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记者研究

合集下载

中外名记者研究PPT课件

中外名记者研究PPT课件

2019/11/6
5
3 办报方针
张季鸾在主持《大公报》笔政后,先声夺人,提出著名 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
2019/11/6
”不党“ 他说“不党云者,特声明本社对于中国各党阀派系,一切
无联带关系已耳。惟不党非中立之意,亦非敌视党系之谓,今 者土崩瓦解,国且不国,吾人安有立袖手之余地?而各党系皆 中国之人,吾人既不党,故原则上等视各党,纯以公民之地位 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 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勉附清议之末,以彰是非之公,区 区之愿,在于是矣”。
张季鸾办报方针来源:并非心血来潮,并非灵感骤涌,而是渊源有自, 思有所本的。
张季鸾为文坦承:“我们这班人,本来自由主义色彩很浓厚的。人不 隶党,报不求人,独立经营,久成习性。所以在天津、在上海之时,往往 与检查机关小有纠纷。”
2019/11/6
8
在具体的办报活动中,张季鸾始终坚持对时局进行尽可能公正、 客观的报道和评论。有几个事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摄生之时,非跳掷决斗之日也。”“对于今后猛烈之外患 ,须先图避缓以为自卫”。
直到“七·七“卢沟桥事 变,日寇大肆侵犯华北,北方局势急转直下,民族危机日益深
重,《大公报》才改弦更张,发表了张季鸾撰写的社评:《艰苦牺牲的起点》,认为
事情的性质和时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力主坚决抵抗,全面抗战。提出了”我们要
6
“不卖”
他说“欲言论独立,贵经济自存,故吾人声明不以言论作交易。换言 之,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也 。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知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
“不私”
他说“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所固有之职务外,井无私图。易言之, 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试论《名记者研究》教学内容的拓展

试论《名记者研究》教学内容的拓展

等报 人近年也 有相关研究 著述 出现 。比如 中华 书局 就出版了一套 三种研究 “ 报人 时代 ” 的丛 书 , 张季 即《 鸾与 <大公报 >》 《 、 邵飘萍 与 <京报 >》 《 、 陈铭德 与 < 民报 >》 新 。这不仅 丰富 了新 闻史料 , 有利 于探 更 讨新 闻界人物成 长 的道路 以及 借 鉴他 们在 业 务 、 思 想 、 品等方面 的经验 。应该 说 , 作 吕一 民、 尹韵公 、 刘 海贵等学者 的研 究都 是 先从 过世 的 名人 写起 , 由远 及近。但 是新 中国成 立前后 的名记 者——特别 是忠 于 中国共产 党新 闻事业 的一 代代 名 记者 , 些 人 的 这 研究则相对 匮乏 , 这就 导致 在教 学 活动 中缺少 比较 适用的教材 , 且部分 教材 的 内容 已经 显得 比较 陈 并
可以说《 记者研究》 一课程是 要通过全 面介 名 这
绍名记者( 编辑 、 名 名评论员 等 ) 的新 闻言论与 活动 , 综合讲述各历 史 时期 新 闻名家 的新 闻 思想 、 闻 学 新 说, 从而展示 中国新 闻名家 的人 生经历 和新 闻贡献 , 并着力勾画 中国名 记者 与 中国社 会变迁 的关 系。可 以说 这是从历 史角度考 察名记者这一群 体在社会 发
展 中的地位 与作用 , 展示其人文精神 , 通过鉴古 知今 , 最终见贤思齐 , 培养 与造就更 多的名记 者 , 动新 闻 推 事业 的新 发展并从而促进社 会更大进步。 目 国内对于《 前 名记者研 究》 的教学 大体可 以分 为两类 。 类 是只讲授 中国名记者尤 其是 以新 中 国成 立 前后的名记者为主 。以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例 , 他们 主要 是按照 中国新 闻事业 自身发展规 律作为历 史沿革 , 中选择优贡 献突 出的新 闻思 想家 、 闻言 从 新 论家 以及新 闻从 业者 作个 案分 析 , 研究 中国新 闻 传 播业历史人物 , 注重对新 闻界人 物作客 观公正 、 事 实

