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眼科的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导读:喹诺酮类药物(QNS的发展有50多年的历史了,这类药物是一类化学结构相似、抗菌作用原理相似、抗菌谱相近的合成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体内分布广、血浆半衰期较长、药品不良反应较少且轻的共同特点。

但随着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喹诺酮类药物新品种、新制剂大量涌现并进入临床,所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及禁忌证亦随之增多,在充分发挥这些药物的治疗作用同时,又要防止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一、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发展历程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完全由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

从1962年偶然发现第一个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距今已50多年,随着新品种的不断问世,喹诺酮类药物已经成为临床最为常用的抗感染药物之一。

粗略估计,全球已有超过8亿人接受过喹诺酮类药物的治疗。

早期合成的喹诺酮类药物以萘啶酸、吡哌酸为代表,抗菌谱仅限于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对铜绿假单胞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无抗菌活性,而且血药浓度低、组织穿透力差,因此,临床上仅限于尿路感染和肠道感染的治疗。

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氟甲喹的问世,人们开始尝试通过修饰喹诺酮类药物的基本化学结构来改善这类药物的抗菌活性,喹诺酮类药物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诺氟沙星、培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及依诺沙星等氟喹诺酮品种相继问世。

与萘啶酸、吡哌酸等早期合成的品种相比,上述药物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进一步增强,部分药物品种对铜绿假单胞菌也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同时,由于血药浓度的提高和组织穿透力的明显改善,这些品种的临床适用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尿路感染和肠道感染,也开始广泛应用于包括呼吸系统感染在内的自身各系统的感染。

环丙沙星的成功合成和上市是这一时期喹诺酮类药物研发所获得的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作为第一个可以经静脉滴注全身应用的喹诺酮类药物和具有最强抗假单胞菌活性的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目前在抗感染治疗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喹诺酮(Quinolone,图 1)是多种活性药物分子的骨架结构, 由于喹诺酮结 构 与 一 些 生 物 分 子 (如 泛 醌 )类 似,加 之 容 易 修 饰,自 1962年 Lesher等在生产抗疟疾药物氯喹产生的杂质中 发现第一个喹诺酮类衍生物以来,至今已有超过 10000种喹诺 酮类衍生 物 被 报 道,喹 诺 酮 类 衍 生 物 是 药 物 开 发 的 一 大 热 点[1]。喹诺酮最广为人知的应用是作为抗菌药,至今已经有超 过 40年的使用历史,在全球抗菌药物市场中仅次于头孢菌素 类和青霉素类药物[2-3]。除了抗菌作用外,喹诺酮类衍生物还 被报道具有抗结核病、抗疟疾、抗病毒、抗癌等活性。
·42·
山 东 化 工 SHANDONGCHEMICALINDUSTRY 2018年第 47卷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盛钊君,陈小乐,张 燕,高 敏,刘泽璇,谢芳英,李裕琳, 黄池光,简荣超,徐学涛
(五邑大学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摘要:喹诺酮是多种活性药物分子的骨架结构,至今已有超过 10000种喹诺酮类衍生物被报道。喹诺酮类衍生物具有抗菌、抗结核病、抗 疟疾、抗病毒等生理活性,是药物开发的一大热点。本文综述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展望其发展前景,为进一步开发喹诺酮类药物 提供参考。 关键词:喹诺酮;抗菌;抗结核病;抗疟疾;进展 中图分类号:TQ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21X(2018)13-0042-02
图 1 喹诺酮结构 Fig.1 Structur酮类抗菌药举例 Fig.2 Examplesofquinolonesasantibacterialdrugs
收稿日期:2018-05-03 基金 项 目:五 邑 大 学 2017年 度 大 学 生 创 新 创 业 训 练 计 划 项 目 (项 目 编 号 201711349104);五 邑 大 学 青 年 科 研 基 金 项 目 (2016td01) 作者简介:盛钊君(1987—),女,湖南常德人,讲师,博士,主要进行药物化学研究。

喹诺酮类药物的现状及应用

喹诺酮类药物的现状及应用

喹诺酮类药物的现状及应用【关键词】喹诺酮类药物;进展;现状;临床应用1962年,美国Sterling-winthrop研究所发现的第一个含有4-喹诺酮母核的药物——萘啶酸,以其与其他抗菌药物不同的作用特点,开辟了抗菌药物研究和使用的新途径。

