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练习题11

合集下载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

答: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主要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然后是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最后是王韬、郑观应的新闻思想深入认识。

(1)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最先发现并重视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

他组织人员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刊,以了解和应对敌情。

译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华外报有关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报道,以及对西方国家基本情况的介绍。

积极弘扬林则徐译报思想的是其好友魏源。

1843年,《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

魏源非常重视外报,在《海国图志》中阐述了他对西方报纸的看法,他以非常概括的文字揭示了报纸的社会政治功能。

从林、魏二人的主张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创办近代化报刊的环境和条件,林则徐还只是组织译报而没有办报。

(2)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

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主张。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洪仁玕办报思想的渊源来自西方,是他参照西方的报业模式为中国规划的一幅发展新闻事业的蓝图。

当时,西方国家的新闻业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处于商业报刊的发展时期,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操作原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其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证。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练习题8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练习题8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练习题8(总分:50.00,做题时间:60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50.00)1.国民党的新闻统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分数:1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 在全国组建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络。

(2) 控制和利用民营新闻事业。

(3) 制定与实施反共反人民的新闻政策法规,设立新闻控制机构,推行新闻检査制度。

)解析:2.中国共产党地下报刊在国统区的出版情况如何?有什么经验教训?(分数:1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在国统区的出版情况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的报刊被取缔,共产党人被迫转入“地下”,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出版报刊,出版中心仍在上海。

主要出版报刊有:①《布尔塞维克》;②《红旗》周刊、《红旗日报》、《红旗周报h③地方党组织的“地下”报刊,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团体的报刊。

(2)经验教训①经验:建立党报委员会,全面负责党对报刊的领导;发展通讯员,加强同群众的联系;建立发行网,扩大党报影响。

②教训:在宣传内容上出现“左”的错误,主要表现为:错误地分析革命形势,鼓吹“直接革命”进攻大城市;否定“中间营垒”的存在,错误地批判中间力量等。

在办报策略上,不注意隐蔽精干,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一味强调公开发行,结果招致更大的损失。

)解析: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新闻传播事业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发展情况如何?有何特点与意义?(分数:1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传播事业历史条件及发展情况①根据地初创阶段的新闻传播事业: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被迫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在农村开辟根据地,组建工农红军。

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1-10章问答题整理

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1-10章问答题整理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1)时代:远古时代(2)中国报纸的开始在唐代。

最早的报纸是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 前报纸时期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有哪些特点(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2)文字出现后,古代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更多样化;(3)汉代之后,传播体制日趋完善,传播载体日渐多元化。

(4)战乱频繁时,社会舆情愈发活跃。

3 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有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1)采集、编辑:进奏官自行采集;(2)传发:进奏官自发向地方各藩镇传发(3)部门:通过覆盖全国的邮驿系统发行。

4 “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1)唐代的报状,是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

带有官方性质,属于官报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下发的正式官报。

5 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处于什么地位?(1)特点: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和编发(2)地位:进奏官对稿件进行一些删节和筛选;“定本”制度迫使进奏官只能按照当局允许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

6 宋朝小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屡禁不绝?(1)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非官方报纸;盛行于南宋;读者范围广(官员,知识分子,皇室成员,社会人士)(2)能满足一定社会需求,得到了社会支持。

7 明代官报的发行制度和宋代相比有什么不同内容提供者从进奏院变成了通政司和六科;内容和样式更加丰富。

8 “急选报”“天变邸钞”是什么性质的新传媒体?《天变邸钞》非官方发布,而是编报人自己抄写的。

是临时发刊报纸。

《急选报》:雕版印刷报纸。

9 清代官报的发行制度有什么特点?清朝入关之后,参考明代官报发行体制,集训在全国范围内发行邸报,即经由通政史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通政史司是收受臣僚章奏的机关。

六科是发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的机关。

提塘主要负责管保的抄传发行工作。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答:(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这些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所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唐朝。

(2)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中叶以后,开始实行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

进奏院的负责人简称进奏官,有时也被社会上泛称为邸使或邸吏。

唐代的进奏官是由地方派遣的,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

这些进奏官们既为所代表的地方藩镇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

当时人称“进奏院状”、“报状”、“留邸状报”等,这种原始状态报纸的出现便标志着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答: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在报纸诞生之前,即唐朝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

