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GDP的空间分布特征
云南省发展现状

云南省发展现状一.经济方面:云南省是一个位于中国西南边疆的省份,东以贵州、广西为邻,西同缅甸接壤,南与老挝、越南毗邻。
自古以来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之称。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使得云南省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能源,通讯,交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改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2011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达8750,95亿元,增长13,7%,财政总收入2258,2亿元,增长2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76元,增长13,7%,向小康社会逐步发展。
但是,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的制约,致使云南经济发展与其他省份相比还存在很大一部分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与其他省份相比,云南的开发较晚,发展较缓慢。
企业大多是从事初级产品和资源的开发,且多为发达地区淘汰的产业。
并且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等现象。
加之云南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落后,科技发展缓慢,高级科技人员缺乏的的省份,从而给云南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阻力。
另一方面,云南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且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等特点。
导致以传统产业为经济主导力量的发展,至今仍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
云南地处东亚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的结合部,与东盟国家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通过澜沧江------湄公河与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相连,并与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相邻。
是中国连接东盟国家最便捷的路上交通。
因此,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云南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云南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招商引资,建立一个立足中国西南、辐射东南亚、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
二.社会方面:云南是一个古老传统的地区,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属于典型的高原季风气候。
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布特点

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布特点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态势,但其中的增长率和空间分布并不均衡。
在这样的趋势下,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布特点也越发显现出来。
一、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背景及资源禀赋各异,这不仅带来了地域产业、协调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问题,还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方式。
在华东、华南、华中和东北等地,由于地段交通发达、人口密集、经济环境比较好,形成了一些比较强势的城市群,如上海、深圳、广州、武汉、哈尔滨等,它们提供了较好的投资环境和便利的交通动力,引人眼球的资本、人才、设备和信息从城市沿海的开放经济区快速流向中西部地区。
而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由于人口流失、资源短缺、经济规模较小、基础设施滞后等原因,这些区域的经济相对较为落后,也较难实现自我发展,需要政府和资本的大力支持,引导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为其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全球经济发展的特点除了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存在明显的特点。
1、欧美地区欧美地区作为长期发达的经济强国,其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维系自己的优势,寻找新的增长点。
同时,由于这些国家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日趋倾向于将投资重心和生产流向新兴市场,如中国、印度、东南亚等地。
2、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增速上拥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其发展模式却不尽相同。
以差别化竞争为特点的东亚国家,借助出口驱动和技术进步的方式,实现了高速发展;而以内需驱动为主的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由于自身市场规模、贸易关系和基础设施的缺陷,其发展相比其他地区较为困难。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对于全球经济而言,由于物质、人力和信息的流动逐渐变得更加便利,地域间的竞争也随之趋于激烈。
而在这种背景下,追求产业创新、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打造跨区域合作和发展的成规模的产业链、供应链等,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亮点。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点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点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尤其是在中国,各地政府都将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当地经济增长的关键策略之一。
但是,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不同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出现明显差异。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点,并探讨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点1. 国家级发展区域国家级发展区域是中国规划建设的特殊区域,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
这些区域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支持和相关优惠政策的鼓励,因此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较高的优势。
2. 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为不均衡的两个区域,在政策、资金和市场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
