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学鉴赏 鄂东长江公路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游览世界知名的长江大桥欣赏大江之美

武汉长江大桥游览世界知名的长江大桥欣赏大江之美武汉长江大桥游览世界知名的长江大桥,欣赏大江之美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著名的公路与铁路双层桥梁,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连接了汉阳和汉口两个城区。
长江大桥作为世界上第一座跨越全国最长河流的公铁两用桥梁,不仅是中国的交通枢纽,也是一座世界级的建筑奇迹。
它以其壮观的构造和优美的设计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游览,欣赏长江之美。
如今,长江大桥已经成为了武汉的地标之一。
它于1955年开始动工,历时4年建成,全长1670米,桥面宽22米,建筑风格独特。
大桥的设计灵感源自中国传统的悬索桥和木拱桥,将中国的文化元素与现代桥梁建设相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
大桥主桥由两座主塔和中央悬索索面组成,整体呈现出雄伟壮观的景象。
当游客来到长江大桥时,首先会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震撼。
站在大桥上,可以感受到长江的浩渺与壮阔。
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它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而长江大桥恰好横跨于这条伟大的河流之上,使人们可以近距离欣赏到长江之美。
除了远眺长江,游客还可以在大桥上感受到桥梁的雄伟。
大桥建筑结构的巧妙设计,使得人们在桥下行驶或步行时能够感受到悬索桥的独特魅力。
桥面的细节设计十分精致,大桥两旁还设有安全护栏和观景台,游客可以欣赏到桥的全景,并拍摄下长江大桥的美丽照片。
许多游客对长江大桥赞叹不已,并纷纷留下了他们对这座世界级建筑的印象。
有人说,长江大桥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建筑工程的奇迹,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
而另一些人则将长江大桥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联系在一起,表示这座桥梁象征着中国发展的成果。
总之,武汉长江大桥是一座令人惊叹的建筑艺术品。
它的独特设计和壮观景象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为武汉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无论是远观长江大桥的壮丽,还是近距离感受桥梁的力量,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武汉,不妨来欣赏一下这座世界知名的长江大桥,感受大江之美。
鄂东长江大桥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设计参数
鄂东长江大桥分别有主桥、引桥、两座桥塔、斜拉索、及其各立交匝道组成;主桥路段呈正西至正东方向布 置。
鄂东长江大桥呈正西至正东方向
鄂东长江大桥的桥塔将湖北荆楚文化与现代桥梁工程相结合,以“凤翔”的元素符号为表现形式,表现了一 种吉祥的气息及湖北人民腾飞的愿望;通过线条的处理和形体的秀化,使桥塔内敛含蓄,别具一格,新颖有不乏 神韵。 鄂东长江大桥桥塔采用了“凤翔”元素
感谢观看
2013年3月6日,鄂东长江大桥完成建设项目档案档案专项验收工作。
桥梁位置
鄂东长江大桥位于中国湖北省,连接黄石市与黄冈市,南距黄石长江公路大桥0.8千米,西起黄石市花湖互 通立交,上跨长江水道,北至黄冈市散花互通立交。途经该桥线路为大庆—广州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45)、上 海—重庆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50)。
鄂东长江大桥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境内过江通道
01 建设历程
03 建筑设计 05 建设成果
目录
02 桥梁位置 04 运营情况 06 价值意义
