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在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中应用观察
心肺复苏术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1.1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为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所收治,男性112例,女性88例,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45.23±10.34)岁;临床症状为:脸色苍白或发紫,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停搏20~30s,呼吸微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经心电图检查,均符合心脏骤停诊断标准[2]。我院通过双色球随机分组原则将2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均衡性较高(P>0.05)。本组研究符合我院伦理规范,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2.2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有效率、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讨论
心脏骤停(CA)是心内科临床常见疾病,包括前驱期、发病期、心脏停搏期、死亡期,临床多表现为丧失意识,呼吸快而表浅转为呼吸停止,低血压,心音消失,大血管无法检测到脉搏等,发病数分钟内,重要器官组织缺氧,对生命器官造成严重的损害,增大了死亡风险。心脏骤停多数发生在院外,心肺复苏时间对抢救成功率、生存率具有重要的影响,部分患者因治疗无效失去生命,给家庭带来了痛苦。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急诊心肺复苏术(CPR)在临床重要作用被广大医师和患者所认可,不仅能挽救患者生命,还能防止各项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相关研究数据表明[5],心肺复苏术抢救成功率可达到15%~36%,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可能与心脏骤停原因各异、救治时间及时与否、院外是否实施急救措施、心肺复苏技术水平等因素有关,因此CPR还需进一步完善。
1.4统计学处理
将本组研究所得数据收集整理后建立数据库,在统计学软件SPSS18.0中作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处理分析,采用(`x±s)描述计量资料,独立样本经t检验;通过(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数据经x2检验,如果结果为P&循环恢复情况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摘要】目的:分析心脏骤停性心肺复苏的患者中针对性护理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我院接收的68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的形式将其分为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和干预组(接受针对性护理),各34例。
比较两组干预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格拉斯哥昏迷情况。
结果:干预后,相比常规组,干预组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高(P<0.05);干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常规组低(P<0.05)。
结论:给予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的患者针对性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脏骤停;针对性护理;心肺复苏心脏骤停指的是患者的心脏射血功能停止工作,如果给予及时地抢救,则会出现逆转的情况,可以有效避免患者死亡[1]。
导致该疾病发生的原因与心房颤动(最常见的疾病)、心律失常、心室停顿、持续性室速等有关。
心脏骤停可以分为意识突然的丧失,或者伴有短阵抽搐;呼吸断续,呈叹气样;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患者的皮肤苍白或者明显发绀;患者心音消失等[2]。
在抢救该类患者时常用的方法为心肺复苏,有效实施后可避免患者的死亡,但是在患者转醒后需要进行对应的护理干预,以便于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
本文就针对性护理在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心脏骤停患者,接收的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以随机的形式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34例。
常规组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45~76岁,平均(60.23±3.22)岁。
干预组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47~75岁,平均(61.02±3.08)岁。
两组的基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1.2 方法常规组给予生命体征的监测、对症辅助处理等。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具体操作如下:(1)组建急诊护理小组,针对心脏骤停的患者给予急救流程的制定,且每位小组成员对流程内容熟练掌握,由护士长定期抽查,并进行操作技能的考核。
针对性护理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脏复苏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针对性护理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脏复苏患者中的效果观察发布时间:2022-12-13T07:38:05.117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24期作者:唐菡[导读] 目的:对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脏复苏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
唐菡大竹县人民医院 635100摘要:目的:对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脏复苏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
方法:选择在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我院急诊科64例心脏骤停性心脏复苏的患者,这些患者符合心脏骤停诊断标准,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排除癫痫以及合并精神疾病类患者。
之后随机将患者划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病患有3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的护理方法均有效果,但观察组使用的护理方法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而且出现的并发症率低,两组护理效果之间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急诊科心脏骤停性心脏复苏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不仅提升护理效果,而且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康复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急诊科;心脏骤停;心脏复苏患引言临床中心脏骤停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在急症科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产生心脏骤停病症会导致器官缺氧缺血,如果未能及时抢救极易造成患者死亡。
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有效的抢救方法就是心脏复苏,能够及时恢复患者的心脏功能,避免患者缺氧,降低心脏骤停患者的死亡率。
