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检查技术教学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2X线摄影技术篇课件PPT课件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2X线摄影技术篇课件PPT课件
2024/7/19
影像的变形
影像的变形是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产生不 等量放大的结果。
变形的三种形式: 放大变形; 位置变形; 性状变形。
2024/7/19
防止影像变形的原则
被照体平行胶片时,放大变形最小; 接近中心射线,并尽量靠近胶片时,影像的位
置变形最小; 一般地说,中心射线入射点应通过被检部位,
2024/7/19
对比度的概念
射线对比度: 透过物体后的X线强度差异;
胶片对比度: X线胶片对射线对比度的放大能力;
影像对比度: X线照片上相邻组织影像的密度差。
2024/7/19
影响照片对比度的因素
被照体本身因素: 原子序数、密度、厚度。
射线因素: 线质、线量、散射线。
照片因素: 增感屏、胶片对比度、冲洗技术。
散射线的减少与消除方法
合理使用X线束限制器,严格控制照射野; 利用滤线栅可减少与消除散射线对胶片的作用; 在能穿透照射部位的前提下,选择较低管电压,
可减少散射线发生; 利用加大被照体与胶片的距离、或使用金属后背
盖的暗盒等方法,可减少到达胶片的散射线量。
2024/7/19
滤线栅
结构 分类 滤线栅的性能指标 滤线栅的切割效应 使用滤线栅注意事项 滤线栅的选择
X线照片影像
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 照片对比度 照片锐利度 照片影像的放大与变形 散射线及其消除 滤线栅
2024/7/19
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
照片影像密度的概念 密度与感光效应的关系 影响照片密度的因素
2024/7/19
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组织在胶片上或荧光屏上形 成影像,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特性,即穿透性、 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 具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异。

DSA造影检查(X线检查技术课件)

DSA造影检查(X线检查技术课件)
• 操作者应掌握各减影方式的特点及适用范 围。
• 阅读病历资料,根据病情及检查要求,确 定减影方式。
(五)选择及确定采集时机及帧率
• 原则:摄取对比剂最大浓度时刻,并尽可能减少曝 光量次数。
• 方式:键盘输入指令按设定程序执行。 • 高压注射器选择---照射延迟/注射延迟。 • 延迟的选择取决于:造影方法、导管顶端至造影部
为切口较大,出血较多,易感染。 • (二)经皮穿刺插管法:
DSA的插管方式
IV-DSA
非选择性
选择性
中心法 外周法
IA-DSA
选择性 超选择性
IA-DSA
• 穿刺途径:股动脉、肱动脉、腋动脉,少数经颈 动脉、锁骨下动脉。
• 选择性:将导管尖置于受检查部位近端约2厘米 处注射对比剂。主要用于主动脉及主干分支。
造影导管头端出厂时就塑 选插不同部位的血管
3.导引钢丝
• 由不锈钢的内芯和不锈钢细丝组成的弹簧状的 外层组成,顶端较细并较柔软,可以弯曲,长 度为50cm~140cm不等,最长可达260cm,一 般要求导丝比导管长20cm,其目的为了方便操 作。根据使用物理特性不同可以分为:超滑导 丝、超硬导丝、超长的交换导丝
扩张管和导管鞘
7.穿刺针
• 其作用是将导丝和导管引入血管,不锈钢,针 尖锋利、切缘光滑,针的大小用“号 ”(gauge)表示,常用18号(内径1.06mm, 外径1.22mm)或19号(内径0.78mm,外径 1.02mm),7cm长。
8.球囊
9.支架
• 按展开方式:自膨式

球囊扩张
心 电 监 护 仪
• 单位:PSI(磅/平方英寸)。
(七)DSA图像记录、存储与传输
• 1.激光打印照片 • 2.X线影像录像片 • 3.数字图像工作站记录光盘

增感屏(X线检查技术课件)

增感屏(X线检查技术课件)