鄂东长江大桥(E’dong Yangtze River Bridge)是中国湖北省境内连接黄石市和黄冈市的过江通道,位 于长江水道之上,为大庆—广州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45)、上海—重庆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50)重要构成部分, 也是黄石市境内第二座长江大桥。
运营情况
据2014年8月天门市人民政府门户站显示,鄂东长江大桥收费如下:
建设成果
鄂东长江大桥在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难点及问题为—— 1、钢棍结合段部分: ①结合段、钢格室内砼材料、配比及浇筑工艺; ②钢混结合段安全、可靠性及其砼防裂及耐久性。 2、索、塔锚固采用钢砼组合结构: ①拉索水平分力的分担和由此带来的砼塔壁抗裂及裂缝宽度的控制问题; ②强大拉索垂直分力均匀、可靠地传递问题; ③锚箱吊装设备能力选型、布置以及钢锚箱运输方案问题; ④钢锚箱制作加工、预拼装精度控制以及钢锚箱现场安装精度控制问题。 3、索梁锚固构造: ①边跨PC箱梁索锚固采用传统的承压式结构,考虑到已建桥梁由于锁套管密封等问题,造成锚头处积水或受 潮
旅游美学赏析

l
武汉长江大桥护栏装饰图案的民族风格
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中国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铁路、公路两用桥梁,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
它的的护栏装饰设计独具一格,采用镂空剪纸的方式进行构图,图案纹样多是民俗故事或寓意深远的吉祥题材,含有祈福、祈生、喜庆、吉祥等意义,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纵观大桥的正桥,两端各有两个华贵典雅的庭式桥头堡,两侧是一幅幅寓意深刻的剪纸雕花图案,每幅剪纸雕花图案间由横向的菱形祥云图案间隔,菱形祥云图镶嵌在圆柱中间,每根圆柱中间有一个小灯笼作的装饰,整体构成一幅美丽和谐的中国工艺美术长卷,给人以无限美感和遐想。
武汉长江大桥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个壮举,凝聚着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智慧和建设者们精湛的技艺。
它不仅是长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也是一座历史丰碑,它是中国工艺美术在桥梁美学上的独特运用,大桥上这些精美的护栏装饰图案给我们无尽的美的享受,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审美意义。
【长江的作文】鄂黄长江大桥

【长江的作文】鄂黄长江大桥
今天上午,天气晴朗,我和爸爸妈妈乘车去参观鄂黄长江公路大桥。
快到大桥了。
远远望去,只见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像一条钢铁巨龙,横卧在宽阔的江面上。
车开上了引桥,人开始多了起来,看来,大家都是来桥上游玩的。
我们下了车,加入了游玩者的队伍。
桥面是由沥青铺成的,十分宽敞,有四条车道,车辆穿梭来往、畅通无阻。
路面两旁是人行道,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有一排不锈钢栏杆。
大桥两边另有白色的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人行道上每隔几米就有一个灯柱,灯柱上悬着广告牌,它们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像两列士兵正等着行人检阅呢!
鄂黄长江大桥是一座铁索桥,所以桥上有两座斜拉着钢索的桥塔,每一座塔都有20层楼那么高!它们全身银灰色,像两架直通云霄的天梯。
桥塔的横梁上有6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鄂黄长江大桥。
桥塔两侧的斜拉钢索比碗口还粗,共有236根。
它们就像面条师傅拉出的面条一样排列均匀,从桥塔一直伸到桥上,把桥身牢牢地拉住了。
我手扶栏杆,眺望江面,看,轮船上的人正在跟我们打招呼呢!再侧耳一听,汽车喇叭声、汽笛声滴滴叭叭地响个不停,真热闹呀!
有了这座大桥,黄州人都可以到鄂州去吃喝玩乐,鄂州人都可以到黄州来观光旅游,真是太方便了!这座桥不仅把长江两岸的朋友连在了一起,还会让两地的经济也来个飞跃吧!。
雄伟的鄂黄长江大桥

雄伟的鄂黄长江大桥
钱宇龙;舒建冰
