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二模各区语文作文汇总

上海高考二模各区语文作文汇总
上海高考二模各区语文作文汇总

上海高考二模各区语文作文汇总

————————————————————————————————作者: ————————————————————————————————日期:

2013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范文《陈抖擞二三事》_高中生

2013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范文《陈抖擞二三事》 陈抖擞年方二十,说高不高,说帅不帅,说富那是一定不富。号称一米七五的身高,平时驮着背,四舍五入买一送一,估计也就一米七。戴着朴素的金丝眼镜,乍看之下略添几分书生意气。但骨子里,是个在课堂上对老师温润一笑,张嘴就为“下笔有神助”对出“文思如尿崩”这般下联的纯种骚客。 抖擞的青春走马灯没啥大看头。小学时代最辉煌:三条杠,纯正太,人称月湾小学一枝花。刚进初中那会儿也还是个好学生,暗恋前排女生,女生笑眯眯拿了他的棒棒糖后将其无情告发。班主任心里也是嘿嘿一笑,玩味地喊他谈话。结果,人还未语呢他吓得涕泪先流,直呼洗心革面、天天向上。不过自此屈辱一役,抖擞也明白了现实生活中女人的多变与可憎,一夜升华——经年后的某个夜晚,抖擞满脸红晕地对我说,他在《我的妹妹不可能那么可爱》(?)中找到了此生挚爱。我不明,但仍礼貌性地表示,甚喜。 抖擞与我能维持长期的羁绊,也是一大妙事,特别是当我就是上文那个前排女生的时候。陈抖擞对这个社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是说着“打杀小日本还我大中华”那种愤世嫉俗——他才不屑大喊大叫呢,“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他陈抖擞的中间名——而是一种因为不被浮名利禄所吸引,而能置身事外的接近真理的透彻。比如说吧,我,这个演电影、做干部、进哈佛,一路雄赳赳气昂昂站在聚光灯下喊着要改变世界、拯救中国的我,在他的嘴里,就是一可怜人。

我可怜吗?我作势揍他。 啧啧,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来了吧,来了吧!他被钳制了手,愤愤着骂。 陈抖擞说我的可怜在于我自欺欺人。“精英主义的困惑、外界期待和真实本我的围城、该去之处和应许之地的矛盾……随便你怎么叫吧。你们这些人,总觉得生活不该是这样的,总觉得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就像在诱惑着你们的妖女的歌声,在别处,在远方,在梦中——总之不是在此时此地。” “但是这个思维方式是错的。生活从来不在别处,也从来没有“更重要的事”,因为我们该选择去做的,就是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该过的生活,也是自己最想过的生活。” “比如你老念叨我看动画玩物丧志,其实只有一部分是对的。看动画的时候我没自欺欺人,这一刻我全心全意都扑在我的动画上,他就是我的全部。我的内在激情和外化行动浑然一体,比起那些身陷婚姻牢笼同床异梦却不敢离婚的中年大叔、比起说着要建设祖国结果一个个为了生计拿了绿卡去了投行的留学生、比起说一口减肥却干一碗炸酱面的胖子——我对自己是忠诚的。” “会感觉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的人,都是没有想清楚自己要什么的人。因为如果想清楚了,为什么不去做那件事呢?哦,你说“客观限制”,“力不从心”,“再研究研究”。我只信百分之五的人说是真的有困难,剩下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是拿来当借口的。你不老不残,有家避雨有饭填饥,我真不觉得还缺什么条件去做且只做那件你认为最

凯文老师,2015年上海高考英语作文题目(作文解析和范文)

2015年上海高考英语作文解析,及,作文范文 II. Guided Writing (25分) Directions: Write an English composition in 120–150 words according to the instructions given below in Chinese. 学校即将举办“读书节”,目前正广泛征集“读书节”宣传册图片。假设你是该校学生潘阳,你已找到以下三幅图片,决定给读书节组委会写一封信,推荐其中一幅,你的信须包括以下内容: 1. 简单描述你想推荐的那幅图片; 2. 阐述你用这幅图片宣传“读书节”的理由。 作文解析: 今年的英语作文题目同样重点考察了主观理由型作文的写作手法,这篇文章要求学生在三幅学校读书节宣传图片当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对图片进行描述并说明原因。这也是继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考察书信体与主观理由型文章的结合体之后出现的第三篇主观理由型文章。 整体来看,今年的作文题目似乎与往年没有什么区别,但细细分析,我们会发现今年英语作文的难度,不管是在文章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面,都有了大幅提升。因为考生需要同时兼顾三个难点:1、书信体正确的的书写格式;2、对图片内容进行细节的描述;3、找出恰当的理由(2-3点)进行论证,说理充分,同时注意论点和论据相结合,以及文章语句之间的逻辑严密性。可以说,近三年来英语作文虽然都在考察主观理由这个大的方向,但是考察的难度确实是在逐年递增。 对于考生来说,要想在短短的20分钟之内写好这篇作文,首先需要拿捏好这篇文章的结构。一般来说,文章第一段用来引出话题,第二段可以对所选择的图片进行描写,描写时要格外注意的地方是对细节的详细描述,基本内容讲清楚就可以开始第三段的理由阐述了。

