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介绍
乙肝病毒感染知识讲解PPT课件

件
目录 引言 什么是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感染的症状与并发症 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与护理 结语
引言
引言
乙肝病毒感染知识讲解 乙肝病毒是一种常见的肝炎病 毒
引言
本课件将为您介绍乙肝病毒感染的相关 知识
什么是乙肝病 毒?
乙肝病毒感染 的症状与并发
症
乙肝病毒感染的症状与并 发症
急性感染症状:疲劳、食欲不 振、黄疸等 慢性感染症状:无明显症状或 轻度疲劳等
乙肝病毒感染的症状与并 发症
并发症:肝硬化、肝癌等
乙肝病毒感染 的预防与控制
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 制
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 肝的有效手段 避免血液传播:拒绝共用针具 、安全注射等
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 制
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避孕措施、减少 性伴数等 垂直传播防控:孕前筛查、新生儿疫苗 接种等
乙肝病毒感染 的治疗与护理
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与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定期复查等
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与护 理
支持性治疗:饮食调理、避免酒精等
什么是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性接 触传播
什么是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感染可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
乙肝病毒感染 的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输血、注射毒品、 医疗器械污染等 性传播:不安全性行为、性伴 感染等
乙肝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
垂直传播:感染妇女分娩时传给新生儿 其他途径:共用针具、美容美发器具等
结语
结语
乙肝病毒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疾 病 通过预防、控制和治疗,我们 可以减少乙肝病毒感染的风险
乙肝知识

乙肝知识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
乙肝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常见的慢性病毒性感染之一,也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乙肝,预防和控制其传播,以下文章将详细介绍乙肝的知识。
乙肝病毒是如何传播的?乙肝主要通过与感染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直接接触而传播,例如通过性行为、母婴传播、共用针头或注射器、血液输液、手术和牙科医疗程序等。
此外,在家庭生活中,例如共用刮胡刀、牙刷或其他个人护理用品,也可能会传播乙肝病毒。
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地避免与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接触。
乙肝病毒的感染对人体有哪些影响?乙肝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在肝脏内复制并破坏肝细胞。
在感染初期,人体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只出现轻微不适。
然而,长期慢性感染会增加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
乙肝病毒感染还可导致肝功能异常,出现疲倦、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以及黄疸等症状。
我们如何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乙肝疫苗是预防该病毒感染的最佳方式。
乙肝疫苗可在儿童接种疫苗计划中提供,并且对于成年人来说,也可以通过接种疫苗进行保护。
此外,避免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也是预防乙肝感染的重要措施。
应尽量避免与他人共用针头、注射器或其他物品,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并且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例如勤洗手和妥善处理个人护理用品。
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如何进行?一旦怀疑感染乙肝病毒,应该尽快就医进行检测。
乙肝病毒感染通常通过血液检测来确认。
一般来说,乙肝病毒感染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两种类型。
对于急性感染,通常需要休息和适当的治疗,包括寻求医生的建议,以确保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营养。
