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纪念性景观的发展沿革
《纪念性景观的设计与表达》

《纪念性景观的设计与表达》论文摘要:纪念性景观是联接时间的空间场所,人们在这里追忆往昔、思索未来。
纪念性景观设计一个重要功能是传递纪念信息。
本文主要分析了纪念性景观的设计要素及表达方式,并探索适合当代纪念性景观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纪念性景观设计要素表达方式“纪念”是人类的本能,通过对以往的人和事的回忆,唤起内心的缅怀与感悟。
通过感知历史,强化个人和集体的文化认同。
纪念性景观具有纪念性的主体,也就是要纪念的人或事件及它们所象征的精神,通过物质性的建造和精神的延续,达到回忆与传承的目的。
纪念性景观是联接时间的空间场所,具有精神功能和社会功能,并且将精神功能放在首位,在这里人们追忆往昔,思索未来。
纪念性景观的精神内涵和景观外在形式完美结合时,景观才具有“可读性”,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一、纪念性景观的设计要素纪念性景观是人类纪念性情感的物化形式,蕴含的浓厚的人文内涵和意义,可以引发大量的联想和追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纪念性景观设计首先是为了传递纪念信息表达纪念性, 纪念信息通常是通过设计要素表现出来的,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的设计要素包括以下几种。
1、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基础要素。
纪念性景观作为一种饱含人文情感的景观,和场地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尊重原有的场地结构和地域特征,利用场地的开合凹凸等原始自然特征组织场所关系,在原生场地进行纪念行为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通过地形的起伏和沉降可以围合、分隔空间,控制视线。
根据纪念内容和性质,或藏、或露、或开放、或含蓄,呈现出景观应有的性格特点。
我国古代陵寝历来有“筑陵以象山”,或依山为陵的风尚。
秦汉以来帝王之墓以封土做坟为主,这种泥土仿造自然山丘的帝王陵墓,是一种非常崇尚自然的纪念性形式,期望能象山一样永恒。
唐陵的特点为“依山为陵”,不像秦汉陵墓那样采用人工修筑的封土高坟, 而开“山陵”之先河。
十八座唐陵中, 仅献陵、庄陵、端陵三陵位于平原,其余均利用天然山丘, 建筑在山岭的顶峰之下, 踞高临下, 形成“南面而立, 北向为朝” 的形势。
纪念性景观

麦克· 米兰(Mc ·MIllian) 的“风筝规划”(Kite Planning)平面 (1)美国国会大厦 (2)托马斯· 杰斐逊纪 念堂 (3)F· D罗斯福纪念 园 (4)亚伯拉罕· 林肯纪 念堂 (5)肯尼迪表演艺术 中心 (6)白 宫 (7)乔治· 华盛顿纪念 碑
从竖向的图腾树立在广场 中间,众多的竖向线条就 给人以强烈的紧张感,而 此时墙面为保持整体统一 仍然选用花岗岩石为材料, 但是在选材上明显比一区 要精细很多,以突出拘谨 的感觉。
•
哈普林在这个空间中通过一组雕塑集中表达当时的政 治事件和社会环境。第一个雕塑是一个名叫“乡村夫妇” 的主题雕像,描绘的是一对绝望的美国阿巴拉契亚乡村夫 妇,站立在倒闭了的农庄前,神情麻木,显得孤立无援; 其右边的第二个雕塑是一名叫“等待面包的队伍”的铜像, 描绘了5个身穿大衣和皱帽的工人排成一列,等待政府的 救助,他们全然不顾人格的尊严,只求一点施舍来度日, 这个雕像集中反映了从1930年以来席卷全美的经济大萧条 时期人民的生活现状和政府的积极援助措施。
在这组雕像后面是一组表达对罗斯福新政的一系列社会改 革措施的纪念柱和墙体, 墙体上还可有反映新政改革措施 的浅浮雕, 如工具和工人劳动的场景等。五个独立的纪念 柱用凹形浮雕重现墙上的景象, 通过虚实对比引发人们去 触摸、探寻、思索的欲望。一个名叫“田纳西河谷流域水 利工程”的大型叠水瀑布用来象征新政改革中最大的水利 工程。穿过一个有条石铺装的曲尺式的过渡空间即来到第 三个空间。
开端 空间一:空间简洁,氛围轻松宁静
遗址景观规划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

2023-11-11•遗址景观规划的发展历程•遗址景观规划的现状•遗址景观规划的趋势•遗址景观规划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案例研究:优秀遗址景观规划项目分享目•总结与展望:遗址景观规划的未来发展录遗址景观规划的发01展历程人类对遗址景观的认知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利用地形、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来营造居住环境。
人类对遗址景观的认知古代文明时期,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以体现权力和宗教的象征意义。
