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研究论文
课题研究论文:人文护理干预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观察

123057 临床医学论文人文护理干预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人文关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方法将我科20xx年6月――20xx年6月收治的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48例行人文关怀模式,对照组48例行传统护理模式。
采用PANSS、N0SIE量表评分对两组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经过28d的护理,研究组PANSS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入院时(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N0SIE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入院时(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模式,符合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并能有效的促进患者症状的恢复,协助患者尽快的融入社会生活。
人文关怀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护理中值得推广。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xx年用于该疾病防治的医疗费用高达300多亿美元。
1994年,我国精神疾病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地区精神分裂症发病率达7.62%,接近欧洲发展中国家水平;农村发病率为4.34%。
随着我国社会生活水平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正不断影响和制约着国民生活质量,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公众健康问题之一。
现将我科20xx年6月――20xx年6月收治的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48例行人文关怀模式,对照组48例行传统的护理模式进行对比研究。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xx年6月――20xx年6月我院精神分裂症患者96例。
其中男性43例,女性53例;年龄20-50岁,平均(29.0土2.9)岁;病程(3.0±1.5)年。
人选患者均确诊为精神分裂症患者。
排除患有严重急慢性疾病及酒精药物依赖患者。
老年人便秘中的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护理医学论文】

第1篇:护理干预在老年人便秘中的应用便秘可区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
急性便秘由肠梗阻、肠麻痹、急性腹膜炎、脑血管意外等急性疾病引起;慢性便秘病因较复杂,一般可无明显症状。
按发病部位分类,可分为两种:①结肠性便秘:由于结肠内、外的机械性梗阻引起的便秘称之为机械性便秘,由于结肠蠕动功能减弱或丧失引起的便秘称之为无力性便秘。
由于肠平滑肌痉挛引起的便秘称之为痉挛性便秘。
②直肠性便秘:由于直肠黏膜感受器敏感性减弱导致粪块在直肠堆积。
见于直肠癌、肛周疾病等。
习惯性便秘多见于中老年和经产妇女。
1老年人便秘的原因职业和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不同职业患便秘情况也不同,于普林等[1]调查了北京等6个城市的老年人便秘流行情况,发现从事家务、行政管理、科教文卫等职业者患病率较高,分别为15.6%、13.4%、12.7%,工人和商企业人员患病较低,仅为10.1%。
李增金和刘世信等[21在北京、天津的调查研究显示军人、警察、无业者发病率较高。
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易发生便秘。
精神心理因素影响: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定、过度忧郁都是便秘发生的危险因素。
易怒、喜愁无常、焦虑、抑郁的老年人患便秘的多。
睡眠差、早醒、失眠多梦的老年人患便秘的也较多。
健康状况及运动情况:运动量少的老年人易发生便秘,体弱多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的老年人便秘发生率高于生活完全能自理者。
生活习惯影响:有的老年人没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忽视正常的便意,排便反射受到抑制,日久易引起便秘。
这也是产生便秘最常见的原因。
经常抑制便意不能及时排便者便秘的发生率高于不抑制便意及时排便者。
不定时排便老年人的便秘发生率高于定时排便者。
饮食过于精细少渣者,缺乏食物纤维令粪便体积减小,黏滞度增加,在肠内运动缓慢,水分过量被吸收而导致便秘。
药物的影响:便秘的老年人也可由长期滥用泻剂而引起加重便秘的情况。
年龄增长的因素:老年人唾液腺、胃肠和胰腺的消化酶分泌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结肠肌层变薄,肠平滑肌张力减弱,肠管的张力和蠕动减弱、食物在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过度被吸收而便秘。
课题研究论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护理干预

154944 临床医学论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护理干预【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患者加强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次1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从笔者所在医院20xx年9月-20xx年9月收治的患者中抽选,随机抽样分组后实施不同护理措施。
常规组90例实施基础护理,干预组90例实施综合护理,评定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干预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0.00%,常规组护理满意率为70.00%,干预组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加强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改善生活质量,应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doi:10.14033/ki.cfmr.20xx年9月-20xx年9月入院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1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从笔者所在医院20xx年9月-20xx年9月收治的患者中抽选,随机抽样分组后实施不同护理措施。
干预组90例中,男女比例6∶4,年龄30~78岁,平均(52.1±1.6)岁;轻型急性胰腺炎68例,重型急性胰腺炎22例;常规组90例中,男女比例7∶3,年龄31~79岁,平均(52.2±1.7)岁;轻型急性胰腺炎57例,重型急性胰腺炎33例。
两组患者的疾病程度、男女例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1.2.1 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胰腺炎疾病诊断,伴有程度不同的高烧、恶心、腹胀等症状;(2)取得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1)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患者;(2)肝、肾功能不全者;(3)代谢紊乱、药物过敏者;(4)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
脑卒中患者护理干预论文

