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合集

合集下载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狼教案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狼教案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狼教案教案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狼》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狼贪婪、残忍、狡猾的本性,懂得像对待狼一样对待恶势力。

只有勇敢善战,才能取得胜利。

2.朗诵文言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重点】目标3 5【教学难点】目标4【预习指导:】1.熟读课文,尽量背诵2.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课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要求学生讲一则狼的故事教师讲解,狼可怕吗,表面上看,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简介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

他知道自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

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

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朗读课文1.检查学生预习朗读情况:抽查三个朗读,后学生评价2.教师作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

3.学生们自由高声诵读一次4.抽查三个朗读,与刚才对比。

四、疏通字词句篇的意思1.教师投影下列问题学生合作解决:一词多义:止同“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意神情意暇甚想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方盖以诱敌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向前狼不敢前2.讲解词性活用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道:名词用作来自隧道的状语。

它打算挖地道来攻击后方。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3.讲解通假字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4.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决5.抽查四人分段译课文。

学生评价后教师纠正。

五、大意理解:请学生谈谈初学课文对狼的本性的认识和屠户的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最新鲁教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 优质教案 全册合集

最新鲁教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 优质教案 全册合集

最新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合集第一单元单元引领:人生,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本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的单元,侧重于理想和信念。

《理想》是一首哲理诗,阐述理想对于人生决定意义。

《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来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

《人生寓言》讲了人生哲理,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向世人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紫罗兰之死》提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为学》用蜀鄙之僧的故事阐发了难的的辩证关系和事在人为的道理。

课题:理想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赞美诗。

诗人主要借助比喻手法,从不同角度赞美理想,用形象来概括历史事实和现实生活,对于高度概括的理想,人生体验不同的人,感受、体验、理解是不同的。

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倔强、寂寥、诅咒、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绝处逢生”等词语。

2、熟练朗读并背诵全诗,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优美,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4、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难点:朗读训练。

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学情分析:本文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对于这类富有哲理性的文章,要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材料。

教具准备: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理想,一个诱人的字眼。

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恰值花样年华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浆,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的《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

板书课题。

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课件全套

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课件全套

精读感悟
读“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
动词:拖 抄
拿 抡 表现了爸爸 对我惩罚的 严厉。
精读感悟
读课文,你对老先生有怎样的印象?
迂腐的教育,会大大挫伤学生
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对
学生要求严格、和蔼,开明,
我怀有敬意。
课堂总结
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它永远珍 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但也有很多 无奈,值得我们去思考。让我们带 着美好的向往,向未来出发吧!
课堂
练习
1.辨一辨,组一组。
悟(觉悟 )赔( 赔偿)怒( 愤怒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
的真情。
激趣导入


初读感知 阅读要求 1.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 标出自然段序号,画
出本课的生字、词。
初读感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群小鸟在争论春雨春雨
的颜色,小燕子认为是绿色的,
麻雀认为是红色的,小黄莺认
为是黄色的。
②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理解 文章中生词的意义。
认读生词
蟋蟀 菜畦
缠络
竹筛 蝉锐
秕谷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简介作者
鲁迅(1881.9.25-19 36.10.19),原名周树人,浙 江绍兴人,是伟大文学家、思想 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 将、中华的精神。主要作品《狂人 日记》《呐喊》《故乡》《彷徨》 等。
梧(梧桐) 陪( 陪伴)怨( 怨恨 )
课堂
2. 用划线的词语造句。
练习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 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人生寓言(节选)》教案.doc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人生寓言(节选)》教案.doc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人生寓言(节选)》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常识。

2、理解故事及寓意。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及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一、学习词语二、了解寓言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

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明间传说。

西方文学中最的寓言有希腊的《伊索寓言》等。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三、简介作者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

1962-1968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广西深山老林中工作。

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

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员。

1996年以怀念夭折女儿为主题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书而闻名,但其大量的作品还是以哲理性思辩性为主,是一个很优秀的学者。

四、《白兔和月亮》1、朗读课文。

2、白兔得到月亮前l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

交好运时要谨慎,遭厄运时要忍耐。

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

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

篇二知识与技能:1、能读会写“窖、泯、厄、禀告、皎洁、风韵”等字词。

2、理解、积累“审美、闲适、慧心、落难、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等词语。

3、了解寓言的特点l 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教学方法:1、朗读法。

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寓言故事,内容大多涉及人生道理,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白兔和月亮》主题词是“得失之患”,《落难的王子》的感悟是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寓言故事情节,体会寓意的表达。

2、自读与点拨结合法。

所选寓言两则,故事精短,构思奇妙且含意隽永。

运用合作研讨解决阅读理解中的疑难问题,准确把握寓意。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荒岛余生》优秀教案1(精品)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荒岛余生》优秀教案1(精品)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培养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分析、概括语言的能力。

3.了解一些课文中涉及的科学知识和生存常识。

二、方法与过程学习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结构,感知课文大意。

2.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理清心态变化历程。

3.体悟其中蕴涵的理智思辨的人类精神。

4.联系生活体验,学会正确、辨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培养一种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身处绝境的鲁滨孙行为的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快速阅读理清人物的心态变化历程,领悟其中蕴涵的精神品质。

