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诗经两首》导学案

合集下载

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第一篇: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高一语文《诗经》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六义”及现实主义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郭沫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

节奏又叫节拍、音步、音尺、音节、顿,在诗歌中是由可以较量的语音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

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拍,读诗要读出句内的小停顿。

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等三个节拍。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学习重点】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采薇》中“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1.《诗经》概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首创的比兴艺术手法和写实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形式上以四言为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2.诗经“六义”*《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周南、召南、邶、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也有个别贵族。

“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

②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一、《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它涵盖了多个不同时期的作品,据传是由周朝的文学官员所编纂而成。

该书共收录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二、《诗经》的意义1. 文学价值:《诗经》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研究对象。

它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深刻的意境,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2. 历史价值:《诗经》所记载的古代历史事件和社会风貌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通过对其中的诗句的解读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信息。

3. 哲学价值:《诗经》中凝练的词句中蕴含了深沉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

这些思考和智慧体现在诗歌中的对爱情、生死、忧愁等主题的描绘中,给人以启迪与思考。

三、《诗经》中的两首佳作1. 《国风·郑风·蝴蝶》《蝴蝶》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忠贞不渝的男子在牛背上寻找他心爱的女子的故事。

通过对蝴蝶飞舞的细致描写和男子的坚持不懈,诗人表达了对爱情的坚守和珍惜之情。

这首诗以其深情的描写和美妙的音韵,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诗中的“蝴蝶翩翩,于彼空谷”和“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等描写手法独特,表达了男子坚持寻找心爱女子的心情和毅力。

2. 《国风·周南·关雎》《关雎》这首诗是《诗经》中风格最为典雅的一首诗,描绘了一对男女之间饶有深情的对话。

通过对孤雀引诱和求爱的细致描写,诗人表现了男子对女子的深情以及女子对男子的深情回应。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及“采葛割蒌,白露沾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等诗句,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描写,表达了男女间深情和相互倾慕之意。

四、如何导读《诗经》中的两首诗歌1. 提问导读法:在导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诗歌的意义。

《《诗经》二首导学案》

《《诗经》二首导学案》

《《诗经》二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2. 理解《诗经》中两首诗的内容和意义;3. 能够分析《诗经》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4. 提升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导学内容:1. 《关雎》2. 《采蘩》导学步骤:一、导入请同砚们思考以下问题:你知道《诗经》是什么吗?它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二、进修《关雎》1. 请阅读《关雎》这首诗,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了解《关雎》是一首描写古代爱情的诗歌,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倾慕和追求。

3. 分析《关雎》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

4. 思考《关雎》中的主题是什么?你认为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思想?三、进修《采蘩》1. 阅读《采蘩》这首诗,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了解《采蘩》是一首描写生活劳作的诗歌,表达了人们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倾慕。

3. 分析《采蘩》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蘩为苴服,茀则为襦”等。

4. 思考《采蘩》中的主题是什么?你认为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思想?四、教室讨论1. 小组讨论《关雎》和《采蘩》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 分享自己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3. 思考《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影响。

五、总结反思通过进修《关雎》和《采蘩》,我们不仅能够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还能够提升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课后深入阅读《诗经》,感受其中的美和智慧。

以上就是本次《《诗经》二首》导学案的内容,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进修,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谢谢!。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品味意境,感受《诗经》的美。

2、学习《诗经》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引导学习《关雎》㈠朗读,感受音韵美(设计意图: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节奏,还要按照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个性,即读出语气、情感,感受诗的音韵美。

)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出节奏)三读(读出重音)齐读(读出音韵)㈡译读,体会情感美(设计意图:通过译读,理出层次,体会诗的情感美。

)1、译读诗歌:2、体会感悟:⑴这首诗吟唱的是什么情思?君子是如何追求淑女的呢?⑵诗中除了写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还写了雎鸠鸟和采摘荇菜,有什么作用?⑶“窈窕淑女”是君子心中最美好的形象,其实我们还应该赋予“淑女”更多的内涵,你心中的“淑女”又指什么呢?3、再读品味:(读出情感)㈢说读,领悟意境美(设计意图:通过说读,发挥想象,飞扬神思,描绘意境,领悟诗的意境美。

