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清的婚礼服饰看中国的礼仪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风俗习惯明清时期的礼仪与娱乐活动

中国历史上的风俗习惯明清时期的礼仪与娱乐活动中国历史上的风俗习惯:明清时期的礼仪与娱乐活动中国历史悠久,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
明清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封建王朝,也有其特殊的礼仪与娱乐活动,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的礼仪、宴会、戏曲等不同方面,探讨这些风俗习惯的特点和影响。
1. 礼仪在明清时期,官方礼仪是非常重视的,礼仪规范了人们的社交行为和身份地位。
对于官员和贵族来说,礼仪是维系封建秩序和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
他们必须遵循严格的礼仪准则,如穿着特定的服饰、行走、鞠躬、言谈举止等,以示对上级的尊重。
除了官方礼仪,明清时期还有一些民间礼仪,如婚礼、丧葬、宴会等。
婚礼是一个重要的礼仪场合,需要遵循一系列规定,如嫁妆、婚车、婚宴等。
丧葬礼仪也非常讲究,需要进行一系列仪式以示对逝者的敬意。
2. 宴会明清时期的宴会是社交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展示主人身份和地位的重要场合。
各级官员和贵族常常在重要庆典、婚嫁、生日等场合举办宴会,以示荣耀和至高无上的权力。
宴会的准备工作通常需要提前安排,包括场地、座次、菜肴等。
在宴会上,人们需要按照规定的礼仪行为进食,如用特定的筷子、盘子、碗等,体现出尊贵与身份地位。
同时,举办宴会还需要邀请乐师演奏音乐,以增加宴会的气氛。
3. 戏曲明清时期的戏曲是人们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戏曲包括了很多不同的剧种,如京剧、越剧、豫剧等,各自有着独特的演唱方式、服装、道具和舞台布景。
京剧是当时最为流行的戏曲剧种之一,其扮演形态复杂多样,有武生、文生、净行、丑行等。
京剧融合了演唱、念白、唱腔、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戏曲表演通常在剧院进行,许多官员和富商会赞助戏曲演出,以显示他们的声望和财富。
同时,戏曲也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推广了中国古代文化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其礼仪和娱乐活动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和社会等级之间的关系。
古代婚嫁服饰

古代婚嫁服饰在我国不同朝代的婚礼习俗也有很大差别,在婚礼服饰方面也各有特色。
那么古代婚礼服饰都是怎样的呢?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古代婚嫁服饰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中国古代婚礼服饰1、周制昏礼服:爵弁玄端——纯衣纁袡周礼婚制中的礼服崇尚端正庄重,与后世婚制中有所不同。
昏服的色彩遵循“玄纁制度”。
【新郎服饰】爵弁,玄端礼服,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的韠,赤色舄(或履)。
【新娘服饰】礼服:正婚礼的时候,穿玄色纯衣纁袡礼服,拜见公婆时则宵衣。
*发饰:纚、笄、次。
新娘头戴“次”,以“纚”(宽二尺二,长六尺,古代二尺二约50厘米)束发,有一尺二长。
以周制婚服为蓝本设计的典雅版现代汉服婚礼——因为它用到了先秦以后的元素:帷帽2、唐制婚礼服:梁冠礼服——钗钿礼衣唐制婚礼服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唐制是男服绯红,女服青绿,所谓红男绿女是也。
【钗钿礼服】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在花钗大袖襦裙或连裳的基础上发展出钗钿礼服。
层数繁多。
穿时层层压叠着,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
日本的著名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过来的。
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钿钗礼衣常作为为唐代通用的归嫁礼服。
唐以后,繁复的钗钿礼衣有所简化,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花钗大袖衫。
