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糖友睡前血糖正常,凌晨却飙升!医生称:这种现象很危险!
糖尿病熬夜引起血糖波动不可小觑,保证睡眠质量助力血糖平稳!

糖尿病熬夜引起血糖波动不可小觑,保证睡眠质量助力血糖平稳!展开全文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工作压力的增加,很多人会有熬夜的习惯。
但其实大家都知道,经常熬夜是会给身体带来伤害的,特别是糖友。
有些糖友反应自己平时都会严格的用药和控制饮食,但血糖依然不够稳定的,那建议糖友们可以关注一下自己的作息时间,是否熬夜情况严重。
如果有这种情况,糖友们就应该警惕,多半是熬夜惹的祸。
熬夜危害多经常熬夜会使身体的正常代谢活动受到干扰,会让自己身体的一些激素分泌增多,也就会导致血糖跟着上升。
而且经常熬夜会让第二天的精神变差,也会让内分泌失调。
若是偶尔的熬夜,第2天往往会因为缺眠而让自己的情绪不稳定,不稳定的情绪也容易影响血糖水平。
有研究发现情绪的波动跟血糖的波动有很大的关系,当情绪不能够稳定时,血糖也会上升而不能下降。
熬夜会使得肝脏转化、储存功能会下降,导致机体不能充分地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糖原储存起来,导致大部分分解产物停留在血液中,进而影响血糖。
而经常熬夜会过度的消耗精力,这也会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个体减少,让血液循环变慢,在血液循环变慢的情况下会让糖类及其它的营养物质不能很好的运输到机体的各个器官,就会让各个器官得不到充分的糖供应而让血糖过低,容易导致反跳性高血糖的出现。
而且有研究证明,凌晨4:00到早上9:00的时候是血糖最容易上升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不按时起床吃药进食容易让血糖陷入紊乱中,特别是一些需要注射胰岛素的糖友,如果在晚上经常熬夜而在第二天睡懒觉就会让自己不能及时注射胰岛素,就会让血糖直线上升。
而且有些糖友在早上会通过运动的方式降低血糖,如果熬夜会让自己第二天没有精神运动,也就会让血糖不能通过运动下降,也跟着上升不稳定。
除了血糖以外,熬夜对于血压来说也有很不利的影响。
血压在一天中呈现着一定规律的波动性。
通常情况下,血压在夜间比较低,凌晨血压急剧上升,白天基本上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而且多数人的血压会出现有双峰,一个是上午的6:00~8:00,另一个是下午的4:00~6:00。
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却升高!到底咋回事?医生为你解惑

空腹⾎糖正常,餐后⾎糖却升⾼!到底咋回事?医⽣为你解惑有不少⼈会有这些疑问:明明空腹时⾎糖正常,⽽餐后⾎糖却升⾼。
这到底是为啥?其实这叫做糖耐量异常,俗称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危险信号。
在门诊,医⽣多建议病⼈作糖耐量试验,以揪出这个隐患。
糖耐量异常会转变为糖尿病吗?其实糖耐量异常的转归有三种:⼀种是转变为真正的糖尿病;⼀种是保持不变;还有⼀种是恢复正常。
有资料统计,近七成糖耐量异常病⼈会转变成糖尿病病⼈。
其危害是显⽽易见的:糖耐量异常病⼈,⽐普通⼈群更容易患上糖尿病;⾎脂代谢异常(如⾼胆固醇⾎症、⾼⽢油三酯⾎症等)、⾎压异常也较普通⼈群更容易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逐渐对⼼、脑、肾造成慢性损害。
糖耐量异常怎么办? 建议运动加上饮⾷控制。
1、有氧运动,多动腿糖耐量异常病⼈,选择能促进全⾯⾝⼼健康的运动形式最好,有氧代谢运动就是⼀个绝佳的选择。
有氧运动那么多,该如何选择呢?以下介绍⼏种基本活动,供⼤家参考:1.步⾏(倒步⾛、快⾛或登⼭)。
⾛路最安全、简便,同时也是最易坚持下来的运动。
它的特点是动作柔和,不易受伤,⽽且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进⾏。
2.跑步。
跑步被称为有氧代谢运动之王。
跑步不需要什么技术,也不需要⽤具和场地,只要有平整的道路、较⼲净的空⽓就可以了。
运动量的⼤⼩因⼈⽽异,适宜的运动强度是每分钟⼼率为170减去年龄数,每周坚持运动3~5次,每次15~20分钟。
3.游泳。
游泳是⽔浴、空⽓浴、阳光浴三者结合的全⾝运动,有⼈把它称为21世纪锻炼⾝体的最佳运动。
游泳的局限性是对场地有要求。
除⾮你有天天接触游泳池的可能,不然,长期坚持锻炼是有困难的。
此外,骑车和有氧健⾝操也可以尝试。