)请发挥想象,描述画面,并以“《关雎》意境真美,你看……”的句式来说话。

㈣背读,提升素养美(设计意图:通过背读,积累名言警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自主学习《蒹葭》㈠朗读,感受音韵美㈡品读,体会情感美㈢说读,领悟意境美㈣背读,提升素养美背诵提示:本诗大量地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蒹葭,白露。

所谓伊人,在水。

溯回从之,道阻且。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四、小结寄语诗歌是情感的抒发,《诗经》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朴实纯真的情感,也给予我们执着追求梦想的启迪。

最后送给大家几句寄语:蒹葭丛中觅伊人,溯回溯游永追寻;学海深处竞风流,德艺双馨占鳌头。

五、板书设计《诗经》两首朗读音韵美译读情感美美说读背读意境美。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含蓄美、朦胧美、意境美、音乐美。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重点】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含蓄美、朦胧美、意境美、音乐美。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中人物情感。

【知识链接】1、简介《诗经》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夺目的明珠。

它是诗歌文学的开山鼻祖,是四书五经之一,被俸为儒家经典,是我国最早的诗歌。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305篇诗歌,又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头创作,雅: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颂: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为主,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种,赋:敷陈其事而真言之者也(叙事、抒情)比:以此物比彼物(比喻、比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环境描写)2、与爱情相关的诗句:(1)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一王维的《相思》(2)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北宋秦观《鹊桥仙》(3)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的《无题》(4)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长恨歌》一、学前准备:1、你认为本课应该掌握的字音字形有哪些?2、你认为本课应该掌握的重点词语解释有哪些?二、探究活动:(一)感知朗读,理解内容:活动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感知诗的主要内容1、分不同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指名朗读)2、师生合作,共同释疑3、哪位同学能概括诗歌内容?活动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意(二)赏析景物,感受意境(师生探究,合作交流)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2、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3、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4、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5、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

4.《诗经》二首 精品导学案(教师版)

4.《诗经》二首 精品导学案(教师版)

2014级语文必修2导学案编制时间2014年12月14 日使用班级:高一全年级主备人:金鹏飞Array省级示范高中建始一中第 1 页共 4 页省级示范高中建始一中第2页共4页六章:决绝。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主人公清醒而坚强,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

2. 《氓》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了回忆和对比的手法如女子前后思想感情变化的对比:恋爱时的温柔痴情——婚变中的怨恨沉痛——觉醒后的清醒坚强。

女子对负心汉的称呼变化:氓、子、复关、尔、士。

3.《采薇》结构和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一至三章:思归之情;四、五章:戍边生活;六章:归途之景。

主人公是一名士卒,他的感情丰富、复杂。

为什么戍役难归?前三章的后四句作了说明:远离家园,是因犭严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王差无穷。

其根本原因,是“犭严狁之故”。

全诗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个人情,与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的责任感交织在一起。

四、熟读课文,整理并积累以下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1.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2.于嗟鸠兮(“于”通“吁”,感叹词)3.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4.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5.岁亦莫止(“莫”通“暮”)6.彼尔维何(“尔”通“ěr”,花盛开的样子)7.犭严狁孔棘(“棘”通“急”,紧急)(二)重要实词1.至于..顿丘(到,到达) 2.秋以为..期(把……作为) 3.体.无咎言(卜筮的卦象)4.泣涕.涟涟(眼泪)5.以我贿.迁(财物)6.三岁..食贫(多年)7.总角..(少年时代)之宴.(快乐) 8.女也不爽.(过错) 9.君子..所依(将帅)10.小人..(士兵)所腓.(遮蔽) 11.不遑..(无暇)启.(跪)居.(坐)12.彼路.斯何(高大的战车)13.匪我愆.期(拖延)14.将.子无怒(愿,请)15.自我徂.尔(往)16.言既遂.矣(顺心,满足)17.咥其笑.矣(笑)18.躬自悼.矣(伤心)19.靡使归聘.(问)20. 忧心孔.(很)疚.(痛苦)21.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22.我行不来.(回家)23.象弭鱼服..(鱼皮制的箭袋)24.一月三.捷(多次)(三)一词多义1.德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名词。