3、明制婚服:九品官服——凤冠霞帔庶民女子出嫁时可享属于命妇衣装凤冠霞帔的殊荣,如同庶人男子亲迎可着九品官服一样。
据笑非说红色婚服起源于准庶人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但实际直到宋代,宫廷命妇的婚服还是青色。
“真红对襟大袖衫+凤冠霞帔”出现在明代比较肯定,这种起源很晚的婚服样式目前是国人心中理解的华夏婚礼服装,而且根深蒂固。
浅析明清时期的服饰文化变革与融合

浅析明清时期的服饰文化变革与融合明清时期是中国服饰文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服饰文化发生了许多变革与融合,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
本文将从时代背景、服饰风格、文化融合等方面,对明清时期的服饰文化变革与融合进行浅析。
一、时代背景在明朝时期,由于宣扬儒家思想,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尚礼重仪的风气,服饰也受到了礼仪观念的影响,男女服饰有明显的区别,服饰尺度相对保守。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明朝时期的服饰风格逐渐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侨服、崇尚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等。
而在清朝时期,由于满族的入主,服饰文化出现了新的变化。
满族的服饰文化影响了整个社会,汉族服饰也因此发生了一些变化。
清朝时期的服饰以“宽袍大袖”的特点为主,男女服饰也开始有了一些相似之处。
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清朝时期的服饰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元素,西式礼服、西洋化的发饰等。
二、服饰风格明清时期的服饰风格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明朝时期的服饰以华丽、厚重、绚丽为主,注重礼法,男服饰主要有袍衫、蟒袍、褶子、袄,女服饰主要有长衫、鱼尾裙、对襟、褙子等。
在服饰图案方面,明朝时期的服饰主要以龙、凤、花鸟等为主题,寓意吉祥、美好。
而清朝时期的服饰则以宽松、简洁、大气为主,男女服饰开始趋于统一,男子穿长袍、马褂、鹘印、长靴,女子穿旗袍、对襟、马面、小鞋。
清朝时期的服饰风格受到了满族的影响,服饰材质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舒适度,而且开始有了一些西式服饰的元素。
在服饰图案方面,清朝时期的服饰以花鸟、山水、绘画等为主题,寓意大气、灵动。
三、文化融合明清时期的文化融合对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时期,由于社会的繁荣和对外文化的交流,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发生了一些融合。
这种文化融合也表现在了服饰文化上,侨服的兴起,满族服饰的影响等。
在侨服的兴起方面,随着明朝时期对外贸易的兴起,一些侨胞纷纷回国或者去往外国,他们的服饰也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礼仪文化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礼仪文化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代中国的服饰与礼仪文化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观念,又反映了社会等级和身份地位的差异。
本文将介绍古代中国的服饰与礼仪文化,从衣着风格、礼仪仪式、服饰的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衣着风格古代中国的服饰风格历经了多个朝代和时期的演变。
总体来说,古代中国的服饰色彩丰富多样,面料讲究,设计独特。
男子的主要服装有衣、裤、袍、襕等,女子的主要服装有旗袍、褙子、裙和饰物等。
不同朝代和社会地位的人们在服饰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比如皇帝和贵族身穿的服饰更加华丽富丽,而平民百姓则以朴素实用为主。
二、礼仪仪式古代中国非常重视礼仪仪式,在各个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比如婚礼、葬礼、宴会等场合,都需要遵循特定的礼仪程序。
古代婚礼通常以“三礼”为主,即纳采、问名、纳吉。
葬礼中的礼仪讲究更为复杂,包括告别式、灵车队伍、阿片、烧香等环节。
