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
注意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三篇)

注意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很多人认为中药无毒或者毒性小,所以在使用方面不予以重视、掉以轻心,最终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频发不良事件。
国家药监局发布的xx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显示,去年全年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数量排名前20位的品种均为中药注射剂,这提示,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风险依然很高。
在青海的双黄连事件中的死亡病例发生在一个农村诊所,当地大夫给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用了5种药,除了双黄连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外,还有抗生素等,这样的用法非常危险。
很多起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是由于使用剂量过大或者扩大范围使用惹的祸。
即便用现代化科技生产的中药注射剂在使用时仍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能用口服药就不打点滴,能少用一种药就绝不多用避免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首先要纠正一个错误观念----中药无毒。
一方面,部分医务人员对中药滥用、乱用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合理用药知识掌握不够,导致近年来中药注射剂问题频出,且呈现出农村多于城市、综合医院多余中医医院的特点。
另一方面,中药注射剂量效关系不明致用药没准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关于使用禁忌、副作用等的安全警示信息缺失,确实是眼下中药注射剂的弱项;质控指标量化难中药注射剂的只控制表量化很难,不像西药注射剂,定性和定量都很明确,而中药注射剂有效成分的复杂性给质控带来一定难度。
注意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二)引言:中药注射剂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中药剂型,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一套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范本,以指导医务人员正确使用中药注射剂,保障患者的安全。
一、中药注射剂的基本知识1. 中药注射剂的定义:中药注射剂是指将中药通过非口服途径(如静脉、肌肉等)注入人体,以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的制剂。
与传统的中药剂型相比,中药注射剂具有快速起效、药效稳定等优点。
2. 中药注射剂的分类:中药注射剂可以按照制剂方法、适应症、药理作用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根据制剂方法可分为溶液注射剂、混悬注射剂等;根据适应症可分为抗炎注射剂、抗感染注射剂等;根据药理作用可分为兴奋剂、镇痛剂等。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如何评估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如何评估中药注射剂是一种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或天然药物中提取有效物质制成的无菌制剂。
它在临床上的应用为一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同时其安全性问题也备受关注。
那么,如何评估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呢?首先,要从药物的成分和制备工艺入手。
中药注射剂的成分复杂,可能包含多种化学成分。
因此,对其成分的准确鉴定和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在制备过程中,提取、分离、纯化等工艺环节都可能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严格把控原材料的质量,确保其来源合法、无污染,并且符合药用标准。
同时,优化制备工艺,减少杂质的引入,提高药物的纯度和稳定性。
其次,临床前的安全性研究是评估的重要环节。
这包括动物实验,通过给实验动物使用不同剂量的中药注射剂,观察其是否出现毒性反应,如急性毒性、长期毒性、特殊毒性(如致畸、致癌、致突变)等。
此外,还要研究药物的致敏性、刺激性以及溶血性等,以预测在人体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在临床试验阶段,对安全性的评估更为直接和关键。
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药注射剂在人体中的安全性。
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在用药后的各种反应,包括常见的不良反应如发热、寒战、皮疹、瘙痒等,以及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肝肾功能损害等。