【期刊名称】《孩子》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今天吃完晚饭,爸爸妈蚂带我去看长江大桥,远远望去,在夕阳的照射下,大桥仿佛一道美丽的彩虹横卧在滚滚的江面上,雄伟又不先柔和。
【总页数】1页(P16)
【作者】钱宇龙;舒建冰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冈市实验小学实验小学三(5)班;湖北省黄冈市实验小学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
【相关文献】
1.现代景园设计探索--鄂黄长江大桥黄冈市大桥公园规划设计
2.鄂黄长江大桥主桥施工阶段横向应力研究
3.展示空间的室内设计——鄂黄长江大桥展示馆简介
4.鄂黄长江大桥南引道软基处理
5.荆州、鄂黄两座长江大桥通过验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斜拉桥的美

跨越无限——古今桥梁艺术赏析
5. 斜拉桥的美
3 奥利维尔大桥
突破了传统的斜拉桥建造方法,在世界上首 创X型桥面和X型桥塔。桥塔是竖直方向上的X形, 桥面是水平方向上的x形。二者在河的一畔交错, 在空间上显得更有立体感,再加上两个弧形桥面, 桥面上和斜塔之间的斜拉索,在两个X的交错处 给人热闹的感觉。线条在这里相互交错,粗的是 斜塔,细的是斜拉索,直的是线条,弯的是桥面, 让人惊叹不已,这样的塔和索的设计,使得奥利 维尔大桥多次入选世界十大不可思议的桥梁。灯 光下的奥利维尔大桥更显英姿,塔和索的立体感 在五颜六色的灯光照耀下,明暗交错,冷暖交替, 再加上桥下静静的河面,周围的万家灯火和车水 马龙的街道,奥利维尔大桥是灯光的海洋,是颜 色的海洋,让人沉醉其中。
跨越无限——古今桥梁艺术赏析
5. 斜拉桥的美
3 莱茵之膝
桥梁建在德国北威州杜塞尔多夫莱茵河的一个狭窄的弯曲河道上,从高 空俯瞰,这一河段就像一个人的膝盖一样,所以,这座桥被人们称为“莱茵 之膝”。莱茵之膝大桥的塔是两条平行的柱子,之间没有任何的连接,而索 也只是简单的四根,给人一种简单宁静的美。她没有其他斜拉桥那么多的拉 索,但却也十分的安全,不必要的点缀只会增加庸俗和赘余,桥塔的高耸与 雄浑,桥的简约与古朴,再加上周围色调一致的建筑,莱茵之膝大桥很好的 融合在当地的环境之中。
跨越无限——古今桥梁艺术赏析
5. 斜拉桥的美
3
Ruck-A-Chucky Bridge洛克—却克桥
美籍华人建筑结构大师林同炎设计的Ruck(洛克—却克桥)桥,堪称世 界最美的斜拉桥,该桥虽然最后未能付诸于工程,但一直被公认为力学与美 学结合的典范作品,而被称为“最著名的未建成的桥梁”。按照今天的环保 观点来看,当年洛克桥很好的利用了地形。在公路的回头弯上布置了一座没 有桥墩的桥梁,在保证行车功能与安全的前提下,最大极限的利用了地势, 依山傍水,极好地保护了原始的自然环境,勾勒出梦一般的图画。
《长江大桥集锦》课件

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之前,中国长江 上的桥梁数量极少,主要依靠轮渡。 长江大桥的建设始于20世纪初,但多 为外国投资和设计。
长江大桥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 步,长江大桥建设进入快速发展 阶段。如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 江大桥等。
21世纪
长江大桥建设进入高峰期,不仅 数量增多,技术也更加先进。如 苏通大桥、沪通大桥等。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
总结词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详细描述
介绍了新型材料如高强度钢材、耐久性混凝土等在长江大桥建设中的应用,以及新工艺 、新设备的推广,如3D打印技术、BIM技术的应用等。
04
长江大桥的文化与 旅游价值
长江大桥与文学作品
长江大桥与诗歌
许多诗人以长江大桥为灵 感,创作出赞美其雄伟壮 观的诗歌。
《长江大桥集锦》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长江大桥的历史与发展 • 长江大桥的种类与特点 • 长江大桥的建筑技术与创新 • 长江大桥的文化与旅游价值 • 长江大桥的维护与管理 • 长江大桥的代表性建筑
01
长江大桥的历史与 发展
长江大桥的起源
最早的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始建于1955年,是 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公铁两 用长江大桥。
长江大桥的未来展望
01
02
