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食品包装原理(环境因素对食品品质影响)
食品包装原理

论述食品包装原理。
答:食品包装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1)环境因素对食品品质的影响:①食品品质包括食品的色香味、营养价值、应具有的形态、质量及应达到的卫生指标。
②食品从原料加工到消费的整个流通环节是复杂多变的,它会受到生物性和化学性的侵染,受到流通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光、氧、水分、温度、微生物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光会促使食品中油脂氧化酸败、色素变色、维生素光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变性,从而降低食品品质;氧会导致油脂氧化酸败、维生素和氨基酸失去营养价值、食品氧化褐变、色素褪色或褐变,继而导致食品腐烂变质;水能助长油脂氧化分解、使食物发生物理变化-受潮结晶--干结硬化或结块—失去香味;温度升高会使食品中蛋白质变性、维生素分解、改变食品物性,温度降低(冻结)会对食品内部组织结构和品质造成破坏;食品中微生物繁殖量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导致食品腐烂变质。
③为了防止、降低减弱环境因素对食品品质的影响,采用适当的包装技术。
2)包装食品的微生物(包装内)及其控制:①包装食品本身含有一定量的微生物,它会受到包装整个环节中的环境因素(水分、温度、氧气、pH)的影响,合理的控制这些参数,就能保证包装食品的微生物维持在安全的含量,不会对包装食品的安全性造成威胁。
②除了控制环境因素,还可采取一定手段控制包装微生物—加热杀菌、低温贮存、辐照防腐、微波灭菌。
3)包装食品的品质变化及其控制:①包装食品的褐变、变色及其控制:食品的色泽好坏,已成为食品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变化往往伴随着食品内部维生素、氨基酸、油脂等营养成分及香味的变化,具体主要体现在褐变反应;食品的变色主要是食品中原有颜色在光、氧、水分、温度、pH、金属离子等因素影响下的褪色和色泽变化。
采用适当的包装技术手段—隔氧包装、避光包装、防潮包装。
②包装食品的香味变化及其控制—包装食品在包装过程中会产生异臭味,为了防止异臭污染,针对不同食品,选择不同的、适当的包装材料。
③包装食品的油脂氧化及其控制:包装食品在整个包装过程中,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光、水分、氧、温度、微生物),其油脂会发生氧化酸败,严重降低了食品的品质,针对不同影响因素,采用适当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食品包装原理PPT课件

环境因素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包装食品的品质变化及其控制
1
2
第一节 环境因素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一 光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促使食品中油脂的氧化而发生氧化性酸败 使食品中的色素发生化学变化而变色 引起光敏感性维生素的破坏 引起食品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变性
3
防护方法:
1 通过包装将光线遮挡、吸收或反射,减少 或避免光线直接照射食品; 2 同时防止某些有利于光催化反应因素,如 水分和氧气透过包装材料,从而起到间接的 防护效果。
8
四 温度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一)温度升高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二)低温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9
五 微生物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六(一)微生物的种类 七细菌、霉菌、真菌 八(二)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 九一次污染、二次污染
10
(三)环境因素对食品微生物的影响 水分、温度、氧气、pH
11
(四)包装食品的微生物变化 1 因包装发生的环境变化对食品微生物 的影响 2 包装食品可能引起的微生物二次污染
4
5
6
二 氧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氧使食品中的油脂发生氧化; ➢氧能使食品中的维生素和多种氨基酸 失去营养价值; ➢氧能使食品发生褐变; ➢氧使好氧性微生物生长繁殖,造成腐 败变质
7
三 湿度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水能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助长油脂的氧化分解; 促使褐变反应和色素氧化; 水分使一些食品发生某些物理变化