30多年来,国内外对喹诺酮类药物的结构不断进行修饰,并对其含氟集团加以变革,陆续开发出多种新药物投入临床使用。

该类药物的抗菌谱逐渐拓宽,从单一抗革兰阴性菌的窄菌谱,发展到抗革兰阳性菌、厌氧菌、分支杆菌、军团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的广谱抗菌药。

下面就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史,药物作用特点、临床使用、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诺酮类药物的发展第一代药物为萘啶酸、吡咯酸,1962~1969年上市应用。

主要作用于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

第二代药物为吡哌酸、西诺沙星,1969~1979年上市应用。

此类药物的抗菌谱有所扩大,对革兰阴性菌有了较好的抗菌效果,并对部分革兰阳性菌有效。

第三代药物为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

第三代药物抗菌谱进一步扩大,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进一步加氟,并对革兰阳性菌、分支杆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有杀作用。

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最成功地广泛应用的化合物之一是环丙沙星。

它在1986年第一次投放市场,从那时起,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对各种感染治疗的价值被承认。

在抗生素领域内,氟喹诺酮类是唯一可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媲美的合成抗菌药,对大多数敏感菌有快速杀菌作用。

第四代药物主要有格帕沙星、莫西沙星、吉米沙星、曲伐沙星、克林沙星,1997年开始上市,与前三代相比,第四代药物抗菌谱更广、既保留了前三代抗革兰阴性菌的高活性,又保留了抗革兰阳性菌的活性,并对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均显示出较强的作用。

2 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特点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它们主要抑制DNA回旋酶,干扰DNA超螺旋结构的解旋,阻止DNA复制而导致细菌死亡,DNA回旋酶是由两个A亚基和两个B亚基组成的四聚体,A亚基先将正螺旋后链切口缺口,B亚基催化ATP 水解提供能量,使DNA的前链经后移,重新连接,形成负超螺旋。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眼科的应用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眼科的应用

03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眼 科的疗效和安全性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眼科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
治效果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眼科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对多种眼部 感染,如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等具有良好疗效。
作用机制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主要通过抑制细菌DNA回旋酶活性,从而 阻断DNA复制,发挥抗菌作用。此外,此类药物还具有强大 的抗革兰氏阴性菌活性,对绿脓杆菌、肠杆菌属、淋球菌和 支原体等具有良好抗菌效果。
第一代
1970年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开 始进入临床试验,代表药物为萘
啶酸。
第二代
1980年代,第二代氟喹诺酮类抗 菌药进入市场,代表药物为吡哌酸 。
第三代
1990年代至今,第三代氟喹诺酮类 抗菌药逐步成为主流产品,代表药 物为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等。
02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眼 科的治疗范围和应用
眼部感染的种类和原因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 眼科的应用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概述 •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眼科的治疗范围
和应用 •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眼科的疗效和安
全性 •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眼科的未来发展
趋势和研究方向 • 结论
01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概述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是一类广谱抗 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性疾病。
感谢您的观看
特点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 、抗菌能力强、口服吸收好、不 良反应少、适用人群广等特点。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分类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包括左氧氟沙星、 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作用机制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主要通过抑制细菌 DNA回旋酶而干扰细菌DNA的合成, 从而起到杀菌作用。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原理和药物的作用特点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原理和药物的作用特点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原理和药物的作用特点【摘要】喹诺酮类抗菌药在临床使用已有40余年,它对人类控制微生物感染发挥了巨大作用。

本文介绍了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分子结构与抗菌活性的关系.【关键词】喹诺酮喹诺酮类(Quinolones简称QNS),又称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是一类有别于传统抗生素的新型化学合成抗菌药物。

1962年美国Lesher等研究人员发现了第一个喹诺酮类抗菌药—萘啶酸,标志着喹诺酮类药物的正式诞生。

此后,该类药物的研究开发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其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居各类抗菌素之首。

截至1997年,就已制备出了5000多种喹诺酮类似物,并对其大多数进行了抗菌活性研究,现已投放临床使用的有20多种,正在进行Ⅰ、Ⅱ、Ⅲ期临床试验的超过15种。

1喹诺酮类药物的基本结构喹诺酮类药物的基本母环为[1]:N-取代-4-氧代-1、4-二氢-3-喹啉羧酸(图1)图1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活性部分为4位酮基,任何替代均导致失活。