而古代的宴会则有着严格的座次规定,每个人的身份地位都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坐位和受宠程度。
三、服饰的象征意义古代中国的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比如,明代的举人和进士身穿紫袍,象征着雄才大略;皇帝则穿黄色龙袍,代表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
同时,服饰还表示性别和职业。
古代女子穿旗袍,缠足,都是为了展现女子的温柔和优雅;而士人则喜欢穿文人服饰,以显示他们的学问成就。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礼仪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传统。
它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
通过研究古代中国的服饰与礼仪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形态和价值观,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千年来的文明成就。
保护和传承古代服饰与礼仪文化,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明清婚礼服饰看中国的礼仪文化

从明清婚礼服饰看中国的礼仪文化摘要:论文对我国的婚礼服饰问题展开了研究,主要从明朝的凤冠霞帔,以及清朝满汉融合、洋为中用为主题,探讨了我国的礼仪文化以及民族特性,感受了蕴含在我中华民族内部的优秀品质,以及几千年来我国深刻的历史积淀。
关键词:礼仪文化;历史;服饰;凤冠霞帔;明朝;晚清引言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特别是儒家的思想深深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
包括服饰,这一社会风尚的突出表现,当然也深深地烙上了礼制文化的印痕。
可以说这种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它们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这里面表现了我国传统优秀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意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
从婚礼礼服的角度讲表现得更为突出。
婚姻者所以合二姓之好也。
古代的婚姻不仅仅是对夫妻双方负责,而且而是对夫妻双方家族负责。
这种及其重视“家庭价值”的观念,与西方一些礼仪传统是不谋而合的,同样都是人类作为“情感动物”“社会成员”特殊的表现。
作为素称“衣冠王国”的中国,自周代至清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服饰也有着同样长的衣冠制度史。
本文这里主要对明清婚礼礼服进行回顾,从我国宏大的历史画卷中管中窥豹,感受其所蕴含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
1从“凤冠霞帔”谈明朝婚礼礼服说起传统的婚礼服饰,更多的人最熟悉的应该是彩绣龙凤的凤冠霞帔、大红盖头以及大红吉服。
《醒世姻缘传》如此描写婚礼的场景:“.......公服乘马,簪花披红,童寄姐穿着大红纻丝麒麟通袖袍儿,素光银带,盖着文王百子锦袱......”从这些典章文献里,我们还能看到一些明代婚礼礼服的印记。
唐代白居易在《霓裳羽翼舞歌》中咏到“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人们眼前会呈现一片“红红火火”的景象。
然而鲜有人知周代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红色,发展到隋唐以乃至南北朝时,一度出现过白色,宋代各种宫廷命妇们的六种礼服里,婚服为青色。
大红婚服其实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
明代起始将男子婚娶视为“小登科”,可饰九品官服,新娘能用凤冠霞帔。
明代嫁娶礼仪

明代嫁娶礼仪明代嫁娶礼仪篇一:明代礼仪首先发个至少是大家都知道的一般明清未出阁女子要在额前留刘海,不能绞清汗毛,头发一开始是把头顶头发扎起,其他头发扎成小辫子垂下来拿个红楼梦的图举例子!然后呢?长大一些,便把两鬓头发扎起,但是后面的头发要扎辫子垂下或者挽起,但是绝对不能拿簪子弄到头顶!那是已婚妇女发饰!然后就是已婚妇女了已婚妇女要开脸子,就是把脸上的汗毛和鬓角绞干净,就不能有刘海了,以及要把头发全部扎起来别误会,左边两个还没有开始做姿势是双手交叠放在小腹,目视下微屈膝记住左上右下,中国古人以左为尊,左右左右以及作揖也是这个道理,右手在左手上的是凶拜、大家闺秀笑的时候不能露牙!别给我扯什么豪放不羁古代这叫没礼貌,没家教大多摘自红吧作揖的正确手势是:作揖的基本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这样的作揖手势是“吉拜”,反之,“右手成掌,左手握拳”则为凶拜,一般用于吊丧。
