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 第五分册 第30课 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免费】
《第30课 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第五分册_2024-2025学年

《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在20世纪30年代,英法等西方国家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采取了何种政策?A. 军事对抗B. 同盟合作C. 妥协退让D. 中立自保2、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绥靖政策的顶峰?A. 柏林危机B. 慕尼黑阴谋C.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D. 波兰战役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绥靖政策未能阻止哪一国家的侵略扩张?A、意大利B、德国C、日本D、苏联4、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点,同时也是“集体安全”试图失败的一个重要标志?A、慕尼黑协定B、德国吞并奥地利C、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D、日本占领中国东北5、在20世纪前半叶,英法等西方国家对外推行绥靖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 缺乏有效的军事手段B. 怕引起战争的高度消耗与破坏C. 企图通过牺牲小国利益来保全自身利益D. 期望与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合作,以实现全球霸权6、以下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该条约有效遏制了纳粹德国对苏联的侵略B. 该条约使英国和法国面临巨大的战争压力C. 该条约使得英法准备牺牲波兰的利益D. 该条约使得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得以形成统一战线7、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A.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B. 德国吞并奥地利C.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D.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8、下列关于“集体安全”的说法,正确的是:A. 集体安全是英法等国在二战爆发后提出的对外政策B. 集体安全是英法等国在二战爆发前提出的对外政策C. 集体安全是苏联在二战爆发后提出的对外政策D. 集体安全是苏联在二战爆发前提出的对外政策9、下列关于绥靖政策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哪一项描述是不正确的?A、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步伐B、增强了国际社会的安全感C、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D、导致了世界大战的提前爆发 10、为什么说“集体安全”在20世纪30年代末遭遇失败?A、由于各国只关注自身利益,忽视了共同安全B、苏联的加入使得安全协议变得更加稳固C、国际联盟在应对法西斯侵略时发挥了重要作用D、所有国家都成功实施了反法西斯战争11、绥靖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A、积极发展与盟国关系,共同对抗侵略B、敷行妥协让步,迎合侵略者的无理要求C、加强军备,积极备战,准备解放被侵略国家D、通过外交手段,强制侵略者停止侵略12、1938年慕尼黑阴谋آ发生的原因是什么?A、英法美等国家担心与德国发生战争,不愿承担战争风险B、德国在侵略过程中需要更多的领土,进行战略调整C、英法认为德国是自己的盟友,不应该干涉内政D、苏联希望避免战争,不希望战争挑起者是其盟友13、以下哪位领导人的政策被视为绥靖政策的一个重要体现?A. 约翰·肯尼迪B. 温斯顿·丘吉尔C. 弗朗茨·冯·帕彭D. 塞姆·乌斯特14、以下哪个事件是绥靖政策导致“集体安全”失败的直接原因?A. 诺曼底登陆B. 慕尼黑协定C. 华沙条约签订D. 波兰战役15、绥靖政策达到顶点的标志是下列哪个事件?A、慕尼黑会议B、华沙条约组织成立C、波茨坦公告D、《大西洋宪章》16、关于集体安全体系的失败,下列哪一项不是其失败的表现?A、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签订B、波兰、奥地利被德国吞并C、英法对德国入侵波兰的绥靖政策D、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上海)高中历史 第五分册 第30课 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免费】

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德国毁约扩军的具体表现,轴心国集团的建立;了解绥靖政策的背景、《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教材文本的解析和相应史料的解读,进一步学习全局思考问题,辨证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对二战前的国际形势有更客观,全面的了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深刻理解绥靖政策的实质,了解在国际关系中采取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是不可取的。
正是这种极端的民族利已主义,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回顾这一教训,对当今调整地区冲突和反恐斗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集体安全的失败。
难点:绥靖政策的实质。
[教学设计](见附页)[课后记]第九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入上一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世界。
当1929—1933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各国由于自身的政治经济条件不同,解困之道也各不相同。
其中,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发挥国家在经济与社会中的调控作用,缓解了危机;而意日德三国则?——先后建立法西斯体制,走上了对内独裁与对外扩张之路。
