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情绪及其神经基础
人类情绪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人类情绪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情感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感受,涵盖了喜、怒、哀、乐等多种情绪,是人类与之交互的一种基本方式。
情感具有戏剧性和表现性,影响着人们的认知、行动和社交行为。
情感的产生和调节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因此探讨情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对于理解人类情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情感的调节主要由两个大脑系统进行,即自主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其中,自主神经系统是连接人体内外环境的重要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负责应激后的“战斗或逃跑”反应,副交感神经系统则调节身体的能量平衡和舒适状态。
中枢神经系统则是情感调节的中枢部位,由脑干、脑桥、小脑、丘脑和皮层等多个脑区组成,负责情感产生和调节的加工与控制。
在情感产生过程中,大脑的下丘脑是重要的结构,它形成了情感神经网络的核心部位。
下丘脑的侧区可以对外界刺激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而下丘脑中央区则在情感调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下丘脑中央区除了是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还与大脑皮层、垂体、杏仁核等多个脑区相互连接,形成了情感加工和调节的重要节点。
杏仁核是情感处理的重要结构之一,主要分为中央核和壳核两部分。
其中,中央核参与应激反应和情绪判断,是情感产生的关键结构;壳核则与情感调节和记忆形成等过程相关,对情感的发展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杏仁核可以与下丘脑、海马、额叶、背外侧前额叶等多个脑区相互连接,形成情感加工和调节的复杂网络。
皮层是情感加工和调节的高级区域,包括了前额叶皮层、帕金森皮质、扣带回皮层等多个脑区。
其中,前额叶皮层参与情感的抑制和调节,帕金森皮质与情感记忆相关,扣带回皮层则主要参与情感的产生与反应。
这些脑区之间相互连接,共同构成了复杂的情感调节网络。
除了上述脑区,多巴胺、5-羟色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和荷尔蒙也对情感产生和调节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多巴胺在奖赏和情感记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5-羟色胺则参与情感调节和抑制;γ-氨基丁酸是情感的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调节情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音乐剧回忆的情绪波动

音乐剧回忆的情绪波动
由于神经纤维放电密度的变化,突然增强的乐音力度会在下丘脑中的情绪模式中转换为吃惊的情绪反应;稍慢一点的力度增强会在下丘脑中转换为紧张的情绪反应;乐音力度的平稳增强会造成情绪反应的加强和高涨;乐音力度的减弱会造成愉快的、或是趋于平静的情绪反应等等。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上述不同神经纤维放电密度水平所产生的音乐情绪反应,在性质上跟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反应是不同的。
因为音乐所激活的是副交感神经系统,而不是交感神经系统。
当受到外界环境刺激后,人的交感神经系统会被激活,生理唤醒水平明显提高,从而使人体验到如惊恐、愤怒、紧张、兴奋等情绪体验。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与交感神经系统相反,它促使机体从紧张或高生理唤醒水平上缓解下来,进入放松状态。
音乐治疗中的音乐减压放松就是运用了音乐的这一特性。
音乐情绪反应尽管千变万化,可是它的基本机制却十分简单:低生理水平上的紧张——松弛的运动变化。
这一简单的模式以不同的形式把人的感觉、注意和意识纳入其运行轨迹,从而缓解紧张状态。
声音疗愈的理论基础声音与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研究

