经有明确的论述,他说:“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但是,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1)在这里,恩格斯在确定“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为哲学的最高问题的同时,对于哲学的最高问题作了几种表面上不同的表述;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世界是否神所创造的还是从来就有的?此外,恩格斯在下文中又谈到“物质和精神关系”的问题。这些都是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

恩格斯关于哲学最高问题的论断,是从西方哲学发展中总结出来的,“思维对存在”是黑格尔的用语。中国古代哲学有自己的一套概念范畴。有自己的一套的名词术语,显然不同于西方。中国哲学是否也有哲学的最高问题与西方哲学的相类似,而且在某一时期获得了比较完全的意义呢? 我认为,中国哲学也有与西方哲学的最高问题相类似的问题,虽然是用不同的名词概念来表达的,而具有相似的深切内涵,因而具有同等的理论意义。 试以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中国哲学史中与西方哲学所谓思维与存在的问题相类似的问题有四:(1)名实问题;(2)道器问题;(3)有无问题;(4)理气问题。与西方哲学所谓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相类似的问题亦有四:(1)天意与自然的问题;(2)形神问题;(3)心物问题;(4)能所问题。因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讨论重点,所以表现了这些复杂的情况。前一类问题最后归结为“理气”问题,后一类问题最后归结为“心物”问题。以下试以历史顺序略述这些问题讨论的梗概。 1.名实问题 在先秦哲学中与西方所谓“思维与存在”问题在字面上最为相近的是名实问题。名即概念,是思维的内容。实即具体存在,是思维的对象。但在中国哲学中,名实问题没有上升为哲学的最高问题。孔子讲“正名”,强调“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而未谈名与实在关系。庄子说过“名者实之宾也”,(2)未有详论。公孙龙著《名实论》,肯定“夫名,实谓也”。《墨子·小取》云:“以名举实”,亦明确断定了名与实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 1. 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 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 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 (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3.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

(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 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 (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 (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5. 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第二章孔子的哲学 6. 概述孔子“仁”学的思想要旨。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有特色和思想智慧的范畴之一。孔子在对“仁”的抽象和提升中对人进行了反思,奠定了儒家人学思想的基础。孔子在《左传》的基础上对“仁”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抽象,把“仁”熔铸成为一个统摄诸多伦理条目的哲学概念。这主要表现在,用德来说明“仁”,认为修德是成仁的关键。 孔子对“仁”论的贡献还体现在他把“仁”和人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对人本身进行了哲学反思。用“仁”来规定人,认为“仁”与人具有直接同一性,从此出

女性文学论文

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凉意象 朱思思 2014050501282 [内容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时期涌现出来的重要的女作家,其作品经常出现悲凉的意象描写,成为她的作品的标志性的特点。这种悲凉意象体现了特殊环境下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的自觉。本文以悲凉意象为视角,通过对她的作品艺术和文化方面的分析,整体研究张爱玲的作品的文化特色,从而整体把握张爱玲的创作基调,阐释她的内在涵义,试图达到深入理解她对现当代文学的意义的目的。在她的世界中,是“虚无之物”,她永远都感到一种“惘惘的威胁”,感到天空的低迷。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彻头彻尾的悲观,她才格外地珍视生命,认真地享受生活带来的每一琐细快乐,体味着生的种种乐趣。从而,使这个原本庸常的俗世生活,散发出了诱因的光芒,也使得这个弱小的女子——张爱玲,闪耀着传奇色彩。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凉意象; 一、月亮的意象——苍凉的载体 BeverleyNichols有一句诗,写狂人的半明半昧:“在你的心中睡着月亮光”。张爱玲的人生观绝对深刻也绝对清醒,但如果从另一种角度去理解,把BeverleyNichols的诗句改成“在张爱玲的心中睡着月亮光”,恐怕不会有人表示异议。张爱玲的月亮不会衰亡,它是她意象世界里一盏奇异的幽灯,又是上帝的眼睛和夜晚的太阳。张爱玲的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月亮是她最显著典型的意象。有人甚至统计得出这样惊人的结论:张爱玲的31部作品中,“其中22部小说里出现了‘月亮’这一自然物象及与其有关的比喻,共约140处。”这是个很有意蕴的意象。在《金锁记》中,作者写道:“年青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晕湿,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月亮一直是作为一个阴性的原型象征物出现在文学中的,月亮的阴冷和自恋是女人另一面的镜像。如果说沈从文建构了一种女人的神性之美,那么张爱玲则是建构了一种女人的反神性之美。月亮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残缺、不完全之美,是都市现代人内心病态欲望的一种形象化的呈现。 “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的、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倾城之恋》) 这是在柳原打了一通肉麻的电话而不愿娶流苏,让她觉得自己想得到的经济上的安全不可靠了,柳原再问她:“你窗子里看得见月亮吗?”流苏泪眼里的月亮。此时在流苏的眼里,月亮该是一块可望而不可及的带着被愚弄的绿的莓苔的、苍凉的荒原湿地,让人不敢涉足,太滑……这些对她似乎是一个想嫁而嫁不出的梦而已。它端端地照着手握话筒的流苏,照着她脸上的惊疑,眼中的凄楚。 “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到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照亮了镜子。”(《倾城之恋》) 当柳原来到流苏的房间看月亮时,她知道他爱她,但在流苏看来,他不娶她就是对她不好,她需要的更多的是经济上的安全,因此月亮是“玻璃窗上的霜花”“那薄薄的光照亮了镜子”,那霜花的冰冷和镜中月的虚空反映了流苏复杂而矛盾的内心:她不想屈服,但她屈服了;她喜欢柳原,但却在拥吻时想到最实际的利益,人生的苍凉和寒薄,就在这

