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检查技术一
胸部X线检查技术(胸廓、心脏摄影)(X线检查技术课件)

• 2.中心线 向头端倾斜10°~15°角,经剑突与 脐连线中点射入探测器。
3.标准影 像显示胸部 膈下肋骨正 位影像,肋 骨清晰可见, 对比良好。
膈肌 肋骨 第12胸椎 第1腰椎
膈下肋骨正位
肋骨斜位
• 目的 : • 观察腋中线附近肋骨的影像。 • 照射野选择: • 12×15或14×17英寸,探测器置于摄影架
• 3、膈上及膈下肋骨摄影最好分别曝光, 膈下肋骨应采用滤线器摄影;
• 4、胸廓摄影应在摄影时注意屏气; • 5、尽量使病变部位贴近胶片。
(七)胸骨正位
摄影目的: 观察胸骨正位的骨质影像。
照射野选择: 8×10英寸或8×10英寸,探测器直放于
摄影床上,下方垫高5㎝。 摄影距离:
焦—皮距,45—50㎝。
主动脉压迹
左主支气管压迹
左心房压迹
主动脉段 肺动脉段 心室段
(四)心脏Leabharlann 前斜位摄影目的 用于观察左心室、右心室、右心房及胸部主动脉 的形态。
照射野选择 12×15英寸或12×15英寸,探测器直放于摄影架 上。
1.体位设计 被检者斜面向摄影架前站立。左侧胸壁紧贴
摄影架,躯体冠状面与摄影架呈60~65°角。 右臂上举,屈肘环抱头部,左臂内旋伸向后下 ,手背置髋后。摄影架上缘包括第7颈椎,下缘 包括第12胸椎,探测器左右两侧缘包括右前及 左后胸壁。
体厚与入射点、中心线倾斜角的关系
胸廓前后径(㎝) 入射点距胸椎棘突距离(㎝)
15
6.0
16.5
6.3
18
6.5
19.5
6.7
21
6.8
22.5
6.8
24
6.9
X线摄影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

X线摄影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X线摄影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学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和无创性,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广泛使用。
为了保证X线摄影检查的质量,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下面将介绍X线摄影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的要点。
一、X线摄影检查技术要点1.准备工作在进行X线摄影检查之前,应对患者进行询问、解释和征得同意,明确检查部位和目的。
同时需要确认患者是否有可能怀孕,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机器设备使用的X线设备应符合相关的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标准,具有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
同时需要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和检修,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
3.技术操作(1)检查姿势:根据检查部位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检查姿势,保证患者的舒适度和检查效果。
(2)曝光因素:选择合适的曝光参数,如管电压、电流、曝光时间等,保证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3)技术安全:在进行X线摄影检查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防护衣、手套和保护屏等,保护操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4.图像处理获取到的图像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调整,如调整亮度、对比度、锐度等,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1.定期校准X线设备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包括曝光量和图像质量的校准。
校准的目的是保证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提高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2.定期质量评估定期对进行X线摄影检查的设备进行质量评估,包括评估图像的对比度、清晰度、噪声等指标。
评估的结果能够及时发现设备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改进。
3.定期设备维护定期对X线设备进行维护,包括清洁设备表面、检查设备的机械部分是否正常运转、检查连接线是否松动等。
定期的维护能够保持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减少故障和异常情况的发生。
4.人员培训和持续教育总结起来,X线摄影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的要点包括准备工作的规范、机器设备的选用和维护、技术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图像处理的合理性以及质量控制的定期校准、质量评估、设备维护和人员培训。
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够提高X线摄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更精准的参考。
胸部X线检查技术(透视、胸部摄影)(X线检查技术课件)

光时间不超过0.1秒,使心影清晰。
6. 两侧肺部密度相比悬殊的患者,可用高kV 技术摄影。
7. 明确摄影目的,肺片主要观察肺纹理和肺 实质影像。心片主要观察心血管形态。
8. 成像野大小12×15英寸或14×17英寸,小儿 视具体情况酌减。
二、透视操作技术
一般取站立位,先从正位开始,先观察胸部全貌,然后 按顺序逐一观察,对所发现的病变作重点观察。
1.平静呼吸时,观察两侧胸廓是否对称;两侧肺 野、肺纹理及透光度;肺门的大小、密度和位置。 两侧肋膈角是否锐利;两侧横膈形态、位置及运动 情况;纵隔的轮廓及位置有无改变;心脏大血管有 无异常。 2.深呼吸时,观察肺通气有无障碍,纵隔有无移 动及横膈运动等情况。
·
3.标准影像显示
胸部侧位影像,肺 部、膈肌及前后胸壁 ,胸骨及胸椎呈侧位 像。膈肌前高后低, 从颈部到气管分叉部 ,能连续追踪到气管 影像。
(六)站立胸部前凸(前弓)位
摄影目的 为胸部正、侧位的补充位置,主要用于显示肺
尖、锁骨下区及右肺中叶的病变。 照射野选择
12×15英寸或14×17英寸 摄影距离
标准影像显示 为胸部正位影像,两胸锁 关节对称,上部四个胸椎 清晰可见,肩胛骨投影于 肺野之外,肺门阴影结构 可辨,肺纹理清晰可见, 乳腺和左心影内可见肺纹 理,膈肌包括完全且边缘 清晰,肋膈角锐利,心脏 纵隔边缘清晰锐利。
肺尖 上腔静脉
肺门
乳头 横膈
胸部后前位
主动脉弓 肺动脉
左心室 心尖
(二)仰卧胸部前后位
体外金属物体对影像的影 响
(一)站立胸部后前位
摄影目的 观察胸廓、肺部、纵隔及膈肌的病变,
普通X线摄影检查技术