高考作文之2010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2010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篇一:2010上海高考作文分析】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 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 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 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 的许多方面。 立意分析 今年高考作文题材料范围很大,审题的角度也很多。 考生可以从眼前和长远的角度考虑,针对那种目光短浅,缺少长远 考虑,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甚至后代的现象来写;可以从生态平衡角 度考虑,人和自然要和谐共处、实行可持续发展来写,可联系到渤 海湾休渔季、科学捕捞等事件来发挥;也可以从做事心态角度考虑,写学会等待、不要浮躁、要有更宽广的胸襟,才能获取更大的发展 空间来写;还可以从时间的角度去考虑,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小鱼变成大鱼也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很多人往往违背规律,揠苗助长。 同时,这道题也考验学生的辩证思维,即“取”和“舍”的关系,若要 得到更多的机会,就不要太计较眼前的小利等等;也可以从其他角 度来写,比如万事都要有个“度”,也就是做事不能过度等等。 看得远,才能收获更多 丹麦人去钓鱼常会随身带一把尺子,将钓到的鱼量一量,然后将不 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背后却蕴 含着丹麦人的智慧,他们明白若是将河中的鱼无论大小全都捕回家,

那么河流将会变成一滩死水;相反地,若让小鱼在水中慢慢长大,那么河流将永远繁衍生息,充满活力。 其实,这种有远见的智慧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诞生。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这句话用捕鱼的道理生动形象地提醒了人们: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收获更多;贪图眼前利益,只会得不偿失。生活中总是会有人汲汲于眼前的名利,以至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懊悔不已;而真正成功的人往往在别人鼠目寸光之时就看到了远方美景,然后向前迈进。比尔盖茨就是这类人中的典范。 想当年,比尔盖茨毅然决然地选择辍学,放弃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哈佛深造机会独自出来创业之时,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和不解,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因为他比别人看得更远,他看到了正在崛起的硅谷;看到了一个正朝人类迈进的信息时代;看到了微软立足于世界的可能,于是他坚定地一步跨进了时代革新的洪流。仅这一步,让他成为了行业中的翘楚,然而眼前的利益并没有蒙蔽他眺望的双眼,他深知风险和机遇并存的道理,因此他用一句“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时时警醒着微软上上下下的员工不要懈怠。比尔的远见让微软十多年来得以立于不败之地,也让同行们对这位智者充满敬意。 看得远的人,往往有比别人更好的心态,这使他们在急于事功之人的面前显得更加从容淡定。而这两种人的对比在股票市场中显得尤为鲜明。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一句话:“在贪婪时恐惧,在恐惧时贪婪。”这便是他成为股神的秘密,同时也告诉我们炒股其实炒的是一种心态。从众者所能赚到的永远只是蝇头小利,因为在股市中能收获更多是那拥有远见的小部分。 无论是丹麦人,还是孟子都用他们钓鱼的智慧在启示着我们:抬起头,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不要以眼前的得失为生活价值的标准,放生那些在你“渔网”中的“小鱼”,只有这样,来年在你的生命池塘里,你才能收获更多生龙活虎的“大鱼”!

2018高考上海作文题 “被需要……”审题立意及范文

2018年高考上海作文题审题立意及范文 (五篇优秀作文是60-68分) 原题回放: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理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材料类型:社会现象类、评议对象型、任务驱动型(延续2016、2017的类型) 话题词:被需要/“被需要”的心态 材料侧重:对于“被需要”的心理普遍存在与“体现价值”这一现象的见解和认识,需要考生对材料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哲理思考。谈谈自己的认识,而并不是直接要求考生直接提出对不同见解的看法。“认识”除了侧重于对自己观点、见解、看法的陈述分析。还要有深入剖析反思。如思考:“被需要”心理是什么现象?“被需要”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表述为“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一提示不可丢)。“被需要”心理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积极抑或消极影响)?然后选择自己思考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来运思行文。