03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长 江大桥的设计和建造将更 加注重技术创新,如采用 新材料、新工艺等。
环保理念
未来长江大桥的建设将更 加注重环保,减少对环境 的负面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
长江大桥的建设将继续促 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强 地区间的联系与合作。
鄂东地标——鄂东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

3 9 , 北省 投 资公 司和 黄石 市城 市 83 % 湖 建设 投 资 开发公 司各 出资3 5 , .% 组建 鄂 东长 江公路 大桥 有 限公 司。 四 家投 资主体 , 有企 业 、 部 门 有 有 省里 有 地 方 。这 是 湖 北省 交 通 特 大 桥
一
建 立~ 条 新 的过 江通 道 , 为 黄 冈 成 市 最为迫 切 的交通 建设 任 务。 2 0 年 8 , 的过 江大桥 建 设提 上 03 月 新
议事 日程 , 可行性 研究也开始着手进行。当
初 有 三 种 方 案 , 是 利 用 已建 鄂 黄 大 桥 一 二
行 研究 比选 , 经综合 分析和黄石
教 授 如是 评价 。
是 桥 梁界 的一 道难 题 。 用 采 承 压 式 ” 结
构 , 粘合 剂将承 压 板 压得 紧紧 的 , 然 用 虽
看上去坚 固 结合 处不能 受弯。采用 传 但 剪 式 ”, 重 达3 01 将 0 1  ̄的钢 嵌 入 混 凝 土 内 作 为 传 递装 置 . 其 既可 受 压 也能 受 使
它是 一 台托 举地 方 经 济的 助推 器 。
是 共用拟 建中的沪 石二桥 三是 在鄂黄 大桥与 黄石二桥之 间 再 建・座长江大桥。 当时大 ( 广 ( 但 庆) 州) 高 速公 路湖 北 段 的前 期 工作 已 经全 面展 开 广高 速利 用鄂黄 大桥过 江 , 大 必须 对 其进行 封 闭改 造 这将面临类似 黄石大桥 改造 难等 问题 , I 且号 黄大 桥距离黄 石约3 S 0 公里 , 不符 合大 广高速公 路控 制点为黄石 的要求。 若再建一 座大桥 , 代价太 大 , 立 且 项 不易通过 。 最终 决定大 广高速和 沪蓉 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东长江公路大桥建筑美学鉴赏姓名:班级:学号:老师:鄂东长江公路大桥建筑美学鉴赏摘要:随着现代化城市、道路、景观的发展,桥梁的美观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该文论述了桥梁美学的基本法则及美学设计的基本手法。
包括桥梁结构设计、景观设计等等。
关键词:鄂东长江公路大桥美学一鄂东长江公路大桥1.1简介鄂东长江公路大桥位于长江湖北黄石水道上游,是国家高速公路沪渝高速公路湖北省东段(武黄高速公路和黄黄高速公路)和国家高速公路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湖北段的共用过江通道,大桥路线全长约15.149KM,其中大桥主体全长约6.3KM,主桥主跨为926米组合梁斜拉桥,居世界同类桥梁第二位,为湖北第一桥。
1.2美学赏析鄂东长江大桥采用的是倒“Y”型桥塔、是双面斜索面的经典桥型,属于双塔斜拉桥。
桥塔设计将湖北荆楚文化与现代桥梁工程相结合,以“凤翎”的元素符号位表现形式,表现出一种吉祥的气息及湖北人民腾飞的愿望。
通过线条的处理和形体的秀化,使桥塔内敛含蓄,别具一格,新颖又不乏神韵。
凤翎形桥塔紧紧地与湖北的地域、历史、文化相结合,景观方面独一无二,别具特色。
鄂东长江大桥的倒“Y”型桥塔使得双面斜索面在桥塔中间积聚,就像斜索是从桥塔中间迸发出去的,在灯光的照耀下,斜索明暗交错,桥塔却通体透白,桥塔给人的感觉就像发光的夜明玉条一样,斜拉锁就像夜明玉条发出的光一样剔透,且富有动感。
二桥梁美学概念桥梁美学是研究以美学的普遍原理、结合桥梁的特殊性质,得出桥梁建筑在设计时应遵循的和在评价中应依据的理论和法则的科学。
[1]桥梁美学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使用功能、结构合理、环境协调等,还有一个就是外形美观。
三桥梁建筑美的基本因素3.1 统一和谐3.1.1多样统一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一种高级形态,也是创造形式美的最高要求。
从本质上讲,多样统一的和谐规律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相一致。
而统一性则体现在某一座桥的内部构造上。