对于慢性感染,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和监测,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乙肝病毒感染的并发症是什么?如果乙肝病毒感染未得到及时治疗和控制,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乙肝病毒感染可引起慢性肝炎,长期的肝炎炎症可能导致肝细胞损伤和坏死,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乙肝科普文章

乙肝科普文章乙肝病毒是导致乙型肝炎的致病体,也被称为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可感染人类和一些动物。
由于其传播极为便利,乙肝病毒造成了全球数百万人口的患病和死亡,成为了当前医学界的严重挑战。
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非常多样,主要分为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是指由感染母亲传给胎儿,此方式通常发生在母亲感染病毒而不知情的情况下。
水平传播主要是通过毒血液、性传播、共用注射器、牙刷等途径侵入人体。
乙肝病毒一旦侵入人体,可引起轻重不同的症状。
有些感染者可能无任何显著症状,称为慢性感染者。
而有些人呈现典型的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尿黄、肝区疼痛等。
在一些慢性感染者中长期内可能无症状,但在未来某个时刻会发生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等。
目前,对于乙肝病毒的治疗主要包括两类药物:抑病毒和免疫调节剂。
抑制病毒显然对乙肝病患者尤其重要,因为病毒的复制会加剧肝损伤。
然而,抑制病毒并不能治愈病毒性肝炎,免疫调节剂能够显著提高治愈率,但副作用也较多。
对于预防乙肝病,最重要的是接种乙肝疫苗。
在新生儿、成人和儿童中大规模的接种乙肝疫苗能有效的预防乙肝病毒的传播。
此外避免使用感染性物品、人工流产等手术等也能有效的减少乙肝病的感染风险。
总体而言,乙肝病毒是一种非常具有传染性的病毒,并且会对人体造成极为重大的危害。
因此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好预防。
预防方法包括接种乙肝疫苗,避免使用感染性物品以及保持精神和身体的健康。
另外,我们也应该关心乙肝病毒的传播问题,为解决乙肝病毒感染的受害者提供支持和援助。
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可以遏制乙肝病毒的传播,并且让世界变得更加健康。
hbv病毒

• 依次编码:末端蛋白、间隔区、逆转录酶 /DNA聚合酶、RNase H。
P 编码区
HBV基因组P编码区
翻译产物: • 先翻译出一条长的多肽链,再加工成多种相对较
小的蛋白质——
末端蛋白、逆转录酶、RNase H
末端蛋白是病毒反转录时的引物
3. C 编码区及其产物 • 转录产物: 3.5 kb RNA,由长链转录; • C 编码区:该区长 639 碱基 • 翻译产物:
易感人群
乙 肝
(1)感染者年龄高峰:低发病区:20~40岁
高发病区:4~8岁 (2)男女感染率相近,但发病者男多于女 (3)感染时年龄越小,越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 或慢性HBV携带状态 (4)感染后对相同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持久 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保护力不完全
所致疾病
防治原则
急性肝炎 爆发型肝炎 慢性肝炎
S 编码区
P 编码区
5’
X 编码区 C 编码区
HBV基因组结构
• 长链5’端结合末端蛋白:为逆转录的引物, • 短链5’端与具有帽子结构的短RNA结合, • 末端蛋白和短RNA与病毒DNA复制有关; • 在长链的3端和短链的5’端互补区各有一个直接 重复序列,分别是DR1和DR2; • 不同亚型间的序列变异约为10%,同亚型 • 中的序列变异约为2%,因此HBV基因组 • 具有高度多态性。
传播途径
1)经血、血制品和血污染的器械传播
2)性接触传播 3)母婴传播 乙肝不是消化道传染病。 日常工作和生活接触,只要无 血液暴露,不会被传染。
乙肝症状
• 1、肝脏轻度肿大,可触及质地较软或中等硬度的肝脏,或有压 痛、叩击痛。有些病例可无任何体征。 • 2、有些病例可出现肝病面容,表现为面色黯黑、黄褐无华、粗 糙、唇色暗紫等;还可引起颜面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及肝掌, 有些病人可有脾肿大。 • 3、巩膜或皮肤黄染,比消化道症状出现晚。 根据乙肝的临床 表现和体征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常分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急性乙 肝,慢性乙肝,重型乙肝四种类型。 除乙肝病毒携带者外,其 他各型乙肝均有轻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 全身症状:乙肝患者常感到体力透支,容易疲惫,其 原因可能是肝功受损,进食量有所减少,食物消化嘲收障碍,营 养物质摄入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炎症,消耗增加,已摄入的物 质因肝功受损,无法充分代谢,满足机体的需要。第三个方面可 能是乙肝引起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
乙肝病毒

3、微生物学检查:乙肝五项
乙肝五项
1. 表面抗原:HBsAg 2. 表面抗体:抗-HBs 3. 核心抗体:抗-HBc 4. e 抗 原:HBeAg 5. e 抗图
HBcAg
致病性与免疫性