荧光体能量传递
紫外线 X线
电子线
荧光体
能量跃迁
能量吸收
荧光 荧光体
荧光现象是一个在物质内部进行的能量转换过程
,其结果不伴有物质的变化,本质上该现象属于 光物理现象。
• 什么叫增感屏? • 在一张硬纸板基上涂上一层发光光谱与X
线胶片吸收光谱一致的荧光体,这种在X 线激发下,对胶片有增感作用的器材称 为增感屏。
• 3.保护层:主要由纤维化合物组成,一般采 用醋酸纤维素酯,其作用有:
• ①防静电现象。 • ②对质脆的荧光体起物理保护。 • ③进行表面清洁时可保护荧光体不受损害。
• 4.反射层或吸收层: • 两者必居其一,反射层是将向背面发散的荧
光反射回胶片,以提高增感率,多采用光泽 明亮的无机物 (二氧化钛、硫酸钡、氯化 镁 );防反射层是将向背面发散的荧光吸 收掉,以提高清晰度,多采用炭黑等。
增感屏的作用
• 1、可提高X线胶片感光效应。 • 2、增加影像对比度。 • 3、减少患者的照射剂量。 • 4、减少X线管消耗。 • 5、缩短曝光时间。
对比度对影像的影响
(一)增感屏种类与结构
1.钨酸钙屏: 从1896年至今,钨酸钙屏作为标准通用型增 感屏一直应用于临床。荧光体为CaWO4, 光谱在350~560nm,峰值在420nm,与感蓝 片组合使用。根据晶体颗粒大小可分为低、 中、高这三种。
• (2)结构及工艺因素: • 1)增感屏荧光体的颗粒大,增感率高。 • 2)增感屏中的结合剂使用量大,对荧光吸收小,
增感率高。 • 3)增感屏支持体的荧光反射率高,增感率高。 • 4)增感屏荧光体涂布厚度的增加,在适当数值下
可提高增感率。
• 2.增感屏对影象效果的影响: • (1)影像对比度增加:使用增感屏所获得的照片

胸部X线检查技术(透视、胸部摄影)(X线检查技术课件)

胸部X线检查技术(透视、胸部摄影)(X线检查技术课件)
静呼吸中屏气曝光。 5. 肺摄影的曝光时间短,心测量用片要求曝
光时间不超过0.1秒,使心影清晰。
6. 两侧肺部密度相比悬殊的患者,可用高kV 技术摄影。
7. 明确摄影目的,肺片主要观察肺纹理和肺 实质影像。心片主要观察心血管形态。
8. 成像野大小12×15英寸或14×17英寸,小儿 视具体情况酌减。
二、透视操作技术
一般取站立位,先从正位开始,先观察胸部全貌,然后 按顺序逐一观察,对所发现的病变作重点观察。
1.平静呼吸时,观察两侧胸廓是否对称;两侧肺 野、肺纹理及透光度;肺门的大小、密度和位置。 两侧肋膈角是否锐利;两侧横膈形态、位置及运动 情况;纵隔的轮廓及位置有无改变;心脏大血管有 无异常。 2.深呼吸时,观察肺通气有无障碍,纵隔有无移 动及横膈运动等情况。
·
3.标准影像显示
胸部侧位影像,肺 部、膈肌及前后胸壁 ,胸骨及胸椎呈侧位 像。膈肌前高后低, 从颈部到气管分叉部 ,能连续追踪到气管 影像。
(六)站立胸部前凸(前弓)位
摄影目的 为胸部正、侧位的补充位置,主要用于显示肺
尖、锁骨下区及右肺中叶的病变。 照射野选择
12×15英寸或14×17英寸 摄影距离
标准影像显示 为胸部正位影像,两胸锁 关节对称,上部四个胸椎 清晰可见,肩胛骨投影于 肺野之外,肺门阴影结构 可辨,肺纹理清晰可见, 乳腺和左心影内可见肺纹 理,膈肌包括完全且边缘 清晰,肋膈角锐利,心脏 纵隔边缘清晰锐利。
肺尖 上腔静脉
肺门
乳头 横膈
胸部后前位
主动脉弓 肺动脉
左心室 心尖
(二)仰卧胸部前后位
体外金属物体对影像的影 响
(一)站立胸部后前位
摄影目的 观察胸廓、肺部、纵隔及膈肌的病变,

上肢摄影(X线检查技术课件)

上肢摄影(X线检查技术课件)

(七)腕关节后前位:
体位设计 : 被检者面向摄影床坐于床旁或床末端, 被检侧上肢外展,肘部弯曲,腕关节置 于成像野中心,手里半握拳状,拳面向 下,使腕部掌面与探测器紧贴。
(七)腕关节后前位:
中心线 : 经桡、尺骨远端茎突联线中点垂直射入 探测器。
屏气方式 : 无。
(七)腕关节后前位:
(七)腕关节后前位:

(四)手侧位:
摄影目的 : 观察手骨形态,手内异物的位置及骨折 和脱位的情况。 成像野大小 : 8×10英寸,沿手的长轴竖放。(-) 摄影距离 : 90~100㎝。
(四)手侧位:
体位设计 : 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或床末端,被检 侧上肢外展,肘部弯曲,腕部及手指伸 直,拇指位于其余四指前方,掌心内旋; 将第五掌骨紧贴探测器,手掌与探测器 垂直,第五掌骨位于成像野中心。
(一)手正位:
(二)手后前斜位:
摄影目的 : 观察第1、2、3掌指骨及关节的病变和各 掌、指骨的背侧皮质情况。 成像野大小 : 8×10英寸,沿手的长轴竖放。(-) 摄影距离 : 90~100㎝。
(二)手后前斜位:
体位设计 : 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或床末端,头偏 向对侧,被检侧上肢外展,掌心向下, 肘部弯曲,手掌向内倾斜,五指稍分开, 稍弯曲,指尖触及探测器,使手掌与探 测器呈45°角,第三掌骨头置于探测器 的中心。

(二)手后前斜位:
(三)手前后斜位:
摄影目的 : 观察4、5指骨、掌骨及关节的病变。检 查手部掌、指内侧和背侧外部的骨质情 况。 成像野大小 : 8×10英寸,沿手的长轴竖放。(-) 摄影距离 : 90~100㎝。
(三)手前后斜位:
体位设计 : 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或床末端,被检 侧上肢外展,肘部弯曲,将小指与第五 掌骨靠近探测器内缘,将手外旋,使手 背与探测器成45°角;各手指自然分开, 第四、五指背接触探测器。

第二章第三节X线检查技术

第二章第三节X线检查技术
• 优点:非晶硒不产生可见光,没有散射线的影 响,可以获得比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间接型平板探测器(非晶硅平板探测器)
由碘化铯等闪烁晶体涂层与薄膜晶体管或电荷耦合器 件或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构成它的工作过程一般 分为两步,首先闪烁晶体涂层将X线的能量转换成可 见光;其次或者,或将可见光转换成电信号。
(一)X线摄影条件的选择
(一)感光效应
(二)X线摄影条件的基本因素
(三)X线摄影条件的应用
1、感光效应
指X线通过人体被检部位后,使感光系 统感应有效X线,并由此产生诊断所需的 影像效果。即X线摄影后的影像效果均称 之为“感光效应”
或:X线对胶片的感光作用
影响感光效应的因素:
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焦-片距等
(2)固定管电压法
在X线摄影中值是固定的,作为照片密度的补 偿,随着被摄体的厚度d和密度p而变化。
管电压值一般要高10~20,所用的值成倍下降
3、对数率法及X线摄影条件规范化
不论是改变的X线摄影方法,还是固定技术, 都未能完全解决如何获得一张优质X线照片的 摄影条件问题,因此有必要恰当地解决诸因素 (、 mAs、几何条件、感光材料、滤线栅、 增感屏性能、电源整流方式、体厚等)的平衡 关系问题。
密度与灰度是组成医学影像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影像上能够分辨出不同组织结构的原因是影 像具有足够的密度(灰度)和对比度。
医学影像的记录方式:干式打印 包括:激光打印和非激光打印
激光打印:①光一热式成像
②激光诱导成像
非激光打印:①直接热打印技术
②干式喷墨成像
医用X线照片:
• X线胶片的观察:
• 光线透光率的大小由照片的阻光能力决定。
缺点:在这过程中可见光会发生散射,对空间分辨率产 生一定的影响。

