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生平介绍

冰心生平介绍
冰心生平介绍

冰心生平介绍

中国近代杰出的文学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冰心先生,因病于1999年2月28日21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参加了甲午海战,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冰心4岁时随家迁往山东烟台,便生活在大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在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冰心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辛亥革命后回到福州,1912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1913年迁居北京,次年入贝满女中。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向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冰心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全身心地投入时代潮流,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在全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之下,他于1919年8、9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发生影响。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等作品被认为是当时极有代表性的"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女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其时,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冰心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身份加入了当时著名的文学研究会。她的创作在"为人生"的旗帜下源源流出,发表了引起评论界重视的小说《超人》;以《繁星》、《春水》两个集子为代表推动了新诗初期的"小诗"写作潮流。192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最早的儿童文学力作。20岁出头的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

1926年她在国外学成,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同时仍创作不辍。作品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透露着微讽。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1年的《南归》等。

1938年吴文藻、冰心夫妇携子女于抗战烽火中离开北平,经上海、香港辗转至大后方云南昆明。冰心曾到呈贡简易师范学校义务授课,与全民族共同经历了战争带来的困苦和艰难。1940年移居重庆,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不久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热心从事文化救亡活动。还写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等有影响的散文篇章。抗战胜利后,1946年11月她随丈夫、社会学家吴文藻赴日本,曾首在日本东方学会和东京大学文学部讲演,后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日新文学"课程。在日本期间,她和吴文藻先生在复杂的条件下团结和影响海外的知识分子,积极从事爱国和平进步活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新形势鼓舞下,吴文藻、冰心夫妇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难,于1951年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从此定居北京。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吴文藻、冰心夫妇,并对他们的爱国行动表示肯定和慰勉。冰心感受到新中国欣欣向上的民心,以百倍的精力投入到祖国的各项文化事业和国际交流活动中去。她发表大量作品,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新生活。她说:"我们这里没有冬天","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她勤于翻译,出版了多种译作。她所创作的大量散文和小说,结集为《小桔灯》、《樱花赞》、《拾穗小

札》等,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当国家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出现了一段不正常的情况时,她也和全国人民一样,陷入困顿和思索之中。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祖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冰心迎来了奇迹般的生平第二次创作高潮。他不知老之将至,始终保持不断思索,永远进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1980年6月。冰心先生患脑血栓,后骨折。病痛不能令她放下手中的笔。她说"生命从八十岁开始。"当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接着又创作了《万般皆上品……》、《远来的和尚》等佳作。散文方面,除《三寄小读者》外,连续创作了四组系列文字,即《想到就写》、《我的自传》、《关于男人》、《伏枥杂记》。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创作风格之独特,都使得她的文学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冰心是世纪同龄人,一生都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一直跟上时代的脚步,坚持写作了75年。她是新文学运动的元老。她的写作历程,显示了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新时期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轨迹。她开创了多种"冰心体"的文学样式,进行了文学现代化的扎扎实实的实践。她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是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她的译作如黎巴嫩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及戏剧集多种,都是公认的文学翻译精品。1995年曾因此经黎巴嫩共和国总统签署授予国家级雪松勋章。她的文学影响超越国界,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得到海内外读者的赞赏。

母爱让冰心享用一生

母爱让冰心享用一生 冰心(1900~1999年),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这位多福高寿的著名作家,从“五四”开始步入中国文坛,一直辛勤耕耘了70余载,著作等身。 而人们在冰心的作品中徜徉的时候,不难发现,在她的作品中展现得最多的是那温馨的母爱之光。 于是,人们不禁会问:冰心有着怎样一位母亲,而这位母亲又是如何影响冰心的呢? “世界上最好母亲中的最好一个” 冰心的母亲名叫杨福慈。1871年,杨福慈出生在福建一家世代为学官的书香门第。其父与福州城内道南祠办书馆的谢銮恩是好朋友。在杨福慈9岁那年,杨、谢两位长辈在谈诗论文兴奋之时,缔结为“儿女亲家”。

