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临方炮制的方法和作用

合集下载

中药饮片炮制品功效201408

中药饮片炮制品功效201408
白矾 白矾 枯矾 石膏 石膏 煅石膏 龙骨 龙骨 煅龙骨 牡蛎 牡蛎 煅牡蛎 石决明 石决明 煅石决明 长于解毒杀虫,清热消痰,燥湿止痒 降低酸寒之性,减弱涌吐作用,增强收涩敛疮、止血化腐作用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咳喘,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收湿,生肌,敛疮,止血。外治溃疡不收,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生品镇惊潜阳作用较强; 煅后增强收敛固涩、生肌功效 生品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 煅后增强了收敛固涩作用 生品偏于平肝潜阳; 煅后咸寒之性降低,缓和平肝潜阳,增强固涩收敛,明目
中药名 饮片名
炮制方法与功效
炒黄不同炮制品功效不同
槐花 槐花 炒槐花 槐花炭 苍耳子 苍耳子 炒苍耳子 决明子 决明子 炒决明子 牵牛子 牵牛子 炒牵牛子 酸枣仁 酸枣仁 炒酸枣仁 王不留 王不留行 行 炒王不留 行 莱菔子 莱菔子 炒莱菔子 以清肝泻火,清热凉血见长,多用于血热妄行,肝热目赤,头痛眩晕,疮毒肿痛。 缓和苦寒之性,不致伤中,且能破酶保苷。其清热凉血作用弱于生品,止血作用逊于炒炭品。 产生涩性,增强止血作用,而清热凉血作用较弱。用于咯血、便血、衄血、痔血、崩漏下血等出血症 消风止痒力强 毒性降低,偏于通鼻窍,袪风湿,止痛。 生品长于清肝热、润肠燥,疗肝火上炎,目赤涩痛,大便秘结。 缓和寒泻之性,有平肝养肾之功,可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高脂血症、高血压、白内障等 生品偏于逐水消肿、杀虫 毒降,性缓,免伤正气,易于粉碎和煎出,消积导滞见长 性平,宜入清剂,养心安神、护肝肾。用于心阴不足和肝肾亏损的惊悸、健忘、眩晕、耳鸣和胆热不眠 性偏温补,宜入补剂,长于养心敛汗。用于心血不足或心气不足的惊悸、健忘、盗汗、自汗及胆虚不眠 生用长于消痈肿,疗乳痈或其他疮痈肿痛。 使松泡,易于煎出有效成分,且走散力强,长于活血通经、下乳、通淋 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 变升为降,既缓和了药性又利于粉碎和煎出。长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在药学服务中中药临方炮制的重要性分析

在药学服务中中药临方炮制的重要性分析

在药学服务中中药临方炮制的重要性分析中药临方炮制即由专业中药师以中药处方为依据,结合临床实际诊疗情况与要求进行中药饮片再加工,是现代医疗机构药学服务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中医药法》中就中药临方炮制的实施提供了支持与依据。

中药临方炮制是指中药师依据中医师开具的中药处方,结合疾病治疗需要、中药饮片性能等,临时进行中药饮片的炮制,以更好的满足诊疗需求,与其他药学服务相比,中药临方炮制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而伴随我国传统医学体系的发展与建设,临床开展中药组方治疗时会存在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不涉及的中药炮制品的情况,如当归炭、萸黄连、米炒党参等,对中药处方遣药造成较大的影响。

因而中药临方炮制在中药诊疗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现就药学服务中中药临方炮制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1 药学服务中中药临方炮制的价值分析1.1、符合中医学中辨证论治、因病施治理论要求:辨证论治、因病施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特点,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结合病史资料、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资料等进行辨证论治,在进行中药处方开具时一般会结合具体病情、诊疗要求等拟定中药组方,其中不乏需要特殊炮制的中药。

而部分特殊炮制中药因临床需求量较少,无法大规模生产,因而需要由中药师进行加工炮制,通过不同方式炮制的中药饮片能够调整药性调整以满足临床治疗需求,实现引药直达病所、因病施治的目的,保障中药干预效果。