沿海地区受益于开放政策,以出口为经济增长的基础,而内陆地区则以国内消费市场为主。
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比较成熟,以制造业为主,而内陆地区则以农业、能源和资源开发为主。
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我国政府规划出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协调发展的区域。
这些区域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殊政策支持,有助于促进协调的区域经济发展。
二、产生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分布特点的原因1. 地理环境因素地形、水资源、气候、环境等都会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
比如说气候不适宜农业发展的区域,就会相对贫困,而地形难以开发的区域,就会封闭在经济繁荣区域以外。
2. 行政政策影响政府的政策和投资下放也会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一些政府对一些高发展潜力的地区进行资金和税收等的扶持,也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3. 历史的遗留问题历史遗留问题指的是由于历史上的某些原因,某些地区的发展机会被忽视或者缺乏资源,导致长期以来,这些地区一直处于经济落后的状态。
比如说,因为历史地缘问题,一些内陆省份的交通和物流条件较差,导致它们的产业发展受到限制。
中国地理作业——云南省和内蒙古经济对比修改版

内蒙古自治区和云南省对比分析报告从地图上看,云南和内蒙古就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同样作为边境地区,只不过一个在中国北方一个在西南方。
同时作为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二者有着不同和相似之处。
就地形区来说都处在高原地形区。
在经济上也可以看出都是处在西部大开发地区。
由于上述相近的情况的存在,让云南和内蒙古成为南方和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区,通过对比内蒙古和云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可以让我们深入的了解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特点,也有利于相互之间的借鉴。
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和云南两地的经济都有了飞速的发展,二者经济发展战略也发生了不少改变。
下面就让我们进行分析。
一、两个省(自治区)的基本状况(一)内蒙古自治区概况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
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三位。
东南西与8省区毗邻,北与蒙古国(主要口岸是二连浩特)、俄罗斯(主要口岸是满洲里)接壤,国境线长4200公里。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纬度,地处欧亚大陆内部,大部分地区处在东亚季风的影响之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复杂多样,四季分明。
自然结构特征:①地质上: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
②地貌上:内蒙古自治区的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狼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灰腾梁)、贺兰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
内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
在大兴安岭的东麓、阴山脚下和黄河岸边,有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黄河南岸平原。
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是内蒙古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
全区高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0.8%。
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

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一、引言经济地理学研究了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经济地理空间分布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况,而空间变化规律则是指这种分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
本文将从人类的视角出发,探讨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的一些重要方面。
二、经济地理空间分布的基本特点1. 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是经济地理空间分布的基本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等。
不同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例如,山区多为农业生产,平原地区适宜发展工业等。
2. 交通网络的作用:交通网络是连接各个地区的重要纽带,对经济地理空间分布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交通便利的地区通常更容易吸引投资和人口流动,形成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
3. 区位优势的影响:区位优势是指地理位置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力。
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往往具有更好的资源条件和较低的运输成本,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口流动。
三、经济地理空间变化规律的主要特点1. 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这种不平衡发展往往会导致资源的集聚和流动,加剧地区间的差距。
2. 中心-边缘模式: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现出中心-边缘的分布模式。
中心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多的产业集聚,而边缘地区则相对较弱。
3. 空间集聚效应: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具有集聚的趋势。
同类产业往往会集中在某些地区,形成产业集群,这种集聚效应能够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的影响因素1.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自然因素对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起着决定性作用。
不同的自然条件会对经济活动的选择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 政策因素:政府的政策也是影响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的重要因素。
政府的政策导向、税收优惠等都能够影响企业和人口的流动。
3.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发生变化的重要动力。
空间分析——空间插值

六、思考与动手
根据我们刚才的操作,结合已经学过的内 容,完成以下内容:
比较IDW内插方法在Power分别等于2和5时, 插值的结果差异,说明幂指数Power是如何影 响插值结果的。 比较Spline内插方法在weight分别等于0和0.01 时插值的结果差异。 比较IDW和spline两种插值方法的差异。