前后方向 (anteroposterior;A-P)
背腹方向 (dorsoventral;D-V)
后前方向 (posteroanteri精o品r课;件P-A)
冠状方向:X线束从被检者身体的左、右方向 射入,中心线并与冠状面平行。 右、左方向(right left;R-L) 左、右方向(left right; L - R)
2、
坐位
3、仰卧位 卧位
4、俯
5、侧卧位
6、右前斜位 位
7、左前斜
8、右后斜位 位
精品课件
9、左后斜
精品课件
二、四肢体位
1、屈、伸位 2、内旋、外旋位 3、内收、外展位
精品课件
一、一般摄影方向
矢状方向 冠状方向 斜方向 水平方向 轴方向
摄影方向
精品课件
矢状方向:X线束从被检者身体的前、后方向 射入,中心线并与矢状面平行。
体厚超过15cm或用60kV以
片均需加用滤线器。
精品课件
4.曝光条件的选择 X线机特性、暗室技术、胶片特性、增
感屏特性、滤线设备的使用及环境温度; 被检者的年龄、性别、体厚、体质、病变 性质及诊断要求等,都是曝光条件选择时 要考虑的因素。
精品课件
5.中心线与斜射线的运用 一般情况下中心线要垂直于暗
盒照射,使被照体的投影变形最小,但 对于某些部位,为避开影像的重叠或满 足于肢体的生理及病理弯曲,可将中心 线倾斜或利用斜射线进行投照。当倾斜 中心线照射时,要对暗盒位置做相应调 整。
精品课件
6.X线管、肢体、暗盒的固定 普通X线摄影中要获得清晰的
影像,必须在曝光时使X线管、被照体、 胶片三者固定。被检部位可用压迫带、沙 袋、棉垫及泡沫砖等固定,并满足拍摄体 位的要求及被检者的舒适。摄影位置摆设 完毕,要锁紧X线管和片盒托盘固定钮。
X线检查技术

X线检查技术X线图像是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组成。
这些不同灰度的影像反映了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及病理状态。
这就是赖以进行X线检查的自然对比。
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人为地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便产生人工对比。
因此,自然对比和人工对比是X线检查的基础。
一、普通检查包括荧光透视和摄影。
荧光透视(fluoroscopy):简称透视。
为常用X线检查方法。
由于荧光亮度较低,因此透视一般须在暗室内进行。
透视前须对视力行暗适应。
采用影像增强电视系统,影像亮度明显增强,效果更好。
透视的主要优点是可转动患者体位,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如心、大血管搏动、膈运动及胃肠蠕动等;透视的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费用较低,可立即得出结论等。
主要缺点是荧屏亮度较低,影像对比度及清晰度较差,难于观察密度与厚度差别较少的器官以及密度与厚度较大的部位。
例如头颅、腹部、脊柱、骨盆等部位均不适宜透视。
另外,缺乏客观记录也是一个重要缺点。
X线摄影(radiography):所得照片常称平片(plain film)。
这是应用最广泛的检查方法。
优点是成像清晰,对比度及清晰度均较好;不难使密度、厚度较大或密度、厚度差异较小部位的病变显影;可作为客观记录,便于复查时对照和会诊。
缺点是每一照片仅是一个方位和一瞬间的X线影像,为建立立体概念,常需作互相垂直的两个方位摄影,例如正位及侧位;对功能方面的观察,不及透视方便和直接;费用比透视稍高。
这两种方法各具优缺点,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二、特殊检查体层摄影(tomography):普通X线片是X线投照路径上所有影像重迭在一起的总和投影。
一部分影像因与其前、后影像重迭,而不能显示。
体层摄影则可通过特殊的装置和操作获得某一选定层面上组织结构的影像,而不属于选定层面的结构则在投影过程中被模糊掉。
其原理如图1-1-6所示。
体层摄影常用以明确平片难于显示、重迭较多和处于较深部位的病变。
x线检查技术名词解释