声音疗愈的理论基础声音与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研究声音疗愈的理论基础:声音与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研究一、声音对情绪的影响1. 声音是情绪表达的重要工具声音是人类情绪表达的重要媒介,通过语调、音量、节奏等特征传递情感信息。
研究发现,人们能够从声音中感知到愉悦、悲伤、害怕等不同情绪,这与声音在大脑中的神经机制密切相关。
2. 声音与大脑的情绪中枢声音通过耳蜗传入听觉皮层并激活奥尔夫核等结构,随后影响到情绪调节相关的大脑区域,如扣带回、杏仁核和前额叶皮质。
研究发现,这些区域与情绪处理密切相关,声音的特征能够引发相应的神经反应,进而影响情绪体验。
二、声音对身心健康的影响1. 声音疗愈的概念和历史声音疗愈是一种利用声音和音乐来促进身心健康、促进康复的疗法。
自古以来,不同文化都有利用声音疗愈的传统,如佛教的颂经、印度的雅各音疗法等。
近年来,声音疗愈在心理学和医学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2. 声音对压力的缓解研究表明,听觉刺激可改变大脑中压力调节系统的活动。
声音经过感知后,可以激活脑内产生镇定、放松效果的神经途径,从而减轻身体和心理上的紧张和疲劳,缓解压力。
3. 声音对睡眠的影响声音疗愈也被广泛应用于改善睡眠质量。
研究发现,自然风、雨声、海浪声等低频声音可以帮助人们进入深度睡眠,并减少夜间醒来的次数。
这些声音通过调节大脑中的睡眠调控中枢,促进身心的放松,有助于改善睡眠问题。
4. 声音对情绪的调节作用音乐作为声音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情绪调节效果。
研究发现,音乐可以在大脑中激活奖赏回路,增加多巴胺的释放,引发愉悦感。
同时,音乐还可以通过激活前额叶皮质等区域,调节情绪体验,帮助人们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三、声音疗愈的实践应用1. 音乐疗法音乐疗法是声音疗愈的一种常见应用形式,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情绪表达,来促进身心健康和康复。
音乐疗法已被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心理障碍、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 声音放松和冥想声音放松和冥想是通过使用自然声音、平静的音乐或白噪音等来帮助人们达到放松、冥想状态的方法。
大脑中的情绪调节情绪调节训练的神经基础

大脑中的情绪调节情绪调节训练的神经基础大脑中的情绪调节:情绪调节训练的神经基础情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情绪调节是指我们主动控制、管理和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以适应各种环境和社交需求。
在大脑中,情绪调节涉及复杂的神经回路和细胞活动,本文将探讨情绪调节训练的神经基础。
一、情绪调节的神经回路大脑中的情绪调节主要与两个关键结构有关: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
杏仁核是情绪的核心处理区域,负责感知和响应情绪刺激。
前额叶皮层则是理性思考和情绪调节的中枢,通过抑制或增强杏仁核的活动来实现情绪的调节。
在情绪调节的过程中,杏仁核接收到外界的情绪刺激,然后将信号传递给前额叶皮层。
前额叶皮层在接收到来自杏仁核的信号后,通过调节杏仁核的活动来调整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时长。
此外,前额叶皮层还与其他脑区进行联络,以协调和整合不同的情绪信息,进一步影响情绪的表达和调节。
二、情绪调节训练的神经基础情绪调节可以通过训练来提升和改善。
研究表明,情绪调节训练可以改变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和连接方式,提高个体对情绪的控制力和适应能力。
一种常用的情绪调节训练方法是认知重评,即通过调整对情绪刺激的认知和解释方式来调节情绪反应。
具体来说,认知重评训练可以帮助个体用更积极和合理的方式理解和评估情绪事件,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和持续。
在大脑中,认知重评训练主要涉及到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之间的互动。
通过训练,前额叶皮层可以更强地抑制杏仁核的活动,从而减少过度激活导致的情绪反应。
此外,认知重评训练还可以增强前额叶皮层和其他脑区之间的连接,以更好地协调和整合情绪处理的过程。
三、情绪调节训练对神经系统的塑造除了改变神经回路的连接方式,情绪调节训练还能够影响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研究发现,长期进行情绪调节训练的个体,与没有训练的个体相比,其大脑的灰质体积和白质纤维连接更加健康和完整。
具体来说,情绪调节训练能够促进神经发生和突触可塑性。