1、引起乙型肝炎,病人、无症状带毒者为主要传 染源。在疾病的潜伏期、急性期和慢性活动期, 血液均具有传染性。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血源 (输血或注射)传;其次血透析、手术、医疗器 械、公用剃刀、牙刷、性接触等方式也可引起感 染; HBsAg阳性的母亲能通过胎盘、产道、哺 乳垂直感染婴儿。
乙型肝炎病毒
1、形态结构(感染者血清中HAV的三种形态)
大球形颗粒(Dane 颗粒):完整的病毒颗粒 小球形颗粒 管形颗粒
2、抗原成分
表面抗原(HBsAg): 该抗原与HBV入侵肝细胞有关, 是HAV感染的标志
之一。刺激机体产生抗-HBs抗体。
核心抗原(HBcAg):不易在血中检出,抗-HBc为非保护性抗体。 e 抗原 (HBeAg):可作为HBV复制,血液具有传染性的指标。 前S抗原 (PreS):存在于外衣壳中,是血液具有传染性的标志。
病毒性肝炎防治科普知识——乙肝篇

病毒性肝炎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乙肝是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
为了帮助大家正确认识乙肝,增强防治意识,本文将介绍相关知识。
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目前已经被列为我国乙类传染病之一。
它通常具有3—6个月的疾病潜伏期。
超过6个月以上的乙肝病毒感染又被称作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母婴传播。
包括分娩时的垂直传播与生活中与宝宝密切接触引起的水平传播。
第二种,血液传播。
主要出现在医院医生、护士等暴露职业人群和使用了未严格消毒医疗器械的人群。
第三种,性传播。
常见于存在多个性伴侣与高危性行为的人群。
乙肝有哪些危害1.对患者自身的危害感染乙肝后,患者经常会感觉全身乏力,并伴有轻度低热。
同时逐渐出现食欲不佳、厌食油腻、肚子胀和恶心、消化功能不好以及呕吐等多种症状。
随着乙肝病情的延长与加重,患者的肝脏功能会严重受损,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增加,出现肝掌、蜘蛛症和黄疸症状。
2.对他人的危害乙肝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会传染他人,损害他人健康。
还可能通过母婴传播与性接触传播,损害孩子与伴侣健康。
如何科学治疗乙肝确诊乙肝后,患者一定要及时进行正规治疗。
虽然目前尚未研究出能够彻底治愈乙肝的药物,但积极正规的治疗,能够最大限度消灭与抑制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有效延缓肝细胞纤维化,避免发展成肝硬化与肝癌,危及患者生命。
现阶段医学上对乙肝的治疗主要采用一些抗病毒措施,建议患者通过正规医院医生的科学评估,选择适宜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并定期复查与随诊。
如何有效预防乙肝乙肝的预防目前主要分成三级,各级具体预防措施如下:1.一级预防(1)接种乙肝疫苗。
这也是目前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
(2)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不与他人共用牙刷、指甲刀等私人物品。
尽量少接触公用生活用品。
(3)切断血源传播。
生活中尽可能避免接触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
2.二级预防家庭中存在乙肝患者、需要经常接触他人血液、免疫功能较差、出现疑似肝炎症状的乙肝易感人群,存在多个性伴侣、不洁性行为以及男同性恋等高风险人群,都需要主动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以便及早发现,避免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
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 DNA vividae)。
根形态与结构HBV病毒颗粒图示1.大球形颗粒:亦称Dane颗粒,它是一种由一个囊膜和一个含有DNA分子的核衣壳组成的病毒颗粒,直径约42nm.核衣壳为20面体对称结构。
游离的核衣壳只能在肝细胞核内观察到。
血中Dane颗粒浓度以急性肝炎潜伏期后期为最高,在疾病起始后则迅速下降。
Dane颗粒表面含有HBsAg,核心中还含有双股有缺口的DNA链和依赖DNA的DNA多聚酶。
目前认为Dane颗粒即完整的HBV。
HBV DNA的两链长短不一,长链(L)完整,为负链,长度恒定,约3200个核苷酸。
短链(S)为正链,长度可变,约为长链长度的50~100%,链的增生按5′-3′顺序进行。
在不同分子中短链3′端的位置是可变的,而短链和长链的5′端位置固定点为粘性末端,通过250~300个核苷酸碱基配对,以维持DNA分子的环状结构。
在粘性末端两侧,两链5′端各有一个由11个bp组成的直接重复序列(Direct repeat DR)-5′TTCACCTCTCC,该DR位于第1824个核苷酸者称DR1,位于第1590个核苷酸者称DR2,在病毒复制中起作用。
2.小球形颗粒:直径约22nm的小球形颗粒是HBV感染后血液中最多见的一种。
它由HBsAg,即病毒的囊膜组成。
化学组成为脂蛋白,可按其特有的密度与正常血清蛋白部分分离。
在此颗粒中未检出达DNA多聚酶活性。
目前认为HBV的小颗粒不是HBV,可能是它感染肝细胞时合成过剩的囊膜而游离于血循环中。
3.管形颗粒:直径约22nm,长度可在100~700nm之间。
实际上它是一串聚合起来的小颗粒,但同样具有HBsAg的抗原性。
基因结构目前,已可从感染HBV病人的血清中及感染肝脏提纯的病毒核心中分离出环状双股DNA,从而确定HBV属DNA病毒。
研究Dane颗粒DNA结构发现,DNA分子含有约3,200个核苷酸。
乙肝病毒

2.DNA.DNAP的检查 ①DNA分子杂交术. ②PCR基因扩增术.