杨福慈19岁时做了谢葆璋的新娘。谢葆璋当时是北洋水师的一名军官,二人可谓郎才女貌,和睦幸福。 冰心是这对夫妇唯一的女儿,她曾经有两个哥哥都夭折了。算命先生曾对杨福慈说:“太太,你的命里是要先开花后结果的,最好能先生下一个女儿,庇护以后的少爷。”因此,冰心的降生使大家如愿以偿。在她之后,3个男孩接踵而至,组成了一个和睦温馨的大家庭。 在婚后长达10年的时间,杨福慈都住在谢家宅子里。谢家人多,整日宾客盈门,谢葆璋婚后不久就出海远征。她一方面要忍受别离的痛苦,一方面则挑起了家务重担。无论怎样忙乱,她的微笑从没离开过嘴角。杨福慈治家有很高的鉴赏力,屋子里的陈设、园林的布局,还有个人的衣饰、颜色,只要经她调配就新颖不俗。 特别要提及的是,杨福慈的针线活堪称一流。日常,冰

心的父母和他们兄弟姐妹4个都穿布衣,那合体的衣衫都是她缝制的。每近农历新年,她还给谢家每人缝制一件绸衣。 冰心称她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好母亲中的最好一个。” “只因为你是我的女儿” 母亲一直让童年的冰心穿男孩的装束,且常穿海军制服。 原来,谢葆璋参加过甲午海战,在大东沟海域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因寡不敌众,舰艇遭鱼雷袭击沉没,他死里逃生,泅到刘公岛后才回到福州。在他归家之前,杨福慈忧心如焚,悄悄买了一盒鸦片烟膏藏在身上,准备一旦得到丈夫阵亡的消息,就服毒自尽…… 后来听祖父给他讲这个故事后,童年的冰心受到巨大震

冰心介绍(必读整理版)

文学长河·封二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冰心自小出生在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童年里慈爱的母亲,正直的父亲,宽广的大海、丰富的书卷和基督教的博爱深深影响了她的一生。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在五四的思想浪潮中,她用小说的形式发掘社会矛盾与痼疾,并通过母爱、童心与自然的“爱的哲学”来医治和救赎自我、他人和社会。 她的诗歌作品《繁星》、《春水》善于捕捉生活的灵感,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抒写内心的感受与思考,表现其“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的哲学主张。她用一颗永远不会变老的童心为孩子而写作,与孩子交朋友,《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小桔灯》等作品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孩子。 爱在左,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赠葛洛》 天使在人间 ——用“爱”带来温暖的冰心 也许在你还是个小读者或是小小读者的时候,就早已认识她了,她以最真诚的心灵爱怜地把那时的你放在了她的作品中标题的位置——《寄小读者》。是了,她便是冰心。 倘若你在她少年时见到她,你眼前会是一个最爱眺望大海,或是埋头在故事书里,腼腆地想当灯塔的小小姑娘。 倘若你在她青年时见到她,你眼前会是一位在动荡和荒乱社会背景下,用年轻的头脑发现社会痼疾,思索拯救的真诚而善良的女作家。 倘若你在她中年之后见着她,你眼前便是一位总带着慈爱的笑容,怀着一颗纯净的童心,有着宽厚的爱的母亲和祖母。 是了,这便是冰心,或者我们也称她“冰心奶奶”。 大海·书本·甜蜜的家 1900年10月5日,冰心(原名谢婉莹)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隆普营的一所大房子里。不过她只在那里呆了7个月,就随当时已经担任“海圻舰”的副舰长的爸爸,举家先后迁居了海岸线由南至北的好多城市。可小冰心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反而每到一个地方就会爱上一个地方,因为哪里有疼爱她的爸爸妈妈,哪里就能变成她最最温暖幸福的家。 小冰心有位温柔娴静又爱读书的妈妈。她最喜欢给妈妈讲故事,把她眺望着大海,脑袋里的奇思妙想变成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故事讲给妈妈听。而妈妈也最喜欢与小冰心依偎着,说些母女俩甜蜜的悄悄话。母爱自小的萦绕与浇灌,在冰心的心底凝聚成了一种纯净而温柔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她日后想生活中和面对社会的苦痛时,得到救赎,并救赎她人。在母爱的温柔、包容与圣洁里,冰心发现这是洗涤人们内心污垢,减轻世间痛苦的一剂良药。冰心她曾在她的《寄小读者》中这样说:“我挚爱恩慈的母亲。她最初也是最后我所恋慕的一个人。我提笔的时候,总有她的颦眉或笑脸涌现在我的眼前。她的爱,使我由生中求死——