神经发生是指新的神经元和突触的生成,而突触可塑性则是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和效能的改变。
音乐情绪内涵及音乐与情绪的关系探析

( 贵州师范大学 教 育科学学 院 ,贵州 贵阳 5 5 0 0 0 1 )
摘 要: 音乐能诱发情绪。每个学者对“ 音乐情绪” 的定义可能不同。音乐诱发情绪的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两种即 由J u s l i n 和V a s t f j  ̄ l l l 提 出的理论框 架一一六个 心理机制 以及 由Ko n e 6 n i 提 出的 中介说 。研 究音 乐情绪的生理
、
音乐情绪 的定义
关于“ 什么是情绪” 这个 问题 , 一直是学界争论 音乐与情绪 的研究越来越多 , 由J u s l i n 和S l o b o d a 主 不休 的话题 。情绪是什么 , 不 同领域 的学者对其有 各 自的界定 。而近年在跨领域合作框架下 , 学者们 在2 0 0 1 年出版 了。音乐与情 绪的关 系是一个范 围 越来越意识到重视情感和情绪现象 , 就势必要对不 很广 的研究课题 , 得益于现代研究科技 的进 步。近 同的情 绪现象进行 界定 以达到最低 限度的一致 。 年研究者利用 f MR I , T MS , E E G等对音乐 与情绪的 S c h e r e r 对 隋绪作 了界定 , 认 为情 绪有 5 个 成分 : 认 知 生理机制 进行研究 , 也有研究 者对音 乐 的情 绪表 成分、 神经生理成分 、 动机成分、 表情成分和主观体 达、 音乐情绪 的测量等进行研究 。国外研究 , 绝大 验成 分n 。 多数都采用西方的古典音乐作为刺激物 , 大多数采 那么 , 什 么是 “ 音乐情绪 ” ?跟情绪一样 , 如何 用西 方被试 。 定义“ 音乐情绪 ” , 每个 学者的定义 可能有所不 同。 虽然有关音乐与情绪的研究 , 国外正进行得如 1 9 世纪 , 达尔文和其 同代研究者提出了“ 音乐情绪” 火如荼 , 但 国内相关的研究还 比较少 。国内早期的 这个概念—— 由音乐所诱发的强烈情绪 , 并与基本 关于音乐号 隋绪的研究 , 例如 , 梁承谋等的《 音乐欣 情绪有质的区别 。例如 , G u me y 认为, 音乐的本质 赏过程 中三至十岁 儿童 的情 绪判 断与想象 发展》 效应是一种强烈 的情绪兴奋下 的产物 , 并且还未能 ( 1 9 9 4 ) , 主要是研究不同年龄儿 童在音乐欣 赏后 的 在各种 已知的情绪中定义口 】 。但是 G u me y 的著作并 情绪判断及 想象 , 是针对儿童对喜悦 、 悲伤两个情 没有 使 “ 音乐 情绪 ” 的定 义 的研 究获得 实质 性进 绪的判断研 究。而近年来 期刊所发表的成果和硕 展 。而 J u s l i n 和S l o b o d a 认 为并没 有特定 的一套音 博士毕业论文对有关音乐和情绪方面的研究 , 主要 乐情绪【 。不过 , K o n e 6 n i 认为 , 至少在一些罕有和 还是集 中在生理方 面或者是综述性研究 , 又或者是 特别设置 中, 音乐能诱发个体产生出深层 的情绪或 把音乐作为背景或情绪诱 发物来 作其他方面的研 类情绪 的主观体验 , 而这些都是有别于基本情绪体 究。相 比国外而言 , 国 内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初级 验 的口 。J u s l i n和 V a s t f j a l l 认 为 音乐 情 绪 ( Mu s i c a l 阶段 , 本土化的研究 比较少。 e mo t i o n s ) , 是指 由音乐所诱发的情绪的简称 。
情绪的调节及其神经基础概述PPT(共 70张)

1. 习得性无助模型
实验Ⅰ:吊床实验
逃避组:遭受电击64次,强度是6毫安,持续时 间是5秒,但是狗能通过用鼻子按压一个杠杆而 终止电击(这个组的狗学会了用这一动作来控 制电击)
与逃避组共轭组:遭受的电击在数量、强度、 持续时间等方面都与逃避组一模一样,唯一的 区别是其用鼻子按压杠杆却不能终止电击,但 是只要逃避组的狗按压了杠杆,共轭组的狗电 击也终止了(这与前面的实验相同)
你是否相信他说的话; 3.“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对问题的生硬重复是典型的撒谎; 4.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 5.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 6.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编造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
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 7.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而谎言不需要
识别彼此的表情,七种基本的表情为:恐 惧、厌恶、高兴、惊奇、轻蔑、生气和悲 伤。
三、情绪研究的理论及其发展
情绪的主观体验与生理反应的因果关 系是怎样的?