在Spatial Analyst下拉菜单中选择Interpolate to Raster,在弹出的下一级菜单中单击 Spline。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进行参数设置,各参数 的值见下图:
插值结果
改Weight值为0.01,输出文件名为spr01,重复 上述步骤,得到插值结果:
修改Spline type为Tension,并分别取weight值 为0和5,输出文件名分别为spt0和spt5,其它 参数不变,进行插值。
三、实践数据
GDP数据:为某地区的统计GDP数据,数据范 围:4601万元~132630万元; Bound数据:为某地区的边界数据。
四、实践目标
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连带效应和辐射作用。 以该地区各区域年GDP数据为依据,采用IDW 和Spline内插方法创建该地区GDP空间分异栅 格图。
分析每种插值方法中主要参数的变化对插值结 果的影响。 分析两种内插方法生成的GDP空间分布图的差 异性。
五、方法和步骤
1、IDW插值法
插值步骤
运行ArcMap,加载Spatial Analyst模块,并添 加数据:GDP和Bound; 设置工作环境:在Spatial Analyst|Options中的 General页面中设置默认工作路径,并设置 Analys Analyst下拉菜单中选择Interpolate to Raster,在弹出的下一级菜单中单击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
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的水平、耦合协调度与空间分布特征

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的水平、耦合协调度与空间分布特征作者:李洪伟闵婷马冬阳陶敏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02期[基金项目]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QDSKL2201114)[收稿日期]2024-04-07[作者简介]李洪伟(1975-),男,山东兰陵人,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联系人。
[摘要]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
以全国282个城市为研究样本,采用熵权法与加权秩和比法测算中国城市经济韧性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研究中国城市经济韧性三大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分析其空间分布的整体特征。
研究发现:2011—2019年,中国城市经济韧性整体处在中等水平且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同时区域差异较大;中国城市经济韧性总体处于中级协调阶段,但各地区三大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及其增长情况有所不同;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正相关性,且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和方向性。
由此建议采取措施扎实推进城市经济韧性及城市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的全方位提升,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关键词]经济韧性;加权秩和比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分析[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4)02-0001-09The level,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in ChinaLI Hong-wei,MIN Ting,MA Dong-yang,TAO Min(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510,China)Abstract:The resilience of China’s economy is the strongest supp ort for preventing risks. Taking 282 cities in China as the research sample,this study uses 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 and the weighted rank-sum ratio method to estimate the level of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in China. On this basis,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odel are used to study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three subsystems of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in China,and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from 2011 to 2019,the overall economic resilience of Chinese cities is at a medium level,showing a slow upward trend,and large regional differences;the economic resilience of Chinese cities is generally in the intermediate coordination stage,but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three subsystems and its growth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regions;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in China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in spatial distribution,and shows significant spatial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irectionality. Therefore,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olidly promote the all-round improvement of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and at the same time,improv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y.Key words:economic resilience;weighted rank sum-ratio method;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spatial analysis一、引言“韌性”(resil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resilire,本意为“受到冲击后恢复到原始状态”[1]。
空间统计分析实验报告

空间统计分析实验报告一、空间点格局的识别1、平均最邻近分析平均最邻近距离指点间最邻近距离均值。
该分析方法通过比较计算最邻近点对的平均距离与随机分布模式中最邻近点对的平均距离,来判断其空间格局,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平均最邻近分析结果图最邻近比率小于1,聚集分布,Z值为-7.007176,P值为0,即这种情况是随机分布的概率为0计算结果共有5个参数,平均观测距离,预期平均距离,最邻近比率,Z 得分,P值。
P值就是概率值,它表示观测到的空间模式是由某随机过程创建而成的概率,P 值越小,也就是观测到的空间模式是随机空间模式的可能性越小,也就是我们越可以拒绝开始的零假设。
最邻近比率值表示要素是否有聚集分布的趋势,对于趋势如何,要根据Z值和P值来判断。