同时,要详细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严重程度、处理措施以及转归情况。
药物的相互作用也是影响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患者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可能会发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因此,在评估安全性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合并用药情况,研究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的安全性。
监测药品上市后的不良反应是持续评估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建立完善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鼓励医务人员和患者积极报告用药后的不良事件。
通过对大量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如修改药品说明书、调整用药剂量或疗程、甚至暂停使用等。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概述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不仅数量多,而且危害性大,如莲必治 注射液引起的急性肾衰竭、葛根素注射液引起的急性血管 内溶血,以及鱼腥草、双黄连、清开灵、莪术油注射剂引 起的过敏性休克等均具有较严重的临床表现和较高的死亡 率。特别是2006年上半年,鱼腥草注射剂引起的严重过敏 反应导致数十名患者死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采取 了果断而严厉的措施,暂停了 7 种鱼腥草系列注射剂的使 用,使人们对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空前关注。
(三)中药注射剂的优势与特点 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剂型的中药制剂形式,中药注射剂主 要有以下优势和特点: 1.起效迅速,作用可靠 注射剂中的药物成分以液体状态注入人体组织,血管或器 官内,快速分布于靶组织或受体,作用迅速,尤其是静脉 注射,药液直接进入循环系统,避免吸收过程,适于危重 病症抢救之用。由于注射剂不经胃肠道给药,避免了肝脏 的首过作用,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因此剂量准确,作 用可靠。如丹参常用量口服治疗心绞痛效果并不明显,而 制成注射剂静脉注射,则有明显效果。
66
67 68 69 70 71 72
桑姜感冒注射液
热可平注射液 益母草注射液 野木瓜注射液 雪上一枝蒿总碱注射液 止喘灵注射液 双黄连粉针剂
2ml
2ml 2ml 2ml 2ml 2ml 600mg
肌注
肌注 肌注 肌注 肌注 肌注 静注
部颁第二十册
部颁第二十册 部颁第二十册 部颁第二十册 部颁第二十册 中国药典 中国药典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 问题概述
中药注射剂,系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人 体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 的无菌制剂。它不仅保留了传统中药的治疗特点,而且起 效快,作用迅速,在急危重症的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报道数量急剧增多,且其 严重不良反应造成的危害较大,其安全性引起国内医药界 的广泛关注。 本文中,笔者从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沿革、基本情况概述、 不良反应概况和不良反应的对策与思考四个方面,对其安 全性问题作一探讨,希冀为广大药学同仁更好地学习掌握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 供参考。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

如果在制备过程中未将蛋白质和鞣酸完全去除,也易引起不良反应。
2.1.3 中药注射剂的附加剂的使用在配制中药注射液时,可按照药物性质加入适量附加剂,如增溶剂、抑菌剂、止痛剂等。
这些附加剂进入体后,也可能会和机体产生反应,生成有害物质,如止痛剂苯甲醇不易吸收,长时间注射会造成局部硬结,甚至出现深部肌肉坏死,所以制备注射剂时在附加剂的选择、用量上也应慎重。
2.1.4 中药注射剂的微粒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注射液规定:澄明度合格后,静脉滴注(指100ml以上者),每ml含量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粒。
中药材成分复杂,操作条件、环境、中草药注射剂质量都可能引起微粒大幅度增加。
已有临床报告证实[1]微粒进入机体血管后,能引起机体微血管(直径4~8μm)阻塞,造成局部栓塞性出血、血肿、损伤和坏死,导致肺部肉芽肺及栓塞。
中西药配伍也会使微粒增加,如刺五加、参麦、复方丹参、维脑路通、丹参、双黄连粉针等6种中药注射剂与5种输液配伍,微粒数均不符合药典规定,有输液不良反应的残留液微粒明显增多。
在临床配伍使用时要考虑药物间的反应。
2.2 中药注射剂与西药注射剂的配伍禁忌中药注射剂与一些西药注射剂配伍后发生配伍禁忌,产生浑浊、沉淀、变色或产生气泡等现象。