18
2 热氧化:油脂在与空气中氧接触状态下加 热所产生的氧化现象,此时明显产生有较强 毒性的羰基化合物和聚合物,且不饱和脂肪 酸和饱和脂肪酸一起被氧化
3 酶促氧化:主要是脂肪氧化酶、棒曲霉、 镰刀霉和酒曲霉的各属也起作用,对食品中 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均起促进氧化 的作用
食品包装环境因素对食品品质的影响PPT课件( 22页)

少或避免光线直接照射食品;同时防止某些 有利于光催化反应因素,如水分和氧气透过 包装材料,从而起到间接的防护效果。
2、遮光
食品包装时,可根据食品和包装材料的吸 光特性,选择一种对食品敏感的光波具有良 好效果的材料作为该食品的包装材料,可有 效避免光对食品质变的影响。 遮光的方法: (1)玻璃加色处理 (2)采用涂覆遮光层 (3)透明薄膜加入着色剂
形态、质量及应达到的卫生指标。 食品流通过程中的环境因素:
光、氧、水分、温度、微生物等。
一、光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一)、光照对食品的变质作用
光对食品品质影响很大,它可以引发 和加速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分解,发生食 品的腐败变质反应。
光引起食品变质的几个方面:
(1)促使食品中油脂的氧化性酸败; (2)使食品中的色素发生化学反应而变色; (3)使植物性食品中的绿、黄、红色及新鲜
2、真菌
食品中常见的真菌属主要为霉菌和酵母。 霉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种类繁多,
常以寄生或腐生的方式生长在阴暗、潮湿和 温暖的环境中。
霉菌有发达的菌丝体,其营养来源主要 是糖、少量的氮和无机盐,因此极易在粮食 和各种淀粉类食品中生长繁殖。
大多数霉菌对人体无害,许多霉菌在酿 造或制药工业在被广泛利用。
主要产毒霉菌及毒素种类
然而,霉菌大量繁殖会引起食品变质、 少量菌属在适当条件下还会产生毒素。
主要产毒霉菌
毒素种类 致癌霉菌毒素
黄曲霉、寄生曲霉 肝脏毒素 黄曲霉毒素、毒性最强
岛青霉、杂色曲霉 肝脏毒素 杂色曲霉毒素
黄绿青霉
神经毒素 毒性最强
橘青霉
肾脏毒素 展开青霉素
(二)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
第五章 食品包装原理与方法

•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繁殖所需要的水分活度最 低限不一样,有的微生物只能在Aw较高的食 品中才能繁殖,而有的却在水分活度极低的相 当干燥的食品中也能生存繁殖。由图可见,大 部分革兰氏阴性细菌在较高的Aw环境中繁殖 受阻,而部分霉菌和酵母等却在Aw较低的环 境中也能繁殖。但食品的水分活度低于某一限 度(Aw=0.5以下)时,其中的微生物不能繁 • 殖。 • 大部分细菌在水分活度Aw=o.9以上的环 境中生长活跃,大部分霉菌在水分活度Aw= 0.80以上的环境中繁殖,部分霉菌和酵母在 Aw较低的环境中也能繁殖。
二、氧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 氧气对食品中营养成分有一定破坏作用: 1、食品中的油脂发生氧化,这种氧化即使是 在低温条件下也能进行;油脂氧化产生的过氧 化物,不但使食品失去食用价值,而且会发生 异臭,产生有毒物质。 • 2、氧能使食品中的维生素和多种氨基酸失去 营养价值; • 3、氧还能使食品的氧化褐变反应加剧,使色 素氧化褪色或变成褐色; • 4、对于食品微生物,大部分细菌由于氧的存 在而繁殖生长,造成食品的腐败变质。
(二)低温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 温度对食品的影响还表现在低温冻结对食 品内部组织结构和品质的破坏。冻结会导致液 体食品变质:如果将一瓶牛乳冻结,乳浊液即 受到破坏,脂肪分离出来,牛乳蛋白质变性而 凝固。易受冷损害的食品不需极度冻结,如许 多果蔬采收后其细胞的生命过程要求适当的温 度条件,在一般冷藏温度4℃下保存,有些果 蔬会衰竭或枯死,随之发生变质过程,包括产 生异味、表面斑痕和各种腐烂形式。这说明冷 藏可以保藏所有的食品且温度越低越好的概念 是不完全正确的。
(二)光照对食品的渗透规律
•
光照能促使食品内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是因 其具有很高的能量。食品中对光敏感的成分能迅 速吸收并转换光能,从而激发食品内部发生变质 的化学反应。 • 食品吸收光能量的多少用光密度表示,光密 度越高,光能量越大,对食品变质的作用就越 在光照下,食品对光能吸收量愈多、转移传递愈 深,食品变质愈快、愈严重 。
食品包装对食品品质的影响研究

食品包装对食品品质的影响研究食品包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保护食品并延长其保质期。
不过,食品包装不仅仅是保鲜功能,它也对食品品质产生着影响。
那么,食品包装对食品品质的影响是什么呢?一、材料对食品味道的影响食品包装选用的材料对食品的味道产生影响。