HBV的致病与免疫性
1.传染源:病人和携带者的体液等.
2.传播方式途径:
1)血源传播(输血.注射.手术.针刺.剃刀.外伤等) 2)蜜切接触(性.日常生活) 3)母婴垂直传播:通过胎盘、产道、哺乳等.
-
+
-
急性乙型肝炎(传染性强,俗称“大三阳”)
+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
+
-
-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俗称“小三阳”)
-
-
+
+
-
+
乙型肝炎恢复期
-
-
-
-
-
+
既往感染
-
-
+
-
-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侵犯人和动物肝细胞、引起病毒性肝炎(病原性与免疫性) 注:乙、丙型还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关.
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广泛性(世界性) 携带者多(传染源大) 危害大(肝炎-肝硬化-肝癌?) 多年来
作为世界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重点防制计划
病毒形态与结构
1.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
3.管形颗粒
是小球形颗粒的管状结构,长50-700nm.含表面抗原.无传染性.
病毒的抗原成分及相应抗体
(1).HBsAg (s:surface表面) ①存在于三种颗粒中,是感染乙肝病毒的重要标志. ②可终身携带. ③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s,有免疫保护作用. (2).HBcAg (c:core核心) ①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和肝细胞内,血中不易查到. ② 抗-HBc无中和作用, 有IgM和IgG两种 ③ 抗-HBcIgM型:出现早,消失快,有早期诊断价值.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 抗-HBcIgG型:出现晚,持续长,见于恢复期和慢性期或曾经感染过HBV.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的患者因得了乙肝后失去了获
得理想工作和学习的机会
乙肝对患者社交生活的影响
社交生活
40%的患者感受到在周围人知道他
(她)患有乙肝之后态度变得冷淡
74%的患者担心自己会把疾病传
染给其他人
50%的患者反映当朋友知道自己得了
乙肝后,他们的关系就不象以前那么亲近了
34%的患者的社交活动因为得了乙肝而
1/3的患者不了解乙肝致病的根本原因是乙肝病毒的
感染
乙肝的根本致病原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持续
复制,引起的肝细胞的炎症损害。
对乙肝传播途径的认识存在误区
约50%的患者认为”共同进餐”及其它唾液传播方式 会传染乙肝。这无形当中给乙肝患者造成了很大的心 理压力。
对乙肝疾病进展性的认知较差
近18%患者不认为“乙肝是进展性疾病,而且日趋严重 ” 有20%患者认为“乙肝肯定不会发展成肝癌” 有35%患者认为“乙肝是能被治愈的”
乙肝病毒
—————石家庄华山中西医结合医院
一、研究背景:慢性乙肝 是我国公共健康领域的重要 挑战
慢性乙肝是中国第一大传染病
约57.6%的人口过去曾或现在正受到乙肝病毒的感
染 目前有 1.2亿人携带慢性乙肝病毒 慢性乙肝是严重危害健康、威胁生命的进展
慢性乙肝及其并发症是我国主要致死因素之一
每年有9%以上的慢性乙肝患者进展为肝硬化 每年有5%以上的肝硬化患者进展为肝癌
乙肝对患者的生活 造成了全方位的负面影响
自身 家庭生活
事业
社交生活
乙肝对患者自身的影响
60%的患者在得了乙肝后彻底
自身
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
68%的患者觉得自从被诊断为
乙肝后精力不如从前
55%的患者担心会发展成肝癌,
对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
1/4的患者认为目前的症状是
不可以忍受的
关键发现之三 - 乙肝患者对治疗目标缺乏全面、 正确的认识
对治疗目标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有62%的患者将治疗目标定为降低 转氨酶(ALT)水平至正常水平 近55%的患者认为治疗目标是所谓的 对治疗目标的正确认识是获得科学的治疗方 “大三阳”转阴 法和良好的治疗效果的根本所在。 甚至有33%的患者将治疗目标定为不切
受到影响
关键发现之二 - 乙肝患者缺乏乙肝的疾病 知识
常规体检是 检查出乙肝的主要渠道
76%的患者是通过常规体检检查出自己患有乙肝
单位例行体检 招工或考试体检 献血 进一步普及推广常规体检制度,重视和积极参与 在检查其它疾病时