北大中国哲学史复习

哲学” 即爱智慧、求智慧,使人聪慧之学。爱智慧就是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追问与沉思。哲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人类寻找精神家园。第一个用“哲学”这个名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希腊语中“ philosophy ”有两个词根——“爱”和“智”, 中国自古即有,“哲”作聪明、贤明、智慧解释;“学” 当学问解释。“哲学”一词是近代从日本流传而来,日本哲学家西周,根据汉字的意义将“哲” 和“学” 拼成“哲学”一词,意译了“ philosophy ”,后传入中国。 中国哲学的特质1、哲学追寻的三个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哲学所追求的智 慧,不是知识,不是某种可以运用的现成的东西,而是理解和体悟,是指导人们如何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与世界的联系。这种智慧,中国哲学称之为“道”。 2、中国哲学的特质核心问题:天人合一主要思维方式:体悟 1立足现实的态度立足于现实世界,很少有彼岸世界的成份。强调“天人合一”,重视“百姓日用”,认为理想的追求、精神的超越是一种现实的追求和内在的超越。 2整体联系的思维中国哲学家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不是从分析对象世界入手,而是从考察对象世界的联系入手;探讨这种联系的各因素的联结及其功能。 3内圣外王的追求内圣外王:所谓“内圣” ,就是讲对人格的修养、自我的完善;所谓“外王” ,就是讲以这种人格、自我去成治事功,实现治国平天下。 4不拘一格的表达1、语录体孔子弟子《论语》、禅宗《五灯会元》、二程《河南程氏遗书》、朱熹 《朱子语类》、熊十力《十力语要》 2、寓言体庄子及弟子《庄子》、韩非《韩非子》、吕不韦《吕氏春秋》 3、哲理诗老子《道德经》 4、注解体韩非《解老》《喻老》,王弼的《周易注》、郭象《庄子注》、朱熹《四书集注》、王夫之《张子正蒙注》、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历程(1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代表作:《庄子?天下篇》、司马谈《论六家要旨》2)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3)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4)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代表作:宗密《华严原人论》5)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代表作:朱熹《伊洛渊源录》、黄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6)清代朴学孔“为仁由己”的人文精神1 命“天命”:孔子言论中的“天命” ,在某些方面还保留着传统天命观念的痕迹。有时也借用“这个词来说明客观的必然性、规律性。五十而知天命 “天”:孔子认为,天没有意志,只是自然界及其运动。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命”:指社会生活中制约人的活动的客观必然性。人的活动并不是随心所欲,而要受到“命”的支配。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2 “仁”:孔子哲学的中心范畴1 .自我意识由人的精神自觉所产生的强烈的主体意识。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 .人伦情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孝悌”本是宗族奴隶制家庭关系的准则,起着维系宗法血缘纽带的作用。孝,指尊敬父母长者;弟,指爱护兄弟姐妹。 3 .人道主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4.理想人格从“仁”出发塑造了士的理想人格。包括:严 肃的生活态度、良好的人格修养、伟大的历史使命感、勇敢 的献身精神。 3“敏行慎言” 的理性态度言” 与“行” “学”与“思” 1.学习态度——实事求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2.学思关系——相互结合 4、“中庸之道”的处世方式“中庸之道”的总特征,就是 承认矛盾,而又调和矛盾,达到矛盾双方的和调。(一) “执两” :认识事物与解决问题,必须重视对立的矛盾双 方——即“两端”。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 而竭焉。——《子罕》(二)“ 用中” :不仅应当承认 事物的矛盾,而且要采取折中的办法,调和矛盾,无 “过”、无 “不及”,实现矛盾双方的和调。君子和而不同(三)评 价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辩证智慧的一种形式。主张协调矛盾 双方,反对激化矛盾双方,启迪人们用一种比较平稳温和的 方式解决矛盾问题。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 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孟 1 性善论1. 人禽之辨孟子所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相同 之处,即渴饮饥食等生理上的反应;而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 处,即人之为人的本性。 2. 四心——善端四端是人之本性 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 端,则不能成为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人之有是四端也,下》若充分扩 充,其强调的仁、义、 2 尽心说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 事天也。.,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心是人之“大 体”,所以尽心能够知性;此乃“天之所于我者”,故尽 心、知性,则能知天。 2. 求放心仁,人心也;义,人路 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 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 合在一起是爱智慧之意。中文哲学”这两个字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 就变成四种“常德” ,即儒家极礼、 智。 1. 尽心、知性、知天尽其心者,知其