特别关注的就是,心脏骤停患者行心脏复苏过程中护理工作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正确有效的护理干预,这样充分发挥护理的作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此次研究急诊科在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64例患者进行分析与探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患者资料将我院急诊科在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期间接受心脏复苏患的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符合心脏骤停诊断标准,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排除癫痫以及合并精神疾病类患者。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在2018年1月2020年2月间于我院急诊科行心肺复苏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中抽取30例进行临床研究,为便于临床研究的顺利进行根据患者入院就诊时间的先后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处理,分别为参照组(15例)和研究组(15例),对比不同护理干预措施下两组患者的昏迷症状(GCS)评分、ICU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通过对比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数据差异后发现,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GCS评分要高于参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要低于参照组,P﹤0.05。
结论:在急诊科行心肺复苏术的心脏骤停患者护理中施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昏迷症状,有助于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降低,对于患者住院时间的缩短有着重要的意义,具有极高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急诊科;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心脏骤停是一种突发危重病症,是一种因人体心脏射血功能终止所引发的重要器官缺血、缺氧症状。
在临床上,心脏骤停突发患者若未及时接受急救,便会导致死亡。
根据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脏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一文中的秒描述,异常体温、心包填塞、低血容量、药物刺激、哮喘、冠状血管栓塞、缺氧、肺栓塞和电解质异常等因素是引发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1]。
心肺复苏术是临床上常用于心脏骤停患者急救的方式,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有一定的可能帮助患者恢复自助呼吸和自助循环,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
在本研究中,为验证针对性护理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抽取部分在我院就诊并施行心肺复苏术的心脏骤停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通过对比不同护理措施下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验证针对性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抽取在我院急诊科行心肺复苏术的3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间在我院急诊科就诊。
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开展集中护理管理的价值

· 卫生管理 ·352020年 第24期1 资料和方法1.1资料收集我院收治的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78例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18年12月到2020年6月。
遵循随机、平均的原则,进行分组。
参照组中,患者共39例,男、女患者分别是20名和19名,年龄分布区间:54岁到77岁,平均(61.48±5.23)岁。
集中护理管理组中,患者共39例,男、女患者分别是18名和21名,年龄分布区间:53岁到78岁,平均(61.52±5.11)岁。
1.2方法参照组(39例)护理方案:常规护理管理;集中护理管理组(39例)护理方案:集中护理管理。
(1)成立集中护理管理小组。
择优纳入心源性心脏骤停病情护理经验丰富、精通心肺复苏术及相关护理的优秀护士,组建集中护理管理小组。
确定集中护理管理策略和计划。
(2)集中化排班。
对集中护理管理小组,按照护理时间段进行集中化排班,全天分为4个时间段(早、中、晚、夜班),确保每个时间段均有两人以上的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
(3)集中护理管理。
对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比如认知情况、病情严重情况等进行分析和评价,将情况相似的患者归于一类,针对同类别的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康复训练等集中护理管理。
1.3观察指标(1)探理管理服务满意率。
统计纽尔卡斯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评分,由家属协助统计。
很满意:评分改善75%以上;一般满意:评分改善50%以上,但是不超过75%;不满意:评分改善50%以下。
(2)临床病情控制优良率。
评价指标优:患者意识、自主呼吸恢复,生命体征平稳;良:患者意识、自主呼吸基本恢复,生命体征较为平稳;差:患者意识、自主呼吸恢复,但生命体征不稳,伴神经功能缺陷。
临床病情控制优良率=(优+良)病例/总病例×100%。
1.4数据分析软件:SPSS22.0;计量资料表现形式:均数±标准差(行t 检验)。
计数资料(护理管理服务满意率、临床病情控制优良率)表现形式:%(行卡方检验)。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 应用效果观察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8-11-29T13:44:36.05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29期作者:马蕴敖[导读] 研究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马蕴敖(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佛山 528200)【摘要】目的:研究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急诊科行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8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试验组40例。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试验组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住院时间,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试验组干预后GCS评分和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
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价值较高。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干预;急诊科;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9-0226-02心脏骤停属于常见的急危重症,其主要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中止,大动脉波动与心音消失,大脑等重要器官严重缺血缺氧的情况[1]。
心脏骤停直接病因通常为心室纤维颤动,其中缺氧、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体温过高或过低、低血容量等均可导致患者发生心脏骤停[2]。
心脏骤停患者发病后的死亡率很高,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有效方式。
本研究对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2017年7月—2018年7月于我院急诊科行心肺复苏的患者中选取8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试验组40例。
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19~73岁,平均(43.15±6.94)岁。
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及护理效果观察

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及护理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在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抢救中发挥的作用。