中外名记者研究

中外名记者研究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050305)专业(本科)中外名记者研究考试大纲(课程代码1829)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二OO九年十月中外名记者研究自学考试大纲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中外名记者研究》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的考试课,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外部分名记者的生平、主要作品、主要事迹,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对学习新闻的自学考试的学生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中外名记者的经验和经历,都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II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第一部分中国近现代名记者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部分学习,了解中国近现代名记者的主要事迹和经历二、课程内容王韬,杰出的政治思想家、热忱的爱国者、近代报刊及报刊政论的开拓者、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者。

创办《循环日报》,并自任主笔。

黄远生,记者生涯短暂,著述甚多,创造了通讯新闻文体,并成功地运用这种文体进行报道。

邵飘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声名显赫的记者。

创办《京报》,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新闻事业。

他写的新闻文章,被传颂一时,他寄希望于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成为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林白水,我国著名报刊事业家、政论家和新闻记者。

曾先后创办十余种报刊,是我国近代白话运动的先驱,蜚声报界的政论家。

戈公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记者中国新闻业史研究的拓荒者和我国早期新闻学教育工作者。

对我国从20 年代前后和30 年代初的新闻事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瞿秋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党报工作的先驱。

他曾编辑、主编、领导过《新社会》、《人道》、《向导》、《新青年》、《前锋》、《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红旗日报》、《实话》、《红色中华》等十几种革命报刊。

他还努力于组织新闻通讯社,并领导过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和中国左翼记者联盟。

他一生中在报刊中发表的著译文章近600 篇,约300 万字。

邹韬奋,以他的卓越才干和不知疲倦的奋斗精神在中国进步新闻事业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谱写了中国新闻史的光辉一页,他注意总结自己的办报经验,在新闻和实践方面都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

浅议中国当代名记者研究的难点与对策

浅议中国当代名记者研究的难点与对策

关 键 词 当代名记者 新 闻思想 研究方法
中 图 分 类 号 G 1 文献 标 识 码 A 20
’ eDi c l ndCo tr m e s e fCh n s ntm p r r mo sRe o t rRe e r h th f u a un e - a ur so i e eCo e o a yFa u p r e s a c i
Ke y wor o l mp r r a u e r r e d o o y e e r h me h d dsc n e o a y f mo sr po t 9年 , 泽 民 同 志 在 全 宣 传 部 长 会 议上 讲 话 太 “ 躁 ” 缺 少 大 抱 负 、 眼 光 、 表 于 一 些 小 事 、 利 、 江 浮 , 大 热 小 小 时 就 曾强 调 : 符 级 党 委 要 切 实 黾 视 宣 传 思 想 工 作 队伍 的 建 是 、 非 艾 丰 的 观 点 则 更 为 直 接 , 一 个 好 记 者 , 想 总 理 “ 小 “ 要 设 . 断 提 高 这 支 队伍 的 政 治 业 务水 平 , 力 培 养 一 批 全 面 想 的事 ”、他认 为 , 者 有 了个 任 务 , 是 报 道 , 是 解 释 , 不 努 记 一 二 掌握 建 设 有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 贯 中 四 、芙 实 际 的理 是 预 测 。 同 时 , 丰 还 有 新 闻 行 业 是 “ 说 ” 业 的 理 论 , 学 耳系 艾 五 行 即 最 说 公 迅 论家, 批坚持正确方向 、 入反映生活 、 到群众喜爱的名 一 深 受 要 “ 先 说 话 , 自己 不 甚 懂 的 事 情 的 话 , 开 晚 话 , 速 说 记 者 、 编样 、 主 持 人 ; 批 熟 悉 党 和 目 家 力’ 政 策 、 会 话 , 要 经 常 这 样 说话 。 这 些 具 有 时 代 气 息 的 新 鲜 观 点 , 名 名 一 针 社 还 ” 比 责任 感 强 、 通业 务诩I { 精 f 的 1 家 , 批 紧 跟 时 代 步 伐 、 f 版 一 热爱 起 黄 远 生 的 “ 能思 想 ” 疑 更 符 合 现 代 传 媒 的 规 律 、 具 町 四 无 更 祖 国 和人 民 、 术 水平 精 湛 的作 家 、 艺 艺术 . 。 然 而 时 至 今 口. 操 作 性 家 ” 不论 是 、 还 链 学 界 , 中 国 代 记 者 、 其 是 活 跃 在 新 界 对 尤 中 当 代 名 记 者 应 该 是 当 下 传 媒 业 中 的 楷 模 , 新 闻思 其 闻一 线 的 名 记 者 的 认 定 , m还 是很 难 形 成 共 识 。 恐 想应在相当的深度和广度 F 响同辈业者。 影 方 汉 奇 先 生 在 为 夏 林 根 主 编 的《 代 中 名 记 者 》 书 近 一 对 中吲 当 代 名 记 者 进 行 研 究 , 对 其 新 闻贡 献 的 肯 定 和 是 作 序 时 指 “ 史 是 由众 多 人物 扮 演 的 , 究 历 史 , 所 当然 尊 重 , 利 于推 动 其 新 闻思 想 的实 践 。对 于 其 他 新 闻J 作 者 历 研 理 有 -