三.优秀的标题--好标题是作者自己的情怀催化剂,能唤醒写作情怀,引领写作思路

①当“被需要”成为一种执念②“被需要”的前世与今生 ③互联网时代的“被需要”力量④今天你“被需要”了吗 ⑤你离“被需要”有多远⑥“被需要”是怎样炼成的 ⑦如果没有这种“需要”⑧需要打假的“被需要” ⑨需要甄别的“被需要”⑩我们需要这样的“被需要” 四.积累素材 ①王昭君自愿出塞,是因为她心里明白自己是被民族所需要的,她的“被需要”,消弭了汉匈百年仇怨,为百姓换来了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宁。史可法坚守扬州,是因为他明白自己被身后的百姓所需要,为此杀身成仁而不惜。李时珍走遍山野,四处寻访,编著《本草纲目》是因为他明白自己被每一个百姓所需要,救助每一个百姓,是他作为医者的责任和信念。无无数英雄的存在,正是因为他们“被需要”,被他人所需要,被社会所需要,被民族所需要,因“被需要”,而绽放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②川航机长刘传建在飞机发生意外之际,他是在考虑自身的需要还是考虑乘客的“被需要”?叶嘉莹在94岁高龄之际損岀一千多万给到南开大学创立“迦陵基金”等,都是明确了自我的需要是要去不断提升自我,然后在一定的机缘中,他们更多的担起了一份责任或信念,去温暖社会,绽放价值。 ③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只有先行满足了自我的物质需要(比如人类的起源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才能更好的实现“被需要”,践行精神存在的升华燃烧自己,进而温暖社会,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④需要是一中索取,被需要是一种付出。两者是相互制衡的,相辅相成的,单纯的需要就会变成贪婪,而贪婪的人生最终将被毁于贪婪,单纯的被需要就变成了一种无畏的牺牲,这种牺牲是不可取的,任何人都不能被随意肆意地消费。 ⑤万事万物平衡。我们既要去付出,也要去勇敢地索取,去追求自己需要的,去追求自己幸福。我更注重关注自己的需要,因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才能去爱别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都不爱,那他来谈爱别人都是妄谈。大河有水小河满,你必须自己先有满满的爱,被这个世界爱过,温柔以待过,你才知如何去爱人 1.“被需要”背后的自我需要(68分) ①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和他人交流必不可少,这其中便产生了“需要”和“被需要”的心态,可以说“被需要”心态,很大程度上源于“需要”。(由话题导入,明确观点)

2013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范文《陈抖擞二三事》_高三写人作文

2013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范文《陈抖擞二三事》陈抖擞年方二十,说高不高,说帅不帅,说富那是一定不富。号称一米七五的身高,平时驮着背,四舍五入买一送一,估计也就一米七。戴着朴素的金丝眼镜,乍看之下略添几分书生意气。但骨子里,是个在课堂上对老师温润一笑,张嘴就为“下笔有神助”对出“文思如尿崩”这般下联的纯种骚客。 抖擞的青春走马灯没啥大看头。小学时代最辉煌:三条杠,纯正太,人称月湾小学一枝花。刚进初中那会儿也还是个好学生,暗恋前排女生,女生笑眯眯拿了他的棒棒糖后将其无情告发。班主任心里也是嘿嘿一笑,玩味地喊他谈话。结果,人还未语呢他吓得涕泪先流,直呼洗心革面、天天向上。不过自此屈辱一役,抖擞也明白了现实生活中女人的多变与可憎,一夜升华——经年后的某个夜晚,抖擞满脸红晕地对我说,他在《我的妹妹不可能那么可爱》(?)中找到了此生挚爱。我不明,但仍礼貌性地表示,甚喜。 抖擞与我能维持长期的羁绊,也是一大妙事,特别是当我就是上文那个前排女生的时候。陈抖擞对这个社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是说着“打杀小日本还我大中华”那种愤世嫉俗——他才不屑大喊大叫呢,“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他陈抖擞的中间名——而是一种因为不被浮名利禄所吸引,而能置身事外的接近真理的透彻。比如说吧,我,这个演电影、做干部、进哈佛,一路雄赳赳气昂昂站在聚光灯下喊着要改变世界、拯救中国的我,在他的嘴里,就是一可怜人。 我可怜吗?我作势揍他。 啧啧,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来了吧,来了吧!他被钳制了手,愤愤着骂。 陈抖擞说我的可怜在于我自欺欺人。“精英主义的困惑、外界期待和真实本我