原因可能是浓度变化、溶解度改变、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分子状态等等。
如双黄连注射剂[2]不宜与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卡那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浓度<0.6g/500ml、5%葡萄糖)时产生沉淀,与胺苄西林钠配伍颜色加深;清开灵注射液[3]与VitB 6 、卡那霉素、诺氟沙星、葡萄糖酸钙配伍出现浑浊,属配伍禁忌。
2.3 患者的个体差异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病理状态等的不同,对药物作用的感受性不一样,从而对药物产生不同的的反应。
根据双黄连粉针剂引起不良反应的52例病人进行人群分析:儿童和女性较多。
可能是因为儿童免疫力差,易发生过敏反应;女性生理素质和营养状况不及男性,对药物较敏感,耐受性也较差[1]。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课件

1
调和阴阳
中药注射剂可有效调和阴阳,舒筋活络,具有祛风、散寒、清热等功效。
2
补益强身
中药注射剂以其独特的补益作用,对于滋养精气、强壮体魄、缓解疲劳、预防疾病等 具有良好疗效。
3
化瘀止血
中药注射剂可明显改善血液循环,具有消炎、化瘀、止血等药理作用,有效降低相关 疾病的致死率。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
本节介绍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的多种应用,展示了其疗效、临床适应症和治疗效果。
1 出现疼痛反应
疼痛是中药注射剂的常见不良反应,可以通过注射时间、温度调节等方法缓解。
2 过敏反应的预防
中药注射剂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具有一定诱发因素,应严格控制用药与给药速度。
3 治疗剂量的调整
在疗效和副作用存在矛盾时,应合理斟酌治疗剂量,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中药注射剂在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发生的相互作用,对于临床的治疗应用有着重大的影响。本节介 绍中药注射剂的相互作用机制和特点。
手术急救
中药注射剂广泛应用于手术急救 领域,通过救死扶伤为医患做出 贡献。
针灸
中药注射剂在针灸疗法中,可以 高度提升治疗效果。
产科妇科
中药注射剂在产科妇科领域中, 可以有效提升产后女性的康复速 度。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
良好的质量控制,是中药注射剂有效性与安全性的重要保障。本节阐述制剂质量控制、环境卫生、原料的质量 控制、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制剂质量
应根据最新版国家标准控制, 要求严格,确保中药注射剂质 量的稳定和安全。
环境卫生
车间环境应符合GMP标准和药 品生产卫生规范,保证生产环 境的洁净度。
原料质量控制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探讨及防范.doc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探讨及防范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当前广泛关注的热点和亟待解决的难题,解决的途径需要种植、生产企业、使用单位、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与合作。
中药注射剂;安全现状;风险防范中医药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在我国医药产业所占比重很大。
中药制剂品种不断增多,在抗病毒、心血管、跌打损伤等领域应用广泛,疗效也得到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
但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有关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其安全性已引起国内医药界的广泛关注。
“鱼腥草注射液事件”、“刺五加注射液事件”、“双黄连注射液事件”等给中药注射剂带来极大的挑战,加上一些媒体的误导,使得人们认为原本“安全性”较高的中成药变得“不安全”了。
为使人们能正确认识和对待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笔者从人们对中药注射液安全性认知度及中药注射剂研发过程、生产过程到临床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一探讨与分析,试图找出影响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因素。
第一章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现状从2001年11月以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就通报了清开灵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莲必治注射液等8个中药注射剂存在严重不良反应,应注意使用方法。
葛根素注射液因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要求对其药品说明书进行修订,增加“偶见急性血管内溶血”,同时暂停对其注册报批。