了解现代著名作家冰心生平事迹

了解现代著名作家冰心生平事迹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出生,福建长乐人,是中国著名的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那么你知道现代著名作家冰心的生平事迹吗?下面是由为你提供的现代著名作家冰心生平事迹,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 了解现代著名作家冰心生平事迹冰心是从五四时期开始写作的,先是作为女学生联合会宣传股之一员,些写宣传文章,发表宣传文章,这时奔腾澎湃的中国青年爱国运动,文化革新运动这些时代思潮,把她卷进了狭小的家庭和学校的门槛,使她慢慢地看出了她周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处处都有使人窒息的社会问题?她开始写了一些问题小说,用“冰心”的笔名发表了。后来写得滑了一手,就一直写作下去,理科的功课拉下了很多,她就索性转了系,改了文科。 她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用一种独特的 方式表达了她对社会的关心。她坚持不懈的、兢兢业业的、勤奋努力的高尚品质,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老人的爱国精神更加令我们感动,冰心在我们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像其他爱国热士一样,毅然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为祖国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 在祖国的文学宝库中永远保留着冰心老人留下的深深的足迹,她 给我们留下的真谛是永远无法抹煞的事实。 了解现代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冰心的作品名称有:《斯人独憔 i

悴》,《庄鸿的妹妹》,《最后的安息》,《南归》,《繁星》,《春水》,《归国以后》,《樱花赞》,《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小桔》,《印度童话集》,《印度民间故事》,《泰戈尔剧作集》。等等。 冰心小说集:《超人》、《斯人独憔悴》、《空巢》、《女侦探》、《自由花》。 了解现代著名作家冰心的简介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冰心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孩子,把孩子看做“最神圣的人”,认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好好呵护,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美。 2

冰心生平介绍

冰心生平介绍 中国近代杰出的文学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冰心先生,因病于1999年2月28日21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参加了甲午海战,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冰心4岁时随家迁往山东烟台,便生活在大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在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冰心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辛亥革命后回到福州,1912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1913年迁居北京,次年入贝满女中。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向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冰心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全身心地投入时代潮流,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在全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之下,他于1919年8、9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发生影响。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等作品被认为是当时极有代表性的"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女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其时,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冰心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身份加入了当时著名的文学研究会。她的创作在"为人生"的旗帜下源源流出,发表了引起评论界重视的小说《超人》;以《繁星》、《春水》两个集子为代表推动了新诗初期的"小诗"写作潮流。192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最早的儿童文学力作。20岁出头的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 1926年她在国外学成,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同时仍创作不辍。作品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透露着微讽。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1年的《南归》等。 1938年吴文藻、冰心夫妇携子女于抗战烽火中离开北平,经上海、香港辗转至大后方云南昆明。冰心曾到呈贡简易师范学校义务授课,与全民族共同经历了战争带来的困苦和艰难。1940年移居重庆,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不久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热心从事文化救亡活动。还写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等有影响的散文篇章。抗战胜利后,1946年11月她随丈夫、社会学家吴文藻赴日本,曾首在日本东方学会和东京大学文学部讲演,后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日新文学"课程。在日本期间,她和吴文藻先生在复杂的条件下团结和影响海外的知识分子,积极从事爱国和平进步活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新形势鼓舞下,吴文藻、冰心夫妇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难,于1951年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从此定居北京。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吴文藻、冰心夫妇,并对他们的爱国行动表示肯定和慰勉。冰心感受到新中国欣欣向上的民心,以百倍的精力投入到祖国的各项文化事业和国际交流活动中去。她发表大量作品,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新生活。她说:"我们这里没有冬天","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她勤于翻译,出版了多种译作。她所创作的大量散文和小说,结集为《小桔灯》、《樱花赞》、《拾穗小