填充材料和粘合剂含有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这些物质会在包装材料中残留,并通过氧气的传递进入食品中,造成食品异味。
特别是对于新鲜食品,这种影响更加显著。
因此,在食品包装材料的选择上,应该优先考虑对食品味道无影响或影响最小的材料。
二、包装结构对氧气和水分的控制食品包装材料对氧气和水分的传递速度有极大的影响。
过快或过慢的传递速度都会对包装食品的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当食品中的氧气含量过高时,会促进食品中脂肪酸的氧化反应,导致食品腐败变质;相反,如果过度阻止氧气进入,那么就限制了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可能会影响食品的口感和品质。
同样,食品中水分含量的合适程度对食品品质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食品包装材料应该具备透气性和防潮性,在保持鲜度的同时,保证包装内部环境的平衡。
三、包装对食品营养成分的保护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在存储和加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化。
在食品包装人工过程中,不合适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以及材料中的污染物和氧气都可能影响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因此包装设计需要保护食品营养成分。
例如,热性蔬菜中的维生素C在被暴露于空气中时容易受到氧化破坏,而对于防潮性较好的包装材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食品中水分的流失,从而减缓维生素C的流失。
四、包装材料对环境的影响食品包装材料还需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一些材料比如塑料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大。
它们是由石油制成,不易分解且释放大量的化学物质。
因此,食品包装材料的选择也应该考虑到对环保的影响。
综合来看,食品包装的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到保鲜功能,还需要考虑到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因此,在包装材料的选择和设计上,应该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同时,科技的发展也给食品包装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解决方案。
食品包装控制解析

第一节 环境因素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光
氧
水
温度
微生物
第二节 包装食品与微生物控制
环境因 素影响
微生物 变化
微生物 控制
第三节 包装食品的品质变化及控制
变色
香味 变化
油脂 氧化
物性
变化
2
1 环境因素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3
一.光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1、光对食品品质的作用 营养素分解,腐败变质
氧气
•氧的存在有利于微生物繁殖 •繁殖速度与氧分压有关,分压越高,繁 殖速度越快
温度
•微生物的生存温度范围(-10—90℃) •温度升高繁殖速度加快 •适宜温度20—30℃间
pH
•细菌繁殖pH值在3.5—9.5 •霉菌繁殖pH值在2—11
10
二、包装食品的微生物变化
氧气的分压改变
生产各个环节造 成的二次污染
20
LOGO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Add your text in here
Add your text in here Add your text in h21ere
TEXT
Your text here.
TEXT
Your text here.
TEXT
Your text here.
15
三、包装食品的油脂氧化及控制
Sample Text
This is a sample text. Insert your desired text here.
Sample Text
This is a sample text. Insert your desired text here.
包装印刷食品包装环境因素对食品品质的影响.pptx

会衰竭或枯死,随之发生包括产生异味、表面斑痕、 各种腐烂等变质过程。
几种果蔬在冰点以上低温贮藏的败坏现象
产品
苹果 梨 香蕉(生或熟) 黄瓜 芒果 甜椒 马铃薯 番茄 青熟
成熟
大致最低安 全温度/ ℃
1~2 7 13 7 10 7 7 13 10
在0℃至安全温度范围下 贮藏的损害特点 内部褐变,塌陷 内部褐变 成熟时色泽暗淡 有疤痕,水浸斑点,腐烂 内部变色 有疤痕,沿花萼处变色 赤褐色变 成熟时色泽较差 塌陷