同时,有人对有关中药引起的392例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析,注射剂就有302例,占77.04%;内服中成药有81例,占20.66%;内服草药7例,占1.79%;外用2例,占0.51%。
另有学者对我国1990年~1999年间发生的1291例次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发现注射剂有718例次,占55.62%[1]。
第二章产生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因素2.1药材因素:药材的分布和生产受产地、采收季节、土质等生态条件的影响,不同来源的同一药材质量差别比较大,有效成分及杂质的含量也不同,不但影响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同时可能产生不可预知的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质量与安全性问题的探讨材料(简单)

意义
避免患者使用过程中引起的疼痛, 避免患者使用过程中引起的疼痛,血 钾偏高,造成电解质平衡失调。 钾偏高,造成电解质平衡失调。 避免患者使用后重金属中毒
备注
有的品种仅有溶 避免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对血管、 避免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对血管、 血检查 肌肉的刺激性, 肌肉的刺激性,避免红细胞溶血和凝 聚现象及毒性反应。 聚现象及毒性反应。
避免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外来微生物引 起患者发烧、染菌等现象。 起患者发烧、染菌等现象。 检查成品中是否因制剂过程中引入外 来杂质。 来杂质。 保证产品剂量准确,疗效稳定可靠。 保证产品剂量准确,疗效稳定可靠。 控制产品的均一性、 控制产品的均一性、稳定性和可控 从而保证产品的安全、有效。 性。从而保证产品的安全、有效。 新药必须有此项
不 溶 性 微 粒
— — — + +
重 金 属 与 砷 盐
— — — + +
蛋 白 质
鞣 质
树 脂
草 酸 盐
钾 离 子
可 见 异 物
1977 1985 1995 2000 200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对现代中药注射液质量控制的认识
1、目前中药注射液质量控制项目的内容分析 、 “安全”、“有效”、“可控”是药品研发的基本 安全” 有效” 可控” 要求,目前中药注射液的全检包括十多个项目,这些检 要求,目前中药注射液的全检包括十多个项目, 查项目的设置,为中药注射液的可控性提供了前提保证, 查项目的设置,为中药注射液的可控性提供了前提保证, 为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为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奠定了基础。现将相关项目简 要分析如下。 要分析如下。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与合理用药

重报告为例,所有中成药例次数排名前20位的,无一例外的
都是中药注射剂。排前三的恰恰是临床上备受青睐的清开灵、
参麦和双黄连注射剂。
二、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及ADE分析
1、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 近年来不良反应事件统计
时间 03年1月-05年6月 截止06年6月 08年10月5日 08年10月 09年2月9-10日 09年3月19日 11年全年 11年全年
1、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 2001年11月—2007年11月,有10种中成药因发生不良反应被 通报,中药注射剂就占8种。包括:清开灵、双黄连、葛根 素、穿琥宁、莪术油、鱼腥草、莲必治和参麦注射液等。
•
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14个大类中药注射
剂报告万例次,其中严重不良反应报告5500余例次。仅以严
• 成分复杂多样、质量难控制,并具有中医辨证特色。此外, 穴位注射,有助于某些特定疾病的快速治疗。
二、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及ADE分析
1、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 2005年全国万份ADR报表,中药:占14%(2422),中药注 射剂:占75%。
•
年全国共852,799份ADR报表,中药注射剂ADR报告占比
%( 65,572 ),其中严重报告4,034例次。
•
年中药注射剂报告数量排名居前的类别是理血剂、补益
剂、开窍剂、解表剂、清热剂、祛痰剂,占中药注射剂总体
报告的97.3%。
•
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排名前3名的药品
分别是清开灵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和参麦注射剂。
二、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及ADE分析
急性肾功能损害 严重过敏反应
溶血性反应
二、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及ADE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射剂 的不 良反应 可 能 与其 辅 料 相 关 , 因此应 加 强 辅
料 的安 全性 和辅料 与不 良反 应发 生相关 性 的研 究 。 3 14 注重 上市前 安全 性 评价 中药 注 射 剂研 制 中 ..