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古希腊的雅典卫城等。
古代遗址景观规划实践起源与早期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遗址景观规划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追求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理想形式和比例,倡导人文主义思想,重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美学性。
巴洛克时期的遗址景观规划巴洛克时期,设计师们追求更加动态、夸张和复杂的风格,强调情感表达和视觉冲击力。
这一时期的遗址景观规划注重对历史元素的重组和创新,如意大利的罗马斗兽场和法国的凡尔赛宫苑。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现代遗址景观规划的兴起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20世纪初,现代主义思潮逐渐兴起,强调功能性和理性主义的设计原则。
这一时期的遗址景观规划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以及与现代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协调性。
现代遗址景观规划的实践现代遗址景观规划实践中,设计师们开始运用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来保护和改造遗址。
例如,西班牙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德国的索林根刀博物馆等。
这些实践表明了现代遗址景观规划的发展趋势,即注重创新与传承的结合、保护与发展的协调。
遗址景观规划的现02状欧洲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如古希腊、古罗马等,这些文明为遗址景观规划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悠久的历史背景欧洲各国均设有专业的规划机构,如英国的English Heritage、法国的Monuments Historiques等,这些机构负责制定遗址景观规划的标准和规范。
专业的规划机构欧洲的遗址景观规划注重公众参与,通过举办展览、开展公众投票等方式,让公众了解并参与到遗址景观的保护和规划中。
《纪念性景观的空间特点》

《纪念性景观的空间特点》发表时间:2020-12-22T08:07:21.937Z 来源:《建筑细部》2020年第25期作者:谢文璇[导读] 纪念性景观是记录历史和记忆的景观,能够引发群体回忆和联想。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北京市 101601论文摘要:纪念性景观是记录历史和记忆的景观,能够引发群体回忆和联想。
纪念性景观的主题与思想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传达给观者,并激起观景者的情感共鸣。
本文主要从空间的尺度和空间的序列等方面分析了纪念性景观的空间特点,以期能从景观空间设计的角度梳理出纪念性景观的设计规律,并对设计实践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纪念性景观空间特点一、纪念性景观纪念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活动,通过对过往的人或事的追忆,来唤起怀念和感悟,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一种情感体验,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纪念性景观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而出现,是记录历史和记忆的景观,具有纪念的主体和它们所象征的精神,并且能够引发群体回忆和联想。
纪念性景观的表现形式也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发展演变,其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五类,分别为陵墓景观、纪念碑和纪功柱景观、纪念性雕像景观、纪念性景观门、纪念性公园等。
主要表现为对神秘的营造、对英雄的歌颂、对永恒的追求等。
当代纪念性景观开始关注普通大众的纪念性情感需求,并纪念有意义或有影响力的事件或人物等,如奥林匹克纪念园、澳大利亚国家突发事件纪念碑、爱滋病病人纪念碑等,纪念主体呈现出广泛与多元的特点,不再只表现崇高和伟大,而是呈现出理性反思的特点,表现形式更加丰富。
纪念性景观通过物质性的建造来达到精神的延续,成为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场所。
二、纪念性景观的空间特点纪念性景观的主题与思想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传达给观者,并激起观景者的情感共鸣。