中国古代讲究以左为尊(中国说左右是用“左右”这个词),直至今天,中国官方依然是继承这一传统的。
比如领导人的排序,二号领导人一定在一号领导人的左侧。
国际通行的惯例则是以右为尊(比如英语说左右是“rightleftright”),所以在接见外宾时,外宾都是坐在右侧的。
老版里面,不管男女老少,都注意这个问题,没有谁会随便右手抱左手弄个凶拜,请看:祭祖时,左手抱右手,吉拜篇二:明朝习俗史之婚姻习俗明朝习俗史之婚姻习俗发布时间:20XX-6-6阅读次数:468字体大小:【小】【中】【大】婚姻习俗明代的婚嫁制度与礼仪习尚,在继承传统礼制的同时,对古代礼制既有损益也有发展创新,表现出了明代的社会发展风貌。
如在婚制方面,明代的《会典》、《明史》等典籍中,对天子的纳后仪礼,皇太子的纳妃仪、亲王的婚礼、公主的婚礼、品官的婚礼、庶民百姓的婚礼以及婚俗中存在的纳妾、重婚、退婚、改嫁与冥婚、指腹婚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与限定。
其目的就是想利用礼制这个治理国家的精神武器,宣扬维护尊卑贵贱、上下有等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存在,从而企求达到封建国家的长治与久安。
中国的传统服饰和礼仪有何特点

中国的传统服饰和礼仪有何特点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其传统服饰和礼仪是中华民族众多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的服饰和礼仪在不同的地区和历史时期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却展现出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服饰和礼仪两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传统服饰的特点传统的中国服饰以华丽、色彩丰富、注重细节和纹饰为主要特点。
传统服装主要分为男女两种,其中男性的传统服饰通常包括长袍、褂子、对襟衫和马褂等,女性的传统服饰则包括旗袍、褙子、对襟衫和长衫等。
1. 颜色与纹饰的运用中国传统服饰善于运用各种鲜艳的颜色和丰富的纹饰,以展示独特的美感。
比如,红色通常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最吉祥的颜色,常用于婚礼和重大节日。
此外,龙、凤、花鸟等图案也经常出现在传统服饰上,这些图案通常具有寓意吉祥和祝福的含义。
2. 剪裁与款式的特点传统中国服饰注重柔美的剪裁和合适的身材比例。
男性服饰通常以直身剪裁为主,注重线条的简洁和平整;女性服饰则强调曲线美和娇小的腰身。
此外,袖子的形状也是传统服装的一个特点,有的袖子宽大飘逸,有的袖子修长而细腻。
3. 配饰的运用中国传统服饰还注重配饰的使用。
男性常常佩戴帽子、腰带和各种饰物,女性则可以搭配头饰、耳环和项链等,以增加服饰的华丽感和装饰效果。
二、传统礼仪的特点中国传统礼仪以尊重和和谐为核心价值观,体现出对家族、社会和寓意的尊重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细致呵护。
下面我将介绍几个传统礼仪方面的特点。
1. 恭敬尊重的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长辈和上级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通常会以鞠躬、磕头等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敬意和尊重。
这种尊重不仅体现在家庭中,也体现在社交场合和公共场所中。
2. 走亲访友的礼节中国人重视家庭和亲情,走亲访友是中国人传统的社交方式之一。
在走亲访友时,人们通常会带上礼物表示诚意和尊重,同时还需要注意进门时的顺序和姿势等社交礼仪。
3. 餐桌礼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非常重要。
中国古代婚服

2023/6/22
2023、6、22
元朝前旳资料查找—彭红 元朝后旳资料查找—王雪梅 PPT制作—彭红
2023/6/22
2023/6/22
元朝
女子梳着少妇旳发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 穿着崭新旳衣服。衣饰尚青、黑色,衣裙旳花边图 案与上衣旳高领。
2023/6/22
清朝