的围城、该去之处和应许之地的矛盾……随便你怎么叫吧。你们这些人,总觉得生活不该是这样的,总觉得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就像在诱惑着你们的妖女的歌声,在别处,在远方,在梦中——总之不是在此时此地。” “但是这个思维方式是错的。生活从来不在别处,也从来没有“更重要的事”,因为我们该选择去做的,就是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该过的生活,也是自己最想过的生活。” “比如你老念叨我看动画玩物丧志,其实只有一部分是对的。看动画的时候我没自欺欺人,这一刻我全心全意都扑在我的动画上,他就是我的全部。我的内在激情和外化行动浑然一体,比起那些身陷婚姻牢笼同床异梦却不敢离婚的中年大叔、比起说着要建设祖国结果一个个为了生计拿了绿卡去了投行的留学生、比起说一口减肥却干一碗炸酱面的胖子——我对自己是忠诚的。” “会感觉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的人,都是没有想清楚自己要什么的人。因为如果想清楚了,为什么不去做那件事呢?哦,你说“客观限制”,“力不从心”,“再研究研究”。我只信百分之五的人说是真的有困难,剩下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是拿来当借口的。你不老不残,有家避雨有饭填饥,我真不觉得还缺什么条件去做且只做那件你认为最重要的事。过去已过,未来尚未,我们只能活好此念之间的此身独一。能做好的也只有你选择出来的“最重要的事”而已——仅此而已了。” 抖擞说罢不再理我,重新去粘他的高达模型了。我一时忿忿,“你有本事粘那破玩意倒是粘出个名堂来呢,呿。” 陈抖擞缓缓转过来,推一推眼镜,开始摇头,“施主,说你可怜你还不信。对我来说,粘这破玩意儿本身就是最重要的事,而不是粘出个名堂。你心里想着粘出个名堂,想着那所谓‘更重要的事’,你怎么粘得好呢?而我好好粘这破玩意儿,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 【篇一: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解析】 2014年上海作文考题解析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解析 此题关键理解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什么叫必须?必须就是不得不做的事情。这些事情可以理解为责任。在一方面,有责任意味着不自由,因为责任代表着被需要,即要以他人为中心,而自由则是要以自己为中心,因此他们是对立的。 但另一方面,责任与自由又是相互统一的。因为在当在来讲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也就是说责任是自由的前提;而且自由又往往象征着不被需要,然而作为人的心理的最高追求来讲人们往往需要自己被需要,所以说自由有需要有责任来加以调剂,以达到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 如果要写成作文的话,你所要突出的是责任,那么应该把对立这个方面略写,详写一下他们统一的地方。可以用汉武帝的人生举例。汉武帝性爱兵戈,为了寻求自己的“自由”,不顾民生,穷兵黩武,导致当时朝廷钱粮空虚,但在晚年醒悟了作为皇帝的“责 任”,不在寻求那种“超越责任的自由”,改过自新,正是因此才避免了重蹈秦始皇的覆辙,保住大汉基业。故此文准确审题谈自由和责任。 文章结构:一、界定何为自由,何为责任,自由和责任的关系 没有责任的自由是放纵,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 二、先论述没有责任的自由是放纵 再论述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 因为责任可以放弃个人自由 为家庭重责牺牲家庭自由 为国家重责牺牲个人自由 为人类重责牺牲个人自由 如革命先烈事迹,越王勾践,曼德拉,孝子,父母在不远游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分析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分析 【篇一: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分析及范文】 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思路及范文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 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题目评价】 2014上海高考作文题秉承上海高考“海派”气质,一直延续材料作文 的形式,材料短小,有限制,有空间,灵活、开放。题目与前年“心 灵的微光”、去年的“重要的、不重要的”一致,都注重对学生结合关 键词语与材料整体发挥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的能力考查,以及对 当下生活的关注。 这个题目总体比较容易,和平时模拟考中的很多文题都很相近,让 学生有话可说,有素材可用,然而想要写出新意却不算简单。 【审题分析】 从审题角度来看,我们首先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然后再抓关键词。这个材料的整体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有选择穿过沙漠道路的自由,但是没有不穿过的自由,所以这里的自由与不自由是在选择道路的 情况下出现的,自由与不自由是附属于这个选择的。通读材料不难 提取出关键词“自由”,材料也很容易想到“自由”和“不自由”的关系。“沙漠”又非常容易联想到困难、挫折、人生必须经历的各种无奈与 不快等等。总体来看考生比较容易在看到题目的最开始便想到一些 可以选择的材料。 另一个关键词是“选择”,矛盾在于“选择”和“不能选择”。我们可以 做出很多选择,例如人生该如何度过;但是我们又不能选择生老病死。 综合两组关键词来看,“自由”在于自己能否作出“选择”。 类似的很多话题在孩子们平时的练习中有较多的涉及。只是,“自由”这个关键词比较容易让人联想到哲学和政治,擅长这一学科或对此 感兴趣的学生比较容易写出深刻性。 【写作内容】 从写作内容分析,这个材料依然要求学生由内而外的思考。学生考 察这个材料的思路应该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体会这样的感受,然后