3-位羧基也是抗菌活性和抑制促旋酶所必需,但可由某些羧基模拟体取代,并由此而产生了具有优秀抗菌活性的新喹诺酮。

喹啉环6位引入氟原子,抗菌谱发生了飞跃,抗菌活性增强,药动学特性大大改善[2],成为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

1位氮必需有取代基,不能接氢,否则活性极弱或消失。

氮上的取代基,以乙基或与之体积相似的乙烯基等最佳。

在环烷基系列中,环丙基最优。

其活性顺序为环丙基〉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对金葡菌的抗菌活性环丙基物是乙基物和环丁基物的8倍,环戊基物的16倍,环己基物的516倍[2]。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将头孢菌素连接在喹诺酮母环的7位上,以期进一步扩大抗菌谱。

2喹诺酮类药物的分类国际学术界将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

第一代即萘啶酸、吡哌酸,具有中等抗菌活性,是同类最早产品。

第二代为6位或8位f取代的氟喹诺酮,代表产品为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喹酮类药物抗菌作用及应用

喹酮类药物抗菌作用及应用

喹酮类药物抗菌作用及应用喹酮类药物是一类广谱抗菌药物,具有抗细菌、抗病毒和抗寄生虫的作用。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菌DNA复制和细胞分裂来发挥抗菌作用。

喹酮类药物主要包括喹诺酮类和氟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药物包括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包括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等。

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喹酮类药物的抗菌机制主要通过抑制DNA合成和细胞分裂来发挥作用。

喹酮类药物通过与双链DNA结合,抑制DNA甲基酶的活性,从而妨碍DNA甲基化修饰和其他DNA调控途径的进行。

此外,喹酮类药物还可以阻碍DNA超螺旋的形成,降低DNA酶的活性,从而影响DNA的正常复制和修复。

喹酮类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可对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一些肺炎支原体等病原体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临床上常见的应用包括:泌尿系统感染,主要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等;呼吸道感染,可用于治疗细菌性肺炎、支气管炎等;胃肠道感染,可用于治疗细菌性胃肠炎、痢疾等;皮肤组织感染,可用于治疗真菌感染、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等。

喹酮类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且通过口服给药可以迅速吸收。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肝脏代谢,通过肾脏排泄体外。

在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超剂量或过长时间的使用,以免引起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除了抗菌作用,喹酮类药物还具有抗病毒和抗寄生虫的作用。

喹酮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病毒RNA和DNA合成来发挥抗病毒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呼吸道病毒感染等。

此外,喹酮类药物还可以通过抑制寄生虫的DNA和RNA合成来发挥抗寄生虫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疟疾等寄生虫感染。

综上所述,喹酮类药物是一类广谱抗菌药物,具有抗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作用。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干扰DNA合成和细胞分裂来发挥抗菌作用。

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疾病的治疗。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是继吡哌酸问世以后推出的喹诺酮类药物。

氟喹诺酮类药物广泛应用后,已出现细菌耐药性。

自80年代起广泛应用于临床。

这类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大大超过吡哌酸,尤其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多数耐药菌株更显著的抗菌活性,超过其它类抗茵素,但随着临床上的普遍应用,不良反应较常见。

1药理学特性抗菌谱广,尤其对革兰阴性杆菌包括绿脓杆菌在内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对金葡菌及产酶金葡菌也有良好抗菌作用;某些品种对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细菌对本类药与其他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口服吸收良好,部分品种可静脉给药;体内分布广,组织体液浓度高,可达有效抑菌或杀菌水平;血浆半衰期相对较长,大多为3-7小时以上。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14%-30%),多数经尿排泄,尿中浓度高;适用于敏感病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前列腺炎,淋病及革兰阴性杆菌所致各种感染,骨、关节、皮肤软组织感染;不良反应少(5%-10%),大多轻微,常见的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皮疹、头痛、眩晕。

偶有抽搐精神症状,停药可消退[1]。

在各种氟喹诺酮类中不丙沙星的抗菌活力最强,其次为氧氟沙星,两者对结核杆菌和其他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也有一定作用。

新的氟喹诺酮类的合成药,又进一步加强了对G+菌的活性,并扩展其对支原体和衣原体的治疗,称为第四代。

已上市的有司帕沙星对G-菌的活性比环丙沙星高,对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也有很好的活性,还有较明显的抗结核杆菌作用。