第一讲 中国近代报刊开拓者——王韬

第一讲  中国近代报刊开拓者——王韬

理雅谷
•王韬在英国驻上海领事馆避难数月后, 逃到香港。 •1862年10月4日,王韬到达香港,结 识英国汉学家、英华书院院长理雅谷, 帮助他翻译中国古典经籍。 •1867年底,随理雅谷到英国,1870年 回国。 •1874年1月5日,和黄胜创办《循环日 报》。 •1879年出游日本。 •1884年回上海,为《申报》的重要撰 稿人。 •此后出任上海格致书院掌院 •1897年因病去世。
王韬 名字及 出生地
王韬 家庭 成员
父亲王昌桂,字肯堂,“著籍学官, 邃于经学,九岁尽十三经。 母亲朱氏为苏州城外陈墓镇人,能 诗会赋,知书识礼, 兄弟姐妹六人,三个哥哥都在刚刚 出生十日间“以痘疾早殇”。 弟弟王利贞因吸烟成瘾,二十七岁 谢世。 姐姐王瑛长王韬三岁。
王韬 经历 简述
•1845年,王韬考中秀才。 •1846年,参加南京乡试,未中。后来, 王韬对科举考试产生厌倦,未再投考。 •1848年拜见墨海书馆负责人:传教士麦 都思。 •1849年秋,任墨海书馆中文编辑。 •任职期间,多次上书清政府当局,献 “御戎”、“和戎”、“平贼”之策,但 未受重视。 •1861年春,陪同外国传教士到太平天国 京城南京游历,结交太平天国领导人。 •此后上书给苏州地方长官刘肇军《上逢 天义刘大人禀》,后被清军缴获。清政府
课程内容简介
水门事件 西方名记者点评 王韬 邵飘萍与林白水 范长江 邹韬奋 外国记者与中国革命 (史沫特莱和斯特朗) 斯诺和《西行漫记》 邓拓 穆青
中国著名记者名录
田海歌—海明威 刘唐庆—李普曼 崔 亮—法拉奇 王祝平—王 韬 陈 凯—邹韬奋 郑 智—史量才 路晓萌—范长江 十八 喻 丹—黄远生 刘 韬—储安平 贺山秀—梁启超 齐 娟—邵飘萍 蒋 雯—胡政之 蔡 静—张季鸾 冯 艺—成舍我 朱 丹—林白水 贾 淋—王芸生 何云宝—瞿秋白 岳 念—徐铸成 陈 雪—廖承志 李万霞—子 冈 汪 玲—艾泼斯坦 王琬清—羊 枣 潘 虹—白修德 胡延娟—史沫特莱 邓 玲—韩 丁 刘珈岑—斯特朗 杨茂霞—杨 刚 黄玉兰—埃德加· 斯诺 欧 阳—约翰· 里德 吴宗晏—赵浩生 黄思逾—费彝民 余 娜—邓季惺