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相近。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在上海等地办报有何重要意义?答:(1)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在收复区创办报刊的情况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国民党集团大肆抢夺新闻阵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方针。

1945年9月14日,正在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并转华中解放区负责人,指示华中解放区尽快派人去上海、南京等地办报。

9月初,中共中央还电告中共广东区党委:迅速派人去广州、香港开辟宣传阵地。

①在上海,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就领导创办了《新生活报》,在国民党势力返回上海之前就先占上海报坛的一席之地。

在此前后,上海地下党组织还创办了一些以学生的名义出版的报刊,如党的“学委”出版的《新生代》、圣约翰大学党组织出版的《约翰呼声》等。

9月以后党在上海的办报活动推向高潮。

中共在上海出版的报刊中,数《联合日报》、《联合晚报》、《建国日报》、《文萃》周刊、《消息》半周刊、《群众》周刊的影响最大。

②在北平,国共两党于1946年1月签订停战协定,成立军事调处执行部。

接着,中国共产党利用在北平可以公开活动的合法地位,立即筹办党的新闻事业。

2月22日,中共在华北地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解放报》创刊同日,新华社北平分社也宣告成立。

但是,北平《解放报》和新华社北平分社自创建第一天起就开始遭到国民党特务的钳制与破坏。

③在华南地区,战后党在香港创办的第一家党报《正报》于1945年11月13日创刊,除了在港澳和华南地区广泛发行外,还远销马来亚等地,在海外华侨中也有巨大影响,最高发行量达2万份。

(2)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在收复区创办报刊的意义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的报刊,虽然受到国民党当局的严厉镇压,大多数出版时间不长,但是他们配合重庆《新华日报》积极宣传了和平、民主、统一的建国方针,揭露了国民党内战、独裁的阴谋,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评述“拒检运动”的经过与结果。

答:“拒检运动”是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一场斗争。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答:(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这些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所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唐朝。

(2)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中叶以后,开始实行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

进奏院的负责人简称进奏官,有时也被社会上泛称为邸使或邸吏。

唐代的进奏官是由地方派遣的,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

这些进奏官们既为所代表的地方藩镇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

当时人称“进奏院状”、“报状”、“留邸状报”等,这种原始状态报纸的出现便标志着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答: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在报纸诞生之前,即唐朝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

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相近。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这些传播媒介垂之久远和传于后世的考虑较多,现实的传播作用和传播的时效性还不算太大。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练习题12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练习题12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练习题12(总分:30.00,做题时间:60分钟)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30.00)1.1957年至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有哪些主要特点?请解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分数:1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主要特点: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既有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有停滞不前甚至后退的时候,而在新闻传播实践中,虽有一些好的经验值得发扬,但严重的失误仍需总结。

原因:(1) 从1957年至1966年间我国报刊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的新闻事业随着政治与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报刊与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发展息息相关。

经济方面: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曾不顾经济条件,出现过全国大办县报的局面,各种报纸遍地开花。

新闻事业在这个阶段也迅速发展。

在经济困难时期,由于各方面资源的短缺,新闻事业的发展逐渐放缓。

政治方面:在10年的时间里,我国政治上先后发生了整风运动与反右倾斗争扩大化以及庐山会议之后的反右倾运动。

每次运动之后,“左”倾错误虽然得到一些矫正,但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并没有彻底的根除。

新闻事业的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门,深受其害。

党和政府主管宣传的领导和新闻界的同志一起对新闻工作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重提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大兴调研之风。

1960年以后,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工作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是最终还是淹没在阶级斗争的大潮中。

(2) 文化教育方面:这个时期我国的新闻学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956年的新闻改革给政策的学术讨论提供了机会,但经过1957年的反右扩大化,进行自由的新闻学研究已经困难重重。

再加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很多人最终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观点。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练习题4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练习题4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练习题4(总分:50.00,做题时间:60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50.00)1.《京话日报》(分数:1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京话日报》是一张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的报纸,1904年8 月16日创刊于北京,创办人兼社长为彭翼仲。

该报政治上倾向于保皇立宪,以中下层市民为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目的是“开民智”和“争回中国人说话的权利”。