如大家熟知的大黄这味中药饮片,生品与炮制品的性能不同,各有偏重,熟大黄可活血化瘀泻下,大黄炭可凉血化瘀止血,生大黄则偏重泻下。

1.2、满足个体化治疗的要求:个体之间的病理、生理状态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医治疗讲求个体施治,这一理念也符合现代医学倡导的个体化治疗需求。

在中药治疗中,中医师会结合患者实际病情拟定中药处方,不同病例对中药饮片炮制的要求不同,如需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病例宜采用酒炙当归,补血健脾的患者宜采用土炒当归,活血止血的患者则宜采用炒炭当归。

中药饮片主要由中药饮片生产公司进行炮制,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以控制成本,因而中药饮片生产公司普遍会依据临床需求进行炮制,这就导致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提供的中药饮片品种、炮制品等无法完全满足临床用药需求,需要中药师结合具体组方开展中药炮制,以满足个体化治疗的需求。

中药饮片目录及炮制方法

中药饮片目录及炮制方法

中药饮片目录及炮制方法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加工制成的成品,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诊疗和药理研究。

饮片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炮制方法的不同也会影响药材的质量和功效。

下面是一些常见中药饮片的目录及其炮制方法。

1.麻黄麻黄是常用的祛寒发汗药物,有助于治疗感冒和肺热咳嗽。

炮制方法一般包括去除须根、大枝和污物,晒干或蒸汽炙烤。

炮制后的麻黄可以用于煎药、煎丸等制剂。

2.干姜干姜是一种温阳行气的中药,对于胃寒、食欲不振有一定的效果。

炮制干姜的主要方法是切片、蒸炒或晒干。

炮制后的干姜可以直接用于煎剂,也可以用于药酒等制剂。

3.附子附子是一种热性中药,常用于治疗冷痹、寒疝等症状。

炮制附子的方法包括炭炙、水煮和醋炙等。

其中,炭炙附子的质量最好,也是最常用的制剂方法。

炮制后的附子可以干燥研磨,制成附子粉,也可以用于酒剂等制剂。

4.人参人参是一种滋补药物,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疲劳能力。

炮制人参的方法一般包括蒸制和晒干。

炮制后的人参可以用于煎剂、膏方等制剂,也可以直接嚼食。

5.甘草甘草是一种温和的草药,有止咳化痰和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炮制甘草一般采用蒸汤、炮制或用醋炒等方法。

炮制后的甘草可以用于煎剂、丸剂等制剂。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中药饮片,还有很多中药材也可以制成饮片,并且具有不同的炮制方法。

中药饮片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考虑到药材的性味、功效和药理活性。

同时,也需要遵循相关的制作工艺和质量标准,以确保饮片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之,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的一种加工形式,经过炮制后可以方便地使用和储存,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不同的草药有不同的炮制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改变药材的性味和功效,从而更好地适应药理需求。

中药饮片作为一种成型药剂,也为中医临床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

中药临方炮制管理制度

中药临方炮制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中药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根据《药品管理法》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临方炮制”是指医师处方的特殊要求而进行的饮片质量的加工~以求转化药物的性能~降低毒副作用~以提高疗效。

药物的炮制必须严谨、遵章炮制~所用辅料及操作必须按“饮片炮制规范”进行。

第三条临方炮制的目的是:一、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或分开不同的药用部分~使药材清洁纯净。

二、易于粉碎~便于配方、制剂和发挥药材有效成分的作用。

三、降低或消除药材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制草乌~醋制芫花~可使毒性降低。

四、转变药材性能。

如生地黄味甘~性寒~清热凉血。

熟地黄味甘、微苦~性微温~滋阴补血。

五、增强药材的疗效~或引药归经。

六、矫正臭味。

动物类和其它具有特殊臭味的药材~通过炮制可以使气味有所改善。

七、便于贮藏~保存药效。

第四条炮炙应取净药材或切制品~进行加热或与辅料共同加热处理。

除另有规定外~常用的方法和要求如下:1、炒炒制时~应注意加热的温度(通常称“文火”、“文武火”和“武火”)、炒制时间和炒制程度的要求~炒时应火力均匀并不断翻动~勿使受热不均。