中西方哲学 本体论

第二讲本体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2008年10月 ◎第二讲,本体论(3周:10月7、23日;10月28、30日、11月4日、6日) 一、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及其发展史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 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马哲诞生之后西方本体论哲学的进展 四、中国哲学(老子、易学)对本体论问题的解决 五、人类新哲学本体论建设任务 从幻灯片“渺小”中,我们能体会到我们人在宇宙中是如何的渺小。《苏菲的世界》:“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而言,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这是哲学家与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你可以说,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样敏感。而大多数成人都把这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 一、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发展史简介 (一)概念。“形而上学”与“本体论”等概念及其关系 ◎“形而上学”这个词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和用法。第一指对终极实在(ultimate reality)本性、本源、和存在状态的理性思考,形而上学即本体论,与价值论、认识论并列相对而言(狭义)。这里我们是在狭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词的。 对于本体论的误解。1,从本体论是关于超验或先验的原理的系统,导出“这种哲学当然应归入客观唯心主义”的推论。(上海俞宣孟《本体论研究》);2,将研究经验存在具体内容的学问,冠之以“本体论”之名。这与20世纪语言哲学的强势崛起有关。 “形而上学”的第二种用法是广义的用法,与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开创

的哲学传统一致,是指用高度抽象的概念去把握超验的,比经验知识更为深刻、更为普遍的本质性、规律性的内容。在此意义上,形而上学就是大哲学,被理解为包括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第三种用法是从黑格尔之后,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出来的,即相对于辩证思维方式的一种机械主义的思维方式,即在方法论意义上使用这个词。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起源于公元前70年的罗马,希腊漫游哲学家安德罗尼柯Andronicus在亚里士多德逝世300年后编纂他的著作时,把他归为“第一哲学”的论著放在了物理学论著之后,叫“meta (ta) physica”, or “following (the) Physics”,后来简化成Metaphysics,“meta”既有“后”的意思,又有“超”的意思,更由于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内容使这个词渐渐地明确地有了“超越可感觉经验实在的内容”这样一种内涵。 ◎本体论ONTOLOGY(《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在西方哲学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来自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1547-1628)在其著作中第一次使用了“本体论”一词,将其解释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 ◎(二)历史。1)古代。西方哲学起始于问: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原),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质)。开始形成的回答:水、气、火等等某种具体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后来德谟克利特提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是实在论的、同时也是还原论的、分析的思路。◎“分析”一词有狭义与广义、或逻辑与生活两种。狭义地或逻辑地,分析与综合相对而言,广义或生活的用法等同于研究探讨,包括了辩证地研究、探讨。 ◎还原论是将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如生命运动)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的方法。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被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性质。 ◎公理化是指通过运用公理方法的研究,建立起由公理表述的理论系统。其方法主要是:1)从它的诸多的概念中挑选出一组初始概念,即不加定义的概念,该理论中的其余概念,都由初始概念通过定义引入,即都用初始概念定义,其余为导出概念。2)从它的一系列命题中挑选出一组公理,即不加证明的命题,而其余的命题,都应用逻辑规则从公理推演出来,称为定理。应用逻辑规则从公理推演定理的过程称为一个证明,每一个定理都是经由证明而予以肯定的。由初始概念、导出概念、公理以及定理构成的演绎体系,称为公理系统。中学几何。 ◎古希腊哲学发展到巴门尼德(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将“存在”或“是”确立为哲学的对象,他区分了“非存在”和“存在”。非存在只是变动不居的感觉对象,存在是由思想才能把握的事物不变的共相或本质。认为理性把握的本质逻辑在先。确定时间在先回答的是起源问题,而确定逻辑在先则是要回答本质或本原问题。 ◎中国哲学对世界本体的把握思路完全不同,我们可在《易传》中看到。《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