新合成的克林沙星号称“超广谱”,抗金葡菌、链球菌的能力是环丙沙星的16-32倍。

2不良反应消化道不良反应主要表现用药后为胃肠道不适,食欲不振,暖气,恶心吐,腹胀、腹泻等。

一般症状较轻,停药后症状可缓解。

具文献报道短期静脉滴注常规量希普欣(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可致老年人严重腹泻。

并有少数人可血清转氨酶升高。

故用期间应定期肝功能检查,肝功能不良者应慎用。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合理应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李光辉喹诺酮类药物发展有20多年的历史了,这类药物由于它的化学结构、作用机制,不同于其他的抗菌类药物,在60年代开发最早的喹诺酮类主要是临床上的需氧革兰阴性菌。

一、喹诺酮类药物发展现状导读:喹诺酮类药物发展有20多年的历史了,这类药物由于它的化学结构、作用机制,不同于其他的抗菌类药物,在60年代开发最早的喹诺酮类主要是临床上的需氧革兰阴性菌,根据该类药物的特点其在抗感染治疗领域中发展迅速。

(一)背景情况最近几年上市的新的喹诺酮类或者称之为呼吸喹诺酮类增加了肺炎球菌和链球菌等阳性菌的抗灵活性。

同时对不典型病原体,比如说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抗菌作用有所增强。

喹诺酮类这类药物在感染部位可以达到比较高的浓度,在一般抗菌药物不容易达到有效浓度的上皮细胞间叶里边,前列腺里面,骨头里面,他的浓度可以达到同期1-2倍,比如临床常用的抗菌药浓度是高的,另外这一大类药物的口服吸收是非常好的,我们可以先静脉后口服,这样可以做一个适当的疗法,这类药物相对于普通药物的伴衰期长,这样我们可以一天一次的给药,病人非常方便,整类药物总体的不良反应是轻微的,这类药在上面这些特点里,发展是比较快的。

该类药物的上述特点使其在抗感染治疗领域中发展迅速。

(二)发展历程70年代开发出第二代喹诺酮类,典型的代表是环丙沙星,这类药物对革兰阴性菌作用是拓宽的,同时对革兰阳性菌中,像葡萄球菌也有抗菌活性; 90年代中期,研究开发出了第三代的喹诺酮类,典型代表就是左氧氟沙星,这类药物的抗菌进一步拓宽,对化脓性链球菌有很好的作用,同时对不典型病原体,像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也可以覆盖。

进入2000年以后,研究开发出来了第四代的喹诺酮类,最典型的代表是莫西沙星、吉米沙星(2003年),抗菌谱和三代喹诺酮类一样进一步加强,目前喹诺酮类分为四代,第三代和第四代差别不是特别大,分类各家可能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总的来说,第三代第四代可统称为呼吸喹诺酮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眼科的应用研究
摘要:氟哇诺酮类抗菌药是一类结构新颖、抗菌谱广、作用强的化学合成药物。

本类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同时对绝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的作用达到甚至超过现今临床应用的其它新型抗菌药物。

不仅对解决临床上常见的敏感菌感染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目前正在不断增加的耐药菌株引起的严重感染亦有重要意义。

本文针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眼科的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抗菌药;眼科;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治疗对象系住院或门诊诊断为急性及亚急性细菌性结膜炎、角膜炎,急性睑腺炎及泪囊炎患者318例,并经细菌学检查证实。

按其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其中男性189例,女性129例;年龄15~67岁,平均37.8岁。

治疗组中急性结膜炎及亚急性结膜炎152例、角膜炎43例、急性睑腺炎2例、泪囊炎3例、合计200例。

对照组中急性及亚急性结膜炎80例、角膜炎34例、泪囊炎2例、急性睑腺炎2例,合计118例。

两组病情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临床确定治疗对象后,随机选择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治疗组给以0.3%氧氟沙星滴眼液(江西珍视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298 );对照组给以诺氟沙星滴眼液(武汉五景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1099)。

给药方法均为每天6~10次点眼,每次1~2滴,泪囊炎患者配合泪道冲洗。

疗程7~15天。

治疗期间停用其它抗生素局部和全身给药。

1.3临床检查
用药前检查包括用药及眼病史、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记录眼部感染症状及体征(充血、分泌物、角膜浸润、角膜溃疡大小、荧光素染色、眼疼、畏光等);获取结膜囊或角膜溃疡处标本作细菌学检查。

治疗期间定期复查并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1.4临床注意事项
(1)要严格掌握适应症,防止药物滥用,疗程不宜过长,特别是严密观察不良反应的早期表现,做到及时停换药物,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出现。