清炒取净药材或切制品(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经炒制后~能缓和药性~其中某些成分可能分解、破坏或者挥发一部分~能使药材松脆~易于粉碎或煎煮~并能矫臭矫味~利于贮藏。

炒焦取净药材或切制品~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断面色变探~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一般用于增强健胃消食作用。

麸炒取麸皮~置热锅内~翻炒至微冒烟时~加入净药材或切制品~迅速翻动~至表面呈黄色或色变深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麸炒能减少药材中的油脂或烈性~避免引起呕吐或其它副作用。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0克净药材或切制品~用麸皮50—100克。

米炒取大米同净药材或切制品~共置锅内~加热拌炒至米呈黄色~取出~筛去米。

米炒能增强药材健脾和胃作用~降低药材毒性。

每1000克净药材或切制品~用大米200克。

2、煮取净药材或切制品~照该品炮制项下的规定~加水或规定辅料~拌匀~煮至吸干或药材透心时~取出~干燥。

中药临方炮制治理方法

中药临方炮制治理方法

中药临方炮制治理方法第一条为增强中药临床疗效和用药平安,依照《药品治理法》及《药品经营质量治理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1》,《湖南省炮制标准2020》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临方炮制”是指医师处方的特殊要求而进行的饮片质量的加工,以求转化药物的性能,降低毒副作用,以提高疗效。

药物的炮制必需严谨、遵章炮制,所用辅料及操作必需按《湖南省炮制标准2020》进行。

第三条临方炮制的目的是一、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份,或分开不同的药用部份,使药材清洁纯净。

二、易于粉碎、便于配方、制剂和发挥药材有效成份的作用。

三、降低或排除药材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制草乌、醋制芫花,可使毒性降低。

四、转变药材性能。

如生地黄味甘、性寒、清热凉血。

熟地黄味甘微苦、性微温、滋阴补血。

五、增强药材的疗效或引药归经。

六、矫正臭味。

动物类和其它具有特殊臭味的药材,通过炮制能够使气味有所改善。

七、便于贮藏保留药效。

第四条炮炙应取净药材或切制品进行加热或与辅料一起加热处置。

除还有规定外,经常使用的方式和要求如下:一、炒炒制时应注意加热的温度(通常称“文火”、“文武火”和“火”)炒制时刻和炒制程度的要求,炒时应火力均匀并非断翻动勿使受热不均。

清炒取净药材或切制品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的程度时,掏出,放凉。

经炒制后能缓和药性,其中某些成份可能分解、破坏或挥发一部份,能使药材松脆、易于粉碎或煎煮,并能矫臭矫味、利于贮藏。

炒焦取净药材或切制品,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断面色变深或至规定的程度时,掏出,放凉。

一样用于增强健胃消食作用。

麸炒取麸皮,置热锅内,翻炒至微冒烟时,加入净药材或切制品,迅速翻动,至表面呈黄色或色变深时,掏出,筛去麸皮放凉。

麸炒能减少药材中的油脂或烈性,幸免引发呕吐或其它副作用。

除还有规定外每1000克净药材或切制品用麸皮50—100克。

米炒取大米同净药材或切制品共置锅内,加热拌炒至米呈黄色掏出筛去米。

米炒能增强药材健脾和胃作用,降低药材毒性。

中药饮片炮制的方法详解

中药饮片炮制的方法详解

中药饮片炮制的方法详解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是中药传统技艺的集中体现和核心所在,是在历代中医药长期医疗实践中产生,并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对中药炮制的文字记载始于战国时代。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其治疗“目不瞑”的秫米半夏汤中就有“治半夏”的记载,表明当时预治疾病已经使用了药物常规炮制品。

到了汉代,据有关资料记载,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斩断、研、锉、捣膏、酒洗、酒煎、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