在研究范长江的路途上

在研究范长江的路途上

知。 范长江写 《中 国 的 西 北 角 》 一 举 成 名 时 是 1935-1936
答若干同志问》。 后者公布了毛主席、 周总理给范长江的
年, 那时我还是一个小学生, 谈不上关心谁成名不成名的
5 封信。 这两个材料, 使我对范长江的经历和人品有了一
问题。 读高中时, 开始关心时事了, 喜欢读报了, 特别喜
个新的了解。 范长江的高大形象一下在我的心中兀立起来
欢读重庆 《大公报》, 可那时范长江又早已离开大公报了。
了, 他不愧为一个杰出的新闻记者, 一个了不起的新闻记
重庆的报纸, 除 《新华日报》 外, 难于看到范长江的文
者。 基于这样的认识, 又基于从事新闻采访写作教学必须
章。 而 《新华日报》, 由于国民党的政治控制和封锁等原

顺县川底村办农业合作社的经验, 在 1952 年 3 月 21-22 日的 《人民日报》 上
的名字命名的。 他的 《中国的西北角》、 《塞上行》 等著作,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 人。 学习范长江, 研究范长江, 是我们 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从 1984 年到 2001 年, 我陆续 写 了
研 究
连载。 当时, 我在重庆新华日报社当记 者, 主要任务是跑农村, 报道新区的互 助合作运动。 老区的经验对新区的工作 无疑有指导借鉴作用。 记得中央作为文 件转发了长江的文章, 我下乡采访, 随
序和跋
范长江是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新闻
的 《川底村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这篇文
界升起的一颗灿烂新星, 是中国现代新
章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调查报
闻史上卓越的记者之一, 是新中国新闻
告, 长约万字, 着重写老解放区山西平
事业的奠基人和领导人之一。 新闻界中 的最高奖 “范长江新闻奖”, 就是以他

名记者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名记者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名记者研究课程教学大纲名记者研究课程教学大纲随着媒体行业的发展,名记者研究课程逐渐受到关注。

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名记者的研究能力,帮助他们了解名记者的工作方式、思维模式以及成功的秘诀。

本文将探讨名记者研究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课程简介名记者研究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名记者的工作方式和职业生涯。

通过研究名记者的报道作品、采访技巧和写作风格,学生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灵感,提高自己的新闻素养和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1.了解名记者的职业背景和工作特点。

通过研究名记者的职业生涯和工作经验,学生可以了解名记者是如何成为顶尖新闻从业者的,以及他们在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掌握名记者的采访技巧和写作风格。

名记者独特的采访技巧和写作风格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学生将通过研究名记者的报道作品,掌握采访技巧和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名记者研究课程将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名记者的报道作品和职业生涯,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学生将通过撰写研究论文等形式,展示自己对名记者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课程内容1.名记者的职业生涯研究。

学生将研究名记者的职业背景、工作经历和成就,了解他们是如何成为名记者的,以及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

2.名记者的报道作品研究。

学生将研究名记者的报道作品,分析他们的报道风格、写作技巧和新闻价值。

通过对作品的深入研究,学生可以学习到名记者的思考方式和写作技巧。

3.名记者的采访技巧研究。

学生将研究名记者在采访中的技巧和策略,了解他们是如何获取信息、提问问题和与采访对象建立联系的。

学生可以通过模拟采访和案例分析,提高自己的采访技巧。

4.名记者的成功秘诀研究。

学生将研究名记者的成功秘诀,探讨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成功因素和经验教训。

通过对成功案例的研究,学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和职业规划。

四、课程实施方法1.案例研究。

通过研究名记者的报道作品和职业生涯,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名记者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