该报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大胆揭露官府积弊,勇于为下层民众鸣不平。

为扩大影响,该报在京城菜馆设讲报处,街巷设阅报牌。

后被清廷以莫须有罪名查封,彭翼仲被处流放新疆10年。

1913年彭翼仲从新疆回京后,复刊《京话日报》,但不久又因触怒袁世凯再度被封。

袁世凯死后,再度复刊,一直办到 1922 年。

)解析:2.孙中山的办报活动(分数:1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孙中山与《中国日报》《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

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由孙中山指派他的战友陈少白主持。

《中国日报》的主要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鼓吹反清革命;二是宣传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赞美共和制度;三是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该报1903年曾与保皇派广州《岭南报》笔战后,又与香港保皇派的《商报》论战。

《中国日报》从经费筹集、设备采购到人员选定,都是孙中山亲自操办的。

该报由孙中山定名,取“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意,《中国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守重要活动据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练习题11(总分:50.00,做题时间:60分钟)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50.00)1.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创建公营新闻机构、改造私营新闻机构的基本过程。

(分数:1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公营新闻机构的创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立即大量创建具有社会主义性的公营新闻机构,同时对私营新闻机构通过公私合营等手段进行改造,同时要求新闻工作者不断改进新闻工作,以适应新时代的新特点、新要求。

新中国成立甫始,党和人民政府迅即对在革命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党的新闻事业进行调整与充实,建立起一个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地的公营新闻事业网,包括: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社网和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网。

(2)私营新闻机构的改造对于这些私营新闻机构,党和政府最初根据公私兼顾的政策,在经济上予以扶持。

对于私营新闻机构的宣传报道活动,实行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对新闻言论不实行事前检查的办法,而是采取团结教育的方式,帮助它们改进宣传报道内容,但不得反对或者损害人民的利益。

由于私营报纸自身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党和政府采取合并改组、公私合营等措施,对私营报纸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3年,私营报纸的公私合营工作全面完成。

此后,人民政府又逐渐退还私股,进一步将公私合营报纸改造成公营报纸。

)解析:2.在新中国已经建立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强调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有何作用与意义?(分数:1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新中国建后,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怎样适应新时代的特点、满足新时代的要求,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问题。

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改进,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

对此,党和政府首先要求新闻工作者继承和发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优良传统,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新闻工作做了许多重大的改进,以加强新闻工作与社会实际、人民群众的联系。

(1) 在新闻体制方面,实行采编合一制与总编负责制。

此外,各新闻机构还建立起广泛的通讯员网与群众性的读报小组,在报纸版面上开辟了“读报组反映”、“读报组活动”等栏目。

(2) 在新闻宣传报道方面《人民日报》等报纸还进行通俗化改革,以期报纸更好地反映群众、引导群众,从而与读者贴得更近。

根据1950年《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的精神,各报确立了全编辑部人员都有责任关心处理读者来信的原则,将党报的读者来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 广播收音网的普遍建立,是广播工作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重要措施之一。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工作的一大特色,也是新闻工作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方面,《人民日报》走在最前列。

这一时期的报纸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旗帜鲜明、斗争坚决。

重视自我教育,开展问题讨论,是报纸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的另一个特点。

在批评干部和群众中的错误思想方面,许多报纸经常采用群众自我教育的方式,通过问题讨论,批评和克服一些错误认识。

当然,这一时期的报刊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批评言辞过于偏激、报道内容失实等,甚至出现了忽视党性原则的错误倾向。

)解析:3.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经过。

有何意义与教训?(分数:1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意义: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着不少可供我国新闻事业借鉴的经验。

首先,通过学习苏联经验,我国新闻界系统地学习了列宁斯大林的办报实践、办报思想和苏联新闻工作的传统。

加深了对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认识。

苏联的新闻工作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建设我国新闻事业新体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其次,全面学习与借鉴苏联新闻工作的业务经验,包括新闻的编辑、采访、写作以及经营管理和发行等方面的经验,使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普遍得到大的提高。

教训:在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脱离中国实际、对苏联经验盲目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错误,以致束缚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从而阻碍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这种教条主义的学习在报纸工作中的主要表现:一是片面强调不犯错误。

二是每天一篇社论。

三是业务路子越走越窄。

四是国际新闻报道片面性严重,各报袭用苏联的国际报道方法,不客观、全面地反映国际形势。

对社会主义国家只说好,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只说坏,至于敌人骂我们的东西,一概不让见报。