同时,炮制理论开始创立。

我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

在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着《雷公炮炙论》问世,记载的炮制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炙、炮、煅、浸、飞等。

该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某些炮制方法,现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明代时期,中药炮制发展得较为全面,在理论方面,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曾系统地论述了若干炮制辅料的作用原理,记载为:“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难化增益元阴;陈璧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至令平和……”。

他还强调:“凡药制造,责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着名的医药学者李时珍集诸家之大成,在其巨着《本草纲目》中专列了“修治”一项,收载了各家之法。

对有些炮制方法还运用中医理论加以讨论。

继之,缪希雍又在《雷公炮炙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当时常用的炮制方法,在他的着作《炮制大法》中,提出了着名的炮炙十七法。

46_中药鉴定与调剂 中药饮片临方炮制 中药饮片临方炮制

46_中药鉴定与调剂 中药饮片临方炮制 中药饮片临方炮制

二、加辅料炒法
4.砂炒:药物与热砂共同拌炒的方法。 目的: 1、增强疗效,便于调剂制剂; 2、降低毒性; 3、除去非药用部位:马钱子去毛; 4、矫臭矫味:砂炒去腥,如鸡内金;
5.蛤粉炒:药物与蛤粉共同拌炒的方法。 适于胶类药物。
目的: • 1、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调剂 • 2、降低药物滋腻之性,矫正不良气味 • 3、增强某些药物的清热化痰作用 • 用量:药物每100kg用蛤粉30-50kg。
三、制霜法 • 制霜法: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或
升华、煎熬成粉渣的方法。 • 制霜方法可分为:①去油制霜,如巴豆霜。②浸出制霜,
如西瓜霜。③升华制霜,如信石。④煎熬成粉渣后成霜, 如鹿角霜。 • 目的:①药物经制后可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如巴豆霜、 千金子霜。②消除副作用,如柏子仁霜。③纯净药物,如 砒霜。④制造新药,增强疗效,如西瓜霜。
制霜法、发酵法、发芽法等)
炙法
• 炙法:是指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 液体辅料拌炒的方法。
• 炙法是用液体辅料,并要求辅料渗入药物内部, 其加热的温度比炒法低,炒制时间长,以药物炒 干为宜。
• 包括酒炙法、醋炙法、盐炙法、姜炙法、蜜炙法、 油炙法等。
炮制方法
√ 其它加工:碾捣、制绒、拌衣等 √ 炒法 √ 炙法 √ 煅法 √ 蒸、煮、火单法 √ 其他治法(复制法、提净法、煨法、
性味收涩,长于止 血、止泻
炒炭
• 炒炭: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炒制容器内, 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内部呈 棕黄色或棕褐色的炮制方法。
• 炒炭目的: (1)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如槐花、 大蓟、蒲黄等; (2)缓和药性,降低毒副作用,如山楂、乌梅等; (3)增强固涩收敛止泻作用 如乌梅炭、石榴皮炭。

中药临方炮制管理办法

中药临方炮制管理办法

中药临方炮制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中药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根据《药品管理法》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湖南省炮制规范2010》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临方炮制”是指医师处方的特殊要求而进行的饮片质量的加工,以求转化药物的性能,降低毒副作用,以提高疗效。

药物的炮制必须严谨、遵章炮制,所用辅料及操作必须按《湖南省炮制规范2010》进行。

第三条临方炮制的目的是一、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或分开不同的药用部分,使药材清洁纯净。

二、易于粉碎、便于配方、制剂和发挥药材有效成分的作用。

三、降低或消除药材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制草乌、醋制芫花,可使毒性降低。

四、转变药材性能。

如生地黄味甘、性寒、清热凉血。

熟地黄味甘微苦、性微温、滋阴补血。

五、增强药材的疗效或引药归经。

六、矫正臭味。

动物类和其它具有特殊臭味的药材,通过炮制可以使气味有所改善。

七、便于贮藏保存药效。

第四条炮炙应取净药材或切制品进行加热或与辅料共同加热处理。

除另有规定外,常用的方法和要求如下:1、炒炒制时应注意加热的温度(通常称“文火”、“文武火”和“火”)炒制时间和炒制程度的要求,炒时应火力均匀并不断翻动勿使受热不均。