随着日德两国确立法西斯专政、亚欧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20世纪30年代,世界战略格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法西斯政权无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对内实施高压独裁统治,对外积极谋划新的世界战争,疯狂侵略扩张,并最终挑起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6年,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61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参战。
对于法西斯国家挑起的这样一场战争,丘吉尔却是这样认为的:不需要的战争!从来没有一次战争比这次战争更容易加以制止的了,假如当初我们采取共同的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安全的话,这个灾难也许不会降临在我们头上。
(上海)高中历史 第五分册 第30课 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免费】

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苏联构建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 2、苏德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苏方代表莫洛托夫 在《苏德互不侵犯 条约》同意德国的 要求,就签订两国互不侵犯条 约举行谈判。图为斯大林在莫 斯科会见德外长里宾特洛甫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
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三:
(1)国防部队中的服役系以普遍兵役为依据。 (2)德国和平陆军包括业已并入的警察部队在内,由12个 军团和36个师组成。 (3)有关普遍兵役的补充法律将由德国国防部长拟定后请 德国政府决定。
——《德国国防法》(1935年3月16日)(节录)
3、进军莱茵非军事区
4、德、意、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构
建轴心国战争体系(1936-1937)
二、绥靖政策
1、法国构建欧洲集体安全的政策
材料五: 1934年2月法国现实主义政治家巴尔都出任外交部长,
在其他内阁成员的推动下,形成“大联盟”的外交方针。 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对德国的毁约扩军行动采取强硬立场,不承认其合法性; (2)坚决维护国联,维护欧洲现存的国际秩序和领土边界; (3)加强法国的欧陆同盟体系; (4)创建一个由若干区域性防御公约和互助条约构成的欧洲集 体安全体系。
——引自(美)帕尔默•科尔顿著《近现代世界史》(下册)
材料七: 德军当时……只有四十三个师可以部署在捷克斯洛伐 克等地。而当时捷克斯洛伐克有四十五个师,拥有数达百万人 的武装力量……加上当时法国有一百个师的兵力。捷、法加在 一起,兵力超过德国人一倍以上。在兵力对比上,德国实际上 处于劣势。 9月27日,德军参谋本部给希特勒送了一份备忘录。……得 出结论说:“纵使小小的捷克斯洛伐克单独作战……也能抵抗 三个月;假如它得到外援,则德军实在无力两线作战。”
华东师大版历史第五分册第九单元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教学设计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价值观。
2.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要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也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历史小论文撰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原因及其对现实国际局势的启示。
2.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总结等形式,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3.教学目的: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同时,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价值观。
4.教学拓展:
(1)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与绥靖政策、集体安全相关的历史资料,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
(2)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结合现实国际问题,对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进行深入探讨,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3.教学目的: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课堂练习
1.练习内容:设计针对本节课知识点的选择题、简答题和应用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学方法:采用个别提问、小组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氛围。
第30课 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第九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兴起与结盟改变了战略格局。
突破与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为成为这一时期外交舞台上的焦点。
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开始,法西斯国家不断拨动战争的火焰。
西方大国或坐视不理,或有意祸水东引,以致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人类的上空。
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各国协同作战,扭转战局,取得了胜利。
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一、德国毁约扩军: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3)撕毁《凡尔赛条约》,重建空军,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5)进军莱茵非军事区(1936)德意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构建“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国战争体系(1936-1937)法国构建欧洲集体安全政策:目的:压制德国扩张势头。