可以说,多样并非不好,但在一座桥上把什么东西都放在一起就缺乏主题、杂乱无章了。
一座桥上的装饰如灯栏、浮雕的统一,可以增强桥梁美感。
比如北京卢沟桥上栏杆望柱石狮子,虽然其姿态形形色色、变化无穷,但由于其部位、轮廓、造型都是一致的,所以获得了整体上统一的美感。
多样中求统一:从复杂的结构中提出各种可以互相统一的因素,起到衔接。
联系和协调的作用,使整体看起来"天在无缝"。
如桥梁中栏杆。
灯柱、行杆。
桥墩、跨度一般采用整齐划一,相同形态、相同间距或有规律的变化,从而起到整体统一协调、简洁明快的效果。
统一中求多样:单纯的同一是统一的最简单形式,过多的"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单调。
呆板。
所以,同中求异,统一中求多样。
求变化,才能营造情趣与韵味。
3.1.2结构体系统一桥梁各局部设计要体现整体划一的概念,避免产生孤立、离散、自成体系的不和谐现象,这在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
3.1.3结构形态的统一恰当地处理次要部位对主体部分的从属关系,使所有细部形态从属于总体的几何形态,用相似的几何形态将各个部分协调在一起,如同音乐中主旋律反复出现一样,产生和谐统一美感。
3.2 均衡稳定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美的形体无论如何复杂,大概含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平衡和匀称。
" 桥梁建筑是一种空间实体结构,通过它的外在形象所展示的体量就有一种均衡稳定感。
左右的对比存在着是否均衡的问题,上下的对比就产生了是否稳定的问题,二者相互关联。
一般来说,均衡的建筑外观常常能满足稳定的要求。
3.2.1均衡均衡分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前者主要指在静力状态下的体量。
形态的均衡,后者指依靠运动来求得瞬间平衡的形态,如乌的飞翔、动物的跑跳等。
桥梁建筑其固定不变的形态自然属静态均衡,但由于在结构上的对称与非对称,又可分对称均衡与非对称均衡,前者对称的形态引起稳定、平和、安全、满足的美感,后者不对称的形态使在静态中具有运动的趋势,产生类似动态均衡的心理诱惑力,令人兴奋、激动,有一种生机勃勃的勉力。
(1)对称均衡:对称形式自然是均衡的。
生物体态是对称的,如人及动物都是凭借左右两侧对称的器官才能保持机体的平衡。
因而对称形式符合人的生理要求与心理习惯,必然产生美感。
在传统美学中认为对称就是美,也是自古以来重要的构图手法。
如古希腊的雅典神庙、巴黎圣母院,罗马教堂以及我国的故宫、大坛。
大安门广场……等等都是对称形式,表现出肃穆、端庄。
大部分古今中外桥梁所采取的布局也都是对称形式。
我国古代桥梁更是具有良好的对称均衡性,多孔桥大多为三、五、七、九等奇数跨。
一般中孔大边孔渐小,这不仅可以在水深急流的河中心不设桥墩,利于通航,而且在主从关系分明、均衡稳定上也是得当的,如 11孔的卢沟桥、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等均是如此。
(2)非对称均衡:对称处理得当,具有对称美。
然而它只是多元美中的一元,并非仅只有对称桥等均是如此。
非对称均衡:对称处理得当,具有对称美。
然而它只是多元美中的一元,并非仅只有对称才美,若不分场合、不分功能一味追求对称,则会流于平庸呆板。
况且由于环境。
地理条条件诸多因素难以处理,许多桥梁并不适合采用对称形式。
在建筑上,现代派认为对称是古典主义原则,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潜在习惯。
而在经济上、美学上如不因势利导,对称布置极易造成浪费和呆滞。
特别是随着现代建筑中新技术、新工艺。
新结构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建筑观点已自发地倾向于不对称结构,几乎作为一种"革命"冲破对称模式的约束,不拘一格自由多变,追求新、奇。
巧、变,充分发挥非对称的自由、灵活、生动、经济、轻快、活泼的优点以及动态的美感,突出个性,适应多层次审美心理要求,以显示人类现代文明生活中的丰富多采。
这种建筑思潮自然也影响到桥梁建筑,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建筑也有不少这方面的大胆尝试,出现了别具一格、造型新颖、令人赞叹的杰作。
包括对称均衡和非对称均衡。
对称均衡符合人的生理要求与心理习惯,但极易造成浪费和呆滞。
非对称结构动态感强,但需在力学和视觉上保持均衡,否则会引起混乱和不安定感。
3.2.2动感与稳定:桥梁据其自身的不同造型可以给人以不同的动感印象。