主要产毒霉菌及毒素种类
然而,霉菌大量繁殖会引起食品变质、 少量菌属在适当条件下还会产生毒素。
主要产毒霉菌
毒素种类 致癌霉菌毒素
黄曲霉、寄生曲霉 肝脏毒素 黄曲霉毒素、毒性最强
岛青霉、杂色曲霉 肝脏毒素 杂色曲霉毒素
黄绿青霉
神经毒素 毒性最强
橘青霉
肾脏毒素 展开青霉素
(二)微生物对食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污染
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在自然界环境中, 本身已带有微生物,这就是微生物的一次污 染。
二、氧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氧气对食品的品质变化有显著影响 (1)氧使食品中油脂发生氧化; (2)氧会使食品中的维生素和多种氨基酸失去营
养价值; (3)氧可加剧食品的氧化褐变反应; (4)氧可促使微生物繁殖生长,造成食品的腐败
变质。 (5)氧气对生鲜果蔬的作用是另一种情况:
可促进生鲜果蔬的呼吸作用。
三、水分或湿度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第五章 食品包装原理与方法
本章学习目标 1、掌握环境因素对包装食品品质变化的影
响、基本原理和控制方法; 2、掌握微生物对包装食品品质变化的影响、
3.2食品包装原理(包装食品与微生物)

课题三3.2食品包装原理(包装食品与微生物)上节回顾:1、对食品品质有影响的环境因素种类2、氧对食品品质的影响3、食品中的主要微生物。
课题引入:微生物是引起包装食品品质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认识包装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规律,采取合理的控制方法,对于食品质量安全和人们身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思。
第二节包装食品与微生物一、环境因素对食品微生物的影响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水分、温度、氧气和PH。
(一)水分大部分细菌在水分活度Aw=0.9以上的环境中活跃生长,大部分霉菌在水分活度Aw=0.8以上的环境中繁殖。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繁殖所需要的水分活度最低限不一样。
图5-8。
(二)温度微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较广,一般在-10~90℃之间。
图5-9,根据微生物适宜繁殖的温度范围可分为:嗜冷性细菌(0℃以下)嗜温性细菌(0~55℃)嗜热性细菌(55℃以上)食品在贮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温度一般在55℃以下,这一温度范围正处在嗜温微生物和嗜冷微生物细菌繁殖生长威胁之中,而且侵入食品的细菌所温度的升高而繁殖速度加快,一般在20~30℃时细菌数增殖最快。
(三)氧气一般来说,氧的存在有利于需氧细菌的繁殖。
细菌繁殖速率随氧分压的增大急速增高。
图5-10。
(四)pH值适合微生物繁殖的pH值范围为1~11。
一般食品微生物繁殖的pH值范围:细菌为3.5~9.5,霉菌和酵母为2~11。
其中对微生物最适宜的pH值:细菌为中性7附近,霉菌和酵母在酸性6左右。
酸性条件下微生物繁殖的pH值下限:细菌为4.0~5.0,乳酸菌3.3~4.0,霉菌和酵母为1.6~3.2。
二、包装食品的微生物变化(一)包装内环境的变化的影响食品经过包装后,能防止外界细菌和真菌的污染,同时,它的内部环境也会发生气体组成和微生物相的变化,给食品带来不同的影响。
(二)包装可能引起微生物的二次污染可分为食品本身的污染和包装材料污染两个方面。
霉菌对食品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表5-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三3.1食品包装原理(环境因素对食品品质影响)上节回顾:1、金属包装材料优缺点以及食品包装常用包装金属材料2、金属包装容器分类及特点3、玻璃包装材料特点及容器结构和特点。
课题引入:食品品质包括食品的色香味、营养价值、应具有的形态、质量及应达到的卫生指标。
几乎所有的加工食品都需要包装才能成为商品销售。
尽管食品是一种品质最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变质的商品,但是每一种包装食品在设定的保质期内都必须符合相应的质量指标。
食品从原料加工到消费的整个环节是复杂多变的,它会受到生物性和化学性的侵染,受到流通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光、氧、水分、温度、微生物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食品流通中可能发生的质变P109。
第一节环境因素对食品品质的影响一、光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光的催化作用对食品成分的不良效果主要有:1. 促使食品中油脂的氧化反应而发生氧化性酸败。