二、英、法绥靖政策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英、法等西方国家为了确保自身安全,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满足法西斯侵略欲望的政策(对法西斯侵略采取全面的姑息和纵容)。
1、背景:①和平主义思潮:一战的残酷性使和平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②英法政治经济军事势力削弱:一战及1929年经济危机使英法经济军事地位的削弱,存在畏战情绪③反苏反共:帝国主义强国对社会主义的仇视,希特勒制造唯有共产国际和苏联才是法西斯敌人的假象。
④英法是“凡——华体系”的既得利益者,不想破坏现状。
(一战后对德国的过分惩罚,使英法产生一定负罪感)2、根本原因:英法以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获得和平,来维护本国利益3、绥靖政策的顶峰表现:《慕尼黑协定》(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的影响:⑴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⑵英法忽视了战争的准备,导致战争初期受到严重损失。
⑶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
⑷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力量团结对敌。
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集体安全的落空1、背景:1)法西斯加紧侵略扩张,欧洲战云密布2)苏联构筑集体安全努力失败(1934年加入国联,1935年,苏法、苏捷互助条约)3)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签订《慕尼黑协定》,企图祸水东引4)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提议苏德和解,2、主要内容: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第30课 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优质PPT]
![第30课 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优质PPT]](https://img.taocdn.com/s3/m/10d60e8da5e9856a57126096.png)
——邱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3、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场我们不应受到的灾难。
我们将服从。……在我们之后,同样的命运也将 落到其他国家的头上。
—— 捷克斯洛伐克外长奥尔特博士
绥靖政策的危害
1、的我小在蛆慕虫尼。黑他已们领太教助懦过弱长达,气拉不焰第敢和发张动伯进伦攻这。些可怜
——希特勒在上撒尔斯堡高级军事会议上的讲话 2、由于捷克斯洛伐克的陷落,我们无疑地等于损
失达了兵相 工当 厂三 ,十 这五个个中师欧壮的第大兵二实力个力。最此重外要,的捷兵克工的厂斯也科让
给对方。 ——邱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3、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场我们不应受到的灾难。
我落们到将 其服 他从 国。 家的……头在上自我。食们其之果后,同样的命运也将
——茨威格
《昨日的世界》
希特勒用鲜血重新粉刷地球
各国对慕尼黑协定的评价
• 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没有一个征服者从 战场上得胜归来的时候曾带着比这更高贵的桂 冠。”
• 法国:《人民报》:“人们感到莫大的喜悦和满 怀希望。”“战争不会落到我们头上了。巨大的 灾难消除了。每个人都能享受秋天绚丽的阳光。”
b、内容: 割捷克的苏台德区 给德国
录像
每一个在英国经历了那三 天的人当时都觉得那会议好 极了。 在最初的时候,所有 的人都激动地感激他(张伯伦)。 人们在录音机里首先听到的 是“为了我们时代的和平” 那篇消息,它向我们受考验 的一代宣告:我们可以再次 在和平中生活,可以逍遥自 在,可以为建设一个美好的 新世界出力。
—— 捷克斯洛伐克外长奥尔特博士
大国责任的缺失 1、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2、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8.23
五第30课 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2、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1)含义:妥协避让,避战求和。
(2)表现:默许德国吞并奥地利
奥地利的新主人阿道夫-希特勒在维也纳受到热烈欢迎
二、英法绥靖政策
1、法国构建欧洲集体安全的政策失败
2、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1)含义:妥协避让,避战求和。
(2)表现:默许德国吞并奥地利
《慕尼黑协定》
張伯倫以「英國財政大臣」 的身份出現在1933年的《時 代周刊》封面。
一、德国毁约扩军
1、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 1933
2、重建空军,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3、进军莱茵非军事区1936 4、日本扩大侵华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德意日构建轴心国集团 挑战凡 华体系
冲击凡 尔赛体 系
二、英法绥靖政策
1、法国构建欧洲集体安全的政策失败
2、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1)含义:妥协避让,避战求和。
(2)演说反映出英国政府的态度如何? (3)这反映了英国政府的什么政策?
总结
绥靖政策在欧洲有哪些表现?
“我们对一个强大邻邦压境的小国,无论 抱有多大的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 一切的使整个不列颠帝国去卷入一场战争。如 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 话,那也必须为了 比这更为重大的问题。……只要战争还没有开 始,总是有希望防止它爆发的。你们知道,我 正在为和平努力到最后一刻。” ——1938.9.27英国首相张伯伦的广播演说 (1)张伯伦在针对什么事情而发表广播演说?