2、限甜限脂,管住嘴糖耐量异常病⼈除了要多动腿(运动)外,还要管住嘴。
饮⾷上要限制热量摄⼊(控制主⾷量,每⽇400克左右),限制甜⾷、动物性脂肪及饱和脂肪酸含量⾼的脂肪摄⼊,但要供给⾜够的蛋⽩质。
可以选择瘦⾁类,包括猪⾁、⽜⾁、鸡鸭的瘦⾁部分以及鱼⾁、虾、兔⾁、甲鱼等含脂肪少的动物性⾷物。
黎明现象血糖有多高

黎明现象血糖有多高文章目录*一、黎明现象血糖有多高*二、为何会发生“黎明现象”*三、“黎明现象”应采取的措施*四、黎明现象可能机理黎明现象血糖有多高1、黎明现象血糖可通过每小时检测一次夜间1-3点的血糖进行分辨。
如果血糖值在6.0mmol/l左右,那就是黎明现象。
2、如果把一天连续测得的糖尿病人血糖值,连接画成图,就会发现:糖尿病人的血糖一天有两个高峰。
第一个,从凌晨4点开始,血糖逐渐上升,到早晨7、8点钟升至高峰,这种在黎明发生血糖增高的现象,称为黎明现象(DMDP)。
即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
为何会发生黎明现象1、生糖激素:我们把能促使人体血糖升高的一些内分泌激素统称为生糖激素,如:血清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皮质醇、胰高糖素等。
生糖激素从0点分泌开始增加,至早晨4~6点到高峰;下午5~7点出现第二个分泌高峰。
与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发生时间大致相一致。
在正常人,基础胰岛素的分泌会随着生糖激素的增加而增加,以保证血糖的正常。
可是,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有效地抵消生糖激素引起的生糖作用。
这种胰岛素分泌与生糖激素的分泌不协调,是产生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的基础。
大多数研究表明DMDP患者清晨血清GH水平升高为DP的主要原因,有人发现健康老年人GH分泌明显减少,其基础分泌仅为青年人的30%,且无明显DP发生。
2、用药因素:前一晚用药剂量不够,或服药时间过早,亦容易产生黎明现象。
3、如果血糖值低于3.9毫摩尔/升,那就属于苏木杰反应,如血糖一直平稳,黎明后出现血糖升高,血糖值在6.0毫摩尔/升左右,则为黎明现象。
若为前者,应减少晚餐前或睡前胰岛素剂量;若为后者,则适当加大胰岛素剂量,且要使其作用维持到黎明前后。
黎明现象应采取的措施1、早餐前降糖药提前在6点服,早餐也随之提前在6点半左右。
血糖高的人,晚上会出现4个症状,若一个没有,说明血糖控制得很好

血糖高的人,晚上会出现4个症状,若一个没有,说明血糖控制得很好展开全文糖尿病,是一种大家耳熟能详的疾病,然而在以前,糖尿病是一种老年病,也可以说是一种“富贵病”!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变得越来越高,并且,患糖尿病的人也越来越年轻化!因此,我们要注意的,就是要时刻控制饮食,注意糖尿病的症状,做好预防准备!“医生,求求你救救我的儿子,他才14岁啊!”抢救室外,一对父母苦苦声声恳求。
这名半夜被送过来的男孩名叫小正(化名),今年上初二,163的身高,体重却达到了190斤!而小正的病,却是糖尿病引起的急性肾衰竭!紧接着,医生一边为小正控制血糖,一边进行肾衰竭治疗,忙碌到了天亮,才将小正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而对于小正的疾病,医生也有些奇怪:这么小的一个孩子,怎么会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呢?这时,小正的父母才说出了原因:两年前,小正的体型只是偏胖,小升初考试结束以后,小正想要放松一下,就去找表哥玩了几天,表哥喜欢喝可乐,经常买来与小正一起喝。
结果小正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每天都要喝很多可乐,出门走在街上,也要买一瓶可乐。
小正的爷爷心疼孩子,就为小正整箱得批发可乐。
然而自从喝上了可乐,小正就越来越胖,吃得多还经常喊饿,小便的次数也越来越多!父母见了,只是觉得小正奇怪,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小正已经患了老年人才有的糖尿病,直到这天晚上,小正去厕所小便,突然晕倒才引起了父母的警觉!听到这个原因,医生也是一阵无语,痛斥父母:你们太无知了,这明显是糖尿病,谁说糖尿病之后老年人才会得啊!医生:晚上出现4种症状,要注意血糖升高1、腿抽筋腿抽筋的原因有很多,老年人晚上睡觉前经常腿抽筋,可能是钙流失过多,或者是血值太高导致的血管堵塞,引起的腿部抽筋。