诗经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诗经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 小作文:自拟题目,写写一节 课的收获。
• 【围标合作】
• 1.抓住关键词语,理清《蒹葭》的行文思 路。
• 2.(多媒体课件显示《诗经》艺术上的特 点)从《蒹葭》中找出体现《诗经》艺术 特点的诗句,并加以阐释。
• 【展示提升】
• 梳理一节课所学知识,画出思 维图,脱稿解说。后一位展示 的同学要为前一位同学做好点 评。
• 【达标测评】
• 【相关资料】
• 背景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西周到春 秋时期,社会制度逐渐严格起来,恋人们对自己 的行动不得不有所约束。于是我们在《国风》里 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 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 术表现,但在当时,这些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 然流露。《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大部分表现了 劳动人民纯洁、朴实、健康的思想情感。《关雎 》《蒹葭》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
• 【相关资料】
• 赋、比、兴 诗歌的表现手法,南宋朱熹解释为“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 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是《诗经》中用的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 直接叙事,也可以直接刻画描写,还可以直言其 志或直抒胸臆。“比”一般说是比喻,《诗经》 中的运用,有单句诗用比,也有整篇诗用比的。 “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 诗的开头位置,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 垫。
• 【相关资料】
• 文学常识 《诗经》又名《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 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 (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分 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 多是民歌,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国都附近的地 区)地区的雅乐,共105篇。“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 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其中周颂31篇,鲁颂 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诗歌以四言为主,并 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 和反复咏唱的特点。《诗经》以其丰富的内容、思想和艺 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致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 地位。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并掌握《氓》、《采薇》的故事情节及《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和重章叠唱的作用。

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4、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

【重点难点】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比兴手法的使用。

2、学习重章叠唱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说《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

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

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

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

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按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明代文学家朱熹解释:“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导学案教学参考1203 1114《诗经两首》导学案《诗经氓》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过程与方法1、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2、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3、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手法[教学重点]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说《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

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

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

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

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课前预习]理解诗句1、注音并解释: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于嗟鸠兮()()其黄而陨()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渐车帷裳()()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抱布贸丝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2、通假字:例句假借字本字意义氓之蚩蚩将子无怒于嗟鸠兮犹可说也隰则有泮不可说也3、古今异义:(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

今义:)(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

今义:)(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

今义:)(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

今义:)(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

今义:)(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

今义:)(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

今义:)(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

今义:)(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

今义:)(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

今义:)4、词类活用:(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有感情朗读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

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

因此要注意:(1)读出节奏。

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

四言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读出韵律。

诗歌语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时只要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

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

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

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

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分哀婉。

(3)读出情调。

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

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艺术美。

一、整体感知课文:1、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氓》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二、理解全诗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14、将这两首诗用自己的话变成一个故事复述出来。

三、人物形象及诗歌主旨分析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一般的观点有以下四种。

①“士”之变心说:情节“不见复关”的暗示性(根据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等词进行推断);“士贰其行”“土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

这一切告诉我们“士”的变心是关键原因。

②社会道德说:“秋以为期”“以望复关”可见他们是自由恋爱的,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所不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即:社会舆论)③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至“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

(女子没有独立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只能依附男人)④年老色衰说:情节为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

你认为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原因?以上原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味地指责“氓”的不道德。

你认为能一味地指责“氓”的不道德吗?请你联系文章的内容,结合你的认识、感受以及我们今天的时代,谈谈你的看法。

答:2、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可以写给氓或女子)3、如何看待课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4、“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诗经采薇》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复习《诗经》有关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的语言特点《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二、学习《采薇》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