历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历年上海高考作文题(1985~2013) 1985年《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 1986年《2000年回母校》 1987年《关于报考历史学科的意见》 1988年《清流与活源》 1989年《中学生活的回顾与思考》 1990年《时间啊时间》 1991年《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 1992年《遥望星空》 1993年《机遇》 1994年 (一)写作第一题 介绍一家街头(或乡间)小店,写—篇200字以内的说明性短文。(二)写作第二题 题目:父辈 要求:①不要写成诗歌。②全文700字左右。 1995年 (一)写作第一题 请就学校里最近举行过的一次活动(运动会、艺术节或主题班会),写一则简短的消息。 要求:①标题自拟。②150~200字。③如文中需出现区县名、校名、人名,一律用“XX”代替,否则扣分。 (二)写作第二题 题目:责任 要求:①不要写成诗歌。②全文700字左右。 1996年 (一)写作第一题 初夏时节,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时令特征请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题目:初夏的时令特征 (二)写作第二题

题目:我的财富 要求:①全文700字左右。②不要写成诗歌。 1997年 (一)写作第一题 推荐一部电影(电视剧或戏剧作品) 要求:①注意突出作品的特色;②250字左右。 (二)写作第二题 阅读下面材料,以“我看课外阅读”为题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据调查,目前在“考分”压力下,不少青少年阅读面狭窄单一,无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材料二:在一项“您最希望孩子买的书”的调查中,90%的家长都选择了“辅导读物”。 材料三:许多青少年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读得最多的是漫画卡通、言情武侠等“休闲”作品。这类作品位于青少年图书消费量的榜首。 要求:①全文700字左右。②不要写成诗歌。 1998年 一、根据下面这首小诗的诗意,展开想象,从周围环境、花的性格、全诗寓意等方面着手,将该诗改写成一篇短文。不要超过250个字。(20分)春水(之一)冰心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二、阅读下列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副标题为“读报有感”,正标题自拟。(50分) 一部美化日本头号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的影片《自尊——命运的瞬间》,今天在此间日本记者俱乐部试映。 这是一部公然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的影片。编导者出于反动的“自由主义史观”,否定侵略史实,极力鼓吹“太平洋战争是民族解放之战”的谬论。他们蓄意策划该片,目的是想通过电影误导日本国民对历史的认识,从而唤起所谓的日本民族的“自尊”。 影片《自尊——命运的瞬间》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对28名日本战犯开庭审判为主线,由始至终宣扬这一公正的、历史性的审判是“胜者对败者的审判”,并公然宣扬“日本无罪”。影片极力粉饰东条英机,否定“南京大屠杀”,通过一系列情节,全面歪曲史实,否认和美化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 这部影片一出笼立即遭到日本各界有识之士的愤怒谴责。4月20日,由几百名赞同者和许多赞同团体支持的“批判电影《自尊》会”正式成立,并一致主张严厉声讨这一歪曲历史事实的影片。(摘自“新华社东京1998年5月9日电”)题目:——读报有感 1999年 写作第一题:

高考作文之2003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

2003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 【篇一:2014年上海市高考满分、优秀作文范文(共8 篇)】 2014年上海卷高考作文范文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绝对的沙漠,相对的自由 孙慧敏 掬一捧灼人的黄沙,踏一方炙热的天地,生命中的瀚海阑干,便如此清晰而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无路可退,唯有穿越过去。而此时,一切便如卡夫卡在“自由意志三点式”中所写的,我们因为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而自由,却也因为必须穿越这片沙漠而不自由。 卢梭有言: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我们面对的,是绝对的边城荒漠、苦难挫折,我们拥有的,是相对的自由幸福、平等宁和。从这个意义上看,对渺小的人类而言,似乎一切的努力,终将尽付东流;一切的美好,也会难以为继,只剩下永恒的苦难在短暂的人世中穿透着摄人心魄的回音。 然而,作为一株会思考的苇草,作为一个至少还享有选择如何穿越沙漠的自由与权力的个体,我不相信,不相信沙海面前的我们终将会在对自己”不敢从心所欲”的不信任中停下脚步,拒绝抗争;不相信巴尔扎克那“我粉碎一切障碍”的决心不足以令所谓“绝对”的沙漠有所动摇,更不相信小小的考验与劫难便会让所有人都成了经历牢狱之灾后的王尔德,让曾经“除了才华,我一无所有”的豪迈在颓废中消失殆尽。诚然,我们不能使绝对存在的人生沙漠凭空消失或易位,但至少,我们可以将相对的自由紧握在手,将真正的责任担负在肩,戴镣铐而舞,最困难,却也最美妙;履沙漠而行,最艰辛,却也最自由。 不可否认,“因为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而自由”听上去是在自欺欺人。早已因大漠风沙而口干舌燥,焦头烂额的人生旅行者怎么会因为可以在未知中探寻前程、享受不同程度的沙石侵袭而欣然坦然?但事实正是如此。当苦难与磨砺已成为人生的必修课,直