除此之外,血糖太高时,若引起了血管疾病,也会出现腿抽筋的现象!因此,患有糖尿病的人若出现腿抽筋,首先要考虑血糖升高。
2、皮肤发痒加重血糖的升高,皮肤下的葡萄糖也会跟着升高,就会出现皮肤的瘙痒的情况,尤其是到了晚上,症状会更加严重。
黎明现象与苏木杰反应

黎明现象与苏木杰反应作者:暂无来源:《糖尿病新世界》 2013年第10期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各种并发症,许多糖尿病患者都是先出现了并发症状到医院检查,才发现糖尿病的。
糖尿病并发症几乎可以涉及到人体的每一个系统组织,血糖过高如果影响到心脏会引发冠心病,影响大脑则会引发脑梗塞,影响到眼睛则会引发眼部病变,影响到神经会引发周围神经病变,影响到下肢会引发下肢血管病变,影响到肾会引起糖尿病肾病,出现蛋白尿、血尿,这些都属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如果糖尿病病情急剧加重,还有可能引发以恶心、呕吐、腹痛、脱水、昏迷为主要症状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在众多并发症中,糖友们分不清楚黎明现象和苏木杰反应,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黎明现象所谓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人在清晨出现高血糖的现象。
这种高血糖现象,与糖尿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有密切关系,一般在凌晨3点左右血糖开始升高,持续到上午8~9点。
黎明现象大多数发生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少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也可以发生。
黎明现象的发生与体内的多种内分泌激素有关,如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等,这些激素与胰岛素有相互拮抗作用,可使血糖稳定在一定水平,保证人体的需要。
生长激素的分泌主要在午夜熟睡后渐升高,糖皮质激素在晚上12点后分泌渐增加,而糖尿病人的胰岛β细胞已受损害,不能分泌足量胰岛素来拮抗,因而就会出现黎明时血糖异常升高。
另外,精神紧张、睡眠不好也可在黎明时出现血糖升高。
某些糖尿病人服用降血糖药物过量时,可在夜晚出现低血糖后反应性血糖升高,或由于降糖药用量不够,在整个晚上至次晨的血糖居高不下。
以上两种高血糖的治疗与黎明现象血糖升高完全不同。
为了明确诊断,必须全面了解出现血糖升高前一天晚上所表现的症状,如果前晚深夜出现乏力、心慌、饥饿、出汗等低血糖现象,多为反应性高血糖,则应减少晚餐前降糖药物剂量,若无上述表现,而尿糖、血糖持续较高,此为降血糖药剂量不足所致,需增加晚餐前降糖药剂量。
血糖的黎明现象是怎么回事

血糖的黎明现象是怎么回事文章目录*一、血糖的黎明现象是怎么回事*二、血糖的黎明现象临床处理血糖的黎明现象是怎么回事1、黎明现象指的是在黎明时分(或夜间结束时)出现自发性血糖升高现象,在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都能发生。
由于夜晚结束时肝脏葡萄糖的生成,发生黎明现象2型糖尿病患者大约在凌晨3点至4点时,血糖水平从最低值开始自发性升高。
非糖尿病个体不会发生此现象,因为正常人能自动调节内源性胰岛素生成来对抗肝脏葡萄的生成。
2、从凌晨4点开始,血糖逐渐上升,到早晨7、8点钟升至高峰,这种在黎明发生血糖增高的现象,称为“黎明现象”(DMDP)。
即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
血糖的黎明现象临床处理1、一般治疗消除患者的精神负担,改善和加深睡眠,合理饮食、运动治疗和选用降糖剂,改善INS敏感性等,均有利于DMDP的控制。
2、INS治疗2.1、速效INS的应用有人将DMDP患者早餐前皮下注射(SC)的速效INS和早餐提前至黎明时应用,也有人于黎明前肌注速效INS或夜间持续静滴速效INS均取得一定疗效,但因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不易为患者所接受;较好的方法为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II)治疗过程中,于黎明时分增加速效INS用量,但开环式CSII缺乏持续血糖监测易发生低血糖反应,闭环式SCII价格昂贵不易推广。