其中景观空间充当着重要的纪念性情感沟通的媒介。
空间是为使用者服务的,应当综合考虑,下文将结合纪念性景观的特点从空间的尺度与向度以及空间的序列等方面加以分析。
空间有许多形态,如正方形给人庄重、稳定的感觉,适宜观景者驻足停留。
基于设计美学视角的纪念性景观设计分析——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

基于设计美学视角的纪念性景观设计分析——以侵华日军南
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
奚榕蔚;唐轶;曹磊
【期刊名称】《艺术科技》
【年(卷),期】2023(36)1
【摘要】纪念性景观是人类自生产活动以来最早出现的景观。
人类用特定的纪念性景观来表达抽象情绪与精神慰藉,其表现形式既是物质的、精神的,又是美学的、艺术的。
与普通的景观不同,纪念性景观具有独特的纪念元素。
文章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切入点,简要地介绍其总体概况、特征、外部环境,并基于设计美学视角细致分析其内部空间的设计要素、特色设计,以期探究如何通过具体的对象和营造特殊的气氛来表达精神渴望和情感寄托。
【总页数】3页(P228-230)
【作者】奚榕蔚;唐轶;曹磊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2
【相关文献】
1.海外纪念性历史博物馆当代公共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结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共时态研究
2.纪念馆游客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
3.对现代纪念性建筑特性的探讨—
—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扩容工程为例4.环境心理学在纪念馆设计中的应用浅析——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计为例5.具身认知理论视阈下的博物馆展示设计——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色旅游的价值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红色旅游的价值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第一章:引言红色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指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历史为主题,以红色文化为核心,通过旅游手段进行交流和传播的一种文化旅游活动。
红色旅游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红色旅游的价值和未来发展趋势,为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第二章:红色旅游的价值2.1历史价值红色旅游涵盖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历史内容,对于研究中国革命历史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旅游景点通过陈列和展示历史文物、文献资料、影视作品等形式,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了解历史过程,体验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斗争的英雄事迹和精神风貌。
通过红色旅游的形式,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丰功伟绩。
2.2文化价值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以来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符号。
红色旅游景点通过展示革命文物、红色文化雕塑、主题演出等形式,体现了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对于提高游客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红色旅游还能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2.3旅游价值红色旅游是中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旅游潜力和市场前景。
红色旅游景点以其独具特色的历史和文化景观,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同时,红色旅游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带来了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