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旳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 清朝旳嫁衣也沿袭了明朝旳凤冠霞帔,虽然也是以 红色为主,但是婚服旳款式 则是以旗袍为模板了。
2023/6/22
2023/6/22
2023/6/22
2、唐,梁冠礼服-钗钿礼衣
到了唐代,婚礼服融合了先前旳庄重神圣和当世旳 热烈喜庆。唐制婚礼服是男服绯红,女服青绿,所谓红 男绿女是也。
2023/6/22
2023/6/22
3、明,九品官服-凤冠霞帔
到了明代,平民女子出嫁时也可享有属于贵妇衣装 凤冠霞帔旳殊荣,犹如平民男子迎亲可着九品官服一 样。这种婚服样式是目前中国人心中经典旳华夏婚礼 服装,而且这种认识根深蒂固。
2023/6/22
新郎衣饰:
爵弁,玄端礼服,缁衪纁裳,白绢单 衣,纁色旳韠,赤色舄(或履)。
在华夏礼义中,婚礼、祭礼等大礼场 合,能够向上越一级,就是说,士人正 婚礼,能够假越大夫级别,用纁色帷裳 (一般士级别不用纁色)
2023/6/22
新娘衣饰:
*礼服:正婚礼旳时候,穿玄色纯衣 纁袡礼服,拜见公婆时则宵衣。 *发饰:纚、笄、次。新娘头“次”, 以“纚”(宽二尺二,长六尺,古代二 尺二约50厘米)束发,有一尺二长旳笄。
2023/6/22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有白色旳婚礼服。据《东宫旧事》 记载,白衫不但用做常服,也可当做礼服。魏晋南北 朝如此大规模崇尚白色,且使用范围广泛,与当初玄 学盛行旳“以无为本,返璞归真、追求清新淡雅”旳 风还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明清的婚礼服饰看中国的礼仪文化陶晓慧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一班 1420090122 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特别是儒家的思想深深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
包括服饰,这一社会风尚的突出表现,当然也深深地烙上了礼制文化的印痕。
可以说这种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它们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这里面表现了我国传统优秀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意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
从婚礼礼服的角度讲表现得更为突出。
婚姻者所以合二姓之好也。
古代的婚姻不仅仅是对夫妻双方负责,而且而是对夫妻双方家族负责。
这种及其重视“家庭价值”的观念,与西方一些礼仪传统是不谋而合的,同样都是人类作为“情感动物”“社会成员”特殊的表现。
作为素称“衣冠王国”的中国,自周代至清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服饰也有着同样长的衣冠制度史。
本文这里主要对明清婚礼礼服进行回顾,从我国宏大的历史画卷中管中窥豹,感受其所蕴含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
从“凤冠霞帔”谈明朝婚礼礼服
说起传统的婚礼服饰,更多的人最熟悉的应该是彩绣龙凤的凤冠霞帔、大红盖头以及大红吉服。
《醒世姻缘传》如此描写婚礼的场景:“.......公服乘马,簪花披红,童寄姐穿着大红纻丝麒麟通袖袍儿,素光银带,盖着文王百子锦袱......”从这些典章文献里,我们还能看到一些明代婚礼礼服的印记。
唐代白居易在《霓裳羽翼舞歌》中咏到“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人们眼前会呈现一片“红红火火”的景象。
然而鲜有人知周代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红色,发展到隋唐以乃至南北朝时,一度出现过白色,宋代各种宫廷命妇们的六种礼服里,婚服为青色。
大红婚服其实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
明代起始将男子婚娶视为“小登科”,可饰九品官服,新娘能用凤冠霞帔。
明朝皇后礼服的冠饰有九龙四凤。
明神宗定陵出土了四顶凤冠,龙凤数目各不相同。
其中一顶为六龙三凤,龙在顶两端,口衔长串珠滴,似有戏凤之意。
霞帔也被叫做"霞披"、"披帛",以之艳丽如彩霞而得名。
披帛以一幅丝帛绕过肩背,交于胸前。
一般说来这是贵足所拥有的特权:二品命妇霞帔为蹙金绣云霞翟纹(翟意为长尾山雉);三、四品为金绣云霞孔雀纹;五品绣云霞鸳鸯纹;六、七品绣
云霞练鹊纹;而八、九品绣缠校花纹。
然而为何此代表阶级与身份的衣着,可以在婚礼礼服上出现呢?