中外名记者研究复习资料

中外名记者研究复习资料

中外名记者研究复习资料(6月30日考)中外名记者研究考试分两题:第一题:评述某一位记者讲(述该位记者的生平30’对其做出评价或自己的认识20’)一、普利策 (1847-1911)1874年出生于匈牙利的马科,父亲是犹太商人;1853年举家搬迁到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开始接受最好的教育;1857年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不能适应新家庭,由此形成了易怒、冲动的个性;1864年离家出走,最后被美国联邦军在欧洲招募为雇佣兵,秋天到达美国;1865年雇佣兵就地解散,到圣路易斯卖苦力谋生,坚持读书、投稿1865-1868年靠稿费养活自己1868年成为《西方邮报》的正式记者1870年成为圣路易斯的“头号记者”,成为州议会议员1872年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份报业资产3万美元1878年与凯特·戴维斯闪婚,开始经营《邮讯报》;1883年以34.6万买下《纽约世界报》,5月1日出刊;《世界报》经营策略:1.发起社会运动:a.为自由女神像请命;b.拥戴英国首相格莱斯顿;c.内莉·布莱环球之旅;2.强调可读性和趣味性。

1887年加创《晚报》和《星期刊》,到1889年三份报纸超过100万份1890年卸任,静养。

提出遗嘱:捐资建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捐资设立“普利策”奖(包括新闻奖、文学奖、音乐奖、研究人员奖)1911年10月30日逝世。

评论:普利策是美国新闻理论的开创者,被称为美国“现代新闻之父”,是揭露社会丑闻的第一人。

在他一生的新闻生涯中,他为使新闻成为社会学一门学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发动的新闻改革运动对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进步的影响。

总而言之,普利策的一生标志着美国新闻学的创立和新闻事业的兴盛发展。

但是普利策,也没能逃脱与他同时代的其他新闻业者的一般特征:大量刊登人情味新闻和煽情新闻乃至黄色新闻以吸引读者,获取利润。

贬低者甚至还认为他是黄色新闻的始作俑者,给他冠以“黄色新闻之父”的称号二、邵飘萍(1886-1926)1886年10月11日(清光绪十二年九月十四日)出生于浙江省金华;1902年 14岁中秀才1906年秋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邵飘萍的采访功夫看如何做新闻
新闻081 武玉振0820200172 引言:在近代中国,那个东西方文明激烈冲突,势力混战,革命浪潮席卷全国的特殊时代,中国新闻事业迅速发展,不断涌现出一批报业巨擘,新闻奇才。

他们在中国近代新闻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挥斥方遒,创造了一个个新闻传奇,他们的努力不仅对社会时局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近代新闻事业的星空上,就曾有一颗非常耀眼的明星——邵飘萍。

关键字:邵飘萍采访功夫
正文:
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上,北京大官本讨厌见记者,但有一个人却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

他曾夜探总理府,虚访美使馆,独家新闻总是被他抢到。

他风流倜傥,慷慨豪爽,善于言辞,广泛交游,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他都靠得拢,谈得来。

他重交情,讲排场,经常在酒楼饭馆宴请宾客,以期从客人的谈话中捕捉信息。

他思想自由激进,一生疾恶如仇与黑暗统治作殊死斗争。

1949年4月毛主席亲自批示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他就是被人称为“新闻全才”的邵飘萍。

邵飘萍(1886-1926),浙江东阳人。

原名新成,革命烈士,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

邵飘萍之所以声名远扬要归功于其出色的职业素质与业务能力。

其新闻理念集中体现与他15年的记者生涯中。

邵飘萍最著名的就是他的采访功夫。

邵飘萍认为,“在报纸的所有业务中,以采访为重要……因为一张报纸的最重要原料厥为新闻,而新闻之取得乃在采访。

”所以,他也把毕生的精力都放在新闻采访上,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总结了许多采访技巧,这些技巧成为后人模仿学习的范本,而且,不仅仅是采访当中使用的技巧,有些甚至成为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

1、巧做戏。

邵飘萍在自己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具体说明了“做戏”方法,这种方式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新闻暗访。