高三作文之2014静安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

2014静安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 【篇一:2016上海各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立意解析】 2016各区一模作文立意解析 长宁区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有人说:“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痛苦就是 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①正视痛苦,思考出路 如材料所述,痛苦就是痛苦,当我们经历痛苦时,最明智的做法是 思考痛苦产生的原因,思考降低痛苦的方法,这样便能从痛苦中收 获一笔宝贵的财富。 ②体验痛苦,收获财富 事实也不尽如材料所言,痛苦本身也可以是财富,它是一种真真切 切的体验,代表着仍然鲜活的、拒绝麻木的心灵。文明的历史就是 一部痛苦的历史。 ③规避痛苦,乐享人生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学习规避痛苦,或者不沉湎在痛苦之中,是 一种值得提倡的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④直面痛苦,承担人生 生活中的痛苦往往是不可规避的,因为它们是伴随责任而来的,这 就要求我们在最开始就能预见痛苦,并且敢于直面它,承担起生活 的分量。 普陀区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有人说坚持做同一件事,坚持10年就能够成功,坚持20年就能够创造出奇迹。而事实上,绝大部分人同一件事情做 了一辈子,依旧平凡无奇。 ①做好规划,审慎坚持 坚持了多年却没有成功,可能是一开始坚持的方向就有了问题,或 者是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所谓“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也有 可能是坚持的方式有问题,因为坚持并非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有 变化、有创新。所以在坚持之前应该做好规划,解决掉一些问题: 坚持什么,凭借什么坚持,怎么坚持。 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2015年上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

真题还原: 写作70分 26.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命题分析趋势及点评: 从2015年上海高考的命题来分析来看,今年的命题依旧延续了之前五年来的命题思路和风格。 从材料特点来看,将比喻型材料和关系型材料合二为一,并且是在设置好的范围中谈关系。例如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是在“沙漠”这个范围中谈“自由”和“不自由”,而今年的作文是在“造就和谐的自我”的范围中谈“坚硬”和“柔软”。 从形式上来看,仍旧是“一行半”的形式。整个材料阅读起来难度不大,但是观点倾向十分清晰明了,让同学们在落笔之前无限拓展思考的角度。材料变短了,审题的难度降低了,但是题目内容越来越科学,依然留给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 从命题思维上来看,上海高考作文仍旧体现了对人性和个体生命的关注,更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自身的塑造,同时体现了哲学的思辨性。那是不是上海今年的高考并没有体现出变化呢?周老师认为并非如此,综观近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可以看出命题者的别具匠心。 首先是将常规的各种类型作文题考查点综合起来,这一综合,就拓展了考生的思路和写作的范围。 比如今年的材料中,对于“坚硬”、“柔软”的分析可以从不同层面引发出去,也可以和社会现象、当今人们的心理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把这个材料写“活”,体现作文的思想性。

其次是观点倾向更清晰,本则材料明确提出了我们要“对待”自己心中的“坚硬”和“柔软”,以达到“造就和谐的自我”的目的,所以过程和方法是多样的,而最后的结果导向是明确的。这样看来,今年的作文题目相比于前几年就更加科学了。 材料详细解读: 1.材料本身的重点词句及关键信息: 考生都比较容易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坚硬”、“柔软”、“和谐的自我”。这里,周老师要提醒同学们的是: 在材料中还有一句不可忽视,造就和谐的自我并不是把心中原有的东西随意组合就可以了,关键是“如何对待它们”。所以这一点是我们要拓展出去的,也是我们在设定立意时要重点思考的,能够体现创新的部分。 2.思考材料可以写作的角度: 首先,要揭示这个题目探讨的实质: 大部分同学们都会从这个题目中想到人的性格对自我的塑造,这是材料本身向我们展示的内容——“人的心中”。那么进一步思考,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造就和谐的自我,具体来说就是更好的处世或者塑造更好的人生观世界观。这种思考也是高考命题的最终准则。所以,其实坚硬和柔软对应的也可以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或者是思考问题的维度和方式。 其次,我们要根据以上探讨的实质,找到关键词句的深意: l从性格的角度: 硬——性格的坚强;软——性格的柔韧。例如水,硬: 水滴石穿;软: 上善若水。 l从处世的角度:

200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200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篇一:2008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2008】 2008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他们》 2008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卷优秀作文选登 题目: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 信息。 《他们》 在城市的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 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 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 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 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 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 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 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 了根。 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 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 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 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 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 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放学回家,他 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 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 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 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 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 他们的成长。