第一节 X线检查技术 PPT课件

第一节 X线检查技术 PPT课件

(ⅲ)性能:增感屏的性能有二个方面:
①增感率
②对影像效果的影响
3)屏-片组合
屏-片组合成像性能的优劣表现在X线照片影 像与输入的X线信息影像的差别上,差别越小, 屏-片组合的信息传递功能就越好。屏-片组合 的信息传递功能通过MTF的测定来客观评价。
(2)影像增强器-电视系统
7.其他因素 当使用传统的屏-片组合进行摄影时,胶片处理条件
影响着照片的密度值,显影液就是影响感光效应的 重要因素。显影液的性能取决于显影液的配方、pH 值、显影时间和显影温度。一般讲,显影液浓度高、 pH值高、温度高相对感度高。在激光打印技术中, 照片的密度与照射激光的强度有正相关关系。
二、摄影条件的制定
2)间接型FPD:是一种以a-Si(非晶硅)光电二极 管阵列为核心的X线影像间接型FPD。
(ⅰ)基本组成:a-Si FPD基本组成是由CsI闪烁 体(cesium iodide scintillator)层、a-Si光电二极 管阵列、行驱动电路、列读取电路以及图像信号读 取电路等部分构成。
2)特性:IP主要结构是荧光物质层,它对放 射线、紫外线的敏感度远高于普通X线胶片, 摄影后IP上的潜影会因光的照射而消退,避 光不良或漏光的IP上的图像会因储存的影像 信息量减少而发白。
IP具有以下特性: (ⅰ)发射与激发光谱 (ⅱ)时间响应特征 (ⅲ)动态范围 (ⅳ)存储信息的消退 (ⅴ)天然辐射的影响
3.摄影距离
焦点至探测器的距离称为摄影距离,或称源像 距(source-image distance, SID)。焦点至 胶片的距离,简称为焦-片距(focus-film distance;FFD)。在感光量计算公式中SID 就是r。在摄影的有效范围内,探测器上得到 的感光量与SID的平方成反比。

医用X线胶片(X线检查技术课件)

医用X线胶片(X线检查技术课件)
1
S=
(D min+1.0)
• 相对感度(比感度)
• 即与感光度的设定值为100的特定胶片相对比较 。相对感度的概念更有利于X线摄影条件的正确 选择。
• X线胶片相对感度的计算方法,是以产生密度 Dmin+1.0的胶片A的曝光量对数值(lgEA)与胶 片B的曝光量对数值( lgEB )之差的反对数值乘 以100。
• (4)距离测定法的优缺点: • 优点是接近X线摄影实际,其测量参数也就更具
指导意义。与其它阶段曝光方法相比重复性好, 也可以根据特性曲线的使用目的选择曝光点,自 由度较大。
• 缺点是需要足够的测试空间和大容量X线管,操 作时间长。
(五)感光材料的感光性能
• 1.本底灰雾(最小密度Dmin) • 感光材料未经曝光,而在显影加工后部分被还原
• (2)阶段曝光中焦—片距的确定:
• 首先要设定曝光级数以及二个阶段曝光距离的曝 光量对数比,求取实际的焦点-胶片距离。一般在 40~400cm之间取7级或11级或21级。
焦—片距、相对曝光量对数值及相对曝光量关系
焦—片距(FFD)
相对曝光量对数值( lgRE)
相对曝光量(RE)
320.0cm
• (2)保护层 • (3)背层:由无光层和UV吸收层组成。 • (4)基层:又称片基,为175um厚的聚酯
材料构成。
直接热敏片成像过程
• 1、通过热力头对热敏片加温; • 2、受热后的微型胶囊膨胀,通透性增加; • 3、发色剂进入胶囊与显色剂作用并变色; • 4、发色完成后胶囊冷却,停止发色。
2.铝梯定量测定
器材: 1、X线机; 2、待测试用X线胶片; 3、铝梯; 4、透射式光学密度计。
铝梯
透射式光学密度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肢摄影检查技术一、四肢摄影注意事项1.认真阅读摄影申请单,明确检查目的,正确选择摄影体位。

2.四肢长骨摄影时,应包括上、下两个关节,病变局限在一端时,应至少包括邻近病变一端的关节,以明确其解剖位置。

3.为诊断需要在同一张照片上显示正位和侧位影像时,应使肢体方向一致,照片显示的关节面应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4.上、下肢摄影体位摆放时,上、下肢正位基本为前后位(手、腕关节、锁骨为后前位);上肢侧位基本为肢体内侧靠近暗盒(肩胛骨为外侧靠暗盒),下肢侧位则均为肢体外侧靠近暗盒,要求冠状面与暗盒垂直。