通过红色旅游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实现旅游业、文化产业、地方发展之间的协同发展。
第三章:红色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3.1多元化发展红色旅游的未来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多元化发展,通过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不同的需求和偏好。
可以通过举办主题演出、红色文化研学活动、主题酒店等形式,打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不断提升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
纪念性雕塑的发展与设计创新研究

纪念性雕塑的发展与设计创新研究朱灿华李雄摘要:纪念性塑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是最具代表性的公共艺术,往往是城市的地标性雕塑,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
本文对我国纪念性雕塑的历史和现代意义上的纪念性雕塑发展概况进行分析总结,以“98抗洪”“08汶川抗震”纪念性雕塑创作为例,将纪念性与当代新媒体技术和智能技术相整合,探索设计当代城市纪念性雕塑全新的展示模式和观众体验模式。
关键词:纪念性雕塑、设计创新、新媒体、智能一、概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断层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在诸多领域都曾创造过让世界瞩目且影响至今的成就,雕塑艺术亦是如此,在余姚河姆渡考古遗址发现6000年前的漆碗;在江西万年县考古遗址发现7000年前的烧陶遗址;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第八次考古中發掘出了18支9000年前的猛禽腿骨制成的骨笛;新石器时代的玉琮(余杭反山12号墓出土的一件玉琮);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始皇兵马俑;汉代优秀石刻代表作品霍去病墓石雕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造相;初唐时期的昭陵六骏;北宋时期的大足石刻;唐三彩高峰之后的辽三彩和明三彩(河北易县)等等,可谓璀璨夺目。
但是以纪念和颂扬为目的的雕塑,从秦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唯一的纪念性质的圆雕都江堰李冰像开始,到清末《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赫德铜像》的出现,在期间的漫长岁月中找不到其它纪念性雕塑的存在。
在推翻了压在中华民族头上的三座大山之后,以革命为主题的纪念碑和纪念性雕塑可谓遍地开花,而纪念碑雕塑则是当中最具代表和最有影响力的公共艺术形式。
二、古代纪念性雕塑的发展概况我国的文明史同时是一部战争史,司马迁的《史记》开篇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朝廷更迭和国家纷争的过程中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杰出的英雄人物不断涌现。
我国历来重视和推崇“忠”“孝”“信”“悌”“礼”“仪”“廉”“耻”,但是却没有表现和颂扬这些重大事件和杰出英雄人物的纪念性雕塑作品。
纪念性景观

纪念性景观
一、纪念性景观的起源
谈到纪念性景观的起源就不能忽视古代埃及创造的伟大文明以及它们文明的遗物。
埃及于公元前4世纪建立奴隶制国家,建造了人类最早的巨型纪念性建筑物。
古代埃及建筑以庞大的规模、简洁稳定的几何形体、明确的对称轴线和纵深的空间布局来达到雄伟、庄严、神秘的效果。
埃及古代建筑3个主要时期:1、古王朝时期建筑。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7—公元前22世纪)的主要建筑是著名的金字塔。
2、中王国时期建筑。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2—公元前16世纪)建筑以石窟陵墓为代表。
已采用梁柱结构,能够建筑比较宽敞的内部空间。
3、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6—公元前11世纪)以祭奉阿蒙神的的神庙取代陵墓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建筑。
神庙形制大致相同,除大门外有3个主要部分:周围有柱廊的内庭院,接受臣民朝拜的大柱厅和只允许法老和僧侣进入的神堂密室。
规模最大的是卡纳克和卢克索的阿蒙神庙。