冰心生平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1999年),福建福州长乐人。笔名取“一片冰心在玉壶”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1900年,冰心出生于福州的一个开明绅士家庭,父亲时任海军副舰长,母亲是位有文化的淑女,三个弟弟聪明可爱,家庭温馨和乐。后因父亲调任,幼年冰心随全家迁到山东烟台,在那里度过了幸福的海滨童年。家庭和海洋对冰心的影响很大,在她以后的作品里,多次写到大海、母爱、父爱和手足之情。 13岁时,冰心移居北京,上了贝满女子中学。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时,她才19岁,还在念大学预科。为了发表宣传文章,冰心大着胆子联络了当时正在当报社编辑的表兄,并试着以新文学的形式投稿。这个尝试,为她开出一条成名路。她开始发表白话小说和散文,不久成名。1921年,冰心把自己的“一些零碎思想”整理成自由体小诗,在当时引起很大回响。1923年夏,冰心以优异的成绩从燕京大学毕业,赴美留学并获得了硕士学位,后获聘回母校教书。这期间她与吴文藻博士结婚,在燕京大学校园里安家,生育儿女。冰心一边教书,一边写作,一边养育子女。1936年,她陪夫婿赴欧考察一年。抗日战争时,她随夫婿去了大后方,战后又作为国民政府代表团的眷属,到了日本。在重庆,她应一位同学之约,开始写作一组别具风格的短篇小说,即《关于女人》。1949—1951年,冰心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任外籍女教授,授课之余还撰写了一些短文。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东京,冰心夫妇心已向往,却因特务的阻挠不能归国。1951年秋,吴文藻假借应聘耶鲁大学之机替家人办了离境手续,终于辗转回到北京。归国后的冰心随即投入繁忙的写作、翻译及当文化使者的工作,期间的散文结集成《小橘灯》、《樱花赞》等,并出版了多部译作。文革期间,冰心一家都成了被斗的对象。年逾70的冰心夫妇被下放到农村,万幸一年后特批返城。文革结束后,高龄冰心的创作热情大振,写出了一系列佳作。纵然从1995年开始要长住医院,她仍未放弃笔杆。1999年,冰心带着爱离开人间。 从19岁开始发表作品,到九十多岁还在写作,冰心的创作活动持续了将近八十年。她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老祖母,又是大陆文坛的常青树。她的作品体裁多样,小说、散文和诗都有代表作。冰心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高潮期间,以一篇反映家庭问题的小说《两个家庭》登上文坛,之后相继发表了数篇反映当时敏感社会问题的小说,被统称为问题小说。此外,她还在部分小说里宣扬她的爱的哲学。进入中年以后,她的小说如《分》、《关于女人》,风格明显与前不同。文革后,冰心又发表了多篇引起了强烈反响的写实小说,如短篇小说《空巢》、《明子和咪子》、《干涉》等,再攀高峰。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散文家、女诗人。她的散文被誉为“冰心体”,诗歌被誉为“春水体”,受到年轻人争相模仿。她的散文代表作《寄小读者》、《关于男人》,诗歌代表作《繁星》、《春水》,在中国都拥有几代读者。冰心一生还翻译了不少外国文学作品,《先知》、《印度童话集》、《泰戈尔选集》等均出自她手。

冰心的故事

冰心的故事 少年好学 冰心自幼聪慧好学,特别喜欢听故事。为了鼓励她用心学习,当时担任她家塾督师的舅舅杨子敬常对她说:"你好好做功课吧,等你做完了功课,晚上我给你讲故事。"舅舅给她讲的第一部书是《三国演义》。那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深深吸引了小冰心。等讲完一段,舅舅总是再讲一回。为了每天晚上都能听"三国"的故事,她学习更认真了,功课总是做得又快又好。可是,舅舅晚上常常有事,不能给她讲"三国",有时竟停了好几天,这可把小冰心急坏了。不得已,她只好拿起舅舅的《三国演义》来看,这时她才7岁。最初,她大半看不懂,就囫囵吞枣,硬着头皮看下去,不懂的地方,就连猜带蒙,有时,居然被她蒙对了。这样,她慢慢地理解一些书的内容了,她越看越入迷,看完《三国演义》,又找来《水浒》、《聊斋志异》……母亲见她手不释卷,怕她年纪过小,这样用功会伤了脑子,便竭力劝她出去玩,她不肯。母亲只好把书给藏起来,可不知怎么搞的,那些书总是神不知鬼不觉地又被找了出来。 有一次,母亲让她洗澡,她就在澡房里偷看书,直到洗澡水都凉了……,母亲生气地夺她手中的《聊斋》,撕成两半,扔到墙边,小冰心望望母亲,又看看那本心爱的书,胆怯地挪到墙角,捡起那本书,又接着读了下去。这一来,倒把生气的母亲逗乐了。 冰心不但把读过的书都用心记住,还时常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假日时父亲带她到军舰上去玩,水兵们听说这个七岁的孩子会讲“三国”的故事,就纷纷围住她,当小冰心神气而又一本正经地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时,众人被她那稚气的神情逗得捧腹大笑。听完故事,水兵们拉着她的手,称赞她聪明伶俐,并把他们在航行中用来消磨时光的小说包了一包,送给冰心作为"讲书"的奖品。回到家里,小冰心迫不及待地打开那包书,那都是些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早期翻译的欧美名家小说,这些书令小冰心爱不释手。当时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大都在书后印有书目,她从书目中看到了林纾翻译的其它欧美名家小说,就按书目去寻找别的小说来读,于是,她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作品。