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干预浅探【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
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100例,分组就常规护理(对照组)及整体护理干预(观察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干预前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护理,如病情观察、对症支持等。
观察组应用上述方案的同时,加强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心理干预患者疾病急骤发生,加之对预后过分担心,易产生焦虑、抑郁、烦躁等负性情绪,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沟通,向患者强调抑郁等负性情绪与脑卒中康复的不利影响,指导患者加强修养,注意塑造性格,心境保持平和,情绪稳定,乐观积极,学会自我调节,避免和消除抑郁或紧张。
可鼓励患者参与打牌、看电视、下棋、听音乐等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增强遵医依从性[1]。
1.2.2 健康宣教就脑卒中症状及危险因素向患者告知,需禁烟限酒、合理饮食,并掌握常用药物使用方法,明确早期康复开始的时间、意义及方法,加化指导,依据患者病情及特点对健康教育清单行个性化制定,向家属及患者发放,鼓励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积极配合。
1.2.3 康复干预应用分阶段护理模式,将患者按早期、非稳定期、稳定期划分,行针对性的训练,对肢体废用综合征的出现加以预防,减轻或减少异常行走方式,使患者的交流现状和功能性表达改善,进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2]。
具体包括:①②早期护理干预:可在病发后24-48h,患者病情稳定后行早期康复护理,除可使继发性神经损伤有效避免外,还利于下步训练。
具体为良姿位摆放,为对萎缩进行预防的有效手段;其次为挛缩预防:对瘫痪关节有规律的活动,3-4次/d,由上而下、由大关节至小关节进行,对挛缩的肌腱、肌肉、关节周围组织的牵伸幅度由小至大,至恢复主动运动功能;同时,按摩可促进淋巴回流及血液回流,减少肿瘤形成,采用安抚性质对心肌张力高的肌群行按摩操作,促其放松,肌张力低的肌群需揉捏和擦摩[3]。
糖尿病患者中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护理医学论文】

第1篇:糖尿病患者进行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年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到11.6%,且患病年龄趋于年轻化,预测到2030年将增长至3.66亿。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改变和促进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和关键,在糖尿病自我管理的“五驾马车”中,饮食治疗是防治糖尿病的基础。
传统的糖尿病饮食教育给予口头、图片式饮食知识宣教,步骤较多,计算比较繁琐,食谱固定,内容少;患者不易掌握和坚持,已不能满足患者需求。
因此,寻找简单、有效、个性化、患者乐意接受,易坚持的饮食治疗方式尤为重要。
本研究是有针对性地对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进行个性化综合的护理干预,取得很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年3月至年4月在本科住院及门诊的糖尿病患者。
入选对象:住院一次以上,诊断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思维正常、年龄在35岁以上,肝、肾功能基本正常,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选前已接受降糖药物治疗且病情相对稳定,其药物剂量至少在人选前1个月内保持不变,入选后不增加药物的剂量,不更换药物的种类,只有当空腹血糖小于3.9mmol/L或出现低血糖时,在医生指导下减少药物剂量或停药,具备一定的书写阅读和沟通能力且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患者。
排除标准:糖尿病合并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及糖尿病肾病;妊娠期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等。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100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纳入49例患者,研究途中死亡1例(第10周车祸意外死亡),失访1例(第7个月出国),最终纳入47例,对照组纳入51例患者,研究途中失访2例,最终纳入49例,两组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慢性并发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患者饮食行为依从性采用糖尿病自护行为量表(SDSCA):由丁bert等修订,我国万巧琴等进行翻译,科室5名专家(2名副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护师,1名营养师)进行改编,该量表包括饮食、运动等6个维度,总共15个条目,其中饮食行为5个条目,该量表采用7分制计分,分数的大小表示7d内有几天遵循了自护行为,0分表示7d中未进行相关自护行为,该量表主要用来反映护理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进行的自我管理行为,特别是饮食的依从性行为的比较。
个案护理论文范文