x线检查技术名词解释
X线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通过使用X射线辐射来获取人体内部的影像信息。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评估疾病、判断病变的位置、形态和大小,从而指导治疗和手术决策。
在X线检查中,一个X射线机器会产生一束高能量的X射线,这些射线会穿过人体组织,然后被放置在身体后面的X射线探测器捕捉到。
通过对射线的吸收程度的测量,可以生成一个黑白的X射线影像,显示出人体内部的骨骼、器官和其他组织结构。
在X线检查中,有一些常见的技术名词需要解释:
1. X射线机器,用于产生X射线的设备,通常由一个发射器和一个探测器组成。
2. X射线探测器,用于捕捉穿过身体的X射线的设备,可以将射线转换为电信号。
3. X射线影像,通过对射线的吸收程度的测量,生成的黑白影像,显示人体内部的结构。
4. 骨骼,X射线检查中最常见的结构之一,骨骼可以显示出骨折、畸形和关节疾病等问题。
5. 器官,X射线检查可以显示出人体内部的器官,如肺部、心脏、肝脏、胃肠道等,从而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6. 对比剂,在一些特殊的X线检查中,医生可能会使用对比剂来增强影像的可见度,例如钡餐或碘剂。
7. 放射学医生,专门从事解读和分析X射线影像的医生。
8. 辐射剂量,X射线检查中使用的辐射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辐射剂量,医生会根据病情和检查需要来评估辐射风险。
总之,X线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使用X射线辐射来生成人体内部的影像,帮助医生诊断和评估疾病。
X线摄影检查技术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三章 X线摄影检查技术 第一节 X线摄影基本参数
一、感光效应与摄影参数
感光量:E 将此相对固定的感光因素综合用k表示,则感光效应公式 可简化为: E = k·(Vn·I·t)/r2 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焦-片距是根据病变情况需 要经常变动的四个感光因素,习惯上称为曝光参数,狭义 的 “X线摄影条件”。
一、感光效应与摄影参数 二、摄影条件的制定与应用 三、数字化X线摄影条件的应用 四、优质X线照片的标准
11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三章 X线摄影检查技术 第一节 X线摄影基本参数
一、感光效应与摄影参数
感光效应:
X线通过人体被检部位后,使感光系统(屏-片系统、透视 荧光屏、透视影像增强器、IP板、平板探测器等光电转换 系统)感应有效X线,并由此产生诊断所需的影像效果。
普通检查:
X线透视
X线摄影
2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三章 X线摄影检查技术 第一节 X线摄影基本参数
X线摄影检查技术概述
1、X线透视: 定义:将被检者置于X线球管与荧光屏之间,通过转动被检 者身体,多方位、多角度动态观察,立即得到检查部位形 态及功能信息的检查方法。 原理:X线的穿透作用、荧光作用、机体的自然对比; 分类: 暗室透视:荧光屏式; 明室透视:电视透视(影像增强器)→数字化透视。
E = k·(Vn·I·t·S·f·Z)/(r2·B·Da)·e-μ d V:管电压 n:管电压指数 I:管电流 t:曝光时间
S:胶片感光度或成像因数 f:增感屏的增感率
Z:靶物质原子序数
r:摄影距离
B:滤线栅曝光量倍数
D:射野的面积
e:自然对数底
μ :组织X线吸收系数
普通X线摄影检查技术ppt课件

普通X线摄影检查技术
第一节 X线摄影基础知识
普通X线摄影检查技术
一、X线摄影专用术语
★摄影位置:被照肢体、X线中心线方向、X线胶 片三者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摄影体位:为达到摄影目的,而使被检查者身 体所形成的空间位置。 ★摄影方向:X线摄影时中心线 穿过被检肢体的方向。
解剖学姿势(标准姿势)
人体直立 两眼向正前方平视 双下足并拢,足尖向前 双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 掌心向前
普通X线摄影检查技术
基准轴线与面
垂直轴
基准轴线(体轴):人体位于标准姿势时的轴线。
垂直轴:上至头顶,下至尾端并垂直于
地平面的轴线。
矢状轴(腹背轴):自腹侧面到达背
侧面,与垂直轴线呈直角交叉,与地
冠
1.眉间:两侧眉弓的内侧端之间。
2.鼻根:鼻骨与额骨相接处。
3.外耳孔:耳屏对面的椭圆形孔。
4.枕外隆凸:枕骨外面的中部隆起
5.乳突尖:耳后颞骨乳突部向下呈 鼻根 乳头尖状。
6.下颌角:下颌骨后缘与下缘相会 内眦
处形成的钝角。
鼻尖
口角
颏尖
普通X线摄影检查技术
眉间
外眦 眶下缘 瞳间线 鼻翼
下颌角
基准线
体位
一、基本体位
1、立位 3、仰卧位 5、侧卧位 6、右前斜位 8、右后斜位
2、坐位 4、俯卧位
7、左前斜位 9、左后斜位
普通X线摄影检查技术
普通X线摄影检查技术
二、四肢体位
1、屈、伸位 2、内旋、外旋位 3、内收、外展位
普通X线摄影检查技术
一、一般摄影方向 矢状方向 冠状方向 斜方向 水平方向 轴方向
摄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