5.对外伤患者进行摄影时,应尽量采用改变X线中心线方向或移动摄影床床面等方式,以适应摄影体位的要求。

6.婴幼儿骨关节摄影,常规同时摄取双侧影像,以便对比。

成人骨关节摄影需摄对侧肢体影像时,摄影条件应与被检侧相同。

7.较厚部位摄影时,应使用滤线栅装置,并且应考虑阳极效应的影响。

应根据被检部位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照射野,暗盒大小应充分包括被检部位的软组织。

焦―片距取75~90cm。

8.摄影时去除衣物、异物、敷料,应注意对被检者的X线防护。

二、X线摄影位置(一)上肢1.手:1)手正位(1)体位:病人坐于摄影床一侧,手掌面及腕部置于暗盒面上,第三掌骨置于中心。

各手指稍分开。

(2)中心线:第三指的掌指关节,垂直入射暗盒中心。

(3)显示部位:拇指的掌指骨斜位,其余四指的掌指骨及关节、腕部诸骨及桡掌关节与尺桡关节均呈正位。

2)手侧位(1)体位:病人坐于摄影床一侧,手及前臂尺侧紧贴暗盒面,手呈侧位。

拇指沿掌面伸直,其余四指并拢。

将第五指的掌指关节放在暗盒中心。

(2)中心线:第二指的掌指关节,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3)显示部位:第二至第五掌骨、指骨相互重叠的侧位影像,拇指正位影像。

3)手后前斜位(1)体位:病人坐于摄影床一侧,手掌面朝下斜放在暗盒面上、五指自然分开稍弯曲,掌面与暗盒面成450角。

(2)中心线:第3掌指关节,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3)显示部位:第一至第五掌骨、指骨及掌指关节与指间关节斜位影像,第四、五掌骨基底部相互重叠。

2.腕关节1)腕关节后前位(1)体位:病人坐于摄影床一侧,前臂前伸,手半握拳,将腕部掌面朝下贴紧暗盒面中心。

(2)中心线:尺骨、桡骨茎突连线中点,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3)显示部位:腕关节的正位影像。

2)腕关节侧位(1)体位:病人坐于摄影床一侧,前臂前伸,手及腕部尺侧紧贴暗盒面,腕骨置于暗盒中心。

(2)中心线:第1掌骨基底部,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3)显示部位:腕关节侧位影像。