在广播工作方面的教条主义倾向主要表现有二:一是提出以中央台为基础、地方台为补充的办节目方针。

要求地方台用较多的时间转播中央台的节目。

其后果是削弱了地方广播联系当地实际的作用,也影响了地方办广播的积极性。

二是限制在广播中开展批评,受苏联经验的影响,认为广播不宜于进行批评,只能谈成绩,不能讲缺点。

)解析:4.评述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的经过、重点和收获。

(分数:1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 经过《人民日报》的改革:1956年4月后,一场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运动在人民日报社内兴起。

1956年初,《人民日报》就已经开始酝酿新闻工作改革事宜,中共中央也指示《人民日报》要改进内容、扩大篇幅,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7月1日,《人民日报》经中共中央批准,正式宣告改版。

《人民日报》改版后,面目焕然一新。

最大的变化是在新闻报道上。

报纸新闻数量大增。

此外,言论明显改进。

新华社的改革:新华社在认真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制定了新华社工作在建设世界性通讯社方面全面改革的规划:第一步在五年到七年内,新华社应首先集中力量建设成为东方(亚非地区)最有权威的世界性通讯社,第二步在十年到十二年内,新华社应建设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可以和西方资产阶级各大通讯社相匹敌的世界性通讯社。

关于新华社的国内报道,也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观念和改进措施。

广播工作的改革:第四次全矿播工作会议结束后,从中央台到地方台,各地工作改革全面展开,广播工作有了显著的改进。

一是改进新闻报道,努力做到又多又快又短又好。

二是贯彻“双百”方针,开展自由讨论,特别是纠正广播不得开展批评的错误观念。

三是努力办好文体知识以及社会群体等各类节目,并力求丰富多彩,满足不同兴趣和好的听众的需要。

新民报的改革:在新闻改革的热潮中,《新民报》等非党报也积极参与改革,提出了不少新观念,推出了不少新举措。

特别是重视新闻报道贴近读者、接近生活。

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研究:在新闻工作改革中,研究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空气也十分浓厚。

复旦大学新闻系等新闻教育与研究单位对报纸的性质与任务、读者的观念、指导性与趣味性、中国报纸的传统等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2) 重点第一,扩大报道范围。

无论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或者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是通都大邑的还是穷乡僻壤的,是直接有关于建设的还是并不直接有关于建设的,是令人愉快的,或者是并不令人愉快的,人民希望在报纸上多看到些,也应该多采集、多登载一些。

第二,开展自由讨论。

有许多问题需要在群众性的讨论中逐渐得到答案。

有部分问题甚至在一个时期的讨论以后暂时也还不能得到确定的答案。

有许多问题,虽然已经有了正确的答案,应该在群众中加以广泛的宣传,但是这种宣传也并不排斥适当的有益的讨论。

相反,这种讨论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认识答案的正确性。

第三,改进文风。

报纸上的文字应该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而且言之成章。

(3) 收获首先,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与解放,这次改革冲破了教条主义思想的束缚,破除了盲从迷信,认识到对于苏联新闻工作经验要有分析地加以借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则不盲从;其次,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使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

再次,这次改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支持。

当然,这次改革也有偏颇之处。

在反对教条主义的思想时,有人又走向另一条极端,全盘否定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历史必然性和受益的方面。

在对待旧中国资产阶级报纸的传统问题上,有些人主张不加分析地学习和继承。

)解析:5.简述1956年刘少奇有关新闻工作谈话的内容及其意义。

(分数:1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956年5月28日,刘少奇(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分别听取了新华社和中央广播事业局负责人的汇报,并作了长篇讲话。

6 月19日,刘少奇又召集中央分管宣传工作的胡乔木和新华社负责人谈话,在这些谈话中,刘少奇明确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和党八股问题指出:不分好坏,不看条件,一律接收,一律学习,一律照办,就是教条主义,就是盲从,就是迷信,在我们的同志中间要破除迷信,他说:“我们的新闻报道,学习塔斯社的新闻格式,死板得很,毫无活泼……我们不能学这种党八股。

”刘少奇的几次谈话,不仅为新华社,广播事业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新闻改革确定了指导方针。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