方法:选取我科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观察组患者为2010年6月-2015年6月年收治患者,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照组为2010年6月之前收治患者,采取普通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抢救有效率,P<0.01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取综合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抢救时的抢救成功率,有助于及时挽救患者生命。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综合性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4-0222-02心脏骤停在临床上属于突发病症,具有病情进展快,变化多,对患者产生较大的影响等特点。
而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的及时抢救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在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中,心肺复苏的及时性以及抢救过程中的护理可以起到很好的挽救患者生命的作用。
如何进行有效的及时的心脏骤停的心肺复苏是提升抢救成功率的关键[1]。
为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抢救中起到的作用,我们以我科收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1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66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观察者,选取2011年6月份之前收治的另外66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的年龄均分布在44~75岁之间,评价年龄为58.26岁。
其中观察者患者男性占34例,女性占32例。
对照组患者男性占36例,女性占30例。
两组患者在实施心肺复苏抢救时均符合心脏骤停的诊断[2],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构成,性别比例,个人状况,疾病发展程度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心肺复苏针对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

心肺复苏针对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急重症,通常由于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引起,造成心肌缺血和坏死。
在一些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可能引发心脏骤停,导致心跳和血液循环的突然停止。
面对这些情况,心肺复苏成为最重要的急救措施之一,尤其是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患者。
针对性的心肺复苏护理在这些患者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心肺复苏针对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
心肺复苏是一项急救技术,旨在恢复心跳和呼吸,以维持意识状态并保持血液循环。
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患者中,心肺复苏的目的是尽快地维持血液循环,减少心脏和脑部组织的损伤。
在这些患者中进行心肺复苏,需要特别注意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在进行心肺复苏护理时,需要特别关注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肺功能情况。
由于患者本身就存在心脏血管相关的问题,因此心肺复苏时应该避免造成额外的损伤。
在进行心肺复苏时,护理人员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血氧饱和度和呼吸状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对于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可以采用除颤技术来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对于伴有严重低血压的患者,需要及时给予液体复苏或药物支持来维持血压。
在心肺复苏护理中,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通气和氧合。
由于心脏骤停可能导致患者的呼吸停止,因此在进行心肺复苏时需要采取措施来维持呼吸通畅和血氧饱和度。
护理人员应该及时进行气道管理,清除呼吸道内的异物和分泌物,以确保患者的通气功能正常。
需要及时给予氧疗,确保患者的血氧水平得到充分补充,以减少心脑等重要器官的缺氧损伤。
心肺复苏护理还需要特别关注对患者的心血管支持。
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的患者中,心血管系统可能存在严重的功能障碍,需要及时给予支持和治疗。
当患者出现严重的低血压或心输出量减少时,需要考虑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心血管功能。
对于存在休克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和支持,以确保循环功能的稳定。
在具体的护理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在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中应用观察发表时间:2016-12-21T13:57:42.69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3期作者:李洁[导读] 观察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在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南商丘 476100)[摘要] 目的:观察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在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
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予集中护理管理模式。
比较两组应用效果。
结果:复苏开始60min,观察组成功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复苏总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收缩压(SBP)、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高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IL)-6、IL-8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良好率、死亡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实施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可促进复苏效果提高,改善患者应激反应,提高预后效果。
[关键词] 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Focus on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in mind source sex cardiac arrest observation 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Li jie (shangqi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Henan shangqiu, 4761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oncentration of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in mind source sex cardiac arrest, the application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Methods: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cardiac sudden cardiac arrest in 50 patients with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25 cases each. The control to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measures, observation group to focus on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Compare two sets of application effect. Results: the recovery began 60 min, the observation of p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bviously improved, the total recovery time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Observation group of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blood oxygen saturation (SaO2)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terleukin (IL) - 6, IL - 8 decreased obviously,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Observation group good rate, mortality rate was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central source sex cardiac arrest patients with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implement centralized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can improve the recovery effect, improve the patients' stress reaction, improve the effect of prognosis.