背景:英法绥靖政策;
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
内容:互不侵犯;
德国和苏联外长在1939年8月23日在莫斯科 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三、《苏系的努力
(1)加入国联
(2)苏法、苏捷互助条约
第30课 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世界和平是不可分 割的,爱好和平的各国政府和人民只有同心协力, 共同维护,和平才能持久···世界各国应该承担起 ··· 更多的责任!
共生、共存、共赢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军事的限制
限制德国军备。规定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 其中军官不得超过4000人,解散总参谋部并不 得重新成立。禁止生产和输入坦克、装甲车等 重型武器;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海军限定只 能有主力舰和轻巡洋舰各6艘,驱逐舰和鱼雷艇 各12艘,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艇;海军总兵员 不得超过1.5万人,其中军官不得超过1500人。 德国还不能拥有陆海军航空兵力。
第30课 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一、法西斯国家挑战“凡—华”体系
(一)德国毁约扩军 1、1933年,希特勒退出裁军会议和国联,摆脱国际束缚 2、1935年,重建空军,实现普遍义务兵役制,公开撕毁 《凡尔赛和约》军事条款 3、1936年,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二)意大利和日本 1、日本加大侵华步伐 2、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3、三国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1936—1937年) ——构建“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绥靖政策的惨痛教训
1940年4月,德军只用4个小时灭亡丹麦。
1940年5月,德军占领卢森堡、荷兰、比利时。 1940年6月,德军占领挪威。 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 1940年8月,英国上空展开不列颠之战。 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规模空前的突然袭击。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 损失严重。 ……
德军进入苏台德区
苏台德区
莱 茵 区
德国
萨尔 区Leabharlann 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
希特勒:布拉格的情况是不能容忍的…... 然后将轮到波兰…...至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 它们当然应当属于德国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空 间……到1940年和1941年,德国将一劳永逸地 同自己的宿敌——法国清算。……当法国被击 败后,德国能轻而易举地确立对英国的统 治,……我们将以英法两国在美洲的领地为基 地,同美国……进行清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德国毁约扩军的具体表现,轴心国集团的建立;了解绥靖政策的背景、《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教材文本的解析和相应史料的解读,进一步学习全局思考问题,辨证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对二战前的国际形势有更客观,全面的了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深刻理解绥靖政策的实质,了解在国际关系中采取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是不可取的。
正是这种极端的民族利已主义,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回顾这一教训,对当今调整地区冲突和反恐斗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集体安全的失败。
难点:绥靖政策的实质。
[教学设计](见附页)[课后记]第九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入上一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世界。
当1929—1933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各国由于自身的政治经济条件不同,解困之道也各不相同。
其中,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发挥国家在经济与社会中的调控作用,缓解了危机;而意日德三国则?——先后建立法西斯体制,走上了对内独裁与对外扩张之路。
随着日德两国确立法西斯专政、亚欧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20世纪30年代,世界战略格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法西斯政权无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对内实施高压独裁统治,对外积极谋划新的世界战争,疯狂侵略扩张,并最终挑起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6年,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61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参战。