2013上海高考英语作文范文欣赏

高考英语开放性作文的典范 ——1999—2013年上海高考英语作文及范例 1999年上海高考作文及范例 一些学生认为学英语很重要;一些学生则认为不必学英语;我认为……(观点、理由) Some students think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master English. They believe “A foreign language is a weapon in the struggle of life”. Others consider English useless. They feel learning English is nothing but a burden to them. In my opinion, Englis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s we learn at school. Of all subjects I like English best.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why English is my favorite subject. First, English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languages of the world. Near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and over half of the world’s technical materials are in English, thus a good command of English will greatly benefit me in my work. Secondly,it is believed that good English also leads to greater chanc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competition for a well-paid job, the one who can speak English has an advantage over those who cannot. For all these reasons we should not only learn English but master it in the shortest time possible. (166words) 2000年上海高考作文及范例 1、我最难忘的一课 2、具体说明为何难忘 3、感想 An Unforgettable Lesson In my life I have experienced many important things. But perhaps the most unforgettable thing which is really worth mentioning is the lesson given by my Chinese teacher just after she had an accident. One morning just before our Chinese lesson, we were told our Chinese teacher, Miss Liu, had had an accident. One of her legs was badly injured a nd she couldn’t come to teach us. While we were planning to visit her after school, we also thought that maybe we would be free to do whatever we wanted during our Chinese lesson, and hoped our homework load would be reduced. But to our surprise, shortly after the bell, Miss Liu, with the help of a stick, came to the door of our classroom. With great respect w all stood up and greeted her. She sat on a chair and began her lesson. She spoke slowly but forcefully. She prepared her lecture quite well and demanded that we do the same. Towards the end of the lesson, we got lots of homework from her. A good teacher is many things to many people. Everyone has definite ideas about what a good teacher is. In my opinion the teachers who demanded the most from the students are perhaps liked best. (210 words) 2001年上海高考作文及范例 请你谈谈轿车大量进入家庭后,对家庭、环境和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Nowadays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own private cars is on the rise. Like everything else, private cars have both favorable and unfavorable aspects. Generally, the favorable aspects can be listed as follows. First, private cars can bring convenience and mobility to owners. A car allows a person to move comfortably and safely as well as quickly and freely. Because my family owns a car, we are able to make extensive journeys every year. Therefore, I believe the tourist industry in China will develop more quickly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rivate cars. Secondly, if more people buy cars, the automobiles industry will develop dramatic ally. What’s more, the growth of

2014上海高考作文范文自由不自由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 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 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戴着镣铐翩翩起舞 卢梭有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生就是在自由与不自由中,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可以选择道路和方式,所以我们是自由的,因为必须穿越沙漠,受到外在条件和目标、任务的制约所以人又是不自由的。正如律诗有格律、字数的限制,却因而更加凝练且具有形式上的美感,舞台剧有“三一律”的限制,因而剧情更加集中,矛盾冲突更加激烈,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选择的权利,然而这样的选择绝不是为所欲为。自由往往是不自由限制之下的自由。正如揠苗助长的那个人,为了让自己的秧苗长得快一点,就把它拔高,结果秧苗全部枯槁了。为所欲为而不遵循秧苗生长的自然规律,不能像郭橐驼那样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最终必然是因为所谓的自由而造成恶果。现在的家长培养孩子也有这样的现象,不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盲目的恶补,这样为所欲为的自由,其结果是让孩子早早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可见选择的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的自由,自由总是受到不自由的制约。 而不自由,也是相对的,不自由之中总有选择的空间留下,让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比如穿越沙漠,可以选择骑骆驼,也可以是开吉普车,总归我们要想一想哪种方式最安全、最便捷。那么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在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和培养成才的目标限制之下,家长是用虎妈、狼爸的方式还是传统的谆谆教导的方式,这都可以因孩子的个性和自身的条件来选取。不自由之中有可选择的自由。正因为有了不自由的限制,就更加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限制和约束中翩翩起舞。 由此可见,自由和不自由就是人生的常态,需要我们在不自由的制约下通过智慧的思考来实现自由的选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试想没有了交通规则的制约,那么交通就会瘫痪;没有了法律法规的限制,社会会失去正常的秩序。自由是选择的自由,在遵循交通规则的基础上,我是大步走还是小步走,是跳着走还是跑起来那就是我的自由。 反观当下,我们似乎误解了自由,一些人认为自由就是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就是随心所欲。如此,则有了黑心商人为了赚钱就添加各种有毒的物质而无视法规的制约,有人为了情欲抛弃妻子无视道德的制约……这些似乎都误解了自由的真正含义。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不自由,人都是在不自由制约下生活的,因为有了制约才有了和谐、有序,甚至才有了各种创新。 生而为人,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让我们在枷锁中开创更好的人生,戴着镣铐翩翩起舞。

2014上海高考语文二模作文题目(全)