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逻辑关系_武东生

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 基本问题及其逻辑关系 武东生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 人生理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绝大的比重,内容丰富渊闳。本文将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人生哲学思想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探讨其中包含的基本问题及其逻辑关系。中国传统人生哲学(“性命义理之学”)基本理论框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阐释天人关系、人性的“性命”学说,二是说明人生最高准则的“人道”论以及对人生范畴的讨论,三是说明修养途径、方法和人生境界的“为学之方”。而其中“人道”论则是该理论系统建构的核心。 〔关键词〕 人生哲学 性命义理 逻辑关系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01)04-0022-04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它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实际上构成了该门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生哲学当然也是如此。然而,“人生哲学”面对的主要问题及由此所规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学科,人生哲学与世界观理论、与研究人的其他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又是什么?如何给“人生哲学”下一个定义?这在目前的学术界还没有一种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说法,似乎人们也并不着意去探讨这些问题,尽管“人生哲学”概念经常出现在哲学、尤其是伦理学类的论文和学术著作之中,也还有一些学者在专门研究有关的问题。 “人生”是人的生活的总名称。人们活动于现实的人生当中,不能不对人生有所思考,思考而有所得并形成一个总的看法或观点,于是就有人生观的产生。人生观人皆有之,人们通常所说的“人生哲学”,就是建立在人生观基础上,经过思想家们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本文所谓“人生哲学”,指“理论化、系统化的人生观”,即思想家们把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生观加以提炼和升华,用逻辑的形式表达出来,使之具备理论形态的人生观。就研究内容和把握对象的方法来讲,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这里所谓的“人生哲学”与学界以主体性原则综合研究人的问题的“人的哲学”不同,与作为伦理学中一个特殊问题的“人生观”研究也有所区别。人生哲学以人的实际生活中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回答“人是什么”、“人生理想”、人生诸范畴(如“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努力与命运的关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生与死的关系”等)、“人生修养”(途径、具体方法、人生境界等)诸问题,其核心是“人生理想”。“人生哲学”是哲学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哲学的层面上或者说是用哲学方法研究人的实际生活中诸基本问题而形成的系统理论。 “哲学”是汉语中的外来语,中国古代也没有“人生哲学”的概念。但是,人生理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绝大的比重,内容丰富渊闳,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诚如有学者论,中国哲人的文章和谈论,常常是第一句讲宇宙,第二句便讲人生,中国思想家多认为人生的准则即是宇宙的本根,宇宙的本根便是道德的标准;中国哲学中关于宇宙的根本原理,也即是关于人生的根本的思想,所以常常一句话,既讲宇宙, DOI:10.13904/https://www.360docs.net/doc/4014232084.html, k i.1007-1539.2001.04.005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 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 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 (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 (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 (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 (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 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 6.概述孔子“仁”学的思想要旨。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有特色和思想智慧的范畴之一。孔子在对“仁”的抽象和提升中对人进行了反思,奠定了儒家人学思想的基础。孔子在《左传》的基础上对“仁”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抽象,把“仁”熔铸成为一个统摄诸多伦理条目的哲学概念。这主要表现在,用德来说明“仁”,认为修德是成仁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