3)腕关节尺偏位(1)体位: 病人坐摄影床一侧,前臂前伸,手掌面平放在暗盒面上,腕部置于暗盒中心。

使被检侧手向尺骨侧偏转呈外展状。

(2)中心线:尺骨、桡骨茎突连线中点,垂直射入暗盒。

(3)显示部位:舟骨正位影像。

3.尺、桡骨1)尺、桡骨前后位(1)体位:病人坐于摄影床一侧,手掌朝上,前臂伸直置于暗盒,前臂长轴与暗盒长轴平行。

腕骨稍外旋,保持正位体位。

暗盒下缘包括腕关节、上缘包括肘关节。

(2)中心线:前臂中点,垂直射入。

(3)显示部位:尺、桡骨及腕关节与肘关节正位影像。

2)尺、桡骨侧位(1)体位:病人坐于摄影床一侧,手呈侧位拇指在上,肘部弯曲成90°角,尺侧紧贴暗盒面,肘部与肱骨远端贴暗盒面,腕关节及肘关节均包括在暗盒内。

(2)中心线:前臂中点,垂直射入。

(3)显示部位:尺、桡骨及腕关节与肘关节侧位影像。

4.肘关节1)肘关节正位(1)体位:病人坐于摄影床一侧,前臂伸直,手掌朝上,将肘部尺骨鹰嘴突放于暗盒中心并紧贴暗盒。

(2)中心线:肘关节中心,垂直射入。

(3)显示部位:肘关节及尺、桡骨近端与肱骨远端正位影像。

2)肘关节侧位(1)体位:病人坐位,手侧位拇指朝上,肘部弯曲成90°角并紧贴暗盒。

(2)中心线:肘关节垂直射入。

(3)显示部位:肘关节及尺、桡骨近端与肱骨远端侧位影像。

5.肱骨1)肱骨正位(1)体位:病人仰卧,被检侧上肢伸直,手掌朝上,上臂和肩部紧贴暗盒并与长轴一致,暗盒上、下缘包括肩关节与肘关节。

(2)中心线:肱骨中点,垂直射入。

(3)显示部位:肱骨、肘关节及肩关节正位影像。

2)肱骨侧位(1)体位:病人仰卧,被检侧上臂与躯干部分开并紧贴暗盒,肘关节弯曲,拇指向上,肱骨内、外上髁相互重叠呈侧位。

暗盒上、下缘包括肩关节与肘关节。

(2)中心线:肱骨中点处垂直射入。

(3)显示部位:肱骨及肘关节侧位影像。

6.肩关节肩关节正位(1)体位:病人仰卧,被检侧上肢伸直,手掌朝上,肩部紧贴暗盒面上。

对侧肩部垫高。

暗盒上缘与外侧缘超过肩上部及侧面软组织各2cm。

(2)中心线:肩关节垂直射入,屏气曝光。

(3)显示部位:肩关节正位影像。

7.肩胛骨1)肩胛骨正位(1)体位:病人仰卧,被检侧肩胛骨放置摄影床面中线处,紧贴床面,上肢外展,使肩胛骨充分显示。

对侧肩部垫。

暗盒上缘超出肩部、下缘包括肩胛骨下角。

(2)中心线:肩峰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中点,垂直射入,屏气曝光。

(3)显示部位:显示肩胛骨、肩关节等正位影像。

2)肩胛骨侧位(1)体位:病人站立于摄影架前,被检侧的侧胸壁后缘紧贴摄影架面板的正中线,手臂抱头转动身体,肩胛骨的内外缘与摄影架面板垂直。

暗盒上缘超过肩部,下缘包括肩胛骨下角。

(2)中心线:经肩胛骨内缘中点垂直射入,曝光时屏气。

(3)显示部位:肩胛骨侧位影像。

8.锁骨锁骨正位(1)体位:病人仰卧,被检侧锁骨中点放在摄影床正中线。

对侧肩部垫高。

(2)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角,锁骨中点入射暗盒。

屏气曝光。

(3)显示部位:锁骨影像呈平直状。

(二)下肢1.足1)足正位(1)体位:病人坐位,将足踏于并贴紧暗盒面。

(2)中心线:第三跖骨基底部,垂直入射。

(3)显示部位:足趾骨、跖骨及跖骨与三块楔状骨的关节面,舟骨及骰骨正位影像。

2)足侧位(1)体位:病人坐位,足外侧贴在暗盒面,足矢状面与暗盒面平行。

暗盒上缘包括足趾,下缘包括跟骨,与暗盒长轴一致。

(2)中心线:足中部,垂直入射。

(3)显示部位:足趾骨、跖骨及楔骨等侧位重叠影像,距骨、跟骨侧位影像。

3)足内斜位(1)体位:病人坐位,足底内侧贴暗盒面,向内倾斜。

足底面与暗盒面成30°角。

(2)中心线:第三跖骨基底部,垂直入射。

(3)显示部位:第一、二跖骨基底部重叠影像,第三、四、五趾骨、第三、四、五跖骨及骰骨、舟骨、距骨与跟骨斜位影像。

注:观察第一、二跖骨时,可摄足外斜位,即足向外侧倾斜30°角,第四、五跖骨互相重叠,第一、二、三跖骨斜位影像。

4)跟骨侧位(1)体位:病人坐位,被检侧足跟骨外侧紧贴暗盒,暗盒后缘包括跟骨后部,下缘包括足底部。

(2)中心线:跟骨内侧面中点,垂直射入。