个案护理论文范文标题,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通过对30名老年痴呆患者进行护理干预,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的影响,能够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其自理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护理干预在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护理干预;老年痴呆;生活质量;自理能力;心理健康。
引言。
老年痴呆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疾病,其特点是逐渐进行性的认知功能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痴呆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了护理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护理干预作为一种重要的护理手段,对于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其自理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护理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方法。
参与本研究的对象为30名确诊为老年痴呆的患者,其中男性15名,女性15名,年龄在65岁至85岁之间。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护理干预,对照组不接受护理干预。
护理干预内容包括定期的认知训练、生活技能训练、心理疏导等,持续时间为3个月。
在干预结束后,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经过3个月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首先,他们的自理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的生活和饮食。
其次,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情绪更加稳定,更加乐观向上。
与此同时,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没有显著改善。
因此,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影响。
讨论。
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包括认知功能损害、自理能力下降、心理健康问题等。
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影响研究论文

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影响的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作用。
方法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300例,其中男210例,女90例,患者的年龄在61-87岁之间。
对所有患者在采取护理干预之前和之后,进行问卷调查,对比分析护理干预前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遵医行为的变化以及血压控制情况。
结果护理干预之后能够严格遵循医生嘱咐的患者例数显著多于护理干预之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干预之后按时服药控制血压和定期检查血压的患者例数显著多于护理干预之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稳定的情绪,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遵义嘱咐的行为,使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老年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影响作用目前我国的老年化加剧,导致高血压患者逐年增加,高血压极易导致发生心力衰竭、冠心病和肾功能衰竭等疾病[1]。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的危害到了人类身心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的致病原因较为复杂,往往会涉及到家族遗传史、社会环境、情绪变化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
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单纯的给药治疗方式很难从根本上将高血压进行控制,还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严格的遵医嘱咐,将血压水平控制在较为合理的水平[2]。
研究表明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配合护理干预,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有较大的影响,从而可以使老年人的血压得到良好的控制。
我院就对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300例,其中男210例,女90例,患者的年龄在61-87岁之间。
300例患者中,合并脑梗死患者有70例,脑出血患者有10例,冠心病患者60例。
患者的社会背景,123例为退休教师或者干部,105例为退休工人,72例为农民;患者的教育背景,129例为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103例为小学水平或者是文盲,68例为初中文化水平。
研究论文: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疗效