2.2、中效INS的应用晚餐前(17:30)SC中效INS有人于晚餐前SC中效INS可有效地控制DM患者DP,多选用作用高峰持续时间较长的Monotard 和Lente,若晚餐前与速效INS混注降低晚餐后高血糖更有利于DMDP的控制。
晚睡前(21:00)SC中效INS有人于夜晚睡觉前SC中效INS成功地治疗了DM。
患者的DP且疗效明显优于晚餐前应用,可选用Monotard或Lente甚至作用高峰持续时间较短的NPH。
血糖突然升高什么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血糖突然升高什么原因
导语:如今社会当中很多人们都老是出现三高的情况其中有一种就是血糖。
也有很多人非常注意自己的身体常常每隔几个星期就会自己去测血糖。
然而血糖
如今社会当中很多人们都老是出现三高的情况其中有一种就是血糖。
也有很多人非常注意自己的身体常常每隔几个星期就会自己去测血糖。
然而血糖突然升高这个问题有时候非常的困扰着大家。
毕竟人们都不知道这为什么?血糖突然升高这个问题非常的让家里边的人也跟着担心害怕。
为了让大家多了解这方面的医学知识今天我们就讲一下关于这个问题。
引起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以以下几列为突出:
①剧烈精神刺激,如大喜、暴怒或悲伤等情绪波动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
②饮食过量、暴饮暴食后血液中游离的葡萄糖增多,使血糖升高。
③剧烈疼痛、严重外伤、全身麻醉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也可使血糖升高。
④重症糖尿病病人停用胰岛素后,由于高血糖引起高渗性脱水,血容量减少,刺激肾上腺素分泌而产生反应性高血糖。
⑤突然受寒冷刺激,肾上腺素分泌也增多,加速糖原分解,导致血糖升高。
⑥感染及某些药物,亦可影响血糖,使之升高。
糖尿病患者通过治疗血糖一般都能保持在一个比较恒定的水平,但有时也会突然升高。
北京国医堂中医研究院恒康中医医院糖尿病科沈春玉主任医师提醒广大患者,日常生活中除了饮食保持血糖的相对平衡外,更要注意个人的心里情绪影响以及外界环境、其他药物的不良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有一种现象叫苏木杰

有一种现象叫苏木杰作者:暂无来源:《糖尿病新世界》 2012年第8期自从得了糖尿病之后,糖友的生活中就离不开一个词——血糖。
积极锻炼、严格控制饮食、按时吃药、坚持监测……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它。
而作为糖友的生活焦点,血糖却像一个娇气的孩子,有任何不顺心就可以跟糖友“闹脾气”。
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各种小脾气让糖友觉得无力招架。
就连老唐这个抗糖明星也受够了它的折腾。
最近一次见到老唐是在小区的花园里,远远看见他一个人坐在长椅上,佝偻的背影散发着说不出的落寞。
原来的老唐不是这样的,他一直是小区里的抗糖明星,大家都佩服他血糖控制得好,更羡慕他的那种乐观心态。
眼前这个苍老落寞的背影,和之前谈笑风生的老唐简直判若两人。
言语中,感到了老唐自责不已,他说自己本来血糖控制得很好的,每天平稳的血糖曲线就像一颗定心丸,让自己觉得虽然得了病也可以过正常的生活。
凭着自己对糖尿病和胰岛素的理解,老唐偶尔自己调整胰岛素的用量,由于很小心,倒也没出过什么问题。
最近老唐发现自己早起的血糖有点高,所以自己就擅自加大了自己晚餐前胰岛素的用量。
本以为血糖能归于平稳,不料晨起血糖不降反升。
出现这样的状况,老唐慌了,他觉得血糖高了还是自己控制得不好,要不就是饮食控制效果不理想,要不就是胰岛素的剂量还是少。
所以当天晚上,老唐又一次给自己加了剂量。
结果,依然是晨起血糖很高。
面对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结果,老唐觉得很无奈,除了继续曾加胰岛素量他想不到其他办法。
在家人的苦苦劝说之后,老唐来到医院。
医生的建议是减少晚餐前胰岛素的剂量。
老唐将信将疑,但也遵照医生的指示做了。
“ 还好,血糖降下来了。
” 老唐如是说:“ 要不是自己擅自增加胰岛素剂量,也不会出现这次状况,多年的平稳血糖,被我自己的自以为是害了。
如果因此引起更严重的后果,就真是追悔莫及了。
”苏木杰现象每一项真理提出的前提都是详细的论证,“ 苏木杰现象” 也一样。
20世纪30年代,那时候的糖尿病比现在更让医生头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糖友睡前血糖正常,凌晨却飙升!医生称:这种现象很危险!