揣摩、品味关键语句,深层理解课文内容。

2.探究研讨法。

引导学生质疑,如鲁滨孙落难荒岛上计算时间、记日记等行为的意义,激活思维,更深层次理解作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设计:“挑战自然,勇于探险”是每一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向往的事情,尤其是男孩子都喜欢冒险。

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都应该读读它,书名是什么?它也被称作“生活的教科书”,为什么?鲁滨孙是冒险家,还是英雄?在荒芜人烟的海岛上28年的孤独时光,他是怎样度过的?他靠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笛福和他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

二、新课学习1.研读探究:(1)让读过《鲁滨逊漂流记》的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作品。

(2)检查预习:基础知识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有关词语;课下注解中的有关词语的解释。

泅作践沮丧搁浅斫痕日规抵御愁闷孤立无援冻饿之虞闻所未闻郑重其事知足安命不毛之地不可思议聊以自慰(3)以每分钟500—600字的速度,快速阅读课文。

抓住文章的重点,然后回答问题。

①你觉得课文标题“荒岛余生”合适吗?如果合适,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如果不合适,请拟一个新的标题,并谈谈理由。

【精品】14最后一课(教案)-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

【精品】14最后一课(教案)-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

【精品】六年级下语文同步备课资料包(教案)鲁教版14最后一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情节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运用语言、心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运用语言、心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方法】演示法、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1.你知道作者都德吗?2.都德在《最后一课》中,描写了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在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时候,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那么在最后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小弗郎士情感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学习《最后一课》,体会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情感过程。

3. 板书课题:《最后一课》。

二、初读感知播放课文朗读,完成下列要求:1.自由阅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理解词语:祈祷哽咽郝叟懊悔喧闹惨白(1)开火车读词语,齐读词语。

(2)同桌之间互读,互相检查朗情况。

(3)找学生领读生词,检查对生词识记情况。

(4)做游戏记忆生字。

3.了解作者:都德。

4.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的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情怀。

3.概括文章的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6)我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里活动。

第二部分:(7-23)写韩麦尔先生讲课的情形第一层:(7-10)写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营造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第二层:(11-16)正面揭示“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点明主题。

第三层:(17-23)写韩麦尔先生和学生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黄河颂》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黄河颂》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黄河颂》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注意节奏;2.根据语言环境相关掌握字词,背诵;3.理解歌词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4.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

方法与过程:1、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学习课文。

2、重视运用质疑、感悟、联想和探究的学法。

3、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搜集一些抗日英雄的故事,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共享。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需要母亲河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

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今天,咱们继续学习《黄河颂》。

2.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作业二、仔细品读,自主探究:1. 朗诵诗歌过渡:朗诵诗歌,我们除了要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

你感受到了什么?(我能用一首乐曲、一幅图、一个词语、一句话、一首诗、用朗读表达、找到的资料,说出我的感受……)?2.师:你还有哪些疑问?(预设: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具有什么精神?---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三、师生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2)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每部分写了什么主要内容?2.小组展示(1)题目《黄河颂》中,“颂”是关键词,就是赞扬黄河。

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下册 教案

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下册 教案

教案——《爸爸的花落了》学习目标:1、领悟标题的双关含义,掌握拟题技巧;2、把握行文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3、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把握文章的主旨。

4、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3、感知文章的内容,感受文章的写作特色,学习插叙手法在记叙中的运用。

学习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线索,体会伏笔在文中的运用;2、感受父亲的情,理解父亲的深情是怎样影响着“我”的成长的。

3、感知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的结构特色作者作品信息库: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不久即返台,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父亲英年早逝,她鱼1948年又与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台湾,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窗》、《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散文小说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

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

文体知识点:插叙、倒叙的写法和作用插叙:就是在叙述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内容和情节。

作用:情节上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跌宕有致,丰富人物形象,烘托题旨,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或突出文章的中心。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

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学习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领悟标题的双关含义,掌握拟题技巧;2、把握行文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衣jīn( ) lǎn( )惰掸()子lí( )歌叮zhǔ( ) 徘huái( ) 栅栏()花圃()你觉得还有那些字音字形需要提醒你和同学们注意的,请按以上格式写在下面2、关于作者作品,你记住了吗?本文作者,(地方)作家,选自3、认真朗读课文,做好课上展示的的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单元引领:人生,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本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的单元,侧重于理想和信念。

《理想》是一首哲理诗,阐述理想对于人生决定意义。

《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来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

《人生寓言》讲了人生哲理,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向世人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紫罗兰之死》提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为学》用蜀鄙之僧的故事阐发了难的的辩证关系和事在人为的道理。

课题:理想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赞美诗。

诗人主要借助比喻手法,从不同角度赞美理想,用形象来概括历史事实和现实生活,对于高度概括的理想,人生体验不同的人,感受、体验、理解是不同的。

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倔强、寂寥、诅咒、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绝处逢生”等词语。

2、熟练朗读并背诵全诗,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优美,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4、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难点:朗读训练。