进入 机体 后 , 可成 为抗原 或半 抗原 , 刺激 机体 产生 相应
2 中药注 射剂 不 良反应产 生 的原 因分 析 2 1 与患 者 的体 质 性 别 年 龄及 伴 发 疾 病有 关 中药 .
人 们 对 中药注 射剂 的 临 床 使用 量 也 在 迅 速 增 长 , 中药
注射 剂 已经成 为 临床疾 病治疗 的独特 手段 。 中药 在我 国的应 用 有着 几 千 年 的悠 久 历 史 , 中药 注射 剂是 现代 中药 的 一 个新 剂 型 , 的广 泛 应 用 促 进 它 了我 国中医药 事业 的发 展 。但 近 几年 中药 注射 剂 的质 量 安 全事 件频 发 , 据显 示 , 数 中药 注射 剂不 良反 应 的发
规 定进 行必 需 的药 理 学 、 性 毒 性 、 急 长期 毒 性 、 剂 安 制 全 性等 试验 研究 。除 此 之外 , 应 根 据 中药 注射 剂 不 还 良反应 中过 敏反应 比例 高 的特 点 , 行 全 身 主动 过 敏 进 试 验 和被动 皮肤过 敏 试 验 , 并根 据具 体 药 物 的作 用 特 点 选择 适宜 的过敏 试验 方法 。
光 明中医2 1 0 1年 1 O月 第 2 6卷 第 1 0期
C G M O t e 0 1V l 6 1 J MC c br 1 . o 2 .0 o 2
・2 2 1 5・
浅谈 中药 注 射 剂 的安 全 性
马红 英‘ 刘亚 平。
摘要: 近些年, 中药注射剂产业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中医药的快速发展 , 但其安全性也 I 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总结 了中药 注射剂常见的不良 反应及易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并对如何减少中药注射剂不 良 反应的发生, 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以保障中药注
在清 开灵 注射 液 中 , 除含 有 绿 原 酸 , 还含 有 黄 芩 、 牛 水 角等 药物 的 提 取 物 。绿 原 酸 为 抗 菌 抗 病 毒 的 有 效 成 分 , 有半 抗 原性质 , 具 与人类 血清 蛋 白的结合 产物具 有
高度 致敏 活性 ; 黄芩 的提 取 物 黄芩 苷 对人 体有 致 敏 作 用 ; 牛角 提取 物所 含 的蛋 白质 在 体 内也 会 激 发 某些 水
敏感 抗体 引起 过敏 。 2 3 与生产 工 艺 、 含辅 料及 其他物 质有 关 中药 注 . 所
过 敏反 应 , 主要表 现 为 各 种 皮疹 , 次 为过 敏 性 休 克 , 其 再 次为 药物 热 , 现为 发热 、 表 畏寒 、 身颤 抖 ; 全 还有 循环
作 者 单 位 :.山 西 省 运城 市 妇幼 保 健 院 ( 城 0 4 0 1 运 4 00) 2 .山 西 省 原平 市轩 岗煤 电公 司 医 院 ( 平 0 4 1 原 3 14)
・
22 ・ 16
光明中医 21 年 1 01 O月 第 2 6卷 第 1 0期
CG M O t e 2 1 . 0 2 . 0 J MC c br 0 1V 1 6 1 o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射剂 的制 备 主要是 对 有效 成分 或 有 效 部 位 的提 取 , 其 提取 方法 主要 包括 蒸 馏 法 、 提 醇沉 法 、 水 醇提 水 沉 法 、 透析 法 、 双提法 等其 他方 法 。这些 制备 工艺 简单 , 提取
注 射剂 不 良反应 中过 敏 反 应 比例 较 高 , 药注 射 剂 中 中
含 有 大分 子 成 分 , 机 体 内会 成 为 抗 原 或 半 抗 原 , 在 所 以 , 敏体 质 的患者 发 生 过敏 反 应 的几 率较 无 过 敏史 过
的患者 高 出 4~1 0倍 , 于不 良反应 高危人 群 , 药 时 属 用
系统 损害 , 现 为胸 闷 、 悸 、 律 失 常 ; 化 系 统 损 表 心 心 消 害 , 现为 腹痛 、 表 腹泻 、 心 、 恶 呕吐 、 胃胀 ; 血液 与造血 系 统 损 害 , 现 为血小 板 减 少 、 血 性 贫血 ; 表 溶 神经 系统 损 害 , 现为 耳 鸣 、 表 剧烈 头 痛 、 晕 、 身发 麻 、 搐 ; 头 全 抽 呼吸 系统 损害 , 现为干 咳 、 表 哮喘 、 吸困难 、 呼 急促 ; 肝损 害 ,
因。如穿 琥 宁 注 射 剂 的辅 料 琥 珀 酸 盐 具 有 致 过 敏 特 性, 极易 导 致 患 者 发 生 变 态 反 应 。其 次 , 药 成 分 复 中
杂, 在提 取过 程 中可能会 存 留某些 大分 子物 质 , 至杂 甚 质, 如蛋 白质 、 鞣质 、 挥发 油等 , 些与治 疗无 关 的物质 这
占了 中药严 重病 例报 告 的 7 .7 。 中药 注 射 剂 的安 65 %
全 性 引发 了社会 的广 泛 争 议 , 些 医 院甚 至 停 用 中 药 一
注 射剂 。
1 中药 注射 剂 常见不 良反 应 的临床 表现 据 文献 报道 , 中药 注射 剂 最 常 见 的 不 良反 应 为
不是 辨证 施治 而是 辨病 施 治 , 就 违 背 了 中医辨 证 原 这 则 的用药 而增 加 了不 良反 应 发生 的可 能 性 。另 外 , 临 床上 的不 合理 用药 , 超 剂 量 使用 、 适 应 证 使 用 、 如 超 合
可 通过 皮肤试 验对 过 敏体 质 患 者 进行 筛 选 , 有 明确 对
当特别 注意 。一 般来 说 , 女性 的药 物 不 良反 应 发 生率
高 于男 性 , 老年人 各 器官 功能减 退 , 容 易产生 不 良反 也 应 。婴 幼儿 神经 系统 不稳 定 , 重 轻 , 谢 旺 盛 , 体 代 对药 物 毒性 比成 年人 敏 感 。此 外 , 良反 应 的发 生 还 与患 不 者 伴发 病有 关 , 别 是 肝 肾疾 病 , 能 影 响 药 物 的代 特 可
3 2 使 用 方 面 .