谭爷爷是一位老糖友,对于测血糖一直都非常上心。
这段时间,谭爷爷发现自己的血糖出现了异常,明明睡前测的血糖是正常的,但是早上起来时测却偏高。
“吃完晚饭后我就没有再吃东西,血糖怎么还会高呢?”谭爷爷非常不解,于是前往医院询问医生。
通过动态血糖监测,医生发现谭爷爷是典型的糖尿病“黎明现象”。
黎明现象
1
激素、药物,导致“黎明现象”
所谓“黎明现象”,是指糖友的睡前及夜间血糖正常,但在凌晨4~7点出现高血糖的现象。
我院内分泌科陈小燕主任指出,人体内除胰岛素是降糖激素外,其他激素都属于升糖激素,通常情况下,凌晨4点以后正是人体多种激素的分泌旺盛期,如肾上腺皮质素、胰升血糖素、生长激素等都在此时进入峰值,如糖友的胰岛功能差,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对抗升糖激素的作用,则会出现血糖水平增高,从而造成“黎明现象”。
此类多出现在Ⅰ型糖尿病和素功能衰退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数量很少。
此外,陈小燕主任提醒糖友们,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可能呈现像“黎明现象”的空腹高血糖。
如糖友有焦虑、抑郁或神经衰弱等;糖友熬夜或夜间工作;药物因素,如服用糖皮质激素类等升糖激素类药物;某些抗真菌药物、抗焦虑药物、免疫制剂等也会不同程度增加胰岛素抵抗的程度,进而造成“黎明现象”。
2
夜间高血糖,增加血栓风险
“黎明现象”的存在,提示患者整晚处于高血糖状态。
陈小燕主任提醒,夜间高血糖的危险性远远大于白天高血糖,由于夜间人体处于睡眠状态,血液流动速度缓慢,此时高血糖更容易引发血栓形成,增加心梗、中风、猝死等的风险。
所以患者发现早晨空腹血糖等于甚至高于睡前血糖时,一定要重视。
由于“黎明现象”多不会给患者带来显著不适,所以只有当糖友测量全天不同时间血糖,尤其是测量睡前和空腹血糖时,才能及早发现。
专家指出,临床中发现很多糖友只测空腹血糖,或早餐后2小时血糖,忽视睡前血糖,如此一来就容易忽略“黎明现象”的存在。
3
动态血糖监测,证实“黎明现象”
当糖友们发现早晨空腹血糖等于甚至高于睡前血糖时,并不能简单地推断是“黎明现象”。
想要证实“黎明现象”,糖友还要测量夜间2~3点的血糖值,如数值正常,则可能为“黎明现象”。
如是低血糖,则可能是苏木杰现象(也称为反应性高血糖现象)。
陈小燕主任提醒,虽然“黎明现象”与苏木杰现象都会造成早晨空腹高血糖,但其治疗方法完全不同,如误将苏木杰现象当做“黎明现象”治疗,很可能造成生命危险,所以糖友一定要明确鉴别。
陈小燕主任告诉糖友们,测量夜间2~3点血糖值,最准确的方法是测量动态血糖,它能帮助发现整个夜间甚至于全天的血糖波动情况。
如患者没有条件,也可由家属在不惊动糖友的情况下,在夜间2~3点间起夜帮助其测量。
但用此种方法测量值没有动态血糖准确。
4
睡前用降糖药或中效胰岛素
如糖友被证实为“黎明现象”,通常需要在睡前加服降糖药,或是使用中效或长效胰岛素。
陈小燕主任指出,中效胰岛素的达峰时间大约在6~8小时,在晚上10点注射中效胰岛素,其作用高峰时间刚好与升糖激素分泌高峰重合,从而可有效控制血糖稳定。
糖友们还要找准导致“黎明现象”的原因。
如因熬夜,则需改正睡眠习惯;如因药物,则要根据药物性质调整治疗方案。
糖友由于其他疾病服用中长效激素类药物,如在中午或晚上服用则很可能造成“黎明现象”,而调整到早上服用,能最大限度减少“黎明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