每年一次的常规体检,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对乙肝的致病原因不够了解
1%
医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己
17%
医生及自己
1%
没有回答
关键发现之四 - 乙肝患者的治疗药物繁多 、 方法欠规范
慢性乙型肝炎是严重的进展性疾病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症学分会主办, 由世界知名的专业调研公司-英国思络 (Synovate)咨询有限公司执行 调研方法
随机抽样 与乙肝患者面对面的访问
北京 沈阳
调研时间
2004年10-11月
成都
武汉 广州
上海
调研城市 调研城市
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武汉、沈阳
实际的“彻底清除乙肝病毒”
正确的治疗目标是什么?
国际上公认的治疗指南明确指出:乙肝的治疗目标 是 - 长期抑制病毒,延缓疾病进展成肝硬化、肝 癌。
医生在患者治疗目标 的设定中起着关键作用
81%的患者称他们的治疗目标是医生替他们设定的
81%
患者非常信任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专业角色,依 赖医生的推荐。
竭 肝癌等
和
二、研究目的
1、更好地了解乙肝患者对疾病的总体认知现状
乙肝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的认知 乙肝患者对治疗目标的认知 乙肝患者对治疗方法的认知
2、以协助制定未来的乙肝防治策略,进一步加 强 我国乙肝的控制和管理。
什么是乙肝?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
临床可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泻 及腹胀。但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
乙肝对患者家庭生活的影响
68%的患者认为乙肝对于自 己 家庭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生活
59%的患者认为乙肝对自己
及 孩子的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61%的患者认为乙肝对自己
和 伴侣的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乙肝对患者事业的影响
事业
48%的患者在被诊断为乙肝后经常
上班缺勤
47%的患者担心单位如果发现他们
研究样本
6 个城市,总计425 名乙肝患者
男性237人,占样本的56%
年龄在20岁到50岁的人有380人,占样本的89% 已婚并有孩子的人数 264人,占样本的62% 乙肝患者中绝大部分是社会的中坚
其中359人高中以上学历 ,占样本的84% 力量,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及
家庭责任。
关键发现之一 - 乙肝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 全方位的负面影响
目前慢性乙肝患者约3000 万 性疾病,应得到广泛的关注。
每年有超过35万人死于慢性乙肝的并发症如肝功能衰
参考文献: 1. Gust ID.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B infection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South East Asia. Gut 1996; 38 (suppl 2)S18-S23 2. Fattovich G, et al. Hepatology. 1995 Jan;21(1):77-82. 3. Moyer LA, et al. Am J Prev Med. 1994;10 Suppl:45-55. 4. Xu B, et al.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n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hepatitis Beta in Shanghai, China. Zhonghua Nei Ke Za Zhi. 2002 Jun;41(6):384-7. Merican I, et al.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Asian countries.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0 Dec;15(12):13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