本实验中的最邻近比率小于1 ,聚集分布,Z值为-7.007176,P值为0,即这种情况是随机分布的概率为0,该结果说明云南省详细居民点的分布是聚集分布的,不存在随机分布。
2、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基于Ripley's K 函数的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工具是另外一种分析事件点数据的空间模式的方法。
该方法不同于此工具集中其他方法(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的特征是可汇总一定距离范围内的空间相关性(要素聚类或要素扩散)。
本实验中第一次将距离段数设为10,距离增量设为1,第二次将距离段数设为5,距离增量同样为1,得到如图2和图3所示的结果。
从图中可以看出,小于3千米的距离内,观测值大于预测值,居民点聚集,大于3千米,观测值小于预测值,居民点离散。
且聚集具有统计意义上的聚集,离散并未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
图2 K函数聚类分析结果1小于3千米,居民点聚集,且聚集具有统计意义上的聚集,大于3千米,居民点离散,离散并未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图3 K函数聚类分析结果23、密度制图前面的最邻近分析和K函数聚类分析只能得到从数值上的出空间分布的状态,但并不能直观看到分布集聚或分散的位置、形状和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云南省GDP的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分析院系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系专业地理科学教师杨中保学生姓名周菊班级09地理一班学号20090221062012年12月22 日云南省GDP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分析周菊(玉溪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09级2009022106)教师:杨中保摘要:以云南省16个地( 市) 、州为区域研究的对象, 再以2010年云南省各地州的GDP产值的数据为主要统计指标,来定量分析云南省区域经济的存在的内部差异, 同时还指出云南省经济活动的总体GDP的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中部凸起, 局部塌陷; 省域边界上, 西高东低的区域特征明显; 进一步从地理区位、政策等方面来分析经济差异及其原因,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及为何这样分布, 提出注重调整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空间结构等对策,以期为区域发展规划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2010年云南省各地州GDP产值;区域经济差异;空间分布特征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是国际国内的经济学者和地理学者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
国外相关的研究成果颇丰, 理论较成熟。
地理学研究的经典尺度是“区域”, 目前以区域为研究尺度,已涉及从小区到国家, 再到世界性研究等等各个方面, 这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基本一致。
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看, 研究的地理尺度不断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从研究方法来看, 目前主要是体现在从微观分析到中观分析再到宏观分析的发展变化过程。
针对中国特殊的国情、省情、市情, 国内学者借鉴国外相关理论, 产生大量的应用性研究成果。
以宏观尺度的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差异研究到以中观尺度的省际间、城镇间的发展差异研究, 对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异特征、发展演变规律等进行深入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日益突出,尤其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偏远地区,区域间的差异表现的更为突出,因此,区域差异问题一直是国内外有关学者广泛关注。
1 研究区域区域的的数据1.1研究的区域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面积39. 4 × 104km2,人口4596.6万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共16个地州(市),也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云南省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全国而言总体上较为落后。
在其发展的同时,由于省内各地州(市)之间因地理环境、资源、市场发展党的水平等差异, 因此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也日益扩大。
1. 2区域的数据 众所周知,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保证其经济健康稳定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
然而GDP (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中所生产出来的全部最终的产品和以及劳务价值),是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科学准确分析各地区GDP 空间分布特征,对制定有效措施,指导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文以2010年云南省各地州的GDP数据作为分析基础,来分析其经济产值的空间变化和分布特征。
图1:2010年云南省各州市GDP 排名数据来源:云南省—维基百科 排名 城市 GDP 总量(亿元) 排名 城市 GDP 总量(亿元) 1 昆明市 2120 9 保山市 260.92 曲靖市 1005.5 10 普洱市 247.303 玉溪市736.5 11 临沧市 218.3 4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50.4212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160.985 大理白族自治州 474.9 13 丽江市143.59 6 楚雄彝族自治州 404.44 14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140.637 昭通市379.62 15 迪庆藏族自治州 77.1 8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329.8516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53.36从上图可以看出云南省2010年的GDP总产值中:颜色最深的昆明的最高达2120万亿元,其次是曲靖和玉溪,主要位于滇中城市一带。
颜色最浅的地区在滇西北,较低的是迪庆,德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一带。
其中最低的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年仅53.36亿元可以看出云南省的GDP空间差异很大。
这主要由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等因素影响.2.云南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分析2.1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现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人均G DP) 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指标。
主要是通过对比云南省各州市人均GDP与全省人均GDP的离差和比率(图2) , 得到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 即各州市经济发展水平日趋不平衡、发展差距较大。