[key words] on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Cardiac; Cardiac arres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心源性心脏骤停是一种严重的临床事件,以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等波动强烈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将对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及生存率造成影响[1]。
目前,心肺复苏是治疗心脏骤停最为有效的方法,时效性及综合性是处理院外和院内发生心脏骤停的主要内容。
随着护理理念的改变,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2]。
相关研究表明[3],对脑外科患者实施集中护理管理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可促使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为分析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在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对我院25例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实施集中护理管理。
信息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对象为2015年10月-2016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50例,均行常规复苏法。
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
对照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26-59岁,平均年龄(45.4±2.2)岁;心力衰竭9例,心肌梗死14例,器质性心脏病2例。
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7-63岁,平均年龄(45.3±2.7)岁;心力衰竭8例,心肌梗死13例,器质性心脏病4例。
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保证急诊药品、物品充足,及时记录急诊过程,对复苏是否有效进行评估,并对各项生命体征进行检测。
观察组采用集中护理管理模式,临床急诊人员主要为护士助理、责任护士、责任医师、主管医师,由上述4级人员搭配进行统筹编组,每组对应分配一定数量的患者。
实施弹性调配,主要分夜班、晚班及白班3个护理时段进行急诊管理,减少交班次数,防止因交班频繁造成时间浪费及安全隐患。
对同一类疾病类型患者实施集中管理,并集中对家属进行宣教。
复苏后,分析同一类患者心理状况,并安排急诊队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恐惧等情绪。
通过各种方式对患者注意力进行分散,也可采用调节呼吸频率的方式对患者情绪进行缓解,并对患者肌肉放松训练和胸腹放松训练进行集中指导。
1.3 评价指标对两组患者复苏成功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患者复苏开始60min时SBP、SaO2、IL-6、IL-8水平。
统计患者预后情况:轻度神经功能缺陷表示良好;中度神经功能残疾表示好转;重度神经功能残疾为一般。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数据,以百分比表示复苏效果及预后情况,行χ2 检验;用“ ±s”表示相关指标,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复苏效果对照组复苏成功消耗时间(69.5±5.9)min,观察组为(35.0±4.1)min,组间比较差异显著(t=24.009,P<0.05);复苏开始60min,观察组成功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显著(P<0.05)。
见表1。
2.3 预后观察组预后良好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见表3。
3 讨论尽快恢复组织器官有效循环血容量,避免引发细胞缺血缺氧是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的根本目标。
但目前心肺复苏无法减少各种心脏骤停对组织缺氧缺血损害,且易出现应激反应[4],因此应强化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效果。
集中护理管理模式根据患者情况实施不同护理措施,促使集中水平护理力量提高。
同时对工作流程进行严格规范,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以及护理水平。
本研究中,观察组复苏总成率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复苏60min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苏总时间明显缩短,表明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缩短复苏时间,提高复苏60min成功率。
血气在复苏前后的改变,激活心肌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5],立即减少血流量,影响心肌功能。
此外,心脏骤停发生前后,因心肌功能不全、微循环障碍等因素,引发组织长时间出现供氧不足,造成全身炎症反应及激活内皮细胞,进而提高IL-6、IL-8的表达水平。
本研究中,观察组SBP、SaO2、IL-6、IL-8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表示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可稳定生命体征,促使组织器官缺氧缺血改变,降低炎症反应。
心脏骤停后,因心脏骤停的特殊性及复杂性,将增加复苏难度,若患者不能将休克期平安度过,将造成器官功能衰竭及感染[6]。
而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可全面、细致的了解患者病情,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患者安全。
本研究中,观察组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降低,提示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预后总体效果。
综上所述,给予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可改善患者血气指标,减轻应激反应,提高患者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1] 黄海燕.系统化抢救护理流程在救治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15,14(01):47-49.[2] 曹成伟,陈秋玲,曹伟丽.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08):1414-1415.[3] 陈捷,邱赛琴,崔志丹.麻醉前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在脑科显微手术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07):1607-1609.[4] 赵红亮.急诊科心肺复苏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5):127-128.[5] 王庆梅,王学东,张静,等.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护理干预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07):1179-1180.[6] 黄海燕,宋维,丁毅鹏,等.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13(0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