《清稗类抄》记载“凤冠为古时妇人至尊贵之首饰,......明时,皇妃常服,花钗凤冠。
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凤冠者,相传谓出于明初马后之特典。
然《续通典》所载,......所谓凤冠霞帔,于典制实无明文也。
”这里可以看到并没有明文规定的,允许如此“贵族”之服可用于寻常百姓之家。
一般说来按照《大明律》与《大诰》里严苛的规定,也是明令禁止非法越级而服的。
在历史传说里,记载凤冠霞帔用于民间女子的婚嫁是明太祖朱元璋特许的恩典。
具体情况不得而知,然有一点可以确定的就是对于凤冠霞帔在民间女子婚嫁中使用,确实得了皇室的承诺与默许。
总的说来,明代社会物质财富是丰富的,技术是先进的。
江南蚕桑丝织业、丝绸织绣技高超缂丝、刺绣、织金、妆花、孔雀羽线等很多方法确实具有相当高超的水平。
服饰种类繁多、风采各异、蔚为大观。
服饰制度作为权利、阶级的附属品,等级森严,而且由于制度的限制也一定程度扼杀了“官家”服饰文化的发展。
明代凤冠霞帔能够得以在民间流行且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
这里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皇家对人民“婚庆”、“家庭”价值观的理解,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而且也反映出蕴含在劳动人民内部强大的智慧,表现了充满生机和变革力量的服饰繁荣景象,也能看出礼仪制度在我国悠悠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处处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清代婚礼服饰诠释着我国文化的包容性
满族建立清王朝的第二年,再次开始实行剃发易服。
清政府命令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
”与剃发相配合的是强行更改汉人服饰。
顺治九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正式执行,从那时起就禁止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
在明代男子都是蓄发挽髻,宽松衣,用长统袜、浅面鞋;而到了清朝,都是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
而且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清代小说家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八回恽来与咸水妹“择了吉日迎娶,一般的鼓乐彩舆,凤冠霞帔,花烛拜堂,成了好事。
”当时新娘婚服必须使用凤冠霞帔,不用凤冠霞帔已成为一种忌讳。
一是担心不吉利,二是有“不
是嫡妻”之嫌疑。
可以说,清代婚礼服饰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明朝的传统。
这点为何能够在清廷满服制度中存留呢?其后这里主要是由于汉族人民的长期抵制与满清政权的基本稳定使清政府考虑做出一些让步。
特别是接受了被人称为“从明从贼又从清,三朝元老大忠臣”的明代遗臣金之俊“十从十不从”建议,其中二条是:“男从女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
汉族女子婚嫁时穿红喜裙,红喜裙是用于婚嫁时的裙子的一种统称,式样主要有单片长裙及襕干式长裙,以大红色地绣花,上配石青或大红绣花袄褂,凤冠霞帔。
到了晚清,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倡导下社会上掀起了移风易俗思潮。
这股思潮从剪辫易服、禁烟禁赌到废除奴裨、男女平等和破除尊卑观念,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中国各大城市中,要求解放妇女、兴办女学、反对缠足、提倡天足。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男子反满要求恢复汉装,而辛亥革命以后汉族妇女反而以穿着旗袍为时尚。
“髻鬓钗朵满街香,辛亥而还尽弃藏。
却怪汉人家妇女,旗袍各各斗新装。
”反映出女子在服饰方面对美的追求起着主导作用,也反映出她们审美意识的变化,体现了女子自我解放意识的提高。
特别是在晚清末期,连婚礼上的装扮也发生了变化,新的文明婚礼中新娘常常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被衣绣红鞋绿袜一概不用。
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良多。
笔者在这里觉得感触最深的,是中华民族文化博大之精深,其实并不是汉族一家的荣耀。
炎黄子孙的发展与融合正是中国的多民族相交融的过程。
从婚礼服饰的变革上也展现了我中华民族广阔的胸襟,这种文化传统的传承过程,也在不断吸收新的营养。
比如满族与汉族服饰的融合,清末的洋为中用,都深深地体现了这一点。
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多现在女性喜欢穿旗袍参加婚礼,为自己的人生留下最美丽的一页。
中国服饰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是一种个人躯体文化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语言,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示着社会风貌。
今天丰富多彩的服饰也反映出服饰文化的繁荣。
婚礼服饰作为我国服饰文化的代表,彰显了我国重人文、重礼仪的文化传统,诠释了中华民族对家庭的重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兼容并包的民族性格,以及蕴含在劳动人民中的创造性。
看中国礼仪文化,品中华历史之厚重,作为炎黄子孙,感到由衷的关荣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