(2)如病情许可,尽量采用口服给药,口服宜饭后或睡前进行,静脉给药滴速不要过快。

(3)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以老年人多见,因此,老年人应慎用并减量使用。

(4)因软骨毒性孕妇及小儿禁用, 16岁以下患者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如必须应用宜暂停哺乳。

(5)为避免光毒性,用药期间应告之病人尽量避开阳光的直接照射或人工紫外线的照射。

(6)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应禁用,有抽搐或癫痫病史、肝肾功能不良患者应慎用。

1.5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眼疼消失、充血及分泌物消退、细菌培养转阴。

显效:病情显著改善、细菌培养转阴,但临床体征尚有一项未完全恢复正常。

进步:眼疼减轻或充血、分泌物减少,细菌培养未转阴。

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变或恶化。

1.6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5.0 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氧氟沙星组痊愈165例,显效23例,进步及无效12例,有效率为94.0%;诺氟沙星组痊愈75例,显效23例、进步及无效20例,有效率83.1%。

临床验证结果氧氟沙星滴眼液较诺氟沙星眼药水为优(P<0.05)。

不良反应滴用氧氟沙星滴眼液,有8例点眼后瞬间不适,可耐受,继续点用未再觉不适,未
影响治疗。

文献报告有过敏反应病例,本组病例未发生。

3讨论
1962年美国Leoher等发现了第一个喹诺酮抗菌药萘啶酸从此开辟了抗感染化疗药物的新领域。

由子它其有新颖的化学结构、抗菌谱广以及与其它抗生素之间无交叉耐药性等特点,引起了对这类药物的重视,发展迅速。

近10余年来的研究出现了新一代氟化取代物——氟喹诺酮类。

它们包括:氟哌酸、甲氟哌酸、氟啶酸、环丙氟哌酸、双氟哌酸。

这些新品种对绝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的作用更明显,并超过目前临床应用的其它类型抗菌药物,包括半合成新青霉素和第一、二代头抱菌素,有的甚至达到或超过第三代头抱菌素的抗菌作用。

由于本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比新青霉素和头抱菌素类简单,更易合成生产、推广应用,所以愈来愈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引入,已经明显改变了眼部感染的治疗。

研究人员仍在继续寻找具有广谱活性和低耐药可能性的新氟喹诺酮类药物。

氟喹诺酮类药物单独使用已能够有效治疗溃疡细菌性角膜眼(除疑为链球菌或甲氧西林耐药性葡萄球菌性的一些病例外,其可能需要另外的治疗)。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眼内炎治疗中的使用已得到很好确定。

可能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处方作进一步修改,将增强眼部渗透,特别是在全身给药后。

在停用抗菌药以后,获得性氟喹诺酮耐药性不会消失,建议在无法判断的情况下不应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应低于治疗剂量使用。

临床还观察到用其它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的细菌性结膜炎及角膜炎,改用氧氟沙星滴眼液亦收到良好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本组10例绿脓杆菌性角膜炎,应用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感染均得以控制,其中6例为戴用角膜接触镜诱发。

当前由于角膜接触镜的广泛戴用以及挑取角膜异物后导致,绿脓杆菌性角膜炎有增多趋势,发病急、致盲率高。

本组分离的绿脓杆菌对氧氟沙星的MIC90值为2.48ug/mL,表明为高度敏感株;临床疗效良好,显示氧氟沙星滴眼液是治疗和预防这一凶险细菌感染性角膜疾患的有效滴眼剂,这在眼科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过程中,应用氧氟沙星滴眼液未发现过敏反应病例,多数病例反映点眼后无不适,未观察到全身系统发生不良反应。

这与氧氟沙星滴眼液系局部用药,且几无刺激性有关。

临床观察表明国产氧氟沙星滴眼液具有优良的临床效果、安全及无明显不适。

局部点用该制剂可为眼科临床治疗外眼细菌感染性疾患,提供一新的有效药物,尤其是对目前使用的一般性抗生素耐药而难以治疗的眼病患者。

在眼科临床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金英; 周国威.抗菌药物在眼科的合理应用 [J]. 中国药业. 2011(06)
[2]赵冰,宋超. 眼局部应用抗生素的给药途径和使用方法[J]. 中国社区医师. 2009(21)
[3]文玉琴,龚珊,董薪. 眼科手术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与控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04)
[4]郭桂芬. 抗菌药物在眼科的给药方法及合理应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