2. 使食品中的色素发生化学变化而变色。
3. 引起光敏感性维生素(Vb、Vc)的破坏,并将和其他物质发生不良的化学反应。
4. 引起食品中蛋白质的变性。
(一)光氧化机理国外许多研究资料都报道,光对食品中的一些重要的营养成分具有破坏作用,并产生不好的食品风味。
其主要作用机理是光氧化作用。
氧分子可以分为基态氧、游离态、单线态3种。
基态氧可生成为游离态氧,所以可参加游离基反应。
单线态氧可以直接氧化含烯物生成氢过氧化物。
光敏剂是一类能够吸收紫外光能量使基态氧最终生成单线态O2的物质。
(二)油脂的光氧化油脂是众多食品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形成食物的口感和风味的重要物质。
由于油脂中常常含有许多不饱和脂肪酸,这些脂肪酸易与空气中的氧发生氧化作用产生过氧化物,引起油脂的酸败和食品的变质。
发生光氧化反应必须要有光敏剂的存在,油脂中常见的光敏剂有:叶绿素和脱镁叶绿素。
此外还有酸性红、甲基蓝、核黄素和卟啉等。
即使油脂在得到较好的精炼以后仍然有少量的光敏物质存在(如叶绿素等)。
这些物质不仅引起光氧化反应,还会引起油脂的自动氧化。
光氧化的主要对象是油脂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等。
O2作用于这些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上,双键发生移位形成过氧化物。
但是这些过氧化物非常不稳定,容易分解,尤其是当有金属离子存在时分解得更快。
最终的分解产物是许多挥发或者不挥发的物质,包括:醛、酮、酒精、酸、碳水化合物、内酯、呋喃和酯。
产生不良气味的大多数都是羰基化合物。
脂肪族醛是过氧化物分解产物中最重要的一种产物,因为它们是导致食品不良气味的主要因素。
(三)对蛋白质的作用光线对蛋白质的作用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光线直接对蛋白质造成破坏,二是由于食品中光敏剂的存在,由光氧化造成蛋白质的破坏。
蛋白质中的芳香族氨基酸、色氨酸、酪氨酸和苯基丙氨酸等在波长小于310nm的紫外线照射下,这些氨基酸可能会吸收紫外光的能量,引起一些肽链的断裂,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肽链断裂还可能产生一些有异味的物质或者色素。
(四)对维生素的破坏1、光对生物素C的破坏作用食品中含有的各种维生素在光敏剂存在时,在光的照射下也会发生光敏氧化。
光敏剂吸收光能产生单线态02,02作用于维生素分子上的一C=C-引起氧化破坏,使食品的营养价值降低。
Satter和Deman(1997)发现,将牛奶暴露在阳光下仅仅1h就会损失80%~100%的维生素C。
牛奶中80%~90%的维生素C在400-550nm的荧光下照射24h会全部损失掉,这是因为光敏剂核黄素对这个波长段的光有最大吸光率(450nm时吸光率最大)。
2、光对维生素D的破坏维生素D对骨骼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维生素D水解成1,25一二羟基维生素D时,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
当牛奶暴露在阳光下时,牛奶中的维生素D会很快被破坏。
Rinken和Watherson(1993)研究发现,当维生素D处在没有核黄素的环境中,光照时维生素D 并没有被破坏,而含有核黄素的脱脂牛奶中的维生素D在光照下却很快被破坏。
King和Min(1998)报道:在没有核黄素存在或没有光线的环境中,维生素D不会被氧化破坏。
3、光对维生素B2的破坏食品中的维生素在烹饪或者储藏在黑暗的地方时是相当稳定的,但是维生素B2即核黄素是很好的光敏剂,在光的照射下很容易将基态氧02激发产生单线态氧02,核黄素有一个三键和许多双键,这些键很容易跟02反应。
Wishner(1964)发现,牛奶中的维生素B2在光照下30min 会损失掉30%,而烹饪相同时间的牛奶只损失了12%。
所以在光照条件下维生素B2损失的相当快,尤其是当光的波长在450nm的时候维生素B2损失得最快,因为它在这个波长下对光的吸收率最大。
(五)光造成色素破坏,引起食品颜色的改变食品的色泽是通过它们对可见光的选择吸收及反射而产生的。
食品中能够吸收和反射可见光波进而使食品呈现各种颜色的物质统称为食品色素,食品中的色素包括天然含有的色素和加工过程中由原料成分转化的有色物质和外加的食品着色剂。
食品中的色素都是有机物,具有发色团和助色团结构,常见的发色团是由多个一c=c一双键构成的共轭体系,其中还可能有几个—C=O、一N=O和一C=S等杂原子的双键。
很多色素自身就是很好的光敏剂(如叶绿素),它们吸收一定的光能产生单线态氧,单线态氧与发色集团上的双键作用,使色素颜色改变。
例如与光和氧气作用就会导致叶绿素不可逆地褪色。
可见光还能使火腿、香肠等肉类腌制品发生褐变。
这些腌制品中添加了硝酸酸盐或亚硝酸盐作为发色剂,使原来肉中的色素肌红蛋白、高铁肌红蛋白和肌色原转变成氧化氮肌红蛋白、氧化氮高铁肌红蛋白和氧化氮肌色原。
所以腌制品的颜色更鲜艳诱人。
可见光可以促使腌制品中的色素重新转变成肌红蛋白和肌色原,而肌红蛋白和肌色原被氧化后转变成高铁肌红蛋白和高铁肌色原,于是这些腌制品发生了褐变。