情绪体验快于生理反应的变化? 生理反应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1. 詹姆斯-兰格理论
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人们 的生理反应导致其情绪的产生。
用电击等非条件的刺激与一些特殊的线索结合 (如灯光、声音或视觉标记等)形成恐惧反应, 称为线索性条件恐惧行为。
3、线索与情景结合的条件性恐惧
在一个情境下呈现声音或灯光线索,当线索结束 或即将结束时,即刻对动物实施电击。测试恐惧 形成的效果时,分别验证条件线索或情景因素的 影响程度,例如在新环境中呈现条件性线索,或 在原环境中不呈现条件性线索,分别观察情景或 线索的作用。(见图9-3)
情绪调节神经基础的研究进展

行为结果表明, 在消退阶段, 新的抑制学习发生了, 降低了条件 恐惧的表达。脑成像研究结果表明, 杏仁体在条件恐惧的消退 和获得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每个被试的条件恐惧的获 得和早期消退阶段都发现了杏仁体的激活, 而腹内侧前额叶的 活动主要是与消退后期阶段恐惧的学习相联系, 并且这个区域
6 7 ] , 以及前部扣带回 ( a n t e r i o r c i n g u l a t ec o r t e x , 层区域的参与 [ 8 ] 9 ] A C C ) 和其他的内侧前额叶区域的活动 [ 。D e l g a d o 等[ 基于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在何时何地产生何种情绪及如何体 验和表达这些情绪进行影响和控制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
1 ] 自动的或是受意识控制的 [ 。通过情绪调节使得个体能够很
大程度上享受积极情绪, 回避消极情绪, 增强和降低情绪的强 度, 调整面部表情以适应社会标准。近年来, 脑成像研究发现, 前额叶皮层是情绪调节的关键脑区, 此外, 杏仁体、 眶额皮层、 脑岛、 前部扣带回等皮层和皮层下结构也在情绪调节中起着重 要的作用。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作用, 而且对 日常生活中保持身心健康也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情绪调节的 四种形式, 条件恐惧的消退, 安慰剂效应, 认知重评和表达抑 制, 就近年来国内外对情绪调节的神经基础的研究进展进行综 合阐述。 一、 动物的情绪调节研究范式— — —条件恐惧的消退 尽管在动物中研究情绪调节是很大的挑战, 近年来, 在动 物的条件恐惧消退的研究范式下的研究成果以及将此范式运 用于人类的研究对我们了解人类的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仍然 有很大的启示。提到条件恐惧的消退, 就不得不先提经典的条 件反射原理, 在此原理中, 条件刺激一般是中性的声音, 非条件 刺激一般使用轻微的电击, 将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重复的配 对呈现后, 动物会对条件刺激声音产生恐惧。而消退是指当条 件刺激多次单独呈现, 而未伴随非条件刺激, 由条件刺激引起 的恐惧会逐渐减弱的过程。行为研究表明了, 消退是一种学习 的过程, 因为消退并不能够擦除恐惧的记忆, 所以消退可以被 认为是调节恐惧的表达, 是一种重新学习恐惧抑制的过程。 在对老鼠的条件恐惧消退的一些研究报告中强调了杏仁 体和腹内侧前额叶皮层( v e n t r a l m e d i a l p r e f r o n t a l c o r t e x , v m P F C )
音乐与情绪诱发的机制模型

音乐与情绪诱发的机制模型音乐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着独特的力量,能够调动人们强烈的情绪,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很多人听音乐时会产生快乐、悲伤、兴奋等不同的情感,这种音乐与情绪之间的联系一直是心理学和神经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探讨音乐与情绪之间的机制模型,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一、音乐的听觉特征对情绪诱发的影响1.音乐的旋律与情绪音乐的旋律模式是情绪诱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快节奏的音乐容易引起人们的兴奋与快乐情绪,而缓慢的音乐往往使人感到安静和放松。
此外,不同的调式也能带给人们不同的情绪体验。
例如,大调音乐常常被认为是欢快、轻松的,而小调音乐则具有悲伤或沉重的情感。
2.音乐的节奏与情绪音乐的节奏对情绪的产生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快速的节奏能够提升人们的兴奋感,而慢节奏则有助于放松和沉思。
此外,不同的节奏模式也会激发不同的情绪。
例如,强烈的节奏会引发人们的激动和振奋,而柔和的节奏则更容易引发人们的温馨和平静。
3.音乐的音色与情绪音乐的音色是情绪诱发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研究表明,不同的音色会影响人们的情感体验。
高亢的音色往往会引发人们的兴奋和愉悦,而低沉的音色则容易带来悲伤和忧郁的情绪。
此外,乐器的选择和演奏技巧也会影响音乐所传达的情绪。