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学情分析:本文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对于这类富有哲理性的文章,要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材料。

教具准备: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理想,一个诱人的字眼。

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恰值花样年华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浆,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的《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借助工具书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投影显示:寂寥(liao):寂静:空旷玷污(dian):弄脏,比喻辱没。

洗濯(zhao)洗缀连(zhui) 蜕(tui) 可望而不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即,靠近、接触。

全班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有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学生大声朗读诗歌。

教师出示小黑板:1、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2、诗文的结构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指名学生个别朗读思考:1、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2、第2节诗是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3、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4、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5、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树立远大理想的意义是什么?6、第6节中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的含义?7、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逐节研讨,交流,教师点拨: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在前七节,你还有哪些有疑问的地方?请提交给大家,大家一块来讨论解决。

六、拓展延伸,以读带写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

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恒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

教师示例:理想是茫茫大海上灯塔雪亮的眼光。

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

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

七、课堂总结八、布置作业。

1、抄写并识记字词。

2、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九、板书设计理想理想的历史意义(2、3节)理想的意义理想的人格意义(4.5.6.7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12)理想的人生意义(8.9.10.11节)十、教后记第2课时一、检查作业请学生在班上交流搜集的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展示制作精美的卡片,引导学生养成摘录、积累的阅读习惯。

二、研读赏析8~12节1、学生集体朗读全诗。

2、批一名学生朗读8~12节的思考: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化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①第9节是什么意思?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②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③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④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小结:诗歌8.9.10、11节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

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

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三、拓展延伸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修辞训练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依照例句,完成句子。

例(1):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完成:小康的年代里,理想是。

和平的年代里,理想是。

例(2):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双是一种牺牲。

完成:时间既是,时间又是。

语言训练(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荫。

四、体验反思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的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

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

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我想一个人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六、布置作业(1)完成“研讨与练习”(2)将“思想交流以”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七、教后记2.短文两篇课题:行道树教材分析:《行道树》中,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

文中有叙有议,要抓住议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贪婪、堕落、冉冉、红灯酒绿、繁弦急管“等词语:体司文章的深刻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反复朗读,读中领悟文章中心,感知内容。

培养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反复朗读,读中领悟文章中心,感知内容。

教学难点:文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理解。

学情分析:对于这篇小短文,学生整体感情没有难以理解的地方,对文章主旨把握很准。

但对于个别字词、语句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如“堕落”、“深沉”等等。

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引导他们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如运用对比手法。

课前准备:录音机投影仪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教学方法:采用对话形式,读读、讲讲、议议。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新课: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中,植物往往是有生命的,有性格的,例如毛泽东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打出幻灯片1]同学们知道他写的是什么吗?(梅花)在这首词中是个佬形象?(默默无闻的报春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是啊,诗歌有“诗眼”,文章有“文眼”,这是我们理解诗歌、文章的关键所在。

[打出幻灯片2]那么有被称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的台湾作家张晓风的眼中,行道树具有怎样的性格呢?让我们走近张晓风地,去解读她的行道树。

明确课题及简介作者。

略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以读字词:读准加点字的音,并解释下列词语。

堕落、贪婪、冉冉、红灯酒棣、繁弦急管2、教师放录音,学生根据录音纠正读音。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己根据录音的节奏,感情大朗读课文,把感情充分表露出来。

读完后,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可以从语言等各个方面来谈)。

教师出示小黑板:1、从全文来看你们觉得文中所写的行道树给你怎样的感觉?只用“两句话讲讲你的感觉,可以畅所欲言。

学生自读行道树,找出其中的哲理句,从三个方面把握课文内容。

抓住一个哲理性语句。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师:同学们对文章已经有了整体的初步了解,接下来我们还要深入理解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探究,同学们以四人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2、师出示小黑板上的问题:作为行道树要有哪些条件?(或行道树身上体现了什么特点?)师述要求:合作探究时要边讨论,边划边记。

(可以热烈点)回答问题时话要讲完整,还要做到说话要有理有据。

3、学生分小组学习,发言: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稍加评议。

可引导学生朗读句子或段落,在这个过程中师注意学生读错的字词,应及时纠正。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文中用了哪两处对比,来突出行道树的精神?文章行道树的形象是什么人的代表?文中还说明了什么社会问题?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句话?说出你的理由。

4、问题:1、“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3、末句说“我们是列忧愁而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4、学生畅谈。

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你还有哪些有疑问的地方?小组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以。

六.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任选其一即可)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第一人称说说行道树是什么样的一棵树。

(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说的多,角度不同。

2、诉说我们的心理话,反思我们的言行。

七、课堂总结八、布置作业。

结合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写一篇读后随笔。

附板书抖不完的烟尘夜晚苦熬象征奉献者制造清新献出绿荫奉献精神九、教后反思3、人生寓言课题:人生寓言教材分析:在《白兔和月亮》中,白兔拥有了月亮反而引起无穷的得失之患,讲的是好事也会变成坏事,而落难的王子说的则是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多愁善感的王子因落难而变得坚强起来,文章都比较含蓄,要准确的概括寓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