冰心的生平事迹

冰心的生平事迹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下面是跟大家分享的冰心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冰心的作品特点1.小说 冰心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大多不用浓墨重彩,也较少精雕细刻,只用素描的笔法,淡淡数笔,人物形象就仿佛那出水的芙蓉,鲜灵灵地浮现在水面上。《六一姐》、《冬儿姑娘》、《小桔灯》分别塑造了三个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少女形象。冰心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理想、完美的青年女性的形象。她们大多心地善良,温柔美丽,活泼大方,稳健端庄。她们青春焕发,充满活力,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赢得女性的尊严;以自身事业上的辉煌成就,获得男人的敬重。此外还有一系列热爱祖国的青年,慈怜温柔的伟大母亲,通情达理的老奶奶,以及博学风趣的老教授等众多形象,透出了温情。 在艺术表现上,冰心善于借鉴和运用抒情手法。在作品中,时而以叙述人的口吻直接抒发情感,时而通过人物的语言或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表露作者的主观意态,使小说带着浓重的抒情色彩。 冰心往往喜欢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以“我”作为展开故事的线索,满蕴着深情,倾诉我的所见、所闻、所遭、所感、所触,使读

者感到小说中所发生的一切,全是人生的真实,没有虚构编织的成分,没有浪漫的色彩,没有人为的戏剧性的冲突,没有媚俗的诙谐,具有逼真性和亲切感。这给作者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可以更灵活地起讫,转折,变化,作者浓烈的情愫的抒发,可以表达得更加得心应手。 冰心的小说,较少宏篇巨著,多是清新隽永的珍品。她的许多作品看起来情节单纯,却寓意深远,留给人无穷的回味。她撷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人生旅途中的一段机缘,展示出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没有金戈铁马的壮举,却具有一种哲理的追求。她常常用机敏的目光,去观察社会,审视人生;从人际关系撞击中,爆发出火花,捕捉生活中蕴藏的哲理,寄托自己的情思,富有清新的哲理和诗意。 在小说的结构上,大多采用双向型的结构框架,互相映照的格式。她常以两个家庭、两个人物、两个事件,大洋两岸为主线,平衡展开,发展的结局,却是大相径庭的。通过鲜明的对比,给人们以启迪,发人深思。在小说的描写手法上,她常采用白描的手法,以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鲜明的形象,表现她特有的诗的情性。 冰心的作品,往往把人物活动的时间安排在清晨、黄昏、月夜;活动的场景设置在海滨、湖畔、公园、山间、船上;借助自然景物的描摹,将人物的美与环境的美,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造成特定的温馨的氛围。 2.散文 冰心的散文,题材广泛,寓意深邃。冰心通过自身经历的细腻描

冰心作品简介寄小读者.doc

冰心作品简介寄小读者 《寄小读者》,是冰心女士在1923年-1926年三年间写给小读者的通讯,主要记述了海外的风光和奇闻异事,你都看过吗?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冰心作品简介《寄小读者》,一起来看看吧。 冰心作品《寄小读者》内容简介 世界上有很多小孩,天天盼着自己长大--长成大人。然而有一个很著名的大人却想做回小孩,她说:"有一件事,是我常常用以自傲的:就是我从前曾是一个小孩子,现在还有时仍是一个小孩子。"这个大人就是冰心。冰心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诗人,她很喜欢孩子,为孩子们写了许多散文、诗歌和小说。上面那句话,就是她在《寄小读者》中,对孩子们说的。在她的文章中,时常出现花朵、小草、清流、流星这些小巧轻灵的名字,冰心看到这些平凡的自然之物,就像一般人看到的一样,但是她又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 冰心作品《寄小读者》目录 通讯一 我若不是在童心来复的一刹那顷拿起笔来,我决不敢以成人烦杂之心,来写这通讯。 通讯二 我小时曾为一头折足的蟋蟀流泪,为一只受伤的黄雀呜咽......我小时未曾做过不仁爱的事情,但如今堕落了...... 通讯三