清炒取净药材或切制品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经炒制后能缓和药性,其中某些成分可能分解、破坏或者挥发一部分,能使药材松脆、易于粉碎或煎煮,并能矫臭矫味、利于贮藏。

炒焦取净药材或切制品,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断面色变深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一般用于增强健胃消食作用。

麸炒取麸皮,置热锅内,翻炒至微冒烟时,加入净药材或切制品,迅速翻动,至表面呈黄色或色变深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麸炒能减少药材中的油脂或烈性,避免引起呕吐或其它副作用。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0克净药材或切制品用麸皮50—100克。

米炒取大米同净药材或切制品共置锅内,加热拌炒至米呈黄色取出筛去米。

米炒能增强药材健脾和胃作用,降低药材毒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饮片临方炮制的方法和作用
作者:施松春
关键词:临方炮制中药饮片方法作用
中药饮片的临方炮制,指医师开具处方时,根据药物性能和治疗需要,要求中药店或医院中药房的调剂人员按医嘱临时将生品中药饮片进行炮制操作的过程,简称“临方炮制”,又称“小炒”。

中药店和医院中药房配方使用的饮片,大都由中药饮片厂供应,但有的炮制品种无法供应,例如“当归炭”。

这类因治疗需要,要求临时加工的炮制品,调剂人员应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炮制,绝不能该炮的不炮,该制的不制,以生品代熟品,造成“病准、方对、药不灱”的后果。

中药饮片的临方炮制,是中药炮制的一个组成部分,笔者认为中药炮制根据操作部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常规炮制”,由中药饮片厂承担;另一类为“临方炮制”,由中药店或医院中药房承担。

中药饮片临方炮制的范围比常规炮制小,炮制方法比常规炮制少,一般以炒法、炙法、拌法为为,可分为清炒、麸炒、米炒、土炒、酒炙、盐炙、醋炙、蜜炙、姜汁炙、药物同炒等。

清炒是将药物置于锅内加热,不加辅料,不断翻动拌炒至规定程度。

可分为炒黄、炒焦、炒炭三种方法。

炒黄:将净饮片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略深,或膨胀鼓起,种皮破裂,并透出固有气味时,取出,放凉。

目的是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并可缓和药性,如炒决明子能缓和滑肠之性,并易煎出有效成分;炒麻黄能缓和解表之性等。

炒焦:将净饮片置热锅内,用中火炒至表面呈焦黄色或焦褐色,断面颜色加深,并透出焦香气味时,取出,放凉。

目的是缓和药性或增强疗效,如陈皮炒焦后,可缓和其辛烈之性,而增强其温健之力;防风炒焦后,辛散之力减弱,而止泻作用增强。

炒炭:将净饮片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黑色,内部呈焦黄色或焦褐色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炒炭要注意“存性”,如成灰烬,则药力全失。

目的是缓和药物的烈性、副作用,如青皮炒炭后破气之力减弱,消食化滞和胃之功增强;或增强收敛止血之功,如当归炭、黄芩炭、防风炭等。

麸炒用武火将锅烧热,撒入定量麦麸或蜜制麦麸,待冒烟时,放入净饮片快速均匀翻动,炒至呈黄色或深黄色,麦麸呈焦黑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

目的是赋色,增强健脾开胃之功,如麸炒山药、麸炒白扁豆等;或吸收部分药物的油分而减少其刺激性,缓和燥性,如木香经麸炒后,除去部分油质,增强实肠止泻的作用。

米炒将粳米洗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冒热气或米贴附锅底,放入净饮片,拌炒至表面呈黄色或微焦,取出,筛去米。