二、音乐与情绪诱发的神经基础1.音乐刺激与大脑的神经回路听音乐时,刺激通过耳蜗进入内耳神经,然后进入颞叶皮层。
颞叶皮层中的音乐信息首先被颞叶皮层的次区域分析,然后通过大脑大炮回路传递到其他脑区。
其中,杏仁核与情绪诱发密切相关,其对音乐所产生的情绪反应起到关键作用。
2.杏仁核在情绪诱发中的作用杏仁核是情绪处理的关键脑区之一,在音乐情绪诱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杏仁核能够感知音乐中的情感内容,并与大脑的奖赏系统以及情绪神经回路相互作用,调节情绪的生成与体验。
此外,前额叶皮层、海马体和新皮层等脑区也参与了音乐与情绪诱发的过程。
三、音乐情绪诱发的形成原因1.个体差异的影响个体差异是造成音乐情绪诱发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4, 4, 738-747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4 in Hans. /journal/ap/10.12677/ap.2014.46098Musical Emotion and Its Neural BasisLu Wang, Xu Chen*, Jianling Ma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Email: wl2580@, *chenxu@Received: Sep. 11th, 2014; revised: Sep. 24th, 2014; accepted: Oct. 13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Musical emotion, refers to music-evoked emotion, and reflects the value of music. Different from daily emotional stimuli, music often induces individual experience of happiness.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studies show that musical emotion can modulate activity in virtually all limbic and paralimbic brain structures, hypothalamus, insula,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hippocampus and prefrontal cortex, espe-cially orbitofrontal cortex, nucleus accumbens and amygdale. Moreover, varieties of neurotransmit-ters, including dopamine, are involved in the processing of musical emotion. Those regions and neu-rochemicals are highly overlapped with reward system, which may explain why music induces plea-sure. Researches in future can focus on standardization of music materials, and effect factors such as personality, control of culture, and neural interactions between subcortical and cortical regions.KeywordsMusical emotions, Accumbens Nucleus, Amygdala, Orbitofrontal Cortex, Dopamine音乐情绪及其神经基础王璐,陈旭*,马建苓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Email: wl2580@, *chenxu@收稿日期:2014年9月11日;修回日期:2014年9月24日;录用日期:2014年10月13日摘要音乐情绪是指音乐诱发的情绪,是音乐价值的集中体现。
与日常情绪刺激不同,音乐往往诱发了个体的*通讯作者。
快乐体验。
脑成像的研究表明音乐情绪调节了几乎所有的大脑边缘及旁边缘结构的活动,负责自主神经系统唤醒的下丘脑、脑岛和前扣带回皮层、形成记忆的海马区以及涉及复杂认知活动的前额叶皮层,尤其是眶额叶皮层、伏隔核和杏仁核。
此外,包括多巴胺在内的多种神经递质也参与了音乐情绪的加工。
这些脑区和神经化学物质与奖赏系统高度重合,为音乐诱发快乐体验提供了神经基础。
未来的研究可在实验材料的标准化,影响因素如人格、文化的控制和神经网络交互作用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音乐情绪,伏隔核,杏仁核,眶额叶,多巴胺1. 引言情绪一直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尽管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视觉刺激(面孔、身段表情、视觉场景等)如何诱发情绪,听觉情绪刺激也日渐受到关注。
近几十年来,音乐诱发情绪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Cross, 2012)。