记者掩盖身份装扮成另一身份介入新闻事件对其进行暗中调查。

这种方式使事件本身更接近真实。

但是现在有不少人对于暗访这种采访形式产生质疑,他们认为,这种方式使新闻获得的手段不够真实,因此也有损于新闻界的可信度。

邵飘萍对此提出过两条记者所应当遵循的原则:一是要有正当之理由——即在道德行为或目的上应是高尚的;二是事后一定要给当事人解释清楚原委。

否则的话,将会授人以话柄,有作伪、说谎、假扮之嫌。

由此可见,邵飘萍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是非常小心谨慎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邵飘萍本人正直的个性。

这只是一种迂回的技巧,而不是欺骗的手段。

在现在的许多采访中,许多记者为了从新闻来源中得到更多内幕线索,独家资料,常常会采用暗访的形式展开新闻活动,这的确也是一种有效获得新闻内幕的好方法,但是为了保证新闻的可信度,在采取暗访之前,我们要想一想我们暗访的理由是不是正当,事后会不会与当事人讲清楚原委。

2、查心意。

说到对被采访者心理的把握和控制,应该算是邵飘萍新闻采写艺术中最大的一个亮点。

邵飘萍非常善于捕捉被采访者的心理特征,顺应受访者的心理状态,达到使访问顺利进行的目的。

我觉得做好一名记者是有难度的,要学会察言观色,要学会旁击侧敲,要与人沟通无碍,无论各行各业,只要一打交道就能有办法问出想要得到的信息。

邵飘萍的查心意是教导我们做新闻采访要学会问问题,如何问问题才能让受采访者愿意作答。

3、广交友。

邵飘萍是一个左右逢源的人,他能够在各派军阀中游刃有余,又能和普通民众打成一片,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都愿意和他交朋友。

邵飘萍就是凭着广泛的社会关系、凭着自己与各层人士多年的交情,挖到自己想要的新闻的。

这主要源于邵飘萍认为新闻应该独立、无阶级性的观念,他说,在采访中,要既无敌友概念,也不以道德为交际标准,只看对方是否与新闻有关。

但是,这样一种没有是非的交友标准,会不会让我们觉得这个人是个圆滑而没有原则性的人呢?实际上,邵飘萍有自己的一套原则,虽然与各阶层的人都来往,但是他认为应该保持思想、品德的独立,使人人视为可亲,而又视为不可侵犯,他很懂得把握分寸。

据说邵飘萍也接受权贵的“馈赠”,只不过他拿了人家的却并不手短,他只是把这些视为私交,而与报纸无关,因此在报纸上仍然辛辣的揭露各种丑恶现象。

正如他自己在临死前的那篇文章中写的,他的一生既不是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连毛泽东都说他是一个彻底的自由主义者,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是作为记者所应该坚持的最高贵的品格。

邵飘萍的这一点我想是最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有人脉才有更多的新闻源更多的新闻资料,但是交友多了收受贿赂,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极容易就偏袒被报道者,隐瞒不报或者造成新闻失事,虚假新闻等,严重损害者新闻的可信度。

邵飘萍为了追求新闻自由不懈奋斗并因此得罪军阀势力,最终被杀害,但也正是对新闻自由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使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

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

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

后人誉之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棘手,快笔如刀”等等。

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高度评价。

学习邵飘萍的新闻采访手段,更重要的是体会其手段中所蕴含的记者的职业信仰和操守。

这是邵飘萍新闻采访技巧的魂魄。

只有学习到这种精神,才能用好他的技巧。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新闻媒体在行使社会监督权和舆论导向权的同时,新闻从业人员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受到的诱惑也越来越多。

从业人员内部也不断被曝光出诸如“封口费”、假新闻、新闻炒作等丑闻。

因此,掌握报纸一定发言权的新闻记者应该在岗位上保持独立自由的新闻人格,坚定立场,抵制利益诱惑,不畏强暴,秉笔直书,如实报道新闻,做时代的邵飘萍,“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