目的是以取其增强健脾开胃之功,如米炒党参;或降低毒性,如米炒斑蝥。

土炒将灲心土粉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滑利,放入净饮片,拌炒至表面呈黄色或微焦,取出,筛去灲心土粉。

目的是增强药物健脾和胃止泻之功,如土炒薏苡仁、土炒白扁豆等。

酒炙(又称酒炒)取净饮片,加定量黄酒拌匀,闷透,用文火炒至表面微具焦斑,取出,放凉。

目的是缓和药物苦寒之性,引药上行,清头目之火,如酒黄连;或加强药物活血通经作用,如酒当归、酒川芎等。

盐水炙(又称盐水炒)用定量的食盐化水,与净饮片拌匀,稍闷,或将净饮片炒热,然后喷洒盐水,炒至表面微具焦斑,取出,放凉。

目的是引药下行,用于睾丸冷痛、小肠寒疝,如盐茴香、盐荔枝核;或增强滋阴降火作用,如盐知母、盐黄柏;或引药入肾,增强利尿作用,如盐泽泻。

醋炙(又称醋炒)取净饮片加定量米醋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微具焦斑,取出,放凉。

目的是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如醋三棱、醋莪术;或是降低毒性,缓和峻下作用,如醋芫花、醋商陆等。

蜜炙将定量“炼蜜”加开水适量稀释后与净饮片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或将“炼蜜”倒入锅内,用文火加热,待沸起泡时,加水适量,再放入净饮片,拌炒至蜜汁均匀吸尽,以不粘手为度。

目的是增强润肺止咳之功,如蜜炙前胡、蜜炙白前等;或取其益气补中之效,如蜜炙党参等。

姜汁灳(又称姜汁炒)将定量鲜生姜加水适量捣烂,压榨取汁,与净饮片拌匀后,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微具焦斑时,取出,放凉。

目的是缓和药物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之功,如姜炙黄连。

药物同炒
菟丝子炒枸杞子:将净枸杞子用菟丝子拌炒至鼓起,筛去菟丝子。

目的是用菟丝子助阳之力,使枸杞子既可填精益髓,又可益肾壮阳,可用于元阳气衰,阴虚精滑等证。

吴茱萸炒黄连:先将吴茱萸放于锅内加热,炒至略鼓起时,再将净黄连倒入拌炒至吴茱萸完全鼓起,黄连微焦色黄为度。

目的是抑制黄连苦寒之性,增强泻肝降逆之功。

小茴香炒当归:先将小茴香放于锅内加热,炒至微有爆鸣声时,再将净当归倒入急炒,至小茴香
膨胀鼓起,当归呈黄色,散发芳香气为度。

目的是增强行气散寒、活血止痛理疝的功效,一般用于寒
疝疼痛或少腹胀痛等证。

拌法是指将净饮片加入其它药物的细粉拌匀,或加入液体辅料拌匀、干燥。

朱砂拌:将净饮片湿润后,加入定量的朱砂细粉拌匀、晾干。

目的是增强药物宁心安神作用,如朱砂拌茯苓、朱砂拌连翘心等。

青黛拌:拌法基本与朱砂拌相同。

有清泄肝火作用,如青黛拌灯心草。

鳖血拌:将净饮片与规定量鲜鳖血(先将鲜鳖血加入规定量黄酒)拌匀,吸尽,晒干。

有退虚热作用,如鳖血拌柴胡、鳖血拌青蒿等。

猪心血拌:拌法基本与鳖血拌相同。

能引药入心,增强养血之功,如猪心血拌丹参。

中药饮片临方炮制虽属医师特殊要求,但调剂人员在进行炮制时,所用辅料用量和操作方法,必须符合本地区《中药炮制规范》的规定,才能保证配方质量,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本文得到我的导师谢金龙先生的精心指导,特此致谢!)
上海雷允上药品连锁经营有限公司(上海,200335)施松春
国医之路QQ群189954839
竭诚欢迎爱好中医,或者从事中医,药学的同学,师长,民间传承等加入探讨交流,一起共同发展中医,包括汉,藏,苗,蒙等各民族传统医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