食品中的叶绿素、叶黄素、血红素、花色苷、原花色素、甜菜红素、红曲色素及一些类黄酮色素在光照条件下都很容易被氧化褪色,因此食品的避光保存十分重要。
(六)、影响光氧化的因素及预防措施1、影响因素影响光氧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光照时间和强度、光的波长范围、包装中的残氧量及包装材料等。
增加光对食品的照射时间会增加光对食品的破坏作用,因此在食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与光的接触时间。
不同的食品成分(主要是光敏剂)对不同波长的光的敏感程度不同,如核黄素对波长为450nm 的光有最大吸收峰,叶绿素对波长为408rma和655nm的光都有吸收峰,因此这些波长的光对含有核黄素和叶绿素的食品具有最大的破坏作用。
2、措施-避光包装要减少或避免光线对食品品质的影响,主要的防护方法是:通过包装直接将光线遮挡、吸收或反射回去,减少或避免光线直接照射食品。
同时,防止某些有利于光催化反应因素如水分和氧气透过包装材料,从而起到间接的防护效果。
①包装材料对光具有遮挡、反射和散射作用,对食品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根据Lambert—Beer定律P111(Ix=I i e-μx)可知,包装材料的厚度会影响透光性,越厚越不易透光。
P112图5-3。
②不同颜色的包装材料对光的防护能力不同,其防护能力为:黑色>棕色>绿色>蓝色>红色>黄色>无色。
图5-4、图5-5。
二、氧对食品品质的影响1. 油脂氧化产生的过氧化物,不但使食品失去食用价值而发生异臭,产生有毒物质。
2. 维生素和多种氨基酸失去营养价值。
3. 加剧食品氧化褐变反应,使色素氧化褪色或变成褐色。
4. 促进微生物生长繁殖,造成食品败坏。
包装食品中的残氧量来源主要有:①包装时抽真空不够;②包装袋透气;③食品中溶解的氧气释放出来。
当残氧量达到一定值,在光的照射下就会发生光氧化反应。
食品酸败、褐变等变质的程度与食品所接触的环境中氧分压有关。
P113新鲜水果和蔬菜在包装贮运过程中需要吸收一定的氧,放出二氧化碳和水,并消耗一部分营养。
三、湿度(水分)对食品品质的影响水分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很大,一方面,它能促使微生物的繁殖,助长油脂氧化分解,促使褐变反应和色素氧化;另一方面,水的存在将使一些食品发生某些物理变化,如食品受潮发生结晶,干结硬化或结块,失去脆性和香味。
水分活度(Aw)定义水分活度即物质所含自由水分子数与相同体积温度条件下纯水自由水分子数的比值。
食品的水分活度---食品的水蒸气压与相同体积温度下纯水的蒸汽压之比。
当食品含水量低于干物质的50%时,水分的轻微变动即可引起Aw的极大变动。
P114图5-7。
根据食品中含水分的比例,一般可将食品分成三大类:Aw>0.85的食品为湿食品;Aw=0.6~0.85的食品为中等含水食品;Aw<0.6的食品为干食品。
四、温度对食品品质的影响(一)高温影响加速微生物的活动,导致食品腐败变质;促进酶促和非酶促褐变;蛋白质变性、维生素破坏;失水和物性改变;产生不良风味。
(二)低温影响冻结破坏食品组织结构;冻结影响液体食品的稳定性;缓慢冻结使新鲜果蔬产生异味;低温引起果蔬冷害和冻害。
五、微生物对食品品质的影响(一)食品中的主要微生物1. 细菌细菌在食品中繁殖可以引起食品的腐败、变色、变质而不能食用,其中有的细菌还能引起人们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最多的是肠类弧菌所引起的中毒,约占50%,其次是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引起的中毒,约占40%。
其它常见的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肉毒杆菌、致病大肠杆菌、魏氏梭状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弯曲杆菌属、耶尔森氏菌属。
2. 真菌食品中常见的真菌属,主要为霉菌和酵母。
霉菌具有发达的菌丝体,它是营养来源主要是糖,少量的氮和无机盐,因此极易在粮食和各种淀粉类食品中生长繁殖。
大多数霉菌对人体无害,许多霉菌在酿造制药工业中广泛利用。
表5-4。
(二)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在自然界的生活环境下,本身已经带有微生物,这就是微生物的一次污染。
食品的原料从自然界采集后到加工成食品,最后被人们所食用为止所经受的微生物污染,称为食品的二次污染。
表5-5。
光、氧、水分、温度和微生物等因素对食品品质的有害影响是相辅相成的,共同存在的,采取科学有效的包装手段和方法,避免和减缓这种有害影响,保证食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质量稳定、更有效地延长食品的贮存期,这是食品包装科学所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小结:1、对食品品质有影响的环境因素种类2、氧对食品品质的影响3、食品中的主要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