山东是我灵魂上的故乡,我只喜欢忠恳的山东人,听那生怯的山东话。通讯四 我素喜北方风物,至此也不得不倾倒于江南之雅澹温柔。 通讯五 "不瞒你说,妹妹,我舍不得母亲,舍不得一切亲爱的人!" 通讯六 《寄小读者》图册他们的是非,往往和我们的颠倒。 通讯七 海唤起了我童年的回忆,海波声中,童心和游伴都跳跃到我脑中来。通讯八 我承认你们是我的快乐和慰安,我也明白只要人心中有了春气,秋风是不会引人愁思的。 通讯九 父亲记否我少时的一夜,黑暗里跑到山上的旗台上去找父亲,一星灯火里,我们在山上下彼此唤着。 通讯十 这是如何可惊喜的事,从母亲口中,逐渐的发现了,完成了我自己!。通讯十一 山中虽不大记得日月,而圣诞的观念,却充满在同院二十二个女孩的心中。 通讯十二 谁无父母,谁非人子?母亲的爱,都是一般;而你们天真中的经验,却千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冰心简介

作者简介 李坑中心小学李忠华 冰心(1900年-1999年),女,原名谢婉莹,福建省长乐市(今福州市长乐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讲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创作特点 小说 冰心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大多不用浓墨重彩,也较少精雕细刻,只用素描的笔法,淡淡数笔,人物形象就仿佛那出水的芙蓉,鲜灵灵地浮现在水面上。《六一姐》、《冬儿姑娘》、《小桔灯》分别塑造了三个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少女形象。冰心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理想、完美的青年女性的形象。她们大多心地善良,温柔美丽,活泼大方,稳健端庄。她们青春焕发,充满活力,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赢得女性的尊严;以自身事业上的辉煌成就,获得男人的敬重。此外还有一系列热爱祖国的青年,慈怜温柔的伟大母亲,通情达理的老奶奶,以及博学风趣的老教授等众多形象,透出了温情。 在艺术表现上,冰心善于借鉴和运用抒情手法。在作冰心品中,时而以叙述人的口吻直接抒发情感,时而通过人物的语言或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表露作者的主观意态,使小说带着浓重的抒情色彩。 冰心往往喜欢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以“我”作为展开故事的线索,满蕴着深情,倾诉我的所见、所闻、所遭、所感、所触,使读者感到小说中所发生的一切,全是人生的真实,没有虚构编织的成分,没有浪漫的色彩,没有人为的戏剧性的冲突,没有媚俗的诙谐,具有逼真性和亲切感。这给作者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可以更灵活地起讫,转折,变化,作者浓烈的情愫的抒发,可以表达得更加

作者简介冰心

冰心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童年在山东烟台度过,大海孕育了她的气质。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 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这些小说或抒写对封建社会和家庭的不满,或是描写当时社会惨痛生活,或是从人道主义立场表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的作品着重反映刚从封建思想束缚中争脱出来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彷徨与苦恼,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 1920年开始,由于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她的诗歌风格含蓄、温婉、隽

美。 1923年8月赴美威尔斯利女子大学读书,不久因病住疗养院七个月。这时期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寄小读者》是记录她旅途和国外见闻的散文,文笔潇洒隽逸,感情真挚细腻,深得广大读者喜爱。 1926年的文学硕士学位后反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平女子文理学院。时代的变化使她的思想也有变化。1931年写的小说《分》、1934年的《冬儿姑娘》等作品中都表现出对于“爱的哲学”的深化和突破。 抗战时期,曾用“男士”的笔名在重庆版《星期评论》上发表一组《关于女人》的文章,风格也转向苍劲朴茂。 1946年,与丈夫吴文藻同往日本,应邀在东京大学教课。1951年秋回国。解放以来相继出版散文、小说、诗歌集《小桔灯》、《樱花赞》、《再寄小读者》等,这一时期作品的基调仍然是“爱”,文笔雅淡、简练,但“微带着忧愁”的情调消失,而乐观的情绪洋溢其中。