学者们采用了音乐情绪(musical emotion)的概念表示音乐诱发的情绪,以区别于一般的日常情绪(Juslin & Vastfjall, 2008)。
目前,学术界趋于认同大多数人听音乐是因为音乐能够诱发或调节个体情绪(Gabrielsson & Lindström, 2010; Juslin & Vastfjall, 2008; Lundqvist, Carlsson, Hilmersson, & Juslin, 2009; Perlovsky, 2010),但是,与传统情绪刺激(如表情)的功能不同,音乐没有显著的生存或繁衍价值(Salimpoor, Benovoy, Longo, Cooperstock, & Zatorre, 2009),音乐情绪也缺少动因成分和目标关联,不能促进或阻碍个体达到某一目的(Juslin & Vastfjall, 2008)。
基于此,本文聚焦于音乐为何能够诱发个体的情绪体验,即音乐情绪的神经基础,归纳总结已有发现,以期为音乐情绪的产生提供神经生物依据,同时为音乐在临床疾病与脑损伤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2. 音乐情绪诱发快乐体验Goldstein(1980)首次报告了由音乐情绪诱发的特殊生理现象——“颤栗”,表现为皮肤电反应增加,类似于鸡皮疙瘩或沿着脊柱传导的战栗感,通常是被音乐深深打动而产生的令人愉悦甚至陶醉的审美情绪反应,伴随着快乐的高峰体验。
问卷调查研究也支持了音乐带来快乐体验的发现。
Zentner,Grandjean 和Scherer(2008)选取了262名在校大学生,要求他们就音乐情绪与日常情绪对146个情绪词的发生频率进行4点评分。
结果发现,相比于日常情绪,音乐情绪中很少体验到罪恶感、羞愧、妒忌、厌恶、轻蔑、难堪、愤怒和恐惧等消极情绪。
著名的瑞典音乐心理学家Juslin等人(2011)的大范围调查结果显示:85%的听众出于放松的目的听音乐,80%的听众出于娱乐的目的,快乐、平静、怀旧、爱、兴趣和渴望是最为常见的音乐情绪。
跨文化研究也说明音乐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具有世界范围的普遍性和一致性(Fritz et al., 2009)。
从劳动号子到广告的背景再到音乐会上的钢琴曲,音乐带给人们的欢乐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教育程序和社会文化背景(Overy & Molnar-Szakacs, 2009)。
不仅如此,Gabrielsson(2002)和Kallinen(2006)的研究发现:即使是恐惧和悲伤的音乐仍然可以诱发积极的情绪体验。
Konečni,Brown和Wanic(2008)比较了快乐、中性、悲伤的音乐和由自传体记忆诱发的情绪状态,发现悲伤音乐诱发的悲伤强度明显低于悲伤记忆诱发的悲伤,而快乐音乐诱发的快乐强度与记忆诱发的相当。
音乐自身的情绪效价并不足以决定人们是否喜欢某首音乐,令人悲伤或悲喜交集的乐曲同样令人沉迷。
对这一发现,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观点。
部分学者立足于音乐不具有对个体目标或愿望的实际影响力,称体验到消极情绪的听者实际上是将音乐中表达的情绪与其自身感受到的情绪相混淆(Konečni, 2008)。
Zentner等人(2008)认为听音乐时,被试通常会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将现实世界的利益和威胁都抛于脑后。
Salimpoor和Zatorre(2013)也赞同这一观点,认为在音乐环境中产生的负性情绪是“安全”的,无论音乐本身表达的情绪是快乐还是悲伤,音乐诱发的情绪都可以是愉悦的。
而Huron(2011)通过大脑的快通路与慢通路机制来解释人们享受悲伤音乐的原因:音乐通过快通路诱发出了一种所谓的“假痛”,但是稍后大脑意识到现实环境中并不存在威胁,从而感到放松,因此产生的净效应就是快乐。
尽管学者们的观点莫衷一是,但都认可了音乐情绪不仅依赖于对音乐自身的特征,如调式(tempo)、节奏(rhythm)的自下而上加工,也依赖于个体自身音乐偏好、音乐经验的自上而下加工。
3. 音乐情绪的脑机制近几十年来,神经科学家开始关注音乐情绪(Koelsch, 2010)。
脑电研究的主要发现集中于以下两点:一是发现音乐诱发的积极情绪在大脑左侧半球的优势(Davidson, 2004; Flores-Gutiérrez et al., 2007),二是在要求被试对音乐进行分类判断的任务中,不喜欢的音乐诱发了更大的晚期正向波(Late Positive Potential, LPP) (Istók, Brattico, Jacobsen, Ritter, & Tervaniemi, 2013),而晚期正向波被认为与情绪的强度正相关(Hajcak, MacNamara, & Olvet, 2010)。
已报告的脑电研究寥寥可数,更多的发现主要采用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技术。
脑成像发现,音乐几乎调节了所有的大脑边缘及旁边缘结构(Koelsch, 2010),负责自主神经系统唤醒的下丘脑、脑岛和前扣带回皮层(Blum et al., 2010),形成记忆的海马区以及涉及复杂认知活动的前额叶皮层(Salimpoor & Zatorre, 2013),而研究的主要焦点在于眶额叶、伏隔核和杏仁核。
3.1. 眶额叶皮层(Orbitofrontal Cortex, OFC)Blood等人(1999)最早采用PET技术观察到眶额叶参与音乐情绪的加工。
实验要求非音乐家被试听6段不熟悉的音乐,每段长30秒,6段音乐的和谐程度递减,从非常和谐到完全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