比如,桥梁建筑中,水平的直线向远处延伸的时候,其直如矢,使人感到扩张的力量;几根水平直线交汇于一点,以极快的速度引人入深远的意境;而垂直线向上伸展,常常使人感到挺拔、肃穆等等,这些都是对直线的动感感受;而桥梁建筑中曲线给人的感受则是优雅、魅力、柔和、丰富等抒情效果。
稳定安全是对桥梁建筑最基本的使用要求。
桥梁本身的组成结构处于平衡状态,各部分在实现功能作用方面所显示的安静、自信、坚固的形象,给人一种坚定、牢靠和不可撼动的稳定感。
但如果桥墩纤细、上重下轻,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了。
由于桥梁是强调一维方向的空间结构,其跨越方向的延伸长度要比宽度与高度大得多,所以人们沿着桥梁水平方向目视多跨桥梁,自然就会有强烈运动延伸的动感,而看见穿梭不停的车辆在稳固的大桥上来来往往,则深刻地感受到动感与稳定的完美结合。
3.3 比例协调比例协调:包括总体或局部的规模、尺寸协调,应以其固有的结构关系和力学原理为前提。
均衡是大自然赋于人类生理上的一种本能要求。
一方面人们从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与重力有联系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视觉的特点,能给予审美感受上的满足。
桥梁建筑作为视觉艺术,应该注意强调均衡中心,或者说只有容易觉察的均衡,才会令人满意。
均衡分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前者主要指在静力状态下的体量。
形态的均衡,后者指依靠运动来求得瞬间平衡的形态,如乌的飞翔、动物的跑跳等。
桥梁建筑其固定不变的形态自然属静态均衡,但由于在结构上的对称与非对称,又可分对称均衡与非对称均衡,前者对称的形态引起稳定、平和、安全、满足的美感,后者不对称的形态使在静态中具有运动的趋势,产生类似动态均衡的心理诱惑力,令人兴奋、激动,有一种生机勃勃的勉力。
比例协调和谐的比例与尺度是建筑形态美的必要条件。
圣·奥古斯丁说:"美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一种悦目的颜色";关于建筑的美,维特鲁威斯所著粮筑十书冲认为建筑之美在于比例,建筑的理论是:"证明和说明建筑物的比例与规则的能力";17世纪法国建筑家法兰梭亚·布龙台称:"建筑上整体的美来自绝对的、简单的可以认为的数学上的比例";几乎所有的美学家、建筑学家都一致认为比例在建筑艺术上的重要性。
合乎比例或优美的比例是建筑美的根本法则,适宜的数比关系是建筑形式美的理性表达,是建筑外观合乎逻辑的显现。
工程建筑和谐美,体现在量上就是寻求比例与尺度的协调,对桥梁建筑这种单维突出的结构,协调比例尤为重要。
物的实用、美观、舒适等更为明显。
3.3.1桥梁建筑的比例桥梁各个局部及整体的比例是以其固有的功能关系和结构关系为艺术构思前提的,必须在深刻了解桥梁结构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去寻求桥梁体态匀称和比例和谐,决不能违背结构关系和力学原理。
比例的概念和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条件、功能要求以及一定的思想内容是分不开的。
比如古代石梁、石拱相对厚重,预应力混凝土技术使桥梁的跨越能力大大提高,与旧的结构相比就显得十分纤细。
一座桥梁,其各部分的比例只有达到匀称和谐时,才能构成优美的形象。
但实际上比例处理不当也是"常见病",比如,挪威特罗姆斯港桥,其悬臂孔跨径较边孔跨径还小,显得布置缺少章法。
另外,净高和跨径之比为2.5左右,显得桥墩过细过高而比例失调,缺乏稳定感。
3.3.4 悬索桥:桥面支承在悬索(通常称大揽)上的桥称为悬索桥。
英文为Suspension Bridge,是"悬挂的桥梁"之意,故也有译作"吊桥"的。
"吊桥"的悬挂系统大部分情况下用"索"做成,故译作"悬索桥",但个别情况下,"索"也有用刚性杆或键杆做成的,故译作"悬索桥"不能涵盖这一类用桥。
和拱肋相反,悬索的截面只承受拉力。
简陋的只供人、畜行走用的悬索桥常把桥面直接铺在悬索上。
通行现代交通工具的悬索桥则不行,为了保持桥面具有一定的平直度,是将桥面用吊索挂在悬索上。
和拱桥不同的是,作为承重结构的拱肋是刚性的,而作为承重结构的悬索则是柔性的。
为了避免在车辆驶过时,桥面随着悬索一起变形,现代悬索桥一般均设有刚性梁(又称加劲梁)。
桥面铺在刚性梁上,刚性梁吊在悬索上。
现代悬索桥的悬索一般均支承在两个塔柱上。
塔顶设有支承悬索的鞍形支座。
承受很大拉力的悬索的端部通过锚碇固定在地基中,个别也有固定在刚性梁的端部者,称为自锚式悬索桥。
目前能达到最大跨径的桥型,具有很强的跨越感,刚柔并济,宏伟壮观,具有广泛的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