冰心生平简介

冰心生平简介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自1954年以来,当选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冰心童年在山东烟台度过。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1923年8月赴美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读书,不久因病住疗养院七个月。这时期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1926年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平女子文理学院。1931年的小说《分》、1934年的《冬儿姑娘》等作品中都表现出对于“爱的哲学”的深化和突破。1946年,与丈夫吴文藻同往日本,应邀在东京大学教课。l951年秋回国。解放以来相继出版散文、小说、诗歌集《小桔灯》、《樱花赞》、《再寄小读者》等。冰心除创作外,还翻译过一些外国文学作品。 主要译作: 1. (散文诗集)凯罗·纪伯伦《先知》(叙利亚)(1931新月,1957人民文学出版社) 2.穆拉·安纳德《印度童话集》(印度)(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55年) 3.泰戈尔《吉檀迦利》(1955年中青初版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4.《印度民间故事》(印度)穆.拉.安纳德著(1955,上海少儿出版社) 5.《泰戈尔剧作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6.《园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7.《泰戈尔选集.诗集》与石真合译(1958,人民文学出版社) 8.《诗选》(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9.《泰戈尔抒情诗选》(香港万里书店1959年) 10.《泰戈尔剧作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11.《泰戈尔小说选》(合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 12.《泰戈尔诗选》(《吉檀迦利》《园丁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13.马亨德拉《马亨德拉诗抄》(尼泊尔)(与孙用合译作家出版社1966年) 14. (诗集)安东·布蒂吉格《燃灯者》(马耳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主要著作: 《繁星》(诗集)1923 《春水》(诗集)1923 《超人》(小说、散文集)1923 《寄小读者》(散文集)1926 《往事》(小说、散文集)193O 《南归》(散文集)1931 《姑姑》(小说集)1932 《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33 《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诗集》1932

冰心简介

冰心简介 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着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

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着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王之涣的人物生平简介

王之涣的人物生平简介 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名门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

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他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到了中年,他一改前习,虚心求教,专心写诗,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后来,他曾一度作过冀州衡水县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于是,王之涣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县尉,在任上死去。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诗》中。 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官风以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阳。

冰心的资料简介个人相关资料

冰心的资料简介个人相关资料 冰心,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那么关于她的资料简介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冰心的资料简介,供大家参阅!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冰心人物经历1900年10月5日冰心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谢家大宅(今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该宅院也是林觉民故居,是冰心祖父谢銮恩从林觉民家属购得。次年5月,全家迁至上海。 1903年,因为父亲谢葆璋受命海军训练营营长,同时负责筹办海军学校,随父迁至烟台,在此居住的8年里度过了她幸福而多彩的童年生活。在烟台,她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与此同时,还读

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包括英国著名作家迭更斯的《块肉余生述》等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 1911年(一说为1912),进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开始了预科学习。 1913年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其父谢葆璋前来北京出任民国政府海军部军学司长。 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 1918年入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开始向往成为医生,后受“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运动,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此期间著有小说《斯人独憔悴》、诗集《繁星;春水》,短篇小说《超人》。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发生影响。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 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 1923年进入燕京大学,燕大期间,冰心在一个牧师家里受洗归主。毕业后,到美国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学院攻读英国文学,专事文学研究。出国留学前后,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是中国早期的儿童文学作品。同年,以优异的

女作家冰心的简介

女作家冰心的简介 冰心是中国人都熟悉的女作家,在她的作品中一个个温柔大方、青春活力的女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女作家冰心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出生。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在《晨报》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1951年返回中国。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女作家冰心的文学特点冰心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大多不用浓墨重彩,也较少精雕细刻,只用素描的笔法,淡淡数笔,人物形象就仿佛那出水的芙蓉,鲜灵灵地浮现在水面上。《六一姐》、《冬儿姑娘》、《小桔灯》分别塑造了三个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少女形象。冰心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理想、完美的青年女性的形象。她们大多心地善良,温柔美丽,活泼大方,稳健端庄。她们青春焕发,充满活力,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赢得女性的尊严;以自身事业上的辉煌成就,获得男人的