122529 临床医学论文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摘要] 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该院自20xx年1月―20xx年3月收治的166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3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疗效。
结果经干预后,两组患者HbA1C、FBG、2 hPBG、TG对比(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3.93%;对照组65.06%,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xx年1月―20xx年3月收治的166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3例。
对照组,男42例,女41例,年龄为40~76岁,平均年龄为(54.83±3.87)岁,病程为1~17年,平均病程为(9.75±3.12)年;观察组,男43例,女40例,年龄为39~79岁,平均年龄为(54.01±4.32)岁,病程为1.5~19年,平均病程为(9.86±3.85)年,这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饮食指导: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变化和饮食有着很大的关系,在饮食方面需特别注意,患者不可为了自己的口味不顾自己的病情,需适当的将饮食结构进行调节,糖分含量大的食物(如糖果、各种甜品)食用过后会使得血糖增高,需谨慎使用,多数水果也有一定的含糖量,但水果含有一些维生素,如不摄入的话可导致营养失衡,反而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可根据具体情况少进食一些;护理人员可给患者制定一个饮食计划,即每天该食用什么食物,每种的含量是多少,并监督患者按照饮食计划进行饮食,在饮食结构里难免会有患者不喜欢的食物,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为了控制自己的血糖要忍耐;②心理护理: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且不容易康复,尤其对于需要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来说每天还要经受着痛苦,易出现急躁、悲观等不良情绪,患者对身边的一切都缺乏了动力,认为自己为了疾病失去了太多,不能随意的吃东西,每天还要服药,怎样也不能摆脱,他们一味注重自己的不幸,基于此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虽然该疾病治疗起来比较困难,也要承受一些痛苦,但既然一切都无法改变只能去想尽办法去解决,千万不要灰心,要乐观;③运动干预:糖尿病患者如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合并症,可适当的进行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以将他们的身体素质提高,进而帮助恢复疾病,要告知患者不可一时高兴就不顾自己的身体随意的进行,像赛跑、拳击等这些剧烈运动要禁止,且在平时进行运动锻炼时间不宜过长,运动量不宜过多,如稍微感到疲惫就应立刻停止;④用药指导:对于糖尿病患者要使用降糖类药物将血糖降下来,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无论任何疾病治疗起来都是离不开药物的,每个人都不愿意服药,但是治病是不可避免的,还是要按时服药;对于需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来说,他们更是难以接受,护理人员在进行操做前要告知他们会有些疼,需忍耐一下;无论是口服药物还是注射胰岛素,都要向患者讲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最新推荐------------------------------------------------------
护理干预研究论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09年7月我科收住中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共100例,男66例,女34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54岁。
入选条件:(1)化疗前大便正常;(2)无肠道病变。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患病种类、病情、心理状态及用药方案等方面相似,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各50例。
常规护理组:按化疗患者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采取常规护理外,还针对化疗患者的便秘采取饮食干预、行为干预、心理干预等护理干预措施。
2护理干预2.1饮食干预指导患者进清淡、易消化饮食,温度适宜,少食多餐,同时增加食物种类,以增进患者食欲,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含有粗纤维的糙米、豆类等食物,以增加胃肠蠕动。
适当进食有润肠通便作用的食物,鼓励多饮水,化疗患者饮水保证在2000—3000ml/d以上,最好保证每天清晨空腹饮凉开水或温开水1杯。
化疗患者在使用化疗药物前、用药期间、用药后饮用酸牛奶[3],能有效的预防便秘的发生,减轻患者排便的痛苦。
2.2行为干预2.2.1训练定时排便习惯向患者解释取得合作。
指导患者有规律生活,注意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与患者共同制定按时排便表。
患者排便结束后,要注意保持患者肛周清洁、干燥。
2.2.2适当运动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相应的锻炼计划。
卧床患者应指导其行腹部按摩,腹部按摩可增强腹部肌肉和肠管平滑肌张力,刺激肠蠕动,增加小肠和大肠推进性节
1 / 3
律收缩,减少肠道对水分吸收。
方法如下:仰卧,全身放松,可主动或被动操作,将一手掌放在肚脐正上方,用拇指及四指指腹从右至左沿结肠走向按摩以促进肠蠕动,促进排便。
2.3心理干预经常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大便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帮助患者改善应对行为,减轻烦躁焦虑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配合化疗。
3结果4讨论4.1中晚期肿瘤患者发生便秘的相关因素:(1)饮食因素:进食量少同时癌症化疗患者为了加强营养,所进食物过于精细,食物中的纤维素和水分不足,不能刺激肠蠕动,加之粪便不能被充分软化以致便秘。
(2)缺乏锻炼:化疗患者常疲乏无力,活动减少导致肠蠕动减弱,易致便秘。
(3)药物的不良作用:止吐药物的应用极易引发便秘。
长春碱类化疗药物由于神经系统的毒性也可引起便秘。
(4)恶心、呕吐:化疗时由于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致所进食物大量吐出及体内水分丧失。
加之不愿喝水使体内水分减少,致大便量少且干燥,不易排出。
(5)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化疗患者常出现焦虑、紧张情绪。
而心理障碍尤其是焦虑可增加盆底肌群的紧张度而导致便秘。
4.2护理干预组的便秘发生率明显下降,与常规护理组有显著性差异。
通过饮食干预、行为干预、心理干预使患者认识到便秘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及保持大便通畅的重要性,自觉养成早饭前后定时排便的习惯,进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减轻腹胀。
食物多样化可改善患者食欲,含纤维素食物及润肠通便食物的摄入,饮用果汁及润肠通便的饮品,用化疗药物前、用药期间、用药后饮用酸牛奶,可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
清晨空腹饮温开水可刺
---------------------------------------------------------------范文最新推荐------------------------------------------------------ 激胃—结肠反射从而促进排便。
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及腹部按摩可促进肠蠕动,有效地预防便秘。
参考文献[1]李同度.癌症疼痛与姑息治疗分册.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72.[2]陈世奎,孙姨,王立鹤.便秘防治170问[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7.[3]刘伯阳,姚淑娟,刘吉成.青春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对肠道的保护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5):41~44.【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化疗患者便秘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100例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50例,常规护理组按化疗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护理干预组患者入院后,除按化疗护理常规护理外,采取护理干预,包括饮食干预、行为干预及心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便秘的发生率。
结果与常规护理比较,患者便秘发生率较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可降低化疗患者便秘发生率。
【关键词】化疗便秘护理干预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