2014高考二模作文 虹口: 有一群人抛开束缚,一有机会就走出去,并为自己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穷游。 “穷游”人,追求一种不同以往的行走方式。背上行囊,清爽上路;风餐露宿,简朴行走;读山阅水,心灵自由。他们的足迹,可以踏入还未被开发的地方;他们的梦想,就是要穷尽想游之地。有时还会无计划,无目的,买一张车票,潇洒出行。 时下,强劲的穷游风,刮进了校园。家长,社会对此表示忧心。 黄浦: 林语堂说,要做自己人生的主角,不要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配角。有人却不以为然,对此你又有怎样的思考? 静安(杨浦,宝山,青浦): 野地里的树,生机勃勃,但是由它自由生长,最后可能成为一堆劈柴。公园里的树几经修剪之后看上去赏心悦目,但是可能就缺少了个性和活力。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浦东新区: 有人说,你是谁,便遇见谁。 也有人说,遇见谁,你便是谁。 这两句话,对你有怎样的启发与思考? 徐汇(松江,金山): 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圈地走,一走就是七天七夜,最终饥饿劳累尽数死去。其实,只要他们其中的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近在嘴边的松叶。 这个实验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崇明: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59%。他告诉我们:即使各个环节都是比较完美的90%,可在5个环节之后的结果就不是90%,而是59%了。如果抛开简单的数学意义,这个结论说明什么问题?你对这个等式又是怎样理解和思考? 奉贤: 《西风颂》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代表作,全诗最后一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历来脍炙人口。 闵行: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夜晚的黑暗是一只口袋,一只盛满了发出黎明金光的口袋。” 长宁(嘉定):

最新上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

真题还原:写作70分 26.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命题分析趋势及点评: 从2015年上海高考的命题来分析来看,今年的命题依旧延续了之前五年来的命题思路和风格。 从材料特点来看,将比喻型材料和关系型材料合二为一,并且是在设置好的范围中谈关系。例如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是在“沙漠”这个范围中谈“自由”和“不自由”,而今年的作文是在“造就和谐的自我”的范围中谈“坚硬”和“柔软”。 从形式上来看,仍旧是“一行半”的形式。整个材料阅读起来难度不大,但是观点倾向十分清晰明了,让同学们在落笔之前无限拓展思考的角度。材料变短了,审题的难度降低了,但是题目内容越来越科学,依然留给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 从命题思维上来看,上海高考作文仍旧体现了对人性和个体生命的关注,更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自身的塑造,同时体现了哲学的思辨性。那是不是上海今年的高考并没有体现出变化呢?周老师认为并非如此,综观近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可以看出命题者的别具匠心。 首先是将常规的各种类型作文题考查点综合起来,这一综合,就拓展了考生的思路和写作的范围。比如今年的材料中,对于“坚硬”、“柔软”的分析可以从不同层面引发出去,也可以和社会现象、当今人们的心理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把这个材料写“活”,体现作文的思想性。 其次是观点倾向更清晰,本则材料明确提出了我们要“对待”自己心中的“坚硬”和“柔软”,以达到“造就和谐的自我”的目的,所以过程和方法是多样的,而最后的结果导向是明确的。这样看来,今年的作文题目相比于前几年就更加科学了。 材料详细解读: 1.材料本身的重点词句及关键信息: 考生都比较容易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坚硬”、“柔软”、“和谐的自我”。这里,周老师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在材料中还有一句不可忽视,造就和谐的自我并不是把心中原有的东西随意组合就可以了,关键是“如何对待它们”。所以这一点是我们要拓展出去的,也是我们在设定立意时要重点思考的,能够体现创新的部分。 2.思考材料可以写作的角度: 首先,要揭示这个题目探讨的实质: 大部分同学们都会从这个题目中想到人的性格对自我的塑造,这是材料本身向我们展示的内容——“人的心中”。那么进一步思考,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造就和谐的自我,具体来说就是更好的处世或者塑造更好的人生观世界观。这种思考也是高考命题的最终准则。所以,其实坚硬和柔软对应的也可以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或者是思考问题的维度和方式。 其次,我们要根据以上探讨的实质,找到关键词句的深意: l 从性格的角度:硬——性格的坚强;软——性格的柔韧。例如水,硬:水滴石穿;软:上善若水。 l 从处世的角度:硬——坚持原则;软——处事变通。 l 从思考方式的角度:硬——硬性的科学准则(理智);软——文学、艺术、情感(感性)。 以上的材料分析方法,在我们之前的课程中,老师都有按步骤给同学们分析过,如果同学们在考场上能够按这个思路来看材料,是不是觉得可以写作的角度更加广泛了呢? 立意角度分析: 以上三种材料对应的就是该材料作文横向上的三种立意,对于这三种立意,同学们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体现其中的关系,也就是在写作时注意思辨。因为本则材料有明显的观点倾向,所以要辩证的取坚硬和柔软的长处,不要偏指一方。另外,还可以从纵向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比如选取一个角度,从历史谈到现实,重点在于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和意义、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