对于法西斯国家挑起的这样一场战争,丘吉尔却是这样认为的:不需要的战争!从来没有一次战争比这次战争更容易加以制止的了,假如当初我们采取共同的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安全的话,这个灾难也许不会降临在我们头上。
——丘吉尔丘吉尔认为是战争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这个结论是言之有据还是空穴来风,答案就在本课的内容中。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36页,开始今天的新课。
一、德国毁约扩军纳粹党在德国建立了独裁统治以后,必然要对《凡尔赛和约》的压制进行复仇,但由于仍受到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军事实力根本无法同战胜国对抗,外交和地缘格局上也处于被包围的局面,因此不敢冒险发动战争。
那么对于纳粹政权来说,此时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呢?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指出:对内“铸造神剑”,对外“寻觅朋友”。
其中“铸造神剑”指的是什么?发展军事力量,恢复德国的军事地位,突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
那么,希特勒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呢?1、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早在30年代初,纳粹政权就提出,要求实现“军备平等”:要么德国的周边国家裁军至德国的水平,要么允许德国重新武装。
结合材料回答,对此英国持什么态度呢?——既要求德国周边国家裁军,又允许德国增强军事力量。
1933年3月16日,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在裁军会议上提出一项被称为“麦克唐纳方案”的裁军公约草案,要求法、波、意三国各自把陆军从现有水平裁减到20万,允许德国陆军在5年内从10万扩充到20万。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为什么英国是这样的反应?英国自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一直推行“扶德抑法”的均势外交,此时仍然延续这一政策。
对于英国提出的方案,法国勉强接受,但是要求把过渡期从5年延长到8年。
从英法的回应来看,希特勒似乎达到了目的,然而,他的最终目标根本就不是“军备平等”!他趁机做出毁约扩军的第一个冒险举动。
1933年10月14日,德国政府致电裁军会议主席,声称由于“拥有庞大武装的国家”既不裁军,又不满足德国军备平等的要求,因此德国不得不退出裁军会议。
“拥有庞大武装的国家”显然是指哪国呢?——法国。
紧接着,10月19日德国又宣布退出国际联盟。
通过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德国摆脱了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对它的束缚。
2、重建空军,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5年1月,萨尔区经公民投票重归德国,希特勒大受鼓舞,决定乘机迈出毁约扩军的第二步。
这第二步又是什么呢?——重建空军,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3月,德国航空部长戈林向报界宣布德国已经重建空军,以此作为试探英国态度的“探测气球”。
西方国家没有做出强烈反应。
6天后,德国颁布《国防法》。
请看具体内容:(1)国防部队中的服役系以普遍兵役为依据。
(2)德国和平陆军包括业已并入的警察部队在内,由12个军团和36个师组成。
(3)有关普遍兵役的补充法律将由德国国防部长拟定后请德国政府决定。
——《德国国防法》(1935年3月16日)(节录)第119:(一)在1920年3月31日以后,德国陆军不应有步兵七师、骑兵三师以上……第173条:德国之强迫普及征兵制度应予废止,德国陆军仅以志愿服役者募因成之。
——《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28日)(节录)对照之前《凡尔赛和约》中的规定,这一举动说明了什么?——等于是公开撕毁了《凡尔赛和约》的军事条款,使德国扩军备战公开化和合法化。
3、进军莱茵非军事区但是此时的希特勒还有一后顾之忧,是什么呢?请快速阅读书本136页小字部分,然后告诉我!《凡尔赛和约》规定莱茵河东岸50公里为非军事区,德军不得设防。
德军轻举妄动发展军事力量或者在边界上有所行动,法国可以立即占领莱茵区,进而威胁纳粹政权。
该如何解除这一后顾之忧呢?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借口法国和苏联缔结《法苏互助条约》违反《洛迦诺公约》,下令德军共3万余人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对于此举,希特勒本人承认,下令进军后的48小时内处于“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为什么?因为当时德军规模扩军工作开始不久,军事力量同法国相比处于劣势,他曾决定遇到法国抵抗时立即撤兵。
但是法国并未抵抗。
为什么?经济危机打击下的法国正处于特种萧条之中,因而军费预算一减再减,最后决定不予反击。
而英国也不希望以强制性手段要德国军队撤出。
就这样,1931年到1936年,希特勒成功实施了“铸造神剑”的目标,冲击《凡尔赛和约》体系。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寻觅盟友的任务并没有完成。
为什么呢?4、德意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构建轴心国战争体系(1936-1937)德意之间还存在争夺奥地利的问题,所以1935年意大利同法国和英国签订协议,包围德国;德日之间也有矛盾,冲突在中国。