(3)显示部位:跟骨及距跟关节、跟骰关节侧位影像。

2.踝关节1)踝关节正位(1)体位:病人坐位,被检侧腿伸直,跟骨紧贴暗盒,足的矢状面与暗盒面垂直。

(2)中心线:内、外踝连线中点向上1cm处,垂直入射。

(3)显示部位:显示胫腓骨的关节面及距骨的上面与内、外踝关节面构成的踝关节正位影像。

2)踝关节侧位(1)体位:病人侧卧,被检侧腿弯曲外踝贴紧暗盒面,足矢状面与暗盒面平行。

(2)中心线:内踝上方1cm处,垂直入射。

(3)显示部位:内、外踝重叠的踝关节侧位影像。

3.胫腓骨1)胫腓骨正位(1)体位:病人坐位,被检侧小腿伸直置于暗盒正中,并与暗盒长轴一致。

暗盒上缘包括膝关节,下缘包括踝关节。

(2)中心线:胫腓骨中点,垂直入射。

(3)显示部位:胫腓骨及关节正位影像。

2)胫腓骨侧位(1)体位:病人侧卧,被检侧小腿外侧贴紧暗盒,小腿的矢状面与暗盒面平行。

暗盒上缘包括膝关节,下缘包括踝关节。

(2)中心线:胫腓骨中点,垂直入射。

(3)显示部位:胫腓骨侧位影像。

4.膝关节1)膝关节正位(1)体位:病人坐位,被检侧膝关节伸直置于暗盒上,膝部正中矢状面与暗盒面垂直。

(2)中心线:髌骨下缘,垂直入射。

(3)显示部位:膝关节正位影像。

2)膝关节侧位(1)体位:病人侧卧,被检膝关节外侧贴紧暗盒,膝部矢状面与暗盒面平行。

(2)中心线:髌骨下缘,垂直入射。

(3)显示部位:膝关节侧位影像。

3)髌骨轴位(1)体位:病人俯卧,被检侧膝部屈曲,使膝部矢状面与暗盒面垂直。

(2)中心线:髌骨上、下缘射入暗盒中心。

(3)显示部位:髌骨轴位影像,用于观察髌骨纵向骨折。

5.股骨1)股骨正位(1)体位:病人仰卧,被检侧股骨正中矢状面与床面正中线重合。

暗盒上缘包括髋关节,下缘包括膝关节。

(2)中心线:股骨中点,垂直入射。

(3)显示部位:股骨及两端关节正位影像。

2)股骨侧位(1)体位:病人侧卧,被检侧股骨外侧贴紧床面,股骨矢状面与床面平行。

暗盒下缘包括膝关节,上缘尽量多包括股骨上端。

(2)中心线:膝关节及股骨所包括部分中点垂直射入。

(3)显示部位:膝关节及股骨中下段侧位、股骨上段及髋关节斜位影像。

6.髋关节1)髋关节正位(1)体位:病人仰卧,被检侧髋关节放置在床面正中线处。

下肢伸直两脚尖靠拢,双足跟稍分开。

(2)中心线: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垂线向外2.5cm处垂直射入。

(3)显示部位:髋关节正位影像。

胸部摄影检查技术一、胸部摄影注意事项1.认真阅读摄影申请单,正确选择摄影体位,常规为站立位,对于外伤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可根据情况采用半坐位或仰卧位进行摄影。

2.胸部主要检查肺脏时,常规取后前位与侧位;主要检查心脏时常规取后前位、左侧位、右前斜位与左前斜位,为观察左心房与食管的关系,须口服医用硫酸钡。

3.检查肺部时中心线经第4、5胸椎平面垂直射入暗盒;检查心脏时,中心线经第6、7胸椎平面垂直射入暗盒。

4.胸部摄影焦―片距为:站立后前位检查肺180cm,检查心脏200cm;侧位、斜位均为150 cm。

5.肺部及膈上肋骨应摄取深吸气后屏气像;心脏应摄取平静呼吸下屏气像。

6.胸部摄影的曝光时间需短,以避免心脏搏动所引起的肺组织运动性模糊。

7.肺部照片主要观察肺纹理和肺实质影像,常规肺部摄片所需摄影条件较小。

心血管照片主要观察心脏与大血管形态,心脏摄影较肺部摄影需增加管电压5~10kV。

8.摄影时去除衣物、异物、敷料,应注意对被检者的X线防护。

二、X线摄影位置1.胸部1)胸部后前位(1)体位:病人立于摄影架前,双脚分开,前胸紧贴摄影架,头稍后仰并下颌置于片盒上缘。

两手背放在髂骨处,上臂及肘部内旋。

暗盒包括两侧胸壁和两侧膈肋角。

(2)中心线:两侧肩胛骨下角连线中心,水平射入。

深吸气屏气曝光。

(3)显示部位:肺叶及肋骨与纵隔、心脏正位影像。

2)胸部前后位(1)体位:病人取仰卧位。

暗盒置于背部并贴紧后背,两手放于髂部肘部弯曲,向内旋。

暗盒上缘超过肩部,两侧胸壁及膈肋角包括内在。

(2)中心线:两侧乳头连线中点,垂直射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