影 响而发 生分 解 、 氧化 、 合 等 反 应 , 络 因此 在 与溶 酶 或
与其 他 中 、 药注 射液混 合后 常会 出现不 溶性 微粒 , 西 甚 至混 浊 、 沉淀 、 色 、 变 产生 气泡 等现 象 。 中医治病 讲究 辨证 论 治 与 辨 病施 治相 结 合 , 用 采
留 了传统 中药 的治 疗 特 点 , 且 起 效 快 , 用 迅 速 , 而 作 在
急危 重症 的治 疗方 面 发 挥 着 重要 作 用 … 。近 些 年 , 中 药注 射剂 产业 发展 很快 , 断涌 现 出新 的品种 。同时 , 不
表 现 为食欲 不振 、 氨酶 升高 、 转 药物 性肝 炎等 。
规 定 , 积极 引入 超 滤 、 冻 干燥 等 新 技术 , 高 中药 并 冷 提 注射剂 质量 。
3 13 加 强辅 料 的安全性 研 究 .. 研 究表 明 , 些 中药 某
定 。 同时 中药 注射 剂生 产过 程 中常用辅 料 , 如助溶 剂 、 增溶 剂 、 稳定 剂 等 , 是 造 成 药 品不 良反 应 发 生 的原 也
生率 和不 良反 应严 重程 度 , 远远 大 于传 统 中药 品种 。 都
从 20 0 6年 的“ 鱼腥 草注 射液 紧急 停用 事件 ” 2 0 到 0 8年
的“ 五加 注射 液事 件 ” “ 栀黄 注射 液 事件 ” 再 到 刺 及 茵 , 20 0 9年 的 “ 黄 连 注 射 液 事 件 ”和 “ 丹 注 射 液 事 双 香 件 ”,中药注 射液安 全性 问题 在 近年来 频 频发 生 , 起 引
人 们 的高 度 关 注 。 据 国 家 药 品 不 良反 应 监 测 中心 统 计 , 收到 的药 品不 良反 应 病 例 报 告 中 , 在 中药 不 良反 应/ 件病 例报 告仅 占同期 总 体 病 例报 告 的 1. 8 , 事 16 % 但 中药注射 剂 的不 良反 应/ 事件 病 例 报 告 占 了整 体 中 药 病例 报告 的 7 . 4 , 中严 重 不 良反 应/ 件 报告 26 % 其 事
的有 效成 分不 纯 , 导致 中药 注 射 剂容 易 出现 质量 不 稳
此 应 从 来 源着 手 , 格 执行 G P 尽 可 能使 投 料 药 材 严 A ,
质 量稳定 , 缩小批 与批 之 间的差异 。其 次 , 特别 注意 应
参 照遵 守《中药 注 射剂 指 纹 图谱 研 究 的技 术 要求 》 和 《 于加强 中药 注 册 管理 有 关 事 宜 的通 知 》 的相 关 关 中
射剂的质量安全和使用安全。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 不良反应; 安全性
di1.9 9 ji n 10 — 1 .0 1 1. 1 o:0 3 6 /.s .038 4 2 1 .0 10 s 9 文 章 编 号 t0 38 1 ( 0 1 一02 2 —3 10 —9 4 2 1 )1 —150
中药注射 剂 系指 以中 医 理论 为 指 导 , 用 现 代 科 采
学技 术方 法 , 中药 天 然 药 物 的单 方 或 复方 中提 取 的 从 有效 物质 制成 的可 供注 入体 内的灭菌 制剂 。其 适应 证 主要 以临床急 、 重症 为 主 , 时对 于 治 疗 心 脑 血 管 、 同 抗 肿瘤 、 热解 毒等 疑 难 杂 症 也有 一 定 疗 效 。它 不 仅 保 清
过 敏史 或肝 肾功能 不全 患者 , 应慎用 中药 注射 剂 。 3 2 2 促 进 临床合 理 用 药 中药 注 射 剂应 严 格 按 照 .. 药 品说 明书规 定 的输液 配伍 , 控制液 体 的速度 和浓度 。 应 从小剂 量 、 浓 度 、 滴 速 开 始 , 机 体 “ 应 ” , 低 慢 待 适 后 再 逐步增 加剂 量 、 整滴 速 。严 格按 推荐 的剂 量使用 , 调 避 免大剂 量 、 超剂量 、 长疗 程使 用 。医师用 药应 辨证论 治, 遵循 中药 辨证施 治 原 则 , 中 医药 理 论 指 导下 , 在 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