图2:注;离差=(各州市历年人均G D P)-(该年全省人均G D P );由上图可以看出:根据数据分析, 从1990年开始, 全省各州市的人均GDP离差值出现明显分化, 各离差曲线由1990年以前的密集分布, 形成了1990年以后各自清晰独立的走势, 省各州市的人均GDP差距明显增大.可以得出各州市经济发展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的地域分化程度越来越大, 表现出明显而且愈加严重的区域两极分化现象。
其中昆明、玉溪是全省最富裕的地区和全省经济增长中心。
昆明市和玉溪市的人均GDP与全省平均值的离差明显增大, 并与全省其他州市形成明显的差距。
另一方面, 位于滇东北的昭通, 滇东南的文山,滇西北的迪庆、怒江, 滇西南的临沧、普洱等州市依然是全省经济最贫困的地区.2.2空间分布总体特征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 一方面受区位因子包括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影响。
这些决定了不同区域的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的区位,也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的差异性。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空间结构看, 云南省经济活动分布不均衡, 总体上呈现中部凸起, 局部地区塌陷, 在省域边界, 西高东低的区域特征较明显。
2.2.1中部地区呈明显凸起的空间格局, 中部城市群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在上面的图中我们可以知道处于中部地区的昆明、曲靖、楚雄、大理等地颜色明显较高深。
说明其GDP值较高。
这些地区交通便利, 工业基础较为雄厚, 城市功能较齐全, 综合经济实力较强,。
目前已形成以昆明为中心的点网状的地域结构, 称为滇中城市经济圈, 是全省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 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充当引擎的作用。
2.2.2滇中部的局部地区存在经济发展的塌陷区域中部偏西的保山、怒江等地区, 中部偏南的临沧、普洱等地区, 以2010年的GDP 为例, 怒江、保山地区的GDP产值均较低。
再则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分析,2010年人均GDP在5000 元以下的县( 市)大都分布在保山、红河、文山、普洱、临沧、怒江、昭通等地区。
这些地区市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工业基础薄弱, 经营较粗放, 经济增速较缓。
同时距离经济核心区相对较远, 增长极对其扩散能力较弱, 在增长极的集聚机制的作用下, 这些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经济核心区域回流, 在区域内的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 沦落为与中心地相对应的边缘区域。
由此, 在环滇中城市群的相邻区域, 存在经济发展的塌陷地区。
2.2.3 西高省域边界, 西高东低的差异明显云南省国境线长4061 公里。
沿边一线有26个市、县与邻国接壤, 有17 个国家级和省级口岸、159 个边民互市点。
然而, 由于历史、地理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 这些地区的经济长期处于未开发和待开发状态近年来, 滇西北的迪庆、德宏、丽江, 南部的西双版纳等地区, 利用边境区位优势, 发展对外贸易, 经济发展得较快。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东北部的昭通、东南部的文山颜色不算很浅,但由于人口众多均GDP值较小。
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市场较狭小, 没有形成新的地区经济的增长点, 对相邻县镇的经济带动作用不强,发展层次低。
所以从云南省总体可以看出GDP的空间分布的又一特征是:西高省域边界, 西高东低的差异明显。
2.3云南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原因2.3.1历史原因的差异对现实的区域来说,, 历史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区域差异的最初根源。
历史上, 云南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不一致。
滇中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人文积淀深厚, 发展水平相对较高l,滇西南随着近几年的旅游业发展, 经济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变; 而滇东北、滇西北等地由于资源开发有限, 特别是滇东北人口压力较大, 社会发展较为缓慢。
2.3.2自然条件,区位及自然资源等地理分布差异自然资源享赋条件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具体体现和自然前提。
云南是一个多山的省份,昆明、玉溪、楚雄、曲靖等地区地势较平坦, 人口密度较大, 水资源、矿产资源比较丰富, 加之发达的交通通信网, 这些地区成为云南省三次产业发展的黄金地带, 是云南省经济增长的极核;其他地区比如: 滇东南的文山属于石灰岩山区, 缺水、缺土, 生产水平低下; 滇东北的昭通水土流失严重, 干旱缺水、人口压力大; 滇西的保山、德宏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山大沟深, 交通闭塞, 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生产水平偏低; 还有滇西南的临沧、普洱、西双版纳虽然光热条件好, 但生态脆弱, 开发利用程度低, 产业结构不合理。
受基础设施水平及开发加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云南省除了滇中以外,其余地方的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完全发挥。
2.3.3人力资源素质差异人力资源是影响生产布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劳动者的素质上。
从农村劳动力文化构成玉溪、曲靖, 其人数占了全省人才总数的5 0 % , 特别是昆明集中了全省人才的317 8 % ,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数量较少川。
并且人才大部分从州县向省会昆明、从农村向城市、从边疆向内地流动。
总体来看, 滇中地区强大的人才吸引力与云南省内其他地区的人才外流形成强烈对比, 直接影响了管理者的素质; 在开放竞争意识和生育观念等方面落后地区也明显落后于滇中地区。
2.3.4受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改革开发以来, 云南省政府实行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 也加剧了区域发展。
的空间差异。
云南省工业布局主要集中于昆明、玉溪、曲靖、大理、楚雄、等州市,特别是地处滇中的城市财政收入不但能大部分留下自用, 还享有省财政的拨款; 对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等更是实行特别的优惠。
在投资政策方面,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云南省的投资政策一直是向滇中地区倾斜; 同时, 云南省加大了对滇中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环境建设, 使滇中地区成为外资投资的重点。
3.云南区域经济空间布局的发展思路及对策3.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协调区域间发展差异云南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就目前而言,正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
总体布局上, 要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 走非均衡发展的思路, 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效益高、基础条件好的部门和地区, 从而达到规模经济效益和加速总体经济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