人造景观与未知而博大的宇宙自然相联系,犹如爱尔兰的纽格莱齐陵墓冬至日的阳光沿着黑暗墓道照亮墓穴最深处,以及墨西哥的奇骞扎伊金字塔庙的阶梯犹如蛇神盘绕一样,神秘的灵光打动人心并且如同未知对探究之心的诱惑一样,经久不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个阶段大体上相当于奴隶社会后期和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此时期纪 念性景观往往通过严整对称的形式、明显的中轴线来体现统治阶级森严 的等级,另外常常通过表现崇高、伟大来实现道德的教化。纪念的对象 多为王公贵族。此时的纪念性景观无不是君王们、权贵们的集权欲、
占有欲和炫耀欲的反映。而普通老百姓却在高大的建筑物、巨 大的广场和纪念大道面前,如同不可见的蚂蚁。文艺复兴将人 从神权中解放出来,却为他们带上了君权的桎梏。人同样是祭 坛上的牺牲品或是祭坛的奴仆。如明十三陵、泰姬· 玛哈尔陵 。
• 陵墓不仅是为死亡的皇官贵人提供舒适安息的场所,同时也是生 与死,死亡的超度以及死后生命的继续存在——灵魂的一种象征, 不论是东方,西方或西亚的人,都没有两样,由于此种对生死问 题的认识及对死后的世界观,人类自有文明以来,尤其在封建社 会里,帝王竭立驱使他的社会资源去为他自己营建永恒的灵魂世 界。随着时代的发展,封建君王的消亡,此类陵墓已很少见到。
2 纪念途径与手段的变化
• 纪念目的的变化造成了纪念对象的多元化。以往的纪念对象多是 神灵或王公贵族,现在的纪念性景观不仅纪念伟人、更有纪念普 通人甚至动物的。 • 纪念性景观更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结合,再现历史 环境,使观众心理上产生场所感与认同感。
•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意识的进步, 人们逐渐意识到:为神和君王建造的纪念景观是神秘的、巨大的、 恢宏的;为机器设计的纪念性景观是唯美的、高效的。它们离普 通人的纪念都是遥远的。人们应该寻求人性化的纪念性景观,为 伟人更为普通人。此时纪念性景观无论在纪念观念、纪念对象、 纪念空间形式、设计思路和手法上均有所进步,纪念对象也趋于 广泛。
• 现代纪念碑则不再强调高大的体量和古典美的形式,而是强调其 参与性,更注重参观者的心理。如华盛顿越战纪念碑 ,是70年 代“大地艺术”与现代公共景观设计结合的优秀作品之一。
•
人类自远古以来,就有树立雕像纪念神灵或祖先的传统。美国纽约自 由女神像和拉什莫尔山四总统雕像都是著名的纪念性雕塑景观 。
第二章
纪念性景观的发展沿革
• 1 纪念性景观发展的四个阶段 • 2 纪念性景观的形式沿革 • 3 当代纪念性景观的发展趋势
1 纪念性景观发展的四个阶段
• • • • 1.1为神的纪念 1.2 为君王的纪念 1.3 为机器的纪念 1.4 为人的纪念
• 在远古蒙昧时期,人类科学技术极不发达,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 自然的能力极差,人类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屈居于神之 脚下,人是神的牺牲品,人是神的奴仆。此时的纪念性景观是一些 近似图腾的体量巨大、充满神秘色彩的景观。从某种意义上说此 时的纪念性景观是献给神灵或 自然的一道祭品。像英国巨石阵列、 南太平洋复活岛巨型雕塑群。
• 工业革命以后,随工业文明的兴起,正业革命给城市景观带来了 深刻的变化。人们似乎征服了自然,挣脱了神的约束,推翻了君 主。但人们并没有改变受奴役、被鄙视的地位。人们用自己的双 手创造了另一个主宰自己生活的主人——机器。人们的生活—— 工作、居住、娱乐等被解剖成一个个功能独立的零件。此时的纪 念性景观多集中在城市中,且为集合了古典美的形式和某些物质 功能的纪念性景观。
2 纪念性景观的形式沿革
• • • • • 2.1 纪念碑和纪功柱景观 2.2 纪念性雕塑景观 2.3 陵墓景观 2.4 纪念性景观门 2.5 纪念性公园
• 在西方,也常在城市广场上树立直立的碑或柱来纪念皇帝或将军 的辉煌功绩,这种传统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开始了。如罗马 的图拉真圆柱 。 • 工业革命后的纪念碑柱与以往的纪念碑柱相比,增强了不少世俗 性,它对城市意象的贡献和供作眺望塔的游憩功能也是古典方尖 碑无可比拟的。如华盛顿纪念碑碑高555英尺,内设一座电梯和 898级台阶。 。 •
• 西方人对于拱门的运用情有独钟,即使到了近现代,在城市规划 中也常用“门”来作为标志、景观的焦点或意象上的门户。 • 在东方,中国人牌楼和日本人用鸟居都是起源于“门”的观念, 只是牌楼和鸟居更具象征意味,它是用来界定神社、寺庙、陵墓 等建筑处的入口,而不是象西方为纪念战争胜利的凯旋门。
• 在古代,纪念园实际上是纪念性庭院——纪念性建筑的附属,像印度的 泰姬.玛哈尔陵园。在近代有一些陵园也有了公园的性质,如美国的一 些国家陵园和墓园。 • 真正达到民主式纪念性高度的是罗斯福纪念园(The F.D.R Memorial)。 经过1966年和1972年又两轮的方案征集,旧金山的景观建筑师哈普林 (Lawrence Halplin)的方案最终中选。经过二十年的挣扎,终于在 1997年建成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