敬重。此外还有一系列热爱祖国的青年,慈怜温柔的伟大母亲,通情达理的老奶奶,以及博学风趣的老教授等众多形象,透出了温情。 在艺术表现上,冰心善于借鉴和运用抒情手法。在作品中,时而以叙述人的口吻直接抒发情感,时而通过人物的语言或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表露作者的主观意态,使小说带着浓重的抒情色彩。 冰心往往喜欢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以“我”作为展开故事的线索,满蕴着深情,倾诉我的所见、所闻、所遭、所感、所触,使读者感到小说中所发生的一切,全是人生的真实,没有虚构编织的成分,没有浪漫的色彩,没有人为的戏剧性的冲突,没有媚俗的诙谐,具有逼真性和亲切感。这给作者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可以更灵活地起讫,转折,变化,作者浓烈的情愫的抒发,可以表达得更加得心应手。 冰心的小说,较少宏篇巨著,多是清新隽永的珍品。她的许多作品看起来情节单纯,却寓意深远,留给人无穷的回味。她撷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人生旅途中的一段机缘,展示出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没有金戈铁马的壮举,却具有一种哲理的追求。她常常用机敏的目光,去观察社会,审视人生;从人际关系撞击中,爆发出火花,捕捉生活中蕴藏的哲理,寄托自己的情思,富有清新的哲理和诗意。 在小说的结构上,大多采用双向型的结构框架,互相映照的格式。她常以两个家庭、两个人物、两个事件,大洋两岸为主线,平衡展开,发展的结局,却是大相径庭的。通过鲜明的对比,给人们以启迪,发人深思。在小说的描写手法上,她常采用白描的手法,以简练的笔墨,

19冰心的简介及代表作品

冰心的简介 作者: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省长乐人,现、当代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等,散文小说集《超人民往事》和通讯集《寄小读者》等。“五四运动”时期开始写小说、诗歌,影响很大。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文集》里。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日文、俄文等多种文字,赢得很高的国际声誉。冰心早期作品的三大主题是“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是冰心所坚持和提倡的“爱的哲学”。写于解放后(1957年)的《小橘灯》一文,既承继了早期作品的特点,又表现了冰心对旧中国的控诉,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这使她的作品注入了新的、充满活力的精神力量。 小桔灯 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反反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地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 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登、登、登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屋里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来,看了一半,天色越发阴暗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的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我轻轻地扣着板门,发出清脆的"咚咚"声,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小姑娘把炉前的小凳子让我坐了,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

冰心生平

冰心生平 冰心生平 1900.10.5-1999.2.28,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男士等。福建长乐人,1900 年10月5日生于福州隆普营一海军军官家庭,其父谢葆璋曾任清朝海军巡洋舰副舰长。1912年考取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读了3个学期,1913年随父母迁往北京,1914年进入贝满女中,1918年考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1919年在北京 求学时即投身五四文学革命,被选为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成员。1921年加 入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因成绩优异,提前获得燕京 大学学士学位及学校颁发的金钥匙奖,与吴文藻(后为其夫)、许地山等赴美留学,在波士顿威尔斯利大学读书,1926年夏,获硕士学位,随即回国,在燕京 大学文学系任教,并在清华大学兼课。1929年与吴文藻结婚。1936年吴文藻赴欧美讲学,冰心同往,七.七事变时回国。1937年9月举家迁居昆明,1940年 到重庆,任《妇女文化》主编,1941-1947年担任国民党政府国民参政会议参 政员。1946年随丈夫赴日,1949年应邀在东京大学开设中国文学课程,羁居日本5年,1953年入中国作协,1954年以来当选历届人大代表。1958年续写 《寄小读者》。1970年到湖北沙洋“五七干校”劳动。1980年《小桔灯》获第二次全国少儿文艺创作荣誉奖,《空巢》获优秀短篇小说奖。创作涉及新诗、 小说和散文等领域,且多有成就,为中国新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之一。主要 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关于女人》等。学习泰戈尔写的小 诗体诗集《繁星》,《春水》,曾被公认为小诗的楷模。除继续致力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著译作品: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春水》、《繁星》,儿童文学集《小桔灯》。另有《冰心著译选集》(三卷)、《冰心文集》(六卷)等。 主要译作有:(叙)凯罗?纪伯伦《先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穆拉?安纳德 《印度童话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55年),(印度)泰戈尔《吉檀迦利》(人民文学 出版社,1955年初版,1983年再版),《泰戈尔剧作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园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诗集》(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诗选》(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泰戈尔抒情诗选》(香港万里书店,1959年),《泰戈尔剧作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泰戈尔小说选》(合译,贵州人民 出版社,1981年),《泰戈尔诗选》(《吉檀迦利》、《园丁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马亨德拉《马亨德拉诗抄》(合译,作家出版社,1966年),安东?布蒂吉格《燃灯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