直到1936年西班牙战争爆发、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后,德国表示了支持,拉近了两国的距离;两国又在西班牙战争中紧密合作,才形成了德意联合的局面。
1936年日本以反共产国际的名义同德国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
一年之后意大利加入,形成了所谓“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过渡:面对法西斯的挑衅,法国和苏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构想。
那么法国是如何构想的呢?二、英法绥靖政策1、法国构建欧洲集体安全的政策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很多国家为确保自己的国家安全,防止战争再次发生,主张建立集体安全体系。
当时作为德国近邻和宿敌的法国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1925年与英、德等七国签订《洛迦诺公约》,以集体安全、互作保证的方式来维持欧洲的和平秩序。
到了30年代,希勒特的反法宣传和毁约扩军行动引起了法国公众的警惕和恐惧。
因此法国在1934年提出了针对性的外交方针,我们看大屏幕。
从这一方针的内容来看,法国准备如何压制德国的扩张势头呢?——寻求同东欧国家结盟,并且联合苏联。
构想不错!但为什么这一方针会以失败告终呢?在法国的这一外交构想中,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必须由主要欧洲大国参加。
但实际并未得到这些大国的热烈响应,而英国则继续推行它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扶德抑法”,对此不感兴趣。
失败也就成了必然。
在集体安全政策受阻的情况下,绥靖政策在英、法两国兴盛起来。
2、英法推行“绥靖”政策和慕尼黑阴谋什么是绥靖政策呢?我们一起来看137页的知识链接。
推行绥靖政策的是哪些国家?其绥靖的对象又是哪些国家?——推行绥靖政策的是英、法等西欧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绥靖的对象是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1937年以前,绥靖政策的表现为听任法西斯国家毁约扩军,1937年以后则是纵容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
我们以事实来证明。
1938年,德国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奥地利,冲破了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束缚,竟然没有受到英、法、美的干涉。
因此,希特勒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以武力相威胁,要求割占苏台德区。
面对德国的武力威胁,英法一方面逼捷克斯洛伐克让步,另一方面,英国首相张伯伦两次到德国,答应德国一次比一次多的领土要求。
为了解决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慕尼黑召开会议,而当事国捷克斯洛伐克被排斥在会议外。
会议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协定的内容我们看书本138页上面小字部分。
经过慕尼黑会议及其协定,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被英法出卖了。
这种做法在历史上被称为“慕尼黑阴谋”。
结合材料我们来看看,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是否能被制止?为什么?材料一:(捷克斯洛伐克)同法国有牢固的同盟关系,……它又同苏联结盟,而苏联是按照法国盟友所起作用的大小来提供援助的。
……捷克斯洛伐克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有重要的军火工业,还有防御德国的坚固工事。
……这些工事正好设在……苏台德区。
——引自(美)帕尔默•科尔顿著《近现代世界史》(下册) 材料二德军当时只能部署五十五个师,而且其中五个作战师和七个后备师必须放在西线,因而只有四十三个师可以部署在捷克斯洛伐克等地。
而当时捷克斯洛伐克有四十五个师,拥有数达百万人的武装力量……加上当时法国有一百个师的兵力。
捷、法加在一起,兵力超过德国人一倍以上。
在兵力对比上,德国实际上处于劣势。
9月27日,德军参谋本部给希特勒送了一份备忘录。
……得出结论说:“纵使小小的捷克斯洛伐克单独作战……也能抵抗三个月;假如它得到外援,则德军实在无力两线作战。
”——引自朱忠武等编著《德国现代史(1918~1945)》那么,英法为什么不支持自己的盟国,反而纵容德国侵略呢?材料三现在我们为了一个遥远的国家中我们完全不了解的民族之间所发生的争吵,在这里挖掘战壕,试带防毒面具,这真是多么可怕,多么不合理,多么不可思议!……我这个人,从心底里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
国与国之间的武力冲突,对我来说,好比一场恶梦……战争总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在我们投入战斗之前,我们必须明白,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1938年9月27日张伯伦广播演说张伯伦是绥靖政策最不遗余力的推行者,他本人也对此直言不讳。
从他的这段讲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惧怕战争,希望维持苟安局面是绥靖政策推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将祸水引向社会主义国家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